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大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鼓励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国教育部已决定, 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如今, 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但许多教师还停留在CAI课件层面上, 对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缺乏了解, 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目前, 不少的教师认为用课件上课就是整合, 整合只是以前电教课的翻版, 另一种说法而已。然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所带来的交互性、非线性等特性为课程整合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整合就应该是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 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我们不仅要在内容、方法、特优上进行整合, 还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扬弃, 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核心。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就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 进行合作学习, 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使课程改革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就为此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2.1 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 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 要避免盲目的实践, 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在进行整合的同时, 就应该多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 使整合更有目的性。

2.2 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整合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注意到各门学科的组织形式, 需与各科内容的科学性相结合, 切忌为电教而电教, 背离了整合教学的目的。同时, 信息技术经过与课程的整合, 本身也是一个软件, 而软件也要符合教材科学性, 所展示的内容应该科学、严谨, 表现手法和形式也要紧扣教学目标, 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

2.3 坚持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 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多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2.4 坚持实效性原则

任何一堂课, 我们都要考虑它的效果, 评判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 我们在整合过程必须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针对性、实用性, 使用过程切忌粗制滥造, 不是说你使用的动画、图片多好, 而要看信息技术是否真正融入到该学科中, 是否达到该课的目标。

2.5 坚持层次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博士Jeannette Vos和Gordon Dryden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 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 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相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发现, 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 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 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认知活动中, 更愿意独立学习, 个人钻研, 更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 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3.1 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 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素材, 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 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极其丰富,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 整合各种资源,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3.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信息时代的到来, 根据我国的国情, 增加新的教学形式, 对班级授课制中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不消化的弊端进行补充。基于这一思考, 我们可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挂在网上, 共享成果, 同时有问题可以到学校的聊天室讨论, 互帮互学。真正做到随时学习, 随时交流。这样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 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育质量。

3.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新课程要求, 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非线性化。这些变化使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对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进行扬弃, 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最后, 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 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 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 张弛度把握不好, 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校本培训, 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2) 整合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 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确定的目标太大, 难于实施, 最终使整合的探索出现问题。这种情况, 教师将整合的目标划分更小, 更具有操作性。

(3) 忽略学科特点,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 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

(4) 教学设计不当, 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我们知道,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 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 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 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 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 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 进行学习,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 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以及注意的问题几方面, 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上一篇:论技工院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下一篇: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