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原因及对策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欧债危机原因及对策

论当前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启示

摘要:欧债危机是欧洲多国爆发的主权信用危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债务与GDP的比例过于失调,成员国的自律不够和欧盟的监管不严,经济结构存在内在缺陷。欧债危机给我们多种启示:要求我们严守财经纪律,负债发展适度,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危机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欧债危机;债务;制度缺陷

作者简介:李本松(1969- ),男,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危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一、欧债危机及其当前的最新发展

欧债危机是爆发于欧洲的因债务导致的主权信用危机。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很快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的日渐加深,受危机的冲击,负债较重但又缺乏较强经济增长所对应的偿债还贷能力的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这以希腊和冰岛最为典型。以冰岛为例,2008年初,冰岛GDP达194亿美元,人均收入排名全球第四。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银行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最终导致冰岛全国最大的三家银行全部宣布破产,被政府接管。这3家银行所欠外债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冰岛GDP的7倍,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这样,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的冰岛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一个倒在债务面前的国家。但是,主权债务危机并没有因为冰岛的倒下结束,反而以希腊为起点愈演愈烈,蔓延到爱尔兰、葡萄牙,紧接着又蔓延到了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这样,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当前欧债危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2011年11月意大利陷入危机,这标志着欧债危机已经从欧元的边缘区蔓延到了欧元的核心区。二是欧洲多国主权信用评级频遭降级。2012年1月13日标普将法国等国下调一个信用评级、意大利与西班牙等国下调两个信用评级,1月16日将欧元区临时救助机制——欧洲金融危机稳定工具(EFSF)的信用评级下调一级。2012年1月27日,惠誉宣布下调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的主权信用评级并确认爱尔兰BBB+的信用评级,将六国评级前景展望均调为负面。2012年2月13日,穆迪将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的3A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并下调了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和马耳他的信用评级。2012年3月2日,穆迪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Ca级下调至最低级C级(已属违约级)。三大信用评级分别将多个国家的信用评级降级,表明欧债危机还在持续发展。

为了避免希腊出现3月中旬到期债务违约,2012年2月21日,欧元区17国财长会议已经就第二次救助希腊计划的1300亿欧元救助金达成协议,并在2012年3月15日为希腊提供了第二轮救助款的第一笔贷款394亿欧元。希腊在2012年将有482亿欧元债务到期,其中到期的高峰在3、5、8月,3月到期的175亿欧元是今年3大偿债高峰中压力最大的一次。对希腊的上一轮救助并没有止住希腊的危机进一步恶化,所以这轮救助虽可能让希腊暂时缓口气,但是能否带希腊走出危机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

二、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欧债危机在世界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反倒愈演愈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欧债危机源于世界金融危机

“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发端于美国2007年8月的次贷危机,然后从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的發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1]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导致欧债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对于希腊来说,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但这主要是靠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加入欧元区后获得廉价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来实现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希腊经济低迷、财政收入减少,这样,原来的双赤字、贷款带来的经济拉动以及信贷消费的模式就不能再持续,危机的爆发就成了必然。同样,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和意大利在希腊之后陆续陷入到债务危机之中,也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债危机一步步蔓延和演变为全面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扩散的结果,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和在欧洲的发展。

2.欧债危机是债务与GDP比例过于失调所致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家盲目借钱举债,债务与GDP的比例严重失调所致。伴随着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增加了还款成本和还债压力,最后导致违约风险的产生。欧洲的GDP总量为17万亿美元,希腊经济总量只占全欧洲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是对希腊援助规模却达到1万亿到1.5万亿欧元。意大利本身是欧元区的第三大经济体,在陷入危机前,其债务总额已经占到欧元区整体债务的23%,是希腊的五倍,是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三国的债务总和。为什么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会如此大规模借钱举债导致债务与GDP的比例失调?这一方面是由于要实现经济增长但又缺少资金来源,只有借钱举债,甚至寅吃卯粮、预支明天的信贷消费。另一方面也由于普遍实施的高福利制度。这些没有强大生产能力所对应的富足财富支撑下的,靠借贷硬撑下来的高福利,在长期积累之后,一旦形势恶化,危机爆发就是必然的了。

3.欧债危机是由于经济结构内在缺陷所致

欧债危机是陷入危机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希腊的经济主要依赖旅游业和传统制造业,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传统制造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加之金融危机使旅游业受到打击,就导致希腊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是国家财政开支不断扩大,因此只能不断借钱举债,依靠赤字财政,以大量投资和借贷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生产不足的经济结构,是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会导致赤字和借贷的规模不断扩大,是不可持续的。随着风险一步步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必然爆发债务危机。

4.体制和机制内在缺陷导致危机救助很难实现

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为了避免出现违约,必须寻求救助。救助分为两种:一是外部救助,即向欧元区、欧盟、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机构申请贷款救助;二是自我救助,通过自我货币贬值来销冲债务。但是欧元区体制的内在缺陷使救助很难实现。就外部救助来说,27个欧盟成员国、17个欧元区成员国、甚至是欧元区核心的德法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很难在救助问题上达成一致,因此,救助方案迟迟不能确定,救助金总是迟迟不能到位。就自我救助来说,因为欧元区的货币和货币政策是统一的,汇率是统一的,各个主权国家没有改变汇率的可能,这就形成了欧元区的统一货币、统一汇率与各成员国独立财政之间的矛盾,使得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不可能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来实现本国的货币贬值,以达到销减债务避免违约的可能。欧元区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和共同财政部。这样当一个国家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时候,欧盟就不可能为之提供超越主权国家的另外的担保,从而使危机救助很难实现。

5.成员国自律不够和欧盟监管不严

这次欧债危机也是由于欧盟或者欧元区的成员国自律不够。欧元区成立的原则,包括国家不欠账、严格限制债务、严格债务比例、无需救援等原则,没有被成员国很好地执行。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长期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最近陷入债务危机的意大利也是一样,债务已达1.9万亿美元,占GDP的120%,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很多倍。这些违背欧元区统一原则、违反统一欧元区财政纪律的行为,说明很多国家缺乏自律,也暴露了欧盟监管的漏洞。这也成了这次欧债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

三、欧债危机的启示

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对庞大,实体经济发展坚实,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央财政的收入体系相对健康,特别是中央财政体系有坚强的调控能力,这使我国不太可能爆发欧洲式的主权债务危机。但是,由于受追求“GDP政绩”的影响、受官员管理和考核体制的诱导、受任期的限制,特别是受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制约,很多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远发展,举债发展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选择,这就造成我国地方政府过度负债,其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增加。所以,爆发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对解决我国地方债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1.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要严守财经纪律

由于希腊、冰岛和意大利等国都没有严格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元区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导致了这次欧债危机。当前,在我国有很多违反制度、规定和纪律的事情,其中地方政府和银行业的违规是较为典型的两类。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政绩置国家的土地政策不顾征用大量农田盲目建立开发区,置国家的产业调整政策不顾进行大量盲目重复建设。这虽然可能得到短期效应,但是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将受到损害。由于受利益最大化驱使银行违规进行金融过度创新,这既埋下银行业的危机祸根,更是埋下导致经济危机的定时炸弹。当前我国还有诸如民间借贷、担保公司之类的经济活动主体,它们在现实经营活动中违规操作,已经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生活。制定完备和无漏洞的财经纪律,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加强监管是保证不出现财政风险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措施,这是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举债发展要量力而行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经济的一定发展速度是可以借钱举债的,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与经济规模成比例,把举债规模控制在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那些陷入到欧债危机的国家,由于缺乏足够收入保障,却又要维持高福利水平,唯一能做的就是脱离本国的国情和实际承受能力借钱举债。这与我国当前地方债的形成具有一定相似性,所不同的是我国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是受“GDP政绩”驱使。2012年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结束后的中外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10年,我们主动审计了地方债务,总规模为10.7万亿。2011年,新增債务仅有3亿,其中新举债21536亿,偿债21533亿。”[2]从总量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债务规模还是很大的。尽管总理说“中国政府债务的负担率和赤字率目前处于较低的水平”、“政府性债务的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2],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地方债规模过大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会“干扰中国的建设”[2]。切不可盲目举债,借钱举债的规模要与偿债能力相适应,切不可严重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这是欧债危机对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

3.促进不断发展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解决和避免债务危机的根本

这次欧债危机根本上是由于陷入欧债危机的国家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缺乏内在的生产能力所致。缺乏增长能力就制约了还钱还债的能力,开支与收入的缺口就会越积累越大,如果遭遇到金融危机的打击,爆发债务危机就是必然的了。所以,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危机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3]。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根本启示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4],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筑牢避免爆发债务危机的最坚实防线。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拉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这又要避免过度增加债务的规模,因此,应当着眼于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为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要建立消除危机产生的机制和体制缺陷,建立经济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化解机制

这次欧债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断地发展蔓延,就是由于欧盟体制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及其统一的汇率政策同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独立财政之间的矛盾,使各成员国在面临债务危机的时候不能通过本币贬值来削减债务以达到减轻债务的目的,导致危机的刚性积累。这告诉我们,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与创新是避免危机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中,由于受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存在并且交互作用,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经济领域出现包括主权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危机将会是一种常态。因此,要建立危机的应对机制,以保证及时化解危机和对危机发出预警;更要进行财政和金融体制创新,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本松.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4).

[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zhibo/index_zljz.htm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3]李本松.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浩宇

作者:李本松

第2篇:欧债危机的政治经济原因分析

摘 要:全球金融海啸让欧债危机浮出水面,欧元区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前途和趋势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从经济、政治层面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借用现实主义的理性国家行为体的分析方法,解释各成员国家在面对危机时的行为,强调在体制合作内部国家权力的博弈的存在,并分析总结区域一体化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欧债危机 欧盟

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欧盟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一体化组织。但欧债危机的爆发让欧元区建设以及欧洲一体化的前途和命运再次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一、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是欧盟在推行货币一体化过程中一大挫折,它的发生有偶然也有必然。首先直接的原因就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不景气,各国政府为缓解高失业率,避免经济衰退,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再加上欧洲中央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各成员国政府债务融资带来便利,导致各国政府债务剧增。但是深入分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既有欧元区成员国自身策略问题,又有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制度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各成员国之间既合作又相互博弈等方面的问题。

1.欧元区国家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欧债危机起源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后来蔓延至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致使法、德等国也深受其害。

其一,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的增长经济依靠的是生产,这种生产性的发展,才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而纵观债务危机比较严重的“欧猪五国”,都属于欧元区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严重缺乏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旅游业和出口制造业,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旅游、房地产、运输等非实体经济上,导致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难以抵抗经济危机的风险。

其二,赤字财政孕育债务风险

欧盟国家长期实行赤字财政,特别是欧猪五国,其财政赤字均接近或超过了GDP的10%,根据欧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希腊2009年财政赤字占了GDP的12%,2010年欧盟成员国平均财政赤字超过7%。而财政赤字巨大的原因,是与频繁换届的多党制度是分不开的。“欧猪五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这种多党制的模式,带来的后果就是政权更迭频繁。各党派为了夺取政权,不得不拿出繁荣经济、增加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政策来拉拢选票。由于普通民众们只会盲目的支持高福利的政党,而政党就是借用民众的这一点偏好,盲目扩大社会福利,为自己的竞选牺牲经济安全,导致财政赤字长期存在,且不断增大,直至把经济推向风险边缘。

其三,高福利政策加重财政负担

欧盟国家长期以来施行的高福利政策占据了公共开支的相当一部分,政府为维持这一庞大的财政支出,不得不对外举债,当遭遇金融危机之时,伴随着失业率上升,政府所担负的公共开支越来越大,导致政府入不敷出,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使这些国家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本质上这些国家是以负债的方式提前享受了经济成果,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没能赶上福利开支的速度。这些国家的老龄化问题使生产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经济的增长滞后于高福利的增长,而与低生产力相比的过高福利支出就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严重负担,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2.货币一体化进程存在诸多缺陷

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欧盟开启了其货币一体化的进程,然而,这一过程存在的诸多缺陷为这次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其一,硬性财务指标不具备普遍适用性

《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对欧元区国家的基本要求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上限为不超过GDP的3%和60%,这样的硬性指标约束缺乏灵活性,更没有充分的考量各国具体的经济运行状况。由于各国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经济运行状况不尽相同,所以与各国经济相匹配的赤字比例和公债比例也是不同的,就算是相同的经济体,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内的赤字率和公债率也是有浮动的,而公约在设计时,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变数的。很多国家为加入组织,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用特殊做账手段隐瞒真实的财政状况,藉此顺利蒙混过关,欧盟在对进入欧元区的国家在资格审查上没有正视问题的存在,凸显了欧元区内部的监管制度的漏洞。另外,在加入欧元区之后,没有对新加入国家进行跟踪监测,财政监管的缺失使问题频发。即使在问题暴露之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制裁等惩治措施也难以落实到位。

其二,统一的货币政策,限制了国家调控能力

欧元区国家实现了货币统一,破除了内部的金融壁垒,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内部贸易的增长,对于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下各国却拥有独立的财政政策,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组合是对一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加入欧盟之后,欧洲央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也就失去了货币政策这一调控手段。统一的货币政策具有单向性,没办法配合财政政策的实行,所以这给各成员国的政府调控带来压力,也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导致政策跛脚,无法发挥最大的效能;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受限使这些国家遭遇危机时无法通过汇率手段调节应对,只能借助增加税收和借债等财政手段,从而使危机更加严重。

3.各成员国之间有力量博弈,协调不易

欧盟的各成员国作为一个理性的行为体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量,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为一个体系的一员。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本国的单个利益,但是对于整个体系来讲,是不利于整体的发展的。

成员国的这种两难境地可以用理性行为体假设进行解释。一方面作为单个国家,其在国际大舞台上势单力薄,还要被实力雄厚的大国左右,所以单个国家有意愿同其他的国家结成联盟,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增强话语权。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体系中的一员,各成员国倾向于享受货币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却不愿过于牺牲本国利益,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力较强的成员国不愿意过度拿出自己的财力物力去帮经济落后的成员国;另一类经济落后的成员国又不愿意在体系中失去话语权,成为大国的附庸。

体系内部一方面有合作,另一方面在面对问题时,又有激烈的权力博弈。结果是弱国实力不敌强国,话语权十分有限,难免处处被牵制。弱国受压迫又影响其在体系中的归属感,不利于整体的团结合作。以德国和希腊为例,来看欧盟体制内弱国和强国的权力博弈。

希腊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欧、东欧等欠发达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中欧、北欧等较发达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这两国为例可知,希腊这些欠发达国家的通胀率较高,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高利率政策,以此来抑制经济过热,缓和通胀水平,而德国这些较发达国家的通胀率比较低,再加上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物价水平低,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低利率政策,以此来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发展。两类国家对货币政策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欧洲央行作为区域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其政策制定只能照顾到一方利益,而无法兼顾其他国家的诉求。这样以来,强国与弱国的博弈就存在了,较强实力的国家一定运用各种手段左右政策的制定,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倾斜于德国这样的大国。弱国无力申辩只能屈从于与本国需求不相适应的货币政策,这样也加深了债务危机的程度。

二、结语

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虽然暂时被平息了,但欧债危机的阴霾并未散去。欧盟提出了建立类似IMF的货币基金组织应对此类危机的构想,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欧元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反思这次债务危机,我们不应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要追根究底,寻求改变当前货币一体化机制上的漏洞,改变成员国经济状况财政结构。欧盟的发展历程以及此次的欧债危机给一体化进程中的各国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各区域化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庞晓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6月.

[2]林河.希腊债务危机及其对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0(6).

[3]贺军.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银行家,2011(10).

[4]许昕敏.欧洲货币联盟内的隐患由欧债危机引发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6:78.

[5]励静静.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欧盟的集体行动困境[J].商业文化,2011-7:15.

[6]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年4月.

[7]杨辉.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与成员国相对独立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作者:孙贝贝

第3篇:欧债危机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从产业结构、财政金融、制度分析等研究欧债危机,认为欧债危机根源在于制度缺失、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通过对欧债危机原因的深入分析,可以汲取经验教训来规避和防范主权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债危机;PIIGS;ECB;银行业;房地产;金融危机

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跳水,塞浦路斯股市休市、银行关门,市值比金融危机前暴跌98%。欧债危机自2009年爆发以来经历财政紧缩、债务减记及欧央行(ECB)、IMF、欧盟(EU)三驾马车的救助仍难见起色,直至ECB无限量的直接货币购买计划才企稳,但至今仍未根本解决。IMF预计欧元区经济继续衰退,经合组织(OECD)也警示防范资产泡沫风险。财政、经济、政治危机交织的欧债危机值得深入反思。

一、欧债危机发展现状

本部分在介绍了欧债危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

作为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可追溯到2008年冰岛政府濒临破产、匈牙利等中东欧多国外债飙升。2009年10月,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高达GDP 的12.7%和113%,超过《马斯特里特条约》(简称《马约》)规定的3%和60%的警戒线,引爆了欧债危机。爱尔兰和葡萄牙紧随其后陷入债务危机,危机逐渐向欧洲核心经济体扩散。2010年底欧元区主权债务规模为8.6万亿欧元。欧债危机冲击银行业,多家银行评级下调关闭或重组。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政权更迭,累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现状

根据欧盟统计局4月22日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欧盟成员国政府债务率仍在继续攀升。2012年欧元区17国的债务率为90.6%,比201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欧盟27个成员国当中有21个成员国债务率比2011年还高,其中有14个成员国债务率超过60%的警戒线。其中,希腊为156.9%,意大利为127%,葡萄牙为123.6%,爱尔兰为117.6%,比利时为99.6%,法国为90.2%,英国为90%,塞浦路斯为85.8%,西班牙为84.2%,德国81.9%。

由于各国实施紧缩财政政策,欧盟27国中有13个国家的财政赤字率好于上年,但仍有17个国家赤字率超过3%的警戒线。2012年欧元区17国财政赤字率为3.7%,比2011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为10.6%,希腊为10%,爱尔兰为7.6%,葡萄牙为6.4%,塞浦路斯为6.3%,法国为4.8%,意大利为3%。只有德国除外,但也仅实现了0.2%的财政盈余(具体见图1)。

欧元区国家正试图走出2009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泥潭,目前形势尚不容乐观。塞浦路斯因受希腊债务拖累而陷入1960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被迫接受救助,银行倒闭、资产减记、储蓄蒸发,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经济萎缩程度远超预期。5月18日,惠誉再将斯洛文尼亚主权评级由A-下调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因经济疲软,银行系统脆弱,公共财政前景恶化,斯洛文尼亚可能步塞浦路斯后尘。2013年一季度,欧元区GDP下降0.2%,折年率1%,欧元区经济连续6个季度下滑,3月份欧元区失业率环比攀升,同比增长12.1%,4月份欧元区PMI降至46.7,低于同期全球制造业PMI的50.5。一季度,西班牙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虽然低于上年高峰,但仍接近11%;希腊GDP下滑5.7%,虽然环比降幅收窄,但失业率创27%的历史高位。3月份意大利银行不良贷款额同比增长了21.7%。

(三)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导致主权债务持续攀升、银行业脆弱。2008年雷曼倒闭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达到高峰,欧洲拥有大量美国次债,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机构损失,流动性收紧引致房地产泡沫破灭、资产缩水波及银行业,导致银行坏账率上升。2009年3月道指重挫,10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欧洲各国政府为救市而注资银行,私人部门坏账转向公共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而财政收入锐减。全球金融危机最终成为引爆欧债危机的导火索。

金融危机前世界各国消费与投资需求旺盛,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该五国英文简写为PIIGS)等欧洲国家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繁荣。金融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投资者也将PIIGS的国债与德国国债等量齐观而大肆购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引发全球经济危机,PIIGS依靠旅游和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遭到全球贸易消减、投资下降等打击而不可持续,财政收入锐减而财政支出刚性,入不敷出进而引发欧债危机。

二、从欧洲一体化进程看欧债危机的制度根源

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欧债危机存在的制度因素。

(一)欧洲一体化是经济政治的博弈,欧债危机存在制度因素

从欧盟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而欧债危机的解决有待于各国政治与经济的进一步博弈。

1.欧盟的发展历程是条约和法令不断建立实施的过程

欧盟是目前全球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的成立对于降低关税、统一市场、增强欧洲经济竞争力、甚至稳定金融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追溯欧盟发展历程,欧债危机在欧洲一体化逐步完善的进程中发生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其实是二战后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的欧洲一体化的结果,欧盟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从煤钢共同体到欧共体建立,再到欧盟成立,以及欧元建立,是一个逐步加强经济、政治统一的过程。而欧债危机之所以发生在欧洲而且迟迟未解,与欧洲一体化逐渐由经济一体化向安全一体化再向货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未能一体化有关。目前欧盟货币政策统一但不完备,财政分散,不像一个主权国家可以自由实施统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因此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当希腊一个国家出现债务问题,便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其他国家。

欧洲统一思潮可追溯至中世纪,早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后就有国王建议欧洲组成联盟来对抗其扩张。18世纪受美国独立战争影响又有构建欧洲合众国设想。19世纪初拿破仑·波拿巴实行关税同盟,对于欧盟的建立有启发作用。1946年二战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六国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外长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促进了欧洲经济安全合作。1965年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加强了欧洲政治经济联合。1987年为欧盟境内贸易自由流动六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1992年正式签署《马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欧盟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7年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签订《尼斯条约》,2004年签订《宪法条约》。欧盟逐渐由经济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发展。欧盟成立促进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欧盟GDP增长7%,GDP超出美国10%。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年均增速达3%,欧盟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2004年塞浦路斯、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经历6次扩围,欧盟成为涵盖27个国家人口超过4.8亿的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元在1999年起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取代上述11国的货币,欧元区逐步扩大至17国(详见表1)。

2.欧元区基础制度缺位是导致危机未解的成因之一

欧盟的建立对于消除汇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贸易与投资、促进金融稳定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欧盟存在的互不救助原则、严禁货币融资等基础制度缺失问题,也导致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协商成本高且无法退出,制度缺失本身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约》约束力下降。《马约》规定所有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赤字率不得高于3%,债务率不得高于60%。但2002年和2003年,德法两国赤字率都超过3%,2005年《马约》修改后,政府预算评估期由原来的每年改为每4年,而且违反规定国家有5年时间达到预算平衡,并且教育、研发、国防等预算都不计入政府财政支出项目。

二是不救助原则。《马约》第125 款明确规定不救助原则,即债务的非共同负担原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必须独立承担债务,严格禁止欧盟或者任何其他欧元区成员国分担某个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然而市场对互不救助原则视而不见,危机前希腊与德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吻合,并未区别对待。不救助原则未能有效地敦促各成员国有效恪守财政纪律。

三是严禁货币融资。欧洲央行唯一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欧元区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严禁货币融资的基础制度,禁止ECB提供信贷业务和购买债券。ECB不能买国债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进而维护金融的稳定。《马约》严格限制了欧央行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这严重削弱了欧央行作为央行挽救债务危机的作用,限制其发挥稳定欧元区金融市场的功能,处理欧债危机如同隔靴搔痒,使得欧债危机久拖未决。

四是银行体系的国家属性。虽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各国的银行体系仍然分散,各成员国自行监管本国银行业。金融全球化、统一的欧元促进了银行跨境经营,个别银行资产甚至会超出该国财税收入。欧元区各国财政与银行危机相互交织,从基础制度上决定银行这种脆弱性异常突出。

五是货币整合不可逆机制。这表现在欧元组合成分、权重及内部兑换权不得变更;尽管《里斯本条约》第50条允许成员国申请退出欧盟,且不说退出成本如何高昂,仅从法律上看并没有成员国退出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缺乏欧元解体及退出机制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机制缺失问题。

3.欧债危机的解决是各国政治与经济博弈

作为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欧债危机也体现为政治危机。欧债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十几个国政府更迭。2011年爱尔兰、葡萄牙、希腊等国走马灯式地政坛更迭。而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上位也与欧债危机有关,奥朗德承诺加大国家资助产业政策的力度、一体化的欧洲能源政策,更加强调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就业目标,积极支持欧央行的货币金融政策且支持发行债券,这些都是奥朗德赢得大选的举措。欧债危机在拖累意大利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意大利政治大选困局,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全球第七大工业国,意大利近年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债务攀升、经济衰退、失业率持续提高、消费信心低迷也使得大选久拖未决。在解决欧债危机时,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与深处债务危机漩涡的边缘经济体利益诉求不同,德国等核心经济体对于用本国纳税人的所得挽救边缘经济体也有其政治经济利益诉求。诉求各异、政治博弈导致了欧债危机迟迟未解。但无论为解决欧债危机而解决分散财政问题,欧盟各国多方博弈推进了财政统一的同时也推动了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元区制度缺失、统一货币及分散财政与最优货币区问题

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央行职能缺位等制度缺失导致欧债危机并阻碍危机的进一步解决。

1.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是导致欧债危机的财经制度根源

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二元结构是欧债危机的制度性根源。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缺乏对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纪律约束。这种二元结构的不对称性易引发冲突与错配,是欧元区固有的最大缺陷。“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认为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外部目标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时才能实现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持币值稳定;而财政政策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前者更侧重于总量调节、保持币值的稳定、治理通货膨胀时作用更突出;后者侧重结构性调节、治理通缩作用更突出。

分散的财政政策也是欧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和迟迟未解的制度基础。当冲击来自外部时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效果明显。欧元区国家在面临财政困难时无法采用统一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及货币贬值来增强竞争力和缓解财政负担。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后,为挽救经济抵御衰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赤字和债务状况愈加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财政政策,欧债危机爆发后难以协调,财政政策工具难以及时有效发挥作用,这更拉长了存在内部和外部时滞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更不足以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和通缩问题。欠缺统一财政政策这一通缩期的有效治理工具,欧债问题无法快速解决。

2.因要素自由流动与机制缺失,欧元区未符合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资金等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盟各国劳动力并未自由流动,虽然资本自由流动但各国税率各异。目前欧洲平均失业率12%,德国失业率不足7%,而西班牙和希腊的年轻人失业率超过50%。欧盟统一关税税率但各国公司税税率各异,英、法、德的公司税率在30%左右,而边缘经济体则普遍低于20%。PIIGS部分税率低的国家劳动力较充足,资金与劳动力结合加速经济膨胀。蒙代尔也不得不承认欧元区并不完全满足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缺乏危机应对和调节机制。具体体现在缺乏可替代货币和汇率政策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调节机制。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货币区受到外部冲击时应有充分及时的调节机制,使区内成员国不靠汇率变动就能在维持对外平衡的同时恢复内部平衡,且不会产生失业与通胀。

3.货币政策选择直接影响金融危机,央行职能缺位难解欧债

根据泰勒规则,美联储将均衡真实利率定义为使经济处在潜在产出水平的真实利率,如果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那么就可能减低名义利率来降低真实利率,反之亦然。通过泰勒公式(R=R*+a(P-P*)-b(U-U*)a>0,b>0)可以分别计算出欧央行、核心经济体及边缘经济体的利率。统一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经济体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及利率水平,这也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期间,欧央行的目标利率、泰勒规则下的核心经济体利率与边缘经济体利率三者间差距拉大,尤其是与边缘经济体间的差距明显拉大。OECD定量研究表明,2000-2006年,统一利率政策比德国的要求高出50个基点,比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的要求又偏低,偏低300~400个基点。这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极大刺激了边缘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速,拉大了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间的差距。

欧元相对于马克贬值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欧元区成立时德国仍肩负东西德统一带来的巨大财政负担,货币市场低利率不仅有利于刺激经济,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同期快速发展的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来说,低利率带来经济过热,直接诱发房地产投机和资产价格泡沫;由于大量资金融入,进口扩大而出口减少,这些国家更需要上浮利率。统一的货币政策也使得市场将PIIGS国家发行的较低利率的债券与德法等债券等量齐观。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潮水退去之时,希腊等国首先暴露出债务危机。

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需求差异加剧了ECB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在欧元成立初期,ECB的货币政策对于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过于紧缩,而对于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则过于宽松。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ECB的货币政策对于核心经济体过于宽松,对边缘经济体则过于紧缩,货币政策更偏重于核心国家,而边缘经济体越来越游离于ECB货币政策之外。在出现欧洲债务危机时,ECB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来有效解决欧债危机。边缘经济体就使用财政政策,赤字率大幅提高,债务危机的风险增大。欧元区内这种不平衡加大了核心经济体与边缘经济体的体制脆弱性,蕴涵着巨大的债务风险。

欧央行的职能缺位也是导致欧债危机迟迟未解的原因。一是ECB缺乏主权国家央行所具备的主权权威,不能够对债务承担无形、权威的担保作用。二是不能直接贬值来消减债务、促进经济增长。ECB主要职能或唯一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率,而缺乏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三是ECB缺乏最后贷款人职能。最后贷款人职能是现代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尤其在金融危机市场恐慌关头,央行是避免挤兑、作为最后贷款人给市场以偿还债务的信心、避免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和维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在于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欧洲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模式是欧债危机根源及实质。

(一)欧洲经济结构失衡是欧债危机的根源

资源错配导致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以PIIGS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制造业下滑,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竞争力下降,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导致危机。欧元区逐步形成以德国强大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国和以PIIGS为主的消费国,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经济结构失衡加剧了欧元区危机。

1.希腊、葡萄牙、塞浦路斯等国产业空心化严重

希腊工业基础薄弱,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5.8%、16.6%和77.6%,经济增长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产业空心化严重。高福利制度导致财政支出快速增长,2008年个人医疗支出比世纪初增长235%。金融危机重创了其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与希腊隔海相望的塞浦路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高达80%,高出欧盟近10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的40%。金融危机期间两大银行因资产减记损失高达40多亿欧元,债务水平上升25%。第二大银行对希腊贷款占48%,因希腊债务损失数十亿被分拆,大储户损失惨重。葡萄牙第三产业占比74.1%,主要依靠服务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葡萄牙试图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受金融危机冲击,融资成本高企,转型受到重创。

2.德国制造业优势显著,拉大了与PIIGS的距离

欧元区各国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分化明显。1997-2007年,PIIGS单位劳动成本提高了32%,而核心经济体仅增长12%。2000-2010年,德国、奥地利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3%和9%,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分别增长26%、30%、24%、33%、27%,远高于欧元区17国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见图2)。

1997-2007年,PIIGS产业结构调整是将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及房地产业,制造业占GDP的比明显下降。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看,2000-2007年,爱尔兰制造业占比由32%降至22%,降幅10个百分点;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制造业占比分别下降3~4个百分点不等。而德国的制造业占比却由23%增至24%(见图3)。

从东西德合并直至欧元区成立以来,德国依靠深刻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的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成功转型提升了德国竞争力,2006-2008年单位劳动力成本不升反降。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而劳动力成本却缓慢增长,低成本和高生产率增强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成就了德国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

3.欧元区经济体失衡,边缘经济体与核心经济体分化明显

欧元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PIIGS国内需求,抬高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也抬高工资相对于生产率的价格。大量外资涌入,建筑业、财政支出大幅增加,PIIGS经济快速增长,出口不变而进口上升,对外经常项目和赤字更是大幅飙升。希腊外资净流入占GDP的比由1995年的5%提高至2007年的100%。葡萄牙经历长期经常账户赤字后外债净额占比高达90%,西班牙外债净额占比达60%。对边缘经济体累计贷款额德国约占GDP的30%,芬兰约占60%,荷兰约占53%,核心经济体的多数头寸日益集中在边缘经济体。而欧元成立前德国投向边缘经济体头寸只有一成多。

詹姆斯·英格瑞姆1962年警告说除非“外债被用作生产目的”,即只有伴随着国民财富相应幅度的提高,不断累积的外部债务才是可持续的,否则货币联盟内部经常账户失衡和外债高企将如影随形互为因果。由于欧元区市场一体化不成熟,各国产业结构不同,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相距甚远。名义汇率固定但实际汇率不同,各国通胀率不同,这就影响到欧元区内贸易与资本的流动,进而对各成员国的经常帐户、单位劳动成本、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导致各国不平衡性加剧。一是以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为代表,低通胀、经济稳定增长、经常帐户顺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二是以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高通胀、经济高波动、经常账户逆差、单位劳动成本增长较快,这些欠发达经济体属于欧元区边缘经济体。欧元区以德国为代表的核心经济体与以希腊为代表的边缘经济体之间的不平衡性在加大,经济结构失衡严重。

欧元区经济失衡,爆发危机的国家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力缺失。德国拥有强劲的制造业竞争力,而英国拥有较强的金融业竞争力,这些国家在产业上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而PIIGS消费国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都缺乏竞争力,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外,在产业层级、竞争力、技术与人力资本上,均无法与德国等核心经济体相抗衡,而其消费水平、福利开支、最低工资等却不相上下。最终导致边缘经济体财富外流和债务聚集,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衰退,问题凸显而负债累累。

(二)欧债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在2011年指出欧债危机起因在于:欧元的创建让欧洲边缘经济体出现大规模信贷狂潮,投资者误以为希腊和西班牙所发行的债务与德国发行的债务一样安全。这些信贷资金并未有效用于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流入虚拟经济,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当信贷狂潮因全球金融危机突袭戛然而止,流动性收紧时,经济和财政危机爆发。而边缘经济体的过度借贷成为欧债危机之源。由于经济增长严重衰退拉低了税收收入,而为挽救金融危机政府财政支出不减反增,财政赤字在所难免,同时银行援助成本导致公共债务突然飙升。市场由此对欧元区边缘国家债券的信心崩溃,最终加剧危机爆发。

1.西班牙、爱尔兰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

以“凯尔特之虎”著称的爱尔兰一度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增速显著高于欧元区。近年来爱尔兰房地产业占比翻番,房价上涨三至四倍。房地产信贷扩张加速,住房抵押贷款占比从2003年的40%升至2007年的81%。房地产抵押贷款购买资产多用于投机,房价上涨提升房地产抵押品的价格,信贷风险敞口不断扩大。金融危机冲击房价急剧下跌,银行资产大幅缩水,高速运转的经济急转直下而陷入大幅衰退,也陷入了欧债危机。由于欧元的低利率低成本融资优势,房地产业和建筑业逐步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1997至2007年,西班牙房价累计上涨2~3倍,住房抵押贷款占GDP的比从21%提高至40%。

2.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指数超过次贷危机时的美国

欧元成为PIIGS信贷扩张的制度基础,统一欧元大幅度降低了利率,PIIGS风险溢价及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地推动了信贷扩张。而大量流入PIIGS的资金并未进入生产等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推动房地产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流动性收紧,爱尔兰、西班牙房地产价格下降,银行坏账大幅增加。1999-2009年,爱尔兰和西班牙银行信用占GDP的比分别由103.4%和111.8%提高至225.7%和228.8%。两国的债务规模翻倍增长,信贷规模显著高于核心经济体国家。而同期法国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基本不变,德国甚至还有所下降。

美国于2007年因房地产泡沫破灭爆发了次贷危机,但对比1997-2007年,爱尔兰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9.8%提高到13.8%,西班牙的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由7.9%提高到10.4%,同期美国房地产产出占GDP的比仅由4.6%提高到4.9%。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以年均12.5%和8.5%的速度攀升,美国房地产价格增速仅为年均4.6%。

1996-2010年,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甚至显著高于同期发生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仅达到196.99高点;而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的房地产业泡沫急剧膨胀,2007年爱尔兰房地产价格指数达到441.27高点,2008年回落至304.7点;西班牙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最高位超过了美国两倍(见图4)。

3.房地产泡沫增加银行风险,去杠杆化压力大

PIIGS产业结构的共同点是支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爱尔兰和西班牙将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尽管两国曾一度以良好的财政和债务记录而为人称道,但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政府的救助导致私营部门债务转化为主权债务危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房地产资产价格抬升了抵押品价格,加大风险敞口。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总部设在欧元区的银行对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整体风险敞口占所有银行的62%。从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看,爱尔兰从2001年的360%飙升至2007年的705%,意大利从148%升至220%,西班牙则从177%升至280%。英国五大银行资产占GDP的4.5倍,塞浦路斯银行资产占GDP的8.4倍,冰岛四家银行资产是其GDP的9倍。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背上巨额坏账,政府救助银行,紧缩财政,欧债危机发生。

二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银行业危机。欧元区低利率刺激大量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抵押贷款对利率上涨的风险暴露开始快速增大,2012年底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至20%。西班牙银行坏账率也升至17年以来的新高。西班牙Bankia银行2012财年亏损191亿欧元。政府为接受银行处置房地产坏账专门设立银行来资产重组。为挽救银行业,欧债危机以来欧央行已注资数万亿欧元。

三是欧洲去杠杆化压力大于美国同行。低利率吸引大量资金流入,信贷集中投放于房地产业,致使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欧洲银行业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2009年底包括美国银行、JP摩根及摩根斯坦利的杠杆率在15~17倍之间,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甚至是德意志银行的杠杆率都在21~49倍之间,欧元区银行体系互持债务,杠杆率明显提高,欧债危及欧洲银行业,这更加使得欧债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从欧债危机舒困方案中可以看出,单靠紧缩财政或者货币政策不能解决欧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才是走出欧债危机的根本之路。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有赖于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源的消除,有赖于欧元区的经济结构改革、分散财政及统一货币政策等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欧元区乃至欧盟制度的完善(包括统一银行监管制度建立),有赖于边缘经济体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各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对欧债危机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对于防范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房地产业风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实施宏观与微观审慎的监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圣地亚哥·加奥纳·弗拉加.欧洲一体化进程[M].朱伦,邓颖洁,夏丽仙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陈元,谢平,钱颖一. 美债与欧债拖累全球经济的孪生兄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深圳市博源经济基金研究会.解析欧债危机迷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4]张志前,喇绍华.欧债危机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Paul Robin Krugma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with Maurice Obstfeld. 8th Edition [M]. Pearson Education ,2008.

[6]Uri Dadush.Paradigm Lost:The Euro in Crisis [M]. Carnegie Endowment,2010.

(编辑:周南)

作者:刘英

第4篇:欧债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前景分析以及个人看法

一、原因

1.欧洲货币一体化与欧洲各国福利资本主义存在非相容性

2.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财政收入匮乏

3.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经济趋同的不稳定

4.货币政策的集中化和财政政策的分散化互相矛盾

5.人口老龄化和不合理的福利政策

二、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欧洲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1.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2.欧债危机延缓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3.欧债危机加剧全球资本流动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债危机导致中国对欧出口下降

2.欧元对人民币汇率震荡走低

3.中国了利用欧洲外商投资增速下降

三、前景分析

(一)短期看,欧债危机在波动中显示向好迹象

1.欧债危机救助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2.欧洲经济忧中有喜。欧元区边缘经济体的衰退已波及到核心国家。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指标都表现得令人悲观。根据欧洲工业生产指数与产成品库存指标之间的反向律动规律,近期欧元区产成品库存的下降预示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复苏期,尽管未来复苏的高度可能比较有限。从经济增长动力看,随着外围市场的日渐转暖,欧洲的出口需求也将逐渐回升。

(二)中长期看,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1.欧元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但过程曲折。因为财政权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目前没有欧元区国家愿意让渡这一权力;欧元区各国社会经济法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财政政策难以统一;欧元区之外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一定积极支持欧元区财政一体化;各国政治博弈的持续上演也加剧了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性。

2.欧元区经济将陷入低增长和负增长周期。

3.欧元区国家再度引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仍较大。

4.欧债危机的根源不可解。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几乎不可能。欧元区各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度要远高于对欧盟共同身份的忠诚度,欧洲团结的局限性变得显而易见。

四、个人看法

1.我觉得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因为欧洲货币联盟内在矛盾十分明显,它的货币方式统一之后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十分严重竞争力不足,又要维持十分高的社会福利,所以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导致不断举债。

2.欧债危机使得人民币升值,中国对欧盟出口下降,也会增加中国的失业率,对中国影响十分巨大。

3.欧债危机应该会慢慢转好,但是可能会爆发第二次。因为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无法解决,如果欧元区无法找到集中的财政政策,那欧债危机就不算真正解决了。

第5篇:欧债危机

过度举债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11:2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如表1所示,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PIIGS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这些问题在PIIGS五国中普遍存在。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投资者一般将6%作为主权债务危机的一个警戒值,一旦超过这一水平,该国将面临主权债务危机。意大利的债务问题在PIIGS五国中前景相对乐观,但目前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已接近6%。除意大利之外,PIIGS五国2009年的政府赤字均已经数倍于3%的警戒值,如表2所示。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11:3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龙头”曾是这方面的负面典型,而其他国家也随之纷纷效仿。

再次,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目前危机升级的局面。

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从债务危机看欧元区体制性缺陷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0日 10:11 来源:新华网作者:记者尚军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资料图片

新华网布鲁塞尔8月19日电(记者尚军)今年上半年,一场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度有望向美元发起挑战的欧元黯然失色。在这场危机中,欧元区体制性缺陷暴露无遗,这给欧元前景蒙上阴影。

剖析这场危机,虽然成因种种且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危机集中爆发于欧元区内却反映了某些共性,尤其是欧元区“天生”的体制性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

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曾指出,从总体财政状况来说,欧元区并不比美国或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糟糕,但欧元区却在债务危机中首当其冲,这背后反映的欧元区架构问题值得深思。

基于各国政治意愿,欧元区成立之初只是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财政大权依然被视为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这种二元结构从一开始就遭到过质疑,但直到债务危机爆发,其危害性才真正显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事先预防来看,这种二元结构无法对欧元区内成员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造成财政纪律松懈。二是从事后应对来看,二元结构充分暴露出了欧元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

为便于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单一货币区内的成员即便不能统一财政,也应在财政上保持步调一致。针对欧元区财政“短腿”的天生缺陷,欧盟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成员的财政协调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实证明,公约执行力相当有限。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腊率先陷入债务危机与其多年来无视欧盟财政纪律,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常年超标有关。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打击则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希腊政府最终陷入危机。

与此同时,欧元却在一定程度上为不守规矩的赤字国提供了“庇护”。通常,一国财政状况恶化时,其发行国债融资的成本将会上升,这会迫使该国及时巩固财政,但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却失灵了。

这一方面与希腊在统计数据上做手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起因于欧元“保护伞”。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希腊等国享尽了欧元“红利”,得益于欧元区的低通胀、低利率政策,这些国家依然不用为融资发愁,欧元区的低利率政策甚至进一步刺激了这些国家过度消费。结果当问题累积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市场的剧烈调整令欧元区付出了代价。

在应对危机时,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欧元区“中央”财政作后盾,再加上所谓“不救助”条款,当希腊等欧元区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时,它只能依靠自身财政作为偿债担保,可谓势单力薄,难以消除市场担忧,同时也为投机者逐个击破提供了机会。有分析人士拿希腊与美国某个州作类比,尽管美国个别州的财政状况比希腊还糟糕,却不会出现类似希腊的危机,因为有美国联邦财政作后盾。

另一方面,欧元区在希腊陷入危机后也没有一套现成的应对机制可以弥补“中央”财政的缺失。欧元区国家在经过数月的讨价还价后才出台希腊救助机制,这被认为是造成危机一步步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债务危机还暴露出欧元区长期存在的内部经济失衡。近年来,以希腊为代表的部分欧元区国家经济竞争力相对下降,经常项目赤字累积,与德国等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从而成为欧元区的薄弱环节。基于欧元区内部各国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任何一个成员的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其他国家,从而诱发整个货币区的危机。

针对债务危机暴露出的这些问题,欧盟已着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成立一个由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亲自“挂帅”、包括各成员国财政部长在内的专门小组,就改进欧盟经济治理拿出具体建议,由定于今年10月召开的欧盟峰会定夺。

在今年5月的首次会议上,专门小组提出了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的四个主要目标,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竞争力差距、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一套长期的危机应对机制。范龙佩称,欧盟正处在关键时刻,接下来所采取的措施将决定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命运,欧盟应当从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危机预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防止类似危机重演。

根据欧盟领导人的授权,欧盟委员会6月30日提出完善欧盟经济治理的初步建议。建议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即强化以《稳定与增长公约》为基石的财政纪律、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和竞争力差距以及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与专门小组的思路基本一致。

可以说,债务危机在给欧元区带来巨大考验的同时,也为欧元区体制完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欧元能否像欧盟领导人坚称的那样会渡过眼下难关并变得更加强大,人们拭目以待。

欧洲债务危机引爆经济社会矛盾高福利积重难返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9日 19:08 来源:深圳新闻网作者: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欧债危机持续一年多来,欧洲各国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经济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近来,欧洲各主要城市不断爆发各种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政府以财政紧缩措施应对欧债危机。

专家指出,欧洲多国长期低增长、高支出,改革当前作为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项目之一的高福利制度才是解决债务危机、恢复经济活力的长远之计。但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然积重难返,公众舆论阻力极大,绝大多数改革将止步于小修小补,大的变革必定举步维艰。

减赤迫不得已

数十年来,欧洲一直以“生活方式上的超级大国”自居,高福利也一直是欧洲社会的显要标志。然而,随着近年来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加之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高福利社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质疑。

二战结束后,很多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军费支出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发展。基本福利主要包括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高额养老金、悠长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渐成为政党竞争上台的筹码。随着国民福利待遇日渐水涨船高,一些国家开始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

新世纪以来,欧洲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负担,某些国家的养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5%,远远超出7%的老龄化社会警戒线;1950年欧洲平均每8个人抚养1个老人,2010年平均每4个人抚养1个老人,2050年预计平均每2个人就要抚养1个老人。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暴露,失业率也长期居高不下。2010年,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失业率均超过12%。随着债务危机迅速蔓延,欧洲各国被迫紧缩财政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英国智库“开放欧洲”研究所驻布鲁塞尔首席研究员克莱伯说,即便是目前经济发展依然强劲的德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要面临高福利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

事实上,欧洲多国政府已经有所动作,特别是退休金制度几乎在所有欧盟国家都遭遇了变革。但大多数变革没有触及根本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公众持续抗议,政府改革阻力很大。

布鲁塞尔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祖勒格强调,当前欧盟推动的各种救助机制和财政紧缩政策大多只能缓解或拖延危机,难以标本兼治。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必须进行体制性改革,特别是社会福利制度和鼓励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改革。

改革荆棘丛生

欧洲多国政府艰难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以来,可谓频频受挫,阻力重重。实行多年的高福利政策通过保障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导致很多人不愿储蓄、不爱就业、过度消费。

在亟需救助的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政府也纷纷采取公务员减薪裁员、养老金冻结等手段紧缩财政,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欧洲社会到处弥漫着不满情绪。

一些专家提出,欧洲社会福利体系早在欧债危机爆发前就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欧洲的公共投资缺乏合理长远的规划,而财政紧缩仅仅是单一弥补性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下这场危机也许可以为改革提供有利契机。

欧洲工会联盟研究院的卢尔代勒说,欧洲政府支出应当偏重就业和教育,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因为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开放欧洲”研究所的克莱伯提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质是造福下一代,但民众一时难以接受,而政府决策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长远来看,放宽就业条例、鼓励个体创业、减轻私营企业税负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措施。

反思欧洲高福利社会制度数十年发展演变与目前遭遇的困境不难发现,这一制度带来了经济低迷、赤字高涨、税收下降等一系列弊端,过高的、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社会福利制度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祖勒格提出,健康的社会福利制度关键在于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维持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根据经济增长速度、现代家庭结构变革等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和鼓励优质人力资源创造更多价值。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当前经济停滞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压力,欧洲社会的高福利不愿向财政平衡妥协,财政赤字又难以维持高福利,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互为因果。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社会大变革实属不易,但这又是欧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欧洲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际金融格局变迁与各方博弈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8日 08:59 来源:文汇报作者:章玉贵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

在美国对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要博得更大的话语权,既有赖于自身的实力成长,还取决于金融主导国的意愿。而主要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决不会轻易让新兴经济体成为积极主导力量

日前结束的G20首尔峰会,其成果无法与巅峰时期的伦敦峰会相提并论。不过,作为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经济沟通与协调机制,G20在本次会议上批准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治理改革方案,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具有指标意义。

美欧日之外的金融力量已今非昔比

应当说,长期以来由美欧把持的IMF在现今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毕竟这个组织建立于65年前,而且没有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处于金融分工顶层地位的国家把持国际金融秩序的“玩票工具”,尽管它在全球金融尤其是货币稳定方面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而今,这个看起来有点没落的金融俱乐部,终于承认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说明美欧和日本之外的金融力量已今非昔比。

从金融格局变迁与政经领袖们的言行举止看,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G20这种场合的表现似乎越来越自信,倒是盖特纳和伯南克们不时流露出焦躁情绪。个性鲜明的巴西财长吉多曼特加干脆就不参加此前在韩国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其实不来开会也无妨——在依靠实力说话的世界上,不必太在意谁说了什么,关键要看他的行动。美国人最近很焦躁,无论总统、内阁成员还是国会山上的政客,都按捺不住对新兴经济体的情绪性发泄。这不光是因为美国的经济表现尤其失业率与他们的支持率息息相关,更因为他们特别害怕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发展趋势。别忘了,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看重趋势。他们的策略是在潜在竞争对手尚未比肩美国时,遏制或者延缓起发展势头。

本轮全球金融格局变迁或将持续30年

实际上,美国更应该检讨自己的内外经济政策。众所周知,本次经济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是空前的,但它没有采取刮骨疗疾的反省措施,而一再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转嫁危机成本,同时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并引爆汇率争端。而对于最应该受到约束的华尔街,奥巴马既恨又怕,大概他最终还是觉得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实在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不过,尽管美国的实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但基于金融主导国的综合实力以及话语权惯性,其他国家要在短期内取代美国的地位并不现实。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本轮全球金融格局变迁或将持续30年才能最终定局。美联储在1913年成立后即成为全球最强中央银行。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金本位制,美国之外的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崩溃,美国借此登上全球首席经济强国宝座:全球75%的黄金储备流入美国;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美元加冕全球货币王位。美元成为全球最重要或几乎唯一的储备货币、国际清算货币、价值储藏手段、金融交易货币和财富计价单位。从1913年到1944年,美国花了31年才从英国人手里接过“全球金融权杖”。要从满身密布金融神经的英国人那儿夺过金融主导权殊为不易,若不是两次世界大战耗尽了英国的国力,美国恐怕不会如此顺利地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而今,国际金融格局变迁面临的环境与60余年前相比大为不同,在相对和平时期实现格局的平稳过渡和转换,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成长,更需要后起国家提高博弈水准。

步履蹒跚的欧洲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

欧洲的老牌金融强国,假如不能领导新一轮经济革命,则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将在10年后被边缘化。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仔细分析投票权的具体变更,会发现,投票权遭到实质性削减的主要是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洲三大经济强国;日本虽然少掉了1.22个百分点,但绝对投票权依然很高;更应关注的是,美国依然维持15.85%的投票权不变,继续握有最终的否决权。可见,那次投票权的部分“东移”,某种意义上是美国顺应发展中国家要求力压欧洲主要经济大国削减投票权的结果。本次关于IMF治理机制改革的博弈结果亦不例外,欧洲同意将6%的投票权转让给新兴经济体。毕竟形势比人强,过去优越感强烈的欧洲金融强国此番不得不再次屈服于美国压力。看来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曾经的世界超级强国英国之所以从“日不落帝国”的终点又回到偏居英伦三岛的起点,除了力量使用过度之外,就是因为英国统治者沉湎于金融业的表面繁荣而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今,被福利资本主义和糟糕财政政策拖累的欧洲正受困于欧债危机,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美国大概还有10年的“美元红利”期

在美国对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影响力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要博得更大的话语权,既有赖于自身的实力成长,还取决于金融主导国的意愿。而主要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决不会轻易让新兴经济体成为积极主导力量。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握有世界金融大权,任何实质性的挑战都会遭到其打压,即使是盟友日本和欧盟也不例外。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欧元的跌宕表现,背后都可察觉到美国人的操纵轨迹。假如在不久的将来,新兴经济体意欲谋求更大话语权,相信美国的金融寡头及其代言人美国政府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笔者估计,美国大概还有10年的“美元红利”期。只有当新兴经济体拥有了比肩美元的金融力量工具,美国才有可能真正坐下来和其他国家商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大家不要指望美国主动放弃储备货币发行国地位。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副教授)

西班牙样本:欧债危机的结构性矛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5-30 09:17:28 评论(0)条随时随地看新闻

欧债危机爆发至今已三年有余。这期间,虽然欧盟各国对危机的态度和意见争议不休,但总体上控制和稳定了大局。然而,另一方面,危机却在欧元区国家不断扩展,蔓延至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所谓“欧猪五国”。

最近,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塞浦路斯,因迫于欧盟压力向国内储户征税引发银行体系挤提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欧元区的担忧。看起来,欧债危机的解决仍遥遥无期,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个国家或环节上爆发新的问题,并影响整个欧元区的稳定。

欧债危机的四大问题

欧债危机的本源在于欧元。欧元区共涉及17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四个,分别是:欧洲为何发生主权债务即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与2008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系吗?欧债危机发生后持续发酵,为何救助措施迟迟难以见效?欧债危机未来走势即何去何从呢?

前两个主要是欧债危机的起源或发生问题,后两个主要在于明晰欧债危机的解决之道及未来走向。

对于欧债危机的起源,我曾问过不少欧洲经济界人士,最疑惑不解的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是英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因这些国际性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中,购买了大量美国发行的CDO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遭受重大损失并一度摇摇欲坠。而后来欧债危机的爆发却集中在南欧一些边缘中小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本身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不深,当时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大。

如果说欧债危机是由美国金融危机的自然传导和延续,为何当时受冲击最大的英法荷瑞等国反倒未发生欧债危机,而在危机中所受影响并不大的“欧猪五国”却接连“中枪”?

这期间我恰好两次赴欧考察,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和思考,我认为欧债危机发生的基本原因至少可归结为两点:第一与欧元区建立的统一货币有关,第二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普遍出现的货币泛滥的大环境相联系。

第一点,情况很明显。因为发生欧债危机的国家均属“欧元国”,未使用欧元统一货币的国家,如英国、瑞士等,当初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后来却均未遭遇欧债危机之困。因此,欧债危机是一个与欧元紧密相关的货币问题。

第二点,亦有事实依据。发生欧债危机的国家有两点共性,一是主要集中于南欧的边缘国家,二是前期均有一个欧元区流动性过剩、政府或民间过度举债的累积过程。

最典型的当属希腊和西班牙,至今都是欧债危机的风暴中心,分别代表了危机发生国的两种类型。希腊的主要特点,是在当时欧元区流动性明显过剩、极易借贷并融资成本便宜的情况下,政府无休止地大量举债,并致使负债率水平远超其自身的偿债能力。至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时,希腊负债率即国债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30%左右,而此后在欧盟及IMF的多次救助及私人投资者大幅削债50%即1050亿欧元的情况下,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170%以上,成为欧元区负债率最高的国家,属于典型的主权债务危机。

西班牙危机较为复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其财政赤字率仅为4.2%,本国债务危机爆发前的2011年末,其整体负债率水平也只有61.5%,在所有欧元区国家中,西班牙较好地执行了欧元区《稳定和增长公约》相关财政纪律要求。即使危机发生后的2012年,其负债率虽有所上升,但仍不足70%,依然处于欧元区各国的偏低水平。

西班牙之所以发生债务危机,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银行房贷出现大量坏账,并迫使政府撒钱解救,从而导致西班牙整体负债水平急剧攀升,进而引发国家信用危机。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危机原因总体上介于希、西两国两种类型之间。

这两种情况发生的背后,是在2002-2007年,全球出现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普遍泛滥、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局面。

欧债西班牙样本解析

西班牙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2012年其实现的GDP总额为1万多亿欧元,相当于另外发生债务危机的希、爱、葡三国之和的两倍多。

欧元初创之时曾一度疲软不堪,与美元汇率曾一度降为1:0.8.2000年末,美国科技网络股泡沫崩溃,美国所谓“新经济”神话的破灭,美联储遂启动了新一轮降息周期;2001年,美国遭受 “9.11”恐怖袭击,美联储进一步加快降息步伐,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基准利率降为1%的历史最低水平,持续时间长达3-4年之久,形成美元持续贬值并在全球释放了大量流动性。

美元出现大幅贬值的同时,促使欧元持续升值, 2007年末,欧元与美元汇率由低位时的1:0.8,最高上升为1:1.40;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曾一度触及1:1.60的历史高位。这种货币汇率的变化对全球货币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着实难以估量。

全球流动性过剩必然追逐高回报货币,欧元持续升值的过程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投资机会,事实上欧元升值本身就是这种投资活动的结果或表现。欧元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并催生欧元区引发明显的资产泡沫现象。

在这种宽松的欧元统一货币幻境下,造成希腊等国借贷成本十分低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曾降为2%左右,与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的借贷成本相当。这极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使希腊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负债状况及清偿能力,大手大脚地花钱,在不知不觉中便债台高筑。直到有一天市场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巨大变化,其国债收益率水平直线上升,希腊人才如梦初醒,惊恐地发现他们的负债已然过重,甚至到了依靠本国能力根本无法偿还的地步。

试想,若欧元区尚未建立统一货币,全球也未曾出现累积多年的流动性严重过剩局面,希腊肯定不能借那么多的债务。若希腊仍使用本国货币,它所欠的由外国金融机构购买的债券应属于外债,对一个蕞尔小国,不可能借到且国际金融机构也不会借给它那么多远超其偿付能力的债务。按照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希腊也不可能获取并享受与德法等国相同的主权债务收益率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希腊货币自然会出现明显的贬值,并推高其借债成本。同时,希腊会受到经常账户赤字的约束,这对一个拥有主权货币发行的国家来说,是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

正是在欧元区宽松货币的幻境之中,才致使西班牙等国房地产市场长期过热,房价持续上涨。与此同时,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膨胀,西班牙掀起“炒房”热潮。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的同事介绍:在那几年西班牙形成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中,不少人家常常购置三套房产,一套在马德里,一套在风景度假区,一套在海边。当时房价不断上涨,谁拥有的房产多谁就可以多赚钱。 其他国家的人也纷纷加入到西班牙的“炒房”队伍中。欧盟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欧元的发行与使用,为他们在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购房置业大开方便之门。

总之,我认为,西班牙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由政府过度举债形成的,而是由过度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活动引发严重泡沫所造成的。全球及欧元区流动性严重过剩,且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又过多地流向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事实上,其他南欧国家如希、葡、意等,甚至包括法国的南部,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相同的房地产泡沫问题。

欧债危机为何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从总体上看,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巨大的金融泡沫破灭后,对不同的欧元区国家形成的不同影响所致。

欧元区结构性矛盾

欧盟及欧元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政治意愿,而非经济原因。

从经济角度分析,统一货币的发行和使用,带来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加入欧元区的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参差不齐,仅就希腊与德国相比,其人均GDP就相差2倍以上。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不同国家,共同发行和使用同一种货币,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首先,希腊等低收入国家,会更直接感受到与德、法等国在收入上的巨大落差,致使他们急欲拉平这种差距。再加上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局面,促使欧元债务收益率低企,诱导这些国家拼命借债,不受外部约束地大规模支出,争取自己的最大福利和发展机会。这期间,希腊工资的上涨速度远超过德国工资的上涨速度,致使消费超过其产出,国家经常账户长期维持在赤字状态。

希腊等国举债狂欢并不可持续,归根结底债务收入并非真正的劳动果实,只是财富或收入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而当偿债期限来临时,债务本性必将还原为其本来面目。若到期债务无法清偿,那就意味着债务风险的爆发。

第二个结构性问题,是超主权货币与主权国家之间引发的必然矛盾。一种由众多主权国家共同发行和使用的超主权货币,其形成的价值尺度,以及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比价结构、汇率等,是一个影响至深至远的问题。其结果,若对某国或其中几个国家是合适或有利的,那么对其他差异大的国家就未必是合适或有利。因为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不可能适用同一种货币以及这种货币形成的同一种汇率。总体来看,欧元主要是依据德国马克设立的,较为适合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的胃口,而对南欧等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则难以适应。 共同货币还带来另一种意料之中的变化,那就是欧元区市场的整合以及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整合过程种,就会在欧盟经济发展中产生一些结构性矛盾,其中一点就是:欧元统一货币的发行和共同市场的建立,本意是促进或带动相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并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但实际上却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不仅未能有效缩小这种差距,反而可能进一步有所扩大。

总之,欧元区众多主权国家自觉放弃主权货币,发行和使用同一种超主权的共同货币,有违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自然毫无经验可资借鉴。

西班牙储蓄银行体系改革

欧债危机为何持续发酵及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仍以西班牙为例:当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那些大举按揭购买了多处房产的投资者,房价爆跌使手里的房产无法出售,面临巨亏又难以如期支付按揭贷款本息,全国出现大量的“断供”现象。

其次受影响的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期间,银行房贷业务异常火爆,而与此同时,其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银行业的外部监管却相对薄弱,未能及时跟上这种急速的发展变化,从而导致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并最终酿成大祸。

在西班牙实际上存在两类不同的银行体制,一类是大型商业银行,另一类则被称为储蓄银行。双方平分天下,约各占西班牙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大型商业银行以桑坦德和BBVA为代表,这两家银行以发展海外市场业务为主,由于这类大型商业银行实行国际化战略,其市场早已分散化,国内所占比重较低,因此在这次西班牙房贷危机中,它们所受影响普遍较小。

储蓄银行属于西班牙特有的银行体制,治理结构十分特别,没有股东及董事会,为基金会形式,由地方政府、存款人、创始人和管理者等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传统上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色彩浓厚,专业性却不足。在法人治理、经营理念、管理体制、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健全、不科学、不严格等问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西班牙房地产热潮中,储蓄银行一方面盲目扩张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又大量转向房地产市场,导致房贷业务急剧扩张。据西班牙央行测算,2011年末在该国银行房地产贷款总计约3380亿欧元中,储蓄银行便占54%以上。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银行房贷业务风险大量暴露,在2012年中累计已有大约1850亿欧元的问题资产,其最终损失率估计约占一半左右。

在2010年6月仍存的45家储蓄银行中,共有43家卷入房贷坏账的泥沼难以自拔,只得由政府出面进行救助,至2012年3月经过几轮重组,已压缩为11家。 为了应对银行业可能出现的重大危机,早在2009年6月西班牙政府就成立了一家名为“有序银行重组基金”,即FROB的公共实体,其主要目的和职能,就是重组受困信用机构及提高其资产净值。2010年12月,由七家储蓄银行合并组成班基亚银行(Bankia),由储蓄银行摇身一变改为商业银行,其业务规模也立刻上升为仅次于桑坦德和BBVA的西班牙第三大商业银行,2011年末其资产总额达到3280亿欧元。但班基亚银行始终困难重重,如履薄冰,终于在2012年5月发生重大挤提事件,只得由政府出面实施紧急救助。

西债危机最早爆发于2011年下半年,但FROB却在2009年6月即告成立,该机构负责人说:因为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裂最早始于2007年,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极为相似。众多银行深陷其中,房贷坏账大量暴露,所以实际上信用机构尤其是储蓄银行的重组早已提上议事日程。

欧洲“金融分裂”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近五年来西班牙经济停滞不前,其中2012年又比上年收缩约1.42%,西班牙经济陷入明显的衰退之中。经济持续衰退必然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2012年西班牙失业率甚至超过25%(2013年一季度已上升为27%以上),而其中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达50%以上。

西班牙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过度依赖房地产、建筑业及金融等服务性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越来越大的不平衡,这是后来西班牙经济遭受重创的一个前提条件。据我们考察期间西班牙经济部人士介绍,2010-2011年在西班牙经济的持续衰退中,若剔除建筑业,其GDP实际每年仍增长2%和2.3%。并且,西班牙贸易开放度达到65%,外贸形势不错,活跃、乐观,但积极的外部需求却不足以弥补内部需求的疲软。这说明西班牙经济之所以陷入衰退,主要正是由房地产及建筑业的拖累所致。

西班牙经济持续衰退,肯定造成财政税收减少、预算赤字急剧增加,其结果便迅速推高整体负债率水平。2007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西班牙财政仍录得结余约占GDP的1.9%,危机爆发后旋即转为财政赤字,近几年赤字率则始终维持在9—10%的水平居高不下。而政府负债率也由2008年前占GDP的40%以下,逐级并快速提高为2012年的77%以上。西班牙在欧洲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2012年7月危机最严重时,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曾一度高达7.6%。

一般来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7%,被国际上视为一条债务是否可持续的警戒线。此时,不仅因融资成本迅速加大,使负债国的债务难以实现持续的良性循环,极易造成债务总额的失控,而且往往会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使筹资活动难以为继。 此外,在西班牙等南欧危机国家债务收益率高企的同时,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的债务收益率却反向下降,最低时甚至在2%以下,欧元区出现了南北两极明显分化的所谓“金融分裂”局面。这反映出市场对南欧危机国家的极度不信任,并造成这些国家的储户资金大量外流到德法瑞等北欧国家。

化解债务危机的两种手段

任何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无论其发生何种形式的债务危机,解决之道无非是财政或货币两种手段。相比较而言,财政手段常受到政府财政收入和负债规模的制约,而货币手段却可以无限放大,并且政府使用起来也方便易行。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拥有自主发行的主权货币,否则便无从谈起。

西班牙一方面由于经济持续衰退,造成财税收入减少、预算赤字增加、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又受到金融市场的极度不信任,导致融资成本急剧攀升并使筹资行动困难重重,因此依靠本国财政手段根本无法化解自身的债务危机。

而货币手段呢?由于加入欧元区主动放弃了本国主权货币,并无任何工具可供使用。因此,希腊也好,西班牙也罢,凡是发生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国家,其化解危机的最后通道,只能是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奔走布鲁塞尔求助于欧盟。

而欧盟在化解各成员国债务危机时,能够采取的措施也不外乎财政与货币两种手段。首先,早期进行的所谓债务重组,其实质就是一种财政融资的办法(包括组织私人投资者削减债务等),主要措施由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即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即ESM两部分共同组成。EFSF在前,成立于2010年6月,系由成员国共同筹资设立的临时救助基金,先后总计筹资4400亿欧元;ESM在后,是2012年9月之后由成员国共同注资成立的永久性救助机制,集资总额为5000亿欧元。先成立的EFSF也好,后继起的ESM也罢,其职能和作用,主要就是通过贷款的方式(必要时亦可直接购买国债),救助欧债风暴中的受困国,以协助其度过金融或财政危机,保障欧元区的金融稳定。

欧洲政府在货币手段的使用上,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于2011年圣诞节前和2012年2月末,先后推出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即LTRO,直接向欧元区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长达3年期的流动性支持,以消除区域内因融资匮乏而可能引发的银行业危机,亦被称为欧洲版的QE政策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欧央行新任行长意大利人马里奥·德拉吉于2012年7月明确对外喊话:“欧洲央行准备在其职权范围内,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同时强调:“相信我,这足够了。”并在9月出台了第二项重要举措,那就是所谓的直接货币交易即OMT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危机国家向欧盟提出救助申请并接受其相关财政要求的前提下,欧央行可以介入并无限量购买申请国3年期以下的国债,以压低其收益率水平并进而稳定欧洲金融市场。

德拉吉行长认为:“在二级市场购买成员国国债,并未逾越欧央行职责范围,而购买3年期债券是最有效的市场干预办法。”这在欧洲是一项重大创新,其最重要特点正在于无限量、无时限,这使欧央行便于突破被市场“绑架”的可能性,获得了干预行动的高度自由,对于稳定欧洲金融市场、增强人们对欧元的信心等,均起到了巨大而重要的核心作用,被视为消除欧元区风险的坚强后盾。

就实质来说,货币融资相当于为经济注水,等于是用稀释币值来化解风险。一般情况下,其效用不仅可增加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向财政无限融资,确保政府不发生违约风险。正如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美国,其连续四轮的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直接压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同时,又起到支撑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作用。最后,还可由通胀因素使本国货币长期持续贬值,进而达到自动削减政府债务之效。

当然,货币手段在化解债务危机中虽然好使,但危害却在暗中。最直接的问题,一是会形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再分配,等于向所有民众征收了一道通胀税,必然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状况,导致错配严重;二是会引发通货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并积累新的不平衡。

正因为货币融资具有无限量和看不见、摸不着等鲜明特征,所以使用货币手段在化解债务危机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威力也更大。比如,在三年来欧债危机的化解过程中,开始在早期阶段,欧盟主要使用的是包括削债在内的所谓债务重组的办法,并将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为职责的IMF也拉入其中,每个具体方案推出时,一方面的确使危机国家转危为安,暂时避免“倒债”风险,另方面也使其债务收益率水平即时下降,对于稳定欧洲金融市场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每次的重组方案却好景不长,风暴很快又会转移或传递到另外一个国家,重复、继起,并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而在后期,即201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欧央行的积极介入,才促使危机国家债务收益率普遍出现显著下降,并就此将欧债危机长时间稳定下来。

欧央行的所为除了德拉吉的喊话之外,就是OMT计划。但两项措施至今仍停留在“说辞”的层面上,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但奇怪的是:自欧央行表态及做出OMT计划之后,危机国家的债务收益率水平便应声下降,再未出现大的波动,极大地恢复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足见货币手段之功效巨大。

欧债危机何去何从

首先,从发生危机的国家即危机方来看,主动放弃主权货币发行,等于自动失去了用货币手段化解本国债务危机的功能,所以当危机来临之时,只能首先采用财政手段加以应对。而对于这些危机国家,之所以发生债务危机,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自身负债过重并难以清偿所致。因此,无论是发生希、西两国哪种类型的债务危机,危机国家的财政状况必定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自身应对危机勉为其难,近乎于束手无策。

并且,退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加入欧元区的危机国家,在化解自身债务危机的应对上,多数情况下甚至不如一个地方政府。因为地方政府虽然从未掌握货币发行权,但遇有违约风险时,便可理直气壮、直截了当地求助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负有整体的连带责任,理所当然地要向地方政府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而欧元区国家呢,却只有货币联盟,没有财政联盟,各国财政资金彼此分割,利益相互独立、区分,不可能互用。

其次,欧元区是由17个国家共同组成的联合体,欧盟的治理结构极为庞大、复杂,运作起来自然效率低下,成本巨大。其所做出的所有决议、政策等,均需各成员国的同意、批准方可实行,在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并且,在不少政策上始终分歧严重,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最终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最典型的就是在“欧洲债券”的发行问题上,开始由危机国家意大利首先提出,德法等国均表示反对;后由于法国大选左翼获胜,新上任的奥朗德总统改变态度,明确表示支持欧洲债券的发行,使此提议重现转机。但陷于孤立的德国依旧坚决反对,其总理默克尔甚至说:只要她活着,就不会推行欧洲债券,欧元区也不会共同分担负债。从而使这一提议最终胎死腹中。

在这背后是异常激烈的利益博弈。欧洲最大的债主正是德国,其在欧元区的出资份额也最大,如果为降低危机国家的债务收益率水平及稳定欧洲金融市场,将所有欧元区国家“绑定”发行同一种债券并且共同分担债务责任,那么最大的受益方自然是那些债务国,而相对应的最大债权方德国却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

而欧央行宣布的直接货币交易即OMT计划,德国也始终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货币化公共债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为政府债务和赤字融资,将不可避免地引发高通货膨胀。而对于这些要求,早在欧央行创立之初,即已在欧盟运作条约中作了严格规定,明令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公共债务或赤字进行货币化融资,同时也不允许公共部门以特权进入金融系统,并排除了成员国之间的债务负责的义务。

因此,在德国看来,欧债危机的解决之道,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各成员国政府应当追求严格的财政稳固政策和深度的结构性改革,以解决宏观经济的失衡并将国家拉回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来。

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仍为表象之下的利益之争,因为货币化融资也是一种变相的利益输送,等于用稀释币值的办法来化解危机,其自然的结果肯定有利于债务国;而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和债权国,则必定成为最大的受损者。这才是德国坚持欧元不可贬值的最大利益所在。

每项救助行动,不仅在欧盟层面需要反复的沟通、讨论,而且需协调各成员国政府,有的还需通过本国议会投票表决,这使协调难度更大,行动起来十分迟缓,往往错过化解危机的最佳时机。

同时,欧盟在化解债务危机的过程中,还常常表现出缺乏远见、更无前瞻性可言等明显的不足。由于欧盟在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表现在经济政策方面,也是争议不休,始终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意见。德国坚持紧缩优先,坚决要求债务国将过高的负债率降下来,达到欧盟标准并使其债务可持续。但给危机国家带来的问题,却是经济进一步下滑、财政收入减少、劳动工资下降、社会福利大幅削减、失业率持续攀升等。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使危机国家在解决危机的道路上更显步履蹒跚,一筹莫展,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谚语:屋漏偏逢连夜雨。

而以法意为代表的另一派意见,则主张救助与刺激经济增长并重,不赞成实行单方向的紧缩政策,并认为:一个缺乏增长计划的紧缩方案无异于自杀行为。

总的来看,欧盟在化解欧债危机的过程中,缺乏大的、长远的宏观思路,往往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处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中难以扭转大局,从而使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并形成不断扩散之势。

为此,桑坦德银行的经济学家认为,欧洲货币联盟在设计中无适当的治理结构,尤其是至今尚未实现财政联盟,这使各国的利益和立场很难协调统一,所以在危机的处置过程中常常各唱各调,争议不休,自然行动迟缓,效果不彰。为此,他们还专门例举了欧盟委员会首任主席罗马诺?普罗迪,早在2001年就曾说过的一段话:“我确信欧元将促使我们引入一套新的政策工具。尽管目前在政治上不可行,但是总有一天会产生危机,并创设出新的工具。”可见,在欧洲货币联盟创立之初,其首任主席就看到了这种治理结构中的制度性缺陷,并预见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成员国不仅在利益和立场上各不相同并难以协调,而且在欧盟层面上也存在重大的权力博弈现象。欧盟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德、法等大国手中,而其余中小诸国却力量单薄,这使治理结构极不平衡,长期以来在内部就存在着集权与分权之争。欧债危机正好给德法等大国提供了一次对欧洲政治进行整合的机会,以进一步强化欧洲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因此,不少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而欧债危机则是一场半真半假的危机。

总结 本文紧紧围绕欧债危机的四大核心问题展开分析,试图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未来走势,并努力多层次、多视角地说明和解释危机中所涉及的各项重大事件,从而能从整体上描绘和把握欧债危机之全貌。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是一个与欧元紧密相关的货币问题。其发生,与美国引发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在于欧洲银行业购买了大量美国的“有毒资产”从而蒙受重大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与2002-2007年全球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泛滥密切相关。

欧元超主权货币的统一发行与流通,使众多欧元区国家自废武功。丧失货币融资功能的主权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化解债务危机之道,不外乎财政与货币两种手段。财政手段终究是有限的,而货币手段在理论上是无限的,因此更为有效、有力。

最后,再补充一点:虽然预计欧债危机从此稳定下来,但介于欧元区诸多结构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所以欧洲整体经济增长的恢复能力仍然较低。在一个可预期的时间内,欧洲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仍为负面影响,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有限。

第6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小谈“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突然爆发,致使美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继而,受美元体制的影响,全国大多数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许多国家外汇储备以美元计量。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美元动荡,迅速波及整个世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危机最初爆发的原因来看,是由于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以及一些企业为增加消费量而采取的一些鼓励措施导致许多没钱的人却大肆借贷买房买车,使经济出现了虚假繁荣,到最后,人们债台高筑,还贷不起,影响银行资金周转甚至破产。政府为救市大量印钞,致使市场流通货币量大大加大,美元贬值,物价上涨,进而通过汇率及贸易、外储等因素将危机转嫁,蔓延到世界。这些只是从那个表面上看到的,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与资本日益社会化,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却使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为部分资本家占有,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使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希腊政府为帮助其银行部门安然度过危机承诺提供一笔大额资金,到09年,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已远超欧盟规定的上限,情急之下,希腊政府主要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由于希腊政府显著恶化,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惠誉、标准普尔与穆迪先后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使其陷入财政危机,欧元兑美元大幅度下跌,这成为“欧债危机”的导火索。由于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恐慌心理加重,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从而使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继之后,葡萄牙政府称可能削弱缩减赤字的努力及西班牙披露未来三年的预算赤字将高于预测,更是导致市场焦虑急剧上升,欧元遭到大肆抛售,欧洲股市暴跌,德国等欧元区龙头国也开始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区面临着成立11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从其造成的影响看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由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较低,因此受危机影响较小;但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下滑影响,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拿中国来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因此,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的解决,从目前来看,危机国家以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解决了,只能依靠周边国家、机构的援助方案与援助力度解决。欧元区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体化制度,使得德国、法国等经济恢复较快,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无法“独善其身”,此外,IMF的巨额援助也有利于债务危机的减弱。

由于我国受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因此在西方国家提出让我国出资3.2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时,我们也有一丝犹豫,但是,我们没有被危机冲昏了头脑,援助不等于送钱,欧元区未来经济发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国际组织的救欧行动,我们给于支持,但我们更希望欧洲国家从自己的政策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采取救市政策,适当地降低财政压力。当然,我国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其渡过难关。例如:增加向IMF注资、购买国债、增加进口和扩大企业投资等方式,帮助欧洲国家克服危机,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导致的必然,只有改变政治制度,调解矛盾,才能规避危机,更好地发展。

第7篇:欧债危机 演讲稿

欧债危机、

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一个恐怖的魔咒随即展开。欧债危机犹如密布的乌云,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影响着中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投资;决策者发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了,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余地减小了;贸易商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房产商发现房子不好卖了;就业者发现工作岗位减少了,竞争更激烈了,而投资者则因为股票的不断下跌而蒙受损失……

欧债危机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挥之不去的阴影,整个世界都因为它而战栗不止。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真相是什么?它的杀伤力为何如此巨大?这场危机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们改如何应对?对于我们来说,这场危机除了巨大的风险以外还有没有我们可以把握的机会……

现在我将向大家阐述我对欧债危机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欧债危机。 一. 欧债危机的渊源(外部因素)。 二. 内部因素

三. 欧元区国家的结局和出路 四.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

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简单地说,就是政府借钱太多,入不敷出,欧元区一体化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一方面促进了欧元区国家间的贸易发展,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大量借钱促进经济发展,这就好比用明天的钱补今天的窟窿,这需要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接着入不敷出,多米诺骨牌坍塌)

评级机构不再受西方国家约束,正确调整评级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评级。2011年7 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09 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主权评级被下调使上述四国借入资金的利息变得相当高,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二.内部因素

1. 赤字问题

赤字问题是当下人们对欧债危机最普遍的看法。

其实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欧盟为了保证欧元的问定,防止欧元区通货膨胀就已经制定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即,各成员国赤字不能超过其国内 的百分之三,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百分之六十。但根据欧盟发布的数据,在危机爆发的2009年和2010年其成员国中只有瑞典和爱莎尼亚达标。 以希腊为例。2008年希腊的财政赤字还仅是GDP的百分之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百分之12.7.与庞大的财政赤字如影随形的还有其对外负债。08年希腊的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09年该数据飙升至113.4。10年8月以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从数据上看,希腊实际已经破产。受希腊的影响,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被外界认为比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自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欧盟都相继收到债务危机困扰。 2.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二元性

在欧元区单一货币计划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本上的矛盾,尽管欧洲央行控制着利率和货币供给,但各国财政盈余和赤字却取决于其主权政府的税收和开支政策。 在这种矛盾下,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而财政政策则受共同体财政纪律的规则制约,由各成员国分散自主的加以制定,但同时,各国财政状况又受马斯特里赫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约束,从这里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财政政策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

由于存在统一货币政策的要求,所以当一国经济受到冲击是,只能采取单一的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就相当于一个本来有两只手的人,而制度却要求他必须用一只手来做事情一样),而且如果过分的依赖财政工具,又会反过来动摇货币政策的基础,这样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例如在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时,希腊无法采取传统的货币政策,只能采取有限的财政政策,希腊只能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但当市场对希腊失去信心是,仅仅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也就收效甚微了。 3. 增长的连续性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这种生产性指的是创新,只有经济有了持续增长的源泉,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从而无法逃脱由盛转衰的宿命。

而欧债危机就在于经济可持续性的下降,经济增长点的缺乏,导致支撑高福利支出基础的动摇,以至于政府不得不打死举债,从而导致负债快速积累,最终成为欧洲难以承受之重,引发延续至今的债务危机。

拿希腊来说,在08年之前,由于希腊旅游业保持稳定增长,船运业快速增长,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且稳定,因此,资产状况良好。但是,一旦经济增长停滞,政府与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有可能迅速发生改变,从而大致债务问题被充分放大后暴露出来。

第8篇:金融欧债危机的思考

金融欧债危机的思考 2011年1月27日,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在研究了数千份文件后,公布调查结果报告。报告阐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政府、银行在危机中承担的角色,以及华尔街一些金融机构和“冒险家” 的贪婪和失职,从而制造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然而,调查委员会成员却对报告有着不同的意见。委员会中有六名民主党成员可预见,但另外四名共和党成员却签署了反对意见报告。危机调查委员会成员之一凯斯‘汉尼赛将他们的分歧归结为对下面这句话的不同看法:“金融危机本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

此时,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金融危机本可以避免吗? 2007年到2010年的经济大衰退有很多原因,庞大的国外借款,过宽的货币政策,轻率的贷款程序,松懈的管理等,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促成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危机的影响孰轻孰重,还有待讨论。尽管彼此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在危机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险迹象,这点是无可争议的。而且大家也认同,如果事先采取更恰当的经济政策,便可降低此次危机的影响,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

PIIGS五国经历如此严重的危机,动作迟缓、不作为或乱开“药方”的五国政府难辞其咎。虽然五国政府在危机前与危机中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失职行为是危机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其次,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德国、法国等经济发展“龙头”曾是这方面的负面典型,而其他国家也随之纷纷效仿。 再次,以爱尔兰、西班牙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政府放任国内经济泡沫膨胀,一旦泡沫破灭,又动用大量的纳税人财富去救助虚拟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人为扭曲。

最后,政府首脑过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断措施将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达到5.3%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而是一味拖延,导致了目前危机升级的局面。

欧债危机持续一年多来,欧洲各国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经济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近来,欧洲各主要城市不断爆发各种游行示威活动,抗议政府以财政紧缩措施应对欧债危机。 专家指出,欧洲多国长期低增长、高支出,改革当前作为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项目之一的高福利制度才是解决债务危机、恢复经济活力的长远之计。但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然积重难返,公众舆论阻力极大,绝大多数改革将止步于小修小补,大的变革必定举步维艰。 数十年来,欧洲一直以“生活方式上的超级大国”自居,高福利也一直是欧洲社会的显要标志。然而,随着近年来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加之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高福利社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质疑。

二战结束后,很多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军费支出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发展。基本福利主要包括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高额养老金、悠长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渐成为政党竞争上台的筹码。随着国民福利待遇日渐水涨船高,一些国家开始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

新世纪以来,欧洲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负担,某些国家的养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5%,远远超出7%的老龄化社会警戒线;1950年欧洲平均每8个人抚养1个老人,2010年平均每4个人抚养1个老人,2050年预计平均每2个人就要抚养1个老人。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暴露,失业率也长期居高不下。2010年,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失业率均超过12%。随着债务危机迅速蔓延,欧洲各国被迫紧缩财政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英国智库“开放欧洲”研究所驻布鲁塞尔首席研究员克莱伯说,即便是目前经济发展依然强劲的德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也要面临高福利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

事实上,欧洲多国政府已经有所动作,特别是退休金制度几乎在所有欧盟国家都遭遇了变革。但大多数变革没有触及根本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公众持续抗议,政府改革阻力很大。

布鲁塞尔知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祖勒格强调,当前欧盟推动的各种救助机制和财政紧缩政策大多只能缓解或拖延危机,难以标本兼治。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必须进行体制性改革,特别是社会福利制度和鼓励经济增长的公共政策改革。

欧洲各国发展存在差异,彼此联系甚为密切,资源、资金积聚在经济发展好、安全性高的地区,欧洲各国由此形成了二元结构。过去20年,欧洲的良好发展使得欧洲各国过度自信,过度消费,高消费的格局必须由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持,国家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都用于转移支付,维持社会福利制度。

欧债危机爆发,要求别国参与救助的前提是欧洲必须先自救。从长期来看,一个财政稳健的欧洲,一个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能与美元抗衡的欧元符合中国的利益。打破美国和美元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很多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所以现在中国的金融监管基调是稳重求进,金融国有资产的改革尽管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不会大张旗鼓宣扬。

现在金融系统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首先是平台风险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地方平台贷的余额高达10万亿元,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地方平台的资金链紧张已成现实,超过银行资产体系10%的平台贷成为最不确定的风险敞口,所以,地方平台的重组已经到了关口。单一依靠银行融资的模式不能进行下去了,否则银行体系危险。

10万亿元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银行的流动性势必受到掣肘,更为关键的是,银行跟20万亿的债券市场连在一起,债券主要是银行相互持有,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风险聚集太集中,所以一旦平台出现问题,势必引发连锁反应。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50%以上,所以平台重组跟国有金融改革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话题。市政债、地方债的推出成为必然。

人民币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内问题,而是国际问题,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化问题尽管在周小川的新年致辞中隐含其中,但市场还是期待金融工作会议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如同证券市场的改革一样,希望新股发行真正的市场化,尽管的透明化。不过,这一切都是猜想跟期待,美国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欧洲人的问题还一团浆糊,所以,后危机时代的方向才是现在中国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9篇: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对中国的影响和

启示

论文题目: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学生姓名:学

专号: 业:财务管理学院:商学院

2013年1月1日

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摘要:2010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由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蔓延至整个欧洲。2012年1月标普下调包括法国在内的欧元区9国信用评级,全球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研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第一章 我国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著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1、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2、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3、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4、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5、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第二章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本轮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大公国际发布的《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展望》表示,2012年国家信用风险焦点地区仍集中在以欧元区为主的发达国家,欧元区债务危机发展进入了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刻。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

第三章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适应不断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断学习掌握成本管理的新理论,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 不断总结 发现成本管理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手段,不断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汪祥耀,舒敏.《成本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 《2004年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情况与2005年工作重点》中小企业简报.2005.

[3] 李儒训,耿汉斌,王美涵.《中外财务管理百科全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4]黄尚勇 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的战略思考[J]《会计研究》1999 2.

[5]任海芝、朱文 现阶段企业应如何降低产品的无形损失[J]2001

[6]郑亚莉 余建可 浙江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01

[7]新华时评 中小企业同样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EB/OL],新华网2004-10-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