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16 《桥》说课稿(第二课时)

说课内容:

16 桥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

二、说学情分析

现实生活中,像老汉这样具有舍己为人精神的人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和事,通过其他渠道也能了解了很多类似的感人事迹,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3、朗读感悟,课文题目“桥”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突破这重难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引导点拨法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勾画做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这三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以下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炼出阅读方法:抓关键词阅读、走进人物内心阅读法、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升华,体会“桥”的深意。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那座窄窄的木桥吗?那么是在写谁?( 老汉 )就只是写老汉一个人吗?(不,是把所有像老汉这样舍己为人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化身成了一座不朽的,一座使人民群众获得生存的希望之桥。是他们让人民群众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就一定会得到保障,他们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心连心的桥。

四、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想想老汉未喊出的话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写一篇读后感。

第2篇:桥第二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感受出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2学生能领悟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 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和精神。 评价设计

1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感受老汉的形象和精神。(目标1)

2通过与其他课文比较,感受到本文语言的简练,结尾悬念的设置。(目标20 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

1、)欣赏洪水视频,再次感受洪水的可怕。

(2)面对如此可怕的洪水,人们表现怎样?抓住有关的词句。(跌跌撞撞、你拥我挤)

(3)出路在哪里?(那是一座窄窄的木桥)

二、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就在人们还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的老支书早站在了木桥前。木桥前,你看到了什么?

1、 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感受老汉心理(焦急)感情朗读

2、 你还看到了什么?出示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感受老汉心理(稳稳、坚定)感情朗读

3、在这危难时刻,他坚定的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出示进行比较)

4、 透过三个感叹号感受老汉着急与坚,指导感情朗读

三、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划

1、出示有关句子,体会老汉和小伙子说的和做的矛盾之处。

2、出示文章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范读

3、师: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

文章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故意为我们设置了悬念) 是啊,小伙子是老汉的亲生儿子,牺牲自己容易,可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如同心头剜肉啊!而作者却把这复杂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短短的几句话中,(语言简练)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另一特色。

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可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一幕感人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再读描写父与子的句子,感情朗读。

5、老汉是村支书,他爱村民,老汉是父亲,他爱儿子。但生死攸关之际,他却无私的选择了大家,这时,你又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四.感情升华

1、老汉如山,他仅仅是像一座山吗?他就是一座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为全村一百多号人搭起了一座——生命桥!

2、但是,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天地间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音乐起)

3、桥塌了„„你想说什么?

4、老汉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他,村庄不会忘记他,几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村民们也纷纷前来祭奠,作为灾难的全程见证人,让我们加入到祭奠的队伍中去。此时你想对老汉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发言。 教后反思

第3篇: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村庄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分享了桥第二课时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课文中感动我们的地方,感受老汉在危难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自已却英勇献身的精神。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嵩高精神,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的短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 复习导入

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指名学生回答,生补充。

3、 师小结并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老汉献身。

4、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这些内容。

二、 品读感悟,体会精神

(一) 感受洪水肆虐

1、 默读全课,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雨和洪水的可怕,把它用“——”画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体会洪水和大雨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出示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来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画面。

(2) 将红色字去掉或换掉,与原文对比,让学生读读哪个效果好,为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体会比喻、拟人的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3) 习作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写法,使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 再读读这些句话,你还发现什么特点?

放大出示:像泼。像倒。两个字一句话,能不能将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效果上有何不同?

(5) 课件播放发生洪灾的画面,感受洪水和大雨的可怕气势。

(6)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二) 了解人们的惊慌

过渡:面对如此猛烈的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反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人们的惊慌失措。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3、 你能想像当时的场面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此时此刻,求生是人的本能。大家都逃命要紧,可是情况怎样?——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5、 由“窄窄的”“木桥”你想到了什么?——随时有可以塌掉,到时候大家就会走投无路。

(三) 体会老汉的精神

1、 和这些人们相比,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是谁?他都做了什么?默读课文,把描写老汉的句子用“——”画出来。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句式一: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拥戴的老汉。

(1)“拥戴”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平时是怎么对待全村人的。

(2)师生对比读这句话。

句式二: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像一座山”你觉得像一座什么山?(泰山)怎样的泰山?——高大,镇定。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2)“他不说话”老汉心里在想些什么?——想办法。想出了什么办法?往下读。

句式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 反复读这句话,为什么要排成一队?不排队会怎样?

(2)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老汉想出了这种办法,你觉得老汉怎样?——指挥有方

(3) 引读。此时此刻,在这猛烈的风雨声中,老汉沙哑地喊话——(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4) 引读。此时此刻,容不得老汉多想,他果断地喊道——(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5) 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边,他想到了什么?——时刻不忘党员的职则(坚守原则)。课文中哪里还体现出老师坚守原则。

句式四: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豹子。

(1) 从“突然”“冲”“揪”“豹子”这些词语中,你体会什么——严格坚守原则。

(2) 老汉揪出的是谁?——他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例外——大公无私。

(3) 老汉真的是一个无情的人吗?(不是)哪些句子体现他们父子情深?

句式五: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用力”他用了多大的力?——竭尽全力。为什么?

(2)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他们的父子情深。

3、出示: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就这样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献身了。

(2)没容老汉喊出来,一个浪头吞没了他,此时,他会喊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三、 理解题目,升华感情

1、课题为桥,没有老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想想老汉在这当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桥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

3、师小结: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身搭起的永不倒塌的一座生命之桥。

[作业设计]

1、当洪水过后,人们得知老支书和他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他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想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桥

镇定 指挥有方 无私 父子情深

第4篇:《翠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

一、

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

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

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

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

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2.用彩笔画静态的或动态的翠鸟。

第5篇:《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李金梅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8课《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其中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雷雨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3、 激发学生观察天气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

- 1的神奇与美丽。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自主学习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及特点。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

3、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美。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要读得稍慢一些。“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四、总结比较。

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

五、课堂拓展。

让学生用心观察,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一个自然现象,进行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洁、条理清晰,分别整理并板书: 雷雨前: 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雷雨中: 越下越大 渐渐变小

雷雨后 :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

七、作业设计

本节课设计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充分体现了以生活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 34 -

第6篇:《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桥》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认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品读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 复习引入,激发动机

1、 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洪水的猛。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学生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于是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品读课文,探索新知

1、抓住言行,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老汉第一次壮举,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2)同桌间交流学习

(3)齐读第

7、8自然段

(4)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桌间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重点朗读第

7、8自然段展开提问更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6)出示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

(7)文中找出老汉的壮举,说说从老汉“冲 揪 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8)小组讨论汇报学习老汉第

二、三次壮举

(9)感情地朗读老汉所有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插图,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很快地从图片中了解老汉。 (通过图片让学生观察老汉的举止和神态,直观形象地从老汉的动作中体会老汉的形象,再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合作探究更便于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3、 揭示结尾,升华感受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

(2)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题目“桥”的含义

(3)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4)配乐《神秘乐园》朗读最后一部分。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5)启发想象:老汉牺牲了,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你也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带动学生品读感到的语句,营造民主、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和音乐来创设情境,更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

(提问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部分。想想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的奇妙之处。并理解题目“桥”的含义。通过朗读、感悟、交流,以便对老汉认识的逐步加深,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还是一座救生桥,更是老支书密切联系群众的心桥!

三、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1、总结全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学习全文后,再次要求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升华学生的情感。通过质疑,师生共同总结,明确本课的表达方法。

四、延伸课后,巧留作业

出示作业。(任选一题)

1、 学完这节课写一篇读后感

2、 把你想对老汉说的话写出来

3、 拓展阅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设计作业,给予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第三题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雨大勇敢

水猛桥冷静

桥重爱子

设计意图:此板书体现了课文的层次性,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便于借助板书梳理所学知识。

上一篇:乡村医生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工商银行柜员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