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精神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开拓创新精神

振奋精神 攻坚克难 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这次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形式上作了创新,直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连线到各地,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2016年重点任务,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

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15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调控政策果断有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呈现宏观总体稳、创新活力增、结构在调优、改革在深化、开放在提升、民生有保障的良好态势,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可以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可以顺利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改革系统探索创新,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上下联动,当好参谋助手,抓好工作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切实把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按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的要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升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强化政策协调、落实和后评估。

第一,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更加全面及时。每季度,委领导都要带队与地方发改部门共同开展覆盖全国的大调研,采取视频会、座谈会、问卷调查、委托调研等多种形式,会同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学者,深入分析研判经济态势走势趋势。同时,结合地方发改部门报送的情况,按月开展经济监测专报和地区行业运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和非统计数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点的分析,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第二,重大问题研究及成果转化又有新的进步。坚持问题导向、工作导向和转化导向,全系统加强联合协作,开展了一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研究,不少成果已转化为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总的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的氛围正在形成,重大议题的谋划塑造设置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政策措施预研储备成效逐步显现。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经常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些综合性和专题性政策建议,对稳增长、防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通过出主意、提建议、抓落实,较好地发挥了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把促投资稳增长摆到突出重要位置,切实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第一,把重大工程建设作为促进投资增长的“牛鼻子”。上半年及时推出了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4个重大投资工程包,加上原有的7个工程包,以及6大消费领域工程、“三大战略”项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形成了“11+6+3+1”的投资重点。同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每月调度,坚持狠抓重大工程落地,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11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实施以来,已开工304个项目、48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4.7万亿元。

第二,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引导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明显加快,6月底基本下达。我们还会同地方,清理盘活存量资金239亿元,并及时转化为有效投资。同时,加强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稽察监管。

第三,持续创新投融资体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与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以及全国工商联建立了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在各地发改委共同努力下,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适当调整和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鼓励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养老产业、“双创”平台、电网改造等专项债券发行,出台项目收益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拓宽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渠道。

全力打好投资组合拳,对增强地方投资能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有效投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粮食再获丰收。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牵头起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2015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双创”活动周,各地发改委积极配合,北京市承担主会场职责,上海、武汉等7个分会场也成功举办了系列活动,对展示创业创新成果、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了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连同去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搭建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各地积极跟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报请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空间基础設施、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推进“宽带中国”等项目建设。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战略性行业向高端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2015年占GDP比重可达到8%左右。

第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技术改造和产业振兴。同时,坚定不移化解严重过剩产能,相关地方采取积极措施,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5月叫停钢铁、水泥以来,发改委系统没有核准过钢铁、水泥新上项目。煤炭行业脱困深入推进。

第五,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支持了一批重大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和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目标任务。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和产业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气象。

(四)协调落实重点改革任务,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进展。加强對经济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一批改革方案和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重大政策制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已经推出中央改革办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19项重点改革任务;国务院部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一牵头的48项改革任务,大部分已基本完成或取得实质性进展。价格机制、负面清单、混合所有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改革方案顺利推出,电力体制、公务用车、国有林场林区、国家公园体制、多规合一等改革扎实推进。

第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委机关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超过50%。取消了18项属于企业自主权的核准前置手续。交通领域率先下放一批中央投资项目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放开、下放了近40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中央定价项目缩减80%。各地也同步修订完成了地方定价目录,定价项目平均缩减55%以上。同时,国家和各地发改委都在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二是事中事后监管支撑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了4大平台,监管和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一个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第二个是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有37个部门和21个省接入,归集信用信息2亿多条。第三个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少地方制定了实施方案。第四个是全国四级联网的12358价格举报信息平台,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三是优化服务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跃升。一个是1月1日建成政务服务大厅。这是优化服务的1.0版。全委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大厅一口受理、限时办结,委托评估原则上不超过30个工作日、具备条件的项目办理时限不超过20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已受理行政审批事项2146件,全部按时办结,做到了审批“零超时”。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阳光审批、主动服务方面的探索和成效。第二个是6月底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16个部委横向联通。这是2.0版。32项前置审批精简为“2项半”,除少数重特大项目保留环评作为前置审批外,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用海)预审两项前置,其余审批整合为23项,由串联改为并联,并明确各部门办理的时限要求,企业和部门都可以实时查询、实施监督,大大加快了项目审批、核准的进度。第三个是12月实现平台纵横联动中央、省、市、县四级联网。这是3.0版。我们完成了与37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纵向贯通,并开始运行。12月7日,李克强总理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视察调研,亲自启动了在线平台联通按钮。目前,企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登录互联网填写项目基本信息表,平台统一赋码,并将项目信息推送相关部门,在线进行并联审批。总的看,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权责匹配、部门协同,是大数据时代提升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管理的一次变革。

第三,推动开放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2015年3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各省区市实施方案衔接完成。多双边务实合作深入开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积极推进,设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包括交通、能源、通信、产能4大领域,32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立了周边互联互通部省协调机制,推动中欧班列稳妥发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与哈萨克斯坦、埃塞、巴西等17个国家开展了产能合作,早期收获项目稳步推进;河北、江西、湖北、安徽、云南、甘肃、山东7个省与国家发改委建立了委省协同机制,共同支持企业走出去搞产能合作。二是境外投资标志性工程进展顺利。三是涉外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修订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由79条减少到38条,允许类项目不再保留外资股比限制。牵头制定了中美投资协定谈判中方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全面改革企业发行外债管理方式,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

各项改革开放举措的落地,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培育了对外开放竞争的新优势。

(五)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更趋协调的同时,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三大战略”正在从蓝图向现实转化。

第一,新型城镇化点面结合加快推进。一是实施“一融双新”工程。已有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加强城镇供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管网设施建设,又有36个县城通高等级公路,县城高等级公路连通率达到96%。加强对特大镇功能问题研究,统筹推进绿色、智慧、人文新型城市建设。二是新型城镇化试点扩围到2个省、135个城市(镇)。通过第三方评估,总结提出了10条可推广的政策和3个方面需集中攻关的问题。三是推动城市群健康发展。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长三角、成渝城市群规划,出台了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规划。

第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稳步前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展开,按照控增量、疏存量的思路,启动了一批示范项目。交通、产业、生态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和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继续强化。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实施了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的税收收入分享,京津冀手机漫游费及长途费已经取消。

第三,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展开。重点抓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86个年度重点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在长江经济带推进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取消一批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收费项目,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取得新突破。

这些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发开放,拓宽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六)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年度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第一,生態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支持地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福建、江西建立健全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深圳市探索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浙江湖州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江苏镇江推进“生态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二,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全面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在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推进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建立节能目标晴雨表月度发布机制,督促地方强化目标责任、完善政策措施,吉林、河北、贵州等大幅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北京、广东、江苏万元GDP能耗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浙江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倒逼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能效水平。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加强。启动第一批低碳城(镇)试点,组织开展省级政府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在7个地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依靠市场化手段降低排放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建设性参与巴黎气变大会,推动达成了重要框架性协议,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这些举措,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补短板兜底线,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

第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改进和加强对口支援,进一步支持西藏、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启动实施了新一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支持122万户农房抗震改造。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部解决。

第二,就业社保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220个县、916个乡镇,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加快。用于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700亿元,持续改善农村、民族、边远地区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基层就医服务条件,支持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安排专项建设基金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棚户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10月底已实现全年基本建成480万套、新开工740万套的年度目标任务。

以上是对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一个盘点。除了上述7个方面,其他工作也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地方发改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值得肯定、值得鼓励。一年来,全系统的同志们奉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向大家表示谢意和敬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一是要更加注重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三期叠加”的认识,彻底抛弃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二是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设计好抓手、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加快制度供给。三是要更加注重超前谋划。既立足当前,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谋划长远,深入思考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方案,夯实工作后劲,增强工作韧性。四是要更加注重内外统筹。以国际化视野配置全球资源、开拓全球市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话语权。五是要更加注重上下联动。强化系统认同,有效提升合力,增强系统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些认识和体会,是对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做法的初步小结,也请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梳理总结,不断提炼升华。

二、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9方面的趋势性变化作了重要论述,要求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我们提出,发展改革系统要进一步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更好地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一年来,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3大特征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经济换挡降速,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需求结构上,消费贡献已超过投资;产业结构上,三产比重已超过二产;城乡结构上,去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区域结构上,协调协同发展向均衡迈进,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新产业新模式在成长,新的发展动能在孕育,但新旧转换总体上“青黄不接”。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探底阶段、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国际比较优势从劳动向资本和技术转变的重要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是发展改革系统当前一项非常重要、非常紧迫同时又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入思考、深入实践。这里,我谈5点看法。

第一,坚持重大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也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不能松懈。

第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灵魂。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一是围绕发展动力推进创新发展。要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包容创新,激发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围绕发展整体效能推进协调发展。重点是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三是围绕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低碳转型,引导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新的增长点。四是围绕内外联动推进开放发展。要坚持内外需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五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享发展。要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持续改善民生,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进一步克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改革创新,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第三,坚持需求引领供给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是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前些年,我国一些行业积累了大量产能。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需陷入低迷,产业链较长的房地产、汽车等内需市场增长也遇到瓶颈。总的看,我国产能很大,但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又不足,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要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和激活有效需求。同时,必须继续扩大内需,推进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发挥需求引领作用,促进供给创新,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特别要注重发掘和释放“三大战略”、新型城镇化中蕴含的巨大需求潜力,着力补齐短板。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投资需求,也将激发出更多的消费需求。总之,要注重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主要经济体都在抢抓机遇,力争占据制高点,这正好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形成了历史性交汇,提供了机会窗口。有专家预言,下一轮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取决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看到,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有一个酝酿过程,但实现颠覆性变革的“拐点期”非常短,平板显示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数码取代胶卷、光盘取代磁带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必须密切跟踪研判,把握机遇、突破关键,以创新促进提质增效升级。只有抓住这个机会窗口,我们才会有更大的战略空间。总之,要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

第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目前,微观主体活力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限制,必须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清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益发展增添新动力。特别要强调的是,结构性改革必须有国际视野,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合作,提升配置资源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转化为现实动力,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三、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力抓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很好支撑基础。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发展信心。但同时还要看到,我们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基础相当脆弱,国际贸易低速增长,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都会通过汇率、投资、贸易等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國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综合分析,2016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可能比2015年更大。我们要高度重视,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16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牢牢把握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做到相互配合、集合发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通过挖潜力、增效率,加强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进一步依靠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优先出台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继续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开拓内需新空间。进一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两个最重要的抓手和平台,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要重点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发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16年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保持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部署,稳定预期、增强信心,统筹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加强财政、货币、投资、产业、价格等政策衔接配合,形成增加有效需求的叠加放大效应,增强内需拉动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方面,要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具体抓好4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用好预算内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在一季度下达相当部分投资计划,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老少边贫地区建设等。二是加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农村电网和城镇配电网改造、重大水利工程、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等工程。实施交通提质增效、交通扶贫脱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百”、西北风光电基地和军民融合“8+1”战略工程。三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库,分级储备、逐级审核,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四是进一步加大项目稽察监管力度。各地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加强稽察督查。

另一方面,要推动新消费引领新供给形成新动力。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重点抓好两个“新”。一个是扩大消费新供给。鼓励支持地方和企业加大宽带乡村、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建设力度,推动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城市文化娱乐综合体,推动社会力量举办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费开放。丰富健康、家庭、养老、长期护理等服务产品供给。另一个是积极培育新消费。挖掘潜力,稳定住房和汽车等大宗消费。乘势而上扩大信息消费。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行。拓展“老幼”两端消费,发展通用航空。与此同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实现国家与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加大涉企收费、环保电价的检查力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二)抓住关键,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大任务。

第一,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要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主动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各地也要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降低企业成本,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降低电价的合理方案,降低人工成本和各种物流费用,打出政策“组合拳”,增强优质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要有序化解商品房库存。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地方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库存压力还比较突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还要去杠杆,配合相关部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着力补齐短板。一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各地都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采用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注资、股权投资、投资补助等方式,集中实施一批工程化、产业化示范项目,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各地要做好项目储备,科学论证,早做安排。二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在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略性领域,再布局一批重大项目。设立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融资租赁等试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三要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各地都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取得实效。同时,要实施好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第四,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一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粮安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农村供电、供水、交通、通信设施和水利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各地要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农村产业融合增值收益。三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玉米为重点调结构,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编制出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四要研究完善农产品目标价格。继续指导新疆和东北四省区推进改革试点。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着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工作。

(三)創新驱动,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结合起来,扩资源、拓空间、优环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第一,增加创新资源的供给。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域,试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围绕战略性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公共服务等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支持建设20个“双创”示范基地,发挥“双创”、“互联网+”的乘数效应。继续办好“双创”活动周,将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也要积极打造一批“双创”活动品牌。

第二,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基础支撑,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利用“创客空间”、“双创”、“互联网+”,支持企业改造升级。落实大数据行动纲要,实施大数据开放创新工程。

第三,完善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环境。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已经开展改革试验的地区,要进一步明确年度改革任务和责任单位,力争有突破性进展。建立汇集众智促进创新发展的机制,推动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各地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政策试点示范。

(四)攻坚克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扣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扣放管服,紧扣结构性改革,突出市场导向、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督查落实,抓紧出台一批新举措,对已出台的改革要狠抓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系统上下贯通、层层推动改革落地,增强改革的联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第一,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认真落实由发改委牵头的重点改革任务,研究提出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突出抓好发改委主导和协调推进的改革任务。各地也要积极主动地谋划和推进改革,抓好地方党委和政府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使各项改革任务尽快落地生效。

第二,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发展改革系统重点是建立并实施“2张清单4张网”。一是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限,防止权力复归和边减边增。二是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各地也要抓好2张清单的落实。三是整合对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12358价格举报信息平台,用好形成的大数据,为强化监管和调控提供支撑。

第三,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优先支持符合投向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着力激活社会投资。抓好政策配套、培训推介和管理优化,切实解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实施难题。推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条例、政府投资条例等重点立法。

第四,深化价格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要加快实现市场化。服务价格改革重点是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及时放开市场竞争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医疗服务价格。

(五)统筹施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构建核心带动和板块联动的区域开发格局。

第一,重点实施好“三大战略”。

第二,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农村电网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组织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抓好采煤沉陷区、城市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编制出台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年规划,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发展。支持东部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加快制度创新,推进陆海统筹。支持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临空经济、產城融合、承接产业转移、海洋经济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等重要功能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第三,以人为核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前两天,中央专门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中央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抓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城镇发展与布局规划,组织制定好各大城市群的发展布局规划,各地也要围绕国家提出的总目标,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目标和重点。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要抓好3项工作。一是实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加快完善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建设用地、建设资金、转移支付“三挂钩”机制。各地要抓紧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完善城镇存量土地再开发的供应方式。同时,要推进农村土地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特别是增减挂钩。二是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若干“智创空间”、“智创园区”。各地要大胆探索,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提炼可以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推动重点地区城市群发展。加快城镇化地区综合交通网建设,打造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六)突破瓶颈,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三个提升”上下功夫,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

第一,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施能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并纳入年度考核。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特别是要解决好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制定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各地区要把园区循环化改造作为主战场。促进大宗固体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

第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下大力气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重点地区要取得关键突破。扩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煤电升级改造和油品质量升级,京津冀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要率先行动,确保完成任务。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第三,提升低碳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城镇、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推动落实巴黎气候大会成果和我国强化气候行动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继续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七)统筹内外,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第一,抓好“一带一路”建设各项工作落实。

第二,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第三,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及时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适时修订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支持东部移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在部分地区开展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

(八)守住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是“一攻坚、一托底”。

第一,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在2016年加大力度开展精准脱贫,特别是要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和重点老区振兴发展步伐。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试点、光伏扶贫工程。全面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

第二,做好就业托底。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工程等对就业创业的拉动作用,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重点群体,加强就业形势跟踪监测和预测预警,完善政策预案。强化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做好医疗保险与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衔接。研究制定城乡居民增收行动计划。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各地也要抓紧完善地方清单。实施共享服务提升工程,各地要按照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第四,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关键是推进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安排重点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一定要到位。

以上8个方面工作,发展改革系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必须全力抓好、奋力突破。全系统要认真谋划具体落实方案,强化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以实的措施、硬的办法、好的作风扎实推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四、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举措落到实处

当前,“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紧锣密鼓地开展。编制好规划,要把握好5方面要求。

一是编制规划《纲要》一定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基本遵循,围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提升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

二是梳理总结成功經验,创新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已经做了初步评估。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梳理、总结提炼,把成功经验自觉运用到“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提高规划的起点。同时,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注重求计问策,开门编规划,多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做深做实“三个重大”。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是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和路径,需要很好地论证。我们围绕增后劲、补短板、促均衡、上水平,提出了一批“三个重大”,列入国家规划的“三个重大”,要突出全局性、标志性、带动性,请大家继续配合,把“三个重大”选准做深做实。

四是科学合理设置目标指标。我们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初步设置了一批主要指标,其中包括约束性指标。大家最关心的主要是经济增速指标,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这一指标的设定,既要体现“两个翻番”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支撑条件,切实把工作重点引导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上来。

五是做好规划的衔接。要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重点围绕主要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等,做好两个层面的衔接,一个是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另一个是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更好地形成“十三五”规划体系。

总之,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发展改革系统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请大家多提建设性意见,多出真招实招,共同把规划编制好。

五、从严从实、深化转型,在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

2015年以来,发展改革系统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把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定位转型、廉政警示教育、学习孙德忠同志先进事迹嵌入专题教育,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法治机关、和谐机关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与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围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个大课题,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进一步提升全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一)建立健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长效机制。一是持续深入提升能力素质。要围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学习调研和实践历练,增强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能力。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要巩固拓展定位转型成果,深入查找没有转、转不动的原因,列出问题清单,狠抓整改落实,做到主动转、加快转、转到位。三是持续深入加强法治机关、和谐机关建设。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执行力。

(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系统同志都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各类腐败案件中深刻吸取教训,“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警醒起来”,自觉做到“四个严”。一要严格落实《准则》和《条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纪律约束,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二要严格廉政警示教育。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深入剖析反面典型案例,强化监督管理,抓细抓实、抓早抓小,从根子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三要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始终保持警钟长鸣,对腐败行为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四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特别是要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三)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发展改革系统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同志们信念坚定、踏实勤勉,敬业奉献、任劳任怨。辽宁省大连市发改委孙德忠同志就是优秀代表。全系统要继续以孙德忠同志为榜样,传承好发展改革系统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一是坚定信念、牢记宗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二是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特别是要阳光用权,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以权谋私,不碰廉政“高压线”。三是真抓实干、锐意进取。要始终做到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少讲“不能办”的困难,多想“怎么办”的方法,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

(四)持续强化系统上下联动。近年来,全系统在加强沟通衔接、协作配合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要进一步强化联动,增强合力。一是狠抓系统调研。要更加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抓好点上的经验。还要善于把基层的典型经验、有益做法组合起来,进行梳理归纳提炼,上升到政策层面,及时复制推广。二是拓宽联动领域。在项目联系、信息报送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协同执法、督促检查等方面,上下联动都要延伸拓展。三是创新联动方式。要结合发展改革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系统上下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业务调研、咨询评估和双向挂职锻炼。对于有效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梳理总结,用制度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同时,继续组织好地方发改部门业务培训班,注重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总之,全系统的同志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锤炼作风,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共同把中央交办的各项任务完成好,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作者:徐绍史

第2篇: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国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为开好这次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各感振奋和鼓舞。

这次会议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迸一步明确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次会议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1年和1996年,曾经先后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全国初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比1980年增长了4倍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达386所,在校生72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11倍。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培训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接受各类培训的人员达1亿人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共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造就了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A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普遍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布局结构,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470多个指导性专业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新设立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所调整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一批职业学校正在做大做强,全国共建设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得到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有了很大转变。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2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等职业教育放开招生计划,扩丈服务面向,面向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培训,取得很好效果。

跨入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他还强调:“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經有了发展,但总体说来,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着重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李岚清副总理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实现“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的要求。新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也推动着职业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揣战和发展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结构和生产水平、生产组织方式都很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发展态势,我们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数队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往往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大量的具有熟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正是企业之竞争力的基础。而且,发展职业教育还关系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职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竞争力的大事。

2.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时刻关注的大事。同时,我国农村还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有一些岗位合格人才奇缺,有些行业社会需求旺盛,但从业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就业积极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3.在深化改革不断发展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在减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有所缩小;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等。这一切,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对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提案。2001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实施《职业教育法》的建议。2000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建议。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引导、落实政策,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政策和思想基础,促进职业教育不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这次会议是在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关心下召开的。今年4月27日,李岚清副总理听取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和会议筹备工作的汇报,提出重要指导意见。7月8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讨论了职业教育工作,原则同意《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送审稿)》。为了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三次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共同研究讨论有关政策措施。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和教育部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有关部门还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配套文件。我们相信,这次会议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契机,推动职业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江泽民总书记在3.31”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育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加快发展也同样是今后教育事业鲜明的主题。由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紧迫。“十五”期间,我们要力争使职业教育遏上新的台阶,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乃至國家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十五”期间,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要实现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的目标,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要增加1700万,因此,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很大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宣,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好各项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规划好,发展好。

2。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赢得吸引力和社会支持。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主要是强化以下四个方面服务功能:

一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要紧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工作能力。“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努力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改变目前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偏低的状况,咀满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拓展职业培训范围,增强实用性,要成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十五”期间,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实施,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每年为3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使职业教育提供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长远支持政策。

三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农村将有大量初中毕业生,这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也是我国新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要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教育培训、科技示范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心。

四是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力争到叶五”期末,从目前年招生79万人扩大到120万人,使西部每万人口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要从目前每年的3200万人次提高到4400万人次。努力扩大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办学规模,为西部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要采取切实措施,对西部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师资培训给予支持,适当降低这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学费标准,多种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并认真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工作。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一整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系和机制,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体系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主要责任在地方。确立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促进多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发震,有利于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办出区域职业教育特色。在加强政府统筹中,主要是要强化市她)级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积极组织和推动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改变目前分散办学、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高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效益。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青岛、烟台、宁波、苏州等城市的职业教育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基本经验之一,就在于建立起了市级政府统筹的机制。

二要加大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这些民办职业学校紧贴社会和市场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展办学,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要认真研究他们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机制,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中,也可以借鉴和汲取这些有益经验。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发选国家的职业教育伴随其工业化进程,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我们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努力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三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努力保护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通过企业举办或台办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专业教师,与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要建立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台性骨干职业技术学校,使之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践证明,职业学校没有一定办学规模,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村和西部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当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做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

原有职业教育模式单一、办学机制不活、适应性不强,是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职业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實施素质教育。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培养造就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二是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专业及培训项目。要主动开展劳动力及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三是要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坚持培养与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普、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四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要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

五是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水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职业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和校长,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

六是要增强职业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加对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投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专业。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大力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软件,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5.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一是要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要根据专业实际需要,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学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对取得相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免试技能考核。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目前,要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推动和密切配合这项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使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定,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充分发挥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作用。

三、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努力开拓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以竺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1.真抓实干,把会议精神落在实处。

这次会议确定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做好管理工作,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研究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教育部将全力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密切台作,共同研究制定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中央将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赞,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真抓实干,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生均事业费逐年增长。要认真学习这次会议所出台的各项政箢,运用金融、税收优惠等手段,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为困难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助学贷款、对职业学校建设实习基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统一认识,形成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要注意保护和发挥好社会各方面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主动沟通情况,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制定当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经费筹措、实习实踐基地建设、师资聘用以及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统一政策。要积极为企业、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牵线搭桥,要主动争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举办职业教育或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遣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贡献赢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3.振奋精神,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要正确认识目前职业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既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招生数量下降等困难和问题,又要看到职业教育的结构在调整,活力在增强,效益在提高;既要看到社会就业趋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又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劳动者素质的更高要求,给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既要看到一些职业学校尚未走出困境,又要看到一些学校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所以,我们既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又要有知难而进的办法,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鼓励改革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园地制宣,加强分类指导,创造性地推动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的精神上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把这次会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一定会遏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作者:陈至立

第3篇: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开拓企业文化建设新思路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为此,我们必须把十六大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认识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本质内涵,总结以往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积极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不断开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结构和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运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报告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考察,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民族生存发展的角度,把文化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十六大提出的这个大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纵向看,寓意深、立意高;横向看,方位全、展延远,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以及党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清醒,对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党的文献中,党的十四大在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第一次把搞好企业文化提了出来;党的十五大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并从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角度,提出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是在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实现的。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把“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的改革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意识、“稳定压倒一切”的稳定意识,深深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牢牢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虽然着眼于某一个企业的发展,但它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其落脚点必须在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原美国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说:“企业文化是通用电气最无法替代的资本。”张瑞敏说,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海尔文化,海尔的什么东西别人都可以复制,惟独海尔文化无法复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IBM、惠普等,无一例外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获得竞争优势,并取得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我们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有利于培育职工的管理意识,推进企业民主建设。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探索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优势,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式,必须形成新形势下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服从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必须形成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形成员工热心并积极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式。这些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企业文明形象,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的过程,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企业以良好的文明形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关系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传入中国后,企业文化建设便伴随着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企业亟需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劲、持久的文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近年来,像海尔、联想、同仁堂等一批知名的品牌企业茁壮成长。2002年,海尔位列中国1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之首,张瑞敏还当选为“国际杰出企业家”,国内外对海尔文化给予了一致认同。张瑞敏等优秀企业家被选入新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证明了党和国家对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证明了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密切关系的高度认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党的十六大对以往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必将有力地推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

目前,从总体上看,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很不平衡,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只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工作来做,还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来抓。在一些企业,今天把企业文化建设交给这个部门,明天又交给另一个部门;有的企业由党委抓,有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室或企业文化建设中心等部门抓。总之,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与此不同,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谋求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性,形成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员工、社会创造更大财富联在一起。在这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事,而是与企业的整个发展战略、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转、企业员工的行为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联。这项事业,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倾注心血,也需要企业外部的专家、学者等其它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经济观察报》2002年11月18日刊登了联想集团刚刚上任的年轻副总裁乔健对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的见解,她说:“人力资源开发要成为公司的战略伙伴,必须积极主动地提出变革,并且带着公司的员工和文化一起变革”。她还说:“做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做员工内部的沟通、人力资源政策的沟通、公司发展战略的沟通、文化的沟通”。这就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说明在联想这样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是所有员工共同的事业。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北京金之源服饰有限公司总裁范喜贵。2002年,这位民营企业家把自己经营的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自己闭门谢客,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专著——《无形·有形》。当有人问他,自己专心写书,正在经营的事业怎么办时,他回答说:“撰写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与我经营现在的公司同样重要,都是我的事业。因为目前的民营企业太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了。”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贯彻十六大精神,越来越多的人会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 从三个层面把握报告精神,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首先,牢牢把握“三个代表”这一灵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按照这一根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员工头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认真贯彻“先进性”要求,努力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这是一个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的认识过程。其次,必须把这些认识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规章制度,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使员工在实践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的过程。第三,必须让员工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看到企业发展的实绩,并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使员工真正认识到理论对实践强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发自内心地支持和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用实践检验真理并增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性的认识过程。总之,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并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应坚持的根本方向。

其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用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充满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内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展开,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把握和理解这些新的内容。从十六大报告的整体内容来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系统、全面的描绘,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目标和部署开展工作。二是,围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明确定位,并对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本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新”要求,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贯彻这些根本要求。三是,围绕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报告围绕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这些基本方针。概括来说,即围绕主题、把握灵魂、贯彻方针。另外,十六大报告字里行间洋溢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等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把这些时代精神融入具体实践中,努力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员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再次,牢牢把握报告中的一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并把这些贯彻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十六大报告在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同时,提出了很多方针、政策和原则。企业文化建设应把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具体行动,真正把报告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包括: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企业应该如何贯彻这一方针?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企业如何形成这种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如何营造这种氛围?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进而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企业应如何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企业应该怎样调动积极因素?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调动积极因素的机制?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进而提出,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企业应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就业技能?

“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企业应如何改革落后的用人机制?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企业应如何培育员工的民族精神?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导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那么,国有企业改革应如何创新?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等。

这些方针、政策、原则涉及到企业的创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用人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思想教育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我们应该按照这些方针、政策和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拟定具体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把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更新和提升现有的企业文化。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洋溢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充满了深刻精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在新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报告精神,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把十六大报告的精神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中。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层面上把握和理解报告的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把观念变革作为首要问题,通过转换观念促进文化建设。观念转变包括:从封闭保守,对改革持恐惧态度,转变为开放向上,拥护和支持改革;从“大锅饭”、平均主义思想,向承认能力差别、以绩效定薪酬的分配观念转变;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向既竞争又合作的协作精神和新型竞争观念转变;从固定专业、单一技能、单一岗位,向多学科、多技能、多岗位的就业观转变;从青春学习向终身学习的知识型社会学习观转变;从坐而论道的虚浮作风向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转变;从消极地对待工作安排,向主动地积极地实现个人价值转变;从讲自由首先讲纪律的约束型自由观向讲自由,强调宽容,强调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强调纪律服务自由、纪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自由观转变;从量的发展、单一或某些方面的发展,向质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观转变,等等。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养成了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新理念、崇尚新理念的积极向上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观念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奇迹。由此,海尔集团在产品营销方面实现了“先国外后国内”、“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广西柳工集团克服地域的局限,兼并江苏南部工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利用新的区位优势成功招募短缺的人才;而北汽福田更是“自带嫁妆进京城”,从山东省潍坊市的一个县级企业一跃而成为有相当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重型卡车生产企业。尽管不同企业变革观念的做法各有特色,但它们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把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方法作为有效形式,在建立新机制,使用新方法的同时,培育新的文化。新机制、新方法的大量采用,有力地改变了企业的原有文化,形成了强劲的文化力量。譬如,充分利用市场的方法配置人才,建立起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1996-2000年的五年内,北汽福田在全国范围内先后29次公开招聘人才,吸引了全国同类企业中5万多人次的拔尖人才前来应聘,共选聘1700多人,形成了以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强劲的中层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2002年,公司又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有120多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才前来应聘。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淘汰了一批不合格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形成了高效的用人机制。 又如,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改造传统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流程进行了再造,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在企业重组再造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再造。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流通业,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和现代流通意识,在短短的两年内成功实现了新老企业的合并重组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山西大齿集团通过引进日本先进的变速箱制造技术,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现代管理意识,在短短几年内,确立了市场竞争优势;北京的双鹤药业通过导入CIS,积极打造文化链,营造了和谐的双鹤大家庭文化;海尔在实践中创造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方法;很多企业借鉴和采用了现场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等。新方法的采用,从深层次上改变着企业文化传统的价值,形成了与市场相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的切入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新型的企业文化。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改制改造,企业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绝大多数实现了从单一国有企业向多元投资主体转换,进一步明晰了产权。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建立起了一整套责、权、利对称的制度,尽管这些制度需要完善,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新型企业文化已具雏形。随着企业中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绩效意识、参与管理意识等等大大提高。企业中曾经存在的制度稀缺现象,已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基于制度管理的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和日趋完善。

■ 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六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十三年的基本经验,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用这些基本经验指导今后的实践,同时,要积极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经验,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总体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在培育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建立新制度、完善新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今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研究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深入下去,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效果不佳,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总是与企业经营管理“两张皮”。究其原因,缺乏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严重挫伤了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缺乏对实践的研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无的放矢,致使员工因企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对理论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所以,应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十六大精神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把十六大精神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企业文化研究工作,要把握好方向,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把对东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并以麦肯锡在中国一些不成功案例加以证明。持这种观点的人,采取了不重视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态度。另有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企业文化来自西方,真正管用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在西方,于是忙于研究西方的理论和实践,而对中国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实际上,企业文化研究首先应找准立足点,立足点既不在西方文化,也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企业文化研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凡是有益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营养,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吸收过来,并加以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

(2)把对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结合起来。目前,有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属于党的政治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二者是分离的,在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时,采取了以企业文化建设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其实,无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建设,二者都统一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都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可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3)研究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要与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西方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进行总结的结果,对西方理论的研究借鉴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国的社会心理。特别是中国企业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及企业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型时期,很多制度和机制性障碍有待排除。这就要求必须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对西方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作者:公茂虹

第4篇:开拓创新 勇攀高峰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全面铺开,作为工程勘察服务单位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加大科技含量,争创一流服务,为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记者一行专程采访了安徽安庆工程勘察院院长、高张工程师聂张星。

聂院长随和而健谈,他详细介绍了该院成立以来在省地矿局和省、市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和关心下,锐意进取,狠抓管理,为各项基础设施及工程建设进行勘察劳务及工程施工等各项工作的情况,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安庆工程勘察院成立于1985年1月,具独立法人地位,隶属于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一一地质队,为安徽省地矿局所属在安庆地区惟一的岩土工程勘察企业,现有安徽省建设厅核发丙级勘察资质证书,正在申报乙级勘察资质。院本部原设安庆潜山(三一一地质队),现随队逐步迁往安庆市区地质新村。院下设勘察处、水工处及工程施工处,并于上海、西藏等地设立非正式办事机构从事勘察劳务及工程施工业务。经长期从事地质找矿与工程勘察、施工,勘察院积累了雄厚实力,现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21人,拥有百余台(套)先进精良的设备与机具。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齐备的各类仪器和施工设备及先进的技术,在省内外承揽了市政建设、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测绘、找井找水等项目数百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勘察院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了基础工程施工、岩土工程治理等技术手段,承揽了恒华大酒店等星级宾馆、天柱山索道等旅游设施、安庆玻璃厂新厂等重要工业建筑、潜山西河大桥及太湖新仓大桥等交通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完成全力集团、华阳河纺织厂、安庆啤酒厂、安庆玻璃厂、潜山县万吨水厂及天柱山镇等乡镇水厂等大中型水源地勘察与成井项目;完成太湖县汤水湾医疗矿泉水水源地勘探项目;完成了安庆市房地产管理局新世纪商城基坑支护工程等重点工程岩土工程项目。2002年年初以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针对刚刚迁址、社会认识不够以及企业负担重等众多不利因素,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施工力量优势,讲诚信、重质量、热情服务社会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广大业主的依赖,在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与成井、岩土工程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岩土工程勘察方面,承揽了安庆师范学院新校区详勘、安徽华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万锭项目初勘与详勘、岳西严家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等重点工程勘察项目和本地区众多的一般工程勘察项目,承揽了安庆石化煤改油项目等重点工程岩土工程治理项目。

为扩大经营范围,勘察院积极与安徽工程勘察院、安徽岩土公司、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合作进行了上海等地的工程勘察施工及池州海螺等重点工程的桩基础工程项目及安庆长江大桥等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展望今后的发展,聂院长介绍道,该院将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份满意!"是该院的市场承诺,"用户至上、恪守信誉"是该院的市场原则。多年来,该院一直遵循这个市场原则,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服务,该院愿与业主(或总包)、设计、监理及同行真诚合作,携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本刊记者 朱 剑

第5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犹记得2011年度 “金耳唛杯”评委会大奖的PK现场,厦航客服中心以一台新颖别致的茶道表演阐释厦航人对“精、尊、细、美”服务精神的理解,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评委和观众。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厦航客服中心以整齐的团队阵容来到“金耳唛杯”终极PK现场,厦航客服人饱含情感的案例分享再次打动现场所有嘉賓,并最终凭借其综合实力夺得2014年度“金耳唛杯”评委会大奖金牌。

厦航95557客服中心成立于2008年,目前已经成长为一只拥有三百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7岁、成熟而富于活力的团队。六年来,他们在原有电话服务、机票销售的基础上陆续推出“机酒自由行”、“国际中转联程”、“高端旅客特色服务”、“中英双语24小时保障业务”、“公司员工免票办理”等业务,并顺利完成与“天合联盟”的对接,实现了从原来单一机票业务到综合产品销售的提升、从单一语言到多方位保障的跨越、从对外支撑到全面服务的转型,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综合性的突破。目前的95557,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利润中心。

为使厦航95557的运营经验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分享,颁奖会后,笔者采访了95557客户服务中心经理秦静。秦静女士自厦航客服中心组建以来即负责电话渠道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客服中心实现了销售额翻几倍增长的佳绩,使95557成为厦门航空直销发展的重要渠道。

《客户世界》:作为一只高效运营的团队,95557在文化建设、员工激励机制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

秦静:在95557,我们文化建设的方针是百花齐放、内外兼修,旨在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我们的文化建设理念可以归纳为“谦、和、美、德”:

谦:95557一直以更好地服务旅客来要求自己,每位员工兢兢业业,始终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

和:在95557的大家庭中处处尽显和谐的氛围,但也不乏挑战与竞争。我们奉行“以人为本”与“奖惩并举”的管理方式,有竞争也有协作,练就了一群积极乐观、业务精湛、服务周到的员工。

美: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我们通过团队文化建设来统一员工的价值取向,形成精神动力,再通过员工培养,让员工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和定位,从而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让员工来传递我们最美、最贴心的服务。

德:95557积极参与帮扶共建,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扶共建活动,在为旅客带来贴心服务的同时,践行着社会责任。

《客户世界》:您如何看待KPI绩效考核管理?

秦静: 对于KPI绩效管理,首先我觉得贵在简单明了,就是说绩效指标要目的明确,不要太复杂,不然员工都搞不懂绩效指标体系,绩效考核也就失去其价值。

其次,中心的期望与目标必须要由绩效指标体现出来,举个例子,销售额是我们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在绩效考核体系中,销售成功率就是为了提升销售额而设计的,反映中心的期望,这个考核作为我们的KPI主要考核项,更明确地引导员工提升整体的订票成功率,在每一通电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促使更多的旅客在中心购票。

绩效沟通远重于考核,也就是说绩效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这些可量化的KPI绩效考核来发现座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促进员工的多方面提升,进而推进客服中心更快更好地发展。

《客户世界》:95557对其它电子渠道,包括网站、社交媒体、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撑有哪些?人工服务与其他电子渠道的服务如何协同运营,以保证客户体验的一致性?

秦静:厦航95557客服中心目前对其它电子渠道的支撑主要包括疑问解答和异常处理。客户在电子渠道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致电厦航95557客服热线咨询,客服中心将在工作权限范围内为旅客答疑解惑。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客户体验,着力打破渠道界限,挖掘协同服务点。举例来说,作为一名旅客,你可以通过官网、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电子渠道预订航程,后续你可以通过我们客服中心进行费用支付、行程变更、服务咨询等。或者通过我们客服中心预订完机票,你也可以借助电子渠道进行体验选座、订餐、购买休息室使用券等增值服务。通过有效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赢,从整体上提升旅客的整体感受。

近两年,我们一直在强化新渠道建设,如微信、手机客户端、淘宝旗舰店等,今年开始我们着重整合,进一步淡化渠道界限,致力于打造具备五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即“统一客户、统一订单、统一支付、统一服务、统一产品”,为客户提供一致的购票服务、售后服务、地面服务和空中服务,在销售渠道配合度和客户全流程一致性上提供一份全新体验。

《客户世界》:近年来,95557有哪些管理上的创新?

当前,旅客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选择空间日益弹性化,对客服中心营销、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厦航接触旅客的重要渠道以及对外沟通的信息枢纽,95557客服中心在已成熟的业务基础上从旅客体验出发,不断寻求创新点。比如在航班不正常通知流程上,我们不断拓宽航班不正常通知渠道,从旅客自主问询到语音导航自助查询,从短信推送到人工语音外呼再到自动语音外呼,从单一渠道通知到微信、手机客户端实时查询,实现了从一到多、从文字到语音、从个别到普遍的提升,让旅客能够第一时间了解航班动态,提升服务体验,这一切都离不开服务理念中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在管理模式上,95557通过不断探索,创建了“精英座席”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精英座席”制,就是把最好的销售资源分配给最优秀的销售人员。95557通过销售总额、录音评分等要素的综合评比,精选出前5名组建“精英座席”。他们可以自行选择最有效率的工作时段,拥有优先接听权,销售资源较普通座席为优。由此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精英座席不是“铁交椅”,95557同时还引进足球联赛中的“升降级”制度,精英座席的最后一名与普通座席的第一名,要在同等条件PK一个月,胜出者进入精英座席,负者返回普通座席。

在鼓励竞争的同时,95557更注重经验的分享传承和团队的共同成长。通过定期的“精英分享会”,精英们向团队分享自己的销售秘籍和沟通技巧,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极大的个人成就感、荣誉感,由此带动团队销售能力的提升。

《客户世界》:您如何看待当前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对航空服务的影响?厦航客服中心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是呼叫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适者生存。电话、PC、移动端共存发展,而移动端的个性化先天优势将引领电子商务后期发展,客服中心未来的发展以前面提到的“五个统一业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客户数据统一平台,逐步实现旅客价值分群,进行精准产品设计与营销;同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统一,因为电话、PC、移动端各有其渠道特色,需要通过大数据精细化内部管理来发挥各渠道的特色。在前年,我们引进的语音分析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话务语音数据管理,通过对每日大量的语音进行有目的的质检与分析,既能规避潜在风险,又能深入挖掘用户习惯,实现了语音、文字多方位数据的整合,有效提升了服务的品质。客服中心今年将进一步进行话务系统改造,计划着手建设全媒体客服,最终发展目标为建设全渠道智能客服。随着智能化的到来,我们也在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旅客出行专家”将是我们对座席新的定位。

本届“金耳唛杯“评委会大奖是由七家行业标杆呼叫中心参与的总决选,厦航客服中心能在精彩、激烈的角逐中获胜,与其一直以来秉持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密不可分。当记者问及秦静女士致胜密诀时,她总结说:第一,我们一直在学习,通过第一次参加金耳唛大奖,我们不断汲取业界优秀同仁的宝贵经验,捕抓业界新兴的理念,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第二,我们一直在创新,通过从简单业务到综合产品的提升,从单一渠道到多线并行的跨越,从主观评判到全方位考评的完善等等,在创新中不断自我突破。第三方面,我们一直相信也一直在坚持“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的管理理念,让我们有着一个经得住考验的团队,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寻求新的飞跃。

作者:刘小青

第6篇:创新开拓未来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别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能。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积累,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具有创造性思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

老师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的引领者,他们对于创新大赛有着更深的感受,对于创新教育应该如何在学校层面开展,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为教育者应自觉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成为全社会实施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学生的创新热情之所以能够持续高涨,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鼓励,更离不开创新指导老师的无私指导,他们把自身的创新思想和技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创新大赛中发光发热。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近各位创新大赛指导老师的身边,倾听他们对于创新大赛和创新教育的心声。

第7篇:弘扬井冈精神 不断开拓创新

推动基层党校工作跨越式发展

——基层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赴内地考察调研报告

10月11日至26日,按照自治区党校、自治区行政学院的教学安排,基层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29名学员在组织员李国庆、教学小组长阿依古丽老师带领下,进行了为期16天的赴内地考察调研活动。一路行程,同学们体验着上海古老而现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激情跃动;思考着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差距;感悟着井冈山英魂先烈们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感受着武汉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桑海巨变;祖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开发、思想文化、工作现状相互碰撞着、交流着,激起火花,又酝酿成一个个工作思路。我们带着问题和寻求解答的思绪出发,满载着启示与收获而归。师生们对此次考察的总体感受是:净化了心灵,坚定了理想信念,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基层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是在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下而举办的,专题研修班29名学员来自全疆12个地州 24个县市。

11日下午,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东去的火车。13日下午,考察队到达首站—上海浦东新区党校。上海是全国现代化发展教育展示基地,恰逢2010年世博会举办,学员们有幸目睹世博盛况,亲身体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深切体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自信。在这里,我们有幸聆听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王金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思考》、浦东新区党校副校长毛力熊的《浦东干部教育工作创新》的专题讲座,参 1

观了世博园、一大会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所到之处,我们感受着祖国经济腾飞、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领悟着中央新时期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大幅度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思路和举措在各地的成功实践,思考着新疆基层党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7日晚,我们乘车至革命圣地井冈山。井冈山是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在江西省委组织部井冈山党员干部培训中心聆听了余伯流教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教学,尤其对培训中心新开发的互动式教学专题课:《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许多学员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产生了共鸣。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碑林、纪念碑、雕塑园、八角楼、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曾志同志墓、五指山景区,庄严地在烈士墓前宣誓、敬献花圈,身穿红军服,亲身体验了朱毛挑粮小道的艰辛,并与井冈山革命烈士和老红军后代、井冈山第一批垦荒人、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等典型人物座谈,了解了培训中心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历程。在圣地井冈山,走近英烈,重温历史,我们感受着理想、信念的伟大;提取民粹,感悟国魂,我们坚信井冈山精神代代永传承。

22日晚,我们坐大巴车到达考察的最后一站,地处武汉的湖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聆听了湖北省委党校教务处副处长白玉江《关于增强教学针对性与实践性的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的精彩讲座,欣赏着湖北秀美的湖光山色,汲取着智慧湖北的先进管理经验。

26日上午,全班学员安全返回区党校,圆满地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考察学习的基本特点

在此次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学员们始终将党性锻炼贯穿于考察学习的全过程,身体力行,努力践行“五种意识”,体现了党校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确保了此次学习考察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自治区党校对此次区外学习考察高度重视,区党委组织部、 2

区党校领导高度关注本班的工作,为落实党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区党校精心设臵了“红色之旅”考察路线。考察学习出行前,副校长高建龙、学员处任新文处长、教务处郗建处长作了考察动员,提出了要求和殷切期望。为便于管理、高效服务,在班委的统一领导下,班里组成了学习、保卫、生活三个小组。一路上,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圆满完成考察学习任务。组织员李国庆、教学小组长阿依古丽老师和同学们同吃住、同学习,既是我们的领队、管理者,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分子。同学们服从管理,令行禁止,互帮互助,团队、集体意识高于一切,在教室、宿舍、火车上、饭桌上,处处留下了同学们围着专家讨教,聚在一起交流的身影,体现了新时期新疆基层党校校长们学习虚心、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新风貌、新风采。

每名学员对考察学习活动,都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均能带着问题去考察,释疑解惑;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对照革命精神找差距,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充分反映了基层党校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带队老师和党支部是个坚强有力的团队,团结带领全体学员克服旅途劳累和生活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学习任务。

(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

学员们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融入这次考察活动中,在从上海去井冈山的途中,全体人员包括带队李老师都是硬座,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一人喊苦叫累,坚持不提要求、不搞特殊化,始终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时时处处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吃的共同分享,有水让着喝,有物抢着背,有相机帮着照。体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往返的四天中,大家都把最好的铺位让给年龄长、身体弱的同志。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和谐共进。通过 3

半个月朝夕相处,大大增进了学员之间、师生的感情,一种浓浓的亲情、友情、真情弥漫在团队之中。

(三)学风浓厚、纪律严明

学员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都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外出考察过程中,学员们都虚心好学,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理论学习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能自觉地遵守请假制度和考察秩序,塑造良好形象。自觉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时间,关心帮助其他学员,尊重工作人员,待人接物表现出较高的文明素养,给当地干部群众、同行们和同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

对井冈山精神的思索贯穿于大家现场学习的全过程,也引发了大家对井冈山精神时代价值的思考,激发了我们传承井冈山精神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多次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所感染;多次被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多次被井冈山人民的革命情怀所折服。在被感染、感动和折服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我们作为党校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考察学习的收获及启示

此次考察学习,是区党校校内教学活动的延伸。学员们对井冈山之行的教学安排特别满意,收获颇多。参加培训的29名学员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到井冈山,大家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这块革命圣地。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大家普遍感到净化了心灵,增强了党性,坚定了理论信念。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先辈们的革命经历,更为重要的是,抚今追昔,深深为革命老区浓厚的革命氛围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感染,一致表示要以这次培训学习为契机,立足本地实际,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爱岗敬业、转变作风,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党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次学习考察虽然时间短暂,但通过与三地党校的交流学 4

习,学员们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尤其是在江西井冈山观摩学习的经历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归纳起来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增强了做好党校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井冈山时期是我们党和国家及军队出理论、出政策、出经验、出人才、出作风的特定时期。井冈山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时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向前。这次到井冈山实地学习,大家对井冈山精神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一是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就是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命脉就是生息不变的精神。井冈山时期是革命的低潮时期,环境也艰苦到了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做支撑,革命胜利只能是天方夜谭。学习期间,革命先烈始终不渝的理想信念感染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林园时,大家了解到历时2年10个月的井冈山斗争,牺牲了4.8万英烈,而留下姓名的只有1万多人。大家切实感到,作为党校领导,面对良好的工作环境,享受着国家给于的物质待遇,我们更应懂得珍惜,懂得从井冈山精神中感悟出如何提高我们的素质,提高我们党校办学质量。把坚定信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

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勇于创新、敢创新路的胆量和气魄。井冈山革命最重要的贡献是破除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之路。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率领部队连续攻打三个县城,损失惨重,在审时度势之后,毅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原计划,率部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 5

包围城市的革命创举,一举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成就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井冈山革命敢闯新路、创新思维的勇气和精神,并将之运用到党校工作当中。我们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新的工作思路、管理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党校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决心。井冈山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条件极端艰苦、困难挫折丛生。井冈山上缺粮少衣、缺医少药,甚至缺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且,革命形势严峻,队伍损失惨重,革命队伍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不断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确对待并善于解决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也许不会这样艰难了,但是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依然要发扬井冈山革命先驱们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善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大无畏精神,自觉运用到工作生活当中。

四是进一步增强了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党性修养。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还有许多新课题、难题需要解决。特别是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校干部中有滋长蔓延之势。大量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能不能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是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战斗力的重大问题。每一位学员的心中都牢牢地铭记下了原来不曾了解或了解不深的女红军曾志的名字,作为解放后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对儿子石来发、孙子石金龙解决商品粮户口的要求一次次拒绝,她临去世前留下的87个信封,以及最终对自己遗体的处理,这些无不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因此,我们从事党校工作的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清醒地看到党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严于自律、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新求变的工作 6

作风,坚持不懈地做好党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党组织更加健全、作用发挥更强,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富朝气,更具活力,永葆先进性。

(二)坚定了理想信念,净化了心灵

踏上井冈山这片热土,井冈山革命圣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就使每一位学员在这种浓浓的红色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角色转换。在后来的培训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时激情奔放,大唱红歌,有时神情凝重,为老一辈革命家打江山所付出的艰辛动情;有时则泪如泉涌,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弃子离家追求革命的崇高精神所感动。铭记下了130多位被集体杀害的红军战士所住过的医院,还有革命烈士袁文才、王佐……艰辛的革命历程,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在专家教授、革命后代和现场教学老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学员们的感情一次又一次被调动,热情一次又一次被激发,思想一遍又一遍被洗礼,灵魂一遍又一遍被涤荡。

井冈山“历史红、山林好”,更重要的是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赴内地考察前,学员们对八十年前发生在井冈山的那段斗争岁月只从书本上略有了解,通过这次亲身前往培训学习,对全班学员来说都是新鲜的、凝重的,有震撼力的。使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更加具体、详实、生动和感人,擦出了历史与现实的火花,不但把井冈山的山美水美留在了心里,更重要的是把井冈山的斗争史和伟大精神深深地烙在了灵魂里,凝炼成了每个人的政治信念,精神财富,人生启迪。学员们把情感冲击、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结合起来感悟井冈山精神,感悟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学员们一致认为这次考察是一次最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无论在填写离校留言还是日常交流中,每个人的言辞中无不表露着对今后人生的感悟,表示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好职责,认真干事,干净做人。

(三)观摩了新方法,开拓了工作思路

本次考察学习的学员都是基层党校的领导,大家更加关注的是培训方式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井冈山、上海浦东新区的考察达到了预期目的。一是专题课内容丰富,引经据典。井冈山以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党性教育为主题,授课专家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内容鲜活生动,使全体学员全面客观地了解了那段革命斗争史和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意义,每堂课不枯躁,学员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二是现场式教学身临其境。“昔日井冈,今为课堂”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朱毛旧居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小井红军墓前庄严宣誓;从黄洋界哨口到八角楼学唱革命歌曲。学员们追寻着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仿佛臵身于风雨交加的革命战争年代,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让学员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以史育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目的。三是情景教学生动真实。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环绕式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全景演示,学员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革命历史知识,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四是体验式教学忆苦思甜。学员们身着红军服,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重走了3.1公里朱毛挑粮小道,身临其境感悟历史,体验革命先辈在缺衣少粮的困境中,一腔热血艰苦奋斗,坚定信念,誓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既回味了历史,又砺炼了团结出战斗力、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宁缺物质不丢精神的人生哲理。五是办学理念新。井冈山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委党校和浦东新区党校都提出“把党校事业作为一种产业来做,达到了以校养校,以学养学”的办学思路,在业务能力上加大考核评估,在用人上去庸留精,在后勤管理服务上实行星级酒店模式,在培训对象上向全社会开放,在培训效益上发挥自身优势把教育资源和本地优势结合起来,带动旅游,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增加本校收入,方法新、思路活。

(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长期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密切联系群众,相信、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井冈山时期的独特政治任务和异常险恶的斗争环境决定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边界党既要富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又要有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斗争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做到真正了解群众。因而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求红军战士把这个地方的阶级、经济、生产、群众斗争及生活等情况调查清楚。通过调查,不仅解决了一个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而且使红军和群众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以及需要解决什么,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且还及时地总结了群众斗争的经验。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在今天,我们只有更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思想上想着群众、行动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深入基层为民多办实事。这样,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政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四、几点感受及建议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全体学员一致认为作为党校工作者必须以《党校工作条例》和胡锦涛同志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为指导,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挈机,狠抓落实,力争今后工作有新思路,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借鉴井冈山、上海浦东的教学模式,回到工作岗位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并力争转换为教育优势。在传统讲座授课模式基础上,不断改进老师的授课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用图文并茂来丰富讲座内容,同时要 9

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深化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研讨式、现场式教育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各级各类培训对象到党校后能坐得住、听得进、感兴趣、有收获。

二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此次到内地考察,感受较深的三地党校的师资力量均较强,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社会资源为党校教育服务的意识很强,做得也很到位,建立了一个范围更大的大师资网络。新疆基层党校师资力量普遍缺乏,大师资网络建设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不足,同时对适应培训要求、提高培训质量都有很好的作用。要引入更加科学的评估考教机制。逐步淘汰平庸者,吸纳理论功底深、热爱党校事业的人到党校工作者队伍中来,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打好师资基础。

三要继续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源,今后在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宽培训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员能力素质为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开放式办学,实现新突破,推进干部培训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四要切实转变党校服务理念。在井冈山干部培训中心,一个整体的感觉是:一群想干事业的年轻人,有活力、有朝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把培训当成事业来做、与旅游融合,但又高于旅游的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今后在我们的培训过程中,也要用星级服务管理理念来抓好党校的后勤保障和服务质量,用人本观念统领党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从而提升党校的人气和社会名气。

五要加大党校基础设施和配套实施的投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考察的目的在于寻找差距,提高各自党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当前党校事业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党校的春天正在来临,党校的春天已经来临。作为基层党校我想我们应该有时不我待的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把考察中的点滴思考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转 10

化为贯彻条例的具体措施,我们坚信基层党校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第8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政协工作

政协滁州市南谯区委员会

创新是一切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人民政协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蓬勃朝气,不断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人民政协事业才能保持旺盛活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作为。”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为各级政协组织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南谯区政协从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着手,以开拓创新精神推进政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大胆探索,积极建言,将政治协商纳入党委决策程序 政治协商是政协的首要职能,也是政协履职的难点。南谯区政协党组、常委会认真学习中共中央中发[2006]5号文件和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相关文件,学习借鉴外地政协的做法,就如何把政治协商纳入党委决策程序进行认真讨论和研究,坚持在政治协商工作中党委的主导性和政协的主动性相结合前提下,大胆探索,积极建言,向区委提出了对政治协商制度和程序层面的思考和建议。区委高度重视区政协意见,经充分讨论和研究,区委出台了《中共南谯区委关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办法》(南发[2011]10号)。这个办法就政治协商的内容、协商议题的确定、协商形式和程序及协商结果的运用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办法指出“区委在决策前,应将经过政治协商形成的意见、建议向决策层进行通报”、“区委办下文明确政治协商议题”、“经区委确认的政治协商的意见、建议纳入督查范围,由区工作督察局进行跟踪督查”等。有了制度和程序方面的明确规定,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在协商区五届党代会报告(草案)时,政协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提出11方面意见,按规定报区委研究后,均被区委采纳。在协商讨论我区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区政协常委会提出的“提升财税收入质量”、“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意见,均被区政府重视和吸收。通过政治协商,不仅起到了协调关系、沟通思想、营造和谐政治生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促进了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二、创新民主监督员任用方式,夯实民主监督工作的基础 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在政协的整体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选派民主监督员是各级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南谯区政协积极探索民主监督员任用方式,一改多年来由各单位自聘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的形式,变为由政协组织统一选派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的任用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了民主监督员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民主监督工作有序进行,这一措施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区委及时批转了《关于转发<南谯区政协关于统一选派政协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的方案>》,区政府主动要求把住建局、财政局等5家单位作为受派试点单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区政协狠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把选任关。区政协从政治素养好、履职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政协委员挑选民主监督员备选人,并在多方征求意见后,提出初步方案,报政协党组会议酝酿,由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确定。二是明确工作定位。区政协要求民主监督员在工作中只能监督工作,不能参与决策;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公正的提出问题和建议,提出的意见要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要有可操作性。三是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要求监督员定期向区政协书面报告监督工作情况,便于区政协及时了解民主监督员的履职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召开民主监督员工作例会和年终工作交流会等形式,总结经验,完善措施,改进工作。四是重视成果转化。区政协高度重视民主监督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他们反映的重要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转报党委政府进行研究处理,并及时向监督员反馈办理落实情况,促进了民主监督成果的转化运用。例如汤宾委员为区招标采购中心的民主监督员,在履职过程中发现,区招标采购中心机构设置及领导班子建设不健全,“管、采不分”,弊端明显,并提出明确和健全区招标采购中心机构的建议。区政协及时将汤宾委员的建议提交区委、区政府,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区招标采购中心机构建设问题,成立了区招标采购局,彻底解决了我区招标采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三、规范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南谯区政协十分重视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摆上位置。为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章可循,南谯区政协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出台了《政协滁州市南谯区委员会关于加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暂行办法》,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反映渠道和工作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年终加以考核,真正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摆上位置。二是注重规范运作,有效提升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质量。为提高委员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南谯区政协适时邀请市政协资深工作者,对本区政协委员就如何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进行培训,从而使区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能及时准确地将基层的呼声反映上来。在此基础上,南谯区政协还成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委员上报的社情民意材料进行登记、核实,然后挑选其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可行性的建议,编辑成《社情民意》送阅材料报送区委、区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注重效果跟踪,竭力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发挥效益。区政协对于编辑的《社情民意》送阅材料不是向区委、区政府一报了之,特别是对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办的社情民意,区政协指定分管副主席和相关专委会跟踪督办,真正将委员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对于个别时效性比较强的社情民意,区政协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尽可能将不良状况控制在初始状态,例如今年春季育秧时节,乌衣镇的贺鹏儒委员反映,春节前袁家坝水库承包人放水捕鱼,春节后长期无雨,水库干涸,水库下游的农田无法育秧,群众情绪激动,准备集体上访。区政协得知这一信息后,委派常务副主席郑华龙赶赴现场,通过协调,最终从陈葛水库给袁家坝水库补水育秧,并对水库用水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将这一矛盾妥善的化解在基层;对于众多委员反映的同一个问题,区政协采取深入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列为重点提案,交有关部门办理,如今年区政协《关于加快学前教育的建议》的调研报告,就是在委员多次反映,引起区政协重视,安排文教卫体专委会深入全区10个镇办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 近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创新是推动一切工作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开拓创新贯穿于政协工作每个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政治协商更加有方、民主监督更加有力、参政议政更加有为,才能真正提高我们履职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课件素材下一篇:科技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