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层开拓创新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立足基层开拓创新

立足基层 创新实践 开拓党性教育新局面

[摘要]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紧迫任务。宁夏彭阳县立足实际,坚持不懈加强党性教育工作,在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发展动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性;干部教育;党员

[作者简介]邓万钧(1968-),男,汉族,宁夏彭阳人,中共彭阳县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一、彭阳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为“西海固”地区一部分。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始终把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努力造就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团结务实、激情干事的干部队伍,有效保证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综治、党的建设等重难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打造了“党建彭阳”、“生态彭阳”、“平安彭阳”、“诚信彭阳”品牌。

(一)着眼于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在强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彭阳县委、政府始终把学习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理念,做到真抓、真信、真学、真用,形成了虚功实做、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一是开展活动集中学。结合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高标准、严要求,狠抓干部政治理论学习,通过集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二是完善机制经常学。以完善和强化县、乡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制为先导,建立健全“科级干部理论大讲堂”、领导干部上党课、干部理论学习“三个一”(日学1小时、月读1本书、年写1万字心得)等促学机制,以及科级干部、村干部培训轮训等制度,切实将强化宗旨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经常化、具体化。三是联系实际重点学。县、乡两级中心组学习每次都要联系实际,确定重点篇目、重点议题和重点发言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科级干部大讲堂”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学习贯彻中央和区市重要会议精神等,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解和研讨交流,引导党员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同时,每年安排乡村干部相互观摩学习、或外出考察学习,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增强“不进则退,慢也是退”的紧迫感。四是宣讲引导示范学。坚持政策理论下基层活动,每年抽调理论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乡镇村组,大张旗鼓地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帮助干部群众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县党校每年都要分层次举办科级干部、村干部专题培训班,采取封闭学习、专题讲座、组织讨论、观摩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学习效果。县委主要领导每年都要亲自备课,带头为科级干部和村干部讲党课,以模范行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二)着眼于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着力在联系服务群众上作文章。县委、政府紧扣第一要务,不断构建联系和服务群众新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加强党性锻炼,实现自我改造,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建立“三制”工作法。即在抓工作落实上,全面推行承诺、评议、考核三项制度。承诺制:按照中心任务、群众需求和岗位职能,分提出承诺、审核承诺、公开承诺、履行承诺四个步骤实施,挂牌销号,督促落实;评议制:围绕承诺事项、办理结果、存在问题,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四种方式进行,评议结果纳入考核;考核制:采取随机检查、重点抽查、定期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综合考核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实绩,并进行实名通报。使党员干部在工作落实的各个环节上,切切实实地经受到锻炼和考验。二是建立农村党员“双带”发展机制。采取党费补、财政拿、部门帮、企业捐等多种途径,筹资建立农村党员“双带”(带头发展、带领群众发展)发展基金2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党员干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让党员干部在服务和带动群众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建立城乡“双进互动共建”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推动农村党建经验进城、城镇党建资源进村,进而构建起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此为抓手,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镇、部门(单位)包抓示范点、干部联农帮困、城乡党员“手拉手”等制度机制,全面推进结对共建、互帮互促,合力破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彭阳县党员干部资助农民群众现金每人每年都在1000以上,领导干部达2000元以上。每年开展为期一月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在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推动“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落实的同时,让党员干部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事、解百家难,不断增强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使命感。

(三)着眼于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力在转变工作作风上求突破。彭阳县从激发党员干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昂扬斗志出发,坚持不懈抓作风、树形象、促转变,努力保持务实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凝聚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一是大力弘扬“三苦”作风。建县30多年来,县委、政府高举“生态立县”旗帜,克服等靠依赖、消极畏难思想,大兴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人接茬、事接班,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负重拼搏,克难前行、激情创业的良好风气。每年春秋两季干部职工义务植树雷打不动,党员干部带头,一把铁锹、一顶草帽,深入流域治理第一線,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发挥了显著的模范带头作用。彭阳干部群众创造的“88542”反坡造林技术①,在全国同类型地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修造的带子田有媒体称可以绕地球三圈半②。可以说,彭阳县硬是凭着一股子拼劲、韧劲、苦劲和干劲,走出了一条改土治水、治贫致富的成功之路。二是着力提升工作效能。多年来,彭阳县坚持在县直部门和乡镇推行机关“三制”(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民服务承诺制、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在村组搭建“一体六功能”平台(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构建一体化运作机制,健全惠民便民、民主议事、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管理等功能),在社区落实“三有六服务”要求(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并定期开展科普、文娱、环卫、法制、安全和爱心服务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和“平安彭阳”、“诚信彭阳”创建等活动,引导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营造了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心血铸造彭阳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彭阳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务实进取、苦干实干的作风日益凸显,激情干事、创新破困的氛围日趋浓厚,有力推动了全县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平安创建等工作相继走向全区前列。对此,《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曾对彭阳的经验和做法进行连续报道,对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概括提出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在全区掀起了“学习彭阳精神,推广彭阳经验”的热潮。可以说,“彭阳精神”是彭阳干部群众心血汗水的结晶,是彭阳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不仅得到了全区上下广泛认同和好评,而且成为促进彭阳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启示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审视彭阳县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扎实深入推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③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造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④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彭阳县把学习摆在首位,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步步推进,久久为功,核心就是做到了“真、狠、实、活”。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培训工作不适应、难深入的问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敢于动真用狠,力求务实灵活。首先,在态度上要“真”要“狠”,就是要真心相信并真正重视起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多管齐下,紧抓不放,常抓不懈,狠抓落实。其次,在方式方法上要“实”要“活”,就是要紧贴党员干部实际,生动具体地开展教育培训,综合运用交流互动、观摩体验、宣讲引导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必须积极创设促进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实践平台。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信念坚定不坚定,光靠理论教育不行,还得看能不能经得起实践考验。彭阳县采取创新工作落实机制,创设党员“双带”发展和城乡“双进共建”机制等办法,搭建起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实现自我完善、创造人生价值铺设了一条有效的实践渠道。由此将党性教育与党性实践统一起来,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中,为培训而培训,教育培训与工作实际相互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关键一条就是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和联系服务的渠道。因此,党性修养教育只有跳出空洞说教的老框框,融入脱贫攻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切实走进党员干部内心,走向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三)应当注重塑造有利于党员干部党性养成的精神园地和良好风气。彭阳从建县初期大兴“三苦”作风,建设“生态彭阳”,到新世纪提升工作效能,创建“党建彭阳”,彭阳干部的精神追求和作风倾向十分明显,“彭阳精神”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世所公认。不仅是对过去几代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为不断成长的新的干部群体营造了一片精神家园,树立了奋进的标竿,必然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党员干部坚强党性的锤炼生成,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党员干部群体精神的塑造,将党性教育推向了更高境界,值得学习借鉴,并在干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当然,树立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党员干部群体的精神形象,绝不是一件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如果单凭人为操作,无论提得多么响亮,恐怕也只能贻笑大方。

[注释]

①刘库,谢应忠等.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退化与恢复——以彭阳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54-56.

②彭阳筑起绿色长城可绕地球三圈.寧夏日报,2007-4-12.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6-10-27.

④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12-11.

作者:邓万钧

第2篇:立足现实,开拓革新

【摘要】教材是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直接而具体的投射。笔者立足当前国内高校法语专业基础课教材使用的现实情况,通过对20多所高校的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客观地反应了全国法语基础课教学在教学材料使用方面的现状、需求、期望以及困境,提出教学语料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以及教材改革朝真实语料方向进行的趋势及其对师生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教材  真实语料  基础课教学  交际

一、研究背景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后来的直接法、视听法、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外语教学法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变革,教学目标从最初以掌握语言自身的规律为主发展到如今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主,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语言是学习的工具而非目的。

《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运用不但要遵循语言本身的规律,适应具体的社会环境,还要尽量符合社会习惯,切合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情景,要求从入门阶段起就要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第三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就“创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手段、方法与教材”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会专家特别指出中国的外语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交际能力培养,“哑巴外语”问题以及一些外语人才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尚有待解决。外语教学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归结于一句话,就是语言知识已经不再是外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是今后中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每一次教学方法的革命都是人们对外语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新定位,并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组织和运作。教材是外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资源,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直接而具体的投射。外语教学改革要先解决“教什么”,才能谈“如何教”,这也是笔者进行本次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二、调研方法和对象

流行于当前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都提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对象国社会文化知识的导入,主张教学材料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这类真实语料在国内法语基础课教学的普及状况如何?各高校在教学材料选择方面有何趋向?目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对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有何反馈?为了理清这些问题,笔者对全国25所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法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定量的方式研究了各高校在法语课堂中使用真实语料的现状,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为力求调研的全面与客观,在25所被调研的高校中,既有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外交学院等知名专业外语院校,也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兰州大学等有较长办学历史的综合类大学,还有近几年来在教育部门鼓励下日益发展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例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等。这25所被调研的学校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在34名填写问卷的教师中,既有从事法语教学30年以上的教授,也有刚刚踏入法语教学职业生涯的年轻讲师。具体参与调研的高校见下表:

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进行探索式调研,问卷题目均为不定项选择,参与问卷者需根据真实教学情况进行选择。问题共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法语专业基础课使用教材的类型

当前国内高校的法语基础课教学共有三种类型的教学语料:(1)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晓宏教授编写的《法语》为代表的本土教材;(2)从法国引进的法文原版教材;(3)来自法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如报刊、连环画、歌曲、影视等。

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25所高校中,36%的高校选择使用中国本土化法语教材,20%使用法国原版教材,44%选择本土化教材和原版教材兼用,100%的高校都表示在固定的教材之外还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真实语料。选择本土化教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继承多年来的教学传统;(2)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3)认为传统本土化教材更加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4)尚未找到既系统,语言又纯正的原版教材。选择法文原版教材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主题丰富,内容新颖,形式灵活互动性强,配有视频,适合口语课等。大部分高校选择本土教材和原版教材配合使用,因为两种教材各有利弊,各自取长补短,实现折中主义的教学方式。

2.真实语料在法语教学中的普及情况调查

笔者列举了常见的12种真实语料,包括原始真实的图片、文学作品节选、报刊文章、漫画或连环画图片、平面广告、视频广告、电视新闻、法语歌曲、广播、电影海报、电影和电视片段。34名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都表示在他们的课堂实践中会不同程度地使用真实语料,统计结果显示,这些真实语料以原始真实图片、报刊文章、电视新闻、法国歌曲、电影片段居多。没有任何教师选择“不使用真实语料”。教师选择这些补充性教学材料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语言地道,形式灵活,语境真实,难易适度。

3.法语课堂中使用真实语料时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查

对于“在课堂上使用真实语料进行教学时,学生有何反应”这一问题,34名参与问卷的教师中,有25%的教师反应学生对真实语料所包含的文化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19%的教师反应学生喜欢真实语料的内容;16%的教师反应使用了真实语料后,师生课堂互动更多了;10%的教师反应学生认为真实语料中的词汇过多过难;10%的教师体会到使用真实语料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欲望;另外还有10%的教师反应使用真实语料教学使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多了。

4.法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语料的必要性调查

对于“在外语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使用来自真实生活中的语料”这一问题,所有参与问卷的教师都回答有必要。27%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文化和语言知识不能即时更新,因此需要补充真实语料;2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需要通过真实语料来加以丰厚;21%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内容缺乏新鲜感,需要额外补充新鲜真实的语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6%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课文的语言不够地道,最后12%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练习不够丰富,需要补充真实语料。

5.外语课堂中合理使用真实语料的关键条件

对于“外语课堂中合理使用真实语料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23%的教师认为语料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能过难;20%的教师认为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言水平对真实语料进行教学法化是非常关键的;16%的教师认为真实语料的内容要和教学目标一致;另有16%的教师认为用于课堂教学的真实语料要包含丰富、与时俱进的文化信息;最后14%的教师认为应用于外语课堂的真实语料要包含新鲜、丰富的语言知识。

6.真实语料是否能取代系统教材

对于“来自生活中的真实语料是否能取代系统教材”这一问题,没有任何教师认为外语课堂教学可以独立使用真实语料,取代教材;62%的教师认为真实语料不能取代教材,外语教学中不能没有系统固定的教材;38%的教师认为真实语料可以取代教材,因为可以编写以真实语料作为素材的系统教材。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语料应用于法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已经得到广大法语教师的一致认同,电视新闻、电影、连环画等多种体裁的真实语料已经在法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及,原因在于与传统外语教材中的语料相比,真实语料具有如下优势:

(1)语料直接来源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语境真实,语言地道,文化知识丰富;

(2)真实语料的语篇体裁多样,通常具有图、文、声等多种模态,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真实语料不以教授语言为目的,相比于以教授具体语法和词汇为目标的系统的教材而言,其语句、措辞更加自然、真实,是来自课堂教学环境之外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而言更具新鲜感;

(4)真实语料可以实现实时更新,与时俱进。

尽管真实语料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大多数教师依然认为真实语料不能取代传统的教材成为外语课堂的基本教学语料。为了探讨该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传统教材加以说明。

中国本土教材:以传统语法教学法为理论基础而编写,语法讲解非常系统而详细,课文是以教授具体语法现象为目的而编写的,语言规范,但有时与现实生活脱节。这类教材调理清晰,注释详细,适合学生自学。

法文原版教材:以西方流行的交际教学法或行动导向教学法为理论基础而编写,课文的编写主要以实现某一交际行为为目的,同时兼顾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语言相比中国本土教材而言更加真实、地道,但为了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偶尔也会对个别词句进行简化。教材中引用了许多真实语料,图文并貌,趣味性强,但相比于中国本土化教材而言,语法讲解不够系统,语法练习不够充足,没有课文注释,不适合学生自学。

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法文原版教材相比于中国本土教材而言更加接近真实语料,然而在参与问卷的25所高校中,选择法文原版教材作为基础法语课教材的院校数量要低于选择中国本土教材的院校。中国大多数外语院校,特别是知名的外语院校依然继承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语法、词汇等语言基础教学;而开设法语专业时间不久的高校或民办学校则更多地选择外文原版教材,原因是这些高校开办法语专业历史较短,在探索中求发展,对于新鲜的教学方法更加开放,重视交际以及语言的实用性。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折中主义的办法,本土化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配合使用,语法与口语交际并重。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法语教师承认真实语料的教学价值以及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应用的过程中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首先,真实语料缺乏系统性,因为这类语料不是按照某一线索(如语法或词汇)进行编排的,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言规律。

其次,真实语料的语言不是以教学目的而撰写的,其中的词汇难度等级不一, 对于初学者而言,有时会显得过难,过多。

第三,相比于教材而言,真实语料对教师备课要求更高,因为教材中的文章体裁较为单一,一般以文字为主,并且已经被教学法化,可以直接使用。而真实语料需要教师自己去编辑整理,设计练习,提取精华,并且真实语料的体裁多种多样,教学法化的过程非常复杂。

摒弃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接受和选择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语料,这对于大多数外语教师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事情。但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语言与对象国人进行顺畅交流。虽然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教师坚持传统教材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已经有许多教师承认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编写系统教材的可行性,并且这些教师中以教龄超过10年的专家和教授居多。束定芳教授的著作《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提到外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守6项原则,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真实性原则”。她认为“所选的语言材料,语言要真实地道,能反映目的语社团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研究和推广一种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教材,是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通过本项调研可以看出各高校法语专业基础课在教材选择上面临的困境:既希望教材语料是真实、有趣味、互动性强的,又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实现上述目的,需要教师在真实语料的搜集和处理方面做出诸多工作:根据外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由简入难编排,必要时需对语料中出现的过难的知识点做出详细的注释;讲解语法和词汇使用的例句力求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需要针对真实语料的体裁特点设计交际互动性练习。本项调研仅在法语专业基础课教学语料使用现状层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未来教材建设的方向。如何将这一目标付诸实施,还需要教学一线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07

[2]曹德明,《中国高校法语专业发展报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2011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8

作者:张戈

第3篇:立足文献,开拓思路

[收稿日期] 2016-06-20

[作者简介] 师学良(1982-),男,甘肃白银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师资博士后。

[文献标识码] A[

编者按:顾斯文教授(Prof. Dr. Sven Günther),1978年生于德国,2008年获德国美因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学术旨趣为古代希腊与罗马的经济理论研究,兼治钱币学、铭文学、古典语言教学法与古典接受史等,在古典历史专业杂志《居穆纳西翁》(Gymnasium)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另有专著刊行。2014年秋,顾斯文博士受聘于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担任古典学外籍专家,讲授拉丁语、拉丁语文献阅读、罗马法史料选读、拉丁铭文学、钱币学入门等课程。2015年,任期届满后,顾斯文博士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古典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教授专注于古典史学研究且长于教学,他开设的古典语文和历史课程吸引了此间众多师生参与,反响良好。顾斯文教授还多次受邀在校内外举行学术讲座。笔者曾亲历顾斯文教授的一些课程和研讨会且日常又多有学术交流,每每受益匪浅;与会同仁亦受顾教授强烈而积极的影响,对自身学业与研究有所启发。有感于此,征得顾教授的同意,在张强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对顾教授进行了访谈。

访谈录旨在介绍顾斯文教授求学、治学与教学经历,涉及古典语文修习、古代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古典学术研究中如何处理原始史料与研究文献等方面的内容。期望这个访谈可为国内蓬勃发展的西方古典史学研究提供一些学术信息,以飨同仁。

师学良:您是怎样对古典史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哪些师长和学者对您的学习和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从中您得到了哪些启示?

顾斯文: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古代世界产生兴趣源于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的《古代希腊神话》。小时候,我的父母和祖父母给我讲书中有关玻耳修斯、赫拉克勒斯、特洛伊战争等神话故事与传说,激发了我对古代世界的兴趣,后来我也阅读了这部故事集,发蒙之教至关重要。后来在学校中我的确迷恋上了历史课,尤其是中学时期的古代史课。德国高中开设历史、拉丁语课程,两科授业教师特别有魅力,由此我对古代史兴趣更浓。从这些课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如何学习,也学会了如何思考、分析和判断,而且我们总是从批判地阅读史料这个基础开始,我从中受益匪浅。

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周围很多朋友劝我应该学那些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专业,比如经济或法律。最终,我在美因茨大学首先注册为神学系学生。我认为历史、文献分析和宗教信仰的结合似乎是开启心智的正确选择,后来我选择了古代历史、近代史以及哲学,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完美的专业组合,现在想想的确如此。大量有意思的研讨课、讲座、同窗之间的交流,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我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宝贵经历。

很幸运,一开始我就在沃夫冈·霍本博士的指导下学习,他是美因茨大学古代史研究所的学术主管,深谙古希腊语、古拉丁语,熟知古代史事,此后几年我一直问学于他。这个古代史研究所逐渐成为我的学术家园,不仅是因为有霍本博士,还有莱昂哈德·舒马赫教授博士、我后来的博士生导师格哈德·豪斯曼教授博士、奥利佛·施托尔教授博士以及弗兰克·伯恩斯坦教授博士等,他们的为学为人都十分出众。在古代史所,一方面我体会到了学术研究,当然还有人人追求进步而产生的学术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当硕士毕业时我和研究所这个大家庭的各位同事成了可以相互倚重的朋友。这段经历对我影响至深,原来学者们都有“常人”的一面。特别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为人随和,极具“权威”(auctoritas)和个人魅力,但却从不刻意地凸显自己的权威。

我个人从中得到启示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与教学活动分不开的,这两方面是一体的。我在学期间一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说,比起仅阅读书本,对我的学术研究颇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火花是在中学、大学讲授各种专题的教学互动中捕捉到的。

在很多方面,我当前任教的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也是这样。这里的师生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融洽而稳定的大家庭。与我先前的经历一样,在他们眼中,教与学对双方同等重要。

师学良:我们知道,在古典语文教学、特别是古拉丁语教学与研究方面,您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那么,您是怎样学习掌握拉丁语的?您又是怎么教授拉丁语的?您认为古典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您或许了解,当前中国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古典史学研究领域,西方古典语文的教学和研究也在普及之中,所以您的经验或能对此有所助益。

顾斯文:“Domitilla cantat. Lucius ridet et clamat: ‘Domitilla ululat!’”(意为:多米提拉唱歌。鲁基乌斯笑着大喊道:“多米提拉在哀号”)。这些句子是我在高中七年级时首次读到的,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在开始学习拉丁语的几周时间里,我们得反复记诵这个短文,而老师教我们的则是:拉丁语如何构造语句,怎么描述词汇形式、句法结构、句子词汇的各种功能、拟声动词“哀号”(ululare)的修辞用法,怎么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男童、女童以及专名等。我这么讲的意思是,当我一开始学习拉丁语的时候,不是单纯从一个角度而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阅读材料的。当然,在那个时候,我们不曾有卡尔·马克思那样全面学习拉丁语的机会——每周至少12小时,既翻译拉丁语文献又用拉丁语说话、写作和讨论。但是,直至高中毕业,我的拉丁语老师在数年间一直采取这种多元化的方式教学,这对我后来教授拉丁语影响至深。在德国高中,拉丁语学满5年考试合格可获“拉丁语证书”(Latinum),学满7年考试合格后则可获得“大拉丁语证书”(groes Latinum),我高中毕业时即获得后一种。我很幸运,在后来我所就读的大学里,教授们亦是并非仅就语言谈论语言。在我学习古代历史课程的时候,教授们授课时当然也喜欢从原始文献开始讲起,但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同样体现出将所讲文献置于其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中的娴熟技艺,最终为我们挑明了那些常常晦涩难解的文献的丰富含义。

同样,我在中学和大学教授语言的核心理念也是如此,这就是力求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同时也要掌握语境分析。换句话说,这两方面不可分割,如果只注重文献内容与篇章划分但却不明白文献所以如此的框架结构,那么眼前的文献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东西。我记得以前有一位拉丁语教授曾找到我的指导教授,说他在读一篇史料时看到著者用到了“sestertii”这个词,问这是否于史有征。当我的指导教授打开保险箱向他展示了一些这种“sestertii”钱币后,这位教授大感惊讶。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将语言、历史和考古等等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之对立起来。遗憾的是,在当今学界中,这些学科通常被人为设置在不同研究机构,结果“古代研究”(Altertumswissenschaften)不复存在,而从“古代研究”出发,综合各学科的不同理论、模型和方法,我们对史料会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首先会向学生们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即所有这些研究领域同属一体,然后才按学习小组、课题或其他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

师学良:除语言问题外,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文献的。我们看到,通常情况下,以研究论著为主的二手文献其数量显然大于原始文献,请您结合研究实践谈谈您是怎么处理原始文献的,又是怎样在研读原始文献和搜读研究论著之间取得平衡的?

顾斯文:美因茨大学古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门上,曾张贴了两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一句是“Sekundaerliteratur verwirrt nur!”(“二手研究论著只使人困惑”),另一句是“Kopiert ist nicht kapiert!”(“复制不是领悟”),当时我们在研究中循此而为。首先,我一定会反复阅读原始文献,查考字典辞书搞清楚尚不知道的史实,确定著作家及其著作的背景、意图、承袭的传统、目标读者等等,接下来最重要的是针对文献提出问题。不仅要提出对于分析文献史料来说很重要的“W”类(who, when, where, what, why)问题,还要提出更深层的阐释问题,这种问题通常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在何种程度上”(to what extent)始。接着,我会搜集其他类似史料,组织论据回答之前的分析性问题和阐释性问题,只有在这些完成之后才开始参酌其他论著。当然我知道,我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尤其是分析性问题都已经有人讨论和解决过了。不过这不是什么憾事,反倒恰恰说明我的方向是对的。或许我所思考的这一个阐释性问题在现有研究论著中从未被提出,那么这就是我提出新观点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我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新贡献。凭借这样的方法,我不会也不用剿袭旧说,而是提升了自己的学术能力。

当然,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这两个方面是同时并进的,因为我们掌握了原始文献和研究论著类文献的区别。但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且有必要的是向学生阐明并传授给他们这两类文献之间的区别,而且需要指出,一种文献是原始文献还是二手研究论著取决于阐释性问题。例如,若用一部有关西塞罗的古代评注著作(如阿斯康尼乌斯的评注)来考察西塞罗的思想,那么这部评注就应被视为是二手研究论著,但如果研究课题是讨论西塞罗著作的接受史,那么这部评注便是典型的原始文献。

我们可以举一个关于阐释性问题的例子。如果古代著作家甲引用了另一个古代著作家乙的一段文献来佐证其论点,那么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著作家甲的这个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著作家乙的说法”,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阐释性问题则是“著作家乙的说法是如何被著作家甲用于其著作中的”,这后一个问题应更富于探讨价值。当然,若拥有其他具体可用的材料、更深入研究的话,这其中还涉及其他具体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考察不同方面,这样我们就不必蹈袭已有研究论著中有关这两位著作家的种种观点,而是仅需参考为数不多的专著或论文,这些研究著作对我要解决的问题来说才是重要的。若这些论著在我看来未能圆满的解决问题,则我会撰文立说。

但是,在学术研究中若采取相反的步骤,即搜读二手研究论著在先、阅读原始文献在后,那么我们仅能就原始史料读出现有研究论著中所列的种种看法,我们的思维就会被那些其他学者已经讨论过的问题框定,由此我们或许发现不了新问题。对那些承受竞争压力且急于发表论著的学者来说,这种情况最为糟糕,但在当今却很常见。随着学术出版市场的急速繁荣,此举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书评,对原始文献本身的思考反被遮掩难见。总之,我的看法是,阅读原始文献是第一位的。

师学良:您的学术研究重点是古代经济与国家财政的理论和历史,就此发表过大量论著,请谈谈您有何创获和心得。另外,请简述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并介绍一下您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工作。

顾斯文:有时候不仅各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也难解难分。我在硕士学习期间注意到从规章制度和官僚体制入手可了解社会的框架和构造,因此我对法律和行政管理研究特别感兴趣,这就是为何即便我修完规定学分后仍选择修习(国家)法律而不是哲学的原因。研究这个相当复杂的课题需要一系列学术工具,这些都是从我的导师那里学到的,他一直专注于铭文学、钱币学和法律史料。我所感兴趣的问题是,考虑到文献史料记载不足,那么如何凭借一套明确的方法论,通过分析、综合和阐释其他类型史料中的相关残篇记载来重构这一行政管理模式。我在研究中至今仍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是,古代世界中一个人仅仅操控着一个小小的转轮,但整台机器却能驶向不同的方向。

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是罗马帝国的间接税制度,研究中我首次涉及这种相互关系。例如,我在研究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奥古斯都如何通过设立遗产税这一举措,将给老兵发饷的当务之急与抬高贵族家族地位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由这一举措,奥古斯都支持单个家族内的遗产继承,打乱了旧有贵族网络,反对上层家族将遗产赠予政治同盟或庇护者的习惯做法,在几乎仅有君主统治尚属安全的时期维护了他作为元首的地位,这是奥古斯都的创举。结果,研究这些看似没有吸引力的国家财政和行政管理问题让我的学术兴趣延伸到政治史领域。

完成博士论文后,我开始转向古希腊史研究,侧重经济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人们通常被史料牵着走,相当盲目地据守史料,却不曾深入探究其内在意义。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古希腊经济理论著作中,这是古代经济性质论战的主战场之一。古代经济理论研究中,通常自名为实质论者的原始派学者主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色诺芬等人著作仅传达各种政治或道德价值,因此古人根本不关注经济问题。而自称为形式论者的现代派学者认为,古代实况一如当今,即古代亦有纯粹的理性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但在我看来,上述两说均不成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经济极难与社会的其他制度截然分开,从不同且毫无联系的结构和话语中找不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只是“内嵌”(embedded)于社会、文化、宗教或其他之中。经济有自身的规律、模式和目的,这些才是涉及经济问题的史料的基础。这些经济思想尤其在文献史料中并未径直表达,而是通过设立一系列框架(frames)表达,这些框架促使著者与读者借助著作来交流。例如,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强烈反对外邦人按照他们的观念来破坏他的理想、陈旧、封闭的城邦的道德观。然而仅当公元前四世纪的历史实际是另一番景象、即在一个开放社会结构中外邦人构成关键经济团体时,柏拉图主张才能对读者产生影响。从其他史料中可见,柏拉图恰恰生活在有这一类外邦人的环境中并完成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可以说这是柏拉图对现实的反讽。

我在研究中尝试探讨并说明这种框架,据此参与到晚近以来的古代经济研究与争论中。我的研究主要援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一非加超的理论(nonplusultra theory)似乎可将原始派理论和现代派理论纳入一体。但我认为,这仅是一个虚构的共识,因为主张经济行为可由影响决策的制度来阐明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上述两派都赞同,但却不能促使这两派提出研究古代与现代经济的新思维。所有的解释模型和理论学说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包括我的观点在内,这就是说:我们仅能在这些理论或模型的范围之内做出成就或得到结果,不少但却也不多。但同时也要看到,每一代学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模型、理论和问题,并以此来研究现存史料,所以说学术研究无止境,唯有变迁而已。

师学良:作为西方古典史学者,您长期在本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从事教学科研活动,那么请问这种跨文化体验是否对您的古典历史研究有所影响?

顾斯文:是的!人们常常引用德国古典学家乌沃·豪尔舍的一句名言“古代是‘最近的陌生者’”(Antike ist das nchste Fremde),这是说人们常常着迷于古代世界,是因为面对相似的问题、需求和困难,古代世界提供了不同的回答和可能性。但问题是,如果人们不在生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怎么能对“最近的陌生者”保持开放呢?我坚信,当前我在中国的经历、曾经在横滨的东京德国学校做中学主管和讲授历史与拉丁语的经验,对我的古代史研究有着强烈而积极的影响。一旦亲身体验了不同的文化、行为方式和观念,切实感受到作为一名外国人真正意味着什么,则人们将会拥有另一种审视自己国家的眼光,同样也一定能够想象到古代史有多么的不同。另外,你也能跳出自身传统框架,提出诸多新问题。

举例来说,在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学工作的第一个学年,我给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研讨课,基于各人的研究课题,我们在课堂上考虑到了不同的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最终深化了对各自目标作者及其著作的认识。在互动讨论“state”和“law”这两个概念时,我和学生们一起探索合适的中文译法,并且认识到西方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身历史、特别是启蒙运动以及19世纪民族—国家建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塑造和建构自我的。显然,这一看法或许对理解古代时期这两个概念的用法未添新意,例如罗马共和国晚期或西塞罗时代,但却对今日阐释这种话题增添了很多新见解;在这次研讨课之后,我进一步认识到“更可能像罗马人、希腊人一样”的重要意义,这样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基本术语的内涵,并且给出所在文化传统中相应译法的理由。正因为探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最近的陌生者”观念,我们才能更接近古代史研究中“最近的陌生者”,提出尚未触及的新疑问。

师学良:我们知道您新近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古典学教授,那么您对进一步推动西方古典史学研究有什么建议?您在此工作期间有哪些新的愿景?

顾斯文:对于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的师生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互激励,这里的每个人都具备发现适合自身古代史研究方式方法的潜力。与“最近的陌生者”极为相关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式和问题,我很高兴且乐于同他们一起前行。中国有自己的古老文化、不同的社会、国家和经济的观念,你们能从古代文献中提出他人未曾触及的问题。这样你就能获得新见解,促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也有社会意义。作为将古代传达到当今时代的古代史研究者,对于当下讨论的一些公共问题,我们必须提供古人有关同类问题的解答,我们不能掌握古人的解答将传向何方,但却必须给出这一可能性供人们选择。

所以,我鼓励我的同事和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献史料,同时综合考虑其他材料。借助新近收藏的古代钱币、铭文集成和考古材料,我们现在可以从各个角度研究古代世界。对所有这些文献与资料,我们不仅在日常课程也在每周五晚举行的“古典研究讨论会”进行研讨。我邀请了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每次讨论的主题由参与人员提前选定,包括每个人当前的研究课题、新史料如铭文或钱币等等。讨论会上,报告人介绍完此次研讨主题后,我们开始对本次论题涉及的史料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参与者的观点和立场相当多样化,当然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平等地抒发己见。这样做的益处是,从各种知识背景出发提出的诸多不同问题可使参与者更深入掌握史料,并联系到其他证据,通常会给予后续相关研究以新的思考或观点。我很高兴地看到,当新见解出现时,参与者们对此感到极为兴奋;经过这样的讨论会,若有新论文撰写和发表,我想我终于实现了当教师的目的。换句话说,我的目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和完整的人,既激励学生又以身作则。“勤奋创新、为人师表”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我亦引为座右铭。我认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也构成了目前我用力最勤的希腊古典著作家色诺芬的思想基础;色诺芬坚信,成功应对时代挑战的关键是具有示范意义、充满创造性的领导力。

师学良:谢谢您接受访谈。

顾斯文: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和体验,谢谢。

(责任编辑:冯雅)

作者:师学良

第4篇:立足基层 开拓创新 切实加强乡镇基层团组织建设

立足基层

开拓创新 切实加强乡镇基层团组织建设

共青团隆德县委

2011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农村团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团的工作,是我们基层团组织工作者的新的课题。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说,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与广大普通青年的联系,作为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应当真正关心、联系、服务重要青年群体。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实现各项功能、保持自身活力的“生命力工程”。各级团组织要坚持面向基层、狠抓基层,坚定难点工作抓与不抓不一样、狠抓与一般抓不一样、集中力量抓与分散抓不一样的决心,坚定对待重大挑战持之以恒、通过量变就能形成质变的决心,以最大的信心、力气和韧劲持续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努力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团组织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的变化,基层团组织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团组织活动开展难。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年、团员纷纷流向企业、自谋职业或外出经商打工,一方面使团组织开展工作联系不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兼职观念取向的变化,很多团员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还是挣钱比较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份,疏远了团的组织,脱离了团组织的管理。

二是服务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农村团组织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这当然与当地青年的就业特点也有直接的关系。在“五四”期间,部分团组织虽能组织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但内容单一,加上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出现了青年需要的,团组织做不到,团组织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三是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落实较难。一是部分党组织对团支部书记的关心培养不够,政治上关心少、工作上指

2 导少、方法教得少。目前,村团支部书记应享受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是因人而异,因村而异,直接影响团的工作地位;二是由于绝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兼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的工作和青年工作,而且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

四是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亟需提升。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团支部书记的普遍为高中和初中文化,中专、大专的仅仅几个。二是年龄偏大,在村级团支部书记中30岁以下的寥寥无几,团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五是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困难大。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等问题突出。在我县的农村团员中,90%以上团员在企业或县外工作。同时,由于团的组织生活不正常,再加上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许多青年实际上又多在学校发展,使村级团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的重视不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追求经济效益,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

3 关心程度不够,本着“能维持、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在评价团干部工作时,只重视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从各地基层团干部兼职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普遍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个别村主要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作可有可无的角色,很不重视,对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这就会导致整个村级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后继无人,并且这种现象已经凸现出来。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手段落后,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措施,影响团组织后备军作用的发挥。

三是部分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乡镇党政布臵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团干部对团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另外部分团干部的政治

4 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多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团员青年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团员意识的淡薄,出现了“团员不爱团,青年不想团,团干不管团”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一)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团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同时将团干部的选拔、培训、使用以及待遇等问题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团组织要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

(二)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新组织设臵模式。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臵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努力做到“哪里有团员青

5 年,哪里就有团组织,哪里就有团的工作”。首先,加强团建,重点突破。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社区、行政村、企业、学校齐头并进的工作思路,探索组织设臵科学化,工作载体职能化,阵地建设多样化,实现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的创新。其次,互联共建、优势互补。就是按照区域相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实现村村联建、村校联建、村企联建,加大农村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力度,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覆盖面,从而促进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建设。

(三)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广大青年的信赖。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从实际情况看,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要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

6 切实有效的服务。

(四)以吸纳优秀青年为重点,创新团的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团干部选拔机制。在农村大力开展以选配“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领青年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团干部,对年龄偏大、工作力度不大的团支部,积极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新的团支部书记和团干部,同时,大力推进乡镇团组织按期换届。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重点、以团员青年认可度为重要尺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联合组织部门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协管力度,制定详细的协管制度,从而充分调动基层团干部从事团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团干部的培训。要大力加强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每年至少要对村团委书记进行一次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在搞好团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基层团干部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创新团员队伍的管理。根据青年流动日益加剧、工作生活变动日趋频繁的特点,积极探索团员青年管理方式。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衔接,按照“流入地管理和流出地管理相结合,以

7 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管理为辅”的原则,重点解决好流动团员的管理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员的教育管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改进教育工作,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四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村助理临时团支部的作用。把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助理作为临时团支部成员,并成立临时性团组织。这些大学生吃住、工作在农村,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要求进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相对容易。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把团支部的各项工作结合到一起,利用他们的资源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带动其他团组织活动的全面开展。

第5篇: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突出效果

——毕节地区住房公积管理中心黔西管理部

毕节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黔西县管理部于2006年10月成立,编制4人,自成立以来,在地区中心及黔西县委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结合实际,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思路,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各项工作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使公积金管理每年都有新进展。2007年黔西县乡(镇)和乡(镇)教师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实现了县财政预算单位公积金全覆盖;2008年提高县财政匹配的缴存比例,财政补贴比例由原来的5%调至10%;2009年,提高了财政匹配缴存基数,从原来的基本工资提高到全额工资。到2010年9月30日黔西县公积金归集总额2.62亿元,归集余额为2.11亿元,是2006年成立时的2300万元的9.17倍,增长817 %,应缴人数16546人,是成立时的3倍,各项工作运转正常。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路,优化扩面增缴环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归集是“源头”,没有归集,住房公积金事业就是一潭死水,我县一直把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维护职工权益,依法履行公积金管理机构职责的实际行动,并以此作为工作

1 的重中之重,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扩面环境,加大催建催缴力度,扩面工作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

1、抓归集,突出政府主导。我县始终坚持“勤向中心请示,多给政府汇报,常与财政沟通”的工作方法,积极争取黔西县政府及县直单位支持,有力促进了工作的落实到位,全力营造政府支持,单位自觉,职工维权的制度拓展氛围。

2、抓宣传,奠基础。我部通过发宣传单,在街道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发布政策信息,开展现场办公等,把政策宣传,制度公开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宣传引导,舆论造势,是我部公积金归集扩面全面推进的基础。

3、抓规范,2010年,与县财政建立财政预算单位工资联审系统。原县直财政预算单位缓缴、欠缴及一人多帐户的问题普遍存在,造成各单位特别是乡(镇)住房公积金不能按月及时缴存,损害了干部职工利益,弱化了管理部向职工发放公积金贷款的职能。我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工资联审系统建设为主线,带动公积金归集工作的思路,与黔西县财政、人事、编办共同行文建立了财政预算单位工资联审系统。确保全县财政预算单位公积金的按月足额缴存,保障了管理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正常运行。一是统一了公积金的帐户管理。各单位每月上报公积金缴交清册和缴交变更清册后,管理部才对上

2 报单位的工资发放进行网上确认,对未按时缴交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不予进行工资发放确认。二是规范公积金缴存。缴存单位能够轻松、快捷地缴纳公积金,不仅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入帐,同时保证了职工的贷款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实现了财政、人事、编办资源共享。四是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五是管理部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六是提升了公积金部门的知名度。

4、抓追缴。对缓缴、未缴的单位重点上门追缴。工作中做到“五个员”,即情报员、协调员、解说员、宣传员和操作员,抓好扩面信息的提供,人际关系的协调,政策法规的解说,归集扩面的宣传和业务操作的实施。

5、抓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建立公积金制度的突破。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公积金事业加速发展的“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向“非公”领域延伸,努力增加制度的惠及人群是我们抓好归集工作的重点,经过调查研究,采取分类指导、注重政策宣传、认真沟通和搞好服务,做到“一企一策”、“一事一计”,增强扩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已有22家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其中非公经济企业13家。

(二)、注重效用,保证公积金使用。 住房公积金的活力在于运用。

1、强化公积金提取管理,提取政策向中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员倾斜。近几年共支取5166万元,无任何违规支取现象。

2、公积金个贷超常规发展。

黔西县房贷市场日趋火曝,公积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切实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给众多缴存职工带来了实惠,刺激了职工住房消费,拉动了房地产市场发展,我部简化工作程序,加大工作力度,贷款工作由房开企业的不理解到积极主动联系的变化,使公积金贷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贷款余额2.52亿元,贷款职工户数1990户,按30%自有资金计算,公积金贷款直接为黔西县地方经济固定产注入了3.5亿元的资金,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从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今年 折借资金4000万元,1-9月共发放公积金贷款10915万元,使今年公积金的发放率达到了116%。

(三)、突出内部管理的规范运作,防范风险。防范风险是公积金管理部门的根本任务,要管好,用好每一分钱,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规范业务,严格程序,积极推行“公示制”及“一次告知制”等服务制度。二是严格政策,防套取。三是加大催收贷款力度,严格执行逾期考核办法,始终坚持“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监管、逾期即催”的工作 4 原则,及时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目前资金运行正常,贷款逾期率为零,正常还款率达100%。

(四)、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县财政部门加强对公积金监督,审计部门每年依法审计,受托银行与管理部建立相互监督机制,定期召开与受托银行职席会议,严格按委委托合同办理公积金业务,确保资金安全 ,公积金运行良好,增值收益高,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增值收益727.5万元,其中提供廉租住房资金200万元左右。

二、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1、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积金工作。公积金工作要融入改革发展大局,服从大局,服务于经济,服务于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公积金事业全面发展。

2、必须依靠当地县委、政府才能推进公积金事业快速发展。政府的重视支持,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公积金事业快速发展的“支撑点”。只有紧贴政府,借力政府,服务政府,才能不断扩大公积金覆盖面和影响力,才能巩固工作基础,提高工作实效,在服务大局、服务职工中焕发新活力。

3、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推进公积金事业创新发展。创新是公积金工作发展进步的灵魂,这几 5 年我区在不违背《条例》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措施,推进了公积金工作的快速发展。

4、必须提升公积金管理部门队伍素质,练好内功。精干优良的管理队伍,高效便捷的一流服务是公积金事业快速发展的“奠基石”,要靠熟练的业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推进公积金事业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宏观上公积金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与公积金事业发展不适应。

2、公积金的职能要求与公积金行政执法的手段不相适应,往往靠人力资源,靠老面子,靠老关系,靠公关,工作环境“无奈”和“无助”。开展归集扩面工作的艰巨性不可避免。

3、基础设施差。

4、公积金贷款资金缺口大,压力大。

四、下一步打算

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增强社会住房保障作用,强化风险安全管理,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稳步增长和结构优化,从而达到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坚持按照规范化运作,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现代化网络,创新化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

6 规范化运作,就是各项业务严格按政策规定和程序,重点加大归集工作,采取主动出击,充分调动受托银行积极性,银行资源丰富,采取受托银行“谁扩面,存款留在谁哪里”等措施;精细化管理,从细节着手,从“精”上下功夫;人性化服务,牢固树立“便民、和民、爱民、为民服务思想”;现代化网络,加强公积金网络管理;创新化工作,学习新经验,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五、建 议

1、建立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垂直的公众型资金管理机构。

2、全省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3、全省建立规范统一的公积金操作程序

4、编制全省住房公积金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第6篇: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彰显德育无穷魅力

—舞钢市实验小学申报德育先进集体材料

正值绿芽绽放、玉兰花开的季节,一走进舞钢市实验小学校园,呈现在你眼前的就是——挺拔而又透着儒雅的教学楼、宽阔洋溢着运动气息的田径场,整洁散发着温馨家园的公寓楼……一种整洁优美、朝气蓬勃、和谐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

该校建于1994年,座落在舞钢市垭口温州路北段、鹁鸽楼山脚下,这里环境僻静优雅,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校园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一所新兴的融走读与寄宿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00余人。现有教职工59人,学历达标率100%,提高率91.5%。其中本科学历12人,高级职称4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德育课优秀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优质课教师11人,平顶山市级骨干教师3人,平顶山、舞钢市级优质课教师50余人。

舞钢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近年来,秉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首,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树人立德,育人铸魂。学校领导集体以此为己任,满腔热情、乐此不疲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每位领导同志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当做工作指南,以大局为先、工作为重,大胆开拓,勇于改革,形成了一支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领导队伍。教育是心灵的唤醒,教育是道德的启迪,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和年级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及“我是主人我参与”的团队精神,正是在这种统一思想,团结一心的感召下,全体教职工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的重任,营造了浓厚的育人氛围,凝聚着无穷的战斗激情和力量。

二、实行民主管理,调动工作热情。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重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特别对每年的职称评定工作,我校都要经过班子研究定思路,教代会审议通过等一系列程序后,才正式公布形成制度。

长期以来,学校无出现拨打市长热线,法律纠纷,上访写匿名信者。在工作中,学校领导愿意俯下身子,为广大教职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把学校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扼杀在了萌芽状态,化解成了一种沟通的平台。例如,每周五的校长接待日,以及随时都可以和学校领导电话或短信沟通的方式,使上下级之间多了些沟通、多了些倾听、多了些换位思考,也就营造了校园里这股和谐的新风,大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三、着眼文化引领,让人文与德育同行

校园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发展的隐形资产与前进动力。为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以此为依托,使各项德育工作开展得更扎实、更细微、更持久,逐步走向内涵发展、和谐发展。

1、积极创建人文育人环境。学校投资数万元,修建高标准的塑胶田径场、公寓楼、餐厅;装备校园数字文化广播系统、闭路电视;修缮百米文化长廊,设置文化标语与橱窗;悬挂名人画像,设置大型壁画;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校报,温馨的英子姐姐热线,富有特色的校园景点,青春飞扬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使学校真正成了学生德的形成,智的开发和美的熏陶的绝妙成长空间。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发展潜力,学校提出“向学生要质量,先向教师要质量”的口号,加大教师的专业学习,助推教师成长。学校征订多种教育教学杂志报刊,购买教育类著作,图书馆、阅览室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两周一次教师业务培训,开辟“读书论坛”;启动“名师工程”,树立岗位标兵,评选优秀班主任,大力宣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向专家型、科研型教师迈进。

3、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我们开办家长学校,请名人、专家讲课,进行家教经验交流,让科学的人文教育引领家庭教育。我们请来了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史彩娥教授、河师大王彩琴教授、广州英豪教育专家岳桂敏教授、家教专家马耀昌教授到校做报告;并聘请史彩娥教授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指导顾问;并统一印制了“学生家校联系册”,要求家长和生活老师每周对孩子在家庭的学习、礼仪、自理、家务等方面逐项评价打分,反馈给学校,促进家校双向交流,优化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

4、细处入手,彰显高品位的人文空间。

我们坚持围绕“绿化、人文化”的目标,掀起了“文明校园”“十佳创建”的争创热潮,努力打造“文明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我校制作“孩子挺起你的胸膛”大型背景墙、“格言警句”悬挂牌、自励教育烫金大字、温馨的提醒语等内容,潜藏在校园里每个值得关注的角落,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班级是学校发展的细胞。学校很重视班级文化阵地的建设,以年级组为单位,献言献计,群策群力,构建属于自己班级、年级的文化特色;开展“文明班级”“书香班级”“特色班级”争创活动,定期举行“读书心得展评”;推选“班级启明星”,树立班级榜样,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组建“太阳雨”小记者团、“阳光鼓号队”,这些富有人文气息特色的创设,使班级充满生机活力,使校园处处彰显着文化的魅力,如涓涓细流在孩子们心中幸福地流淌。

5、升级英语特色,营造多元校园新文化

作为唯一一所被舞钢市教育局批准的“英语特色”学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创办英语特色教育,努力打造崭新的立体英语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让英语这门学科走进生活,走进文化领域:英语课堂趣盎然、科研兴教讲实效、英语角里人头涌、英语长廊任徜徉、英语吊牌常瞩目、英语电视也动听、每日问候声声切、英语日里尽开颜、英语网络可冲浪、英语小组兴趣高、课外活动多姿彩,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多元的立体性的英语校园文化模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感知英语、喜欢英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氛围中享受着校园文化的独具风采。

四、搭建活动平台,深化德育内涵

活动,是教育的平台,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养成教育的好途径、好载体。

1、开展养成教育评比活动。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为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我校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如实验小学《一日常规》、《一周常规》、《留守儿童作息制度》、《留守儿童一日评比细则》等,力争把养成教育内容细目化,做细、做实、做好,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天天有检查,周周有评比。

2、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当千名文明使者”活动。为了提高文明素质,争当文明使者,每年阳春三月,全体师生集会宣誓签名,被评上文明使者的学生,光荣当选为升旗手,走上颁奖台,由校领导亲自佩戴红色的“文明使者牌”。

3、开展“每周记一条礼仪格言,为人生养成良好习惯”活动。周一由少先大队部写在校门口的黑板上,每次红领巾广播站播报一次,要求学生人人牢记在心,并付诸行动。

4、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雪莱曾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实际行动给学生诠释爱的真谛。全校师生为汶川地震、我市枣林一中患白血病的英语教师、我市武功小学二年级费永收同学等捐款的动人场景,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爱的温暖以及传播爱所带来的快乐。

5、开展“我爱山水林城——舞钢”活动。

随着舞钢市“四城联创”如火如荼地开展,环境建设得到了飞速进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及过程,从而自觉地维护优美的环境,为创建美丽钢城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特策划组织开展“我爱山水林城——舞钢”的系列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了解钢城,宣传保护钢城。环保手抄报、黑板报,设计环保图标、撰写环保文章,到社区发传单“小手拉大手”,到社区义务劳动,为创卫做贡献,种植绿树等活动,使全校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6、开展“唱响绿色童谣,装载七彩童年”活动。 当今,“灰色童谣”充斥校园内外,我校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诺干意见》,以“唱响绿色童谣,装载七彩童年”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诵读、游戏到创编、传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美好心灵,抒写七彩童年。主要是通过:童谣走进课堂,童谣走进课间,童谣走进文化长廊,童谣走进社区,童谣走进家庭等渠道传唱和创编童谣。曾得到平顶山市教育电视台、平顶山晚报、舞钢信息报、平顶山经济网等新闻媒体、网站的详细报道;曾被市文明委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案例推选到中央;曾在平顶山市级科学实践发展观汇报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发言交流等。

7、举行“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通过晨诵、古诗文诵背比赛、诗词美文朗诵会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古诗词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勉励师生“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六、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深入心灵

近年来,我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远离父母。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客观原因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我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拓创新、不断做着努力。

自2007年4月,学校正式成立了以“英子姐姐在线”为核心的心理咨询中心。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精美大方的“英子姐姐”小信箱,装置了现代化的数字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网络,让“英子姐姐”的声音传遍校园,缓缓走进孩子的心里。 特别是在2008——2009里,舞钢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英子姐姐在线”这一平台,针对孩子们信件反映的信息举行心理知识讲座20余场,把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放在教育和发展上,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自救方法。同时,还采用其他方法开展工作。例如鼓励孩子走进“心理咨询角”,建立咨询档案,悉心关注他们成长;主动找到一些敢于说出自己烦恼的孩子走进“英子姐姐在线”现场,当面引导;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一些“放飞梦想”、“我的心里话我来说”“我和父母聊聊天”等活动,推动“英子姐姐在线”的进一步发展。

正是这种方法,很好地抚慰了留守孩子的心灵,现在学校“心理咨询处”下设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咨询站”,专门成立“教、学心理咨询区”和“生活心理咨询区”,全方位发现、呵护、引导留守儿童的生活,弥补这群孩子“缺失的爱”。这种拓宽德育新渠道的举措,受到了教育时报、青年导报、平顶山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立足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扎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荣获“全国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孩子示范校”、“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实验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河南省“德育实验基地”“心理健康实验学校”“书法实验学校”“英语培训基地”“依法治校示范校”“绿色学校”;平顶山市“文明单位”“示范性学校”“庭院绿化达标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舞钢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小学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英语特色学校”“标兵红旗大队、优秀团支部”“交通安全示范校”“十佳学校”等六十多项集体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明天,舞钢市实验小学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立足这片沃土,辛勤耕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绽放出更具魅力的德育之花,谱写出更为灿烂的教育诗篇。

第7篇:立足实情 创新模式 打造特色 积极开拓初次信访新天地

立足实情 创新模式 打造特色

积极开拓信访工作新天地

——中共黎川县纪委、监察局破解信访工作做法探索

近年来,随着城乡改革开放的加快,诸如山林权属纠纷、征地补偿争议、医疗教育收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了反映党员干部问题的初次信访接踵而至。鉴于此,黎川县纪检监察机关立足实情,创新模式,打造特色,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积极开拓信访工作新天地,有力地奏响了“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创一方和谐”时代主旋律。现将主要工作经验汇报如下:

一、工作模式

信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直以来,形成一套简便、管用、有约束力的工作模式是我们的长期的奋斗方向。为此,我们在实践当中创新了一套“

三、

三、

四、四”信访工作模式。

一是建设“三个中心”,构建服务平台。“三个中心”即县级“信访举报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诉求中心”。信访举报中心设有接待室和处理室,配备了两台电脑和彩色打印机,安排了二名专职和一名兼职干部。制定了信访工作流程,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坚持每周一领导“接访制”。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诉求中心”统筹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统一性是指乡镇统称“两个中心”,有牌子、场所、咨询台、接待室、工作流程图、工作制度、值班安排、诉求登记,方便群众诉求。多样性是指工作方式方法融会贯通。有的将纪检监察部门信访室与“便民服务中心”或“诉求中心”合署办公;有的与政法信访机构密切协作等等。

二是夯实“三大网络”,拓展信息渠道。第一,知民网络。广布网点。县信访办、乡(镇)信访室、村信访站星罗棋布全县上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做强队伍。优化了县、乡(镇)、村三级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员队伍,在全县108个行政村的村小组聘请了467名信访信息员。第二,访民网络。通过“信访直通车”主动出击,变“上访”为“下访”,及时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2006年,我们在处理高速公路征地中涉及熊村镇群众利益的问题时,组织司法、土管、公路、电力等单位联合下访,举办“阳光诉求”活动,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调研网络。坚持联席会议制度,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调研,征求信访信息员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初次信访动态和成因以及规律,提出处臵预案和对策。

三是抓好“四个环节”,规范工作流程。第一,政策引导。利用迎上来、送下去等方式散发《信访举报指南》小册,通过县广播电视台、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等方式公布信访政策法规。同时,提供了007免费信箱、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信访举报渠道,引导群众依纪依法有序信访。第二,受理告知。为避免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我们根据信访件的内容选择不同方式公开受理情况,以便群众查询和配合调查。第三,过程参与。对一些疑难集体访案件调查处理中,举报群众推选的有文化、懂政策的代表一方面提供线索,另一方面旁听审理情况,既推进了信访案件调查,又消除了群众的心中疑虑。2007年6月,厚村乡大源村群众集体反映党支部书记有关问题时,我们邀请群众代表旁听、质询,群众真正地体会了调处的公开、公正、透明。第四,回访反馈。坚持署实名信访件“回访制”,采取走访、电话、书信等方式分别进行回复,征求举报人意见和建议,确保“事事有回音”。

四是推行“四项制度”,强化分类调处。 限时办结制。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三日内办结,属于矛盾纠纷问题的七日内办结,属于一般违纪问题的一月内办结,属于严重违纪问题的三个月内办结。首办负责制。坚持“谁接待、谁受理、谁负责”的原则,在县、乡、村三级公开栏上公布首问负责人名单,并且要求“三包”,即包调查核实、包沟通反馈、包息诉息访。部门会诊制。针对集体性和重点性的信访,我们牵头组织协调,研制调处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确保各司其职。如:群众举报中医院院长在医药购销和医院建设收受贿赂一案,我们药监局、司法局、招投标中心等数个部门,首先各自分头调查情况,接着由我们汇总调查结果,最后组织我们组织调查小组到中医院进行有效反馈,让举报群众当面听取解释和答复。责任追究制。按照“属地管理”的规定,明确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直接责任,并且将信访绩效与年终考核、评优评模、职务晋升结合,凡是有失职行为的都要视情况追究,决不庇护,决不姑息。

二、主要特色

我们破解信访,突出四个特色。

一是突出了人文性。在调处信访中,工作人员推己及人,对信访群众始终保持微笑服务,用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感人的动作,细致耐心地帮助群众化结顺气,促使他们进得了门,找得着人,办得了事,满怀怨气而来,如释重负而归。

二是突出了高效性。拥有了全方位服务平台、横纵贯通渠道、群众全程参与、四项保障制度,并且开设了“信访直通车”、群众上访和干部下访结合等具体措施,促使了信访破解从早、从快、从细、从实。

三是突出了透明性。在信访调处“四个环节”,允许群众臵身其中,较好地发挥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监督权,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破解信访的公开、公正、透明要义。

四是突出了责任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四项制度犹如一个“紧箍咒”,促使调处者在群众信访中不忘责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为息诉罢访目标而不懈努力。如某单位不能认真化解职工矛盾,酿成进京访,我们依法依纪对该单位主要领导予以党内警告处分,并且在全县进行了通报。

三、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们不断实践破解信访,实现多方共赢。 一是强化了服务责任意识,增添了破解初次信访工作内力。借外力,助内力。由于信访破解绩效与个人挂钩,并且纳入了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模工作范围,较好地增强了广大干部的破解信访的亲和力、感召力、创造力,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工作态势。

二是形成了整体联动机制,实现了精诚协作的工作格局。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纪委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打造了“大信访”格局,保障了信访扎实有序地推进。

三是提高了受理调处效果,避免了信访事态升级恶化。年初以来,信访一次性处结率达95%,并且“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集体访、重复访和越级访现象骤然减速,有效防止了信访事态升级恶化,为全县改革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是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纪检监察干部良好形象。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秉承“民为重,官为轻”的民本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不畏权势,依靠法纪积极破解信访,实现了党群干群零距离,贴心服务群众。如:潭溪乡的“民情日记”,中田乡的“连心墙”等活动,党群干群的“血肉相连,鱼水相依”关系更加紧密,纪检监察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极致彰显。

第8篇:务实基层立足岗位努力创新

务实基层立足岗位努力创新 全面推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必须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理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体要求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具体目标,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一、确立建设理念,明确奋斗目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先应当确立正确的建设理念,即党组织和党员应当确立自己是党的先进性的代表者和践行者,肩负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在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命的理念。21世纪是人类社会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时代。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入,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首要的就是使每个党组织和党员具有时代意识和开阔视野,不断强化“先进”意识,学习是党组织和党员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的根本所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显著特点之一是知识、智力成为社会和组织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个党组织和党员要确保先进性,永不滞后,就必须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统一,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自觉地以“先进”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必须要求党员和党组织衷心于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衷心于”并不是一般的认同,而是能够自觉地将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与个人的发展目标和理想相统一,做到时时想着党的目标,处处践行党的目标。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力求实效,常抓不懈的原则。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是要使学习速度大于变化速度,以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克服脱离实践,视学习只是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倾向,要着眼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无论是在理念的培育上,还是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克服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要使党员在衷心于党的目标,扎实工作,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遵循常抓不懈的原则,注重短期效应和搞突击式运动的倾向,做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确保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二、拓宽学习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一)统一思想奠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才是动力。一个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都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动力。当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全面创新和完善阶段,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新理念,自我加压、自我超越,以此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把学习当作一种人生追求和享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务实高效、勤政廉洁、职工群众满意的党组织,使广大职工逐步形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常学习、常换脑、常提高”的浓厚学习氛围,不断实现由学习创新、思维创新到工作创新的飞跃。

(二)明确任务指方向

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党员干部的素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理论素质,它对其它素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注重理论学习,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重点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当前要认真学习好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企业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把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学习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任务上来。通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时不我待、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本职工作的知识是人们做好工作、提高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靠全体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来实现。党员必须不断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本单位的行家里手,做事有所成、业有所创、功有所建的标兵。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定项目,选内容,增强业务知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切实把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作为经常性业务学习的出发点、着眼点。除此之外,还要主动加强科技发展、市场经营、现代管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开阔党员的视野,提高党组织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三、搭建学习平台,创新学习方法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有效管用的新的学习平台和学习方法。

(一)搭建培训平台,深入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抓好党员集中培训和干部规模培训。重点实施好“一把手”培训、年轻干部培训、基层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培训项目,突出培训特色,切实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发展现代产业的能力、持续改善民生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各种类型的学校是人们学习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党校和国民教育体系的作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学历教育。讲座培训是不脱离工作岗位,无时间限制的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优秀的实践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更能满足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

(二)搭建媒体平台,深入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热情

在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教材、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展览、宣传栏等媒体的作用,推介优秀的图书和好的影视作品以及各种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以优秀的作品感染引导党员、干部。

(三)搭建实践平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用知识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本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思想武器。坚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基层真实情况,找准工作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有效举措,切实增强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带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进而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增添新的工作措施,深化调查研究的实效。

学习平台的搭建为搞好学习提供了载体,要使载体有效发挥作用,还要探索、创新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创新学习方法,采用群众宣讲团、专题讲座、推荐好书、建立学习网站、专题调研、深入生活树立和表彰爱学习、善学习先进典型,营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着力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增加学习效果上下功夫。

四、健全学习制度,完善学习机制

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使其获得预期的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从上至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企业领导要带头组织好学习,要克服工作繁忙、事务性多的困难,抓机遇,抢时间,坚持与普通党员一样参加学习考试和竞赛,并力所能及地轮流为党员上课,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成为个人学习的典型,团队学习的领头人,为党员学习做出榜样,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以身作则,作好表率。

(二)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围绕实施“终身教育”和“综合教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制度,以满足党支部和党员提高学习能力的需要,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考核、学习设施、学习经费上为开展学习教育提供支持。

(三)建立培训管理机制

要通过制定符合实际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构建党政调控、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教育培训模式,形成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充满活力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四)建立逐步推进机制

要以先进典型为基础,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逐步从党委向党支部、从领导干部向一般党员扩展,逐步形成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基层党支部和学习型党员,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的真正形成。

(五)建立实用有效的党组织学习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党支部学习制度、集体研讨制度、学习联络员制度、党课制度、党员干部在职学习制度、学习考勤制度、学习档案制度、经验交流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在内的规章制度,使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做到学有计划、学有时间、学有记录、学有笔记、学有保障、学有成果、学有竞争、学有激励、学有考核、学有创新、推动学习的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党员、干部人人重视学习、人人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

(六)健全考核评定机制

要把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活动与党建目标管理相结合,把学习考核与党员干部平时考核、考核和党员民主评议相结合,把各单位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情况作为党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推动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实现考核评估制度的常态化。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自觉的态度和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实践,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9篇: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发展

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政联席制度,在分院领导及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强化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做到了以素质教育激励党建工作、文化引领夯实党建工作、以体制创新丰富党建工作,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发展。

一、严于律己、勤于学习,立场坚定,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能力

作为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的主要负责人,始终严于律己、勤于学习,具有坚定的理论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在工作中贯彻“服务学院发展全局、服务系部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党政合作,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开展党内外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全系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打造出了团结奋进、富有战斗力的工程机械分院基层党组织,为工程机械分院教学工作的开展和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党务工作新途径

(一)、加强分院队伍建设,打造精良管理团队,各项工作力争务实、优质、高效

工程机械分院2008年建系时仅有教职员工8人,在校学生两个班级69人,2010年党总支成立,2011年由原工程机械系改为工程机械分院,现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党员13人,在校学生18个班级497人。随着教工与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工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分院各项工作的效果。因此,要想完成好各项工作,并能保持工程机械蓬勃发展,分院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2011年,在学院干部调整之际。分院书记院长研究决定竞聘的形式选拔推荐人员,分院的各教研室主任一定要认真答辩、集体投票、综合考核。2011年6月召开了工程机械分院教研室主任竞聘大会。会议邀请了学院主管领导及人事处长参加。分院6位老师分别参加三个教研室一个实训中心主任的的竞争。他们分别结合PPT针对所竞聘岗位的专业状况、行业状态、课程设置、教师选用与培养等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观点阐述。竞聘老师演讲后,全体教工对其进行了基层民主测评投票, 1 分院依据综合结果再上报学院聘用。

2010年起学生工作部门又分别对所要聘请的辅导员进行了“如何开展学生工作”现场答辩等选聘工作。通过个人竞选、集体投票选拔出能够心系分院发展,有一定领导力的基层干部,打造了一支精干优良的管理团队,为分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依托行业、深入企业,全部实现订单式冠名班培养模式

工程机械分院在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为更好的完 成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中的各项任务,分院领导班子经常在一起研讨各项任务措施,同时为确保建设任务与区域经济更好融合,同时本着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探索了人才共育、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几年来先后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吉林小松班”等多个冠名班,使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在2011-2013年间全部实现了“冠名订单”人才培养。不仅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实训问题,同时,又用冠名班企业提供的企业奖学金奖励学习上进和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专业引领和激励作用;而且订单式冠名班的签约进一步确保了学生就业问题,2008年至今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为100%。

(三)、成立了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纽带的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

在迎战骨干院校项目建设的学院背景下,为加快工程机械专业建设步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冠名订单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目标,分院领导班子经过多次与学院领导研究,走访行业相关专家、企业家,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载体,成立了集分院代表、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为一体的对口型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

三、 以“创先争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 践活动”“三严三实”等主题活动为引领,党员示范,完善工程机械分院党建工作。--努力营造党建文化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常态化

在“创先争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 2 严三实”等活动中,认真学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院中心工作和分院重点工作,为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力争把党员培养成优秀学业导师、创业导师“打造一支教学技能强、教育管理能力强、社会服务素质强的高素质党员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带动分院师生员工,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具备条件的同志吸收到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发挥党员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一)、确定“党员专业导师责任制”为党建活动载体。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工作业绩。以素质教育激励党建工作

首先、把党建活动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明确“党员专业导师”具体工作目标责任制。“党员专业导师”既要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的专业辅导又要负责所指定班级的职业生涯教育、企业文化交流、就业技能指导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通过落实班级专业导师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内容,确定了学习与工作的方向。以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运行机制,认真开展好党建活动。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企业学生得实惠”。

其次,把党建活动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相结合,做到“三必须”,要求专业导师必须参与班级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必须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与经营理念,并要求每学期都必须组织学生开展与企业的交流会。可以创新会议方式、拓展与企业交流内容,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企业研究的科学水平,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交流各种活动方式,提高自身以及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全体党员在校工作为学生,走出校园为企业,达到校企合作新突破。

第三、把党建活动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和谐社会相结合,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好“五个具体化”方案,从师德师风上、教学技能上、教育理念上、工作岗位上、党员形象上五方面创先争优,扎实有效的推进活动的开展。通过党员专业导师责任制的推行,使教工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质的飞跃。

第四、以思想教育阵地建设为抓手,强化党务工作各项活动。

3 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活动中,首先做到认真开展政治学习活动:教工利用周三下午开展《三会一课》、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基层组织工作作条例、观看红色教育记录片、听学院组织的专家讲座等。认真学习《新党章》、号召学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团会、座谈会等;其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强化师生员工爱国情感教育,以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为主题,利用分院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

三、在教工和学生中抓先进树典型,起到示范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与校企合作企业紧密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励志人生,在校园文化进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企业文化进校园,以文化引领夯实党建工作。

1、2010年--2012年连续3年,工程机械党总支与后勤处党总支联合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丰功,励志党员人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前往辽宁省锦州市、兴城市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到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通过图片、数据、实物、电影、全景屏幕,全方位了解了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战争场面和各方面情况;走进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参观,并分别在纪念碑下重温入党誓词。同志们为我们的战士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感叹不已,深深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感叹我们党的正确领导。

2、2010年10月16日,全体党员带领全体吉林原进冠名班的学生共同走进吉林市原进集团,进行考察、慰问、学习。所有党员共同捐款购买了象征腾飞的牌匾捐给受洪涝灾害的企业。并通过考察、慰问和学习,增进了校企之间的了解、增加了校企之间的感情。并强化了所有党员专业导师既要提高党性修养,又要增强专业修养。明确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指导学生又快又好发展。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称职的专业导师。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在岗位上、活动上、素质上创先争优!

3、 2010至今,连续5年我们分别在新生班级开展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冠名班班级布置大赛。各个冠名班的同学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在与企业的沟通下,利用自己班级的墙壁和空间有效的把冠名班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情况以绘画、手工、摄影和书法等形式展现在班级。2011年至 4 今连续4年,开展了“小松杯”工程机械操作技能大赛。“柳工杯”车工操作技能大赛,校企共同参与,学校主办的系列活动使学生较快捷的了解了企业的文化氛围,拉近了和企业的情感、增强了专业兴趣。从而使学生更爱学校、更爱专业、更爱企业。也强化了专业导师进一步主动了解企业、研究专业。

4、2010- 2014年,各冠名班在辅导员老师和各班党员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与冠名班企业辅导员沟通,有的将企业领导请到班级,有的将班级带到企业共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企业年会暨联欢会。学生走出去、企业走进来,共同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经营业绩和未来目标以及企业的用人机制、奖励机制等。校企互利合作,成果共享,取得了超前效果。

5、2010年至2014年,共同与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成员单位召开实训基地签约、捐赠、奖学金颁发会议,并与2014年创新形式,邀请获奖学生家长到学校参观、座谈与学生同台领奖,扩大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学校声誉的辐射作用。

6、2011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有针对性、效果明显的党总支“三帮扶”工作,对社区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给予了学费资助,并由每位共产党员捐款成立了工程机械党总支三帮扶基金,对社区无工作能力的帮扶对像定期照顾并在节日之际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得到了社区的赞赏,并给予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希望和支持。对学校的孤儿学生李泰廷同学进行了经济和生活中的帮扶,确保该生在校期间品尝兼优,并于今年9月获悉该生已到长春电力大学专升本的继续学习,党总支书记孔春花同志已与该校取得联系,确保妥善解决该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我们“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导师责任制”“企业文化进校园”“三帮扶”活动的开展旨在强师德、提师能、树形象、比贡献、优师风,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团队。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开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四导制”, 励志创新,以体制创新丰富党建工作

1、针对冠名班培养特点,改变学生管理机制,努力实行“两员一师制”

近年来,分院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几年来先后与吉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吉林小松班”等多个冠名班,使工程机械专

5 业学生曾一度全部实现了“冠名订单”人才培养。冠名班的签约虽然确保了学生的实训、实习与就业,但是学生三年的学习中有一年多的时间要在企业里完成学业。工程机械各冠名企业根据工作与岗位需求会把学生分配到全省乃至外省局部地方,这样就涉及到学生的劳动安全、职业教育培养等诸多问题。经分院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并与企业多方沟通,从2010年开始每个冠名班均要配备一名企业辅导员,负责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及实习、实训期间学生的日常管理及职业道德教育等。这样,结合2010年聘请的党员专业导师,形成了每个冠名班均由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名企业辅导员和一名党员专业导师共同管理,成为当时较为特色的“两员一师制”。两员一师制的实行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兴趣及课程指导教育、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管理与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关指导老师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弥补了再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不方便全方位深入企业的不足,同时也让企业更进一步关注学生,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

2、励志创新,打造“四导制”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两员一师制”的推行,对学校、企业和学生而言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0级新生入学后,由学院学生处组织为每个班级聘请了辅导员助理,由分院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协助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新生入学后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管理与服务。与此同时,分院总结“两员一师制”的特点,觉得企业辅导员最好由企业的中层或工程师来担任,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经过与冠名班企业领导商洽,得到企业大力支持。于是在2010级新生入学后,我们推行了较为特色的“四导制”既每个冠名班聘用一名辅导员助理,一名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名党员学业导师,一名企业职业导师。分年级、按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不同进行分段设置。完善了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的转变而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同需求。并由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的体制改革创新政策原则。2015年,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并在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低谷时期,分院党总支将“四导制”体制进行了部分改革,将原来的职业导师改为在校三年陪同学生创意启发、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计划扶持等职责的创业导师,分别由分院党员兼任。即新 6 的“四导制”为辅导员助理、思想政治辅导员、学业导师、创业导师。2015年分别邀请吉林省创业中心主任李业旗教授来分院进行了《创意改变生活》讲座、双亚平教授做了《企业家精神助你成功》的讲座.

“四导制”实行4年多的时间,各负其责,为共同培养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双方依靠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工程机械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良好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冠名订单”人才培养特色,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也使分院学生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真实性,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立足基层、深入群众、抓住契机、巩固成绩。

几年来,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以其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基层党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1年分院党总支在学院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党的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优秀奖”同年6月党总支被评为“先进党总支”、11月党总支书记孔春花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2012年学院感动校园活动中分院被评为“感动校园先锋团队”、同年6月党总支获得省高校工委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11月被学院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总支书记孔春花分别获得省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分院被市高校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单位”、 党总支书记孔春花被长春市高校工委评为“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二周年“中国梦 交院梦”演讲比赛中分院获三等奖。2014年在学院2013年人才培养及就业评估工作中,孔春花、韩清林、崔秀虹均被评为“优秀个人”在建党93周年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知识竞赛中分院获“最佳风采奖”、学生在全国工程机械“康明斯”杯大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和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总支书记孔春花、学团支部书记崔秀虹在2012-2014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教工支部书记韩清林在20

12、2013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等次”。2015年由总支书记和学团支部书记指导的“动得利”工程机械服务商城在吉林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

7 几年来,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始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人宗旨,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全体党员均做到了身先为范,本着育人为主、德育为先的理念开展思政工作。在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和示范性作用。对于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心系教师冷暖,胸怀学生成才,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工作,不断追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含义,受到全院师生的认同。开创了工程机械分院党务工作的新态势。

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在党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这里融入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汗水,体现了领导班子的朝气蓬勃,更离不开学院领导、各分院单位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我们将不负众望,进一步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既保证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相吻合,又确保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产、学、研联动。充分做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工程机械分院党总支

2015年10月5日

上一篇:2014国庆节手抄报表彰下一篇:关于艺术节的校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