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体态律动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音乐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体态律动教学对于小学生音乐接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以及分析了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从实践方向讲述了体态律动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帮助。

关键词:实践 体态律动 旋律 节奏 积极性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含义和意义

(一)体态律动的含义

“体态律动”是一种从感受音乐到表达音乐的过程,作为体验音乐的表现形式,这些动作能够直接地表达人的情感,与普通的动作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动作”,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肢体语言,以及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外化方式。结合上述,以其来区分与普通动作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体态律动”。“体态律动”从根本上服从音乐,以音乐为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注意力及敏感的感知反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体态律动教学

音乐欣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的音乐听觉训练和音乐情感的积累。但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听觉疲劳,对于爱动而且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专心学习,导致了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方式,它通过肢体语言利用尽可能的空间和动作有规律、有韵律地用身体表达音乐。如“跺脚或者拍手”“跟随音乐节奏的快慢用走路的速度来表达”等等,从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速度变化。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歌曲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又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感。

二、当下小学音乐教育体态律动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的教学形式现状

1.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穗石小学为例

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虽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倍加重视,但对于小学中教学法使用研究关注度还不够。笔者对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抽样式随机调查,以番禺区穗石小学为例,虽然小学生有音乐教室和多媒体设施可以自由活动,但授课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得多,教学模式上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化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第二小学为例

笔者在二三四线城市中抽取了化州市作为调查样本,在化州市八所小学当中以化州市第二小学为例,进行随堂听课的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市里的重点小学,但对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声势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有了解的音乐教师很少,甚至连学生可以在带有钢琴的音乐教室上课的情况都极为罕见。因此,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导致音乐课堂缺乏生动性,教学形式单一,小学生备感枯燥,学习积极性也渐渐降低,专注度不够集中,因此会出现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的问题。

(二)当下小学生音准与节奏学习方面的情况

1.当下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时期,笔者曾担任广州市某小学的合唱指挥老师,在排练的时候,发现了小学生参差不齐的音准和极度不统一的节奏频率。虽然部分学生音准还是可以的,但仍有部分学生音准和节奏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帮助那些唱不好的学生调节音准和节奏,先让他们细心聆听一下演唱正确的学生的声音,再针对性地调整他们的旋律和节拍,发现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也稍稍变好了,证明这并非先天性问题,只是后天没有多加注意和培养。更严重的是,小学生对于演唱正确与否的警惕性不高,可能演唱错误也不知道,然后渐渐养成习惯,到以后定形了就很难更正过来了。

2.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普遍现象——以广州市穗石小学为例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中提到“节奏和旋律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缺了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会到音乐的真实存在”。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更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的音乐知识,但在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往往忽视了这两者的重要性,缺乏可以调节的音乐教学法。该小学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约有五个班,每个班有40到50个孩子左右,以班级为单位,比赛时听到音准与节奏有偏差的班级高达20个班级左右,而且合唱比赛的呈现已经是经过时间调整后的声音,但还是出现问题,证明了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在该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三、针对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所提意见

(一)丰富教学形式

1.“体态律动”教学的多样性

那么如何解决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又枯燥的问题呢?笔者在给小学生上欣赏课时,发现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喜欢开始“开小差”,当老师改变策略让学生们齐唱时,也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开口。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渐渐降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可以设计一小段的律动环节,以一小段4/4拍旋律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们站起来,让他们围成一个圈,手拉手,绕圈走动。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在律动中注意力集中,耐心听着音乐,到了换句点能准确地判断其位置及时转换行走方向。课堂上有时会因为有些同学的失误而哄堂大笑,有时也会为整齐无一人出错而互相拍掌鼓勵,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即使有人出错也能互相鼓励改正过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同时又能达到有效学习旋律与节奏的目的,更是为枯燥的课堂气氛作出改变和应对之策。

(二)“体态律动”对于小学生旋律与节奏学习中的优势

“人类的情感是构成音乐的重要部分,而身体动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小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感受音乐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把音乐的美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有效学习。

1.“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节奏感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4/4拍节奏感明显,旋律欢快,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模唱、范唱等方式来学习歌曲,但是唱多了学生会产生歌唱疲劳的情况,课后也容易忘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该歌曲背景后,作出一次简单的示范,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结有4拍,前两拍每一拍用“捻指”来表示,后两拍分别用“跺左脚和跺右脚”来表示;鼓励学生们有规律,有韵律地动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中可以感受音乐的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感受到4/4拍的旋律感,增强学生们的节奏感。

2.“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旋律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一般会用齐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尽可能地去希望小学生都开口唱歌,但毕竟学生还小,他们不懂得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聆听,齐唱时教师无法分辨每一个学生的音准,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只能听到大概的音效,而小学生又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又不会聆听别人的声音,往往即使音不准,他们也一样当作是正确的高声歌唱,日积月累成了一种常态,造成了音不准的现象发生。这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演唱和肢体语言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音乐,通过了解了歌曲的节奏特点后,让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去演唱歌曲,或加入欢快的舞步,或加入优美的肢体语言动作等等,让学生去自主创编。

四、结语

体态律动是一种运用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音乐韵律的新型教学法,对于乐感和节奏感的学习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音乐知识。综上所述,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帮助小学生解决旋律的音准和音乐的节奏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之最终能够真正融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去。总而言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会情感,慢慢理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从而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博.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王佳楣.体态律动对于农村小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体态律动在白石学校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3]庄孝伟.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0).

[4]陈晓丹.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5]何洁莹,邓梁.浅谈“律”与“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實践与运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J].北方音乐,2018,(13).

作者:李婉露

第2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策略研究

摘要: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内容,用身体感知、表现音乐的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体态律动的特点着手,展开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体态律动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课堂 运用策略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身体来感知音乐的节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1]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身体器官来感知音乐节奏和韵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反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在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强调通过身体感知律动从而表现音乐的声势运动。用身体感知、表现音乐的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来看一看节奏律动的主要特点。

一、体态律动的主要内涵透视

在体态律动或者是声势运动中,施教者必须掌握体态律动的内涵,才能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一)节奏教学是体态律动的核心

体态律动是基于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教学是体态律动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形象思维,注意力低,稳定性差,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简单的小节奏,带着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让学生慢慢去感知同样的歌词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在节奏训练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识别、模仿、联想等手段,加入拍手、拍腿等简单的动作节奏,让学生在对生活节奏的感知中模仿或者创造出不同的形象,使其在愉悦、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所以节奏训练还可以与编创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模仿性的音乐活动之外,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编创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歌词的内容作示范性编创活动,然后启发学生参与编歌词、编创节奏、编创动作等,在音乐活动与游戏中去体验与探索节奏的奥妙,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了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去表现不同的节奏,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二)旋律感知是体态律动的灵魂

假如说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那么旋律教学则是体态律动教学的灵魂。

旋律是節奏的立体呈现方式,它以音响方式立体呈现出音乐形象和音乐思想,对旋律的感知是在对节奏感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旋律教学是节奏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小学生体态律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到旋律模仿、编创、表现过程中去。首先是对音高、音型进行感知和辨别,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旋律教学为特色的形体动作:蹲下时是do,摸膝盖Re,坐着me,掐腰fa,手放在肩膀上是sol,抱着头是la,举一只手是si,双手高举do。用这样简单易记的方法,用身体很好地理解音高的概念,对后续旋律的学习也有帮助。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节奏律动环节,当听到旋律起伏较大的音乐时,学生情绪变得激动亢奋,而听到舒缓、柔和的旋律时,则可以抑制激动和亢奋的情绪。音乐旋律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旋律的高低起伏,时而优美欢快,时而悠扬舒缓,这些丰富的音响效果会使学生产生各种与音乐相联系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旋律,对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旋律,来设计不同的动作,所以节奏的设计是随着旋律的进行而变化的。

体态律动不只是需要节奏教学,更重要的则是旋律教学,在有了节奏教学作为骨架后,再把节奏与旋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态律动的方向

在小学的体态律动教学中,节奏教学是核心,旋律教学为灵魂,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节奏教学与旋律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作用于美育教学过程。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審美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2]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这三者是美育的三个维度,身体律动对以上三个维度来说都十分重要。

先看音乐鉴赏力,音乐鉴赏力是指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识别、判断和理性区分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身体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优美的音乐作品内涵由感性触动进而深入到理性分析。如优秀作品具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总会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呈现出节奏美、旋律美、配器美等感性特质,但要真正了解其美的根源、美的奥妙,则要对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所以说,感知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身体律动贯穿与音乐感知与理性分析全过程,先是身体随着节奏、旋律、音色而产生共振,由身体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后传到中枢神经和大脑,大脑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断,经过反复训练,然后推广到同类歌曲,在不断的训练中,音乐鉴赏力得到提升。[3]

第二个维度是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是通过学生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强弱、速度、情绪的变化。学生对音乐中强弱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应该在课堂中多培养。比如说在《大雨小雨》这首歌曲中,首先是让孩子们回想大雨与小雨的声音,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强(f)、弱(p),鼓励学生用拍手的形式来表现强弱,也可以用跺脚或其他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在启发与引导下,让孩子们用身体动作去表现大雨与小雨的不同动作,接着可以分组来表演,两人为一组,一组表演大雨,一组表演小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又理解掌握住了音乐中的强弱变化,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这样的体态律动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第三个维度是音乐创造力,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形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及理解节奏中的欢快活泼和低沉缓慢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两段音乐的连续出现,可以让孩子区分何为快慢,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在此基础上开始积极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创编动作并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式教学,充分地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去更好的学习音乐,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感受后再去进行创编与发挥。

德国教育家阿贝尔提出:“音樂教育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音乐实践、音乐表现力培养以及音乐的体验。”[4]而体态律动教学法改變了传统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身体作为乐器,更好地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能更完整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但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与音乐表现能力,就需要将其合理运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身体律动教学法呢?笔者认为,一要以审美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为目标;二要讲究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三是实施过程中注意共同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四是教师应该依据情境设计动作。

(一)施教者应该以审美为导向,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方向

在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中十大理念中,首要理念就是“以审美为核心”。[5]音乐审美的教育理念,应当贯彻于音乐教学课堂中,而体态律动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通过体态律动将音乐知识与技能,渗透进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操。音乐是直观的又是抽象的,所以更多时候是需要幻想与联想才能身临其境、体会音乐。小学音乐课堂讲究动静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下去体验到音乐的美,教会学生运用身体去感觉,去激发自己潜在的音乐感觉,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学习、体验、表现、探索、创造的过程。小学生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表现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着“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审美特征,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及情感内涵理解。

(二)体态律动讲究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以节奏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音乐,用动作去表现音乐。因为小学生没有很多生活上经验积累,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学习是形象的、直观的,这要求教师应选择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节奏片段练习,首先让学生用身体来感知旋律与节奏,进行基础入门训练,其次要针对学生身体各部分进行协调训练,可以采用柯尔文手势或奥尔夫教学法中对节奏的身体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打好基础,以便更好的感受体验音乐。正像教育家许卓娅所说的一样“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经验太少,理解体验的能力才会上不去。为此,要多开设音乐活动,注意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6]因材施教的关键环节还在于教材的设计与选择。在教材上的选择要多加留心,要多选择能贴近孩子生活的教材,如若不能,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关的改编,来体现与适合儿童情趣,譬如说歌曲中出现了“蜜蜂”,可以说“小蜜蜂,嗡嗡嗡”;又如“雨点”可以说“小雨点,滴滴嗒”等等,这样改编的目的在于增加歌词的节奏性,把生活现象与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既形象又有音乐感。所以在教习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老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直观事物再到抽象事物的理解,从表现外在的感情到理解内在含蓄的感情等等。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积累并不多,因此在选择歌曲时,要避免内容过于复杂的,因为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所以要多采用直观的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上的一些事物,都有了比之前相对较多的积累,在前期体态律动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包含着情感的歌曲,如在歌唱妈妈、唱友爱、唱大自然、唱祖国的歌曲中,教师要将歌曲的节奏与旋律与小朋友平时的感情积累结合在一起,用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内涵与感情,“认真分析、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7]

所以在小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节奏加以节奏创编,在选择乐曲时则要选择一些节奏鲜明,易于理解与表现动作的乐曲。目的是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的能力,所以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二者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三)体态律动实施过程中注意共同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活动中,强调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音乐能力来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共同参与。因为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动作,不需要优雅完美的去演绎,只需要通过听觉,放松身体,通过身体动作去体验音乐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最终达到愉悦身心为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在共同参与中谋求个性发展。比如在唱小动物的歌曲时,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小朋友,要求小朋友在老师说出小动物时,大家就要立即模仿出自己眼中小动物的代表动作等。无论在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引导着学生全体参与。

新课标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8]学生的创造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没有理性规则的束缚,教师应该珍惜与保护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因为这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的做到共同参与,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如果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做出了与我们认识的常规事物不一样的行为动作时,教师要多多给予支持与鼓励,而不是否定,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中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猫和老鼠》时,教师可以要小朋友们身临其境模仿猫与老鼠,有的小朋友演的小老鼠是鬼鬼祟祟,贼眉鼠眼的,但也有的小朋友模仿的老鼠是活泼聪明的,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老鼠的形象多为负面,但是不代表聪明的小老鼠就是错的,学生的一切想法都是想象力萌芽的前兆,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书中写到:“在音乐课上必须向所有孩子提供表演机会,所有的音乐创造都是通过身体的努力发出的。”[9]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避免用条条框框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全体参与,尽情自由地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四)教师应该依据情境设计动作

教师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的高级阶段,可以把动作与歌曲的能在情感、表达意境以及风格特征结合起来,从而深入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韵。虽然说體态律动不是舞蹈动作,但是舞蹈也是与之有著一定的联系。而且虽然在上面也说过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不拘一格,但是也要突出主题。比如说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表演,以教师应该在进行体态律动教学前进行一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有方向可以前进,如学习新疆的歌曲时,教师要介绍作品的特点,维吾尔族风情,维吾尔族的舞蹈,并要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舞蹈,并教一些基本的动作,然后进行律动教学;又比如蒙古歌曲,蒙古人也能歌善舞,但是与新疆歌舞又有着不同,通过欣赏学习蒙古歌曲和舞蹈动作,既领略了蒙古歌舞,又体会了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风格,教师依据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动作,既突出了主题,又合理运用了体态律动教学法。

三、结语

在奥尔夫“声势运动”与“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中,都强调用身体去感知,表现节奏旋律的“体态律动”。在柯达伊的“柯尔文手势”和合唱训练中,也十分看重身体的参与和表现。这些都说明在小学低年级学龄段用身体感知律动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体态律动作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教学理念。要求广大的小学音乐教师既能重视小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又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在注重共性参与时,谋求个性发展,合理设计节奏训练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实施美育过程中,一步步打开音乐世界的窗户,拓展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感知、表达与创造音乐素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赵本姝.体态律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0,(09).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陈维.在借鉴、比较、思考中前进——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及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比较[J].乐器,2010,(04).

[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7]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A].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9][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朱汝俊

第3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作为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充实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其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体态律动是利用肢体动作来实现多样化的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学习音乐的正确方法。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有效将体态律动运用于音乐教育中的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学习充分领会到音乐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同时形成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从而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运用

目前来看,体态律动对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能够促使教师以多样化的形式将音乐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易于理解音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音乐知识有效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音乐学习的热情。这是由于体态律动能够使小学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世界,使学生可以充分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从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主动探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体态律动的可行性方法,促使音乐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的作用

(一)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小学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的限制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并将无法所学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简化音乐知识,使学生借助身体动作能够减弱音乐学习的难度,加深自身的音乐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在音乐教學中利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的领会到音乐学科的魅力,让学生逐渐丧失开展音乐学习的兴趣。而教师运用体态律动能够使学生处于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学生在充分运用体态律动的音乐课堂中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逐渐感受到音乐中暗含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开展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只重视学生音乐概念的掌握,还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以及通过音乐进行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在运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会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形成自身对音乐独特的感知认识。本身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不应该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切实的体验对音乐产生最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运用体态律动能够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从而促使学生具备音乐欣赏以及表现能力。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提升学生掌握音乐节拍的能力

大多数的小学学生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化音乐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从而影响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把握。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哒”字喊拍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节拍,会让学生无法明晰音符与音乐节拍之间的联系,影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有效运用音乐节拍的能力。而教师顺应教育的改革发展,采用体态律动会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音乐节拍在歌曲中的变化,使学生逐渐能够在音乐训练中有效地掌握音乐节拍。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节拍,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较为简单的动作来让学生进行音乐节拍得表达。利用体态律动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开展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音乐节拍的认识,避免学生出现错拍以及抢拍的情况。比如,教师在教唱《我们的田野》时就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进行身体摆动,从而引导学生有效感知歌曲的音乐节拍,教师可以根据这首歌的节奏引导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如拍手,拍腿等,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该歌曲的音乐节拍进行完美的演唱。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够充分感知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并体会到通过音乐所传达出来的美好。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通过自身的身体动作可以更加清晰的感知到音乐的变化,其可以利用手臂摆动的幅度来表达音乐中音的高低变化,也可以利用手臂摆动的速度来表达音乐中节奏急缓的变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会主动通过身体动作来配合音乐的节奏以及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三)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有效把握歌曲的音准,学生用自己的手与身体的位置来感受不同的音的高低[2],从而提升自身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师运用体态律动还可以将音乐内容简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歌词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表现音乐时可以充分加入自身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有效表达歌曲思想以及包含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进行《赶海的小姑娘》的音乐教学时就可以充分运用体态律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歌声准确的表达小姑娘赶海时欢快的情绪以及小姑娘在赶海过程中的动作变化。然后,教师在学生掌握该歌曲的演唱后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歌曲内容进行动作设计。学生可以在演唱过程中借助身体动作将歌曲内容形象的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音乐做出动作,如打拍子,拍手,拍腿,拍肩膀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体态律动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能够将体态律动有效运用在音乐教育中的策略,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提升自身音乐水平,为成长为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小姣.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20(17).121.

[2]张云鑫.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20(10).123.

作者:胡宗辉

第4篇:体态律动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灵动

摘 要:体态律动是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体态律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体验音乐,体验情感,实现孩子们从“我知道”到“我体验到”的转化。因此,从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四个方面阐述了体态律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了律动的表象,却忽视了如何让律动在音乐课堂上变得有效。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失去了音乐课堂本该有的价值。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是音乐表演,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亲身参与活动,充分表现。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迟或早地唱准某个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去发现,去体验。

如何有效发挥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呢?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特点,我们从音乐要素中音的高低、节奏、曲式、和声等四个方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了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体验了“我的身体会唱歌”的真正价值。

一、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

1.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把音的高低和音的强弱混淆了。我们可以用小鸟飞和乌龟爬进行音高概念的学习。教师故事引入:“有一天小鸟和乌龟都急着赶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你听,它们来了,注意听,哪个声音是小鸟飞,哪个声音是乌龟爬呢?”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两种声音,让学生区分是小鸟飞还是乌龟爬的声音。教师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教师的琴声。如果听到小鸟飞的声音就举手,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就把手放在地板上,进行高低声音分辨的练习。然后回到移动位置的练习,学生围成圈,听到小鸟飞的声音绕圈做小鸟飞的动作,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做乌龟爬的动作,学生听着在不同音区的琴声,结合手的动作和不同速度的行走,这就使音高的听辨与体态律动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2.律动体验七个基本音级的高低

在学生初步建立音的高低概念之后,听辨七个唱名的音高更是学生必备的音乐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音阶律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上得到体验。教师谈话导入:“七个小精灵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长在我们身体上,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呢!”教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唱边做,指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唱七个唱名。如:脚尖do,do,do;小腿re,re,re;膝盖mi,mi,mi;大腿fa,fa,fa;腰上sol,sol,sol;肩上la,la,la;耳朵si,si,si;头顶do’,do’,do’。这样的身体音阶律动,不仅学生感兴趣,还让学生从简单律动中体验了七个唱名的相对音高。

二、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

达尔克罗兹将“节奏”作为第一个教学核心,“节奏”成为他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最先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通过体态律动感受不同的节奏所带来的韵律感,即跟随音乐的信息体验音乐并外化音乐。以下是对几个典型节奏的体态律动教学。

1.体态律动感受附点节奏

练习连续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要表现出附点四分音符时值的长短又要表现出强弱拍,教师可以采用横步点地的律动,强拍右脚横步踩地,“附点”处左脚抬起双腿屈膝,弱拍左脚跟随右脚交叉点地,注意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要念出此节奏,还可以在此处让学生手拉手绕圈律动。

练习连续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更具动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进行想象。故事引入:“马儿最喜欢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跑,你喜欢什么颜色的马呢?马是怎样跑的?”可以让一个学生模仿马的跑动,再让其他学生用手当脚在地板上模仿拍击马跑的声音,“ ”反复练习使之做得更加准确,再让学生随着老师的鼓点进行移动位置,绕圈模仿骑马的动作,从小肌肉练习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教师在练习中还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慢,让学生熟练动作掌握节奏。

2.体态律动感受切分节奏

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切分节奏的韵律感。

学生围成圈圈席地而坐,师说:“哇,今天老师看到很多可爱的笑脸呢!我要开始拍照喽!你听,咔,呲,嚓。你能学着老师拍照的声音给老师拍个照吗?”“你能用这样的声音给你喜欢的朋友拍个照吗?”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拍照互动学生形象地感知体验了切分节奏。

还可进行移动位置的练习,绕圈跟着老师的鼓点做单跳和双脚跳练习,如“ ”弱拍单脚跳,强拍即切分音双脚跳。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找不到鼓点,教师可以改用打舌发出鼓点声跟学生一起做,还可以让做得较好的孩子和有困难的孩子结成一对一起做动作,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律动和节奏。

另外,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要让他们进行小肌肉的练习,再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也就是说先让他们用手当脚,在固定的位置上感受练习,熟练以后再做移动位置的练习。

三、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

1.用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初步接触音乐结构,可以先训练分辨乐句“相同”与“不同”,再感知体验歌曲的音乐结构。

如在二年级下册《郊游》一课中,歌曲有三大乐句组成,第

一、二大乐句相同。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律动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结构。

律动一:第一大乐句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第二大乐句面对圆心原地律动歌词的形象动作,第三大乐句继续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

律动二:第一大乐句相邻的两个小朋友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第二大乐句相邻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律动,第三大乐句继续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

律动三:第一大乐句各自找新朋友手挽手跳步走,第二大?肪溆胝业降男屡笥衙娑悦媛啥?,第三乐句各自再换一个朋友手挽手跳步走。

三次体态律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歌曲中三大乐句的 “相同”与“不同”,从而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感觉到歌曲“ABA”的音乐结构。

2.利用道具的特点结合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在律动中道具的加入让我们的肢体动作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欣赏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中,教师从故事引入。“在一个钟表店里,住着很多很多各色各样的小闹钟,白天的时候它们可乖了,可是一到晚上它们就出来调皮了,有的小闹钟在打扫卫生,有的小闹钟在睡大觉,有的小闹钟在拧发条。好,现在我们也变成了小闹钟喽!”学生跟着教师完整聆听音乐并律动。为了让音乐结构更加清晰,音乐更加形象,可引导学生利用道具律动分乐段欣赏。利用“地垫”朝向地面左右挥动好似扫地或是用“拉拉球”左右甩动好似擦窗。聆听A乐段表示“劳动的小闹钟”;聆听B乐段就做睡觉姿势表示“睡觉的小闹钟”;利用拧“琴锤”律动聆听C乐段表示“拧发条的小闹钟”。最后利用道具完整聆听并律动音乐,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感知体验ABACA回旋曲式结构的概念。可见,体态律动和音乐结构建立了密切的内在联系,赋予了结构一种“可视”的条件。

四、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

1.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和声听觉

二声部听觉的培养应该从低段就开始进行,因为听觉需要早期开发。

(1)二声部节奏聆听

刚开始进入听辨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入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沙锤的声音踏步,另一组听鼓的声音踏步。这两种乐器时而单独响,时而同时响。同时响时两组同时踏步,同时踏步时,两组乐器可以敲打不同的节奏,可以是沙锤敲“跑”的节奏,鼓敲“走”的节奏。这样使学生初步体验了一个声音和两个声音的运动形式以及它们的关系。

(2)二声部旋律聆听

再进行听旋律练习。教师即兴弹奏,让学生听到单旋律的时候把手放腿上,听到两个旋律同时进行的时候举手。教师先弹奏单旋律,再加进另一个声部,最后回到单旋律。从学生的律动中告诉他们两三个音同时出现叫“和声”,引进“和声”的概念。还可进行移动位置的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走动,教师即兴弹奏,听到单旋律时独自走,听到两个声音同时出现时找个朋友一起走。通过空间上的感受让学生的和声听辨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2.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即兴卡农

卡农就是模仿,也是学生进入合唱训练的基础。

(1)节奏卡农

如三拍子卡农练习,学生在熟悉三拍子后,进一步在三拍子中做两组动作:“打舌,跺脚,跺脚”“拍手,拍腿,拍腿”。适应这样的动作之后,把学生分两组,一组先做第一组动作“打舌,跺脚,跺脚”,另一组学生跟着连续模仿,最后构成动作的二声部卡农。在此节奏上还可利用打击乐器的演奏体验乐器卡农,不同音色的组合会增加趣味。

(2)旋律卡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中,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围成里外两个圈。先请外圈的小朋友绕圈边走边唱,唱了一小节后再示意里圈的小朋友绕圈开始唱。为了让卡农的初次演唱更加顺利,外圈的学生可以跟录音范唱走,里圈的学生可以跟着老师走。在熟练之后学会相互倾听,各组独立完成。

以上只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其实还可以以音乐要素作为各个切入点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体态律动表面上是对肢体的运用而实质上是为唤醒人们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体态律动既然是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那么身体就是“乐器”,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种动作都可以用来表现音乐。在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可以??造出许许多多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伴随音乐的活动中得到惊人的发现――“我的身体会唱歌”。

参考文献:

[1]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编辑 李博宁

第5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doc计划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的研究计划

张夏镇镇中心小学 王芹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的智力、身体、精神的发展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联系统一在人的本性中。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但是,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孩子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天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孩子们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备限制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单调、枯燥。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研究的方法

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体态律动”进行研究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986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辑的《音乐教育参考资料》中,介绍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同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英国德赖维尔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1990年12月,我国在日本学习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缪力女士,应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邀请,在首都师范大学为部分高师音乐教学法教师及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近百人开办了《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师资培训班》。缪力还选择了日本石井亨江崎正刚的《快乐的体态律动——儿童体态律动课例选》介绍到中国。从1986年至1996年,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各种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著作及文章中多有介绍。《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外国音乐教育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研讨会都使我们在课题的研究性质、任务、方法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的进展上有所前进。此外,还有爱国人士、留学生等许多人对课题表示关心与支持,有的捐款,有的寄书寄资料,有的写文章,利用一切机会促成海内外交流。

研究方法 :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作业改革的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策略与措施,开展实践与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学生学习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小学音乐体态律动的教学实例,研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9月—10月)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撰写课题方案。(负责人:王芹)

2. 1月,召开开题会,邀请音乐教师为该课题的实施作指导。(王芹)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5月)

1.确定试验班级:

1、2年级。调查了解体态律动对低年级课堂效率的影响。根据小学音乐新课改精神,制定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体态律动形式。(王芹 负责)

2.阅读相关书籍,如《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过打好基础。

3.2016年3月,召开阶段总结会。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总结,并坚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并撰写《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的报告。

4.2016年9月撰写好阶段性报告,召开总结会,进行中期评估。同时调整方案,完善材料。(王芹负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2月—2017)

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王芹)

第6篇:浅谈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态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一种感觉。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合理使用律动辅助教学,通过律动表演和即兴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与表现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课。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运用到低年级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喜爱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低段音乐 课堂教学

前言

小学1—2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上都带有幼儿的特征。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好模仿;情绪易兴奋、易激动、不稳定。根据1—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教学,能培养了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将“律动”教学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用律动培养音乐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态律动概述

(一)体态律动的提出

达尔克罗兹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他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仅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于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中,在五大洲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该教学法的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尔克罗兹到欧洲各国旅行示范教学,使他的这套体系更为广泛流传,对于奥尔夫,柯达伊等人音乐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回到日内瓦,建立了"达尔克罗兹体系研究所"并领导该所直到他逝世。

1(二)体态律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容

1. 体态律动的形成

多年前,达尔克罗兹在教学中就发现了学生在音乐演奏中的问题,由此他苦思冥想,总结了一套新的 1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

1

教学模式。

首先,他让幼儿认真地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节奏。但在这期间,他却发现了许多问题,如果只是听一听音乐,这样不足以让幼儿准确把握,而且也缺少对音乐的互动,这样身体与音乐的结合就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此后, 他就一边注重培养身体对音乐的反应,一边还要注重心理聆听音乐的感悟。将整体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达到完美的充分的融合,收效颇丰。这样下来,很多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音乐感受的,经过练习都表现明显的进步,动作自然、随和。

有了上面在教学中的认识和经验,他就更加灵活的掌握了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并且设计了一套连串的音乐练习活动,总体就是通过大脑感悟、情感、身体动作结合起来,充分表达出每个人对音乐的解释,协调身体和大脑机能的发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动作如跑、跳、坐、蹲等在不同方位、不同姿势表演相互组合下来表现不同曲种、调式和节奏旋律。体态律动因而产生了。

2. 体态律动的发展

体态律动凭借着自身的音乐教育活力,被各界音乐教育家推崇。同样的,在早年间,这一体系就被传播到我国。从1986年至1996年,体态律动就在大小文章、刊文中被提写到。《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是外国音乐教育研究专题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体态律动这一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还只是杯水车薪。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因而没有广泛的传播应用。

3. 体态律动基本内容

体态律动的学习是一种将音乐和肢体动作以及内心对音乐的领悟三者融会贯通的过程,音乐所传达出的灵魂不是仅仅用简单单纯的动作表现出来就完美了,而是真真的可以将音乐节奏融入内心,通过内心的理解,达到人身音乐的完美共鸣,这就是直接用我们的身体在感知音乐。因此我们要学习体态律动,了解它真正的内核。

(1) 节奏的训练

节奏的训练是体态律动教学中的核心部分。体态律动的的目标是由节奏所传达出的思想经过大脑的的感悟,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融合的过程。通过这种互动,实现音乐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结合。通过音乐中节奏的动感使幼儿在聆听时有所体会,并根据不同节拍的强弱、快慢、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快慢间断变化。在练习中,我们鼓励幼儿将全身的肌肉进行放松,这样就比较容易掌握拍子的强弱变化,并且同这样的练习,还可以锻炼儿童对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等等。

案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其多列》这首歌曲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的区别,教材上用节奏小人“走”和“跑跑”来对应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走”和“跑跑”来感受四分音符合和八分音符。

2

学生在用身体律动感受“走”和“跑跑”以后,用拍手和念、拍手和口型念、拍手和心里念来掌握熟练《其多列》这首歌曲的节奏,以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图为学生课程表演律动《其多列》

(2) 体态律动注重时、空、力量

时间、空间和力度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律动的表现。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音乐的表现和舞动。空间、时间、力度始终贯穿于体态律动之中,三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空间里,我们会做相应的动作,运用一些空间的移动、跑、跳、走等简单动作,就会表现出音乐中许多的内容。

案例:在表演《动物说话》这首儿歌的时候,我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教室的空间里,运用我们的手部动作,脚步动作,和身体扭动,再配上一些简单的走动,就可以将这首儿歌表现出来,气氛十分活泼、欢快,孩子们学习的也快乐自如。

3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的基本内容

(一)“体态律动”在新歌导入中的运用

唱歌教学在低年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唱歌教学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教 唱一首歌曲,能够融进许多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怎样使学生对新歌的学习产生欲望,提高兴趣呢?导入是关键。在新歌教学中,借用要学歌曲的音乐,让孩子先动一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咏鹅》这首歌曲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手臂叠起来模仿白天鹅的长脖子,根据歌曲的旋律线高低,跟着音乐动一动。

(二)“体态律动”在歌曲学习中的运用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把人的喉咙比作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歌唱最易普及、最为简便,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姿势、呼吸、咬字、吐字外,还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表情动作。歌唱时适当地配合身体动作能更好的使感情外化。特别是新《标准》还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歌曲,如果让这么小的孩子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首先学生是被动的,而且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就忘了,既吃力又没效果。然而根据歌词大意编排简单的动作,学生背唱歌曲的速度明显加快。

案例:一年级上册《小青蛙找家》,一年级的学生本来就生性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歌曲“呱”、“呱呱”“呱呱 呱”处边唱边模仿青蛙叫的动作,在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家了”时让学生慢慢蹲下来,

4

然后在最后一声“呱”的地方,跳起来唱。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得专注,期待着唱最后一声“呱”。通过律动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

(三)“体态律动”在处理歌曲中的运用

歌曲处理的一般方法有:讲解词义,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风格、特点、注意强与弱,活泼与抒情的对比,作品稍大的还要注意“高潮”的到来等。但由于低年级歌曲都比较短小,相对来说,只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情感的变化,三拍子歌曲还要注意歌曲的韵律感等,一般的歌曲就能演唱的比较好。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唱歌曲《布谷》时,让学生从想像、模仿布谷的飞舞的节奏及动作上感觉所描述的可爱的布谷形象,让学生在唱唱、动动及过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的美好境地。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布谷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做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飞”的模式,孩子们飞得各式各样,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布谷鸟”在干什么?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发挥了主动创造性,孩子参与性提高,孩子们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能力。而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则编排成表演唱、调动学生的情绪边唱边做。这样,歌曲学完后,学生已牢牢记住,只要我唱其中的一句旋律,学生就能载歌载舞地表演起来。学习过程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不仅提高学生对歌曲的兴趣,能主动的学习歌曲,还能形象的记住歌词。

(四)“体态律动”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 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所以音乐欣

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在欣赏打击曲《鸭子拌嘴》时,我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讲讲演演图片中发生的故事,然后在请学生边看图边欣赏音乐,最后再让他们随着音乐来动一动、演一演,学一学鸭子的叫和吵闹声,给他们创

5

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种感受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三、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上课时要通过播放音乐来律动。通过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造型,学生不但欣赏美还能通过动作体验美。在我教授的三年级红星歌一课中,有听音乐变换队形和动作模仿小红军的环节,突然有一学生跑出了队伍,在小红军旁边模仿起了老农民,让小红军喝点水。此时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含义,而且律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了情感教育,陶冶了情操。

(二)体态律动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本能

1.教师通过让高年级学生自主根据音乐或者歌词编创动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能力。 2.我发现现在我校学生在课间操走步环节总是踩不准节奏,上课时多以律动形式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乐感、节奏感。

3.听音乐做出优美的动作,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设计,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三)体态律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上课播放音乐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会不自觉地根据歌词做出相应动作,在演唱时他会根据这些动作记住歌词。如在欣赏乐曲时,把相同或相似的乐段用相同的动作,不同的乐段则反之,学生在体验观察后可以更好、更清晰地理解音乐。如,在《小雨沙沙》中,学生听到“沙沙沙”就会模仿小雨作出动作,或者拍手。这些看似抽象凌乱的活动往往对儿童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的挖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体态律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益于身心

律动是有节奏的做动作、活动,而动作、活动离不开手脚、关节的相互配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与体育有着异曲同工之效。现如今,不仅音乐学科在使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英语课里面的CHANT等都开始融入体态律动,可见其重要作用。音乐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律动,便可以达到提高音乐课堂效率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体态律动教学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既是一种学习社会交往的游戏,又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

6

体验和追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运用儿童喜爱的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学习形式来教学,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不仅避免了枯燥,死板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感,而且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在兴趣的带动下,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得记忆,让学生在玩乐中懂得音乐。学生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技巧和能力时达到最佳状态。最终在相对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在音乐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好“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音乐教学的迫切呼唤。因此,广大音乐教师不仅不能忽视律动教学,而且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完善、钻研和发掘,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艺术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版

[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M].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组,2011.03 [3]陈琴《体态律动》[J]. 霍邱教育网,2011.05.03 [4]韩雪娇《体态律动教学》[J]. 国培官网,2011.01.26 [5]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05 [6]李红蕾《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9)21-23 7

第7篇:浅谈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但他的国籍是瑞士。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在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期间(大约在1900年)提出的一个音乐教学学说,又称"体态律动学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的整体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些人难以接受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达尔克罗兹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先在国外获得承认,后来瑞士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达尔克罗兹逝世后,他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家树立了典范,也影响到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形成,具有创新和先导意义。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学体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其最初的形式是把情感转化为具有音乐性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的肢体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把肢体当作乐器,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成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乐中的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拍运动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音乐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律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艺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人的能力。

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训练身体对音乐做出反应的练习,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体态律动一般分为位置运动和空间运动两类。位置运动即固定地点的运动,如拍击、指挥、唱等;空间运动即脱离固定地点的移动活动,如走、跑、跳等。

歌唱、视听训练。通过视唱练习,训练耳朵,身体与语言、歌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种视唱法与一般的不同。它先采用一线谱,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后按等时值读每个唱名,再练习以不同速度或临时用教鞭指谱视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展听觉和记忆能力,发展内心听觉。教学过程中可使用诗词的语言节奏,帮助学生感觉和积累音乐节奏的经验。

即兴创作演奏。强调即兴创作是音乐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永远处于新鲜状态;教师的音乐造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诱导等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学生不论音乐基础高低、年龄大小,小之三岁儿童,大之音乐学院的学生及专业演员、舞蹈家,都适合上这种课。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解决了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相分离及技术的练习与艺术的表现相割裂的弊端。 其保持新鲜感,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技能,完美的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达尔克罗兹体系已经成为一种由哲学思想、教育观念和一系列策略构成的开放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处的环境,来解决如何把这些思想和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其理论中有相当多可取之处待我们学习,加以利用和发展。

第8篇: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以开口唱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律动”教学模式,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励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二)“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乐感和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协调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下做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半功倍。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一)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根据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如果是低沉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慢慢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音乐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带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而且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有效地调整备课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律动”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掌握不好度,容易出现以下误区: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的灵活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育单一模式的不足,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

第9篇:浅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音乐教学,多以教材的核心内容为主,采取单

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教唱歌曲,学习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常常忽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在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歌曲、认识乐谱,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中学习音乐,在欢快、舒畅的环境中感知音乐。所以,我时常在音乐教学中加入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下面,我就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舞蹈律动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和必要前提,而舞蹈律动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儿童听觉、视觉、肢体等多方面的感官,从而刺激儿童去感受音乐。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是单一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唱歌曲,枯燥的讲解乐理知识,使原本愉悦的音乐教学显得单调乏味,消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入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用身势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几个简单的舞蹈律动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不仅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我在二年级《黄鼠狼拜年》的教学中,通过想像和模仿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儿童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如黄鼠狼、大公鸡、小草、大树等,并让儿童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个角色的特点加以舞蹈律动进行大胆表演。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的积极性。

二、舞蹈律动有助于增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学生随音乐通过身体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叫舞蹈律动。用舞蹈律动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领悟音乐。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身体律动亲身体验下获得的音乐感知是强烈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例如,利用画三角形的轮廓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利用击掌拍肩的力度来感知音的强弱,利用踏步快慢去感知音乐的速度,用手臂的律动感知旋律线的起伏„„我在二年级《学飞》一课教学时,请学生做小鸟飞翔的动作,感受小鸟学飞的音乐形象,同时加入先提腕后压腕的舞蹈律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四二拍的强弱力度。通过舞蹈律动教学,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速度,而且很好的感受了小鸟学飞的可爱形象,增强了学习学习音乐的感知力。

三、舞蹈律动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感情的理解 音乐是表达和传递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传递的情感呢?除了通过示范、聆听、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体会音乐表达的情感以外,还能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运用舞蹈律动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比如,模拟农民割麦子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模拟白鹅走路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白鹅的可爱;模拟摇篮轻轻晃动的舞蹈律动,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安静优美的情感„„我在《我的家乡日喀则》教学时,创设“献哈达”这一舞蹈律动氛围,让学生感受藏族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创设跳跳藏族舞的教学氛围,就是通过几个典型的藏舞舞步 “左右点步”、“退踏步”、“颤膝脚步”,让孩子们在欢快的舞蹈律动中感受藏族歌舞粗犷豪放以及热情奔放的情感特点。

四、舞蹈律动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

音乐课标理念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想像和创编艺术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模仿生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从而丰富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集体舞《小乌龟飞上天》是一首天真有趣的音乐作品,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舞蹈律动,让学生想像生活中乌龟的形象,加以模拟创编,表现小乌龟的“哭”、“摇头摆尾”“扑通落下水”一系列的可爱样子。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跟随音乐节奏和情绪即兴设计律动,来感受音乐强烈的节奏、丰富有趣的感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教育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各类音乐教学都强调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引导学生去感知、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已无法实现这些需求,因此把舞蹈律动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性,通过把音乐与舞蹈律动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唤起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本能,激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热爱音乐,审美音乐和享受音乐。

上一篇:信访工作简报下一篇:推优入党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