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策略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依托全程媒体,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所谓全程媒体,是从流程和过程角度来分析,指的是全流程、全过程。信息的传播往往只需要一瞬间,并且随时都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信息,在高校中大学生作为信息接收主体喜欢追踪社会热点和主流话题,以往通过“围追堵截”的方式来进行网络教育管理,在全流程、全过程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失效。这就要求高校借助全程媒体,营造良好网络氛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全程媒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的主要技术载体,有效融合全程媒体的记录和传播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全媒体的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信息的形式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生工作。同时,结合育人的特点,利用全媒体理念重组校园媒体集成思想,形成一个科学的、长期的媒体发展机制,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推动教学和管理,服务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教育,实现完整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

(二)依托全息媒体,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发展

所谓全息媒体,是从技术手段、媒介形态和媒介终端角度来说的,指的是利用全部的技术手段、媒介形态、媒介终端实现立体式传播。全息媒体技术带来的不是单向式的传达而是交互式的传播,通过立体化、多方位、多渠道的展示,内容更生动、形象更直观,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当前的媒体信息已经突破传统的物理状态,所有信息的形成、传播、存储等均表现为数据流动,同时全息媒体又表现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AR、VR、MR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新兴技术手段在媒介产品中应用广泛。此外,大学生大多是“95后”和“00后”,他们与互联网相伴相生,并且成为了生活必需品。这也对高校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掌握全媒体技术、积极融入学生的网络世界、了解网络文化和学生所处的网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网络民意的特点和潜在的网络风险,以开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三)依托全员媒体,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发展

所谓全员媒体,是从传播范围角度来说的,指的是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积极发动内部全员参与。在当前先进的媒介技术生态环境下,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仅仅单靠某一群体来发声达不到全员的效果,一方面要依靠高校分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主动发声,另一方面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学生也成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以此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效果。全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可以自主获取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快捷分享和点评、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观点,表达个人的想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灌输和说理教育的弊端。这就意味着高校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自媒体等媒介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播。在全员媒体环境下,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各级人才的主体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角度发展。

(四)依托全效媒体,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发展

所谓全效媒体,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指的是媒体要取得全方位的效果。换句话说,媒体越来越多元化,用户画像也越来越清晰。过去,你只知道你做宣传了,却不知道谁看了你的报道,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这被称为不完全沟通。全媒体突破传统媒体的功能界限,将单一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融合,实现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全效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更趋精准化,受众群体更清晰,反馈更迅速,师生互动更频繁,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系统分析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全效媒体使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化,如今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移动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挥高校媒体的教育引领作用,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发展。

二、四全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有待提升

一是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将大多数精力花在教育内容“量”的积累上,而忽略了其内容的价值与效用的开发。如用网络投票来提升活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如同拳头打进一汪水里,力道被卸去,无法引起学生关注,无法触动心灵,也就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互动。由此可知,全媒体生态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原有的网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平台应用需要与网络新技术应用滞后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网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内容供给需要与网络文化产品精准度不高、阐释性不足之间的矛盾,由原来的对“量”的需求转化为对“质”的需求。

二是存在脱离用户需求的现象。由于在传统的网络媒体运营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内容的搬运工,简单地将内容放到网络上,对于接收者来说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在全媒体视域下,因为四全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以前不为人知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涌现,针对热点问题的网络解读和评判声音不一,接收者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他们的选择性不断增强,对平台内容的主题选择有更高的要求,对内容质量与深度有更高的期待,这也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亟需转变思想,以质取胜。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全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网络平台形式更加多样、更加立体。当下许多高校对网络平台建设重视不够,网络平台运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与反馈,学校官方门户网站、职能部门网站和各学院网站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统一的育人网络平台,在平台建设上形式和内容很相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通过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等部门网站发布一些活动风采或开展理论宣传,新媒体的使用多依赖学工和团委平台承载思想教育内容。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缺乏创新。一些高校平台内容陈旧枯燥,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较少提及,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虽然建立了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存在内容更新慢、专栏设置单一、脱离大学生实际、缺乏交流互动等共性问题,网站点击率不高,访问人数不多,无法长久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总体来说,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上,高校千校一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各高校忽略对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特色的深度挖掘,对大学生的多维度需求把握不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应用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不足。当前,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的组成力量主要是团委、学工、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干部,缺少核心的网络战斗能力。他们善于进行单方面正能量的舆论宣传,但协同作战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足,面临突发性网络舆论事件,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快速做好舆情监控、分析、研判和应对,错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影响育人的时效性。

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思政队伍培训、评价办法,因而现实针对性不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培训应包括网络技术、新媒体应用和网络话语、网络舆情等方面。当下,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工作者主要依靠辅导员兼任,培训仍多停留在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学生管理水平上,缺乏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素养的培养。此外,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其他高校举办的互联网培训,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培养和锻炼。由于低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团队,很难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大学很难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三、四全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一)加强三引领,注重内容建设的高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要来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随着四全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面对四全媒体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正确应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桂林理工大学近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加强紧扣时政热点,突出政治引领。学校以坚持聚焦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紧扣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时政热点,通过开设专栏、微视频学习、知识竞赛、网上巡礼活动、“学习强国易起来”等方式,引导学生知国事、学理论、信真理、坚信仰。例如,学校在十九大召开后,立即在全国率先通过易班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参与师生近2.5万人,易班课群活跃度3.2万人,活动入选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二是加强传播主流文化,突出文化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桂工特色文化等精神内涵与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相结合,以文化人。例如,学校推出的《漫话易班熊的大学生活》系列漫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漫画元素中,经易班平台传播,深受全校师生喜爱,并获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案例。三是加强传播先进事迹,突出榜样引领。例如,学校自主研发“桂工新博客”,把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线上宣传,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三贴近,注重平台用户的粘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是评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败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桂林理工大学近年来通过深耕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思政实体化建设,不断提升软硬件投入,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央厨房”。一是坚持贴近需求,融入管理服务强粘度。学校迎新系统进驻网络媒体,新生入学报道实时更新,新生“开学第一堂课”及入学教育第一次考核通过专题网络课进行;学校还开发有课程表、考勤、成绩查询、一卡通充值、“小易传声筒”等大量轻应用,实现了一站式一键式服务,师生们在手机上轻指一弹,便可实现日常管理,获得所需服务。其中,“成绩查询”便捷实用,获2016年“全国十佳轻应用”;“小易传声筒”传声有道,学生心声直达学校领导。二是坚持贴近兴趣,抓住用户爱好强粘度。与时俱进,发掘并抓住学生用户的新爱好,将网络平台的吸引点对准主流兴趣点,把师生感兴趣的正能量媒介和内容引入学校主流媒体。例如,桂工易班入驻抖音平台,并举办桂工易班首届抖音大赛,播放量50万余人次。三是坚持贴近热点,打造特色活动强粘度。结合桂工特色,打造品牌活动,集微信、抖音等各平台优势于易班,上线“安全知识宝典”“视觉桂工”“军训最强连队评比”“全校找锦鲤”等热点内容和活动,并与微信互通推文、与抖音互播视频。

(三)建好三团队,注重团队建设的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桂林理工大学近年来以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为原则,力求建好三支专业团队,提升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建好育人团队。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党员教师全员进驻网络平台,实时在线育人。在线上,一批广受学生欢迎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在“易师易友”轻应用中发表主题文章,与学生互动交流,构建了线上新型师生关系;在线下,近年来举办9期“名师下午茶”线下活动,通过邀请学校名师与学生面对面畅聊,拉近师生距离、加深互动交流。二是建好管理团队。学校对全校网络建设管理资源进行了整合,集聚精品、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专人监督、责任考核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学校和14个二级学院网络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三是建好技术团队。学校立足自主研发抓技术支撑,通过技术研发部和大数据中心两个主要技术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懂开发会运营的复合型学生骨干。到目前为止,学校自主研发网络轻应用65个,创建快搭3752个,其中“桂工成绩查询”获2016年“全国十佳轻应用”,“桂工新播客”获2018年度广西十佳易班特色轻应用提名奖。2019年,学校易班开发勤奋度在全国1400多所参与易班共建的高校中排名第一。

(四)增强三吸力,注重思想教育的温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要用热情、真情、温情、感情来感染师生,引领师生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桂林理工大学秉承“以责人之心管理学生,以仁爱之心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提升育人温度。一是增强网络文化氛围吸力。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以往大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更加乐意接受同步于当下文化氛围的东西,即更倾向于接受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举办广西壮族“三月三”线上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和了解社会习俗、民族风情。二是增强即时动态吸力。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即时动态的宣传方式快速地将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建立的青年动力辅导员工作室和“地学微风”大学生网络工作室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通“杨导话匣子”“辅导员聊聊”“波帅带你学英语”等栏目,通过把即时热点事件融入小故事、小视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朋友。三是增强点燃式教育吸力。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被大学生所厌恶和反感。需要大力推行点燃式和引导式教育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例如,为庆祝祖国70华诞,学校组织辅导员拍摄《我和我的祖国》MV,成为全区高校第一个发布的快闪,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全面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把握全媒体时代给予的新机遇,开拓思维,夯实基本功,与时俱进,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例[J].新闻知识,2013(4):99-101.

[2]韩燕飞.加强媒体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J].传媒论坛,2019,2(19):114.

[3]习近平.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中国广播,2019(2):4-5.

[4]郭全中.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创新探析[J].中国出版,2019(4):9-1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与构建下一篇:恩格斯军事评论实践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