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音乐教学

2022-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律动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体态律动教学对于小学生音乐接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以及分析了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从实践方向讲述了体态律动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帮助。

关键词:实践 体态律动 旋律 节奏 积极性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含义和意义

(一)体态律动的含义

“体态律动”是一种从感受音乐到表达音乐的过程,作为体验音乐的表现形式,这些动作能够直接地表达人的情感,与普通的动作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动作”,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肢体语言,以及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外化方式。结合上述,以其来区分与普通动作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体态律动”。“体态律动”从根本上服从音乐,以音乐为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注意力及敏感的感知反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体态律动教学

音乐欣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的音乐听觉训练和音乐情感的积累。但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听觉疲劳,对于爱动而且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专心学习,导致了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方式,它通过肢体语言利用尽可能的空间和动作有规律、有韵律地用身体表达音乐。如“跺脚或者拍手”“跟随音乐节奏的快慢用走路的速度来表达”等等,从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速度变化。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歌曲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又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感。

二、当下小学音乐教育体态律动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的教学形式现状

1.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穗石小学为例

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虽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倍加重视,但对于小学中教学法使用研究关注度还不够。笔者对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抽样式随机调查,以番禺区穗石小学为例,虽然小学生有音乐教室和多媒体设施可以自由活动,但授课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得多,教学模式上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化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第二小学为例

笔者在二三四线城市中抽取了化州市作为调查样本,在化州市八所小学当中以化州市第二小学为例,进行随堂听课的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市里的重点小学,但对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声势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有了解的音乐教师很少,甚至连学生可以在带有钢琴的音乐教室上课的情况都极为罕见。因此,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导致音乐课堂缺乏生动性,教学形式单一,小学生备感枯燥,学习积极性也渐渐降低,专注度不够集中,因此会出现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的问题。

(二)当下小学生音准与节奏学习方面的情况

1.当下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时期,笔者曾担任广州市某小学的合唱指挥老师,在排练的时候,发现了小学生参差不齐的音准和极度不统一的节奏频率。虽然部分学生音准还是可以的,但仍有部分学生音准和节奏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帮助那些唱不好的学生调节音准和节奏,先让他们细心聆听一下演唱正确的学生的声音,再针对性地调整他们的旋律和节拍,发现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也稍稍变好了,证明这并非先天性问题,只是后天没有多加注意和培养。更严重的是,小学生对于演唱正确与否的警惕性不高,可能演唱错误也不知道,然后渐渐养成习惯,到以后定形了就很难更正过来了。

2.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普遍现象——以广州市穗石小学为例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中提到“节奏和旋律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缺了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会到音乐的真实存在”。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更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的音乐知识,但在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往往忽视了这两者的重要性,缺乏可以调节的音乐教学法。该小学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约有五个班,每个班有40到50个孩子左右,以班级为单位,比赛时听到音准与节奏有偏差的班级高达20个班级左右,而且合唱比赛的呈现已经是经过时间调整后的声音,但还是出现问题,证明了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在该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三、针对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所提意见

(一)丰富教学形式

1.“体态律动”教学的多样性

那么如何解决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又枯燥的问题呢?笔者在给小学生上欣赏课时,发现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喜欢开始“开小差”,当老师改变策略让学生们齐唱时,也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开口。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渐渐降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可以设计一小段的律动环节,以一小段4/4拍旋律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们站起来,让他们围成一个圈,手拉手,绕圈走动。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在律动中注意力集中,耐心听着音乐,到了换句点能准确地判断其位置及时转换行走方向。课堂上有时会因为有些同学的失误而哄堂大笑,有时也会为整齐无一人出错而互相拍掌鼓勵,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即使有人出错也能互相鼓励改正过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同时又能达到有效学习旋律与节奏的目的,更是为枯燥的课堂气氛作出改变和应对之策。

(二)“体态律动”对于小学生旋律与节奏学习中的优势

“人类的情感是构成音乐的重要部分,而身体动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小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感受音乐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把音乐的美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有效学习。

1.“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节奏感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4/4拍节奏感明显,旋律欢快,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模唱、范唱等方式来学习歌曲,但是唱多了学生会产生歌唱疲劳的情况,课后也容易忘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该歌曲背景后,作出一次简单的示范,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结有4拍,前两拍每一拍用“捻指”来表示,后两拍分别用“跺左脚和跺右脚”来表示;鼓励学生们有规律,有韵律地动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中可以感受音乐的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感受到4/4拍的旋律感,增强学生们的节奏感。

2.“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旋律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一般会用齐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尽可能地去希望小学生都开口唱歌,但毕竟学生还小,他们不懂得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聆听,齐唱时教师无法分辨每一个学生的音准,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只能听到大概的音效,而小学生又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又不会聆听别人的声音,往往即使音不准,他们也一样当作是正确的高声歌唱,日积月累成了一种常态,造成了音不准的现象发生。这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演唱和肢体语言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音乐,通过了解了歌曲的节奏特点后,让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去演唱歌曲,或加入欢快的舞步,或加入优美的肢体语言动作等等,让学生去自主创编。

四、结语

体态律动是一种运用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音乐韵律的新型教学法,对于乐感和节奏感的学习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音乐知识。综上所述,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帮助小学生解决旋律的音准和音乐的节奏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之最终能够真正融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去。总而言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会情感,慢慢理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从而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博.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王佳楣.体态律动对于农村小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体态律动在白石学校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3]庄孝伟.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0).

[4]陈晓丹.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5]何洁莹,邓梁.浅谈“律”与“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實践与运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J].北方音乐,2018,(13).

作者:李婉露

第2篇:舞蹈在音乐律动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是以音乐为背景,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常运用舞蹈来进行形象的塑造,抒发情感。舞蹈律动,就是人们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的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包含了情感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美术等科目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使部分小学生对这些科目失去了信趣,教师难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急需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探索能够利用的资源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舞蹈律动就是其中一种简便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同样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律动,跟音乐相辅相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教学的拓展和升华,丰富学习音乐课堂教学。

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将舞蹈律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在歌声中舞蹈,在舞蹈中歌唱,形成一个声音与肢体协同配合、情感表达由内而外、立体完整的“唱”与“演”结合模式。舞蹈律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小欠缺,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的内涵,把握发音位置,提高声乐水平,帮助学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理解、欣赏和体验音乐。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牵牛花当喇叭》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牵牛花的形状和生长特点,根据歌词内容,引导他们用动作来模仿表现。在音乐旋律中,进行欢快的舞蹈律动,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如此,就在轻松的舞蹈律动中,降低了歌曲的理解和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的,心情舒畅的学习音乐,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舞蹈律動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的产物,一种通过声音、旋律、节奏来表现情绪,另一种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将舞蹈融入音乐中,让学生通过动作变换,自然的投入情感。促使他们更直接地切身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进一步准确的表现作品。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有所不同的,如小学音乐课本中《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是一首歌词紧紧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小调式旋律加上附点和切分等节奏型,使歌曲活泼天真又不失风趣诙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刻画一个个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音乐旋律下的舞蹈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产生积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的这种德育功能,抓住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时机。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舞蹈律动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产生的心理倦怠现象。在欢快优美、节奏轻快的音乐声中,舞蹈律动帮助学生缓解了疲劳,减轻了学习压力,愉悦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舞蹈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律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探索和尝试,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在舞蹈律动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不断地实践多种教学形式,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和表达能力,将新课改中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中,让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鲜活生动,结果更有成效。

作者:郭燕燕

第3篇:幼儿舞蹈教学中律动节奏的培养

【摘要】舞蹈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方法,律动教学的创新性表现在其不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重视挖掘幼儿在舞蹈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感知力,在全面体现幼儿想象力、增强幼儿音乐素养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律动节奏内涵的前提下,研究通过让幼儿随着音樂律动、启发幼儿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科学设计律动舞蹈等方式培养幼儿舞蹈素养。希望能够对舞蹈幼儿舞蹈律动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律动节奏

引言

律动是结合个人情感,将各种音乐内容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展现出来。律动能够为幼儿舞蹈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此启蒙幼儿协调发展的功能让律动教学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自出生起就始终在进行律动,初步认识这个世界时,如果聆听到音乐就会跟随节奏运动肢体。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此特点,将律动教学应用在舞蹈教学中,让幼儿打下舞蹈基础。

一、律动节奏教学的内涵

律动的概念有规律的运动,节奏与律动间存在密切关系,就某种角度而言,律动等同于节奏。当出现律动现象时,就会出现节奏,反之亦然。在舞蹈教育中,律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舞蹈表现。舞蹈是以律动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舞蹈教育的基础就是律动教学,其在舞蹈教育中体现出关键的启蒙作用,成为很多托儿所、幼儿园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因为年龄原因,自身没有较多的词汇积累,运用动作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与音乐内容,幼儿借助动作体现自己对音乐的感觉,这就是“律动”。幼儿舞蹈开展律动教学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让幼儿在多种感官体验中从整体上理解音乐理解、学习舞蹈技能,采取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增强幼儿的协调性、节奏感和培养音乐舞蹈基本素养,进而提升其音乐舞蹈创造力,为其未来深入学习舞蹈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其二是达到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与感受性,提升音乐教育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我国现阶段的幼儿舞蹈教育来说,大部分教师对律动教学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所编排的舞蹈没有适应幼儿的发展规律,造成幼儿舞蹈教育并未体现出自身作用,甚至影响幼儿健康成长。所以,幼儿舞蹈教师要深刻认识律动教学,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律动教学,增强幼儿舞蹈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节奏教学的作用

(一)推动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的共同发展

幼儿以自己对周围和世界环境的认识为基础进行表达,如果缺少较强的理解力,幼儿就难以准确、流畅地表达认知。律动教学从多层次、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通过刺激动作、触觉、视觉等手段,帮助幼儿从不同角度建立起舞蹈学习印象,进一步增加幼儿感知体验,在增强幼儿理解力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舞蹈活动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其发展,虽然幼儿有与生俱来的丰富想象力,但平时生活没有为其提供可发挥的优秀平台,律动教学正好有效弥补此空白,幼儿在学习舞蹈时,可以调动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习与练习各种舞蹈动作时创造出独特、新颖、个性的动作,如此幼儿学习积极性被有效激发起来的同时沉淀下创新性思维。

(二)为幼儿后期学习舞蹈打下基础

音乐与舞蹈从出现时就是无法分割的共同体,双方彼此成就、相得益彰。音乐属于能够超越时间、跨越种族、跨越国别的通用语言,具有特别多的情感,舞蹈能够有效表达和诠释这种情感,将律动节奏教学方式应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能让幼儿舞蹈学习过程一直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而更恰当地理解与把握节奏,为今后舞蹈学习打下音乐基础。舞蹈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舞蹈的学习与传承并非只是机械地学习和重复肢体动作,也是深刻理解与感悟舞蹈形式,培养舞蹈素养。幼儿律动舞蹈教学,能够妥善契合这样的思想理念,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舞蹈教学模式,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幼儿在训练舞蹈动作同时聆听优美的音乐,对于增强其音乐与舞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幼儿意志力与肢体协调能力

提高肢体协调性和身体灵活性是学习舞蹈的第一目标,而协调性与灵活性的重点是运动身体,幼儿大多数活泼好动,采取传统课堂模式会影响甚至抑制这一天性,律动节奏教学能有效打破此限制,幼儿在舞蹈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分,从练习一个部位的舞蹈动作而后练习多个部位的动作。所以,幼儿要对控制身体的动作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自身的协调性。幼儿在学习舞蹈期间,要应对多种多样的困难,深刻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应用律动节奏教学,幼儿能全面体现自身功能性把控节奏、模仿动作,在小朋友讨论和老师指导过程中一步步深入理解舞蹈动作的本质,最终战胜困难。如此一来,既能增强幼儿的舞蹈学习成就感,也能在协作发展中提高自信,锻炼幼儿的意志力。

三、幼儿舞蹈教学中律动节奏的培养策略

(一)让幼儿随着音乐律动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律动教学,音乐是带领幼儿进入舞蹈情境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多欣赏律动音乐,在长时间重复欣赏过程中,让幼儿初步认识音乐节奏与旋律,并在音乐声音中跟着节奏一起律动。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可以为小朋友们播放歌曲《学做解放军》。鼓励幼儿维持坚定又饱满的情绪,为其律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幼儿听音乐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小朋友播放解放军的视频或图片,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此歌曲,接下来教师可以采用踏脚、拍手、点头来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律动,并引导他们即兴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选择有鲜明形象和明快节奏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律动,如此才能满足幼儿音乐审美要求,激发他们的注意力,鼓励他们在音乐声积极律动。

(二)启发幼儿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律动教学中教师若是为幼儿播放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幼儿就能够随性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此举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比如当教师播放兒歌《拔萝卜》时,部分幼儿会双手竖在头顶蹦蹦跳跳的模仿兔子的动作;部分幼儿会跳着转动身体,似乎是兔子在到处找萝卜;部分幼儿会在音乐节奏中伸手、后拉,模仿小兔子拔萝卜。幼儿的动作彰显出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要适当鼓励和引导,增强他们学习幼儿舞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幼儿更喜欢律动,进而增强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第一要素,培养节奏感的最好阶段是幼儿阶段。就幼儿而言,从襁褓时就开始培养节奏感,妈妈在摇摇篮时,幼儿就会在温和、稳定的节奏中入睡;当幼儿能够使用肢体动作时,爸爸妈妈会教他做举手、拍手等动作;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教师通过运动对幼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例如,在实施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敲打的节奏律动,并开始做肢体动作:幼儿听到鼓声停止时要进行是创意动作,幼儿听到四分音符的节奏时要慢走,幼儿听到八分音符的节奏时要快走,幼儿听到16分音符的节奏就要跑动。此节奏训练能够充分增强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和节奏感,为深入学习舞蹈奠定基础。

(四)科学设计律动舞蹈

首先,编排小班律动节奏舞蹈。幼儿教师在编排律动舞蹈时,要考虑小班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选择音乐与舞蹈类型。就心理角度而言,小班幼儿大部分为3-4岁的年纪,既贪玩好动,也特别喜欢对周围事物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基于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行律动舞蹈动作的设计与编排;就生理角度而言,小班幼儿的身体骨骼通常较为柔软,具有较好的柔韧性,但他们的肌肉弹力不足,关节容易脱节,也经常出现疲劳,因此幼儿教师在编排律动节奏舞蹈时,只需简单动作而不能选择高难度动作。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前提下,教师在编排舞蹈时可以多使用重复、模仿的方法。就编排模仿性律动动作而言,教师要从生活、劳动、动物等方面考虑,例如模仿做饭、洗衣的动作,模仿洗脸、刷牙的动作,模仿小狗、小猫的动作等;就编排重复性律动动作而言,既要重复动作,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出现变化,比如做蹦跳动作时,可以从左右前后不同方向来重复。

其次,编排中班、大班律动节奏舞蹈。设计中班、大班律动舞蹈时要区别于小班动作编排,小班律动舞蹈一般教师首先进行设计与编排,再自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教授给小朋友,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开展律动训练。而中班、大班的幼儿通常为4-5岁,对生活和周围世界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愿意在律动中彰显肢体动作。所以,幼儿教师在编排中班、大班律动节奏舞蹈时,只需要适当引导就行。在具体中班、大班律动教学中,第一步教师要对律动节奏的主题予以明确,尽量将具有鲜明形象的音乐当作是律动主题,鼓励幼儿在音乐中随意做出肢体动作,而后教师再因势利导的进行引导。例如教师为幼儿播放《小青蛙》音乐,鼓励他们学青蛙蹦跳形态和嘴巴一吸一鼓的动作,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与创造力。

四、结束语

律动节奏教学在现阶段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功能不断提高,是未来创新与完善幼儿舞蹈教育的重点所在。律动教学法在增强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其进一步系统学习舞蹈知识奠定基础,提高幼儿的意志力与身体协调力,将律动节奏教学法应用在舞蹈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培养基本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是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和美育发展思想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新芳.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9(24): 184.

[2]李环.探析幼儿舞蹈教育实施途径[J].黄河之声,2019 (8):106.

[3]华彬.提升幼儿舞蹈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评《幼儿舞蹈教学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19(5):97.

[4]张哲.幼儿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的作用[J].智库时代, 2019(16):228-229.

[5]肖珊.关于不同阶段幼儿舞蹈律动创编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8):185.

作者简介:徐雷(1988—),男,汉族,江苏省射阳人,学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王珊珊(1996—),女,汉族,江苏省阜宁人,研究方向:幼儿舞蹈。

作者:徐雷 王珊珊

第4篇: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以开口唱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律动”教学模式,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励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二)“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乐感和节奏感的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协调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小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下做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半功倍。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

(一)从简单的“律动”教学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引导教学。音乐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可以根据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表达愉悦的感觉,如果是低沉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音乐感觉,从节奏简单的入手,再慢慢使用较复杂的音乐。这样循序渐进,从简单到难,可以让学生更快入门,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二)将“律动”教学与音乐课相结合“律动”教学自身具有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的优势,这对于还处在直观认识世界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更加容易接受。音乐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在“律动”教学中,可以将音乐训练和律动有机结合,只要保障课堂学习活动活而不乱、动中有序、能收能放,就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音乐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带领学生跟上教学节奏,而且要时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有效地调整备课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学音乐教师在“律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律动”教学有自身的优势,但掌握不好度,容易出现以下误区:首先是主次不分。“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律动”教学的灵活性弥补了传统音乐教育单一模式的不足,动静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更能使小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从耳朵、身体和心灵等全方面获得音乐艺术体验。

第5篇:音乐律动

半日活动

教学名称: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韵律活动——网小鱼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用小碎步做小鱼游,合拍的做吃食的动作。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鱼网、鱼头饰、音乐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网小鱼》并讲述有关情节,引导幼儿欣赏歌曲。

2.引导幼儿学习小碎步,表现小鱼游动作。

3.引导幼儿听乐曲,学习小鱼吃食的动作。

4.教师扮渔翁,介绍“网小鱼”游戏规则,带幼儿玩游戏。

5.引导幼儿听完整的音乐,玩游戏1—2遍。 体能活动:小蚂蚁运粮食

活动目的:1.学习手脚着地并交替向前爬行的动作。

2.遵守活动规则,有序并积极的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沙包、垫子、皱纹纸 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内容

2.学习小蚂蚁爬行

3.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

4.带领幼儿游戏

5.对孩子的游戏给予鼓励及奖励

第6篇:律动教学

很多幼儿园老师都对Wenny反应律动太难教了,孩子根本没办法掌握,也不知道律动的教学需要从何下手,这里Wenny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律动教学做了整理,希望能对老师们有多帮助。

要知道想让你的孩子可以完整的展示一首英文律动歌曲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哦,所谓“理解在先,开口在后”,很多时候老师认为孩子学不会,或者律动太难,都是因为老师给与孩子接受的时间太短。学习律动必须有2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理解”,第二阶段才能到“开口”。通常理解这个部分,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律动教学课,让幼儿对所要教授的律动进行“理解”在这里的“理解”也就是让幼儿熟悉律动中音乐节奏及理解律动歌词意思,最后用TPR的形式对律动进行展示,这也是在律动教学中第一课时要求及目的。至于“开口”也就是唱的部分,可以根据园所具体的课程安排第二课时进行练习,或者在日常时间内引导幼儿进行唱的练习,例如吃饭前,上课前或回家前,这都是很好的律动练习时间哦。 下面向老师分享一下,Wenny在律动第一课时教学是如何让孩子达到“理解”的目的。Wenny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会分为4个步骤(和我们的四大流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listen 听

感受音乐是律动的基础。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 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所有Wenny将听安排在了律动教学的第一步。但是要知道顽皮的小宝贝们是不可能乖乖静静的坐在那聆听的。那就要是使用一些小技巧了。

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Wenny会引导孩子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也能达到聆听的目的哦。

二、understanding理解

解释:感受了律动的音乐及节奏后,在这一基础上,就要进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了,这里建议老师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提示引导幼儿,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也就是将歌词中难点以及幼儿陌生的单词句子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律动中简单的动作加入解释过程中,可以增加幼儿对律动的理解。

熟悉:当幼儿对歌词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接下来,通过老师的演唱带着幼儿做动作。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律动的认知。(唱的过程中可以稍微的放慢一点速度哦,有助于幼儿能更清楚的对律动进行熟悉)

三、show表现 表现音乐是律动的过程。

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小朋友的特点建议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这一步骤。 下面选取一些之前CINDY老师为我们分享律动教学游戏。 ①找朋友

游戏解析:孩子跟着老师随音乐起舞,但音乐暂停时老师会变成恶魔并给出一个数字,例如老师给出1,孩子需一个人双手抱肩,若老师给出数字3,需3个孩子抱在一起,没有按数字拥抱的孩子给予一定的“惩罚”。班级孩子多的情况可以选取部分进行,部分打节奏跟唱,人数25左右或场地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全班一起进行。 ②丢卡片(丢手绢)

游戏解析:此游戏来源于我们最经典的中文歌曲游戏丢手绢,教学歌曲时我们可以先请孩子们围圈坐着,在音乐响起时一名幼儿手拿卡片或者物品绕着幼儿走动,(其余幼儿则跟着音乐做动作)当音乐停止时选择丢放对象后进行跑跑抓游戏。 ③伴乐传卡

游戏解析:此游戏就是传统的击鼓传花游戏改编,让幼儿围圈坐,音乐开始后传递手中的卡片(物品),音乐停止,手拿卡片(物品)的幼儿需受惩罚,或者做指定的表演。 ④抢椅子

游戏解析:属于分组游戏,准备几张椅子放置在教室空地中,老师播放音乐请所有孩子一起跟唱,几名玩游戏的孩子围着椅子转,当音乐停止时,孩子抢椅子。为增加游戏的难度和知识性,可以在椅子上放上单词卡片,抢到椅子并读对单词的才算过关。 ⑤纸上舞蹈

游戏解析: 准备四张报纸纸放在地上,请八名四组孩子围着报纸跳律动(动作可以是和律动VCD的动作,也可为老师指定的一个动作),其余孩子拍手唱律动,当音乐停止时每组孩子需迅速地跳上报纸,除第一名外其他三组孩子需将报纸对半折,当报纸的面积越来越小再也站不下时,该名孩子被淘汰。

四、follow-up叮咛 展示是律动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最后别忘了叮咛你的小宝贝们回家要跟着VCD将今天学的舞蹈展示给爸爸妈妈哦。

希望通过这篇博客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律动教学的方式及步骤。

最后别忘了,所有的教学都需要老师们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到达掌握的目的哦。 想让你的宝贝们可以随口唱出英文歌吗?那就赶快复习哦。

第7篇:小班音乐律动《大鹿》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并理解歌词,尝试演唱歌曲《大鹿》。

2、运用反复倾听一一判断一一检核和借助图谱记忆歌词的方法,梳理、记忆、理解本首歌曲的歌词内容。

3、与同伴共同体会闯关游戏与学习的乐趣,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初步熟悉旋律、理解“咱们手把手挽牢”的含义,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1)进入教室,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空地原地站好,双手叉腰。

师:请小朋友们在场地内寻找到一个①不碰到别人也不让别人碰到自己的地方②双手叉腰③站好(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一次提了三个要求,目的培养幼儿的倾听、理解及执行能力。同时训练幼儿的空间感)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周老师,今天和你们在一起我特别高兴,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周老师和你们交朋友的方式就是和小朋友玩游戏,游戏名字叫“咱们手把手挽牢”,(教师与一名幼儿挽手,幼儿集体理解和说出游戏的名称)玩过这个游戏咱们就是好朋友了,现在请小朋友双手叉腰原地不动,让咱们一起游戏吧。

(2)玩“咱们手把手挽牢”游戏。

幼儿原地站好,双手叉腰,教师随乐在幼儿之间走动与幼儿做游戏。(音乐有旋律无歌词,两遍)

(3)幼儿在教师提茼摆好的半圆形排列的座位上坐好,准备学习歌曲

2、学习新歌:(在多次的倾听演唱过程中熟悉旋律、准确辨别歌词内容、尝试快速记忆)

(1)讨论学习的方法

师:这首歌真好听,可是周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会唱这首歌,咱们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学会它呢?(师幼讨论) 师:这首歌周老师虽然不会唱,但是我在以前学习新歌时知道一些小窍门,就是在学习一首新歌时可以用多听和跟着哼唱的方法来记住歌曲的旋律、用画图看图谱的方法来记住歌词,也就是需要闯过记准歌词和熟悉歌曲的旋律两个难关才能把一首新歌学会,今天咱们也来玩玩闯关游戏,把这首新歌学会,有信心吗?

(2)第一关:猜猜有谁?

①教师出示第一关闯关图示,师幼共同闯第一关:猜猜有谁?再次倾听歌曲,仔细听听歌曲里都唱到了谁?找到三个人物角色。(第一关问题的设置是考虑到这首歌曲故事性较强,歌词内容含量较大且整首歌曲无重复性歌词出现,幼儿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将问题进行了有难度梯度的设计,第一关问题指向寻找故事的基本线索,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②听完第一遍歌曲后,请幼儿回答第一关问题:猜猜歇曲里都唱到了谁?

③教师引导幼儿参照闯关图示验证答案,如果答案不正确,就请配课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幼儿再次寻找答案

④幼儿再次回答问题,并验证是否正确。

(3)设计闯关胜利的手势

师: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一关,来设计一个闯关后庆祝胜利的手势吧。(用动作和口号来激励幼儿积极参与下面的活动)

用设计好的手势来庆祝闯关成功。

(4)第二关:说准歌词

①教师向幼儿介绍闯第二关的规则:(1)说出每句歌词的内容(2)答案要和歌曲中唱的一字不差。

②尝试闯关

(a)出示歌曲的图谱,配课教师弹唱歌曲,执教教师指图谱,幼儿认真倾听歌曲。 (b)幼儿尝试根据图谱准确说出所听到的歌词,并在执教教师的引导下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

(c)教师提出降低闯关难度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找第一段的歌词,再找第二段的歌词。(听的方法:要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了解听的任务、记忆及再现、理解分辩、反复核实、确认)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自己学歌的心得:保持安静、听清任务、专心听、努力记忆。

(d)找准第一段歌词:执教教师与幼儿一起反复倾听配课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并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在反复倾听与记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逐渐掌握倾听的技巧)

(e)找淮第二段歌词:执教教师与幼儿一起反复倾听配课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

第8篇:小班音乐律动(修改)

来宾政和幼儿园

小班音乐律动《小鸡出壳》

执教者:李莉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音乐内容,做各种小鸡出壳的动作。 2.喜欢音乐游戏,体验小鸡出壳时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音乐的内容,做各种小鸡出壳的动作。

活动准备:

PPT,音乐《小鸡小鸡》、音乐视频《小鸡出壳》、鸡蛋模型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李老师来做鸡妈妈,你们来做我的鸡宝宝,现在跟着鸡妈妈一起来做做操吧。

(播放音乐《小鸡小鸡》)

二、播放音乐《小鸡出壳》,学习律动。

1、讨论: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2、播放音乐视频,请幼儿说说小鸡是用什么办法出壳的?

3、播放音乐视频,幼儿跟随音乐,模仿小鸡出壳的动作。

三、音乐游戏

教师:鸡宝宝们可真棒,都学会了小鸡是出壳的本领了,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表演吧!

第9篇: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杨倩

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活动的类型之一,是指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小班幼儿具有动作发展快、爱模仿、“认知依赖于行动”等特点,从这些特点来看,律动是一种符合小班幼儿学习需要 、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类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音乐律动活动更应如此,只有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幼儿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激发出对律动的热情,才有可能丰富经验、拓展 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我们仍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我觉得律动教学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生活化。我们班把一日活动中渗透律动音乐,诱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如餐后散步,或进餐前、集中教学前等时间来播放或弹 奏各种类型的音乐让幼儿表演一些优美的律动。久而久之,幼儿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爱音乐、体会音乐,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音乐、歌曲,他们都会手舞足蹈,自得其乐。

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如小班《洗手帕》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韵律平缓、反复的特征,想象起床后小朋友洗手帕的情景。教师重复播放让幼儿边听做,通过谈话让幼儿安 排好洗手帕的顺序,然后在晾晒起来。这样律动《洗手帕》就完成了。

二、运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表现音乐律动。

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 接 触 各种 音 乐作 品,参 加 各 种 音 乐 活 动,就 越 会逐 步 懂 得 爱、温 柔、同 情、自 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在律动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发情感,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为此,我们班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把舞蹈放人律动中,把它的设计重点放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

2、玩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如:我上的律动教学《小兔捉迷藏》以“捉迷藏”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我事先在教室创设了环境,玩了几次后,幼儿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小花的音乐就变成花不动,听到蹦跳的音乐就变回小兔子,非常简单的规则和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很乐意玩“变一变”、“找一找”的游戏,他们能很快完成从兔子到花朵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同时又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避免了连续跳造成的疲劳,集中展示了艺术表达的形象性和愉悦性功能。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这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满足了幼儿以角色身份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喜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所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积累、想象都不尽相同,在选择乐曲时,应考虑到是易于幼儿理解的,且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音乐。或表现宁静、安详的摇篮曲;或表现雄赳赳、 气昂昂的进行曲;或欢快、活泼的舞曲等,以启发幼儿相应的情绪、 联想和创造。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幼儿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表现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孩子们会随着音乐而打开记忆的窗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丰富联想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培养陶冶了幼 儿的美感和个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

教师应及时幼儿给予表扬,注意保护每个孩子刚刚萌芽的自尊心, 使儿童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即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鼓励了其他幼儿,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唤起他们的情感,使幼儿从情感上爱律动,愿意参加表演活动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对律动的充分表现,来表现内心的喜悦,激起孩子们表现音乐的欲望,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愉快。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音乐它可以鼓舞人,给人以灵感和力量,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室内污染与室外污染下一篇:打好四张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