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构建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按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高校、教师和学生层面,以组织保障、教风状态、学习风气和学习效果为纲,制定高校学风建设评价的具体指标,旨在明确学风建设中高校工作重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系构建学风建设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系构建学风建设论文 篇1:

参与型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途径探究

优良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重要的育人资源。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学校应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把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成才需求,着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新体系。

一、学生参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不少学校开展了一些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的“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但在参与型学风建设的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参与人员有限

该模式仅停留在“优等生参与”的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参与学校管理,并对此抱有积极的价值期望,但真正参与其中的仍是少数。虽然参与管理的优秀学生能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但由于比例较小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该颠覆“参与学校管理是少部分优秀学生的事情”的思维定式,着力拓展出新途径,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由“精英”走向“大众”,由“少数”转向“全员”。

2.参与程度不高

常出现参与管理的内容少、程度浅、方式简单等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问题,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校开设的参与途径和项目有限,缺乏经常性的锻炼和有效的指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缺少健全的机制和程序,使得学生的参与仅仅局限于部分一般性决策和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其他的教育教学环节则普遍缺乏学生有组织、高质量、实质性的参与。

3.参与效度较低

因参与过程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学生普遍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虽然认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也认识到参与的过程将是个人快速提升的绝好途径,但由于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部分学生最终并没有选择参与,还有部分已参与其中的学生并不能将高涨的工作热情长期保持。

二、参与型学风建设体系的内涵

受长期教育体制的惯性思维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好的学风就是上课没有迟到早退,课堂纪律井然有序,考风考纪严肃等等。如诸多学校建立了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毕业率、违纪率、出勤率等十项一级指标,以使学风建设能够持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遗憾的是,该体系不仅未能完全解决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而且将学生培养的如同从同一模具中产出的产品一般。这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背离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目标。学风建设不能只依靠约束塑造检查监督,更应该实现学校学生双向联动。传统学风建设思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急需增添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思路,应通过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自主与约束相结合”的双结合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1.“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基础

长期以来,解决学风问题往往习惯性地把学生的主动性忘在脑后,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造成学生信心和能力的严重缺失。学校应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2.培养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能力是重点

广大学生既是学风建设的载体又是主体,是学风工作网络的中坚力量。但参与学风建设决非简单的举手或投票,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来实现和保障,青年学生个性心理已经基本成熟,自主自立精神增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需要的只是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使学生在学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提升。

3.构建和创新参与型学风建设机制是保障

参与型学风建设体系中,畅通的参与途径、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严格规范的参与程序必不可少。而这些途径、形式、程序,需要完整的参与机制。只有在制度层面上不断改进,才能解决目前学生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推动学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构建参与型学风建设体系的途径

“参与型学风建设”重在全面参与,重在全员参与,重在自主参与。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一整套完备的“参与型学风建设体系”,从而探索出以学工系统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风建设新机制。

1.以吸引“困难学生”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全员参与

由于个体差异,每所学校都有学习困难、行为困难、经济困难或心理困难的学生。部分困难学生不仅自己不能有序地学习,还会影响到其他同学,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因此,学校要重视困难学生的存在,给予必要的某种合乎情理的“倾斜”,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地吸引“困难学生”群体参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结合以往对该类学生的其他教育管理手段,形成良性蝴蝶效应。

2.拓宽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及日常教学服务新途径,逐步实现全面参与

(1)建立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科研三级网络

首先,以“教师学生党支部共建”、“学生导师制”等渠道,促进教师在频繁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辅助参与课题设计、研究和实验,使学生成为教师科研的小助手。在辅助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科研创新的技巧方法,也将逐步形成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其次,直接参与教学管理过程。学校可直接向学生征集教学管理建议,并倡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随时将个人的意见和设计方案反馈给学校。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务必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另外,学校可积极开辟渠道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管理。

最后,全方位监督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完善以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学生举报制度为核心的学生教学监督体系,将学生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学生举报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直接由主管人事领导负责处理举报投诉,学校及时将处理情况向全体学生通报。

(2)搭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创新体系梯形框架

创业创新教育不仅有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水平的作用,而且对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成才热情有着显著的效果。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创业创新实践后,思想和行动上将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学习风气和校园文化氛围上将有质的飞跃。

笔者所在学校搭建了以国内较有影响的课外学术创业创新竞赛为龙头,以群众性创业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学生创新活动梯形框架,并在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学生创新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理顺了各层次的活动机制体制,最终形成合力,切实推动了学风建设。

3.营造争先参与、恐后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实现自主参与

“管什么”已不再是主题,怎么管“最有效”才是现阶段的核心论题。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核心动力。只有学生这个动力因素的作用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形成推动学风建设良性运行的合力。

(1)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只有深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励志成才”教育,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机会是等不来的,唯有靠自己主动争取才能把握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其次,要不断进行学生的鼓励工作,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不断创新激励教育模式。通过一次两次的动员就能让学生持续自主地参与学校管理是不现实的。对学生的主体化、自主化教育如果忽冷忽热,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就会化成泡影,前功尽弃。

最后,鼓励的方式方法需要从“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到“发现学生亮点、提供成功体验平台”的颠覆性转变。使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一种成功体验,学校再将其放大,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后进生,其实都需要成功体验,这是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绝好途径。

(2)广开渠道,提供更多参与机会

首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构建学生互助新平台。如倡导优秀学生建立个人的学习、学术博客,并挂帅管理学习交流、学术分享QQ群或BBS。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举行各类读书分享会、学术研究会。

其次,创新学生事务服务体系,拓展学生事务服务平台。如吸引部分高年级学生为其他有需要的同学提供人生规划、心理咨询、帮困助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帮助。

最后,建立公寓教育管理网络,完善学风建设舍区平台。如采取“以职能部门为主导、以参与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模式,积极培养学生承担舍区教育管理工作,实现建设学习型、学术型、和谐型舍区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可明.学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 王淑文.当前学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教书育人,2008(3).

[3] 吴静,斯荣喜.学校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5(19).

(责任编辑王颖)

作者:费江波

体系构建学风建设论文 篇2:

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 高校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按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高校、教师和学生层面,以组织保障、教风状态、学习风气和学习效果为纲,制定高校学风建设评价的具体指标,旨在明确学风建设中高校工作重点,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 学风建设 评价体系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yle of Study

YAN Jianhao, QIU Lihua, SONG Xinqua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0 引言

高校學风是高校师生在高校校园环境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历届大学生在高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文化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磨合不断内化自觉学习习惯和社会认识态度,逐步呈现出的一种集体环境特征和个人行为风尚。大学阶段的生活会影响到其今后几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形成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水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良好的学风可以极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较差的学风则会阻碍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进步。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便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原则

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具备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系统能全面反映学风建设体系的方方面面。包含所有影响学风建设的各主要因素,各指标之间能相互配合,反映高校学风建设体系的整体要求。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取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指标必须要尊重高校教育的发展规律,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不仅要具备充分的理论依据,更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准确评价高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水平。评价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避免过细或者过宽,能体现定量与定性的统一。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指标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可以使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和概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或调查取得测量结果,得到量化的数据,进而得出明确结论。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定量指标来测度,以便于考核。

2 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上述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本文初步设计了一套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在学校层面,打造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需要科学、有效的组织保障,其应以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基于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常设机构和监督机构,搭建合理的人员配置,构建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风建设队伍,需要有足够的专门的活动场所。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还需搭建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适当比例的专门经费支持。上行而下效,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从行动上能主动参与学风建设,高校领导参与学风建设的次数要成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组织保障的核心,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风激励导向机制。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的基石,应涉及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并能在师生间得到广泛认可。而学风激励导向机制则是学风制度建设的促进环节,要做到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做好良好激励,保证措施公平、奖励范围涵盖面广,得到各学生素质群体的认可。

第二,在教师方面,教风是反映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标志,是高校专业品牌和校风特色的象征。学校应搭建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培养教师风范。专任教师数量应该达到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在专任教师结构中,各类别教师达到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标准。此外,需配备足够数量素质教育教师,满足大学生能接受较多素质教育课程的储备队伍。

第三,学生教育既包括思想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方面,学校要结合时事和专业培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以学校和院系网站新闻报道次数为指标,以每年三次报道为标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应构建学校、学院和班级的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知识宣传教育。

学生管理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为目的,考察学生课堂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让学生养成能自觉认真上课,严格遵守校级校规,杜绝学生违纪行为。宿舍是学生课后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学生管理考核的重要把手。学生在宿舍里,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舍友间和睦相处,能够做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态度是评价学习风气的隐性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情况。

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状况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则是衡量学习风气的显性指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术氛围浓厚,能够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和校级等不同级别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竞赛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鼓励学生主动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认可和自信。

第四,学习效果是总体衡量高校学风建设开展是否有效的标准。学习效果应从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身体素质和最终就业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好的学风表现为: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道德感,至少一半的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以及时还款。思想进步,积极向上,一半以上的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学风建设的直接目的。构建良好的学风建设,减少学生考试挂科,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争取获得更多奖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水平都能达到要求,学生正常毕业并取得学位。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势在必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良好学风的影响下,毕业班学生积极报考研究生,出国深造,学生积极寻求就业创业机会,就业满意度良好。

综上归纳本研究初步建立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组织保障、教风状态、学习风气和学习效果4个一级指标,在4个一级指标分支中包含了15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分支中细分可量化的54个三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组织保障方面包括人力资源(领导参与、工作机构、人员配置)、物质资源(专门活动场所、必备的仪器设备保证、专门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风激励导向机制、违纪教育处理)。第二,在教风状态方面包括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数量、专任教师结构、素质教育教师配置)、教风引导(师德师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课堂管理)。第三,在学习风气方面包括学生教育(日常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课堂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考试违纪率、宿舍文明)、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目标、职业规划)、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状况(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文化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率、活动效果)。第四,在学习效果方面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公民道德素质、诚信状况、入党积极性、先进事迹)、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考试补考率、留级率、退学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平均水平)、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体育锻炼状况、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综合效果(毕业率、学位授予率、研究生报考率、研究生录取率、学术科技研究成果、就业率)。

3 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价值

第一,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内涵式发展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本质,它强调不断优化重组学校教育的内在禀赋、内部动力、内部潜力以及内部创造力。构建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竞赛,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顺应了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第二,是明确高校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责任的主要参照。高校学风建设包括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学生管理等环节,是一项系统的体系,也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三,是促进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高校学风优良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学风气是否清正,而改善治学风气的关键则在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科学规范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应当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考察、师德师风评价等内容。该体系的建立可以激发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追求热情,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是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导向。良好的学风评价体系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助推作用。该体系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督促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通过发挥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4 结束语

本文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以组织保障、教风状态、学习风气和学习效果为纲,制定了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高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可采取Delph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予以确定,进而對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利用相应的数学工具进行处理得出评价结果。本研究所得出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数量较全面,更能够较全面地评价一个高校的学风状况。为了让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还需要更多从事高校学风建设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继续努力。

本文是江苏大学第14批大学生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金林.浅析独立学院学风的内涵与建设[J].价值工程,2011(32):187-188.

[2] 刘洁,王婷.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成功(教育),2012(7):7-9.

[3] 尧义,刘真.大学生学风状况与学风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3):46-47.

[4] 勇治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6):56-57.

[5] 唐成努,董伟.高水平大学学风建设因素相关性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6-108.

作者:严健豪 邱丽华 宋新泉

体系构建学风建设论文 篇3:

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学风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导学体系对于高校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论文分析了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其促进良好学风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学风建设;导学体系

1 引言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发展层次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市场经济下一些不成熟的“新观念”、“新思想”,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导致部分高校学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针对各高校在校生的学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导学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高效、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培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跨学科交流能力,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具有先进思想的积极分子,在各项学生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员进行组织生活的基层组织单元,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业管理和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一个行之有效的学生导学体系对于建设良好学风固然重要,同时也必须有一个高效有力的团体去带头推进践行才能真正发挥体系的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声望很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认可和接受导学体系,并主动接受学习引导;同时,学生党员自身在践行导学体系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起到了带动和感染效应,为导学体系的实施和实际效果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样更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范围内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中扮演着组织者、践行者以及带动者的角色。

2.1 优良学风建设的组织者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只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科技、文化事业进步,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与我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班级是高校学生组织中最基础的单元,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往往会对整个班级的成员造成不同的导向作用。而班级的学生党员常常也是班级的学生干部,担任着学风建设的组织者角色,他们在学生导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中往往也是先行者和管理者。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的基层组织,應该积极调动学生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导学体系为依托组织好各自班级开展增强学风建设的各种活动,例如班级间挂科率评比、计算机和英语过级率评比等等,带动广大学生自觉加入到优良学风的建设中来,优化班级的学习风气,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学风的向好发展。

2.2 在实践中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基层支部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平时与普通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思想交流密切,能真实地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影响学风问题的根源。这样更有利于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学习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2]。同时,学生党员本人也是践行优良学风和导学体系的参与者与实践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亲身感知导学体系的优越性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参与导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使导学体系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们的需求,在促进学风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2.3 积极带动优良学风建设

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学风建设和导学体系构建中还扮演带动者的角色。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们了解党、认识党的重要平台。作为支部的一分子,学生党员平时的表现,直接影响党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时,不仅要求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带动同学们进步,更要以身作则,在学习、生活等众多方面争创先进,积极带动身边同学践行导学体系的要求,在宿舍、班级、专业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争创优良学风作为学生支部一流党建的目标之一,切实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带动作用。

3 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3.1 按专业建立学生党支部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中最基层的党组织,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上发挥着重要职能。但是在不同高校、甚至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之间,学生党支部的设置模式都有区别。一种常见的模式是按照学生的年级来设置党支部,这对于学生支部发挥促进学风建设作用有一定限制。同一年级的学生学情基本相似,在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加之不同专业之间所学课程大相径庭,相互之间可比性不高,不利于形成学业竞赛。但如果按照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则非常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和构建学生导学体系。相同专业学生党员组成的党支部,成员的学业课程基本一致,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党员在学业上遇到的普遍问题可以向高年级党员寻求帮助,进而带动本年级同学在学业上共同进步,这很好地发挥了导学体系中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良性的传、帮、带作用,可以将优秀的党员学长的优良品质传承到低年级学生中去,为低年级学生树立榜样,明确其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动力,带动本专业整体学风的不断改善。

3.2 将学风作为发展学生党员时的重要参考条件

学生党支部作为学生党员培养的重要平台,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都渴望尽早加入党组织。因此,通过党建工作起到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必须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学风素养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学风建设。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党支部应严格按照党员发展要求,在党员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如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列为发展对象和党员预备期满转正时,考察其学风素养是否优良,并以此作为具体要求加以制度化。同时要向学生积极宣传并提出要求,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带动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3]。

3.3 建立学习型学生党支部

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时,不仅要学习我党最新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成果,同时也应根据学生党支部成员都是在校大学生这个特点,把专业知识学习、学生党员自身的学风状况和学业水平作为组织生活中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党支部应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学业评比和科技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党员都能把刻苦学习作为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支部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把学生党支部建设成学习型党支部,为普通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榜样,进而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到全校优良学风的建设中去。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对学风建设和学生导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其对良好学习风气形成的推动力,应该作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进行“一流党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党的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元平,厉星星,郝朝坤.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在优良学风班建设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91-92.

【2】湯国水,刘姗依.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7-448.

【3】武妮娜,方雷.高校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8):76-77.

作者:刘哲君

上一篇:市经贸工作意见下一篇:财务就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