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技能就业培

2022-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工技能就业培

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稳步提升农民就业技能

摘要:经济发展状况最终是由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近年来,吉林省始终坚持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了如“阳光工程培训”、“青年培训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等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农民整体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推动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职业技能普遍偏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深化,与吉林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因此,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实现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

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素质现状

据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情况调查数据可知,201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805.7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3.9 %。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为438.49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4.4%,女性农村劳动力为367.2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5.6%。

从文化程度构成上看,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总体来看素质不高。2014年初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30.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8.6%;初中文化程度为431.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7.8%。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为120.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23.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9%。

全省种植业从业人数达到369.6万人,养殖业从业人数为71.7万人,农机使用与维修人员从业人数为50.9万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业人数为13.1万人。从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上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为127.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5.9%;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为32.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1%,占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5.7%。2013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企业员工和农民工85%是初中毕业,10%是高中、大专、技校、中专,5%是小学。

2 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

目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2.1%,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较差,使得吉林省农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仍然占绝对主体。虽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都是相对年轻的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劳动力,并且男性劳动力在转移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但由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外出就业市场所具备的要求认识不足,劳动力在就业前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职业技能培训,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限制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的转移数量。

2.2 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

部分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一些以种植业为生存依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依恋感情,且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有一定文化要求、一定技术含量、时间长的技能培训项目有着畏难情绪,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送员工培训的意愿不强,缺乏对员工培训的主动性,特别是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由于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有的企业担心农民员工学到技术后会跳槽,怕耽误生产,对送农民员工培训的工作不主动,把大部分员工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简单定位为能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单一熟练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3 培训和就业的关联度偏低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存在着培训专业与实际就业工种间相脱节的情况。一是培训面较窄。目前,农村劳动力学技能的项目过于集中,学技能的面不够广阔,往往停留在知识普及和进行操作上,培训专业选择随意性较大,相当多的人员没有认识到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缺乏远见,缺乏对农民学习不同技能的积极性和专业选择性的进一步引导,培训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缺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机构应加强同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了解,以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以输出带培训,形成“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进而形成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在此方面应做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

2.4 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培训制度建设、培训日常管理、培训考核机制以及加强对农民培训机构的监管等培训体系建设方面不完善。亟需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缺少对农民素质提升进行培训的专用教材。同时,要建立对农民培训的质量衡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教育培训方法,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促进农民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3 促进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目前,吉林省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五流汇集,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农民认清就业形势,增强自身技能素养,树立切合实际的择业观,是实现转移就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

应成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应负责整个素质提高工程的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指导推动和考核督查。发挥全省各相关部门的组织与行业优势,分工协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保障,进而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同时,为确保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有序、高效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产业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加强项目指导和行业服务,采取人员培训、银企对接、市场拓展、专家研讨等多种方式,培育产业主体。健全产业组织,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实现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突出培养创业型人才。加大宣传力度,依托阳光工程项目,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农民实用人才培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技术作用的高素质农民。进一步办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对农民进行培训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突出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生产经营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一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建设。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区县职成教中心、乡(镇)及村(居)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和农口各行业人才优势,以吉林省阳光办公室为龙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围绕农民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不断拓宽和创新培训内容。提高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功能,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企业、到村、到户,为农民就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二要积极培育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业的市场主体。在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培训企业,满足农民对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三要完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类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四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深入总结经验和认真调研,积极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证;五要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尽快编发培训专用教材。

3.3 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培训经费管理

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培训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以政府补贴(相关部门各自分担)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和农民少量分担的原则,根据省阳光培训办公室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年度计划安排,省市和有关区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财政资金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支持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实施监管。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

3.4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劳动力参训积极性

在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人有外出打工经商经历,但因其缺乏技术,多是半工半农,相当一部分人没能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所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就要着眼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农民免费培训”政策,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民参训的积极性。要采取多渠道培训方式,发挥县职校和各类培训中心基地以及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学习点的作用,把培训的触角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教育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和怕苦怕累的消极意识,用身边一些务工致富的实际例子,引导农民树立“打工能致富”的理念,推动农民进城务工、自主创业。同时,要强化劳动用工监察力度,加强用人单位的诚信度,让农民打消从业疑虑,使其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和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来。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劳动力摆脱“非公不去”、“认大否小”的择业观,强化“无论在哪里干,都有前途和出息”的观念。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5 注重培训实效,提升就业技能

帮助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要围绕重点培训对象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应选择具备一定文化水平、有转移就业意向的青年为培训重点。要根据市场所需的工种、技能和标准和用工单位的相关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方法上,按照文化、年龄、择业的不同,坚持“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和“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培训渠道上,坚持多腿走路,以现有培训资质的各类培训机构和龙头企业为基地,积极采取自培、联办、委办和送培的多种形式,实行目标管理。

作者简介:段秀萍,本科学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及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

作者:段秀萍

第2篇:国培顶岗实习生授课技能提升初探

摘 要:国培顶岗实习是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新模式,对尚无实际教学经验的顶岗生既是挑战,也是锻炼。以高师院校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为例,具体分析其顶岗实习所需的授课技能,指出目前顶岗实习生在授课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如下:加强师范生板书技能的培养;提问的有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评价主客观统一;调整语调,增加语调的丰富性;增加讲解内容生动性与有趣性;准确把握重点难点,调整教学节奏;积累经验,学会调控课堂教学。

关键词:“国培计划”;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授课技能;提升策略

一、国培顶岗实习及意义

顶岗实习是指“实习生到实习学校顶替那些需要到师范院校进行进修的老师,进行‘顶岗置换’实习,”[1]或者是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同时基地学校的在职教师被置换到高等院校接收将近一个学期的脱产培训。”[2]而国培顶岗实习则是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新模式,是2010年来教育部、财政部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的“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重要内容。

高师院校师范生顶岗实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支教实习工作意见》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3]而国培顶岗实习这种置换顶岗的新型实习模式是“国培计划”的重要目标和创新举措,它在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之间搭起了桥梁,有利于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共同体[4],既有利于推进师范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养成教育,密切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提高培养质量,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学校的工学矛盾,派出教师参加提升培训,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培顶岗实习”作为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兴趣的新生事物,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的领域众多,提升顶岗实习生教学技能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表成果如廖选琴的《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教学技能提升思考》[5]、李红惠的《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成效的准实验研究》[6]和《顶岗支教实习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关系研究》[7]以及孙菊如的《高师院校顶岗实习生课堂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8]等。不过,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研究顶岗生的教学技能,而对顶岗实习生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授课技能研究较少,实际上,国培顶岗实习生往往是大三或大四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相对欠缺,他们在顶岗实习中授课技能还存在不少问题。而且上述研究不分专业,忽视了不同专业授课技能的不同特点。本文拟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授课技能提升作一初步探讨。

二、历史课堂的授课技能及特点

授课技能则是师范生以教学理论为基础,观摩一些名师讲课,并且辅之在微格教学中训练而逐渐内化的一种专业修养,它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关乎课堂的有效性。历史课堂主要的授课技能有:“能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9]的导入技能;“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促进智力发展、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类教学行为”[10]的讲解技能;教师在授课中恰当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做出反应的提问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要有适当的变化,且眼神要适当地与学生有交流的教态变化技能;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塑造行为刺激学生做出保持和增强学习的反应的强化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习、管理课堂纪律,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组织教学技能;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课堂结束技能,除此之外还有板书技能和教具演示技能等。

历史学科有着异于其他科的特点——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11],因此就决定了其授课技能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历史授课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历史的整体性、因果性以及求异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是学习、借鉴过去来服务现实、未来的意识等。

三、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授课技能存在的问题

历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岗前的培训——微格训练、见习,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师范生掌握的某些授课技能还是比较纯熟的。如导入技能、多媒体演示技能、课堂结束技能,但于其他技能还是暴露不少问题。

1.粉笔字基本功差,板书设计不规范

由于现下高师院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致使大多数历史专业的师范生不注重粉笔字的书写,同时一些师范生由于粉笔字书写差或写字速度慢而不愿板书;师范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以致顶岗实习生在授课时不能掌握各个历史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不知如何进行规范的板书设计。师范生自我意识没有重视粉笔字书写与设计,在课堂中常常忘记写板书。

2.提问缺乏有效性,评价单调

顶岗实习生在课堂时喜欢问“对不对?”“是不是?”“对吧?”类似这些没有价值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提一些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南京条约》的内容与时间”“虎门销烟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又或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根本就回答不上来。这些都表明了师范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顶岗实习生整堂课都只作“回答得很好”“你真聪明”等的评价显得宽泛而单调,同时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失去回答的兴趣。

3.语速过快,语调单一

顶岗实习生讲课时不能根据授课对象调整语速,语速过快且语调如出一辙没有变化,不仅使学生的历史感情得不到升华而且使学生产生听课疲惫感。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讲列强对中国的一系列罪行时,需高低起伏的语调来升华全课的感情,否则就难以达到课标。

4.讲解缺乏生动性、互动性

顶岗实习生讲解缺乏生动性主要表现在解读图片和解读史料时不能挖掘潜在的信息来丰富课堂和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实习生讲解时缺乏延伸性内容,完全照搬教参,讲课时没有和学生眼神之间的互动。如,一位实习生在讲川教版八年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在解读“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示意图”时仅仅作为“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表”的补充,完全忽视了图表所隐含的内在信息,这种问题同存在于史料解读。同时历史专业师范生不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常会使用一些全新、生僻的历史概念来解释另一个概念。如,一实习生用一个对于初中生来说完全崭新的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阐释当时社会环境对各家思想形成的影响,不仅没有发挥解释的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懵懂。

5.把握教学节奏能力差

实习生把握教学节奏能力差主要原因是师范生分析教材和课标能力较弱,不能掌握教材各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变化以及重点、难点。甚者顶岗实习生在授课时全程都没有重难点或者本末倒置。如,一位实习生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一课中,在“太平军反抗列强”这一子目花费了将近1/2时间——介绍了太平天国建立政权、天京事变、太平军抗击华尔洋枪队情况,最终超出了教学时间,而对前两个“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这两个子目略讲,不仅这一课本末倒置了,没有达到本课的课时目标,而且还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6.调整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差

由于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而且在校训练期间对组织教学技能的弱化,师范生不能妥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应急事件。如,不能妥善处理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还有就是当课堂死气沉沉或异常活跃的时候顶岗实习生不能灵活地变动教学方式。如,在讲列强侵略中国所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时,实习生不能在适当时候降低学生高昂的激情而使讲课能够继续进行。

四、提升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授课技能的对策

面对历史专业顶岗实习生在实习岗位暴露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提升授课技能的对策。

1.加强师范生板书技能的培养

由于高师院校都有多媒体设施在训练过程中都是运用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因此也就使得师范生忽略了板书的书写。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农村的中学相对落后,还没有装设有多媒体,师范生实习时就不得不使用板书。因此在校期间师范生注意在平时就得练习粉笔字。比如,在寝室里放置一张小黑板,没事随便写写,或者上课之前在黑板上练习。同时高校加强“三笔一话”的考核[8]。对于板书设计,历史专业的师范生在微格训练的时候,微格教师应该帮助师范生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什么时候运用合适的板书设计。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可采用图示板书显示本课三个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容易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性思维。对于“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这一子目可采用图表式板书作为副板书,使各种条约内容一目了然。

2.提问的有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评价主客观统一

提问技能,不仅考验了师范生对学情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考验了自身对教材了解深度。历史专业师范生就必须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学科特点,以启发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性思维而提问。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心理状态采用合适的提问方式。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首先就可以针对题目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课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课‘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吗?”根据课标这个问题是作为本课难点所要解决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延续性和因果性。同时提问要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环境提出适应的问题,如在学生听课疲惫时可适当提问或解析一段材料时结合材料提问。对于评价学生回答,顶岗实习生应该注意鼓励兼客观地评价。

3.调整语调,增加语调的丰富性

师范生授课时要根据授课对象调整语速与语调。语调讲究平仄起伏,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语言是表达感情的重要媒介,所以语调丰富性对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为重要。为增强语调丰富性可多阅读一些相关历史文献和观看历史纪录片。

4.增加讲解内容生动性与有趣性

根据了解现在普遍存在中学学生喜欢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有很大原因就是不喜欢历史老师上课方式。因此,历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基层教育时就面临着如何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其中就需要历史专业的师范生增强讲解内容的生动性。如增加图片与史料的运用,在讲《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论战,可增添史料,再现当时激战的情形,同时也符合历史“论从史出”的特点。且随时关注社会时事,如美国竞选总统,就可以运用到《美国独立战争》一课中,不仅提供了资料还进一步论证了历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5.准确把握重点难点,调整教学节奏

课前认真备教材与课标,准确把握本课各个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本课的重难点。如川教版八年级上《辛亥革命》共有三个子目:辛亥革命的酝酿、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其实就是发生、发展、结束三个阶段,这就是三个子母之间的联系。而本课的重点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从重难点可以看出,发生这一阶段是本课重点要讲的内容,应该用2/3的课时来进行讲解,发展、结束两个阶段共用1/3课时,而本课最好用2个课时进行。对每个阶段进行了分时就更容易呈现课堂层次分明的美感。

6.积累经验,学会调控课堂教学

对于一个初入基层教育的历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调控教学技能有一定难度。因此就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授课技巧,并且每周抽取一定时间听课,作好记录,认真听取资深教师悉心指导,善于反思[12]。当然,最重要的是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如,采用开班会的方式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或开展活动增强学习历史兴趣。

总的来说,历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的机会,第一次深入基层教育,以一名真正的在岗教职工的身份进行授课,使自己掌握的授课技能理论与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充分地相结合。经过2-3个月时间的顶岗实习,历史专业师范生虽然在提升授课技能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但还需在顶岗实习完返校后能够根据自己授课技能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与完善,为以后求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初生.教育实习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2.

[2]张海珠.顶岗支教实习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文件)[Z].2007.

[4]戴孝悌.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一种双赢的施教模式[J].中小学管理,2007(1).

[5]廖选琴.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教学技能提升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4(9).

[6]李红惠.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成效的准实验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6).

[7]李红惠.顶岗支教实习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关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8]孙菊如.高师院校顶岗实习生课堂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6).

[9]于又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4.

[10]刘红军.课堂教学中讲解技能[J].文学教育(下),2010(8).

[11]陈志刚,郭艳红.从历史学科特点析历史教学本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2]蒋成.地方高校学生“国培计划”顶岗实习的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罗娇

第3篇: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农民

1 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1.1 农村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重大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通过调查也不难发现,现在的村风、村貌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时各自为政、自己经营,彼此互无往来,缺乏相互之间的理解、沟通和信任,民风有所涣散;村民的法律意识、思想观念、创新意识淡薄,不思进取,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引导。

1.2 农民现状

从年龄结构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上升。从就业状况看,农村中大部分壮劳力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还有部分闲置的劳动力。在衣食不愁的今天,能否更好地发挥这些人的作用,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

2 培育新农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1)创新培训机制。在培训机制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坚持“走出去、带进来”的思路。刘家营乡成人学校每年都组织各村科技骨干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然后把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来,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培训机制的改变,培训效果明显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村庄过去脏乱差的状况,而且对农民的增收节支起到积极作用。

2)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面向农民、面向基层、面向本地实际,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力量,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强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首先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系列化。要根据本地农村产业结构的实际,充分发挥成人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到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其次在培训形式上,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辅导相结合,又要坚持请技术人员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充分运用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经常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高涨,农民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2.2 能人带动,加快农村带头人培养

农村带头人,具体来讲有两种。1)农村领导干部。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必须坚持能者上、庸者下,逐渐把那些优秀人才推举到领导岗位上来。坚持定期对村两委进行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经济意识的培养,从而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2)农民企业家、经营能人。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民中涌现出一大批生产能人、经营能人。一个能人往往能搞活一方经济,救活一个企业。能人示范带动是搞活农村经济的机器,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让更多的能人脱颖而出。

2.3 外学内创,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民进城务工是提高农民经营意识、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打工的收入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委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将劳动力转移的重任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针对这一现状,刘家营乡成人学校在2004、2005年和2010年大搞劳力转移培训工作,共培训劳力2 000余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基本政策、法律、法规、进城务工应注意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保护等一些常识性问题,同时还有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使一些人大胆地走出村庄,走向城市。总之,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能使更多村民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致富本领,而且农民收益逐年提高,成为最大受益者,从而使农村出现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2.4 加快对农民的民主、法制、道德教育培训,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农民的头脑

1)强化舆论宣传,形成一个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氛围;2)加大对农村文化娱乐阵地建设投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村民参与,从而改变群众生活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不良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3)强化“八荣八耻”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彻底改变各村各种陈规陋习,大力弘扬正气,真正把村民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3 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农村成人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还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不懈努力,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快、更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刘家营乡成人学校)

作者:朱瑞兵

第4篇:盘江技校扎实推进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工作

截至12月22日,盘江技校共开办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工983人次,前6期494人已报送盘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合格人员457人,合格率达93℅。

2009年6月,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盘江技校为十八家技能就业特别培训定点机构之一。培训资质认定以来,盘江技校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根据公司各矿的用工需求,充分利用矿山一线的技术、设备等优势,先后在火铺矿、金佳矿、松河煤业公司、老屋基矿、月亮田矿、土城矿开办煤工种农民工技能就业特别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限为2个月,培训期满且鉴定合格的农民工将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为确保培训实效,盘江技校对培训点的每一期培训过程检查不少于6次,严格核实技能就业培训申请表、开班计划表、技能培训明细表、培训理论和实际操作教学计划表、考勤表和技能培训问卷调查表等基础性资料,认真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一系列衔接工作,保证了每一期的培训时间不少于规定要求,培训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培训资料完备,培训资金有效用于整个培训工作。

目前,火铺矿、山脚树矿第二轮技能就业培训工作正有序开展。

胡鹏报道

2009年12月22日

第5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

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战略措施。当前,深化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广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这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三农”工作要求的需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不断的深入,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村村落终结“新三农”问题又显现出来。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始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既符合广大农民工的群体利益,也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是当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

2、这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把农民逐步变为市民的过程。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由于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可替代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减少,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去抓。使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拥有立身之本,这样他们才能在由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中,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

3、这是增加农民工家庭收入的需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较低。要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假如一个农民工原来是干保安,他每月的收入可能是1500元左右,如果他学习了电焊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3000元左右;如果学习了烹饪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4000至5000元。从蓝翔技校的情况看,30年来培养的40多万学生中,8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经过技能培训就业后,大都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收入。还有的学生创业成功,成为了老板。实践证明,培养一个有技术的农民工、可以造福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专业课程。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保证农民工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要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学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训具有随到随学的灵活性,较为适合文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就业的农民工培训。一年以上的学制教育,适合培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较强、对技能有较高要求、希望有高起点发展的农民工。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性,立足于促进就业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使农民工所学知识与市场就业需求相符合,与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现状相对接。

2、要以增强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实行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搬进学校,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加大实习课的比例,保证实习时间落实,做到实习全部在校内完成。通过边理论、边实习,理论和实习融为一体,使农民工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掌握必需职业技能,达到就业素质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符合。如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时,要直接用真实的设备进行展示,并让他们动手操练,而不是单纯在黑板上去画构造图。在实习模式上,学校实习车间可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把企业生产的某个环节纳入到培训的环节中来,根据企业的需求,直接进行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实训,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高农民工的实践能力。

3、要严格落实教学匹配标准,确保农民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标。从农民工入学开始,每个阶段要进行哪些理论和实习课程,理论和实习应该各占多少课时,理论要学习哪些内容,实习需要多少设备及消耗多少材料,理论和实习教师配置,理论和实习如何进行考核,毕业时要达到什么标准,到最终如何确保就业,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标准规定,确保农民工的学习质量。要把教学质量的管理考核与确保农民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就业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把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与就业率紧密联系,制定严格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而促进 “走上讲台能讲课、走进车间能带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要按课程进度的模块考试、学期考核、毕业考试进行考核,达到毕业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1、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列入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之中。要克服一些地方农民工培训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划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组织农村、学校、企业参加,共同制定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就业方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做到农村、学校、企业有机对接,形成入学有计划保证、培训有质量保证、毕业有就业保证的的良性发展局面。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项政策的落实。

2、要设立各个层面的农民工培训基地。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民接受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农民就业的需求不相同。因此,有关部门要从推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培养各个层面的技能人才,根据有关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设置、设施设备等培训能力,确定一批国家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各省、市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抓好因地因人施教的培训机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面农民工学习的需要。目前,有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仅限于挂牌命名,农民工不知道,也没有单位和部门输送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所以,要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先具体进行摸底调查,针对个人培训意愿,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及专业分别进行统计,根据培训的层次和类别,将培训人数及名单,分别送到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培训。

3、要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设施设备投入。要在政策上对农民工的培训给予支持,免除农民工的培训费用。要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创造“工厂”化的物质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对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教师配备、教学质量、培训目标、就业要求等,要提出统一的要求,严格培训质量考核。目前,一些地方虽然开展了农民工培训工作,但是培训设施设备缺乏,有许多培训机构还停留在“黑板上画图”的阶段,没有充足的实习设备供农民工进行实习,培训质量不高,培训流于形式等。必须在实习设施设备的配备、维护和实习材料上加大投入,让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能真正动手实习,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6篇: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专业(工种)补贴标准及分类

A类:创业培训、电焊工、中式烹调师、西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车工、钳工、汽车维修工。

B类:服装裁剪缝纫工、磨工、镗工、铣工、模具工、锻造工、冷作钣金工、锅炉设备安装工、电子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贵金属首饰制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管工、电工、气焊工、食品检验工、建筑水电安装工、摩托车调试维修工、农机修理工、PNP无盘网络操作维护工、纺织纺纱工、电解工、酒酿造工、卷烟挡车工、化肥生产工。

C类: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锅炉操作工、眼镜定配工、钟表维修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钢筋工、架子工、电气设备安装工、办工设备维修工、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石玉石检验员、沼气生产工、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起重机驾驶员、塔式起重机驾驶员、电梯安装维修工、无线电机械装校工、无线电装接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制冷设备维修工、家用电热器与电动器具维修工、熟食制品加工、乳品检验工、计算机调试工、自动照相排版工、印刷机械维修工、印刷电器维修工、冷作工、锅炉检修工、冶炼工、矿山爆破工、电子元件装接工、茶叶加工员、城镇草坪技术员、城镇草坪监护员、家畜饲养员、屠宰加工员、乳品加工员、饲料粉碎工。

C类:无线电调试工、音响调音员、图书发行员、音像发行员、广播电视无线工、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计算机操作员、摄影师、美容师、美发师、服装定制工、医药商品、中药调剂员、烟花爆竹制作工、鉴定估价师、采矿工、保健按摩师。

E类:商品营业员、商品保管员、推销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宾客行李员、康乐服务员、公共区域保洁员、保安员、报刊零售员、汽车看管与清洗、餐具清洗工、花卉工、导游员、职业指导员、物业管理员、家政服务员、秘书、话务员、营销员、护理员、购销员。

第7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总结

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技能培训已成为农民增收就业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今年以来,我市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和创业致富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鉴定目标责任书,推进培训工作。年初,结合我市实际,我局与市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签订了以农民工培训为主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质量管理责任书,与区、镇积极协调联系,千方百计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搞好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靠技术吃饭,用手艺致富”;“技能强企,技能强国”的理念。采用发布告、下通知、散发宣传单、咨询服务、组织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建筑工地、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等,宣传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法规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其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三、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合理搞好培训工作。倡导和鼓励各培训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生源、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开展针对性培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弥补场地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注重培训质量。培训机构开班培训前,都要向劳动保障部门递交培训申请报告,劳动保障部门对培训的课时、人员、工种、教学计划、教学管理都严格审核,同意后方可开班培训,不定期检查培训情况,对其师资力量、职业素质、教学能力以及场地设备进行抽查,并采取观摩教学、查看教案、询问学员等办法,督促培训机构不断改进培训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民能学到一技之长。

五、深入企业、工地和农村,灵活开展技能培训。为了不影响施工和农民务农,要求培训机构作好教学课件,带上投影器材和实训设备到施工现场、村镇(利用早中晚)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施工场地设备和村镇企业设备开展实际操作训练。为进一步明确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工种和专业,我们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工动向,积极组织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沟通,解决企业技能劳动力紧缺和农民的就业问题。

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采取购置部分设备、聘任兼职教师等方法解决场地、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培训机构、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技术院校的场地设备,共同开展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七、合理使用、待遇挂钩。积极与本市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单位联合起来,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优势和对工人熟悉了解,便于管理的优势,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并建立制定培训、鉴定、技能等级、使用、待遇配套制度,从而促进农民工钻研技术,提高农民收入和企业经济效益。

八、任务完成情况。截止十月底,我局共完成农民工培训2100人(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其中1-6月完成农民工培训任务1150人,主要职业有建筑行业、农村种养殖业、计算机操作员、焊工、餐厅、客房服务员等。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更是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将不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着力打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快速通道,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8篇:农民工技能培训班开班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学员:

大家好!

今天,2012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暨"扶贫培训"两个班在二郎吴家沟村正式开学,在此,我代表四川省**凯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劳务输出有限公司、**县建筑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并对各位领导一贯重视、支持劳务培训工作致以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的各位学员表示祝贺、预祝大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也是为了促进农民工更好的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举措。这次培训的抹灰工、砌筑工两个专业就是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民工在就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开设的。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县建筑行业对外劳务用工输出已经从松散、零星、没有形成有建制等形式转变为有组织、有计划,有建制的劳动力转移输出。"扶贫培训"主要是为了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转移,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的目的。这次通过抹灰工、砌筑工两个专业的培训,将促进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劳务公司将在学员培训期间,有计划组织学员到贵州、等集团公司所属项目工程基地进行实习,学员培训合格后,可进行有建制地对外输出,切实解决就业,我们一定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新局面,将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培训期间,请各位学员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笔记,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培训中心要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在规定的培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

**劳务输出有限公司自建立"**县建筑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以来,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多次开展建筑专业劳动技能培训,积累了较丰富的培训教学经验,教学设备配套齐全,授课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师资格,并拥有多个实习基地。

我们相信,有各级政府、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重视,有我们对农民兄弟强烈的责任感;有各位参加培训学员的勤奋努力,这次培训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9篇: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实现“以城带乡、以城富农”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身为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农民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也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苏州市作为调查对象,就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一些简要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日渐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5 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苏州市作为中国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民工的境况及政府的相关举措对全国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因此,在此选择苏州作为城市典型来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探究其内在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建言献策。

一、国内外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一)国内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概况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在国家建设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渐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关注。就其研究内容而言,目前国内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主

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政府责任和角色问题的研究;三是对如何系统地组织培训及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研究;四是对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国外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它们很早就开始普遍重视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投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在此过程中,它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实践经验。另外,以刘易斯和乔根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职业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尽管各国培训类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选择的基础上的,它们借助经济诱导来激发企业、农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例如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家均设有以鼓励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为目的的专项基金。但是,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划拨给企业,也不会通过政策强行增加企业负担,而是通过一系列经济诱导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比如把企业花费的培训费计入生产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再对其减免部分税收等。另外,在德国,如果农民参加培训,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我国相关机构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具体培训方式,本文选取农民工较为集中地区的典型之一——江

苏省苏州市作为研究试点。此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本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苏州抽取了农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木渎镇、相城区,以高新区:工业园区:木渎镇:相城区= 4∶4∶1∶1的比例予以配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样本。调查时间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问卷发放情况统计见:表2-1)

(一)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基本情况介绍

据统计,苏州外来暂住人口超过700万,与本地人口基本相当。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员、外资或合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自主创业的私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等白领阶层外,外来人口主要为奋斗在服务业、建筑业以及其他产业一线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别构成:在198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调查总体的56.99%和43.01%,男性农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2)年龄:调查显示,19岁以下的占17.20%,19-30岁的人数最多,占有效样本总体的53.76%;年龄在30-39岁的有18.28%;40岁以上的只占10.76%。(3)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北方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人仅占总数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总数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专所占比重最高,为35.35%;大专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

被访者2.52%。(4)职业构成:调查显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企业、电子公司、个体工商户和服务类工作为主,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产业工人、经营店铺、摆地摊、擦鞋、补鞋、裁缝、餐厅服务员、厨师、家政服务员、搬运工、包工、建筑工、维修、装潢、保安、收废品、理发等。

(二)苏州市进城农民工培训情况调查统计

(1)调查显示,农民工来到苏州后接受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相关产业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日渐提高,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也随之有所提高,尤其是来苏之后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者的比例明显提高。调查显示,苏州市现有农民工中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21.5%,相比2011年国家统计局给出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未经培训者仍占绝大多数。而来苏后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达到63.44%,未经培训者仅占36.56%。

(2)调查显示,农民工来苏后接受培训的渠道以企业组织培训为主,占接受培训农民工数量的90.25%,参加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者占6.50%,另外选择其他渠道接受培训者占3.25%。

(3)调查显示,对来苏前后的培训效果评价截然不同。对进城前培训以负面评价居多,认为“不好、要在工作中继续学”及“很不好、基本没用”者分别占42.16%和15.84%,认为“一般、能应付工作”者占30.90%,而认为“挺好的、很实用”者仅占11.10%。对于来苏后的培训效果则是正面评价相对较多,认为“挺好的、很

实用”者占18.28%,认为“一般、能应付工作”者占50.37%,认为“不好、要在工作中继续学”者占25.37%,认为“很不好、基本没用”者占5.97%。

(4)通过对农民工希望获得培训类型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获得技能类培训的占36.56%,创业思维类占17.20%,礼仪类占3.23%,基本知识类占7.52%,提升学历类占25.81%,其他占5.76%。

(三)从调查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对统计信息和调研访谈情况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1)通过培训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能有效促进劳动力输入地社会治安状况的改善。在未找到工作时,56.7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出门闲逛打发时间,而获得工作后,51.50%被调查者选择在业余时间待在居住处休息,选择外出闲逛的仅占18.29%。由此可见,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降低其在劳动力输入地迷失的几率,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2)调查显示,劳动力输入地培训的效果较输出地培训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并加强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来苏前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成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1.48%,大部分仍从事普通岗位。而来苏后接受培训后的务工者在工作单位作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比例则达到42.36%。另外,从进城务工农民来苏前后培训的评价来看,对进城之前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负面评价为主,而对来苏后参加培训

的效果则正面评价相对较多。

三、改进苏州市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

政府作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主导力量,搞好规划服务、增加调控力度既是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政府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因此,要明确政府职责,落实责任目标。政府在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时不仅要做好宏观调控,而且要与当地政府工作衔接,落实基层服务工作,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平台,共同做好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规划。为适应新时期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中央政府必须重视宏观调控,把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到国家层面来持续推动,应专门制订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案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目前,阳光工程是中央政府对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宏观调控、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但其只是一个短期计划,缺乏常设的机构和稳定的制度来保障。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国农民工工作。

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具体实施工作,搞好基层服务。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制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长期计划。因此应由苏州政

府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信息交流、登记发证、实施落实等各项工作。为避免部门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过程中出现盲目培训、笼统培训、应付培训种种现象,在编制培训计划时可根据区域产业的特性确定各区县不同时节的各项培训课题,同时,可由农民工自主选择课题参训,避免“想学的找不到施教的,施教的找错了参训对象”的资源浪费现象。

再次,在培训模式方面,应提高企业参与度,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同时也要让用人单位这个重要的主体切实参与进来,从而保证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根据国家相关指导意见,用人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培训计划,与其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的培训和再就业待遇。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实际用工需求,着重加强进城农民工的岗前技能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及转岗培训这几个重要方面的培训。

最后,要充分利用培训机构这一重要平台。鼓励企业依托相关合作的培训机构,结合企业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由于成年人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培训机构应根据具体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务必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保证培训质量。同时,培训机构要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员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提升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当积极营造尊重和理解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环境,提升对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等各方面不可或缺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凝心聚力共建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罗芳.农业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来自湖北省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5]psacharopoulos, g.1984.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kendreck, j. w, ed.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and causes of the slowdown, cambridge, ballinger : 335-360. [6]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年培训规划[eb/ol].http:///20031008/3092317.shtml. [7]韩云鹏,涂莲英.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5,(16). [8]刘志宏,劳动力输入地对外来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以石狮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9]刘含.农民

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 [11]洪列平.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

上一篇:校园防欺凌国旗下讲话下一篇:超级搞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