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強化美育的地位,有助于大学生浸浴在民族音乐中理解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与情感美。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促进了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将美育贯穿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亦是培育学生美好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1: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浅析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基础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中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愈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研究。论述主要围绕以“J”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采用以学生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方式,针对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策略实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共分为三部分,包括对“J”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状况与音乐基础的初探;对现有该专业学生音乐审美价值观即音乐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现状调查;对课堂中学生音乐审美效果存在的问题与探究。为了获取最为直观准确的信息,并且消除答题者的顾虑,本次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根据调查显示,在了解学生目前的音乐喜好时可看出,当前的学生对于流行乐中的摇滚音乐、说唱音乐比较偏爱而对于古典音乐的精粹未能做到真正的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范围中。

根据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是比较浅显的对音乐有一些了解,尚未形成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即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和声、曲式、节拍等理解。

根据调查显示,根据调查显示,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尚未形成,未能达到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要求,其中有75%的学生不能对于一些简单儿歌即兴编配和声及伴奏。同时,对于一些未学过的歌曲也不能进行边弹边唱的演奏,只能在熟练的情况下尚可进行慢速的弹唱。

根据调查显示,从音乐的感知层面可了解到学生只是喜欢聆听直白的流行乐,而对于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音乐庞大结构的音乐形式不喜欢。从侧面可得知学生并未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理论如:和声、织体结构、分析等。且从教材方面看出,当前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当然对于音乐教学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不喜欢当前教材的学生占到一部分不应小觑,可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潮流思考。

对课堂中学生音乐审美效果调查,可看出尽管有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发言且得到教师的积极回应,但仍有课堂中的忽视学生的那些“奇特”的“奇思妙想”,或者以消极、散漫的态度来回应学生的表现。在一节音乐课结束时,并为真正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学生在课后并不能理解到该堂课的审美动机以及形成审美能力之效果,即课堂机智并未有效的运用。

在此次发放的学生问卷中共计90份,回收89份,回收率98%。根据调查显示,第一部分的问题中可看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并未真正学会音乐体系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于音乐审美的真实感受没有真正得到体会。表现为学生对于五线谱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如节奏、节拍、和声等知之甚少。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对应策略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即,如果把教育教学中的关系演绎成知识授受的关系,就脱离了教育旨在‘人性’发现的深层涵义。任何人都是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一定领域内获得发展,人的精神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产生和发展”1。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鉴赏审美实践活动,而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化为课堂中的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互为主体、相互之间进行精神对话。

1.课堂教学机智的合理运用

在刚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音乐课堂教学中缺乏教师对学生闪光点的捕捉即课堂教学机智的合理运用。“范梅南认为‘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2。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既能迅速、及时地应对课堂中所发生的的“意外事情”,又要合理、恰当、巧妙地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展开。

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于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对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能果断的回应,解决课堂上‘突发事件’,做到主体与主体间的互动、交往。音乐学科的实践性、互动性、多变性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3例如,在教学中应能全方面、多层次的考虑到一首作品中的“意外性”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判断时,首先应在肯定学生的态度下鼓励并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与审美态度。

1.1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

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当中的传统音乐曲目居多,而在社会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快速发展,仅仅以课本中的传统音乐为主而进行授受与学生的音乐文化诉求相去甚远。因此,这给予中职学前专业音乐教师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尊重传统优秀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时代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的进行创编。例如,首先在选材上课结合当下时代的发展特点选取适合的作品学习,其次,在歌唱环节之余,适当创编该教学内容的音乐律动,欢快的音乐配以节奏快速的肢体体态律动,除此之外,教师亦可即兴编配一些适合且生动活泼的钢琴伴奏辅之。

在本人自身的课堂教学经历中,曾设计歌曲旋律创作为教授内容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不错的效果。将歌曲创作的难度降低即在有相应的节拍、节奏、音乐速度、力度、音高、钢琴伴奏等的音乐要素参与下可完成。在次学习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全班划分小组,在掌握应有的节拍、节奏、五线谱、简谱的基础上自由创作旋律,在完成之余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進行弹唱,伴奏也由自己创编而成。该教学过程以不仅学习了传统音乐理论又可以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使得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2.构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建立学生对音响感知的审美经验。学生内心要对各种音乐音响多次聆听,培养学生有一双“会听”的耳朵,以及能“听懂”音乐的耳朵。聆听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是最基础亦是最重要的,初次聆听要对乐曲的外在表现即节奏、节拍、动机、主题等能有大致了解,对于之后的更深层次理解及创作打下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在初次掌握的乐曲形象及感觉中及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作品自身生活体验所引发不同感触,二者结合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想象力的审美过程便构成了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祥.互动式实践: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6-57.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机智的意蕴 [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0-69.

[3]朱滏荣.主体间性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0:22-25.

作者简介:朱滏荣(1994—),男,汉族,河北邯郸市人,教师,教育硕士,单位:巨鹿职教学校,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作者:朱滏荣

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2:

美育视角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強化美育的地位,有助于大学生浸浴在民族音乐中理解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与情感美。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水平,也促进了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将美育贯穿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亦是培育学生美好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各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情感体验;推进探究学习,深化合作交流;实现学科综合,开展互动教学;突出课程整合,以人文精神渗透民族音乐相关文化。

【关键词】美育;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情境;情感体验

基金项目:1.茂名市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茂名地区音乐与舞蹈类非遗文化高校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GJ02);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新时代美育视阈下公共艺术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GXJK388)。

进入新时代,美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同时,美的感受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可获得,这意味着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要将美充分融入到课堂里,还需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鉴于美育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价值,探究美育视角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一)音响之美

从本质层面看,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借助听觉表达和传递情感的一门艺术。将这一理解引入到音乐审美教育之中,对多元化音响的感知可以视为教育的开端和基础。这里所指的多元化音响,既包含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元素,同时也囊括了人类制造出的各种音响,这些声音无一例外地都在传递着音乐之美。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由于欣赏的角度和品味不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响,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二)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是指将人类所想、所感和所表达与自然结合,亦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虚实的高度融合。在音乐作品中,音响元素可以表达和体现不同的意境,将自然界的万物融入其中,在优美的旋律中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形式之美

从形式层面看,音乐主要可以划分为演奏、演唱和综合表演三种方式。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各类音响元素的组合下,给人以和谐之美的体验,这也被称为音乐的形式之美。

二、美育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一词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当时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弗利德里希·希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到了美育的概念,后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所谓“美育”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从狭义层面,其指的是感知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教育;从广义层面,则是指人类在欣赏和感知层面的一种高层次境界,或者可以理解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个人情感、个人思维以及个人品味的一种升华。

(一)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理解歌曲情感美

从本质角度,美育可以被看作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一种过程,学习和提升的效果和成果则由情感触发与否决定。对高校而言,美感的发现和产生不能强加于学生,要通过正确的、有效的引导;对教育事业而言,音乐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高雅情操的重要媒介,一首歌曲会催人奋进,使人们群情激昂,甚至还可能会对一个人影响终身。在过去的战乱年代,音乐曾是无数战士的精神支柱;在灾难面前,音乐也曾为无数受难者带来光明和希望。

从教育角度,教育工作者借助多样化手段加深学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他们讲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就能实现对学员心灵的触动,从而使他们慢慢具备体会音乐作品情感美的能力。不仅如此,在深入探讨作品作者出身、生平,以及其他作品时,学员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意识会被全面激发,这也间接提升了学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再加上教育者声情并茂的演绎,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将会被全面激发。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演唱,将自己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演唱中,从而借助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感染力触动学生,使他们更加深切的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美。

(二)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欣赏乐曲美

作为审美能力与审美修养的重要组成因素,音乐欣赏能力是各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所要培养的重点领域。从另一角度看,音乐欣赏亦可以被理解为对音乐作品的“再次创作”,音乐欣赏能够借助欣赏者的思维和感受深入挖掘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意境、形式等方面的美感。因此,各高校对学生欣赏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艺术素质、陶冶他们艺术情操的过程。这里以我国古筝作品《高山流水》为例,教师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剖析其创作背景,讲解钟子期与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故事,从而给学生以感悟和启发。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学员欣赏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全方位调动学员的听觉、感觉、思维和想象,这些都对学员审美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有助于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感受节奏美

音乐的形式由旋律、曲调、节奏等元素组成,其中节奏是决定音乐律动的重要语言要素,同时也是音乐的骨骼和灵魂。各民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音乐语言里并经由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

基于这样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许多教育工作者在学员儿童时期就注重节奏感的培养。借助民族乐器并以一种节拍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借助节奏美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培养音乐情操的兴趣。这里以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员运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节奏,使他们区分不同节奏类型,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采用合适的民族打击乐器展示乐曲节奏,从而让学生全面体会音乐的魅力。

三、美育视角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主要分为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其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民族声乐演唱课程和民族乐器演奏课程,理论则为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模式也实现了进化和升级。传统的课堂式教育,由于其“重理论、轻实践”的特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使得美育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对此,基于美育视角,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民族音乐美育教学的具体举措和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一方面,为了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求知欲,各高校应从教学环境的创设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音乐作品意境的机会。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应借助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手段阐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将作品作者的成长环境以及作品创作背景融入到作品的鉴赏课程中,使学生切身体会音乐作品的由来。与此同时,各高校教师还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符合民族音乐作品意境的教学氛围,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学生构建一幅作品描绘的画面,从而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感观。不仅如此,各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品画面引导学员进入音乐作品的角色,将他们置身于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鼓励他们在思想层面将自身當成作品意境中的主角,从而实现音乐、画面、意境、情感融合的最佳学习状态,进而有效提升教师音乐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另一方面,各高校民族音乐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审美体验,情感体验能够在精神生活层面上驱使高校学生努力和奋进,无论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还是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都蕴含了其特定的情感。与其他文、理学科不同,音乐学习的侧重点不是理论、理性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基于这样的教学性质,高校民族音乐教师应借助多样化手段全面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欣赏、模仿、演唱、表演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寻民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推动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角色定位,努力将自身由传统的“施教者”角色转化为“引导者”角色,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为他们提供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师生关系更融洽的发展,进而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推进探究学习,深化合作交流

首先,各高校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方面的探究意识。探究学习是一个人实现真正进步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人类对未知事物了解的特别需要。由于各高校学生的年龄阶层大多为青少年,他们在新事物、新知识的探寻、研究欲望方面要远强于其他年龄阶层的学习者。教育学家将这种求知欲视为学生的一种本能行为,这也全面揭示了探究式、发现式教学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对此,各高校教师应将探究式思想引入民族音乐教学中。一是要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民族音乐话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民族音乐学习;二是要围绕各组所探究的音乐课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发散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和创新潜力;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探究式小组活动进行总结,讨论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探究学习方法,从而为日后的民族音乐学习提供帮助。在此之前,教师应做好科学且全面的课前计划工作,一是要根据民族音乐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制定探究式学习提纲,帮助学生建立好解决问题的框架,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学习的重点;二是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观点制定出与之对应的变通性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意识;三是对学生观点的梳理,教师要提前制定好方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同时在探究中与学生共同质疑、解疑,从而实现民族音乐知识的迁移、巩固和深化。

其次,各高校教师应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枚纽斯就提出了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与共同进步也是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普遍倡导的精神。一者,学生可以在交流与谈论中获取更多有益信息,这不仅能够为他们判断、吸收、研究和总结不同观点提供帮必要支持,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音乐知识体系;二者,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民族音乐教学囊括了欣赏、演唱、表演、演奏、创作等诸多分枝,教师要想实现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还需在“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厘清合作学习中每名成员的任务和目标,通过交流和研讨获取最佳方案,还要在活动后,从小组整体的角度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整体性评价,获得更为理想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三)实现学科综合,开展互动教学

一方面,各高校教师应以审美素养的构筑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意识和能力。高校学习阶段作为吸纳大量思想和知识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心理方面的逐步成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中探寻其内涵,引导学生探寻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他们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实现综合性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创作背景和作品描绘意境寻找相符合的绘画作品,以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以及构图方式深入解读作品,从而加强学生音乐与美术两门学科的联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音乐作品为依托和背景配以美诗文,鼓励学生完成配乐朗诵任务,从而借助各类实践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各校教师应借助互动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实践行为的调动,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作品节奏、旋律以及意境的运用和表达,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他们对作品所描绘画面的理解,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互动讨论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起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各高校的乐器资源,与学生共同演绎民族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分饰主旋、伴奏等角色,并以平等的角色定位参与其中,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进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突出课程整合,以人文精神渗透民族音乐相关文化

各高校教师要想与学生构建长期、稳定的互动学习、共同发展关系,一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和相关弱点,全面把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性;二是要努力构筑学生学习的桥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互动等多方面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应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民族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类不良审美行为,以积极、正能量的音乐内容和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知识、音乐素养以及个人修养的共同提升。

音乐教育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音乐都能催人奋进、深入人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因此,各高校教师只要坚定以音乐促美育的信念,就定能滋润受教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辛兆义,张艳.构建立体式、多元化、层级型音乐教学模式——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教改的探索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0(1):159-161.

[2]陈欣.基于创客教育的高校美育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0(1):81-85.

[3]张永明.中国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戏曲教学法创新研究[J].戏剧文学,2020(4):114-121.

作者简介:李奕兰(1990-),女,湖南永州,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作者:李奕兰

音乐律动教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3: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已日渐为学校所重视,教学手段已从以往的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架钢琴,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发展为借助更多手段提升音乐课堂有效教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本文着重讨论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进行音乐课堂的创新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潜移默化的审美享受和育德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信息化技术;审美教育;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亟待提升与更新,同时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应用新的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中职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何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有效教学”如何定义众说纷纭,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其中教学效益是最终目标;另一种说法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

作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的音乐课,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或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合理引导之下,让学生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艺术审美等层面得到应有进步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师生高质量的教与学合作的过程。

衡量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有效,不应只简单地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教完授课内容作为评价标准,不能把是否应用了信息化技术手段或“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作为有效教学的评定标准,一味地用大量视频音频充斥课堂,学生“被动填鸭式”的音乐欣赏不是有效教学。真正评判音乐课堂的有效性,要通过教学对象来体现。其衡量标准应该看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知识能力转化得好不好,审美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课堂學习是否很好的延续到了课下。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可以带动学生课下自觉自主学习的,否则教师课上教得再辛苦,学生不想学或者被动地学,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二、全面准确认识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只有遵循音乐教育规律,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达成良好的审美教育。现在的音乐课堂,往往过于偏重空洞的欣赏、审美,而忽视了必要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殊不知,没有了必要的音乐知识基础,如同大树没有了根基,所谓的音乐欣赏、艺术审美就如同浮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力武器。

以笔者2016年参加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并获一等奖的作品《青春舞曲——律动训练》为例。本课是《公共艺术》音乐篇中第二单元第四课《青春舞曲》的内容,课堂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学生课前小组预习、协作方式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新疆的民族风情,在课堂上讲解作品风格、创作背景,通过课前预习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部分是本课重难点,新疆歌舞节奏复杂多变,学生如不能准确把握其节奏特点,也就谈不上审美体验。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的肢体律动教学,并配合使用信息化手段——节奏闯关游戏软件+可穿戴设备,既能客观评价节奏准确与否,又能激发学生学校兴趣,准确把握律动节奏。

第三部分启发式创编活动。教师通过信息化软件——节奏闯关游戏,对《青春舞曲》进行节奏和肢体律动的编排,加入不同乐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新疆歌舞的魅力,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并进行小组创编。学生还可以运用该软件里的“乐器库”“乐曲库”进行课下的继续学习,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续到了课下。

本节课的设计,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歌唱、节奏律动、打击乐器、舞蹈统一融合在一起,有效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强学生学校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维。

三、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中职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审美体验”应贯穿于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中职音乐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参与体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技术能将声、光、图像、动画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优势,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音乐欣赏课《走进音乐厅——交响乐赏析》为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面对如此“高深”的一课,如何让他们接受、消化课堂内容进而达到审美享受,就是教师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本课需要介绍的西洋乐器就有二十多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充分演示各种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去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恰当的运用PPT和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通过PPT的综合运用,除了可以完整的演示这些乐器的平面图外,还可以运用3D乐器库全方位、动画式地展示这些乐器,通过动画分别播放这些乐器独奏的乐曲,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每种乐器的发声原理、音高变化、音色等特征。

同样一节课的时间,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就把信息化真正运用到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有效教学。

(二)增强参与体验,激发创新精神

大部分中职学生音乐基础都非常薄弱,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往往都缺乏兴趣,如何进行好课堂教学,如何把音乐课上到令这些学生期待,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为之努力研究、探索的课题。

现在很多音乐教师都会重视课堂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但往往是上课时很“火热”,一下课就全“凉掉”了,更不要谈课后反思和探究了。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让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录音或录像,音乐教学场所也不再仅限于教室,可以拓展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适合他们“音乐创作”的地方。之后运用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一个自编自演的“单曲”或“MV”就诞生了!当同学们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的身影出现在视频中,并且自己的名字以“导演”“主演”“主唱”等出现在片头或片尾,那种成就感和欣喜感会让他们更加爱上这门课,并主动探究下去。

笔者把这种新模式下的探究学习引入到音乐课堂,并指导我校2015级动漫专业和数媒专业的学生完成他们自己MV的创作和拍摄。

第一步:选定一个主题。

第二步:围绕这个主题选一首他们自己喜爱的歌曲,准确学唱,对照简谱唱准节奏、音准,把握歌曲情感。

第三步:跟伴奏录音,通过“唱吧”“酷狗音乐”等软件完成录制。

第四步:走出课堂,围绕主题和所选的歌曲,在校园、宿舍、教室、公园等地取景拍摄视频片段。

第五步:运用“数码大师”“KK录像机”等视频制作软件完成MV的编辑制作。

通过音乐软件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把音乐课堂真正有效的延续到了课外,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并围绕音乐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的艺术创作,既达到了提升艺术素养的目标,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三)坚持审美体验,提升综合素养

中职音乐教师要自始至终坚持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把握好“游戏规则”,即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懂得审美的视角,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突出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心理学认为,借助“通感”可以使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我们可以运用此观念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大胆尝试,例如,在进行巴洛克主義时期音乐的教学中,对于这个抽象的音乐时期来说,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何为巴洛克”这个问题就能让学生呼呼大睡了,更别提欣赏距离他们五、六百年前的音乐作品了。因此,通过更直观更生动地阐述和演示就显得尤为重。我们可以运用SWF软件,先插入一段亨德尔的具有巴洛克时期典型音乐风格的作品,然后在其具有华彩部分的段落插入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图片,同时出现人声解说:“巴洛克”来自葡萄牙语baroque,原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即注重高雅炫丽的旋律和炫技。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个时期的音乐,还欣赏到了这个时期建筑的艺术风格。当鼠标点击“华丽的凡尔赛宫”时出现海顿的著名协奏曲,同时一位彬彬有礼的公爵跃然纸上向大家行了一个屈膝礼。这时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巴洛克时期的宫廷礼仪、服装服饰等。相信同学们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个时期音乐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当鼠标点击到“圣彼得堡大教堂”时出现亨德尔的降b小调弥撒曲,一副著名的圣母图,让同学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能欣赏当时的美术作品。

艺术都是相通的,综合性、立体型的艺术欣赏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其艺术欣赏能力和水平。恰当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够实现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展现,让学生耳、眼、嘴、手、脑并用,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层次。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整合对改革音乐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教学手段、创新了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大胆地进行尝试,继续努力探索,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争取走在教育教学前沿。

参考文献:

[1]许文惠.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亚太教育,2016,(02):65-66.

[2]李良慧,王爱红.浅析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文史博览(理论),2008,(03):23-24.

[3]卢康娥.音乐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守旗,丁勇,俞润生.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C].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周艳培.河北省中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李琳.让多元化走进音乐课堂[J].考试周刊,2009,(38):218-219.

[7]吴耀芳.如何更有效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音乐教育[J].今日科苑,2010,(02):179.

[8]吕莹.谈中职音乐欣赏课[J].歌海,2012,(02):107-108.

[9]谢华.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2011,(07):68.

[10]孙琦.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1):94-101.

[11]王成营.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35(01):84-88.

作者:郭育宁

上一篇:数学高中总结三篇下一篇:社会实践心得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