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湖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输出的大省,通过对湖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分析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工个人四个维度出发,从就业布局、就业制度保障体系、职教培训、就业信息基础平台、社会融合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由于城乡二元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难以享受平等就业、公共服务等权力,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湖南是农村人口大省,是农民工数量众多的省份之一,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农民的小康生活、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发展、湖南的富民强省战略息息相关。因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湖南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就业特征

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2015年末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9.11%[1]。湖南农民工总量2014年为1707.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06.8万人,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占同年龄段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78.9%,[1]是湖南外出务工的主力军。

新生代农民工不论是农村长大的还是城市长大的,有了父辈的财富积累,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富裕、多彩,相对于父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呈现许多积极的变化:

(一)综合素质高,务农经验缺乏,成长经历趋同于城市同龄人,更加渴望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突出特点是综合素质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些。凭借老一代农民工积累的物质基础,他们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比老一代要高,同时受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更快,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对于他们的上辈,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也希望城市能真正接纳他们,而是到了学龄就上学,结束学业后就进城务工,基本远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对农业、农村、农民、土地等相对生疏,缺乏相应的务农技能。“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新生代农民工一年仅回家一次,还有4.5%的隔几年才回家一次。在农业技能上,43.9%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农业技能,18.3%的从未干过农活,对农业劳动技能知识一点也不懂。”[2]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在城市的打拼,进入和融入城市社会。

(二)初次从业年龄较低,工作动机由经济型向发展型转变

“湖南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平均年龄为18.7岁。其中8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9岁,90后初次外出平均年龄为17岁;5.9%的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从业时未满16岁,71.1%的初次外出从业年龄在16岁-20岁之间,23%的初次外出从业时年龄在21-30岁之间。”[2]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更高,个性独立。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期待未来的发展,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找工作不但看重薪资水平,更注重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但要在城里挣钱,更想能在城里体面生活。

(三)生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更关心国家政策和注重权益保护

一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收入、消费水平较高,基本无储蓄理念,“他们人均月收入比传统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高488.6元,但调查中55.1%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50%,有9.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月结余不高于月工资的20%,还有3.9%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余,”[2]基本上是“月光族”。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相对较高,但普遍低于城市总体水平的收入不能支撑他们获取更高层次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同时更希望被他人尊重与被社会认可,对国家关系到自己权益保护的政策更关心,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且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区看,湖南外出农民工绝大部分还是在东部地区,“2014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占跨省流动农民工总量的93.5%,流向中部地区的占2.2%,流向西部地区的占4.3%”。从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地点看,“在直辖市从业的占3.36%,在省会城市务工的占21.49%,在地级市务工的占44.73%,在县级市务工的占18.45%,在建制镇务工的占9.90%,在其他地区务工的占2.07%。”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问题

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位与态度仍普遍停留在第一代农民工的基础上,因而其社会地位与生存状态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处于一个被农村和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尴尬状态。

(一)在职业发展上困难重重

1.职业角色认同困惑。新生代农民工非常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当作城市中的一员,认为应该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注重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对未来满怀憧憬。然而户籍等制度壁垒和城市社会对他们的排斥,给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造成了诸多问题,如他们自我身分认同为“产业工人”,而城市社会给他的身分定义为“外来务工者”,身分认同差异给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带来了职业角色认同的困惑,同时与城市就业者相比,收入差距是不断地扩大,使他们心理落差特别大,对职业认同更加困惑,身份焦虑感越发强烈。

2.职业适应性相对低下。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适应性有其优势,更自我自信自强,思想更开放,容易学习与接受新生事物。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往往心气高,对工作期望值比较高,却能力又不足;缺乏务实精神与敬业精神,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城市职场。

3.城市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目前传统乡土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的支持作用逐渐弱化,城市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还处构建过程中,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取决于两个比较关键性因素,即职业和居住点。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业相对不稳定,变数大,居住地一般也不固定,城市社会又相对排斥,要构建好的城市社会网络相当困难,这使得他们难以获得相应的城市社会资源,以支撑他们的职业发展。

4.自身职业素养相对较弱。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等相对有限,其职业素养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他们职业的向上发展。

5.职业价值诉求容易错位。因地域的差异、工作环境的不同、地方政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及主观意识上存在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又可分成不同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利益观念都有着不同度的分化。少数农民工自利性较强,价值向短视,职业价值诉求重物质轻精神。若不正确引导与规范,久了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产生的负面影响。

6.职业期望高而声望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期望自己能找一份工作环境好、工作比较轻松、待遇还可以的比较理想的、有前途的工作。但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职业技能较弱,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基本上是强度高、环境差、收入低的建筑业、制造业、低层次的服务业等领域。这些工作的收入难以维持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需求,亦难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求,还要遭受城市社会的歧视排斥。这种职业期望高与职业声望却较低的矛盾,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影响身心健康。

(二)就业层次低、环境差,地位低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大多还处于中低端水平,高端产业发展还严重不足,对高端人才吸纳力不足。面临这样一个就业环境,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不但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还要与大学生竞争。与两者竞争中,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比不上老一代农民工,在能力素质上,又弱于大学生群体,使得他们的就业空间相对较少,就业层次也相对比较低,大多只能从事简单制造业、低端的服务业、小生意等领域。从长期来看,这将导致他们与城市的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在城市难以找到适合的定位,当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他们更容易误入歧途。

(三)就业机会与收入不公,就业权益与保障缺失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经常不稳定,变换工作比较频繁,就业权益容易受侵害。“调查发现,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次数最少的是1次,最多的是15次,平均达到2.72次。”[3]工作的不稳定使他们在现实中的各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一是就业权利被限制。受户籍等制度的影响,在很多地方和企业,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取公平的就业竞争权和自由择业权。二是劳动报酬权益易受侵害。如同工不同酬、工资难以合理增长、工资被拖欠或拒付等。三是休息休假权得不到保障。“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较上年略有下降,但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4]四是劳动保障安全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作安全措施与培训,工作安全防护水平低,其职业病率相对较高,工伤事故发生率仍然较多。五是相应的社会保障权较少。由于户籍等制度的制约,新生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很难享受到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公共服务,其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是他们想在城市发展却难以逾越的难题。

(四)收入低、情感孤寂、社交圈子窄,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一是收入低,城市生活成本高,难以定居城市。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能定居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是最理想的归属,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收入低、生活成本高。“有6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收入水平问题阻碍了他们在城市定居,有48.9%的人对当前收入水平不满意。”[2]对于以后的去留,“有5.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农村,有35.5%的表示会尽量留在城市,只有24.3%的表示挣够钱就回农村,11.6%的表示一定会回农村。”[2]

二是情感孤寂。目前在外出的湖南新生代农民工中,总体上是男多女少,且未婚男性占比高,难以找到适婚的对象,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成家的相关压力。而已婚者也常常与家人分居,心理、生理难以得到正常的慰藉,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其人文关怀不足,使他们的情感难以找到依托的平台,孤寂困惑成为困扰这一群体的首要心理问题。

三是生活圈子狭窄,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受收入、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与当地城市市民难以有社交关系,生活圈子十分狭少,很难融入当地城市社会。“调查中有4.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没有归宿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2]另一方面,城市市民的淡漠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困难的重要因素。

再是缺少组织依托,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远离了原有的村组织体系,又很难加入到城市的正式组织体系,当其正当权益常常受到侵害时,他们渴望却难以找到一定的组织或机构代表和维护其利益。由于其政治社会参与的途径微乎其微,很难依托组织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利益博弈,影响政治与社会决策,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中。

三、多措并举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新生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府、社会、农民工个人三个维度着手:政府的责任首先要从制度、法律上保证农民工就业公平,其次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再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工就近就业空间。而社会方面,一是发挥社会力量在落实有关政策中的作用,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可为增加社会就业、创业机会上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农民工个人方面,主要是转变就业观念、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一)做好规划、合理就业布局

1.做好规划设计,分段实施。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需充分研判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做好就业规划,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发展方向与推进路径,并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制定各阶段就业的目标与工作重点,逐步推进和落实。

2.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地域布局、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新生力量,其就业布局必须考虑地域、城镇、产业等方面的因素。因而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国土利用的关系,注重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匹配,逐步调整生产力布局,努力形成农民工在东中西不同区域、大中小不同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城乡之间合理分布的发展格局。”[5]

3.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而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新生农民工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培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新的技术岗位,拓展新生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继续保留和发展一些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和提升原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三是发展新型服务业,培育创造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二)破解制度藩篱,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1.剥离户籍制度上依附的各种利益,还原户籍基本功能。原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上依附了各种相关利益,这些利益的冲突与维护而形成的各种制度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在城市平等体面就业,因而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首先要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一是剥离户籍制度与各种经济利益的依附关系,让户籍制度功能还原为人口统计、民事权利证明等基本功能,破除城乡二元利益格局,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二是要充分结合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容纳力,出台户籍改革措施。目前中小城镇户籍基本全面放开,难点在于如何有序推进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户籍政策改革,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在这些城市顺利就业与安居;三是做好政策衔接与就业服务。各地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工作协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完善、便捷的就业服务,才能促使他们在城镇顺利就业安居。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保障水平。一要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外来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纳入同一体系,尽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完善社保衔接机制,给每个公民建立一个终身不变、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号码,劳动者跨区域就业时,其社保关系也能相应转移衔接,使每个劳动者的工作生活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二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发挥基本社会保险体系的作用同时,要提高商业保险的对社保补充作用,同时建立多档次的社保,创新参保模式,让农民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就业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档次的险种、缴费水平、参保模式,获取合理的社会保障。三要完善农民工救济制度。使得在城务工的农工能获取最低生活、职业病等保障以及法律援助、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求助等,使他们真正享受社会保障安全网的作用。

3.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资源公平。首先应推行平等的教育制度,剥离受教育权与户籍之间的关系,完善学籍制度,应将随迁的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的教育规划与布局,使其随迁子女应享受与当地市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机制。简化随学与就地考试的审批手续,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输入地与输出的衔接工作,并把随迁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情况作为输入地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教育资源进一步公平化。

4.将进城落户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能安居乐业。一是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农民工工作特点及收入情况,建设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保障性住房,并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二是完善相关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完善住房补贴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土地供应制度等,使这些住房保障支持政策能惠及农民工;给予在城镇购房的农民工一定的契税优惠,以财政贴息或公积金优贷政策鼓励民资投入农民工公寓建设,确保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能真正落实。

5.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一是做好城镇规划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张力,让所有的城镇居民及进城务工者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优质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二是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是拓展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充分满足农民工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就业培训、随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确保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6.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机制,使农民工能有尊严、体面劳动。一是对农民工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为保护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对劳资关系相对稳定的,要按规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对流动性大、用工时间短的农民工可签订简易劳动合同,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要严控制用工比率,严惩违法用工行为;另外劳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与企业要对劳动用工信息及时归集整理与衔接,实现对农民工实现动态管理的无缝对接。二是完善农民工与企业间劳资关系协商机制。一方面要需依托工会组织,让农民工能参与薪酬权益的集体协商,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合理规范的薪酬协商、支付保障以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规范合理、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新型劳资关系,确保农民工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再是完善农民工司法维权机制,要加强专项法律援助,优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便捷、高效的仲裁与司法支持,通过媒体宣传、法制知识宣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法制意识及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三是建立农民工重大职业病防控机制。对易引发重大职业病的行业,要督促企业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则,为农民工配备完善的职业病预防设施,加强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完善农民工职业病鉴定与诊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档存档,以确保农民工职业病能及时得到防治和救助。四是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破除原有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制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制,实现公平竞争就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7.健全农民工农村土地与集体经济权益保护机制。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能在得到保障基础上进行流转获取收益,那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因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建立健全相应矛盾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加强流转管理与服务。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与集体经济运营机制,健全与农村土地、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保障好农民工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三)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并加强其职业心理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与职业心理素养,积累社会人力资本。

(四)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要加强就业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要使农民工按产业需求合理流动,就必须要保障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通畅,因而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各地区的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取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就业信息,从而减少了就业获取时间与成本。二是统筹各类就业信息库,实现城乡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互通,并动态监测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掌控农民工就业与失业情况,预防大规模失业危机;三是充分发挥人力与人才招聘会的平台作用。劳动就业服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层级劳务市场举办人力与人才招聘会,促进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就业需求有效对接。

(五)多方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

1.要注重正面宣传报道。通过各种网络与传媒的正面宣传报道农民工所作的重大贡献,以及建设便民交流信息交流平,宣传各项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农民工正面信息,使社会正确公正对待农民工。

2.引导企业关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企业首先要以人为本,善待、尊重、关心农民工,维护其合法权益,合理规范工作时间、优化工作环境、做好安全生产措施,使农民工能安心、舒心、开心地留在企业工作。二是企业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前景。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岗位技能的培训与提升,并建立与提供其职业发展的通道,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农民工形成“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价值观和目标理想。三是企业要站在农民工立场关注其需求,在住房、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给予关怀帮助,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3.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对服务农民工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民工服务项目。创新与规范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鼓励多方力量诚信、规范、高效地为农民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

4.加强对新生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融入是关键。因而要改革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能普惠农民工。首先要完善工人文化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并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二是建立"职工书屋",在互联网上创建农民工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农民工阅读和学习深造。三是鼓励社会文化资源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适宜的、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其业余生活。

5.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与行为健康的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学习和接受现代城市文明,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提高抗挫抗压的能力,鼓励他们以自信、自立、自强、互助互爱的积极心态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unan.gov.cn/2015xxgk/szfzcbm_8834/tjbm_6941/tjgbzb/201603/t20160318_2964470.html.2016.-03-18

[2]湖南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融入城市难精神需求强烈[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18/2665531.shtml

[3]张永敏.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逐步融入城市[J].经济导刊,2010,(10).

[4]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5]汪志洪.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大任务[N].中国改革报.2013.-04-15.

责任编辑:叶民英

作者:王雪珍

第2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是关乎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关文献的检索精炼和统计分析得到劳动报酬、职业发展、劳动合同等22个初步评价指标。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个人感受、乡土情结等特征分析,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重组,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多维度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评分标准,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由此形成可以充分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全新评价体系,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定量方法,同时为政府制定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就业政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44亿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2%,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保障其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成为中国民生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通过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主要策略。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从多维度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机制,对政府制定高质量就业政策、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构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给出就业质量指数,为评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供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其年龄一般在16~30岁之间[1],而“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初《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的,但《意见》中并未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内涵作明确界定。新生代农民工一经提出,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进行阐释,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例如,曹科岩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镇经商或务工,但仍保留农村户籍的社会群体[2]。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新生代农民工界定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登记户籍是农村但在城镇工作的社会群体。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特征:(1)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一般都在初中及以上;(2)對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高,对手机、计算机等网络终端有较强的兴趣和依赖性;(3)注重个人感受,获得经济收入不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的舒适度;(4)职业期望高,对职业生涯和就业发展有自己的一套规划和理想,渴望获得高质量的工作;(5)乡土情结淡薄,想在城市安家,市民化的愿望高。

1.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国外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历史较长,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正式探讨就业质量。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与欧盟的“工作质量”再到后期提出的“高质量的就业”,内容已趋于系统化。国内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宏观就业质量方面,赖德胜等构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具体到农民工就业质量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4]、社会资本[5]、工资水平[6]、务工距离[7]以及工作转换[8]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开始兴起,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研究:(1)可雇佣性视角。赵蔚蔚等将可雇佣性能力要素分解成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要从不同方面提升自身的“可雇佣性”,使其在工作搜寻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进而提升其就业质量[9-10]。(2)择业行为视角。罗竖元在考虑率动态性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分析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会因市场化程度和劳动力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11]。(3)主观情感视角。张敏等指出,要构建以满意度和幸福感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机制,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供保障机制,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同问题[12]。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已经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宏观就业质量以及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比较系统,但具体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多聚焦于宏观政策以及定性分析等,定量分析内容很少;第二,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研究方面,多数研究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沿用国外“体面劳动”指标、“工作质量”指标及“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等,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不够紧密,并不能很好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主体特征相契合。因此,本研究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在传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完善,构建契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专家群决策的方法,确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得到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科学评价。

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确立

2.1 评价指标确立原则

就业质量涉及就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水平的准确测量须要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筛选显得尤其重要。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要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全面完整地评价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内涵和主要内容。(2)契合性。本研究的评价对象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质量的指标选取上要充分考虑指标与评价对象新生代农民工的契合性。(3)择优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因素都是评价就业质量的构成要素,要优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可控因素,剔除不可控因素。

2.2 评价指标来源

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对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经典文献进行整合梳理。Anker等在研究体面工作时设立了包括权利、就业、社会保障及社会对话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13]。Kalleberg等选取工资收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3个指标来测量美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14]。de Bustillo等将就业满意度和就业环境作为就业质量的测量指标[15]。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劳动”衡量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机会、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时间、社会公平待遇等11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16]。

指标选取时,除了借鉴国外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同时对国内已有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也进行了分析筛选。主要基于以下2个层面对国内相关文献中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逐一归纳筛选:(1)宏观就业质量层面。赖德胜等构建了囊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及劳动关系等6个维度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的全面系统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层面。汪昕宇等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本身、报酬、晋升、工作环境、工作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维度[17];沈诗杰在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资福利、就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工作与家庭和谐度、职业声望等5个维度[18-26]。由此得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初步评价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确立原则,借鉴部分国外代表性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以国内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为基础,依据指标在文献中出现频数及重要程度,初步统计筛选得到囊括了劳动报酬、职业发展、劳动合同等22个评价指标。

2.3 评价过程及评价指标确立

利用德尔菲法对上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初步评价指标进行再处理,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采用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1步,组成专家小组,确定咨询专家。在充分考虑专家的知识结构以及权威性、代表性的基础上,选取江苏、安徽等地区的15名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第2步,设计调查表并进行第1轮专家调查。结合初步评价指标设计调查表,让各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及范畴化处理。第3步,回收调查表并将各位专家第1次的调查意见进行汇总、整理。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第4步,进行第2轮专家调查。通过两两比较矩阵的方式,让专家分别对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相对重要关系作出判断。第5步,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汇总并进行处理,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的判断矩阵表,以此作为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初步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第1轮专家调查主要是为了对初步评价指标进行再处理,从而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根据专家意见从3个方面对初步指标进行处理:(1)筛选删除部分评价指标。删除工作适宜度、公平公正待遇、社会尊重、工作家庭和谐、知识技能、职业声望及工作关系等9个指标。(2)合并优化部分评价指标。由于指標的相似性,将物理环境与安全环境合并,统称为安全环境,将人文环境与人际环境合并,统称为人文环境。考虑指标描述的准确性,将心理契约换成企业归属感,将劳动报酬改为固定工资。(3)考虑评价对象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增加特色评价指标:①居住环境。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个人感受,希望拥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②工作契合度。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择业时将不局限于传统建筑业等,重点考虑与自身文化程度相契合岗位。③城市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愿望高,而工作城市归属感是实现市民化的前提。

根据专家对再处理后的评价指标范畴化结果,最终构建了囊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激励、劳动关系、个体情感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以及居住环境、工作契合度、劳动合同、城市归属感等16个二级指标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2)。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本研究构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主要分为3个基本层次,即目标层A、中间层B和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体现目的,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层B是维度指标层(B1~B5);二级指标层C为具体评价指标(C1~C16)。

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造判断矩阵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数目众多,且各指标对就业质量的权重不同,因而须要建立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才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而构建就业质量各指标两两判断矩阵是确立权重的基础。在层次分析法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通常用1,2,3,…,9及其倒数来标度。如指标1相对指标2的重要性之比为a,则指标2相对指标1的重要性为a的倒数即1/a。1~9标度的含义:(1)如果2个指标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则取值为1;如果前一个指标与后一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略微重要,则取值为3;如果前一个指标比后一个指标明显重要,则取值为5;如果2个指标相比,前一个指标比后一个指标强烈重要,则取值为7;如果2个指标相比,前一个指标比后一个指标极端重要,取值为9;(2)偶数2、4、6、8则表示介于1、3、5、7、9这些相邻标度之间;(3)2个指标反过来比较则用以上各数的倒数来表示。根据第2轮专家调查结果,得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两两判断矩阵。

结合图2构建矩阵A,即中间层B对目标层A的两两判断矩阵。

结合图2构建矩阵B1、B2、B3、B4、B5,即指标层C对中间层B1、B2、B3、B4、B5的两两判断矩阵。

采用特征根法计算两两判断矩阵,须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通常采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检验公式为:CR=CIRI。其中,CI是一致性指标,且CI=λmax-nn-1,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取1,2,…,7等值时,RI分别为0、0、0.58、0.90、1.12、1.24、1.32。当n=1或2时,判断矩阵总是一致矩阵,不须要一致性检验。对于n≥3的判断矩阵,须要根据CR值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0.1,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的范围之内,可用其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如果CR>0.1,判断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应对判断矩阵的元素作适当调整。上述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分别为:CRA=0.017 8,CRB1=0.008 9,CRB2=0.011 6,CRB3=0.006 7,CRB4=0.000 0,CRB5=0.003 6,均满足CR<0.1,符合一致性检验,说明两两判断矩阵中各指标比率分配合理。

3.2 确立评价指标权重

结合指标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可知,在就业质量维度指标中,工作激励权重最大,达0.403 7,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一致,渴望通过务工提高自身经济实力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工作环境的权重次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所不同,在关注薪酬待遇的同时,注重与自身安全相关的工作环境等;个体情感、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的权重依次排列,由于市民化愿望较高,他们注重对城市情感上的满足;劳动关系权重最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对合同及工会的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

3.3 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每一个指标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对不同行业、不同时段以及不同地区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得出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结合图2的评价指标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各个指标的评分标准,结果如表3所示。

在对某城市或某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进行定量测量时,根据表3的评分标准,结合前述指标权重,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各单项指标分数,从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

4 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策略。因此,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相应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评价需求,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多维度比较和科学评价,同时为政府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定量测度方法,为高质量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 社会学研究,2001(3):63-76.

[2]曹科岩.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分析及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2017(3):59-64.

[3]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等. 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88-99.

[4]程 蹊,尹宁波. 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 农业经济,2003(11):37-38.

[5]赵立新. 从社会资本视角透视城市农民工就业[J]. 兰州学刊,2005(5):258-260,282.

[6]俞 玲. 人力资本、歧视与农民工收入——基于浙江省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特区经济,2012(4):68-70.

[7]李中建,袁璐璐. 务工距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7(6):70-83.

[8]明 娟. 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工作原因、行业、城市转换维度[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38-45.

[9]赵蔚蔚,刘立坤.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3(23):87-90.

[10]顾永红. 可雇佣性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HJ2mm]量提升路径[J]. 湖北社会科学,2014(6):85-89.

[11]罗竖元.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与就业质量[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46-55.

[12]张 敏,祝华凤.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7(1):108-112.

[13]Anker R,Chernyshev L,Egger P,et al.Measuring decent work with statistical indicators[J].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2003,142(2):147-178.

[14]Kalleberg A L,Reskin B F,Hudson K.Bad jobs in america: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job 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0,65(2):256-278.

[15]de Bustillo L R M,Macias E F.Job satisfaction as an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work[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5,34(5):656-673.

[16]ILO.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decent work[R]. 87th S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Conference,1999.

[17]汪昕宇,陈雄鹰,邹建刚. 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评价及其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人口与经济,2016(5):84-95.

[18]沈诗杰. 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探析——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中心[J]. 江海学刊,2018(2):229-237.

[19]章 洵,陈 宁,石人炳. 就业质量对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影响及其代际差异[J]. 湖南农业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8,19(1):61-66.

[20]刘洪银. 稳步城镇化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同治理机制[J]. 广西社会科学,2016(12):153-157.

[21]赵蒙成. 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SZ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案例研究[J]. 人口与发展,2016,22(2):48-55.

[22]赵蒙成.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J]. 中州学刊,2016(2):74-78.

[23]吴克明,余 晶,卢同庆. 大学毕业生与青年农民工就业比较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15(4):23-29.

[24]刘洪银. “农二代”城镇层级流动对就业改进的梯次影响[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31(4):39-46.

[25]马继迁,张宏如. 就业质量的代际差异——基于江苏、浙江、广东的农民工调查数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200-204.

[26]俞贺楠. 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兰州学刊,2014(5):170-174.

作者:陈万明 徐国长 戴克清 谢嗣胜

第3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

摘要: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出发,侧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时代特征,发现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受到个人发展、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制定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培养其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其实现职业向上流动和快速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转轨进程的同步进行具有特殊影响,尤其是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点

国内外学者对农民工问题非常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特有的现象。Gazier (2001),曾把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干预作用,并提出有关的就业能力分析框架,不仅重视个体主动性,而且认为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制度和规则息息有关,雇主和劳动需求在劳动力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有很多学者都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新岭(2008),基于Fugate的研究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现状做了定性分析;李晓红(2009),从社会资本、家庭支持、企业培训的新视角系统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罗恩立(2010),基于Ronald W·MQuaid和Colin Lindsay的全面就业能力研究视角,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宏观政策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制约机制;柴海瑞(2010),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严重的工资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职业技能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多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有学者从社会融入、身份认同、文化素质、工作经验、社会支持系统等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生代农民工,具体说是研究正在从事工作,有职业提升的愿望并积极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出发,侧重解决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当前解决新生代农民就业及提升就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与其他学者把全部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相比,更具有实效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20世纪中后期,就业能力才开始在西方被广泛探讨并使用,其关注重点是劳动者态度、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各学者间展开了对劳动力需求面与供给面决定因素方面的争论。约克、奈特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任何一个工作的能力。RonaldW·MQuaid和Colin Lindsay 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个体因素(个人就业技能、幸福状态、工作搜寻、适应性等为主)、个人环境因素(工作文化和资源可及性等)和外部因素(劳动力市场特点、宏观经济需求因素和政策等)。Fugate等人认为就业能力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ct),即一种社会适应力,其能使雇员识别并实现职业生涯机会。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就指是劳动者通过获得技能和动力支持找到并保持现有工作,还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实现自身工作转换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Hillage等人在此基础上对就业能力作了进一步补充,认为其包括四方面:资产能力、发展能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简言之,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其包括文化素质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水平和健康状况等等。相应地,就业能力还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择业能力、从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却离开土地去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劳动者。王春光在“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中,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出现了代际间的变化,流动机制与社会特征都存在差别,并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刘传江等人在研究了农民工成长的时代背景、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和其自身的文化、观念、传统及行为举止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具体来说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进入城市并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产业(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但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的劳动者群体。据统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其包括工作技能、人口特征、工作搜寻和适应能力。工作技能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阶段,有较少人受到中专和大专教育。这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水平,但工作技能水平仍然较低。具有一定教育文化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选择较低层次的工作,而工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导致他们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较高层次的工作。人口特征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性别、生理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从事特定工作的动机和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大大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不利于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工作搜寻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正规搜寻服务或信息资源、恰当的技术、非正式社会网络等方式寻找工作,这是影响他们就业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适应能力是职业不稳定时代工作搜寻者获得成功的关键。简言之,这些个体因素为新生代农民工保持现有工作,提升就业能力并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了基础动力。

(二)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文化和可及性资源。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成员的照顾责任、情感责任和居住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家庭责任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带来直接影响。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自由度高且流动性强,特别是未婚的群体,其流动性更高。当他们遇到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和工作乏味等问题时,会更倾向于进入其他工作单位或行业工作,这种频繁的工作流动既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积累行业技能经验,也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文化是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态度、志向等起到支持和激励作用的社会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和工作环境等。可及性资源包括家庭收入、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支持等资源。较好的家庭收入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搜寻、参加技能培训等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物质支持。简言之,这些家庭因素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抓住就业机会、维持现有岗位并实现岗位流动提供了可能性。

(三)外部环境因素。其包括市场需求、赋能性公共服务和政策。市场需求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需要获取工作岗位的数量、质量以及岗位流动的机会。赋能性公共服务与政策包括对信息与工作寻找的支持、税收优惠激励的实施、职业的培训等政策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工龄大多数都较少,熟练工人的数量也不多,而且还不具备某一行业的丰富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某些行业的机会,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群体的就业能力,更不用提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了。外部因素,特别是政策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解决途径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身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提升。从年龄角度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会有很多时间用来学习新技能;从学历结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还有很多机会和很大潜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具备年龄、学习能力优势,但他们在就业时却受到专业职业技能低、学历教育层次低、工作搜寻途径少等条件制约。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面对这些现实状况,增强自身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性以便获得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提高自我增能意识以提升就业能力。每一个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都必须做好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积极准备。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这是个必经阶段。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选择正规教育获取知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小,学习经历旺盛,其通过正规教育学习能够获得更大的就业能力提升空间。考虑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会高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加强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该群体可以充分利用其所在城市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共图书馆或读书阅览室等,积极并主动寻找教育、培训的机会以此用知识与技能武装自己,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该群体还应该自觉培养城市文明习惯、加强品格修养和工作实践能力的锻炼,以便在将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并实现职业向上流动。

(二)构建社会支持网以提升就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走出农村、走进城市,都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状态,但由于受到家庭负担较重、居住和工作环境较差、金融和社会网络支持较薄弱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他们的求职、就业及职业流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城市中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隔离加剧或他们与本地居民的阶层分化更明显。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来自家庭的社会资本对他们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的支持都是非常有限的,一种原因是一些父母长期不在家,另一种原因是他们自身的知识局限性,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想让家庭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作用,这些农民工家庭的完整性有待解决;另外,还要逐步缩小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局限性的问题。因此,城市应重视并构建以社区、社会组织以及企业为主体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社会支持网,为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提供财政扶持与组织协调,并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城市的免费义务教育,进而减轻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家庭负担。农民工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积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网络比较狭窄、教育层次较低、职业地位较低、社会层次也较低、同群效应可能会产生“近墨者黑”的负面影响。因此,社区应该协助新生代农民工扩大社会网络,重视榜样的力量,破除低层次的同群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工所在社区也应该同企业一起,组织相应的社区活动,如:开展行业互动交流、行业讲座、人物报告等学习形式,扩大农民工的社交网络,为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搜寻的效率并在社会支持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各企业也应该积极开发内部人力资源,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培训,这对于雇主与雇员都是一个双赢的制度安排。相关金融企业也应该发挥作用,承担起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创业的社会责任。

(三)依赖国家宏观政策以提升就业能力。公共服务与政策享有权利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政府应该逐步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公共服务、劳动福利等歧视性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服务的责任,并为其就业能力的提升赋予平等的权利。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举办健康心理讲座等学习形式来提高该群体面对新鲜工作的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以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整体上看,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这个阶段,有些人年龄甚至小于20岁,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如:对于这些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此时他们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亲朋好友的照顾走进城市务工,生活在价值观更为复杂的城市群体中,如果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同龄成功者的榜样作为激励,没有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他们很难形成自律行为,同时也就阻碍了他们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向上发展。其次,赋予新生代农民工相应市民权利的同时,也使其承担相应的市民义务。较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更为强烈,他们属于“回不去”的一代农民群体。他们渴望被城市接纳和认可,并渴望享受城市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愿意承担城市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制度以及公交优惠政策、住房优惠政策等市民权利,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充分享受这些权利,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应该遵守的市民义务,如:遵守市民规则、维护城市公用设施等,不仅实现他们的心理归属要求,而且还要建立他们对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的社会认同感。再次,政府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基础文化进修和技能培训机会,如:发放教育券和业内培训券等;政府应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如:政府给与企业相关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以保证企业愿意为该群体创业提供相应支持;政府应该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成果,如:政府规定企业保障农民工的最低居住标准、培训实践标准等。

四、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部分重要力量,其就业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会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的经济竞争力。本文结合国情和该群体的特殊性研究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农民工自身能力较低,家庭影响因素不容忽视,政府也需要完善各种相关政策;并提出一些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可能途径,农民工提高自身能力,社会支持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城市权利。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性阶段,有关该群体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 学,2009,(2).

[3]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研究[J].国人力资源 开发,2010,(7).

[4]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J].人口 研究,2010,(4).

[责任编辑:房 晶]

作者:赵继颖 孙茂阳 王永欣

第4篇:劳动就业服务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日期:2013-11-15 10:23:47阅读:

21吴翠萍[1]

在现代社会,就业已成为个人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个人的就业质量受到自身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目前,就业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党中央不断重视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的理念,要求“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到城市,实现了非农就业的转换,但户籍身份没有改变,个人社会身份仍具有双重性。这使得其就业缺乏稳定性,职业技能积累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低质量就业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和有效提升,就有可能演化为某种社会风险。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健全他们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这将是政府必须面对的(宋林飞,2012)。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达到总量达26261万人,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总量的61%左右。他们以市场为主导,伴随着地域流动实现了职业和社会流动,已成为城市“今天的伙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课题组,2012)。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具有流动的自由权和进城打工的机会是他们就业质量提升的前提,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他们未来就业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政府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则是其融入城市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根本保证(杨黎源、杨聪敏,2011)。据此,笔者在皖江城市带一些流动人口聚集区中经由熟人介绍,于2013年初从新生代农民工中选取了典型样本进行深度个案访谈。试图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就业的体验认知、就业规划和就业独立性等方面分析他们的就业质量现状,并探讨如何通过完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他们的市民化实现。

一、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的就业经历

(一)就业能力

“我觉得木工是需要技巧的”(个案1 余某 男 合肥 初中毕业 木工):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给自己和玩伴做的小手枪、陀螺、乒乓球拍等小玩意可多了。后来我爸就让一个远方亲戚带我学这门手艺。木工和其他手艺还不同,要慢慢搞,开句玩笑我这手艺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快活身心。你别说,我的手艺就是好,我能把各类人吸引来,他们看见我的手艺,就是高兴。我也乐意为他们做,有时他们要求多点,对我虽然是新技术,但我愿意尝试摸索学,我还能提高,多好。我给人家做完了,有的人家还给我介绍新的生意,直接打手机找我。“我照相挺好的”(个案2江某 女 巢湖 技校毕业 影楼摄影):上次全市征集最有魅力宝宝照片,我拍得照片还被征集上了。照片宝宝家长为这事都乐开了花,让我做她宝宝干娘,还要为我介绍对象。现在写真在城市很流行,价格也不贵,但顾客对照片要求越来越高。我平时喜欢自拍自写,有时候还投稿。这样我就把摄影作为一种习惯,经常会有灵感和顿悟产生,快速找布景对我来说特容易。有时候顾客刚给我说,我思想一闪,主意就有了,就这么简单。什么样的摄影师是好摄影师?我觉得没有太统一的标准吧,像我现在这样,签单多,顾客满意度高,老板认可我业绩,同事赞赏我能干,能算好摄影师了吧。至少我能懂顾客想要的,当然要拿那些高学历、有资质的高级别的摄影师比,我还是有差距。

就业能力一般包括专业、方法和社会三种能力(姜大源,2007)。个案1和个案2都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通常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工作场所变化,在就业能力上对他们会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他们都认为“兴趣爱好”是一项重要的素质,如果没有这种前提,很难把手艺和技术做精做好。“工作技能”是所有新生代农民工都应该具备的魅力。个案2从事写真摄影,尤其对于挑剔的顾客,如果没有好的技术更没有吸引力。个案1表现得更加明显,“看见我的手艺,就是高兴”,这样客户就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会能力也很强,和市民交往中确信自己“做得算好”、“被顾客喜欢”,“做事有创意”,“被老板认可”,“同事赞赏”充分肯定

了他们的方法和社会能力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二)就业认知

“辛苦事业”与“朝阳行业”(个案3杨某 男 芜湖 高中毕业 顺风快递员):快递员现在好多人理解好像就是送货和收货的,全年不休息,每天风雨无阻的辛苦活。我个人认为啊,其实不是,快递员其实是蛮有搞头的。我干了这行后觉得这活有要求:现在快递单,手写的比机打难认多,认笔迹是个技术,对了我还学到了很多生僻字;快速送到目的地也是摸索的,虽然每个快递员只负责一个区域,但是一个区域犄角旮旯很多,不熟就会多跑路,浪费时间不说,顾客还投诉;我们都要自备交通工具,至少要骑电动车技术吧,以后等有空了学个驾校,这个用得上;与顾客沟通太需要了,顾客收取件要求不同,就是同一件事,有的话能把顾客说得非常舒服高兴,有的话能把顾客说得跳起来瞪眼,我这方面做得不错。我们主管常说,现在电商发达,快递公司发展也快,我们坚持做几年,工资肯定不会低,还会有机会晋升。你总是找我收取快件,你肯定也深有体会吧。我们快递公司,刚上市了,服务好,上门取件,送货到家,随叫随到,你看,我们还有专门的行头,这衣服和背包,我们公司很不错吧。当然,价格稍微高了块吧,我也和主管说过好几次,这样不降价的话,恐怕你们这些老客户就很难留住啦。你说,我这个工作是“辛苦事业”,但“朝阳行业”吧。我现在才做,养自己基本没问题,以后等经验丰富了,做得久了,应该能够挣得更多,稳定下来吧。当然你别忘记继续照顾我,你们这些老顾客可是我工作的重要动力。

就业认知是以就业价值观为核心的对就业的看法。就业认知决定了就业的理念和投入,职业情感等,积极和正确的就业认知对稳定就业,促进自身成长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个案3把快递概括为“辛苦事业”,但“朝阳行业”,是对当下快递工作内容的一个到位解释,对自己工作的重点拿捏准确。虽然目前工作还有困难,工作才刚刚入手,离公司高层次的职位目标还有差距,但他从主管那看到了就业的前景,知道自己要以更加积极地心态去追求未来,是一种正面前景性的认同。

(三)就业规划

“吃苦做事是为自己以后好”(个案4 陈某 女 合肥 高中毕业 手机操作工):很多和我一起来这里的姐妹觉得这工作枯燥、苦、没劲,都走了,我呢,倒不是这样认为,如果真的企业继续和我签,我会继续留下来。我在厂里是做手机按键加工的,流水线操作,工作时间长,会疲劳,但合肥高新区这环境我很喜欢,公司旁边有很多大厦,工作车间明亮,整洁,下班回宿舍时候大批的人潮涌出来,场面了得,都是和我一样来打工的年轻人,大家形色匆匆地回去,但感觉到大家都在追求着同样的东西。元旦会有晚会,很有意思。小时候学到课本里的高楼,就想能真正看到。来了这里,看到很多新鲜东西,城市里的快节奏很快。目前在这里做还算自己喜欢,就是最开心的。我还觉得现在做的事情,其实也为自己以后好,自己几年以后如果工厂不要我了,我自己也有门手艺,至少我开个手机维修店或者帮别人看店做事都没问题。对于我而言,以后的生活会越丰富,对吧。

个案4在能换工作或可以不干这份工作时候继续坚持这份工作,符合就业规划的阶段特征,她这个阶段就是要掌握基础技能,确定人生目标的。在这个时候,“做好自己的工作”,“吃苦做事是为自己以后好”,几年后就是不做了,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技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习惯在城市”(个案5廖某 女 初中毕业 安庆 纺织工):我从16岁在22岁一直在这个厂,虽然现在仍然不是正式员工,但是呆着也算满意。到纺织厂工作,一般城市人不大愿意来,农村来的很多也干一阵就走了,我就不怕难!实际上我经历下来哦,没什么,觉得还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哦,纺织厂各种操作我都很熟悉。对这个城市很熟悉,也很喜欢,有感情,每天去厂里上班,都习惯了,和城里人一样每天忙碌地工作,周末放松逛逛街,聚聚餐哦;生活习惯也和城里一样,现在我回老家过年已经很不习惯了,农活我久不干也忘了,家里总给我大鱼大肉的,我已经习惯吃得清淡点,家里睡得太早,我

不太习惯。

个案5这丰富的6年城市体验让她对城市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人际关系已经很熟悉,未来也会从容适应城市新工作生活。

以上个案“我喜欢干这个”;“要不断学习嘛”;“找机会学的”;“吃苦做事是为以后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习惯在城”都可看出,他们在很努力工作,同时想能成为城市人。因为他们城市的打工经历,他们大多积极地投入城市工作,加深了对城市的记忆,并逐渐散失原来的农村记忆,转而强烈地遵循着城市的规则。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积极的城市打工体验对个人角色定位、身份的转变和个人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二、新生代农民工依附性的就业身份

以上从个体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就业认知和就业规划的分析可见,他们都通过天分、机会和勤奋努力工作,并对未来发展持乐观、积极的进取心,这也符合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怀默霆,2009)。但在研究该群体的就业质量现状时,更要从社会层面展开。通过社会层面看其就业质量的发展程度,就要看其职业身份的获得及其独立性、就业保障等问题。

(一)职业身份冲突

“我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个案4 陈某 女 高中毕业 合肥 手机操作工):我来城市里打工,和城里人打工做的事一样,我觉得“务工人员”或“工人”这个称呼就可以了。上次元旦迎新晚会很有意思,气氛挺好的,但最后发小礼物环节,明显给我这样的人发的和城里人的不同。虽然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同,但有的时候太明显就会让自己有些难受、没劲。我觉得我们没有地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像后娘养的,厂里觉得我们穷乡村来的,想赚钱能吃苦,这里人又觉得我们不是本地人。组长对我们要求很多,管制也死。我觉得我这个农村来的身份让我很多时候会难受、尴尬,做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事情,却感觉和他们有很大不同。

职业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一个人生存状态的改变,职业身份对新生代农民工而也言很重要。目前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们的职业身份却不明确。个案4有着积极的城市打工体验,有着较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城市积极地工作,乐观地生活,但也深刻感受到了身份冲突带来的尴尬,更倾向于从事的职业有“独立的地位”,不再被农村出身所限制。

(二)就业保障弱

“能做不能做,头说了算”(个案6陈某 男 初中毕业 铜陵 操作工):我们厂里城市人底气足,敢和头叫板;我们呢,不能,也不是不敢而是叫板也没用。我们放在厂里干最苦的事。有时候别的车间缺人,我们也是最先被调来调去的,没得商量。厂里一段时间不太景气,最先下掉的也是我们,什么劳动合同,都没有的事,头有时说我们年龄稍大了,又说没有本地户口等一堆理由拒绝继续用我们,我们彻底地被撇开,我们也没辙。反正,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们的时候,就要我们帮忙搭把手,不需要的时候就撇开我们。他们有社保,我们有啥,小毛病请假想都别想。

“和城市人同样干活,得到的却不同” (个案5廖某 女 初中毕业 安庆 纺织工):我在厂里呆的这6年里,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刚开始年纪小,看到组长对自己态度不好就会冲几句,而且对于自己和城市姑娘拿到手的钱也会比较一番,凭什么和城市干同样活,得到的却不同。后来呆久了看多了也就习惯了,毕竟现在找个自己能长久呆下去的工作对我而言不容易。这种工作不是说非我不可,谁都能做,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我们厂子招工月月招,月月都能招到新人啊。

新生代农民工首次职业流动是典型的向上流动。但由于他们户籍农民身份未变,虽然

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发生了变化,但工作状态和内容仍不可控。和城市人干着同样的活,却由于农民身份而享受不到城市工人应有的待遇,这体现出对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强依附(陈映芳,2005);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来看,除去其中的自谋职业者,大部分都是通过非正规劳动力市场进入,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职业岗位不具有可替代性、上升空间狭小,权益低下,就业保障若,这是对特定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依附(王春光,2001);从生产和消费来看,他们虽说在城市进行生产,可在城市的消费更多只能是维持性消费,延展性消费很难实现,这造成了职业维持和发展的场所依赖(王宁、严霞,2011)。

(三)正规就业难

“找份像样工作好难啊”(个案6王某 女 护校毕业 马鞍山 超市导购):我也想找个像样的有社保的工作,可是很难啊。其实,我现在的工作,有的是人能做啊。当时看见店门外说招人,我就进来了,一个大姐和我简单介绍了下上班注意事项后,接着我就开始上班了。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和顾客打交道摸索出来的,好在自己对新事物接受快,学学很快就上手了。要不然就是有现在工作,没有销售量,提成自然就不会多,那月底发工资,连糊口都难。所以说,这个工作,我觉得不是长久之计。现在这干下,如果好就继续干,如果不好再换别家,你看这步行街上招聘的小广告很多,缺人,但城市人大都不会干这些,只有我们会干,没办法,谁要我们不是城里人,有事干才不会饿着,要不然就只能回老家,我们没有城里人那么好的保障啊。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户籍制度限制,一直也只能在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的非正规就业及职业依附性就成了制约他们就业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就业的独立首先是准入机制的公平,不是依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其次是岗位的独立,这才有清晰的工作职责,不是受限于“头”的喜好而成为可有可无的,并剥夺他们的辛苦工作付出。因此,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权益,要从他们的就业权入手,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限制,建立公平的准入机制,强化正规的职业训练,制定长久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就业独立性增强,通过增强其就业公共服务,让他们长久在城市立足。

三、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劳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提供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健全劳动就业公共服务制度,为全体劳动者就业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人民网,2012)。从上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现状的分析可见,目前他们的就业依附性强,城乡就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仍突出。打破二元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实现均等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等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2006)。

(一)动员多主体参与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实现高效分配。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过程涉及到其自身与政府、企业、工会、社区等多方关系主体。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来看,各级政府间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资源整合,各职能部门间缺乏一个统一的常设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的处理协调机构,各职能部门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不能给农民工的劳动就业问题处理提供有效整合力,很多时候还造成农民工有困难不知道找谁的困惑。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问题的增多,政府有责任加大对他们的劳动就业服务。目前很多农民工都是在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动员下被动参与式服务,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不够。除此,很多企业的具体执行力度不够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也不足。为此,需要促使多元主体参与,全面推进网络化协同管理,并实

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能就业,就好业。具体而言,政府要提供充分的服务供给、法律保证和财政投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再教育,还可依托基层社区全面建立其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网络,规范服务内容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让他们就近社区享受服务。在企业工资增长决定和劳资矛盾化解机制中,推进多元主体集体商议和协调机制。加大工会、援助中心等社会组织监督企业劳动保障法的具体执行,协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案件办理。

(二)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的有效配置,实现多元化供给。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就业上,有数据统计表明,65.3%的人在就业时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65%农民工愿意接受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群中58% 的人选择了正规培训,42%的人选择了简单培训(纪韶,2011)。大部分人进城打工途径以自我组织为主,即通过初级群体的网络关系,以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为纽带和桥梁(朱力,2000)。为此需要从主要矛盾出发,从制度层面保障对其进行有效服务内容和周期性供给,涵盖职业机会获得到职业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就业劳资关系融洽,解决劳资矛盾,实现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提升。在具体的供给过程中,可注重广覆盖和可操作性原则,分层级、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的多元化有效供给。具体来看,首先要能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免费的职业介绍和指导、普及就业法律法规知识,开发社区服务相关的公益性岗位;对有就业提升要求和培训愿望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并给与资格认证指导。再就是对其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保障,完善工资支付、确保工伤保险、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提供特殊岗位的补贴,建构全国就业信息和就业监测网;最后就是加强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提供必要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养老保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身份特殊群体,具有现实意义。

(三)夯实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的充分保障,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体现在劳动就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就业质量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李强,201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一般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更多地表现为自谋职业者和非全日制、季节性、兼职、家庭就业等形式,经常要长时间工作,但工资却很低,而且基本上没有就业相关保障.要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关键是提供机会、程序和结果公正三者有机结合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就业的机会、公正的非户籍差异化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就业资源的结果。为此,我们需要打破长期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提供公平的就业准入机会,加强对各用工企业的监督,提高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规范企业的用工和裁员行为,落实企业用工的薪酬发放和最低工资指导线,重视失业民工的帮扶,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对其就业的保障。

(四)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服务的高效转接,促进自由流动。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目前各级政府间对于新流入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转接和对接机制,从而不能及时方便地给农民工流动提供服务,影响其就业资本的有效积累。有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辞工退保成“潮”一一有的地方退保率竟高达95%以上,退保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渴望保险,也不是因为他们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是因为社保关系无法在全国范围实现有效的转接(孙瑞灼,2008)政府可以定位于桥接功能,连接城乡,承启不同发展层级的流入地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着眼于为构建城乡一体、区域一体化乃至全国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促进人口流动和迁移、推动城市化过程平稳前进的功能。在财政与各级政府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高流动率的特点,注重服务体系制度模式的可实践性和实施的现时性,以及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具体来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应统一服务体系,注重迁流出地农村与流入地城市的有效接续,以及各流入地城市间的快速转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信息、就业情况及社会保障的网络系统建

设,大幅度减少转移的中间环节,加快相应财政系统支持,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就业服务一体化。我们还可以将上述各种劳动就业服务项目统一建成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入城就业发展保障卡”,只要进城打工就能获取职业的追踪动态信息和相关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林飞.抓住突出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课题组.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 2010)[J].中国青年研究,2012(4):5.

[3]杨黎源,杨聪敏.从机会获得到能力提高: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11(8):85.

[4]怀默霆.中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不平等[J]. 社会学研究,2009(1):96.

[5]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19.

[6]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3.

[7]王宁,严霞.两栖消费与 两 栖认 同——对广州市 J 工业区服务业打工妹身体消费的质性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4):90)

[8]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80个项目[EB/OL].2012年7月19日,人民网,

[9]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EB/OL].2006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 .

[10]纪韶.中国农民工就业状态的调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94.

[11]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6):117.

[12]李强.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2.

[12]孙瑞灼.对于农民工,社保政策成了“鸡肋”? [J].中国财政,2008(4):76.

第5篇: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

第6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从“半月没吃过肉”看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姓名 专业 学号 联系方式

指导教师:周勇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现代化、城市化中进程中,历时30多年的”民工热潮“在如今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群体的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支新型劳动队伍已经成为当代产业工人主力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新的社会群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其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召开再次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循序渐进”这一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的边缘者新生代农民工“半月没吃过肉”的现状出现,不仅透露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现状,同时也暴露出了社会就业机制在农民工这一块所出现的问题。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并了解现阶段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看法以此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半月没吃过肉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就业机制 民生问题

201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90后”农民工童丽娜的来信,作为一个新生代的北京农民工,童丽娜称自己因为收入拮据问题买不起肉已有半个月没有吃过肉了。根据童丽娜的自述,来北京第一个月是在旅游中度过的,等钱花的差不多后通过网络寻找就业岗位,但是网上大量的骗子和不实中介让其不得不转向通过实体店寻找就业岗位,几经周折,最终获得月薪1100包吃包住的餐厅服务员一职,但餐厅老版担心外来务工者只进行短期工作故告知年底结剩余工资,于是童每月只有800元现金收入。面对菲薄的收入,童表示就算今后工资翻番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可能以后做上了经理日子才不会过于拮据而有肉吃,但是对于做上经理的把握童丽娜又觉得可能性太低了。而由于其自身种种条件限制,童丽娜又无法找到更高工资的工作,只有身兼数职,过大的工作强度又使其身体不堪重负,在北京看病仅3天就花去其大半月工资。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员代表,童表示现在工作每天都很惶恐。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①近年来我们一直关注的社会热点“三农问题”的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努力解决,而在其中占极大比重的就是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保护农民工

权益首当其冲的是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没有就业权,其他一切的权利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农民工就业体制的完善,使其拥有就业权,才能赚钱养家糊口、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各方面关系;没有就业权,也就没有后续的拖欠工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新生代年轻农民工与父辈不同,将赚钱与寻求发展机会、注重硬环境与软环境质量等诉求结合,短工化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童丽娜“半月没吃肉”的例子不难发现目前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机制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理念变化与现有就业机制同步发展问题。 (2)我国的就业市场有序化、规范化、司法完善化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技能自身素质培训问题。 (4)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

就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小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详见附录一,包括最终数据统计)。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 2

社会民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忽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距离逐渐变大,人情味越来越缺失。而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也将继续会在“市民”和“农民”的身份认同中处于尴尬境地。从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的调查来看,大多数民众对农民工性别比例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男性比例大于女性比例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和农民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都与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直接的联系。

3、大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生活水平的评定,73%的人认为农民工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与小康之间,10%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水平处于小康水平,12%的人认为农民工生活水平达到基本温饱,另有5%的人认为农民工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之下。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在大众认识中新生代农民工与过去老一辈农民工在纵向上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而在横向上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生活状况的整体水平仍处于急需提高的状态。由此可见我国改革开放20年间,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但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就业体制仍需更大的完善。

4、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主要参考的是下沙浙江理工大学周边地区农民工对于自身的看法,75%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尽可能在未来于城市扎根,同时这一批农民工也因为这一原因携家带口打着几份工于下沙棚户区集体居住,这一部分的农民工往往生活压力更大一些。50%的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关注自己学有所长更加关注于对于自己技术层面的培养,由于时代的变化,仅有35%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来城市打工挣钱娶妻与老一辈农民工有较大的差距。根据调查报告分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动机已

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就业问题及原因

1、与老一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其优势:整体年龄更加年轻;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高;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很大的提高。也正因为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领域也与老一辈有较大的差异。与上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情况不同,有45%的民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2、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相比会有很多提高,但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工资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有82%的民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存在工作后劲不足的问题;有67%的的民众认为存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的问题;92%的民众认为农民工存在基本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的问题;35%的民众则认为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难以满足也是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问题之一;87%的民众认为大多数农民工可能存在社会压力大,对收入满意度低等的问题。还有一些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3、问题原因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虽然与老一辈相比有提高,但是还是有许多的欠缺。因为技术不佳,所以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于简单的制造业和一些服务行业,工作后劲不足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受损是一直以来就十分突出的问题。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维权意识上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很大的提高,但就总体而言还属欠缺。同时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在大城市生活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农民工普遍感到自己工作压力大,对收入满意度较低,居住环境也基本在单位宿舍。这种状态下如何保障子女的教育权益也是大多数农民工比较大的问题。而经济压力大等等也会给农民工的心理造成十分严重的负担。

(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调查

- 567

④姜国辉:《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中国商界》2010年第3期。)

附:问卷调查样卷和统计数据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调查研究109/115 我们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现正在进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本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研究及时找出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只需占用您几分钟时间,衷心感谢您的合作,请您就以下问题选择您认为合适的答案:

1、您平时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吗? ( )

A、很关注21% B、一般,了解一点37% C、不关注42%

2、您认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于 ( )

A、东部地区20% B、中部地区 55% C、西部地区25%

3、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男女比例如何? ( ) A、男比女多56% B、男比女少44%

4、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从业领域主要集中于 ( )

A、制造业45% B、建筑业10% C、住宿餐饮业30% D、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

5、(多选题)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外出就业的目的是什么 ( ) A、挣钱娶妻养娃35% B、学习技术,锻炼自己50% C、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包括融入城市75%

6、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是 ( )

A、小康水平10% B、基本温饱12% C、二者之间73% D、未达温饱线5%

7、(多选题) 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有哪些提高 ( ) A、整体年龄更加年轻90% B、整体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提高 89% C、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很大的提高87%

8、(多选题) 您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有哪些就业问题 ( ) A、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后劲不足82% B、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67% C、基本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92% D、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难以满足35% E、社会压力大,对收入满意度低87%

9、(多选题) 您认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应该出台哪些对策 ( ) A、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93% B、保证物价水平,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85% C、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95% D、完善户籍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68%

- 910 -

第7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代替了他们的父辈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自己的新特征、新诉求,在这些新诉求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农民工问题当中最关键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使他们难以充分就业。在新形势下,如何突破困境,探索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使他们有尊严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存在的困境以及产生困境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从我国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等各个层面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解决劳动力流动的途径。【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困境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D412.6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引言10-1

5一、选题背景10

二、相

关文献综述10-1

3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4四、创新之处1

4五、研究价值14-151.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15-231.1新生代农民工15-201.1.1含义15-171.1.2特征17-201.2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20-231.2.1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20-221.2.2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22-23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23-312.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23-252.1.1就业行业分布状况23-242.1.2就业途径状况24-252.1.3地域分布状况252.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境25-282.2.1企业准入门槛过高252.2.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25-262.2.3各种劳动权益受损26-282.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28-312.3.1户籍制度的影响28-292.3.2政策执行不到位292.3.3法制不健全292.3.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29-302.3.5国际影响30-313.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1-343.1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32-333.1.1英日模式323.1.2美国模式323.1.3德国模式32-333.1.4拉美国家模式333.2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3-343.2.1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333.2.2制定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33-343.2.3加强工会的作用344.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34-434.1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35-394.1.1改革户籍制度,解除身份歧视354.1.2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空间35-364.1.3重视对农业的发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业内部就业36-384.1.4积极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384.1.5多渠道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38-394.1.6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394.1.7加强监管力度394.2增强企业的人文关怀,使新生代农民工有尊严的就业39-414.2.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新生代农民工以人文关怀39-404.2.2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0-414.3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竞争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41-434.3.1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414.3.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41-424.3.3积极探索创业道路42-43结束语43-44参考文献44-48致谢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8篇:如何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2012年苏州市农民工工作调研论文

如何疏通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节

费学强 陈 洁 王 斌

【摘 要】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2011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关键词】新生代 农民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统计,这些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约有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进入2011年,“缺工”、“抢人”,这些类似的词一直充斥在我们面前,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成长和“上一代农民工”的逐步退去,如今“用工荒”形势大有预演预热之势。“缺工”现象业已常态化,原因究竟是什么?

每逢春节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缺工”呼声迭起。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区域内部分企业也遭遇了同样的窘境,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加。调查显示,2011年我市企业用工总量在80万人左右,节后各类企业新增用工和补充节前流失用工需求预测有1.2万人左右的缺口,主要缺工对象是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对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千方百计为“用工荒”出谋划策,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招工,主动应对“用工荒”,做到了用工不“慌”。

一、“新生代农民工”主要特征

当前,企业缺工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但是这一群体在就业观念上与上一代农民工差异较大,他们属于发展型农民工,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和应得的各类保障。该群主的主要特征主要有:

(一)职业生存需求提高。当80后也迈入而立之年的时候,90后打工者冲进了城市的求职大军中,“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把外出务工作为谋求发展的途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工作的择业要求较高,除了薪酬待遇要求外,他们重视劳务关系、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作时间等综合条件,看重劳务付出与劳务报酬的对等,对就业环境、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有自己的要求。

(二)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一般来讲,待遇既包括薪水工资,也包括其他福利和工作环境、精神生活、发展机会等软件。我市在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2200元左右,低于周边地区。2011年,我市调整了基本工资,大多数企业提高了工资待遇,全市60—70%的企业涨幅达到15%—20%,部分企业提高了30%,但是上涨幅度还是跟不上生活成本提高的幅度,城市生活成本普遍较高,丧失了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中西部地区也加入争抢“新生代农民工”的饭碗行列。年初,我市就组织企业到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河北、贵州等省为企业举办现场招聘活动,虽然为企业招到部分员工,但当地政府和当地用人单位纷纷开出较高薪酬,竭力留住当地人员,对我市引进人力资源造成一定压力。

(三)工作更换频率偏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1.44次,且大部分每年变换工作0.26次,是传统农民工的2.9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中,88.2%的人主动提出结束合同,37.6%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19.2%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其工作满意度较低。

(四)职能要求不完全匹配。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尽管他们受教育年限比他们的父兄普遍更长,但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重尚不足四成,大多数只能从事低端岗位的初级劳动,缺乏专业技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一大障碍。与

2 城市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本领,求职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不适应.许多企业急缺大量熟练工和技术工,但是多数务工人员缺乏相应技能,造成“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动态监测重点企业。为进一步缓解企业“缺工”问题,抓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建立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控制度的通知》和苏州市工作要求,我市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大小、利税贡献度、容纳就业人员等指标,将年税收净入库超过3000万元等相关指标的企业确定为市人力资源服务的重点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缺工、用工情况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此外,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重点企业缺工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重点企业的空岗报告制度,利用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应聘资源,为缺工企业服务,同时利用毕业生就业服务资源和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劳务合作基地的资源,为缺工企业推荐好人才。

此外,吴江还根据重点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布岗位需求情况信息和求职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提供匹配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素质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缩小求职者和招聘企业的需求差异。

针对长期空岗数量较大的重点企业主动上门听取意见,协助企业查找原因,分析岗位工作水平,指导企业在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招人、用人、留人”方面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营造和谐用工环境。

(二)招工阵地积极“前移”。为了保障企业的用工需求,我市结合自身情况,及早谋划,在春节前就对各企业的用工需求作了统计,并利用返乡务工人员高峰期广泛宣传,竭力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和上一代农民工。早在年前,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以电视广告、横幅宣传、手机短信、海报、宣传单为载体,第一时间将招工信息发布到各镇区、社区、村。同时,“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也在全市范围内火热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巡回招聘送岗位、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开设网络招聘专场,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扩充省外劳务基地。如今,在江苏省内进行校企合作难度较大,因此,我市加强了与省外职业院校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劳务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企业提供招聘对接平台。今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与固原市农业学校、广西桂林技师学院、贵州罗甸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榆林能源工程学校、四川警安职业学院等学校建立起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引进人数5000余人。此外,我市还将招聘工作直接带进了职业技术院校校园,通过实地考察、面对面的交流与洽谈,促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公司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劳务合作,为我市规模化、长期化、稳定化的引进合格“新生代农民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三、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在目前形势下,必须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缓解企业用工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要以市场为载体、职业介绍、人力资源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市、县(市)、乡(镇)、社区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是他们和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服务,同时要继续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当前,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大量的农民工和企业低端岗位的工人需要接受培训以提升技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箭在弦上,届时,企业不再需要大批综合素质不高的、工人从事简单、机械、程序化的操作性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培训力度,整体提高自身素质。稳定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要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要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的技能培训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及资金监管办法,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三)建立公平合理保障机制。当前,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合理的“新生代农民工”薪酬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合理分享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不断的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稳定保证和基本渠道。

(四)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采取各种措施,逐步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户门槛,在为城市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和购买城市房屋的投资型入户等制度的基础上,把在本市居住多少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入户制度也纳入进来,直至条件成熟,取消户籍的城乡划分和地域划分,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于缓解企业“缺工”现象有着重要抑制作用。

“贡献在城市,保障靠农村;年轻在城市、养老回农村。”是中国农民工城乡“候鸟”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崛起的“新生代农民工”似乎不在愿意再做一只“候鸟”,而是更愿意将城市作为永久的栖息地。解决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于缓解企业“缺工”有直接作用,因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以更加公平、正义之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新生代农民工”谋出路,为全市企业用工提供保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9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及影响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及影响

摘要: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就业观,为企业、社会提出一道全新的命题。

关键词:过客 边缘 接纳 融入

苏州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起步早,我们信阳地区的很多农民早在八九十年代就来到这一地带谋生,属于第一代农民工。如今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大多数孩子中学读完后就来到这里,随他们的父母一起打工谋生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学以来的几个假期我都在苏州吴江市打工,因为在我身边大多数都属于“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对他们这一群体很熟悉。

一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民工潮”催生了第

一、第二代农民工人群。中国的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从1978年开始大约经过四五年时间,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紧接着就出现了第一次卖粮难的问题,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有7000万公顷土地转产经济作物,这种调整刺激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第一次“民工潮”出现了。

乡镇企业接纳一亿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次“民工潮”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的目的地,体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特点。乡镇企业发展成为计划部门的有力竞争者,对计划部门形成冲击,局限于特定观念,改革没有珍惜难得的农村城市化的大好机会。1988年,出现大抢购,乃至于发生挤兑之后,国家采取了紧缩政策,首当其冲影响的是乡镇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失去资金支持以后,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了不太景气的局面,接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而此时恰逢南巡讲话后大力发展开发区,加之城市粮食供应制度的取消,1992年突然出现4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第二次“民工潮”出现。第二次“民工潮”同第一次不同,这次的目的地是城市。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城市对农民工“经济吸纳,社会排斥”,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

大量农民工的进入,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上世纪末,伴随香港回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这些因素都促使了第三次“民工潮” 的出现,而且,自此开始进城民工的数量持续稳定提高。流动农民工的数量每年以800万至1000万的速度增加,目前在城市的农民工的总数有1.2亿。

第三阶段的流动农民工群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他们不再是暂居住城市,而是倾向于长期居住,居住的时间也在不断地延长,并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新生代农民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农民工维权意识觉醒,开始诉诸法律和舆论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第三阶段的农民工所处社会环境也有了改观,人们开始认识到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他们是现代化的“利益相关者”,而不是旁观者等。

二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他们通过第一代农民工带回去的信息,对城市充满了向往,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看,他们完全离开了农村,成为与父辈相区别的城里人。但在另一方面,与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学业不精,缺乏高等教育机会,很多人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他们和城市孩子一样被娇惯,没有父辈的吃苦忍耐精神,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80后”农民工,由于不满现状而到处“漂泊”。这本身是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行为。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劳动技能并未因此而提升,因此流动并没有明显改善他们的境遇。

三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太多的不同。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太多的不同。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运。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经商,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外出的经历更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们才发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声。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因此,他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相当盛行。

四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渴望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往往因为喜欢享受,总是离自己的预期目标很远。

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他们对文化精神生活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很多人认为看电视、看报纸都只是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调查显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第二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调查中,第二代农民工对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满意,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更大。

调查显示,尽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务与青年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分享城市发展成果。广东省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认为,这说明第二代农民工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五 对政策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这种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尴尬身份,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但目前的某些制度安排比如户籍制度等使其和城市产生了距离,因此,要使其被城市接纳,必须在破除一些制度障碍的同时,营造一种有利于其成长的城市文化。而就农村来说,要想使新生代农民工心系乡土,也必须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建设。

当前,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试图推动农民工在输入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但是,输入地与输出地政策未接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农民工收入涨幅滞后于保险金缴纳额度涨幅等因素,部分抵消了政策利好,一些农民工甚至将养老保险当作定期存款,在年底集体提取。多部门、各区域应摒弃小利益,站在宏观角度深层次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留城生活的保障需求,以实惠的举措落实中央精神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关键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重塑城乡文化氛围,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让他们能够融入城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所以应该逐步让他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降低他们进城的门槛和成本。这就要求政府构建覆盖城乡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就业权利,建立起统一的、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努力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镇享有同城市人一样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

其次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消除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

歧视性政策,补充和完善并保护其“国民待遇”和合法权益的条款。同时,尽快出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统一的法律、法规,消除对他们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他们的法律知识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减少因讨薪难发生的各类惨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意识较弱、能力不足的情况,动员各有关方面,开展针对性法律援助,帮助他们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其次,尝试在农民工中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推动这个群体发挥出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需要区域联动、部门协作,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改善政府服务环境,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农村劳动力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健全农村就业服务和信息网络,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实现岗位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对接、企业用工与劳动保障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对接。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及影响

作者

系别 经济与管理科学系

专业 市场营销

年级 08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2010年8 月29 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及影响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80后农民工的生活逐渐被城市化,他们在穿着、饮食习惯、价值观念、谈吐、思维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强,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完善进城配套政策等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思考的课题。许许多多像万春水一样的老民工回乡后一去不还。取而代之的是小杰这样的年轻娃子。他们有文化,有想法,更加的不安分。这些80后民工的精彩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结果,那就是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民工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人生的路,在农民工的脚下,越走越宽。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上一篇:记者大赛策划书下一篇:企业财务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