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体系构建下企业会计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四个子评价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责任界定体系)的设想,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责任体系构建下企业会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责任体系构建下企业会计论文 篇1:

我国多元化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探讨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会计面临着深刻变革。政府会计作为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应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体系,以满足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要求,满足最大限度实现利益相关者评价政府绩效的需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多元化的信息共享。本文认为,多元化政府会计体系应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分离;以部门、基金、项目构建多元主体的信息系统;以会计目标为导向对会计事项多重分类,提供不同维度信息的财务报告,以全面反映和控制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

关键词:受托责任 多元化 政府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按照纵横两轴进行分类,纵向包括五级政府总预算会计和三级单位预算会计,横向包括总预算会计(含收入征解会计和国库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新农合基金会计、地方金融公共公司会计等行业或部门会计。这样的会计体系在预算管理的框架内以为预算管理提供信息为目的而运行,也成为政府预算管理的主要信息源,在保障政府预算管理和组织机构的运营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政府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向社会公众报告受托责任的呼声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下,政府预算会计的信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公众对评价政府绩效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信息需求,改革成为必然。政府会计改革不仅仅是个会计问题,它更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与协调,是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应确定改革的战略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改革和实施;另一方面要协调政府会计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在诸多相关的制度变迁中实现政府会计有效改革。这其中,政府会计的涉及领域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纳入政府会计范畴的信息组成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涵盖政府的受托责任,能够有效表达政府及相关机构(或项目)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在此基础上才是不同会计系统的规范与选择。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对近几年政府会计体系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研究视角主要包括:第一,对我国会计体系的总体设计。以社会组织的功能构建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足鼎立”(荆新,1995,2003)的会计体系;以公立和私立标准提出构建企业会计(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包括公立事业单位会计)“两分天下”(赵建勇,2001;段爱玲,2003)的会计体系,“两分天下”的体系观点还包括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和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阎达五、赵西卜,2003)的想法,其差别在于公立事业单位是划入政府体系还是划入非政府体系;以营利和非营利标准提出建立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体系(王庆成,2004),非企业会计包括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第二,以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为内容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张琦(2006)以绩效评价导向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包括:以提供绩效评价有用的信息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需求为导向界定政府财务报告主体、应计制适度引入确认会计要素、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需求设计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张国兴(2008)提出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包括:明确政府会计主体、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协调的预算会计制度。第三,以政府会计的功能研究政府会计体系。路军伟(2007)提出政府会计体系应该由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组成的“二元论”;陈劲松等(2008)则认为政府会计是会计学的分支,其组成体系应由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组成,同时应建立政府财务管理和政府审计体系。尽管如此,政府的运营不同于营利性组织,在改革的现阶段,强化预算和政府运营绩效管理的信息,在政府会计中应包括政府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政府成本会计(荆新,2009),或者政府管理会计(张增莲,2009);而更有学者在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体系的“二元结构”(或双重体系)中研究概念框架(曹越,伍中信,2012)的内容构成,其中包括对会计主体和会计对象的研究界定,为确定政府会计的范畴提供有益借鉴。

这些研究尽管从题目上都是关于政府会计体系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内容各不相同:以组织视角研究政府会计体系侧重于研究政府会计的主体涵盖和资金性质的辨析;以概念框架为视角研究政府会计体系侧重于研究政府会计的内容组成;以政府会计的功能研究政府会计体系侧重于政府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那么,政府会计体系究竟应该是指什么?它和政府会计系统是什么关系?是否应该区别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和政府会计学科体系?

政府是个很庞大的组织机构,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履行职能涉及的领域较广泛,与履行职能同步配置的资金类型多样,资金使用目标差异较大,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全面研究政府会计体系的组成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构成,不仅利于全面地反映政府财政资金受托责任的履行,为完善政府财政资金的有效公开和绩效评价建立规范完整的信息基础体系,而且对于完善政府会计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政府会计改革的当下,政府会计组成体系的研究可以成为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依据。

二、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政府公共管理目标与政府受托责任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活动。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或工商管理,其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服务性和合作共治性。公共性体现在资源来源的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服务性是基于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政府的管理行为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公民社会的有效繁荣,合法有效地履行职能;合作共治性在于公共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政府和市场营利性组织和社会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的最终绩效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公共利益的满足程度,公共利益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包括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时空的利益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迁。特别是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不够平衡,政府组织自身仍在调整转型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明确不同领域的管理目标定位,兼顾不同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提高公共管理能力,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以多种方式和民间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以提供满足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由于政府失灵导致的诸多困境,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充满机会主义,因而,在政府目标定位、政府行为和政府资源的配置使用等方面,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政府监督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是委托代理理论,政府向公众收取税收和其他资源的同时就承担了应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于市场经济中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经营受托责任的建立,而是更符合民主契约的精神与机理。从民主社会契约建立的发展来看,伴随着契约的选择和建立,公民已经将一部分权利交由政府去实现和满足公共需求。然而公共需求的满足不仅需要公共权力的集合,也需要以税收等形式汇集的公共资源的支持,由此便产生了“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路军伟,2006),“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产生是为了支持“公共权力受托责任”的完成。政府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多元化,包括了政策受托责任、项目受托责任、业绩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以及正直和合法性受托责任等方面。政府应当对公民赋予的政治权力和财务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以对公民最大的忠诚,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最低的资源耗费,最多快好省的结果(杨时展,1989)使公民在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进程中体现“政府价值”、兑现“政府价格”。通过资源委托以及附着在资源上的权力委托,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

然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公共委托代理问题与困境相比存在于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表现在:第一,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繁杂性使得公共监督成本较高;第二,何为公共利益?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如何表现?公共利益定位与表现的复杂性使得对政府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第三,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制约手段软弱,委托人难以用市场手段调整和更换代理人;第四,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更广泛更加难以监控,因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就难以避免。

即便是困难重重也不是没有章法可循,解决政府和委托人之间的代理问题,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由政府向公众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于委托人进行评价和监督。因此,政府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会计机制来完成这一重任。

(二)会计的本质逻辑

政府会计是会计学的分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同样适用于政府组织。以会计本质的逻辑构建政府会计体系就是要以定位政府会计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政府会计涵盖的范围。会计逻辑是指以会计的思维方式研究政府经济管理规律及行为策略。会计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进,已经形成一个不同于其他管理系统的科学体系,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日益重要,会计从产生的那天起,反映和控制就是其基本职能,无论时事如何变迁,会计以“如实反映”来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以“有效控制”来保障组织朝着既定的目标运行,“为了达到反映和控制的目的,现代会计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两大工作系统,其一:会计的信息系统,其二:会计的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是手段,控制系统是目的,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以货币计量为主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并将反映和控制的结果以财务报告的方式进行披露,目的在于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的信息,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绩效,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组织的受托责任和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系统既是组织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平台,也是组织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将政府的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会计的本质逻辑相结合,会计可以反映政府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以财务报告的方式披露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满足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政府资源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公共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和受托责任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会计体系必须能够全面涵盖政府对不同目标的资金运营情况和结果,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因此,单一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胜任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以不同会计主体组成的会计体系和对不同事项进行反映和控制的多元会计信息系统,换句话说,政府组织运营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是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平台,而不是单一信息系统。

(三)政府会计变革的现实要求

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思想,重塑政府和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以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多层次高质量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然而,渐进式的制度变革路径加上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利益粘滞,这个过程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制定企业会计准则、非营利(非政府)组织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准则是非常必要的,其有利于社会三大类组织基于各自的管理目标完善管理机制和有效透明信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资源仍然会涉及包括对市场的投资、提供公益性服务、代理或托管社会公益性基金、国防安全等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不同领域的资金运营具体目标不同、时间不同、运营方式不同,因而,统一的会计规范难以全面表达这些不同领域资金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应当对这些资金进行重新分类,按照不同的会计主体设置会计信息的搜集和披露系统,以分门别类地反映政府资金的流向与运营成果。

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仍然是预算会计系统,按照预算单位设置会计主体,以收付实现制核算财政资金的收支及结果,这样的信息体系对于全面考核政府资金运营绩效,评价政府受托责任来说存在诸多局限:首先,以部门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尽管可以和部门预算管理相联系,利于建立部门负责制,但是容易将部门托管的基金或负责的项目资金与部门资金的运营混淆,难以分清部门绩效和项目绩效、基金运营绩效的责任归属,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评价方面产生缺失。其次,以收支为核心的信息体系存在的缺陷包括:(1)收支信息是以收付实现制计量的结果,能够有效反映现金流量的信息,不能反映政府长期可持续资源配置的责任与能力;(2)收支信息是一个结果性信息,难以反映政府在筹措资源和配置资源全过程的合规性与恰当性;(3)收支信息不能满足利益各方对政府绩效评价的需要;(4)收支信息难以反映政府理财行为是否遵循了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5)收支的量的衡量不能与政府目标实现程度相匹配。再次,财政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绩效报告,全面评价政府预算支出绩效,这个报告的基础性数据是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评价客体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显然,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核算口径难以成为评价预算绩效的有效信息源。最后,预算收支的会计信息在评价政府组织的契约履行与现金流量方面的意义不可替代,但是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和运营绩效仅有预算收支的信息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体系,形成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信息互补的作用,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市场经济环境下,民主力量不断兴起,公民对于政府信息透明度的关注越来越高,公民对于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行使领域越来越广泛。民主参与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主流。因此政府会计改革不能忽视民主力量,应该寻求一种可行的路径消除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媒介更加广泛,信息公开平台功能更加齐全,信息公开途径更加多样。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政府实现多元化信息体系的构建,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体系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信息。基于这样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提出我国政府多元化会计体系构建的设想。

三、多元化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的设想

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需要厘清政府会计领域的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使政府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根基更加稳固。首先,政府会计体系和政府会计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政府会计体系是政府职能涉及的领域由政府会计去覆盖的组成部分,是不同会计主体(分支)的集合;会计系统是指单个会计主体(分支)的会计理论构成要素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的是会计作为一个以信息为手段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规律。政府会计体系由多个会计系统组成。其次,政府会计信息体系是指通过不同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成和披露的信息组成,包括不同分类的信息、不同期间的信息、定量和定性的信息等。可见,政府会计体系由多个会计系统组成,每个会计系统由于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序运行而生成会计信息,以此全面反映和控制政府组织的经济运行活动。

另外,从会计学科体系来看,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是并列存在的专业领域,会计学科理论适用于不同组织的会计系统,政府会计学科也应包含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等知识板块,依据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政府这类组织的特殊性,从而构建适合政府组织的大会计学科理论体系,这是另一个研究话题,所以,会计学科体系不在本文的研究范畴。

根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和政府会计改革的现实需求,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构建多元、立体的会计组成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不仅全面反映政府职能涉及的领域,反映政府公共管理多元化的目标,而且按照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事项进行多重分类,以多种维度的会计要素项目构建政府会计多元化的信息系统,以分门别类的会计报表和综合财务报告的形式披露会计信息,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下图所示:

这个政府会计体系的“多元化”特征体现在:

(一)两元结构的会计体系

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分离,分别按照各自的逻辑构建信息系统。预算会计按照预算管理的口径和级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健全和完善信息搜集和披露体系;财务会计按照会计主体分类,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构建信息搜集和披露体系。

财务会计面向历史,关注与现在以及未来有关的过去;预算会计反映未来,关注由过去和现在限定的未来。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基本原理和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的需要。因此,完整的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总财务会计和总预算会计的并存。政府预算是关于资源获得和使用的契约,因此总预算会计应该严格遵守受托责任的履行的要求;财务会计可以连续、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状况。二者基于不同的确认基础形成公共管理需要的相互独立又互补的信息体系,政府会计改革要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的基础上,增强政府财务会计的功能,以政府总财务会计促进政府总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

(二)多元主体的会计信息系统

财务会计按照政府资金涉及领域和政府目标的要求确定会计核算范畴,以部门、独立运营的基金和项目为主体,设置独立的核算系统,分门别类地反映和控制财政资金的运营情况,实现会计主体的多元化。

适应我国公共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客观要求,并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政府会计“双主体”模式的有益经验,我国在构建政府会计主体理论时可以考虑双元模式:既要科学界定“政府主体”的范围也要合理划分“基金主体”的类型。其中政府主体按照政府承担的经济职能将政府机关单位和部分事业单位划归为政府会计的主体;基金主体包括公共基金、保障基金和权益基金,按照基金类型单独设置账户体系和会计报表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掌管的具有专门来源和用途的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情况。双主体模式利于区别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的不同运营目标,既分别反映资金管理的信息,又利于分别考核绩效。

但是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政府还承担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突发性事件引发的临时项目等,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资金来源多元化;期限长,甚至超过政府任期;工程链条长,涉及多个合作单位;特别是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膨胀,债务信息核算不清晰不完整的现阶段,在政府会计体系中设置临时“项目主体”单独核算这类资金运营情况非常有必要,既可以明确各方参与者的权责,又可以在项目建设期间可持续的提供资金运营和管理的信息,保障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利于评价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绩效。

(三)多重分类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

按照会计主体构建的会计系统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依据,按照不同的政府资金管理的目标确定信息报告体系,按照不同的信息报告体系的要求对会计对象进行多重分类,形成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的会计要素,比如除了静态地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之外,反映运营成果的要素可以分成:收入和支出、收入和费用(成本)、投入和产出等,不同的分类项目构成会计报表的基础信息体系,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首先,政府管理者关注政府预算契约的履行和庞大的政府机器的有效运转,现金流量的预算收支信息需要得到保障。其次,构建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系统,全面核算政府运营成本和管理绩效,以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那么政府按照成本费用设置会计要素构建的财务会计系统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最后,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对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提供预算合规性信息为主的政府财务报告已不能适应政府绩效管理的需要,公众更多地关注政府活动和公共支出的绩效,以提供政府绩效信息的绩效报告得到了发展(李建发、张曾莲,2009)。政府绩效评价的绩效信息披露需要多种复杂且灵活的信息系统共同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信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信息披露系统(赵合云、陈纪瑜,2010)。对政府绩效评价无需再讨论必要性,财政部要求编制预算绩效报告和公众对政府绩效信息公开的要求也充分说明其现实性,而预算绩效报告和政府绩效评价需要有客观有效的信息源。因此,以评价政府资金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4E)为目的的信息搜集与披露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

综上所述,政府收支类信息、政府成本费用类信息和政府投入产出和效果类信息构成政府多元信息报告体系,要实现这样的信息报告体系,需要对会计事项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形成收支会计、成本会计和绩效会计的会计要素,基于不同的会计目标设计不同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多重分类的会计信息体系,满足政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四、结论和建议

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承担多方面的的公共受托责任,依据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目标多元化的理论,政府资金涉及领域和管理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由此提出构建多元化政府的会计体系。多元化的会计体系能够生成多元化的信息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政府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合理评价政府绩效,借助于会计信息化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多元化的政府会计体系成为未来改革的方向。Z

参考文献:

1.陈小悦,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J].会计研究,2005,(11):61-65.

2.成小云.寻求政府会计改革的稳定形式[J].会计研究,2012,(03):39-43.

3.陈劲松,彭珏,石道金.我国政府会计组成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4):24-26.

4.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09):3-6.

5.路军伟.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双轨制政府会计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04):3-7.

7.叶龙,冯兆大.我国政府会计模式构建过程中主体界定问题初探[J].会计研究,2006,(09):69-75.

8.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03):11-18.

9.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04):3-8.

10.赵西卜,王彦,王建英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实现方式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7,(23):17-19.

封面人物:

姜宏青,女,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是会计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财务与会计理论与方法,特别是对政府、事业单位及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问题,资金管理问题、绩效评价和信息披露等领域有专门的研究。在《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作品曾获得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目前,主讲《中级财务会计学》、《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学》、《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会计问题研究》等课程。

作者:姜宏青 杨洁

责任体系构建下企业会计论文 篇2: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基础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四个子评价体系(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方法体系、责任界定体系)的设想,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关键词】 经济责任; 评价; 内部审计

在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一直是被审计人和委托人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难点。当前形势下,亟待建立和运用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实现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及体系释义

(一)概念及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部门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评判和界定的行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则是指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并由此建立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若干评价子体系支持,其内容应当包含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责任界定四个评价子体系。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和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评价,例如:对单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对主要经济指标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对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等;二是对被审计人的评价,对其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明确将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营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等,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不足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在某些企业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通用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审计评价内容模糊不清

《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两办《规定》都是从宏观上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没有具体规定应评价哪些细化的内容,这就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在具体“审什么、评什么”方面存在一些争论和模糊认识。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或者将不应纳入评价范围的内容进行评价,或者评价内容过于狭窄,就事论事,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审计评价指标标准不统一

各种审计法律、法规及规定中没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描述,没有具体规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缺乏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合理评价体系,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有可能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这已成为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审计评价体系缺乏适用性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行业领域或不同层级时,对其领导人员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大型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所属各单位所处的板块类别、行业特点和发展时期不同,很难保证评价体系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归属采取回避的态度。审计评价要么充当老好人,避重就轻,点到为止;要么是为单位领导人赞扬拔高,淡化了审计的监督本质。

三、构建符合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结论,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单位等相关关联人都十分关注,这从客观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积极面对,迎难而上,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维,努力构建科学、全面、客观实用、针对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根据规定,结合现状,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形势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体系

1.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企业内控制度和管理的健全性、有效性,特别是对各主要经济业务、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控制与监管是企业领导人员的主要责任。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的综合情况评价和业务流程评价,对内控执行的整体情况作出评价。

2.评价财经纪律执行情况

主要评价领导人员所在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在审计中有无发现私设“小金库”,违反有关规定擅自开设银行账户,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隐瞒、截留收入,违反规定为他人提供担保等违法违纪行为,要根据评价内容,评价企业因遵守财经纪律不严格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潜在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

3.评价经营管理及绩效责任

完成主要经济承包指标并取得经营业绩,是企业领导人员应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经营业绩的优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应成为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评价内容;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利润额、经济增加值、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净流量负债比等。

4.评价重大经济决策责任

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指对外投资、建设项目投资、国有资产处置、大额融资、大额资金分配、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方面的决策。重大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对国有企业重大决策进行风险控制也就成为其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5.评价社会及法律责任

企业领导人员不仅承担着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责任,而且承担着服务社会、维护职工利益和守法经营的责任。因此,应从节能减排额、职工薪酬平均增长率、环境污染事故次数等方面考核被审计人的社会责任,从信息失真比率、违纪违规比率、小金库占有比率等方面考核被审计人的法律责任。

6.评价个人廉洁自律履行情况

主要是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单位领导人员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及以权谋私获取非法收入或侵占挪用国有资产的行为;有无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现象,违规获得个人报酬问题;有无违规借欠单位大额物资的行为;有无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要根据上述内容从总体上评价被审计人有无因不廉洁自律给单位造成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区分板块,分门别类,构建体现企业经营特色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设立应遵循“统一性”原则,应当坚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对同一类型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尽量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评价。

1.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真实性指标

评价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投资信息失真率和投资计划完成率两个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生产经营信息失真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年度财务预算信息失真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资产失真率、负债失真率、所有者权益失真率、审计期间企业平均收入总额失真率、平均成本总额失真率、平均利润总额失真率等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进行反映;评价企业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通过考核指标完成率指标进行反映。

2.评价企业资产质量变动及持续发展情况指标

评价企业资产质量改善情况,可以计算并比较审计期间期初、期末不良资产率变化情况以及计算各年度总资产报酬率,分析其变化趋势;评价企业财务结构优化情况,可以计算并比较审计期间期初、期末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提高情况,可以计算各年度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分析其变化趋势;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能力提升情况,可以计算各年度企业销售增长率和企业资本积累率,分析其变化趋势。

3.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程度

评价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程度,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可包括企业财务收支核算及管理合规性情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情况,企业重大事项规范决策及执行效果情况,安全环保责任措施落实及效果情况,企业处理各方利益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

4.评价个人廉洁情况

这一评价指标可以说是领导人员政治生命的“一票否决权”,因而需要慎之又慎,但指标的评价基础单纯在财务资料中又很难得到,使得评价更加困难和复杂。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渠道获取有关线索: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情况,通过审计查证,作出相关结论;通过谈话和制定问卷调查表,向领导人员所在单位有关个人或机构获取相关情况,进行审计查证,确定企业负责人及单位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是否存在制度中禁止的不廉洁行为。

(三)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构建满足审计项目需求的经济责任评价方法体系

1.定量分析——审计评价的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是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统计等资料中采集相关数据,运用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的方法,评价结果具有量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审计评价的主要方法。定量评价法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档次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评价标准,包括预算(计划)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二是设定标准档次,就是参考国家、本地区、本行业的数据测算规定以及相关要求,将标准档次划分为若干等级,以便于判断实际指标并予以计分。

2.定性分析——审计评价的辅助方法

前述的定量分析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常用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个完整、准确、公正的审计评价,需要由定性评价做补充,才能弥补定量计分评价的缺陷,从多个层面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使定性评价相对准确,应力求做到:一是综合反映多位评价人员的意见,不能仅根据个别人的意见予以定性;二是采用科学方法,目前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将定性评价的内容设置技术规范,制定参考标准,将实际情况与标准对照,在此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

3.定性与定量结合——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

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应以制度和机制为前提,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鉴于此,应充分考虑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将两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互为补充,以避免把审计评价写成罗列数据式的财务报告,或者撰写成为无据可依、无证可查的空洞文章。

(四)注重分析,分清责任,构建准确反映评价结果的经济责任评价责任界定体系

1.分类评价

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内容和审计查证结果,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逐项作出审计评价。分类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结果应与综合评价结果相吻合,所选取的各项抽样指标应经过审计核实和确认,并要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做到定量评价统一标准,定性评价准确到位。

2.综合评价

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各项评价内容重要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计分权重,确定每项评价内容的评价得分,并由此计算得出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综合得分,根据得分确定审计评价结论。同时,还应明确,凡任期内企业发生特别重大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社会影响大的事件,以及重大经济损失、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私设“小金库”、账外账等问题,审计评价结论应下降1个档次认定,甚至直接确定为“未履行”。通过以上的量化打分,可以消除审计评价的主观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责任界定

在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查明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被审计人在问题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予以划分和认定,除落实和认定被审计人的履职责任外,还应落实和认定其他相关人员相应的责任,为审计依法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提供依据,并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四、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别不同业务板块,增强审计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比性

审计评价所选择的经济指标应是国家规定或社会、本行业公认的生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方面的指标,其计算基础、计算口径应当一致。同一类型的企业,选用的经济指标应该是相同的,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但由于企业所处板块不同,各板块间经营范围、经营目标、资产总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领导人员在职责权限上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和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对不同类型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分别设置,既抓住共性,又突出行业特点。

(二)关注结果产生的各类诱因,增强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审计评价时,既要考虑到审计人员获取数据的渠道及数据计算的可行性,又要使选择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尽可能说明或排除特殊因素的影响,以便使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将领导人员履行其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国际形势、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中加以分析,再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判断某项成绩或过失是因为领导人员的决策和经营等主观因素,还是由于形势、本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三)结合企业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和关联性

企业经济活动的实施和结果往往并不同时发生,有些活动的结果可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才会显现。企业领导人员在一个单位的任职时间是有期限的,有些当期的决策和实施的项目在其任职期间可能产生不了效益,或者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但是对企业今后发展却奠定了好的基础,当这些项目开始显现效益时,该企业领导人员可能又被调整离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重点对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充分肯定评价,并给予适当加分。同样,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任内的指标任务,而不考虑企业长远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投入不足,破坏性开采自然资源,以及超负荷使用机器设备等,审计评价时就要对这种短期行为进行充分考虑和披露。

(四)避免机械套用单一经济指标,增强审计评价的综合性和社会性

用量化打分方式可以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用具体经济指标数字列示,如在建立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的基础时,可根据需要设定“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效益”、“执行财政法规”和“廉洁从政”五个方面不同分值;然后再将每块内容分数细化,用具体数据说话,评价领导人员工作业绩。但是如果仅机械地套用单一的经济指标进行评价又显得僵化,不能真实反映其管理水平,要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再对其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忽视了社会效益,也会影响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从而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经济效益。

(五)完善审计结果运用配套措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层次和价值

审计评价如果不能引起领导人员的重视与警觉,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将审计结果运用纳入制度建设与管理十分必要,既能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的严肃性,又能促进企业管理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审计结果运用包括审计结果通报、评先树优、干部职务晋升、谈话诫勉教育、教育培训、组织调整处理、移交司法处理、审计资料档案等方面,或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制度,由审计、纪检监察、经营、组织等部门组织,根据审计结果对重点问题进行个人问责、单位问责;根据需要开展跟踪审计和持续性分析工作,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加强内部管理相结合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审计结果运用好,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引起领导人员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从而也有利于促进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宋生.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 滕树煊,周立春.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审计评价[J].湖北审计,2001(6).

[3] 刘雪妮,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自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作者:郑志刚

责任体系构建下企业会计论文 篇3: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企业财务监管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兆云(1969-),女,汉族,山东日照人,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摘要:财务监督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监督工作是在深入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体系下,根据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从而合理调整企业自身的财务监督体系,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那么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但是结合调查可知,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存在许多的问题。那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优化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提高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财务监督;问题探究;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继而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财务监督体系做出了详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其大多涉及监督的产权界定、监督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等几个层面,大都是为了促进财务监督工作的力度,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质量,那就要推动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的开展。

一企业财务监督体系的职能和作用

首先先了解企业财务监督体系最重要的方面是在于监督和管理,总之来说是对于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起到一定的督促性作用,这种监督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监督体系是先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做好评估,利用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对自身的会计工作质量作出客观分析。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而对于下级的会计工作作出调整和完善。在此之外,财务监管体系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从而预防国有企业中出现不规范的财务监管现象,继而使企业财务监管体系保持在较为稳定发展状态。财务监管体系也有许多的意义,其为固有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资料,继而提高会计信息资料利用的程度,实现财务监管体系的目的,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的进步。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财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界定模糊,影响财务监管效率

结合当代的产权理论发展状况可知,当前的国有企业之中产权制度运行效率较低,从而影响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进程。产权界定模糊,继而导致财务信息虚假。产权界定就其完整意义来说包括两层涵义。一层涵义是财产所有权的界定,即终极归属权的界定,这包括明确规定的权利主体对权利客体归属于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支配、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第二层涵义是在所有权已定的前提下,对各种产权权能的界定。它与产权权能的分解有直接关系这包括不同权能主客体及相应的权利、责任界区的划分。这两层涵义产权界定分别是所有权界定和产权权能界定。结合调查分析可知,产权界定不清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主要表现在,第一,出资者缺位,我国国有产权的来源是较为多元的。第二,所有者出现缺位的现象,国有企业尽管是归国家所有的,但它具体归属于哪个部门呢?第三,国有企业产权中的收益权划分不清,比如会有税利不分,利润归属不清等,因此必须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二)监督体系缺失,难以推行企业改革

根据调查可知,国有企业采用的财务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在政府、社会单位内部监督方面,这一体系的发展能够确保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作用。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可知,许多的法律机制存在大量缺陷,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并不能正常的发挥,削弱了财务监管工作的工作效率,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监管体系,从而不能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影响整体国有企业工作质量效果。在此之外,还有债权人和企业工作者之间的经济效益的联系仅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经营者的监督工作管理。

(三)法律尚需完善,财务监督失去依据

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财务监督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并且《会计法》作为展开会计管理监督工作的主体,其间许多内容并不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务监督相关的法律如果不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国有企业会计改革的要求,那么会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其次财务监督法律之间存在许多与现实发展不协调的现象,虽然相关的法律为财务监督工作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期间存在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予国有企业产生较多的利益冲突问题,因此会导致财务监督处理方法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最终的价值。当前,我国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出现问题后的处罚力度较弱。虽然近几年来财务监督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四)管理制度不足,削弱财务监管能力

结合国有企业的背景可知,国有企业的经理工作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经营权,但是不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且国有企业在行政职能方面并未能对经理人员一定的监督,所以容易导致经理工作人员容易出现职权混乱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會计的监督管理制度存在许多的问题,从而不能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这样长期以来很有可能导致国有企业中出现徇私舞弊不良作风现象,继而对于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五)国企业财务监督工作过于表面化

根据调查可知,许多的企业监督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财务监督体系工作认识不够,自身的工作热情也较低,对各项工作的展开仅仅停留在较为表面化的工作状态之中,不能使用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各项职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不能很好地调整监督力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的职能并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财务监管工作丧失了其最初工作的意义,这样流传于表面化的财务监管工作体系很大可能导致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较为淡薄,那么工作人员在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之下更加容易出现工作失误,给予企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或者是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

(六)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惩戒力度不够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是起到监督企业经济去向的作用,提前预防企业发展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相应的工作人员改掉存在的毛病,但是许多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人员只是递交一些数据,简单地进行审查,因此导致企业财务监督体系力度较低,没有约束作用,造成整个财务监督工作的系统出现混乱的局面。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善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措施

(一)细化产权管理,提高财务监管效率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期间,要对于期间存在的产权模糊现象进行改造,从而发挥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价值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理顺产权问题,明确股企业资产投资的重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建立政企分开的责任明确的现代化监督体系。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之中,企业要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从而划分权利义务,提高整体的财务监管体系效率,也要明确法人、企业之间的所有权基础,建立较为科学的工作约束机制和财务监管机制,可以实施激励机制,对于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工作人员更加规范的参与到工作之中,确保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密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再协调合作的工作上明确产权关系,以法律的方式实现财务监管,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可靠真实。在这样的工作下,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继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自身在市场中的作用,弥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监督体系,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当前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主要涉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在协调的工作环境下为企业改革作为提供重要的保障。那么對于企业内部监督体系而言,大都是结合国有企业的结构,从而确定其在部门人员之间的责任义务,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力量。相对于外部监督财务监管体系,其发挥政府和社会方面的价值,对企业进行分析,提高会计工作的透明度,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更需要使用社会法律的作用,构建监督体系。促进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改革也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自身的财务监管力度,从而调整内部外部监督体系,重点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从多方面的对内部进行创新调整,引起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监督意识,从而推进国有企业全面进步。

(三)健全法律法规,践行有法可依的工作原则

在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之中,为了实现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发展目标,所以要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继而为财务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首先要对现在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进行合理完善,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根据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发展状况,继而制定会计法律制度,弥补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贯彻财务监管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要将经济法、刑法与会计法相联系,协调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加大自身的财务监管工作力度,确保法律内容能够更好的实施。财务监管工作之中的工作部门也要做到通过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审核工作,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法律监督效果,也能确保在科学创新之下法律落实到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之中,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从而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的工作质量。

(四)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监督工作方向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增强财务监管力度,因此要更长久的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提供无限的保障,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明确自身财务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政府也要结合自身的管理体系,调整现状,对自身的管理部门职能进行转变。在这样发展过程中,结合的发展状况从而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部门也要结合真实的状况改革创新,实现法治化的监督工作体系。政府需要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相关的资格证,对于那些并没有获得资格证的工作人员,颁布禁止其进入会计行业的命令。最后也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调整管理工作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体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公正公平的态度下处理工作,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能。

(五)加入科技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许多高科技已经进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当然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的便利。所以在财务监管体系之中,也可以融入科技化的手段,继而提高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质量。比如可以让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从而提高财务监督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通过权限设置方式保护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再接着也可以使用计算机管理监督,省略一些麻烦的步骤,更加注重会计工作实用性。这样的办公方式能够带给国有企业财务监管超乎想象的工作效果,在一定程上简化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方面的资源,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给予财务监督工作更多的发展空间。

(六)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财务监管中的责任

首先要细化分配企业财务监管体系中的各种任务,要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之中,如果工作出现问题,也要做到有据可依,迅速查找到相关的工作人员,肩负其责任。继而使整个工作体系变得更加清晰,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从而肩负起自身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管理也要要求相关企业负责人员懂得去管理自己的业务,熟悉相关的经济法规,从而培养对自己工作的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工作态度。

(七)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才,加强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首先要对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提高整体的会计队伍素质。强化财务监管体系,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养。因此实施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能够给予相关的会计工作员工在思想上正确的理论教育,让员工在严格的工作态度之下高质量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从而加强财务监督体系管理。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分析期间存在的风险,继而提出解决对策。也可以利用理论方法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去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做好内部管控,从而促进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国有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那么对财务监管体系做出合理的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更好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积极的工作态度让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企业工作中。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发展过程之中,也要结合相关的财务监管体系管理经验,从而满足当前时代下创新化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体系要求。首先要细化国有企业产权管理,将其间存在模糊问题的现象进行改造升级,从而提高财务监管的效率。也要完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体系的模式,从而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要积极健全财务监管体系的法律法规,为财务监管工作提供可靠的工作原则。也要创新管理财务监管体系机制,明确财务监管的工作方向,加入科学化的工作管理手段,促进财务监管体系的改革。要明确会计经济体系的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整个财务监管体系的责任意识,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避免出现工作失误,从而带给国有企业在人力、经济方面的损失。也要加强会计工作人才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在科学创新式的财务监管体系工作模式之下,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财务监督部门的发展,继而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利琴.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的财务监督——读《国有企业资产法》有感[J].会计师,2009(11):86-87.

[2]叶友,张百祥,聂尚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流失与财务监督综合治理——“郎氏风暴”解析[J].财务与会计,2005(01):11-16.

[3]佘晓燕,白瑾瑜.企业财务监督研究——以1949-1958年的云南省为例[J].财政监督,2017(03):60-65.

[4]叶友,张百祥,聂尚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流失与财务监督综合治理——“郎氏风暴”解析[J].财务与会计,2005(01):11-16.

作者:李兆云

上一篇:市级三好学生演讲稿下一篇:庆七一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