双重视域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正面临“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居多”的状况,出现各类管理问题,需引起学工管理队伍的重视并逐步调整管理策略,探索并创新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密切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思考与探索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的内涵式建设与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双重视域文化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重视域文化管理论文 篇1:

简论文化管理视域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建设

一、文化管理视域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建设的理念

1.“修身”——塑造人格力

图书馆领导力的培育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人格力,要求图书馆领导者“修身”,提高自己的文化管理水平和践行文化管理理念。通过有意识的主观努力,使自己从当前的、不够完善的自我发展到未来的、更为理想的自我。一个注重自我修养的图书馆领导者才能让图书馆员工追随自己。图书馆领导者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为图书馆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

2.“忠恕”——获得包容力

在我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中,忠恕之道,最重要的是以诚信为本。西方学者翻译为“要忠实于我们自然的诸原则并将它们仁慈地施之于他人。”

图书馆领导者要践行“忠”的理念,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忠诚于图书馆的利益,尽心尽力与员工一道为图书馆工作;力图践行图书馆和谐发展的理念。这样的图书馆领导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想尽办法把工作做好,并且主动地、积极地去开拓、创新,与图书馆员工一道,同舟共济地为图书馆建设带来不竭动力。同时,图书馆领导者还应践行“恕”道,图书馆领导者与员工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及各种物质利益趋向不同,难免会发生矛盾,而“恕”道则着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化解矛盾,通过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互相忍让,共同用“恕”道协调人际关系,达到“和为贵”,增强图书馆凝聚力,实现图书馆和谐发展。

3.“任贤”——达成人才力

“任贤”是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所谓“贤”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图书馆建设要取得显明进步,必须有一大批人才。在21世纪,无论怎样渲染甚至夸大人才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聚地和传播源,同样需要人才力的提升。拥有杰出的人才可以改变图书馆的面貌。技术的差距、管理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的差距,人才的素质是图书馆发展的支柱。“任贤”也是图书馆领导力建设的重点。图书馆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善于发掘人才,促进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促进图书馆发展,还要在“知人”的同时,不断激励人才,运用尊重人才的仁爱心、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发挥其内在动力,使其在工作和创造中获得心理满足和成就感,从而在追求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自我实现时乐在其中,获得持久性的内在激励。

二、文化管理视域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建设实践

1.以人格力塑造权威力

图书馆领导力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基础。在文化管理之前的管理理念中,领导具有绝对的权威力,他是一个命令者和控制者。因而具有绝对的权威力。而在文化管理中。图书馆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嬗变为相对权威,图书馆领导者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是一个服务者,是教练和导师。图书馆领导者的权威不是通过职位和权力来体现的,而是人格力来体现的。这种权威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领导者的全部虚假的“伟大”,使图书馆领导者看起来真实而平凡。但是,由于他完成了健康的领导人格力的塑造,因而是真正的伟大的领导。他们虽平凡、有缺点、相对理性但是值得信赖,是真实和可近的。他们首先关注事业,其次才关注权力,懂得权力从来就不是可以把持的。因此,文化管理中的相对权威的图书馆领导者承认自己的能力是相对的、有限的,因而需要和员工一道应对复杂的难题,而不是独自承担压力。

2.以包容力获得亲和力

文化管理之前的管理理念中,往往充满者对图书管理的专业技术操作的迷恋。而作为图书馆领导者则无疑是工具理性的化身。以前的管理领导方式没有给员工足够的人文关怀,缺乏包容力,笼罩着冷冰冰的面具。而文化管理中,人们重新拾起了被自己遗忘的人文理性,深刻认识到缺乏人文关怀的破坏性后果。文化管理中的图书馆领导者必须是人文型的领导,必须以包容力获得亲和力,在图书馆文化管理中,做到包容不同的思想意识,谦虚亲和,使人愿意与之接近,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和融合群体的能力,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也使人尊重和喜欢自己,推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消除隔阂,给人以安全感和快乐,使员工更乐于接受管理理念比付诸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中。

3.以人才力达成向心力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文化人”,实行文化管理,关键是整合员工群体的人才观,实际上是图书馆领导者发现并挖掘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人才观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全体图书馆员工接受和内化、提升图书馆人才力的过程。人才观的整合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人才观的提升可以形成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一种内在的规范性和约束,随时影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人才力是图书馆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图书馆向心力建设主要取决与图书馆领导者的人才观,人才力建设过程中领导者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图书馆各个员工的所长,尊重他们的图书馆建设才能,使员工各安其位、各显其能,并且把图书馆建设成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为图书馆建设奉献力量。

三、文化管理视域下的图书馆领导力愿景的实现

愿景就是图书馆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缺乏理想与愿景指引的图书馆或团队会在风险和挑战面前畏缩不前,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可能拥有坚定的、持久的信心,领导者也不可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从大局、从长远出发,果断决策,从容应对。所以建立文化愿景图书馆图书馆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更是最艰巨、最复杂的任务。这是时代发展之今天文化管理理念中赋予图书馆领导者的特殊职责。他们将因此担负起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的双重劳动。

建立图书馆文化愿景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图书馆战略系统、图书馆价值系统、图书馆终极目标系统和图书馆形象识别系统。图书馆文化改变了以往虚假、苍白和表面色彩,建立了真实、朴素、深刻、尊重人性、尊重读者、尊重图书馆文化氛围,追寻终极意义上的管理文化。建立文化力既是图书馆的核心要务,也是图书馆图书馆领导者的核心要务。今天,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以最快的速度不断超越自我,因为文化在不断的更新。图书馆文化力建设是图书馆文化管理的第一要义,所以领导文化力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

图书馆领导力构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不仅包含了各种具体的文化管理技能和文化管理方法,也囊括了诸多文化管理要素。要想成为一名适应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具备一名卓越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素质,我们就必须认真学习、体会并建设图书馆领导力。

参考文献:

[1][美]H?G?CREEL.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美]孔茨等.管理学[M].上海:上海工人出版社,1990.

作者:孔文

双重视域文化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女生管理工作内涵建设与思考

[摘 要] 高校正面临“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居多”的状况,出现各类管理问题,需引起学工管理队伍的重视并逐步调整管理策略,探索并创新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密切关注和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思考与探索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的内涵式建设与提升。分析高校女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多角度思考女生管理工作中的内涵建设举措,全面培养高校女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女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方位、多层次推动学院女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

[关 键 词] 独立学院;内涵建设;女生管理;自主管理

一、高校女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女生问题及特点分析

1.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

当代女大学生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人形象、思维举止等诸多方面具备强烈的个人特点,如自我独立意识较强,过分强调个体独立,以自我为中心,反感学院和家长干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容易忽视群体责任感,集体意识淡薄,缺少团队协同意识。

2.恋爱情感管理失调

女大学生处于性发育成熟期,高校缺乏更多引导和管理,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暴露的问题也是多样化的,给经济管理学院女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1)情感价值认知肤浅,缺乏引导;(2)自控力差,责任感弱;(3)恋爱问题多样化。

3.网络依赖严重,人格缺失,各类问题层出不穷

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启了全新的交流和沟通体验,同时网络内容的多样化和新奇感也让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其弊端也不容小觑。大学校园里,众多女生挑灯夜战,不是看书学习、备考,而是毫无节制地沉迷网络游戏、刷微博、抖音、开直播等。严重的网络依赖限制了女生个性的发展,阻隔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甚至还导致人格和道德的严重缺失,形成现实与网络的双重个性,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不足

(1)所学专业认知不够,专业前景不明确,专业学习未深入拓展,导致后期毕业就业难、竞争大等问题。

(2)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价值偏差,偏重薪酬待遇,忽视发展前景,忽略职业的长远性。

(3)求职手段单一,自我推销能力欠缺,大多数女生缺乏职业岗位的资料收集能力,求职中个人形象规划力度不够,求职信、个人简历不规范,很难打动或引起招聘方的认可。

(4)受传统观念影响,只注重选择大城市;受就业环境影响,只在家门口就业,忽视中小城市的就业机遇。

(5)当今女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出现“啃老族”,依赖并听从父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缺少主见。

(6)缺乏自我认知,定位高,认识不足,过于理想化,缺乏务实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导致就业和创业失败,失去就业信心,产生就业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女生管理工作中的重、难点

1.网络时代下的“三观”及价值取向对女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影响着女学生的思想观念,传递着正、负能量的价值导向,推动着管理者创新女生管理工作。学工队伍如何与时俱进,探寻女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就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把握和创造新的机遇就成为工作的难点。

2.制度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加强自主管理、文化管理改革

(1)自主管理是对下级充分授权,从而激励下级自觉自律地完成管理的进化和修正,是充分契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相统一的管理思想。

(2)文化管理是以学院的文化深度为引领,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内驱内化”模式,强调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及情感的管理,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思想和观念的改变。

3.就业压力成为女生管理工作中新的挑战

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对人才的渴求以及毕业人数的暴涨导致女大学生毕业、就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厘清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全面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成为女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客观上看,应往届毕业生人数增加、国家阶段性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及区域人员饱和等都会造成女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观上来讲,如何提升女大学生专业及社会综合素养,如何完善就业指导新策略、新方法是女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点,也是内涵建设的新方向。

二、高校女生管理工作的内涵建设

(一)完善制度化建設

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制度建设要符合法律规定,与时俱进,不断契合新时代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向。

2.转变管理本位意识,强化管理制度服务女生群体的功能,体现民主意志,反映绝大多数女生的共同意愿,实现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

3.重视女生群体各项权益的伸张,规范申诉流程,及时修正不规范和不合理的地方,健全内涵制度建设。

(二)强化自主管理理念

1.发挥辅导员在内涵建设中的重要基层力量

(1)掌握学情是自主管理的首要条件

深入并准确地了解女学生的籍贯、学业、行为习惯、性格等要素,建立大学阶段详细的个人成长计划。充分挖掘其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思想状况,利于引导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她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成为自主管理的垂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以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匠人之心以塑造人的灵魂。崇高的师德、得体的言行举止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能起到心理暗示和充分的激励,进一步深化自主管理模式的垂范作用。

(3)加强女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利于自主管理的推进

根据百科解释,社会综合能力是指个人在社会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生活、生存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和技能的统称,主要包括人际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分析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突发情况逃生自救能力、学习能力等。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在满足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更需要强化自我的社会综合能力。积极引导组织女生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文化艺术类等适合女性特征、特长发挥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增强女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她们坚强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

(4)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女生干部队伍培养

辅导员应加强党团建设,巩固思想阵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主观能动性。合理平衡干部队伍男女生比例,强化异性效力。定期开展党团、团学总结和培训会;不定期开展各类“走出去,迎进来”的实践活动;邀请专家领导、优秀毕业校友等开展心得体会和经验交流讨论会。

(5)充分利用新途径、新手段,加强女生自主管理的掌控

自主管理的优势和弊端需要辅导员进行适度掌控,成为舵手。利用网络数字化手段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渗透到管理的细枝末节,掌握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评估女生自主管理工作的优势,修正自主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2.落实团学功能性拓展,完善团学队伍的自主管理

(1)一阶学习。学工管理中心联合党团支部组织团学干部、干事每月进行党团理论学习研讨;岗位职责及制度学习、工作业务素养等理论学习;完善学习的考核方式。

(2)二阶培养。一阶综合成绩(平时成绩+考核成绩)优异的干部或干事,进入二阶培养。开展时事政治、形势与政策理论学习研讨;结合实际的团学工作或案例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组织校外实践锻炼;组织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

3.强化社团在自主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社团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加社团经费和场地,加大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参与力度,发挥社团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应秉承成长、成才的创新模式和思路,本着为广大女生服务的宗旨,提高女生自身修养,促进女生健康成长,成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优秀女生。为女生举办各种有特色的活动,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或讲座。

(1)不定期开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开展爱情价值观体系教育。

(2)配设指导教师,开展培养女生的技能、兴趣等的“第二课堂”,增强女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形象设计类、生活技能类、书画才艺类、健身项目等。

(3)开展国学、文明礼仪讲座、知识竞赛活动,强调礼仪规范,涵盖校园礼仪、职场礼仪,引导和培养学生具备知礼守信、品格高洁的内涵特质。

(4)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全面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合理规划,调适良好的就业心理素养。

(三)升华文化管理思想

1.提升文化管理认知

(1)文化管理是中心任务转变为人这一主体,以人的“内驱、内化”的方式服务和管理学生,这一过程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人与任务的愿景融合。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重要手段。学院环境建设体现出物质文化的氛围,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构成了和谐的文化校园,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内涵,也最终影响女生管理工作内涵的提升。经济管理学院改造文化墙,塑造新形象,从而影响学生的内涵,师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学术活动,形成群体效应,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2.文化管理举措

女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和探索需要完善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文化管理,使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1)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进文化管理内涵建设的民主化、自由化。

(2)以文化凝聚师生情感力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师生归属感。

(3)注重校园文化的融合性、开放性,既能实现文化“走出去”,又能实现管理的“内驱内化”。

(4)加强学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文化调适的一致性,强化和谐度,提高文化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秋萍.国内高校女生群体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高教論坛),2015(21).

[2]郝葵.在高校女生教育中坚持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7(18).

[3]高琳.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3).

[4]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南京社会科学,2015(5).

[5]赵传磊,沈德艳.精细化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昌吉学院学报,2018(5).

编辑 张 慧

作者:诸珠 梁琦

双重视域文化管理论文 篇3:

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微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对校园文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校;和谐;网络文化

如今,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更是每天与网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高校学生。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环境的出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继承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研究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全力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稳定的继承性

校园文化尤其核心部分,具有非常稳定的继承性,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校园的文化传统。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学,历经代代相传、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二)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高校由于学生多为青年,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校园文化主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

超前性不仅应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形式多彩纷呈,生动活泼,十分适合高校师生的需要。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应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四)教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师生尤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于无形之中又作用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易于接受,是一个日常性的、渐进性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建设,那么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人的基本修养需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于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自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就被受关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2.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同时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设计和维护网站、担任网管等方式发挥特长,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上网消遣成为大学生目前排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在网上跟帖,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与网友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3.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网络不断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并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原有的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囿于校内,也同步辐射到校外,使之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网络的无限包容性、无限拓展性使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它几乎可以呈现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丰富性使之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网络冲击高校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弱化了其道德意识。网络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垃圾”。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行为方式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期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相互激荡,可以说网络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网络使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网络是开放的,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在人机对话中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对于少数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让他们体验到了虚拟世界的快感,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特有的网络问题,如网络成瘾症、网恋、人格自闭、人格分裂、网络犯罪等。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三、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和谐”这一主线,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来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同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相比较,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共生共存,網络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正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发展,也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物质建设,打牢网络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在网络上呈现和展示,而是大学校园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实现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的应用系统。要量力而行,不断推进,加大对网络物质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要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力度,为数字化校园构建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一方面,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阵地,强化网站的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网络行为管理系统

首先,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严肃网络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黄色、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

其次,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倡导“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中也涵盖了大学师生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矫正机制和干预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做到不看、不听、不传黄色信息,不抛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使用文明的上网语言。

(三)开展豐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校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高校要运用有效杠杆,尽力规避浮躁、虚假、急功近利等风气,保持大学宽松、活跃、执着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的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针对新问题,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6]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7]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8]杨玉海.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9]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10]高鸣.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海,2007,(6).

作者:周厚思

上一篇:学生帮我排课表下一篇:体育工作计划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