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摘 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发生的60例不良护理事件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60例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执行力度较弱、医护人员沟通能力较差、责任心不够、医护人力资源缺乏等。结论:为了避免儿科不良护理事件的产生,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合理分配医护人力资源,优化护理核实模式,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管理对策

本文就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的60例不良护理事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共有77张病床,每年收治的患儿大约有3680人,本文就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儿科出现的60例儿科不良护理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通过对我院儿科科室出现的60例不良护理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不良护理事件产生时间、产生地点、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结果,并由我院儿科护理部门针对不良护理事件进行有效的讨论,以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对策。

2 结果

(1)儿科不良护理事件类型。护理操作错误21例,护理缺陷19例,护理投诉12例,护理意外损伤6例,护理事故2例。具体类型主要有:用药错误19例,医嘱处理失误16例,头皮损伤13例,身份确认错误5例,点滴速度太快4例,交接班不严谨3例。(2)儿科不良护理事件原因。26例管理制度实行力度较弱,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15例,护患纠纷影响12例,护理操作不规范5例,护理水平较低3例。(3)与医护人员工作时长关系。工作时长在2年以下的医护人员有25例,工作时长在2至5年的有18例,工作时长为5至10年有12例,工作时长为10至15年有4例,工作时长在15年以上有1例。(4)与护理工作班次安排关系。治疗班出现不良护理事件有27例(占45%),护理班出现护理护理事件有23例(占38.3%),单人值班出现护理护理事件有10例(占16.7%)。(5)与儿科科室人员调配关系。与儿科科室人员调动相关有38例(占63.3%),与刚上岗护士相关有15例(占25%),与实习护士相关有7例(占11.7%)。调查结果表明,不良护理事件与儿科科室人员调配密切相关。

3 讨论

3.1不良护理事件产生原因

(1)醫护人员责任心不够强。科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较为繁忙,有些医护人员为了能够按时完成班组安排工作,将患者身份核查程度变得过于简单化,未重视其核查细节,导致身份核查出现错误,引发儿科不良护理事件。(2)医护人员沟通能力较差。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较差,不能与患儿或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能获取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导致患儿和家属难以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不良护理事件频繁发生[1]。医护人员在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宣传和指导时,未能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及时解决患者及家属存在疑惑,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3)管理制度实行力度较弱。主要体现在身份核查制度未能有效的执行,用药制度管理不严,在质量时,仅凭病床号在核对身份,而未对患者姓名及药包进行核查,或者查看不全,导致用药错误现象的产生;未按时对病房进行巡视或者巡视不认真、不严谨,不能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交接班管理制度未能有效实行,漏输液情况的产生;有些医护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用药流程,合理放置药物,导致药品出现名称与实际药物不一致,或者过期现象。(4)人力资源分配不足。当处于疾病季节时,儿科科室护理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使得患儿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家属则出现急躁、吵闹情绪,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产生。

3.2不良事件处理对策

(1)加强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和人员培训。通过加强儿科护理工作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定期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并采取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以保证儿科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关心,去理解和安抚家属情绪,以避免护理纠纷的产生[2]。要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用药知识、输液操作知识等,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2)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很多护理纠纷都是由于沟通问题引起的,由于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患者,能够及时倾听患者心声,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获取患者信任,自主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沟通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学会倾听,并适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其二,学会理解,对患儿及家属的情绪给予理解。其三,学会沟通,获取患儿及家属信任,使患儿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其四,学会忍耐,面对家属指责,护理人员要认真听取家属意见,并用平和的心态对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3)合理调动护理人力资源。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人才,以减少人力资源缺乏问题。同时可以依据不同时段和患儿数量,对人力资源进行弹性调节和分配,以减轻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一般情况下,下午时段护理工作较为集中,而其余时段的护理工作较少。(4)健全护理核查模式。很多儿科不良护理事件都是由于用药错误导致的。为了避免临床用药错误现象的产生,我院决定创新核查模式,制定操作流程,在进行用药治疗时,要求患儿或者家属报出名字,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用药治疗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同时可以减少用药错误现象的产生,避免儿科护理不良事故的发生,提高儿科护理水平[3]。

总之,为了避免儿科不良护理事件的产生,提高儿科护理的安全性,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合理分配医护人力资源,优化护理核实模式,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秀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J].临床医学, 2010,8(07):89-90.

[2] 谢稚梅,梁素琴. 6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J].现代医院,2010,12(10):65-66.

[3] 王兰锋.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6(32):87-88.

作者简介:

邹湖,女,大专,主管护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13768308108.

作者:邹湖

第2篇: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 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并提升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儿科在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发生的24件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记录了类型、原因,并以此制订了对策。结果:24例病例中主要为注射、输液以及护理服务沟通环节等发生问题。结论:结合存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护理安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人员要加强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学习,善于分析并总结日常护理中的方法和措施,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儿科在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发生的24件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回顾,记录了类型、原因,并以此制订了对策。

2 原因分析

2.1 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

我院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多种,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的类型有注射和输液类14例;其中输液、注射發生4例、换药或配药发生差错5例。其中护理服务和沟通类发生的不良事件有8例,其中包括发生护患沟通4例和护医交流发生差错2例,护理服务导致投诉4例。发生不良事件的类型还有医嘱类的,共4例,主要类型为医嘱不及时处理、医嘱抄错、抄漏、没有及时核对等。[2]

2.2 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2.2.1护士查对制度的执行效果差

儿科护理存在工作量大和工作繁忙的现状,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不认真核对,并发生错误,比如换液体名字没有仔细核对,口服药的剂量发生误差等现象。

2.2.2护士操作的规范

比如要患儿实施动脉血采集,依据常规的处理方法要先进行皮肤消毒,再对患儿的中指或食指,然后护士再摸动患儿脉搏动处。部分护士操作前没有先消毒自己的手指,直接触摸患儿消毒后需要穿刺的部位,患儿家长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护士的操作过程,会对操作过程产生疑义,会有不信任感。

2.2.3护理服务和家长期望存在差距

患儿在治疗期间通常需要经过输液,但是小儿由于生理尚未健全,输液操作比成人的难度要大,许多患儿伴有高烧、腹泻等症状。操作难度较大,有可能穿刺难以一次性顺利完成,但是患儿的家长却是认为穿刺是儿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所以必须要一次操作成功,在患儿哭闹的情况下,家长的情绪会发生失控,对于护士的操作会持否定态度,会存在不礼貌言语和行为;在采血化验环节也存在同样问题,儿科采血穿刺通常发生在小儿的颈外静脉或股静脉,父母对于此类操作存在恐惧心理,因此对护士的操作格外关注,并施加言语压力,所以护士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针穿刺一次没有成功,父母会产生不满意心理,甚至偏面认为儿科护士的操作技能存在距离。

2.2.4护患缺乏沟通

护患沟通是是保证护患关系的基础,许多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医护人员没有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沟通。比如吸痰操作是护理操作中常见的方式,但是父母对于此过程缺乏了解,护士通常对于此类操作缺少耐心的解释,因此操作过程难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如果发生失误,家属会迁怒于护士。再如采血环节,家属对于采血方式会感到恐惧,对于采血量难以接受,护士若如果没有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会引起不满。

3 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

3.1 重视护理过程的风险控制

护理风险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所以护理工作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责职以及考评制度,加强对护理流程的监督检查;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对护士的工作标准进行规范;护士由于是在无监督条件下独立完成护理操作,所以有必要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强化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将护理工作的实际操作和具体的职责到岗位。护士管理人员要保证早晚查房制度的落实,对于病区内的重症患者情况要特别关注,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结合实际实施弹性排班,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实施协作,保证护理人员的协调性和互补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3.2 强化护士人员的岗位培训

护士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不良事件发生的人群重点是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护士。所以对于工作不足5年的护理人员发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采取结构式的培训方式,即结合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式,并要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注重引导,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机率。

3.3 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对于护理人员要注重强化岗前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内容要结合儿科护理的特点,内容包括护患和医护之间如何实现良性沟通,如何建立职业道德方面的责任感,儿科护理常见的疾病特点和护理方法,相关的护理规范等。[11]通过培训可以帮助护士养成规范的护理方式,特别是对于低资历、低工龄的年轻护士要重点培养,可以安排专题性质的业务学习以帮助这类护理人员可以快速提升护理标准,护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3.4 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的创建

护理部建立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制度:①护士配备和排班制度;②明确护士的岗位职责;③建立对护士的评价标准;④合作性健康教育制度。各病房的护士长结合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要求,并结合病房的需要,护理部为病房各配备一名总责护士,5—6名责任护士,护士与患儿比为1∶(7—8),每个病房另外配备1—2名助理护士。责任护士和总责护士全部上白班,中班和夜班保护两位护士上班。[12]总责护士要求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护师以上职称,设置这个岗位起到指导、减压以及增效的作用。总责护士的具体工作职责是:①化解矛盾和风险;②配合查房,在护理中进行协调,通过有效的合作,使护理工作获得最大效率,使患儿可以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③关注每个患儿的诊疗计划,注重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以提供及时的护理信息;④对高危患儿实施重点护理;⑤对护理工作质量实施监督;⑥解决专科护理存在的高难度技术操作;⑦检查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和患儿护理标准。

责任护士结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增加下列内容,包括:①评价家长参与患儿护理的意愿,让患儿家长了解合作性护理的必要性;②鼓励患获家长参与合作性照护,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③结合家长意愿和能力,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④评价家长参与护理项目的效果;⑤告知患儿家长的护理内容;⑥结合患儿风险,告知风险;⑦结合患儿的治疗进展,向患儿家长提供健康指导;⑧评价健康指导效果。

3.5 注重非语言沟通

患病儿童是特殊的群体,护理人员要提升服务意识,注重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护理人要主动学习有关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14]护理人员要保持个人的形象,要具有优雅的外形和温柔的动作,增强对患儿的亲合力。护理人员要重视个人的行为,对于患儿的治疗要面带微笑,要易于被患兒所接受,通过个人的魅力获得患儿的信任。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通过人的表情动作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护理工作比之成人护理更加复杂,故有效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护理以语言性沟通为主。非语言性沟通为辅,但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或不健全,故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非语言沟通的作用更为突出。本次统计调查证明了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注重对患儿进行非语言性沟通,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

4 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出护理服务存在缺陷,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护理工作增强风险意识,采取综合的护理方式为患儿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是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机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漓,孙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7(10):154-155.

[2]张荣菊.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6(10):187-188.

[3]李海玲,赵春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4):161-163

[4]田秀珍,郭彦华,李兰凤,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2015(6):112-114

[5]田玉梅.152例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管理屏障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107-109

作者:舒东颖

第3篇: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64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时间特点及与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管路滑脱、给药错误、漏执行医嘱;主要原因分别是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安全管理不到位、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1周之内周三、周四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而在1 d之内,A班和N班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安全管理; 不良事件

Nursing Care of 64 Cases of Adverse Even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LIN Miao-ying,SHE Pei-yin,FANG Chu-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5):044-046

【Key words】 Care managers; Adverse events

First-author’s address:Chaozhou Central Hospital,Chaozhou 52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23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2]。卫生部2008年“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国医院协会“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都提出,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因此,如何预防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普外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探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外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64例。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内容如下。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3]。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见表1。

表1 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

护理不良事件 次数(次) 构成比(%)

管道滑脱 25 39.06

给药错误 10 15.63

漏执行医嘱 9 14.06

收集标本错误 7 10.94

药物外渗 4 6.25

烫伤 3 4.69

压疮 3 4.69

跌倒 2 3.12

误吸、窒息 1 1.56

2.2 不同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 1周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见表2,1 d内各班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3。

表2 64例护理不良事件在1周内的发生率

星期 次数(次) 构成比(%)

星期一 3 4.69

星期二 11 17.19

星期三 16 25.00

星期四 17 26.56

星期五 6 9.38

星期六 8 12.50

星期日 3 4.69

表3 64例护理不良事件1 d内各班次发生率

班次 次数(次) 构成比(%)

A班(8:00~15:30) 29 45.31

P班(15:30~23:30) 14 21.86

N班(23:30~8:00) 21 32.81

2.3 护理不良事件与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关系见表4。

表4 64例护理不良事件与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关系

工作年限 发生人次 构成比(%)

实习生 6 9.38

<5年 44 68.75

6~10年 8 12.50

>10年 6 9.38

2.4 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分级见表5。

表5 64例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分级

患者损伤结局分级 次数(次) 构成比(%)

0级 11 17.19

Ⅰ级 41 64.06

Ⅱ级 8 12.50

Ⅲ级 3 4.69

Ⅳ级 1 1.56

Ⅴ级 0 0

Ⅵ级 0 0

3 讨论

3.1 管道护理不到位 表1显示,管道滑脱发生率最高。25例管道脱落中胃管脱落13例,导尿管脱落4例,腹引管脱落4例,镇痛泵管脱落4例。普外科术后患者管道多,护理人员在接手术患者时未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宣教不到位,虽在床头挂上防脱管警示卡,但未交代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及翻身时要防止管道脱落;巡视不到位,胃管、镇痛泵管胶布因出汗松动时未及时重新固定;保留导尿前未检查导尿管气囊质量。

3.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表1显示,给药错误及漏执行医嘱居第二位及第三位。给药错误中输错液1例,给药途径错误4例,1例思他宁液微泵输入4 ml/h调为9 ml/h,4例配错药(3例在用于患者前已发现)。9例漏执行医嘱中术前准备欠缺6例,漏记尿量、漏测血糖、漏提交自领药各1例。护理人员给药核对流程没有执行好,环节核对出现偏差;转抄医嘱时不仔细,没有在环节上堵漏;医嘱查对不严,核对医嘱有效性低,核对医嘱时环境干扰较大,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从源头上保障医嘱的正确性。本组有1例新入院45床患者的奥美拉唑液,因查对不严,输错于准备出院的45床患者。虽然经解释患者不追究,但也足以说明护士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3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时间段有关 表2显示,1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以往研究医院1周护理工作量趋势基本一致[4],即周三、周四护理工作量大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表3显示,1 d内护理不良事件大多发生在A班及N班。A班发生意外事件占45.31%。A班1名护士分管多位患者,人员不足。2003年,Hickam等研究表明,注册护士数量与患者不安全事件相关[5]。A班各种治疗集中,如各种注射、输液、处理医嘱、各种化验、检查、患者出入院、手术患者护理等,同时,普外科患者多、手术多、移床多,护士工作量过大致差错事故发生。其次是N班(占32.81%)。N班护士人数少,往往l~2名护士要管理整个病区患者,且夜间急诊、重患者多,护士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并处理大量的信息,完成较多的工作。另外跌倒、管道滑脱也大多发生在N班。本组有1例跌倒、11例管道滑脱发生在N班。

3.4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年限有关 表4显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护士最多(68.75%)。低年资护理人员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6],这与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经验有很大关系。一是知识缺乏,技术不精,无临床经验;二是工作时间短,服务意识差;三是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

3.5 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 表4显示,有6例护理不良事件由实习学生引起。学生理论知识缺乏,临床实践过少,加之操作不熟练,责任心差,对于不懂的问题未能及时请教老师,错误判断,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带教老师对学生工作能力未能正确评估,对学生盲目信任,对不良事件认识不足,把学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让学生单独去执行医嘱、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本组有1例学生把洗手液当成肥皂液配成灌肠液,学生配液前曾拿起洗手液问老师,但老师对学生盲目信任,未认真核对。

3.6 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 本组管道滑脱25例、药物外渗4例、烫伤3例、压疮3例、跌倒2例、误吸窒息1例,共38例,均属安全管理不到位。其发生原因为护士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准确评估可能出现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风险存在,但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当或不到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仍然发生。本组1例左斜疝术后患者出现误吸窒息,患者术后已出现呕吐胃内容物2次,护士未能准确评估可能出现的高危因素,提醒医生留置胃管并加强巡视,以致患者误吸窒息。

3.7 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 表5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在0级及1级最多,但一些用药错误,收集标本错误,管道滑脱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1例跌倒致患者大拇指损伤,1例烫伤造成皮肤起水泡,1例压疮致皮肤破损,均需进一步处理。最严重的是1例左斜疝术后患者出现误吸窒息,后经抢救成功,患者痊愈出院。

3.8 对策

3.8.1 严格管道护理 所有引流管必须贴上标志,且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牵拉;加强巡视,发现胃管、镇痛泵管胶布因出汗松动时,及时重新固定;有引流管的患者,床头挂上防脱管警示卡,并做好宣教,保证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的重要性;在保留导尿时一定要检查气囊的质量。

3.8.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中国医院协会“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明确规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证每例患者的安全[7]。核对医嘱时尽量排除环境干扰,如在工作台摆上“核对医嘱、请勿干扰”牌子,使注意力集中,从源头上保障医嘱的正确性。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严格“三查七对”,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非急救患者,不执行口头医嘱,进行各项操作,应带齐可核对的治疗单或输液卡。

3.8.3 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 护理管理者从组织上应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医院行政部门加大对护理人力支持,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而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下改变现状,则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8]。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时段安排人力。A班增加至5名护士,N班增加至2名护士;1周护理工作量较大的时段也适当增加人力。

3.8.4 强化护士在职教育,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重视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及专科知识的掌握,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三基”及外科护理常规的学习,并进行专科技能的培训,如抢救仪器、设备使用,提高应急能力的培训和考核;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即根据护士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评估与沟通技巧,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排班时根据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学历层次、工作年限等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护理人员互相学习,互相补位,高效合作,共同提高。合理的排班,新老搭配、优化组合、弹性排班、指定带班组长,有效地保证了护理人力,从而能提高工作效率,规避风险。

3.8.5 严格带教管理 选取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理人员任科室教学干事,以保证带教质量,降低带教风险。对学生实行“一带一”带教方式,即一名老师带教一名学生,做到专人管,专人带教,责任明确,防止出现全科老师对学生都管而又都不管的局面,保证带教质量。强调带教老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学生不要盲目信任,更不能把学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让学生执行医嘱、护理操作时,应做到“放手不放眼”。

3.8.6 加强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9]。普外科收治的病种多,病情复杂,大手术多,急腹症多,治疗护理量多,移床多,年轻护士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质控手段,就会因为忙乱而出现各种不良事件,从而影响整个病区的护理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并细化各班次工作流程,让护士在做每件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护士安全风险意识,注重观察患者动态情况。护士长每日深入病房,加强危重患者、手术患者、老年患者、新患者等特殊患者的管理,每日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每日有重点的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充分发挥护理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每一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原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错误所导致的连锁反应[10]。护理不良事件往往潜伏于缺陷易发环节、易发因素、易发时间和易发人员身上。即使制定了严谨的防范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不良事件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护理人员应对发生的事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防止再发生,而护理管理者应该从系统中找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惩罚与责备。

参考文献

[1] 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 李漓,刘暑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 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4] 杨莘,邵文利,张海洋,等.运用TISS-28评分系统评价外科ICU护理工作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6-7.

[5] 杨菊英.11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0-21.

[6] 朱凤溪.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85-87.

[7]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81.

[8] 汪丽进,黄营梅,力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9] 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10] 陆伟珏.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与预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9):850-851.

(收稿日期:2012-05-04) (本文编辑:李静)

作者:林妙英 佘佩吟 方楚萍

第4篇: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杨霞

电话:13558934325; 地址:四川省资阳市建设南路一段165号;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

杨霞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医院 儿科

641300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科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 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占33.3%。结论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in pediatric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nursingadverse events in pediatric in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ur

hospital, of

explore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4 cases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in pediatric in our hospital was operated,counted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the type, number and proportion. Results In 24 cases of adverse nursing events, implementation was not standard ha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33.3%, causes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the weak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accounted for 33.3%.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in pediatric,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nursing car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words] ped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cause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事件[1],小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由于患儿病情变化快,陪护人员多,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因此常存在着安全隐患,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不仅给患儿家长及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还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给医院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认真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尤为必要。本文将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我院小儿科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报的24例护理不良事件。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型、次数及所占比例,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将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1.3 不良事件类型

如表1所示,24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医嘱执行不规范所占比例最大,为33.3%,其次为输液、用药错误、相关检查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坠床、摔伤。

表1 24例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分析

不良事件类型

例数(n)

所占比例(%) 医嘱执行不规范 输液、用药错误 相关检查延误 药物不良反应

坠床 摔伤

2 原因分析

8 5 4 3 2 2

33.3 20.8 16.7 12.5 8.3 8.3

2.1 儿科工作环境复杂(5例,占20.8%)

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患儿病情进展快,重症患儿多,陪护的家属也较多,护士不仅要完成治疗和护理,还要回答多个家属提出的问题和需求[2]。且患儿对住院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能很好的配合并哭闹,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到了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增大,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2.2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3例,占12.5%)

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及介绍病情时缺乏沟通技巧,语言生硬,没有将疾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患儿家属,没有叮嘱患儿家属住院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因此会造成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2.3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6例,占25.0%)

由于护理工作的繁忙,有时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而简化查对程序,忽略查对细节,没有加强对患儿的巡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及责任心,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转抄及执行医嘱错误、 漏执行医嘱、执行医嘱时间不正确,因此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2.4 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过硬(8例,占33.3%)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不扎实,业务不熟练,对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到位,加之个人能力差,很难适应和胜任临床护理工作[3],这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5 护理管理存在缺陷(2例,占8.3%)

医院缺乏健全的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护士长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未严格落实三级质控及查对制度等,缺乏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的监管及评价体制。 3 对策

3.1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及护理部应通过积极的调研学习,根据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及相关儿科护理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根据小儿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与督导,增加检查频率,加大检查力度、严格落实一级质控[4],以确保护理安全。 3.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不同时段根据患儿的数量不同给予弹性调节,减少科室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3.3 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病房应保持干净整洁,病区内及病室内多摆放绿色的植物,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病房探视者的人数,分时段进行探视,以免造成病区的嘈杂环境,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对护理人员热情鼓励给护士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工作热情,使其护士们在工作上发挥才能,让护士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5],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多关心护士的日常生活,对护士进行定期的心理干预,帮助其排解压力,以便更好的胜任护理工作。 3.4 加强护患沟通

护患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护患沟通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时面带微笑,言语确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并及时的向家属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以便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患儿的信息,获得家属更多的理解,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5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护理人员“三基”能力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定期组织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增强其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的特有的道德素质,用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对待每一位患儿。

4 结语

护理不良事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时有发生,使得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护理不良事件应值得医院及每位护理人员的重视。医院应加强对护理安全的管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注重护理的每个细节,加强对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技能,以科学的方式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莘.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2.

[2]毛永霞.50例科护理不 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3]高秀珍,王彦华,李兰凤,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7):1112-1114.

[4]薛莹莹,石彩晓,陈静,等. 44 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防范措施[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4):599-600.

[5]许今花.探讨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14):3196-3197.

第5篇: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 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前言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组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具体报道如下。 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级,一般分为0、

1、

2、3级以及3级以上。通常0级、1级事故由科室自行解决;2级、3级及以上均要进行登记,主要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然后上报护理部进行解决。 2.2方法

对42例次的不良事件根据内容和级别进行分类,并且初步探明原因,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 3.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 4.讨论

4.1导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4.1.1责任心缺失。责任心缺失作为第一原因,主要表现在:透析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够专心、思想开小差,甚至边说话边操作,在废液袋未接管的情况下开始操作,空气渗入透析仪器的管道中,导致回血无法完成;透析前,没有检查肝素泵注射器是否连接牢固,致使血液从肝素泵端空隙处渗出;进行透析时,没有及时清洗管道,导致血液进入透析器时凝血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抽,致使病患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使得透析时,穿刺针滑脱发生出血情况。穿刺后穿刺针不妥善固定,导致透析中穿刺针滑脱出血。

4.1.2查对制度存在缺陷。护理查对制度不够严格也是导致血透室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候只叫床号不叫名字;给药时只看包装不看药的具体名称,或者粗略看;所给药品剂量查对不严;药品用法以及浓度查对不严等,都会导致用药出错而造成不良事件。(2)标本与姓名查对不严。透析前忽视血样标本和姓名再次查对,发现出错重抽标本,造成病患血液浪费或者错误治疗。(3)上机操作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备查对,有时候肝素泵夹子未开放、监测皮管未准备妥当或者脱水量错误设置等,这些查对缺漏会使得病患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静脉肿胀等问题。(4)结束透析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查对,导致忘记注射药物或者用药错误,或者忽略对机器的查对,导致机器出现故障。

4.1.3操作水平低。主要指在穿刺透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熟悉穿刺操作,穿刺内瘘不顺利,导致病人出现血肿。上机时,未能及时发现引血流量不足问题,当静脉压监测显示为零时,透析器以及管道已经出现凝血情况了。

4.1.4病情观察不够仔细。主要表现为:没有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强烈低血糖反应而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因为动静脉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前臂压止血带,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定期松解止血带;对深静脉置管的病人,没有严密监视导管的流量是否充足,导致机器频繁报警,最终引发治疗效果差或者管路凝血等问题。

4.1.5执行医嘱不严。主要表现在盲目执行不明确的医嘱,忽视口头医嘱,或者错抄、漏抄医嘱;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够精准。未到时间或者超过时间给药,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胡乱给药;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执行医嘱。

4.1.6没有严格遵守护理制度以及护理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没有按时巡查病房,观察病人病情时不够仔细,护理过程实施不到位。 4.2血透室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对血透室实施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防止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良事件;(2)严格执行、遵守三查七对的护理制度;(4)严格遵守护理的分级制度,各就其位实施护理服务,不得擅离职守,造成昏迷病人、精神不稳定病人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发生意外。(5)对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进行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药物和器械,并补充齐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器械是否能正常运行,保证抢救过程中能够正常运用。(6)加强各种类药物的管理,不同类的药物分类存放,并且做好标签,时间标记,远期先用,确保无过期药物流入临床护理中。而毒性较强的药品要专柜上锁,防止误用。(7)护理过程中,各项措施要实施到位,按时巡视,及时帮助瘫痪病人翻身、清洁,冷敷、热敷过程中,注意出现烫伤或者冻伤,尽量降低护理风险。(8)病房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尽量避免因为护理错失造成院内感染传染。(9)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出现不良事件,要正确评定等级,然后上报上级领导,防止出现包庇或者故意隐瞒等问题。及时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10)提供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的机会,深入了解血透室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明确自己及患者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有法可循、有据可依。(11)促使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作息,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 4.3小结

综上所述,要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需要从管理上加强防范,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刘沐琴.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营养与保健.2012,12(09):16-17. [2]吴传芳;席明霞.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15):123-124.

[3]钟先阳;童俊容血液透析室规范化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2(30):32-33.

[4]邓凤英;杨雪艳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4(15):1091-1092.

第6篇: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精选]

摘要:目的 对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观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防范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血液透析室发生的110例不良事件做回归性分析,对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液透析室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能执行医院关于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以及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和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等。结论 为了在医院的日产管理中减少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就需要加强血液透析室安全管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并制定与之匹配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控制医院血透室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对策

在医院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指的就是:在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出护理计划的事件,对临床治疗与护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患者治疗与医院的管理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是医院和患者都不愿意发生的[1]。因为医院的血透室本山就比较特殊,且在其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尤其较大,在临床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较高。近年来,患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院就要在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能够制定积极地应对措施,从而而有效的控制与规避临床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2]。本文对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血液透析室发生的110例不良事件做回归性分析,对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时间、处理方法以及事件责任人等各个因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一些情节比较严重的情况要进行重点分析,并形成书面的报告资料等各项具体情况,将情况严重的登记总结成报告资料,并将该情况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将收集的资料作为文本研究的资料;对于导致不良事件情节较轻的医护人员要交由护士长,由其领导进行反思与整改。

1.2方法 收集我院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具体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要求本次分析能够坚持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求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能够在医院的相关技术规范下进行操作。并要求血透室能够针对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并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2 结果

通过对医院的血透室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其中由于医院的护理人员不能执行医院关于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导致的不良事件共42例,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共30例,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共15例,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13例,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共10例。

3 讨论

3.1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根据对我院的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分析,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相关护理人员不能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护理规章制度导致的不良事件共42例。主要是由于血透室的护理人员在其临床护理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透析仪器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不能遵医嘱,对肝素加入剂量把握不够准确,还存在错用溶液的现象,从而导致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凝血事故。且有部分护理人员在透析前未对患者的姓名进行核对,导致交叉感染。②部分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不良事件共30例。由于其在工作中不能严格地进行血液透析工作,未及时发现静脉穿刺针脱,从而导致患者失血过多,还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观察透析情况,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穿刺点出血的情况。③由于护理人员尚未熟练的掌握护理规范以及各种护理仪器的操作流程而导致的血透室不良事件共15例。血透室的部分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经验较少,在工作中的相关的工作容易出现漏洞与误差。④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观念较差导致的不良事件共13例。一些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较差,在临床护理中的一些器械管路任意开放,不佩戴橡胶手套,容易在换药过程中造成污染,导致患者感染,促使不良事件发生。⑤由于患者不能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出现的不良事件共10例。有部分患者在透析早期容易出现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不能配合治疗。

3.2应对策略 针对在血透室工作中存在的护理人员的工作思维不够积极、热情,懒惰心理以及侥幸心理等现象,医院要组织血透室的相关护理人员参与到培训与学习活动中,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与练习机会,使其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血透室护理经验,培养乐观、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3]。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其思想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并能够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岗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并促使其专业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的培养,能够在医院内构建起完善的责任制,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等进行测评与奖惩,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医护人员养成热爱护理工作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4]。此外,还要求医院能够关注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其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还要定期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要求参与到血透室的相关医护人员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规范,能够尽可能的配合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护士的工作班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在相对比较明显的位置标注各种仪器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可组织血透室工作中的所有医护人员参与到培训与交流中,对其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的先进经验与存在的不良事件等进行分析与交流[5]。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向患者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并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从而保证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

第7篇: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谢亚利 李汉华 李贺兰 肖瑞

[摘要] 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方法: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含局部反应发生率、全身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P<0.01),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P<0.01),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P<0.01)。 结论: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保健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适当推迟接种;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关键词]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cause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XIE Ya-li, LI Han-hua, LI Huo-lan, et al. (Dongkeng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45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preventable caus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vaccin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dsorption of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ation vaccine adverse reaction c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 18 ~ 24-month-old children to strengthen the immun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the incidence of local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of systemic reaction) was higher than 3 to 6-month-old children based on immunohistochemistry (P<0.01), summer and autumn is high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inter and spring (P<0.01), Adsorption of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higher than the adsorption of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P<0.01). Conclusion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 adsorbed vaccine shaken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full solution, choose the correct way of immunization and vaccination site, strict disinfection of injection site, and do a good job before and after vaccination of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case of high temperatures appropriate to defer vaccination; recommend the use of 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 vaccine. Key Words Vaccination; Adverse reactions; Adsorbed whole-cell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Adsorption acellular Diphtheria-Pertusis-Tetanus vaccine.

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是由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原液、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用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的混合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东莞市东坑医院,广东,东莞,523451 作者简介:谢亚利(1971-),男,本科,公卫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1 破伤风3种疾病,是我国现行的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针次最多、使用最广泛的疫 苗,同时也有很多不良反应 [1]。为此,我们对接种吸附百白破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原因和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

1.1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资料

DTaP和DTwP接种后不良反应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资料。选择东莞市东坑镇2006~2007年AEFI个案数据进行分析。

1.2 预防接种资料

DTaP和DTwP预防接种资料,来源于东莞市东坑医院预防接种门诊2006年1月~2007年12月年龄在3个月以上、2岁以内无接种禁忌症的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要求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1.3 疫苗

DTaP和DTwP均为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分析方法

2.1 资料整理

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资料中的AEFI监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2 分析内容

本文主要分析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并对不同组别(基础免疫组、加强免疫组)、不同季节(夏秋季、冬春季)和不同成份百白破疫苗(DTaP、DTwP)进行分析比较。 2.3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DTaP和DTwP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92%(652/22346)。基础免疫组161例,发生率为1.00%(161/16041),加强免疫组491例,发生率为7.7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5.32,P<0.01);主要不良反应:局部反应(红肿或硬结)发生率为1.95%(436/22346),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97%(216/22346)。见表1。

表1

基础免疫组和加强免疫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接种例数

例数

基础免疫组 加强免疫组

χ2 P值 16041 6305

115 321

局部反应 发生率/% 0.72 5.09 452.69 <0.01

例 数 46 170

全身反应 发生率/% 0.29 2.70 274.50 <0.01

例数

161 491

发生率/%

1.00 7.79 735.32 <0.01

2

2不良反应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夏秋季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夏秋季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冬春季(χ2=58.13,32.03,91.31,P<0.01)。见表2。

3两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和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χ2=219.10,42.34,254.32,P<0.01)。见表3。

表2

不同季节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夏秋季 冬春季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10927 11419

292 114

局部反应 发生率/% 2.67 1.26 58.13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7 69

发生率/% 1.35 0.61 32.03 <0.01

计 例数 439 213

发生率/% 4.02 1.87 91.31 <0.01

表3

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别 DTwP DTaP χ2 P值 接种例数

例数

9609 12737

339 97

局部反应 发生率/% 3.53 0.71 219.10 <0.01

全身反应 例数 140 76

发生率/% 1.46 0.55 42.34 <0.01

计 例数 479 173

发生率/% 4.98 1.36 254.32 <0.01

讨 论

1 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1.1 疫苗本身因素 疫苗对机体来讲,本身是一种异体、异物蛋白质,具有生物学活性,可导致机体产生接种反应,如百日咳全菌体疫苗含多种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同时疫苗中的吸附剂-氢氧化铝佐剂能导致机体出现特异性IgE合成增进,如氢氧化铝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可引起注射部位硬结的增多[2]。

1.2 疫苗使用因素 百白破疫苗要求在2~8℃运输储存,接种时要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按无菌操作要求规范接种。如果百白破接种剂量过大、注射过浅、接种途径不正确,每次接种前未充分摇匀或者曾经冻结(形成铝盐结晶)等都会使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甚至无菌性化脓的发生。

1.3 接种针次 百白破疫苗所含的百日咳菌体成分,初免成功后(一般为30天左右),体内产生百日咳抗体,当再次接种时与抗原产生中和作用,幼儿机体因免疫功能不完善而引起发热和局部红肿[3];同时,由于局部反复受到刺激,机体对相应抗原或吸附剂敏感性增加;因此,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3~6月龄基础免疫组。

3 1.4 个体因素 受种者的身体状况、免疫功能、精神因素等都会对接种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一些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发生变态反应,肥胖儿童容易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1.5 其他因素 在夏秋炎热季节会由于穿短袖使接种部位暴露而受灰尘、赃物的污染或儿童触摸接种部位以及过度活动时汗液的刺激、大量出汗容易着凉等,也使接种后不良反应增多。

2 不良反应的防制

2.1 仔细检查 抽取吸附百白破疫苗前,一定要将疫苗混悬液充分摇匀并仔细检查,如发现有摇不匀的硬块或者曾经冻结(检查百白破疫苗是否冻结的方法为:将被检和对照的正常疫苗安瓿同时摇匀后静止竖立,如被检疫苗在 5~10分钟内与对照疫苗相比出现分层现象,且上层液体较清,即可判断被检疫苗冻结)不能使用。

2.2 根据不同的月龄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3~6月龄基础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针头,18~24月龄加强免疫组儿童选用1ml注射器和5号半~6号针头,以确保将疫苗注进肌层。 2.3 严格操作规范,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百白破吸附制剂一定要深部肌肉注射,连续多次接种百白破疫苗时,应注意更换接种部位,可在两上臂三角肌轮换注射,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时应分别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取并在不同的部位进行注射[4]。

2.4 严格接种部位的消毒,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接种人员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教育家长做好接种前后儿童的保护,接种前后不要让儿童过分活动,避免局部受汗液刺激或受凉而出现副反应,接种后当天,不要让儿童室外玩耍,尤其是炎热季节,穿短袖时要避免由于接种暴露而受灰尘和脏物的污染,教育儿童不要触摸接种部位。

2.5 严格把握禁忌症。注射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停止以后针次的接种。

2.6 严格执行冷链技术规范。运输、储存疫苗的所有冷链设备都必须符合要求并专用,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管理,建立必要的冷链工作管理制度,对出现故障或老化失效的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和更新,避免疫苗因不规范运输、储存而冻结或失效,导致发生蛋白质变性而增加或加重接种后的反应。

2.7 18~24月龄组(加强免疫组)接种后的早期干预。有资料表明,早期进行湿热敷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5]。具体方法如下:接种后嘱其局部保持清洁,并于接种后第2天无论局部有无副反应,均给予早期温开水湿热敷(将开水煮过的敷布浸于低于50℃的温开水中柠至不滴水为度,放在家长手腕内侧试温,以不烫手为宜,然后折叠数层敷于注射部位上盖干毛巾。每3~5分钟更换1次敷布,时间15~30分钟,每天3次,并随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全身情况以防烫伤)1周。

2.8 适当推迟接种。遇高温天气(气温大于35℃)适当推迟百白破疫苗的接种。 2.9 用DTaP替代DTwP。由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去除了百日咳全菌体疫苗中有害成分(如脂多糖等),保持了免疫原性[6],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本资料分析的结果与国内多数研究相似[7-9]。因此,建议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逐步取代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

4 疫苗[10]。

参考文献

[1]周翠云.减少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措施探讨[J].临床和检验杂志,2007,6(1):36-37. [2]曹国强,王堂,贾荣盛等.百白破混合制剂接种反应调查分析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3,27(4):449-450. [3] 董玉坤.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调查分析和对策[J].广西医学,2006,28(8):1297-1298. [4]单金华,袁满,袁钦发等.89例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21):951-952. [5]席利平.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吸附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反应[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月下旬):169-170. [6] 湖北卫生厅翻印.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C].预防接种法规文件汇编,2005:47-48. [7]刘大卫,郭飚,曹玲生等.吸附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97-102. [8]渠慎稳,袁兰侠,闫燕. 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副反应与处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80-1681. [9]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10]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S]. 2007.12.

第8篇:喷涂色差原因分析及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对策技术资料

喷涂色差原因分析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 -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

喷涂不良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颜色色差(OFF COLOR) -原因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标准色板之应用发生错误。(分发之标准色板已有不同程度之色差;或要求以其它对象取代发行之标准件)。 – 出厂涂料色差判定失误。

– 使用涂料前,未适当予以搅拌均匀即加以施工喷涂。

– 喷涂操作手法之差异(湿喷或干喷)。

– 喷涂膜厚未达或超过标准规格值。

– 涂膜烘烤时问过长,超过工程作业标准书之规定。 – 喷涂设备之设定参数已偏离标准工程之管理值。

– 涂料补给更新率太低,循环管路有沉积物生成。

– 循环管路及循环桶受先前使用涂料残余物之污染。

颜色色差(OFF COLOR) -处理方式

• 目视颜色或色差值:ΔE、L、a、b值与标准色板不符 – 双方对标准色板之制订及喷涂过程共同参与确认。

– 启用静置涂料时,对沉淀部份之色料、银粉、珠光粉予以适当地搅拌均匀。

– 喷枪空气压、涂料吐出量、涂料泵浦压、喷雾、喷幅大小等,各项施工手法之统一。

– 依标准膜厚规格值进行啧涂作业。

– 更换线上涂料时,应彻底清洗循环管路及循环桶。

橘子皮(ORANGE PEEL)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原因 – 稀释剂太快干或溶解力不够。

– 喷枪空气压力太高,造成涂料吐出量太少。

– 喷枪距离被涂物较远(或时远时近)。

– 涂料稀释程度不足,粘度太高。 • 膜表面呈规则橘皮状波浪纹-处理方式

– 调整使用之稀释剂,并选用较慢干的稀释剂。

– 调节空气压力及涂料吐出量至标准比例。

– 依照正常规定之喷涂距离及喷幅面积施工作业。

– 涂料稀释至标准之作业秒数范围内。 针孔(PINHOLING)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原因 ▲ 稀释剂选用不当,蒸发速率太快。

▲ 喷涂过厚过湿,且无足够之湿膜静置时间。

▲ 漆料搅拌作业不均匀,造成溶剂或空气包覆于漆料中。

▲ 啧涂环境湿气过重,于底漆表面造成水份残留。

▲ 喷枪啧涂距离被涂物过近。

涂膜表层有细小针孔状的细孔出现-处理方式 ▲ 使用较慢干、溶解力较强之稀释剂。

▲ 施工操作手法之标准化。

▲ 避免剧烈摇动漆料,或以空气搅拌漆料致产生过多气泡。

▲ 适当控制施工现场环境之湿度。 起雾(BLUSHING) 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原因

稀释剂干燥速率过快,使漆膜过度冷却。

▲ 空气湿度太高。

▲ 喷枪空气压力太大,造成潮湿漆面之冷却效应。

▲ 喷涂过程中对未干之漆面,进行强制干燥之Air喷扫。

涂料干燥后表面呈白雾状而失去应有之光泽 –处理方式 ▲ 喷涂环境空气湿度太高时,予以除湿或停止喷涂。

▲ 条件允许下,可适量地添加防雾剂。

▲ 降低喷枪空气压力大小。

▲ 避免对刚施工之涂膜,进行多余之强制干燥施工。 剥落(ADHESION LOSS & CHIPPING) 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原因 ▲ 素材局部表面清洁处理不当。

▲ 啧涂施工时,表面受它物污染导致附着不良。

▲ 施工素材之原料组成成份更改。

局部涂膜附着力降低,并造成漆膜受不当外力时剥落 –处理方式 ▲ 确实做好素材表面清洗及前处理之转化工程。

▲ 喷涂作业前可先以IPA(异丙醇)或其它适当溶剂及「去污纱布」擦拭洁净,避免涂膜成形于素材面之脏污部位。

▲ 要求素材供货商主动并提早通知素材配方更改事项。 浮皱(LIFTING) 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原因

▲ 当底层涂膜干燥未达适当程度时,即连续喷涂施工,致咬起下层涂膜而造成浮皱现象。

▲ 涂料本身溶剂太强,而易引起下层涂膜之肿涨变形。

表面浮胀皱起,且与底层附着紧密度不良而浮皱 –处理方式

▲ 在漆膜连续喷涂施工时,需等底层涂膜干燥至适当程度后,才可再进行喷涂。

▲ 溶剂选用改为溶解力较弱类型搭配使用,才不致于产生此现象。 垂流(RUNS or SAGS)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原因 ▲ 涂料及稀释剂干燥速率过低。

▲ 啧涂涂膜太厚,或厚度不均匀。

▲ 稀释剂使用过量造成秒数偏低,形成刚施工附上之涂膜流动性过大。

喷枪空气压力不足或与被涂物间之喷涂距离过近。

▲ 涂料未干前向下垂流,而形成表面不平整之涂膜 –处理方式 ▲ 调整稀释剂之挥发速度。

▲ 避免因特殊因素或喷涂手控制不良,造成局部喷涂涂膜太厚。 ▲ 以标准之施工手法及规定进行规律一致之喷涂作业。

砂纸痕(SAND-SCRATCH SWELLING) 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原因 ▲ 研磨工程之材料,未按「先粗后细」之顺序逐次换用。

▲ 重涂施工时,选用稀释剂之挥发速度过于缓慢。

砂磨部位之研磨痕迹,于涂膜内呈膨涨粗糙化 –处理方式 ▲ 粗磨工程完毕后,必须以细砂纸均匀修饰被研磨部位。

▲ 重涂施工时,改选用适当挥发速度之稀释剂。 油点(CRATERS) 油点(CRATERS) –原因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被涂装件之表面未完全清洁以前或前处理工程结果不良时,即径行施以喷涂作业(例如防锈油脂类、压延油脂类、硅质脱膜剂、蜡质、指纹、脏粒、异物、不规则或不完整前处理皮膜等仍残留于素材表面)。

﹡来自外界环境之污染(如压缩空气管线含水或含油、喷房内之正负压控制不当、空气出风口污染、部品输送带润滑油污染、部品吊挂架之污染、喷漆房内凝结水汽、烤炉内污染、烤炉内热流方向之控制不良等)。

油点(CRATERS) –处理方式

▲ 涂膜局部呈现小火山孔开口状凹洞

﹡确认被涂对象之清洁程度,及前处理工程满足规格之要求(若油脂残留素材时间过久,或含特殊重油脂、硅类物质等,必须加强表面处理清洁工程之程度)。

﹡避免待啧涂对象于施工之准备、运输、及传送过程中,受到环境及人为之再次污染。 ﹡定时、适切、全面性清洁施工设备和整理作业环境。 ﹡部份油点问题可藉抗油点剂之添加予以克服解决。 粒点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原因

▲ 啧涂太干,银粉易站立。

▲ 涂料本身配方不当或溶解错误。 被涂物表面可见到银粒产生 –处理方式

▲ 溶剂快、慢搭配要得宜。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银粉浸泡是否完全。

▲ 检讨涂料本身配方,防尘剂选择是否恰当。

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原因 ▲ 硬化比不足。

▲ 烘烤时间不足。

▲ 烘烤温度不足。

▲ 配方树脂本身硬度不足。

涂膜表面以硬度计测试硬度不足 –处理方式 ▲ 硬化比调配符合。

▲ 烘烤之时间及温度符合作业条件。

▲ 改变配方树脂之硬度。

磨痕浮现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原因 ▲ 涂料本身硬度不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不足。

涂膜烘烤后研磨,加温照射后,磨痕浮现 –处理方式 ▲ 加促干剂,使涂膜硬化时间加速。

▲ 涂膜烘烤温度与时间符合作业条件。

第9篇:精神科36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关键词】

精神科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对策

精神科临床护理是高风险职业[1],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意外发生不可预测性[2]的特点,护理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病人及职工安全,我院于2010年1月开始推行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是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二是了解了不良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现将一年来我院36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有六个病区,260张床位,2010年1月—12月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36例,其中患者外逃6例,患者自伤5例,约束过当致患者骨折3例,软组织损伤1例,发错药2例,患者互相间致伤2例,入厕跌倒致踝部扭伤1例,静脉输液走针致皮下渗液1例,烧毁被褥1例,暴力事件致护士受伤14例。其中与患者安全相关22例;造成患者不同程度身体损害的11例。

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2.1 患者外逃

①疾病特点,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外逃是精神科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一些新入院患者缺乏自知力,不承认有病,往往由家属哄骗或强制入院,患者对家属及工作人员有敌对情绪,因而时刻准备外逃;还有一些患者受幻觉、妄想的影响,如怀疑医护人员要伤害他而千方百计想离开医院。②管理模式,精神科的封闭管理模式使长期住院患者感到生活单调,进出不自由或思念家人而不安心住院。③进出病房的个别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未认准病人,随意将患者放出。④医院设施不牢,外出检查或治疗途中人力不足及警惕性不高,活动场所围栏低矮容易攀爬,护士看护不到位使患者有可乘之机。

2.2 患者自伤及相互间致伤

①与患者精神症状有关,如患者有自责自罪妄想,跪地磕头或伤害自己的身体,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孽”等。②住院患者较多,未严格做好分级护理,约束和无约束的患者同住一病室,使被约束者无自卫能力而被伤。

2.3 约束过当致患者骨折及软组织损伤。

2.4 因患者暴力行为致护士身体损害

精神病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时可伴有攻击性暴力行为,不仅危害患者自身的安全,对他人和环境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2.5 其他几类不良事件原因

①发错药2例(未造成严重后果),与护士责任心不强,药物核查不认真及认不清患者有关。②入厕跌倒,地面湿滑、夜晚照明不足所致。③静脉输液走针致渗液,由护理技术不过关、患者不合作及看护不到位所致。④烧毁被褥系护士责任心不强,危险品未及时收缴所致。

3 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对策

3.1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重视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尤其是做好新上岗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以便能及时准确掌握病情,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的、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②加强教育,分享缺陷。

3.2 做好护理安全评估及安全监控

新入院病人,责任护士及时做好护理评估,对有坠床/跌倒、压疮、严重自杀、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及时上报,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患者住院过程当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渠道收集资料,如在做基础护理、各种治疗及组织患者活动中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需求,将一些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护理部建立护理安全监控登记本,对每天上报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查看、指导,并监督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3.3 抓细节管理,堵塞漏洞

①做好安全管理。患者入院时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严禁将危险品带入病房外,每班还要清查病室,收缴危险品并做好登记。②严格查对制度,保证正确给药。③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有严重自伤、自杀患者在护理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家属陪护。④加固病房及外出活动场所安全设施。

3.4 合理安排人力,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实施弹性排班。护理部制定人力储备及调配方案,对患者较多,工作人员相对紧张的病区,及时将储备人员充实进去,以保证足够人力。

3.5 实施人性化管理

为患者创作良好的休养环境,精神科病房封闭管理模式,使患者感到生活单调,因而要多开展一些工娱活动,鼓励患者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保持愉快心情,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安心住院。

3.6 争取院方支持,保障后勤服务

由病房主动上报存在的安全隐患,改为后勤人员每天到临床一线巡查访问存在的安全问题;为防止患者外逃,部分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由医技科室人员到病房服务,以减少患者外出的机会。

3.7 加强暴力性行为的防范,一方面加强责任心,严密巡视观察,善于捕捉患者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暗示信息,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迹象。另一方面要掌握暴力行为的处理原则:面对意外事件要沉着冷静,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不要轻易接触病人;转移对方注意力,维持沟通;理解对方的感受,鼓励病人以非暴力行为宣泄和表达;劝说病人放下武器或转移潜在的武器;不要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当一人在场时不要单独以武力控制病人,而应与病人交谈,拖延时间等待营救人员;多人处理时,整队人员要保持镇定,行动一致,行动要迅速、准确、默契,确保患者和职工的安全。

总之,只要找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恰当的防范对策,就能杜绝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李丽,张跃兰,刘力军等.精神科临床护理安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B):39—41. [2]王月燕.精神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27—1429.

上一篇:机关食堂卫生制度下一篇:第三届运动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