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校本教学资源库,渐进提高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进一步完善基于Wordpress的专属学科主题社区,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尝试电子备课,使教学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课题组成员、教师积极参与行动研究,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收集;通过专题研讨、开设研究课、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评比,常态整合课教学,开展实证应用,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断积累和汇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定期进行总结,并根据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落实奖惩;录制部分整合教学课例,规范完成中期评估报告,编辑优秀论文集、典型案例集、典型课件集,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5年年底,提出结题鉴定申请,接受县、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作者:卢凡 陈延超

第2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网络、校园网、因特网以及远程教育资源、校内自制课件和各种教学软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逐步由优化课堂教学发展为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结合现代教育现状,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是当今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形、声、文、动化并茂的开放性实践平台可以达到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

(1)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为物理教学创设虚拟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认知活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美、趣的心里学特点,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课程资源集文字、图象、声音、动化为一体,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CAI课件具有极强的亲合力、表现力。无论是引课还是重难点的突破,既形象直观又有新奇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动情入境,有利于激发他们兴趣和渴望求知的动机,而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噪声的危害时,通过多媒体录制一段不同等级的噪声,上课时给学生播放,学生切身体会到噪声的等级与危害,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有教育意义。再如讲摩擦起电时,通过演示实验看到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了纸屑,但讲到摩擦起电原因时,单靠教师一张嘴一只笔很难让学生接受理解。利用因特网、远程教育网提供的各种素材,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制作CAI课件,通过液晶投影仪投放在大屏幕上,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到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有了多余的电子带了负电,毛皮少了电子多了正电荷带正电,所以能吸引纸屑。通过信息技术把不可视的变为可视的,静止的变为运动的,学生亲眼看见了电子的转移过程,既形象直观又易接受理解。

(2)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弥补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各种“仿真实验”软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弥补实验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各种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超越时空限制,仿佛身临其境。如初中的托里拆利实验为防止重金属中毒不要求做此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室”软件及自制的CAI课件进行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学生会注意到玻璃管中的水银下降到76cm时不再下降,然后把水银换成水,让学生体会大气压把水压到10米高的三楼上。如果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得找10米长的玻璃管,而且不易将玻璃管内灌满水再倒过来,实际不好操作,通过信息技术做成动化课件,学生如同亲自做了一样。另外,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的、不可视的,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明显的、可视的,快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几个慢动作,时间长的现象转化为时间短的现象。如讲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时,实验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不明显,通过flash动化放慢、放大让学生看清下陷过程及深度。讲固体分子扩散时,做实验需几年时间才能看到现象,通过信技术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在几分钟内演示固体分子的扩散过程。

(3)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资源环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在课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访问因特网、校园网及远程教育资源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浏览远程教育下载的示范课、同步课堂、习题精选进行学习,自我测评。教师可按远程教育资源备课、选题、测评。借助统计图表进行统计,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绩记录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活化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初中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课堂容量大,思维活动紧张,强度大。时间长学生会感到疲倦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教师据学习内容和状态不断运用多种教学法,运用网上资源,通过多媒体电脑,运用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释相结合,图文并茂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获得能力,维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学生用智能ABC打字,利用Excel来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总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有效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材特点,目标要求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既开阔视野,又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作者:任明

第3篇: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策略

摘要: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授课时必须进行的工作,它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是课堂正常进行的保证。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管理的若干注意点,并针对新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课堂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堂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型社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环境这三者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课堂得以进行,但是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还是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课堂管理尤为重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内的有关教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课堂管理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能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不良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则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消极影响,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1.学生方面。

(1)学生玩游戏,玩QQ,聊天,却不喜欢听课。

(2)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讨论、辩论演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

(3)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事。

(4)课堂不安静,比较吵,比较乱,学生随意下座位。

(5)学生互评自评,出现敷衍现象,比如全是一个分数,或是全是满分等。

(6)学生终止广播进程,脱离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

(7)学生迟到现象比较突出。

(8)计算机机房卫生、设备的整齐度均不够理想。

2.机器方面。

(1)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不能一人一机。

(2)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影响正常使用。

(3)机器故障率高,影响正常使用。

(4)没有投影设备,影响演示效果。

3.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任务不明确。

(2)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课堂掌控不力。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解决问题的常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笔者建议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教师应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比如每节课评选出若干最佳小组,下节课首先保证最佳小组成员的用机,鼓励了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轮流上机的制度,所有小组轮流上机,轮到的小组成员保证一人一机,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三是没有投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可安装电子教室软件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从教学方式入手,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此外,教师在采用某些教学方法(如讨论、辨论等)时,应注意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把活动的规则告诉全体学生。教师不仅要把活动的规则告知全体学生,而且要把违反规则的处罚告知全体学生,使学生明白在活动中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出现失控现象。为了保证学生遵守这些活动规则,笔者建议教师在制订的过程中,参考学生的意见,或者动员学生参与。如果教师选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笔者建议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应使每位学生明确分组协作学习的每一步骤,明白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如何合作完成主題,以及完成的作品需满足什么样的标准。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二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比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设计若干个层次不同的任务,由学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或者,教师可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在分组时建议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并在每个小组中,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充当教师的助手,负责自己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既发挥了组长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小组内成员的协作学习,既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举三得。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解决的对策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轻松课,信息技术课=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观念呢?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再次,教师要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教师要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能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2.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建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效、合适的技术管理,可以使课堂变得纯净、健全,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无处施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课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设置门禁门槛,对学生进行技术管制,包括监控、禁用、禁上网或限制上网等。

(1)监控。一般的多媒体教室软件都有广播教学和监控功能。教师讲完课后,在学生作业或自由活动时,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对学生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进行黑屏、短讯警告甚至远程关机的处理。这样几次后,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认真了。

当然,教师的监控除了在教师机前监控外,还要多下去走动,多巡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监控,而且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禁游戏。一些学生通过切换帐户或终止进程的办法来中途逃避教师机的广播教学和监控,然后玩单机游戏或U盘拷贝的游戏。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靠信息技术教师去营造。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并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受网络德育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任永东.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具有人文内涵的人机环境.江苏教育技术,2004-4.

作者:王业平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计划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

晏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大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深入有效的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标准》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讲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达到手脑并用,同步发展。学生先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本学期我仍然担任七年级1-6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正确的开机关机,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靠每周上课时间巩固练习的,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使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内容包括:初始因特网、网上浏览、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五章内容。其中第三章的软件下载和第四章的收发电子邮件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计划把课程分成基础型和拓展型,并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主要是考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也考虑对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的系统性。在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中,不是简单的靠书本传授理论,而是首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网络收集、筛选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型课程中,关于信息科技基础的内容采用以知识、技能体系为主的编排原则,应用软件则采用以合适的任务或活动串连相关知识、技能的方式,要防止将应用软件操作指南作为课程内容的简单做法,要注意能力提高的有序性。

四、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维护。

2、初步学习认识因特网的概念和用途。

3、掌握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的方法。

4、掌握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的方法。

5、学会申请电子邮箱的方法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6、会在网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7、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8、了解网络安全,尝试使用杀毒软件,能正确地引用网上资源,具备良好的网络礼仪和网络道德

五、教学措施

本学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开展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以这种方式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中仍以学生自学和动手操作为主。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

初识因特网

2课时

第二章 网上浏览

4课时

第三章 网上搜索和软件下载

4课时

第四章

收发电子邮件

5课时

第五章 即时通信

2课时

2017年6月29日

第5篇: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中心小学

2013年9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主线,加强学习,积极探索在新课程吧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在教学中,结合上学期工作中的得与失,全面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培养学生做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同时,渗透德育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好各年级教学进度表,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新理念真正渗透在每一堂课中。

二、主要工作

1、加强自身建设,在确实完成好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积极听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做好听课记录。

2、积极参与学习举行的风采课大赛。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在本学期我要积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争取让自己的授课技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平时注意认真地听、评课,积极地参与本组的教研活动,尤其在评课方面要

加强学习。

3、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本学期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进一步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4、合理利用博客,做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另外,引导学生利用博客进行讨论。

5、对于学校的大型活动积极参与,尤其是本学期的庆六一活动,积极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对多媒体的操作积极参与。

三、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网络,倡导学生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文明上网,团结合作,创新求异,使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2、加强机房管理,保证设备不被损坏,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在上、下课纪律中反复强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有秩序的上、下课。

3、尽可能帮助其他老师掌握操作多媒体的能力,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年龄大的教师完成课件制作。

《信息技术》这门课是新兴的课程,在探索与学习中慢慢寻求进步,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去学习,适应信息的更新,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又是琐碎的,不仅仅有教学工作,还有平时学校安排的工作,更有协助其他老师使用多媒体的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认真”永远是前提,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对自我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本学期工作计划,争取迈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中心小学

2010年9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考试规定、学校工作计划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了解网站建设的一般过程,掌握网站建设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网站建设中的常见操作。

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对网站数据进行维护和更新。

4、了解flash动画特点,并理解flash中的基本概念和制作flash动画的基本过程。

5、熟练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知道flash动画的类型及其制作方法,掌握在flash动画中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素材的方法。

6、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7、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三、教学措施如下:

(1)、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方面的有关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课,每天有针对性地复习,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练习,利用好课余时间。

(2)、上好每一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练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多学多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电脑技能。

(3)、对于出错的操作,不要只追求知道它错了,把它改过来就行了,不但要知道它错了,而且要知道它错在哪里,弄清错误的来龙去脉,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强调上机前要先预习一遍,所谓温故知新,也许你在第一次没有弄清的问题,第二次接触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了。预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来踏上社会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

(5)老师要做到对学生不偏心,对学生一视同仁。

第6篇: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正阳小学2011-2012学下学期

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根据本教研组上年工作总结,为切实规范和提高我校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我校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其专业发展,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以及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特拟定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 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和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研组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学科培训和教材教法活动,逐步提升我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及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工作思路:

一、加强常规管理,规范信息技术教师备课、上课及作业、辅导等行为,优化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

1、本,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但要求提高,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教材、学情及外部环境的分析,提高对教法、学法的渗透,注重过程性辅导痕迹,体现分层教学,作业布置及板书 1

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新颖性。所有教师全部采用教案模板备课,并由教研组择优上传至吴忠市教育资源库,进行共享交流,扩大我校教师影响力。并开展信息技术学科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以促进学科教师的备课能力。

2、结合教材教法达标活动,要求以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对所任年级教材进行分析,并适时进行教后反思。要求组内成员做好听课准备,在听完一轮的基础上,教研组将组织开展听评课活动,并开展中心学校级的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以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认真组织对新加入信息技术行列教师的帮扶工作,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帮扶计划,教研组将进行跟踪听课,以使新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

4、规范对各年级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工作。教研组将于每学期末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教学质量统一测查,测查试卷分理论部分(笔试)、操作部分(上机操作)及平时表现(学校自测打分)的形式全面衡量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在平时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加强过程性评价,充分有效利用教学时间,使学生掌握应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测查成绩将列入考核学校团体总分及学科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加强培训,以点带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1、学校教研组将适时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研讨,中学组培养出两位、小学组培养出几位信息技术专业校级“高手”,对各校进行技术支持和保障,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2、由校级“高手”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包括上传、下载资源,制作课件、收发邮件、试卷印制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培训,从而以点带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具体工作行事历

八月份:

1、开学初微机室等教学设备维护。

九月份:

1、制定工作计划。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资源共享与使用研讨。

3、信息技术第一轮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

十月份:

1、维护校园网建设

2、信息技术第二轮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及反馈。

十一月份:

1、进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案例、论文征集活动。

2、利用学校网站进行网络教研专题活动。

3、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组织进行学生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的作品上交及评比活动。

十二月份:

1、学校级优秀教学反思、案例及论文评选及上传活动。

2、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3、成绩统计与分析。

4、年终总结。

正阳小学信息

2012年3月

第7篇:信息技术学科 期末复习计划

2012-2013学年下期

复习内容:

五年级:PHOTOSHOP 空间博客 网络学习

二、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2、进一步感受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复习重点、难点:

五年级: PHOTOSHOP 空间博客 网络学习

四、复习方法

1、继续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和教材,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争取在家中进行练习。

3、重点指导学生困生,缩小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4、复习时有张有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五、复习内容及安排

1、整体梳理各单元知识点2课时

2、巩固练习2课时

3、综合测试1课时

第8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计划

物理教研组

南流中学

郭杰

2009.9

一、 指导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我们物理教研组本着共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深入贯彻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精神,力图探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之路,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 目标要求:

(1)通过整合使物理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有效。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图文并茂,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克服传统物理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只能给学生以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主体。

(3)通过整合有助于探究情境的创设。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4)通过整合能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与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物理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技术保障。

(5)通过整合使物理教学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物理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计算机网络网络使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走向开放,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自主与合作学习。网络还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主要措施

1、有效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信息库、资源库,网上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

2、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北京市校园网络工程的开通,越来越多的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并且成为互联网大家族中的一员。而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提高自己在网路方法的相关技术,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1)利用互联网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把握教学动态:

(2)利用互联网增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四、工作安排

每周每个物理教师上好一节电教课,由教研组长和包组领导共同监督。

第9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步改善应用教学技术的条件,形成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做好各项工作。

二、主要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们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提出了建设信息化校园的目标,不断修建与完善学校的信息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如,“电教室”的利用,要求每周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观看学习,每学期各教研组不少于5次,这就为学校优质教学提供了资源。教师们每学年制作一个以上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教学。并将其汇总到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课件库。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课件,作为学生评优的条件之一,争取做到每学年班班有课件。

学校还将逐步建立行政办公网、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学科相关人员为组员的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带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并做学生们的引领者。每年拔专款用于学校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改革。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练内功,校内相互学习,走出去,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新区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学技术、学经验。我们尤其要求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提高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三、具体工作: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作用,形成以项目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格局。本校准备围绕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在信息科技教研组的基础上吸收学科骨干和已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参与信息技术教研应用活动,建立信息技术应用教研组,完成以“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项目。

2、组织教师参加网络应用系统的基础性培训。在有专人负责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年龄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了解网页上的多项应用服务,能熟练掌握信息化工具应用,提高应用水平。在完成教育机构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并逐步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通过培训让大多数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充分使用好远程教室,各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远程教研。本对全校45岁以下教师进行多媒体中级制作员培训,并做好各项讲座,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

3、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年必须开一堂应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连同教案、课件一起交教导处备案。由信息技术应用教研组和学科教研组联合评课并作好记录。教师上网时间平均每周不少于2小时,并做好上网记录,作为学期教师考核内容之一。

4、学校加强优秀课例建设。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课例汇集评选。年龄在45岁以下的教师至少要提供一个课例,参加评选。

5、本学年着手建立教研组各学科网页,促进学校资源共享。完善规范校园网的管理,学校指定专人管理负责,广泛收集资料,及时更新网页内容。

6、组建学校学生信息科技社团活动小组。学生信息科技社团活动小组,是信息科技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特长的重要阵地,建立本校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组织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培训,使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竞赛培养人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水塔脚手架施工方案下一篇:人生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