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律动表

2022-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音乐课堂律动表

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究体态律动教学对于小学生音乐接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以及分析了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从实践方向讲述了体态律动教学对音乐课堂的帮助。

关键词:实践 体态律动 旋律 节奏 积极性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含义和意义

(一)体态律动的含义

“体态律动”是一种从感受音乐到表达音乐的过程,作为体验音乐的表现形式,这些动作能够直接地表达人的情感,与普通的动作有很大的区别。这里的“动作”,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肢体语言,以及能表现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外化方式。结合上述,以其来区分与普通动作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体态律动”。“体态律动”从根本上服从音乐,以音乐为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注意力及敏感的感知反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融入体态律动教学

音乐欣赏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的音乐听觉训练和音乐情感的积累。但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听觉疲劳,对于爱动而且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专心学习,导致了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音乐教学方式,它通过肢体语言利用尽可能的空间和动作有规律、有韵律地用身体表达音乐。如“跺脚或者拍手”“跟随音乐节奏的快慢用走路的速度来表达”等等,从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速度变化。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理解歌曲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又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内在情感。

二、当下小学音乐教育体态律动教学的现状

(一)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的教学形式现状

1.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穗石小学为例

国内的音乐教育研究虽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倍加重视,但对于小学中教学法使用研究关注度还不够。笔者对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抽样式随机调查,以番禺区穗石小学为例,虽然小学生有音乐教室和多媒体设施可以自由活动,但授课模式比较单一,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得多,教学模式上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化州市小学音乐课堂“体态律动”教学法的现状——以第二小学为例

笔者在二三四线城市中抽取了化州市作为调查样本,在化州市八所小学当中以化州市第二小学为例,进行随堂听课的研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市里的重点小学,但对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声势教学”等的教学模式有了解的音乐教师很少,甚至连学生可以在带有钢琴的音乐教室上课的情况都极为罕见。因此,大部分小学音乐课堂的传统授课方式导致音乐课堂缺乏生动性,教学形式单一,小学生备感枯燥,学习积极性也渐渐降低,专注度不够集中,因此会出现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的问题。

(二)当下小学生音准与节奏学习方面的情况

1.当下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时期,笔者曾担任广州市某小学的合唱指挥老师,在排练的时候,发现了小学生参差不齐的音准和极度不统一的节奏频率。虽然部分学生音准还是可以的,但仍有部分学生音准和节奏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帮助那些唱不好的学生调节音准和节奏,先让他们细心聆听一下演唱正确的学生的声音,再针对性地调整他们的旋律和节拍,发现他们的音准和节奏感也稍稍变好了,证明这并非先天性问题,只是后天没有多加注意和培养。更严重的是,小学生对于演唱正确与否的警惕性不高,可能演唱错误也不知道,然后渐渐养成习惯,到以后定形了就很难更正过来了。

2.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的普遍现象——以广州市穗石小学为例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中提到“节奏和旋律是共同存在,相辅相成的,谁也不能缺了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会到音乐的真实存在”。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更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的音乐知识,但在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中往往忽视了这两者的重要性,缺乏可以调节的音乐教学法。该小学一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约有五个班,每个班有40到50个孩子左右,以班级为单位,比赛时听到音准与节奏有偏差的班级高达20个班级左右,而且合唱比赛的呈现已经是经过时间调整后的声音,但还是出现问题,证明了小学生音不准,节奏不稳在该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三、针对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所提意见

(一)丰富教学形式

1.“体态律动”教学的多样性

那么如何解决当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又枯燥的问题呢?笔者在给小学生上欣赏课时,发现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学生们就喜欢开始“开小差”,当老师改变策略让学生们齐唱时,也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开口。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渐渐降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可以设计一小段的律动环节,以一小段4/4拍旋律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们站起来,让他们围成一个圈,手拉手,绕圈走动。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在律动中注意力集中,耐心听着音乐,到了换句点能准确地判断其位置及时转换行走方向。课堂上有时会因为有些同学的失误而哄堂大笑,有时也会为整齐无一人出错而互相拍掌鼓勵,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即使有人出错也能互相鼓励改正过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的同时又能达到有效学习旋律与节奏的目的,更是为枯燥的课堂气氛作出改变和应对之策。

(二)“体态律动”对于小学生旋律与节奏学习中的优势

“人类的情感是构成音乐的重要部分,而身体动作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可以激发小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感受音乐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把音乐的美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有效学习。

1.“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节奏感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4/4拍节奏感明显,旋律欢快,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模唱、范唱等方式来学习歌曲,但是唱多了学生会产生歌唱疲劳的情况,课后也容易忘记。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该歌曲背景后,作出一次简单的示范,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结有4拍,前两拍每一拍用“捻指”来表示,后两拍分别用“跺左脚和跺右脚”来表示;鼓励学生们有规律,有韵律地动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中可以感受音乐的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感受到4/4拍的旋律感,增强学生们的节奏感。

2.“体态律动”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旋律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由于小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老师一般会用齐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尽可能地去希望小学生都开口唱歌,但毕竟学生还小,他们不懂得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聆听,齐唱时教师无法分辨每一个学生的音准,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只能听到大概的音效,而小学生又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又不会聆听别人的声音,往往即使音不准,他们也一样当作是正确的高声歌唱,日积月累成了一种常态,造成了音不准的现象发生。这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演唱和肢体语言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音乐,通过了解了歌曲的节奏特点后,让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去演唱歌曲,或加入欢快的舞步,或加入优美的肢体语言动作等等,让学生去自主创编。

四、结语

体态律动是一种运用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音乐韵律的新型教学法,对于乐感和节奏感的学习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节奏与旋律的学习是小学生阶段应该牢牢掌握的重要音乐知识。综上所述,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帮助小学生解决旋律的音准和音乐的节奏问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使之最终能够真正融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去。总而言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体会情感,慢慢理解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从而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博.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王佳楣.体态律动对于农村小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作用-体态律动在白石学校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3]庄孝伟.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0).

[4]陈晓丹.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5]何洁莹,邓梁.浅谈“律”与“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實践与运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J].北方音乐,2018,(13).

作者:李婉露

第2篇: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策略研究

摘要: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内容,用身体感知、表现音乐的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体态律动的特点着手,展开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体态律动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课堂 运用策略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身体来感知音乐的节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1]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学生通过身体器官来感知音乐节奏和韵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反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在奥尔夫教学法中,也强调通过身体感知律动从而表现音乐的声势运动。用身体感知、表现音乐的活动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来看一看节奏律动的主要特点。

一、体态律动的主要内涵透视

在体态律动或者是声势运动中,施教者必须掌握体态律动的内涵,才能合理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

(一)节奏教学是体态律动的核心

体态律动是基于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教学是体态律动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鉴赏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形象思维,注意力低,稳定性差,离不开眼前的具体事物和形象,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简单的小节奏,带着学生用不同的节奏读歌词,让学生慢慢去感知同样的歌词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在节奏训练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识别、模仿、联想等手段,加入拍手、拍腿等简单的动作节奏,让学生在对生活节奏的感知中模仿或者创造出不同的形象,使其在愉悦、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创能力,所以节奏训练还可以与编创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模仿性的音乐活动之外,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编创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歌词的内容作示范性编创活动,然后启发学生参与编歌词、编创节奏、编创动作等,在音乐活动与游戏中去体验与探索节奏的奥妙,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学会了自己创编不同的动作或方式去表现不同的节奏,培养其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二)旋律感知是体态律动的灵魂

假如说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核心,那么旋律教学则是体态律动教学的灵魂。

旋律是節奏的立体呈现方式,它以音响方式立体呈现出音乐形象和音乐思想,对旋律的感知是在对节奏感知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旋律教学是节奏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小学生体态律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到旋律模仿、编创、表现过程中去。首先是对音高、音型进行感知和辨别,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旋律教学为特色的形体动作:蹲下时是do,摸膝盖Re,坐着me,掐腰fa,手放在肩膀上是sol,抱着头是la,举一只手是si,双手高举do。用这样简单易记的方法,用身体很好地理解音高的概念,对后续旋律的学习也有帮助。

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节奏律动环节,当听到旋律起伏较大的音乐时,学生情绪变得激动亢奋,而听到舒缓、柔和的旋律时,则可以抑制激动和亢奋的情绪。音乐旋律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旋律的高低起伏,时而优美欢快,时而悠扬舒缓,这些丰富的音响效果会使学生产生各种与音乐相联系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旋律,对学生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旋律,来设计不同的动作,所以节奏的设计是随着旋律的进行而变化的。

体态律动不只是需要节奏教学,更重要的则是旋律教学,在有了节奏教学作为骨架后,再把节奏与旋律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态律动的方向

在小学的体态律动教学中,节奏教学是核心,旋律教学为灵魂,其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节奏教学与旋律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作用于美育教学过程。所谓美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審美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2]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这三者是美育的三个维度,身体律动对以上三个维度来说都十分重要。

先看音乐鉴赏力,音乐鉴赏力是指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识别、判断和理性区分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身体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对优美的音乐作品内涵由感性触动进而深入到理性分析。如优秀作品具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总会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呈现出节奏美、旋律美、配器美等感性特质,但要真正了解其美的根源、美的奥妙,则要对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所以说,感知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换句话说,身体律动贯穿与音乐感知与理性分析全过程,先是身体随着节奏、旋律、音色而产生共振,由身体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后传到中枢神经和大脑,大脑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断,经过反复训练,然后推广到同类歌曲,在不断的训练中,音乐鉴赏力得到提升。[3]

第二个维度是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是通过学生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强弱、速度、情绪的变化。学生对音乐中强弱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应该在课堂中多培养。比如说在《大雨小雨》这首歌曲中,首先是让孩子们回想大雨与小雨的声音,同时在多媒体上出示强(f)、弱(p),鼓励学生用拍手的形式来表现强弱,也可以用跺脚或其他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在启发与引导下,让孩子们用身体动作去表现大雨与小雨的不同动作,接着可以分组来表演,两人为一组,一组表演大雨,一组表演小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又理解掌握住了音乐中的强弱变化,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这样的体态律动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第三个维度是音乐创造力,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形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及理解节奏中的欢快活泼和低沉缓慢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两段音乐的连续出现,可以让孩子区分何为快慢,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在此基础上开始积极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创编动作并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式教学,充分地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去更好的学习音乐,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感受后再去进行创编与发挥。

德国教育家阿贝尔提出:“音樂教育主要在于三个方面:音乐实践、音乐表现力培养以及音乐的体验。”[4]而体态律动教学法改變了传统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身体作为乐器,更好地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能更完整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但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与音乐表现能力,就需要将其合理运用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那么如何实施身体律动教学法呢?笔者认为,一要以审美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力为目标;二要讲究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三是实施过程中注意共同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四是教师应该依据情境设计动作。

(一)施教者应该以审美为导向,把握体态律动教学的方向

在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中十大理念中,首要理念就是“以审美为核心”。[5]音乐审美的教育理念,应当贯彻于音乐教学课堂中,而体态律动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通过体态律动将音乐知识与技能,渗透进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操。音乐是直观的又是抽象的,所以更多时候是需要幻想与联想才能身临其境、体会音乐。小学音乐课堂讲究动静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下去体验到音乐的美,教会学生运用身体去感觉,去激发自己潜在的音乐感觉,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学习、体验、表现、探索、创造的过程。小学生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表现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着“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审美特征,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及情感内涵理解。

(二)体态律动讲究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以节奏训练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音乐,用动作去表现音乐。因为小学生没有很多生活上经验积累,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学习是形象的、直观的,这要求教师应选择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节奏片段练习,首先让学生用身体来感知旋律与节奏,进行基础入门训练,其次要针对学生身体各部分进行协调训练,可以采用柯尔文手势或奥尔夫教学法中对节奏的身体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打好基础,以便更好的感受体验音乐。正像教育家许卓娅所说的一样“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经验太少,理解体验的能力才会上不去。为此,要多开设音乐活动,注意调动孩子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6]因材施教的关键环节还在于教材的设计与选择。在教材上的选择要多加留心,要多选择能贴近孩子生活的教材,如若不能,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关的改编,来体现与适合儿童情趣,譬如说歌曲中出现了“蜜蜂”,可以说“小蜜蜂,嗡嗡嗡”;又如“雨点”可以说“小雨点,滴滴嗒”等等,这样改编的目的在于增加歌词的节奏性,把生活现象与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既形象又有音乐感。所以在教习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老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直观事物再到抽象事物的理解,从表现外在的感情到理解内在含蓄的感情等等。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积累并不多,因此在选择歌曲时,要避免内容过于复杂的,因为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所以要多采用直观的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上的一些事物,都有了比之前相对较多的积累,在前期体态律动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包含着情感的歌曲,如在歌唱妈妈、唱友爱、唱大自然、唱祖国的歌曲中,教师要将歌曲的节奏与旋律与小朋友平时的感情积累结合在一起,用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内涵与感情,“认真分析、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7]

所以在小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节奏加以节奏创编,在选择乐曲时则要选择一些节奏鲜明,易于理解与表现动作的乐曲。目的是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的能力,所以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二者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三)体态律动实施过程中注意共同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活动中,强调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音乐能力来进行音乐节奏的训练,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共同参与。因为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动作,不需要优雅完美的去演绎,只需要通过听觉,放松身体,通过身体动作去体验音乐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最终达到愉悦身心为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在共同参与中谋求个性发展。比如在唱小动物的歌曲时,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小朋友,要求小朋友在老师说出小动物时,大家就要立即模仿出自己眼中小动物的代表动作等。无论在哪个环节,教师都要引导着学生全体参与。

新课标提出,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8]学生的创造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没有理性规则的束缚,教师应该珍惜与保护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因为这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的做到共同参与,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如果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做出了与我们认识的常规事物不一样的行为动作时,教师要多多给予支持与鼓励,而不是否定,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中能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学习《猫和老鼠》时,教师可以要小朋友们身临其境模仿猫与老鼠,有的小朋友演的小老鼠是鬼鬼祟祟,贼眉鼠眼的,但也有的小朋友模仿的老鼠是活泼聪明的,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老鼠的形象多为负面,但是不代表聪明的小老鼠就是错的,学生的一切想法都是想象力萌芽的前兆,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书中写到:“在音乐课上必须向所有孩子提供表演机会,所有的音乐创造都是通过身体的努力发出的。”[9]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强加给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避免用条条框框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全体参与,尽情自由地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四)教师应该依据情境设计动作

教师在体态律动教学过程的高级阶段,可以把动作与歌曲的能在情感、表达意境以及风格特征结合起来,从而深入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韵。虽然说體态律动不是舞蹈动作,但是舞蹈也是与之有著一定的联系。而且虽然在上面也说过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不拘一格,但是也要突出主题。比如说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表演,以教师应该在进行体态律动教学前进行一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有方向可以前进,如学习新疆的歌曲时,教师要介绍作品的特点,维吾尔族风情,维吾尔族的舞蹈,并要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舞蹈,并教一些基本的动作,然后进行律动教学;又比如蒙古歌曲,蒙古人也能歌善舞,但是与新疆歌舞又有着不同,通过欣赏学习蒙古歌曲和舞蹈动作,既领略了蒙古歌舞,又体会了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风格,教师依据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动作,既突出了主题,又合理运用了体态律动教学法。

三、结语

在奥尔夫“声势运动”与“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中,都强调用身体去感知,表现节奏旋律的“体态律动”。在柯达伊的“柯尔文手势”和合唱训练中,也十分看重身体的参与和表现。这些都说明在小学低年级学龄段用身体感知律动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体态律动作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教学理念。要求广大的小学音乐教师既能重视小孩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又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在注重共性参与时,谋求个性发展,合理设计节奏训练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实施美育过程中,一步步打开音乐世界的窗户,拓展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感知、表达与创造音乐素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赵本姝.体态律动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0,(09).

[3]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陈维.在借鉴、比较、思考中前进——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及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比较[J].乐器,2010,(04).

[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7]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8]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A].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9][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朱汝俊

第3篇:浅述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改革的思路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能很好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分析了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旨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声势律动;小学音乐;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视听方面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音乐无处不在。有时候,随着音乐的响起,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音乐不分国界,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是美妙的音乐,都可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采用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在结合音乐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的氛围。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帮助。实践证明,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更直观地显示音乐产生的节奏,帮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音乐的学习,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声势律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学关系上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声势律动教学法与音乐教育的关系上展开论述。

一、 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定义

声势律动是指人体通过跺脚、鼓掌等各种动作和姿势而形成的特定的声音形式。声势律动是人类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方式,并且声势律动可以提高学生协调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根据音乐的节奏带动身体的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声势律动能够训练自己的音乐节奏感,增强自身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灵活运用熟悉的身体动作,产生规律的节奏,使动作更加协调。改善他们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音乐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并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己喜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音乐作品。为了更好地詮释音乐作品和音乐曲调产生共鸣。

二、 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声势律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寻找更多的学生的各种行为都为学生的声势律动学习提供了条件。而身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自然活跃,天性好动。运用这一特点,结合音乐的节拍,让他们学会控制节拍。

(二)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律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学生在完成律动学习后,对音乐的节拍产出了感觉,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进行声势表演,这种即兴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和创造力。学生们很有创造力。在音乐的刺激下,学生将继续感知音乐,进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学习音乐律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后在律动的创造中展现自我。通过对律动的学习,学生可以识别歌曲中曲调的变化,并且根据曲调展现出丰富的动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各种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在整个成长时期都非常关键。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对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儿童在以后音乐方面的发展。以往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对音乐的厌恶情绪,极大地阻碍了音乐方面的发展。新时期引入声势律动的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声势律动的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 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

(一) 利用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势律动教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由自主的用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声势律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教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中。并且要求教师巧妙地将声势律动教学方法融入教学,然后呈现相应的音乐作品,使教学气氛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萤火虫》的过程中,教师应用手拍出两拍和三拍的节奏,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唱歌,感受音乐的旋律。而学生听到教师的节奏后进行自由的肢体律动,并且根据教师的拍手节奏做出相应的肢体律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体验不同的节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使用打击乐器敲打节拍,学生根据节拍自然地产生身体律动。

(二) 利用声势律动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声势律动教学法利用学生好动性,给课堂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爱上音乐。创造情感的方法很多,音乐是最明显的方式之一。如果你想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你应该把你的情绪和音乐的意境结合起来。通过使用声势律动,教师可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对音乐的热情,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

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赞歌》时,教师可以设计拍手、拍腿、抖动等动作,让学生感受歌曲与身体的共鸣,体验音乐的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声势律动,使学生可以提高对节奏的感知力,并留出空间让学生感知声音。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加强情感体验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音乐节奏的难易度,做到难易恰到好处。

(三) 利用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培养。新课改实施以后,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教师对小学生音乐核心素质培养逐步得到重视,将音乐审美纳入到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音乐审美不仅包括音乐欣赏,还包括音乐思想与艺术思想的融合。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的乐趣。例如,在《滚核桃》教学中,音乐主要是用来表达在收获时的情绪,教师用乐器演示出各种声音,让学生根据节奏的改变来判断核桃的干湿程度。

(四) 注重肢体和音乐的巧妙结合

声势律动强调音乐和肢体的巧妙结合,要求教师准确把握音乐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节奏的音乐律动。对于欢快和悲伤音乐,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出不同的肢体动作,欢快的要更快一些,而悲伤的要节奏放慢。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充分理解音乐的特点,然后巧妙地运用节奏,使学生对音乐主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在。例如,在《将军令》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三拍子节奏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拍手来表达节奏强弱。不同的肢体动作和音乐通过律动模式有效地结合,产生不同的动作。音乐旋律的特点也是我们调整节奏的基础。例如,一个向上的旋律可以有节奏地从身体的底部移动到顶部,而音乐的向下的旋律可以使用身体的节奏的运动从身体的顶部移动到底部。

(五) 利用声势律动开展特色音乐教学

声势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丰富音乐的教学类型,声势律动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各种音乐教学类型的共同发展。其中,伴奏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节声势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这种教学法会加强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运用伴奏丰富音乐类型,发展音乐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音乐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走向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音乐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进一步感受音乐的乐趣。

总之,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声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同时教师要遵循律动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慧.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6(11):61.

[2]李璐.浅析声势律动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6):211.

[3]叶恬恬.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3):250.

[4]蘇丽莉.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7,37(12):143.

[5]黄旭红.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旬刊,2017(13):174.

[6]谭乐宁.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3):153.

[7]陈亚玖.声势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6(27):52.

[8]金春晓,陈敬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2):238-239.

作者简介:

刘玮,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

作者:刘玮

第4篇:有效的律动打造中学音乐卓越课堂

[摘 要]律动是目前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它的滥用,已经影响到音乐鉴赏本身。所以,理解律动的定义、原因和策略,进行适当、有效的律动才能为音乐课堂增色。

[关键词]阶梯式欣赏;教学手段;精律动;杂律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R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0-02

“律动”,一个对于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的名词,它几乎在音乐课堂上无处不在地展现着它的魅力。然而,正是它的无处不在,让我感受到它对音乐欣赏本身的影响。它真的时刻需要么?想在课堂上运用好“律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律动”“为什么律动”,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就注定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手段。

一、律动的定义

有人认为律动就是跟着音乐站起来动一动。非也!律动是指随着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起伏、音乐情感,有规律地摇动、跳动、晃动,通过身体的方式来表达的舞动。它主要以身体为乐器,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同时体会欢乐、悲伤、兴奋、沉重等不同的音乐情绪。这种教学的新形式为音乐教师成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最佳的体验方式。

创立“体态律动”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才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都是由人的眼部、手部、头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动作来完成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以及体会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说律动的作用是为了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不是单一形式的单轨道的存在,不是单纯地去用嘴巴唱或者用耳朵听的艺术。它是一门可以一边唱一边动的综合性的艺术。如今单纯的歌曲演唱已经无法满足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许多音乐教师开始重视律动,因为律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跟随教师去体验音乐。它能让学生同时置身于“学”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但是现状是随着这种律动形式的推广,我所听到的众多音乐课中,律动的过多加入已经明显影响到音乐鉴赏的本身。吴康宁先生曾经说过:“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学生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的学习状态下。”有教师认为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因为音乐课是轻松的,学生应该是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状态下接受音乐知识。然而,现状并非如此,有的教师会在一节课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有一种“上音乐课比体育课还累”的感官体验。律动是学生充分理解音乐后,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并不是教师在自己的意愿下,在课堂进行的开始、中间、结尾随时随地都引入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律动的原因

在课堂上,采用律动这个教学手段时,教师就要想好:律动的目的是什么?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作用?律动的意义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本学期我聆听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市级公开课――《樱花》。这部作品本身并不难,执教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演唱作品,并体会日本音乐的简单美”。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唱会、唱准这首作品的教学目标下就开始了律动。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整齐地完成律动动作,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律动很好地完成了,但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会唱→唱准→背唱该作品却没有完成。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因为①篇幅上看该作品只有14小节;②歌曲一字一音,相对简单;③音准难点主要是歌曲的倒数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之间的衔接。但是执教教师却为了律动忘记了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忽略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导致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这就本末倒置了。当专家询问时,该教师的反馈是:没有律动显得不热闹,课堂气氛不够好……难道律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诚然,律动可以活跃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但是这绝对不可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受到强迫的感觉。因为他们还没有唱会歌曲,还没有熟悉音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动,更不知道究竟是听音乐还是学习教师的律动动作,他们是被教师带领着莫名其妙地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教师想让学生去感受它的情绪、线条,就应该先让学生去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对音乐有一定的记忆以后,在一层一层的阶梯式欣赏中走向音乐的律动。这样的律动才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不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始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课堂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音乐课也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不然就是“杂律动”。

三、有效律动的策略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立者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自己”两个字。音乐的感受一定是学生自己去体验的,而不少教师上课时却直接让学生按规定好的律动动作开始“翩翩起舞”。

记得我在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的作品《溜冰圆舞曲》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作品的第一圆舞曲中的主题a是相对比较舒缓的,我便规定学生用一致的动作――双手一起慢慢向身体两侧滑动来感受旋律,甚至还规定了向左向右的顺序。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动作非常整齐,但是现场的气氛很严肃,学生的表情并不轻松。他们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在欣赏和感受音乐,而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在音乐的节奏中完成一套体操动作,更让我揪心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在看到他的动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显得非常紧张。很明显,他们注意的并不是对音乐旋律的体验,而是动作的一致性。在这一刻,我立马就感觉到我开展的律动有问题。

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我改变了“策略”:在学生欣赏聆听完主题,心中对这段音乐的情绪和表现有所领悟后,引导他们这样律动:“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编动作来随着音乐律动。相同的旋律经过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解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律动方式。你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贴切这段音乐的方式来表现这段音乐。”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一部分比较活泼的学生开始动起来,我提醒道:“这种律动必须是跟随旋律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的!”我也提供给一部分不知如何律动的学生一些范本:“如果有部分同学想不出律动的方式,可以看老师。”我做了几个优美、舒展的律动动作:双手缓缓前推、左右推;双手轮流左右缓推;双手不动,身体轻轻摇晃;左右手缓缓画圈等。这样引导出来的律动效果出乎意料的精彩:好多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采用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律动方式。尤其是在欣赏第二圆舞曲时,因为该主题轻松、跳跃,在我“一定要贴合三拍子节奏”的提示下,学生跟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在律动时,还向其他同学展示、炫耀:“看我独特的律动方式。”更有几个学生叫嚷“老师,让我多听几遍,我还有几个动作没有加进去呢!”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思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示,机械地进行律动,学生会感觉很莫名其妙,这是为了律动而律动的“杂律动”,而让他们随着音乐,用自己觉得最自然、最舒服、最正确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这就是“精律动”!所以我们要提高律动的效率,就一定要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听在前,动在后!引导得当、教学得法,这样才能有高效率的律动、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律动,是一种教学手段,利用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但这并不是教学的必需内容。它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程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工具,但是不能让工具成了影响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障碍!

(责任编辑 黄 晓)

第5篇:大班音乐律动《三只小猪》课堂整理 居晓红

大班律动活动:《三只小猪》

整理:居晓红

活动目标:

1.通过创编搭建不同房子的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中跳跃顿挫的节奏。

2. 主动参与创编游戏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 3. 通过韵律游戏,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情绪。 活动准备:

大灰狼头饰、《三只小猪》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故事情节。

教师带领幼儿回忆《三只小猪》的故事情节

二、欣赏音乐《三只小猪》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来听一听是不是在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我们也来当大灰狼,看看哪只小猪的房子最结实。 教师带领幼儿根据音乐表演大灰狼来了。

三、观看情境表演

1.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进行表演,表现出小猪盖房子时的情形。 师:后面“咚咚咚”是大灰狼来了,那前面的音乐呢?那小猪是怎么盖房子的,你们要看仔细了。(教师示范小猪盖房子的动作)

师:小猪是怎么盖房子的?先是怎么样的,后来是怎么样的?最后做什么? 教师带领幼儿小结:第一步挖地基,之后扛材料,然后搭房子,最后刷油漆。 2.幼儿初次尝试用动作表演小猪盖房子。

四、尝试创编“盖房子”的情景

1. 请幼儿创编盖房子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升华提炼。

①小猪除了可以这样挖,还可以怎么挖?还有谁不一样的?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挖一挖,看谁的动作跟别人不一样。(跟随音乐自编挖的动作) ②扛的动作可以怎么做?还有不一样的吗? ③材料扛好了,接下去是盖房子了,还有什么不一样的额? ④刷油漆,我们站起来一起来做一做 跟着音乐用自己的动作盖房子

师:我的房子建好了,有没有跟我的房子不一样的?你的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盖房子,讨论为什么有的房子推不动。 幼儿跟随音乐节奏盖房子,教师扮演大灰狼推房子,看谁的房子最结实。 师:这个房子我推不动,为什么?

小结:脚叉开,房子的地基会变得很稳,房子就会变得很结实。现在你们都变成结实的房子了。

3.比比谁建的房子最坚固。

师:那我们跟着音乐来盖房子,比比谁的房子最坚固。 教师扮演大灰狼去推房子

五、合作搭最结实的房子。 1.两人搭房子

问题:两个人一组可以怎么搭房子?

幼儿两人一组尝试搭一座房子,教师扮演大灰狼 2.多人搭房子

师:小猪们最后跑到哪里去了?我们两人搭的房子还不够结实怎么办? 幼儿讨论并尝试多人搭一座房子

跟随音乐幼儿合作搭房子,一名幼儿扮演大灰狼推房子。

六、活动结束

问题:怎么才能建最坚固的房子呢? 师:那我们出去搭一个最坚固的房子吧! 活动反思:

《三只小猪》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并喜爱的故事,《三只小猪》的音乐给孩子们展现的就是故事的情节。音乐节奏鲜明,诙谐有趣,十分符合孩子们的欣赏口味。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盖房子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感受和游戏,懂得了盖房子的步骤,要想盖牢固的房子就要挖深地基。我发现教师的投入和引导在活动中十分重要,教师的情境表演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盖房子的步骤,为接下去的创编动作做铺垫。教师的投入很重要,和孩子们一块游戏,带动和感染孩子。由于这一音乐活动是以比较开放的活动形式出现,很多时候是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现,所以教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要能跟得上孩子们的思路,并尽可能地走在孩子的前面,支持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提升幼儿的表现力,每当幼儿想出一个动作时,教师要及时提炼升华,肯定和鼓励幼儿做出来的动作,同时规范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节奏。

第6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南阳市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

焦亚珂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对象是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结果显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结果表明: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律动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

一、问题的提化的出

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课题组成员:王坤

檀雯

张华丽

杜扬

*课题组成员:王坤

张华丽

檀雯

杜杨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泰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充分注意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有鉴于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好动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将律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学生比较疲劳的,如果直接就给学生上课,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规律动,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譬如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游戏,教师可以弹奏一段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旋律(低段音乐教材中一般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节奏拍一拍;还可以听乐曲跳跳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基本舞步。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十到十五分钟 ,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规律动规范课堂秩序。譬如在每节课的中间环节,可以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拍拍手、晃晃头等动作,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当学生的纪律松散时,教师可以弹奏简短的节奏鲜明的乐句,让学生配上拍手或跺脚的声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能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快乐的学习音乐,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二十一小艺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概念界定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2、研究的内容

(1)作为导入过程的律动,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音乐活动的律动,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学习的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律动,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 (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律动,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音乐素养。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结果与分析

本学年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首先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律动内容;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的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所展示的公开课中,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成果;三是在学校举行的演出活动和各级学生才艺比赛中,以律动为基础,把律动内容上升为舞蹈,编排出富有儿童情趣的节目,作为课堂律动的补充和延伸;四是尽力服务班级特色活动,在经典诵读展示、英语歌曲比赛、班级元旦、六一演出活动中,编排集体律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图1: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课情况统计图

附图2: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3:学生才艺展示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4:辅导班级特色活动情况统计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运用律动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育对我国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动将小学生的心灵与肌体统一在情感体验与表现过程之中,对于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观、形象化的律动,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课一般比语文、数学课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难以很快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地进行。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为上好音乐课做好铺垫。

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了直观化的特点,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小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音乐作品情感能力无形中不断提高,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律动从小学生身心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小学生从最初接触音乐起,就在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同时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在小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编创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达到通过这个律动让小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培养身体协调性,增强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一首歌曲的学习,取得以下效果:小学生看到熟悉的动作,脑海中就立刻浮现这首歌的旋律,通过优美的旋律,由衷地喜欢上音乐。只有从小学音乐教育抓起,才能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互动的律动,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教师应给小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鼓励小学生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用这些动作串起来编排小舞蹈,激发小学生从小培养音乐作品情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及时调整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小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律动。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

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就可以。例如:在《嘀哩哩》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知道小学生分组扮演春游的情景,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的情绪。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小学生们能被歌曲所抒发的情绪感染,不放过音乐的每一个美丽的音符,在教室里即兴地发现春天的美、表达春天的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边律动边朗诵歌词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互相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精髓的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闻乐起舞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律动在应用时变化丰富,方便快捷,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并能启发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律动就是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小学生“闻乐起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同样,律动所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节奏。可以说音乐节奏主要体现为时间运动形式,而律动则将节奏的时间运动形式转换为空间运动形式。因此,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会律动,要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从艺术的本质特点上看,律动作为音乐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体,其根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纯粹的音响感知与身体运动,而在于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外部身体运动的情感表现的完美结合。听音乐表现律动就是引导小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在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例如:在《拍皮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律动表现音乐语言。“花皮球,真可爱”,可用拍手表示喜欢的心情。“你拍拍,我拍拍”可做摹仿拍皮球的动作,活泼可爱,极好地体现了这首歌曲的音乐语言。

(四)听、动体验的律动,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律动中有助于小学生塑造音乐形象,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像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听到音乐后引导学生此音乐描述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由此想像到什么,内心是如何感受的。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例如:做《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在跳《小猫舞曲》,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舞蹈瞄呜,一只可恶的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叫声吓坏了,拼命逃,你们听,小老鼠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上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追上来了并画出上行箭头。小老鼠没处躲,又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下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在追。小老鼠在地上逃生画出下行箭头,老师弹奏一段平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老鼠被抓到了,小花猫高兴地跳了起来生画出平行箭头。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了解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的概念并在活动中用即兴的动作或手势表现出来,甚至还能运用线条或图画画出来,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意愿表现了音乐形象。整个过程都要由小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起到在前面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凤阳花鼓》的学习中,引导小学生创编手拿小碟和筷子的律动。这个律动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需要全体同学密切配合,才能使筷子敲击小碟的声音整齐好听。通过这个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同时很好地理解安徽花鼓戏的风格特点。在《小蜻蜓》一课的即兴律动表演中,有的同学创作小蜻蜓点水的律动,还有一个同学双手握成拳,放在头的两侧,摹仿小蜻蜓睁大眼睛的作用,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小蜻蜓睁大了眼睛,辛勤地飞来飞去,它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捉蚊子。”老师说:“小蜻蜓捉蚊子,它是益虫,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它。”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明白了道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律动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应该成为下步研究的重点。

六、结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七、参考文献与附录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儿童趣味音乐律动. 中国青少年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鲍贤琨编曲.幼儿律动音乐.江苏人发出版社.1982.

第7篇:音乐律动

半日活动

教学名称: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韵律活动——网小鱼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用小碎步做小鱼游,合拍的做吃食的动作。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鱼网、鱼头饰、音乐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网小鱼》并讲述有关情节,引导幼儿欣赏歌曲。

2.引导幼儿学习小碎步,表现小鱼游动作。

3.引导幼儿听乐曲,学习小鱼吃食的动作。

4.教师扮渔翁,介绍“网小鱼”游戏规则,带幼儿玩游戏。

5.引导幼儿听完整的音乐,玩游戏1—2遍。 体能活动:小蚂蚁运粮食

活动目的:1.学习手脚着地并交替向前爬行的动作。

2.遵守活动规则,有序并积极的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沙包、垫子、皱纹纸 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内容

2.学习小蚂蚁爬行

3.讲解并示范游戏规则

4.带领幼儿游戏

5.对孩子的游戏给予鼓励及奖励

第8篇:音乐律动:摘果子

武进区卜弋幼儿园园本教研课教案:

音乐领域

中班音乐活动:《摘果子》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性质,初步学习摘果子的动作和踵趾小跑步。

2.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总结并归纳出与动作相一致的语言提示,并根据语言提示 模仿学习舞步。

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摘果子的乐趣。

二、重、难点:初步学习摘果子的动作和踵趾小跑步。

三、活动准备:《摘果子》的音乐、动作图谱、PPT(果园丰收视频)、一篮水果

四、活动过程:

(一)看果园丰收的视频,引起活动兴趣。 1.幼儿围坐成半圆,教师播放果园丰收视频。

(1)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怎么样了啊?(播放PPT图片) (2)师:农民伯伯想请小朋友们去帮忙摘果子,你们愿意吗?怎么去?

(二)学习、掌握踵趾小跑步的动作要领,能跟着音乐节奏合拍的表现踵趾小跑步的动作。

1.教师示范踵趾小跑步,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1)教师示范,幼儿说一说、学一学。

(2)出示图谱1,看图谱分析动作。介绍这叫“踵趾小跑步”

(3)教师小结:原来是脚跟、脚尖、跑、跑、跑,跑着去的,一共跑三下。

(4)师幼一起看图谱练习踵趾小跑步。 2.师幼一起听音乐练习做“踵趾小跑步”。(前奏及第一段)

(1)师幼听音乐练习做“踵趾小跑步”。

(2)再请两名幼儿上前做一做“踵趾小跑步”,再次播放音乐,师幼再来一边。

(三)学习拿篮子,找果树;摘果子的动作。 1.学习拿篮子,找果树的动作。图谱2 2.学习摘果子的动作。图谱3 (1)提问:我们要去帮农民伯伯摘果子了,怎么摘?

(2)幼儿自由练习,教师重点提示:眼睛看着手摘果子、放果子。

(3)教师示范正确动作并总结。

(4)师幼共同练习摘果子的动作。

3.师幼听音乐练习拿篮子,找果树;摘果子的动作。

(四)学习展示成果,擦汗;跑去送果子的动作。 1.学习转一圈展示成果,擦汗的动作。图谱4 2.学习跑去送果子的动作。图谱5 (1)师:我们摘了这么多的果子,那我们把果子去送给农民伯伯吧。可以怎么去?最后可以怎么送?

3.师幼听音乐练习展示成果,擦汗;跑去送果子的动作。

(五)出示完整的图谱,一起说一说图谱内容。 1.师幼共同完整的说一说做一做图谱内容。

(六)幼儿学习表演摘果子。

1.播放音乐:听音乐,完整做律动。(第一遍音乐完了后:这边的果子摘完了,那边还有很多果子,我们再到那边去摘一摘吧。第二次音乐教师可带领幼儿往相反方向去摘果子)

五、结束活动

1.教师出示农民伯伯为感谢小朋友们帮忙摘果子送的水果。 2.回教室品尝水果。

第9篇:小班音乐律动《大鹿》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并理解歌词,尝试演唱歌曲《大鹿》。

2、运用反复倾听一一判断一一检核和借助图谱记忆歌词的方法,梳理、记忆、理解本首歌曲的歌词内容。

3、与同伴共同体会闯关游戏与学习的乐趣,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初步熟悉旋律、理解“咱们手把手挽牢”的含义,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1)进入教室,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空地原地站好,双手叉腰。

师:请小朋友们在场地内寻找到一个①不碰到别人也不让别人碰到自己的地方②双手叉腰③站好(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一次提了三个要求,目的培养幼儿的倾听、理解及执行能力。同时训练幼儿的空间感)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周老师,今天和你们在一起我特别高兴,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周老师和你们交朋友的方式就是和小朋友玩游戏,游戏名字叫“咱们手把手挽牢”,(教师与一名幼儿挽手,幼儿集体理解和说出游戏的名称)玩过这个游戏咱们就是好朋友了,现在请小朋友双手叉腰原地不动,让咱们一起游戏吧。

(2)玩“咱们手把手挽牢”游戏。

幼儿原地站好,双手叉腰,教师随乐在幼儿之间走动与幼儿做游戏。(音乐有旋律无歌词,两遍)

(3)幼儿在教师提茼摆好的半圆形排列的座位上坐好,准备学习歌曲

2、学习新歌:(在多次的倾听演唱过程中熟悉旋律、准确辨别歌词内容、尝试快速记忆)

(1)讨论学习的方法

师:这首歌真好听,可是周老师和小朋友们都不会唱这首歌,咱们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学会它呢?(师幼讨论) 师:这首歌周老师虽然不会唱,但是我在以前学习新歌时知道一些小窍门,就是在学习一首新歌时可以用多听和跟着哼唱的方法来记住歌曲的旋律、用画图看图谱的方法来记住歌词,也就是需要闯过记准歌词和熟悉歌曲的旋律两个难关才能把一首新歌学会,今天咱们也来玩玩闯关游戏,把这首新歌学会,有信心吗?

(2)第一关:猜猜有谁?

①教师出示第一关闯关图示,师幼共同闯第一关:猜猜有谁?再次倾听歌曲,仔细听听歌曲里都唱到了谁?找到三个人物角色。(第一关问题的设置是考虑到这首歌曲故事性较强,歌词内容含量较大且整首歌曲无重复性歌词出现,幼儿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将问题进行了有难度梯度的设计,第一关问题指向寻找故事的基本线索,减少幼儿的学习负担,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②听完第一遍歌曲后,请幼儿回答第一关问题:猜猜歇曲里都唱到了谁?

③教师引导幼儿参照闯关图示验证答案,如果答案不正确,就请配课教师再次演唱歌曲,幼儿再次寻找答案

④幼儿再次回答问题,并验证是否正确。

(3)设计闯关胜利的手势

师: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一关,来设计一个闯关后庆祝胜利的手势吧。(用动作和口号来激励幼儿积极参与下面的活动)

用设计好的手势来庆祝闯关成功。

(4)第二关:说准歌词

①教师向幼儿介绍闯第二关的规则:(1)说出每句歌词的内容(2)答案要和歌曲中唱的一字不差。

②尝试闯关

(a)出示歌曲的图谱,配课教师弹唱歌曲,执教教师指图谱,幼儿认真倾听歌曲。 (b)幼儿尝试根据图谱准确说出所听到的歌词,并在执教教师的引导下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

(c)教师提出降低闯关难度的建议:我们可以先找第一段的歌词,再找第二段的歌词。(听的方法:要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了解听的任务、记忆及再现、理解分辩、反复核实、确认)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自己学歌的心得:保持安静、听清任务、专心听、努力记忆。

(d)找准第一段歌词:执教教师与幼儿一起反复倾听配课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并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在反复倾听与记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逐渐掌握倾听的技巧)

(e)找淮第二段歌词:执教教师与幼儿一起反复倾听配课教师演唱歌曲第二段,并向配课教师寻求验证。

上一篇:十月份师道反思周记下一篇:武汉规划局城市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