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摘 要:“诗仙”李白深受魏晋名士风流的影响,为人自然、率性,又因其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其诗歌散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艺术风格

李白是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被誉为“诗仙”,是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诗人。他身受晋代名士陶渊明、阮籍等不为权势所屈,追求本真自由的独立人格的影响,再加上盛唐时期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给李白提供了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土壤。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下颇得闻矣”,“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造就了他出类拔萃的才华,使他无比自信,甚至自负。18岁时因兴趣而投师赵蕤门下,身为纵横家的赵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堪称独特,他自编教材《长短经》,其中的知识虽芜杂,却显得鲜活、独到,师生二人以相互问答、共同切磋为教学方式,这既利于调动李白的思维活力,又有助于培养李白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精神,使李白形成了不依附于任何势力,不屑成为附庸的独立人格。李白一生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对于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始终坚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文人气节。

秦牧《在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中指出:“一个作家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个性、选择的题材,运用文学语言的习惯和特色,生活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这一切总汇起来构成他的风格。”

李白一生虽不以功名显,但在文学上,尤其是诗歌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成就,他的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他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完美诠释了他的人性光辉。

一、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诗人发自肺腑的真情,使读者内心激荡不已,“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清真先生遗事》)。

1.对人生无比热爱。李白诗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生活如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诗人的这种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达到“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的旷达境界。率真的李白在人生得意时更是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人生之路向来多艰,而又转瞬即逝,何必辜负这美好时光。对时间的紧迫感,纠结于李白的血液里,深入骨髓,直抵心灵,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留住美好时光所表述的一种自然和高贵的深情。诗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满热爱之情。“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骑着白鹿游山玩水,与神仙一起游玩,快乐无比。

2.对友情真挚。“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更有对已故贺知章的追忆,“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对酒忆贺监》),物是人非,内心深感凄凉。

3.对权贵蔑视,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的反权贵思想意识,随着生活实践的丰富而自觉和成熟起来的。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意识,如“昔在长安醉花柳,王侯士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了解的加深,最终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如《古风》第五十一首、《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

总之,李白诗中无论是对人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还是对权贵的藐视,都能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发自内心的情感,把率性自然、人格独立、重视友情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阅读他的诗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或随李白对人生感悟,或随李白思念追忆挚友,或随李白藐视权贵的坦率而钦佩不已。李白诗歌以其真情实感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二、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鲜明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如身临其境。李白在描写山川景物时多用整齐的五言、七言、九言,抒发强烈感情时则多用长短句。

《渡荆门送别》中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山峦从作者眼中一点一点地消失,奔腾的水从山峦中奔向江河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想象瑰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有如置身在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之中。

《望庐山瀑布》中诗人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自然使人联想到好像银河从天而降,显示出李白写景诗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之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人读之便感山势高危而望而生畏,山川险要而惊心动魄。

总之,李白擅长利用瑰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动态的观感,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读其诗仿佛把读者带入其景之中,流连忘返。

三、其文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文学语言讲究浑然天成,不假雕琢,似初发芙蓉,如行云流水,“极练不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静夜思》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言描绘出了月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自己是何等自信又勇敢,如此坦率的语言表达,唯李白也。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诗人愈诗性其言说就愈自由,对本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

《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灵活多样的句式利于诗人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诗中有时用了一些很普通的字眼,但有极强的表现力。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等。这些语句的表现力与诗的意境浑然一体,毫无雕琢之感,于平淡之中有震撼心灵之意。

林庚先生评价李白的诗是最天真的,其风格达于惊人的淳朴,这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自然朴素,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李白诗歌《草书歌行》中的“古来万事贵天生”,是他诗歌语言的毕生追求。

综上所述,李白这位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以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外儒内道的矛盾性格,在诗歌方面的天才造诣,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诗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真挚直率的情感表达,“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想象力,“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自然、清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语言特点,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燕华.李白与李白诗歌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7):59.

[2]何念龙.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人文杂志,2002(4):85-90.

[3]孙沛东.李白精神和个人悲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228-230.

[4]陈静.李白七绝艺术风格论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12(1):21-25.

[5]高亚超.浅析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7):8.

[6]王国维,著.滕咸慧译评.人间词话.主编徐潜.国学一本通.编委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24-125.

作者:钟馨

第2篇:李白诗歌翻译的生态功能研究

摘要:翻译生态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着重分析翻译与其所属的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这里以李白诗歌的翻译为例,介绍了它的生态功能,并重点分析了李白诗歌翻译的内在生态功能:生产功能,以及其外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揭示了李白诗歌翻译的内在运作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李白诗歌翻译生态功能的进一步实现提供帮助。

关键词:李白;诗歌;翻译生态学;生态功能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也总是在不断地进步着。当代翻译研究的流派主要有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功能学派等,他们大多注重的只是翻译方法层面的研究。而翻译生态学却与以往的翻译研究不同,它所注重的是翻译本体与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影响翻译活动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翻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1]。李白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一大批译者的关注。本文试以翻译生态学为指导,分析李白诗歌翻译的生态功能。

1 翻译生态学与翻译的生态功能

2003年,都柏林城市大学教授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在其所著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一书中,首次提到了“翻译生态学(Translation Ecology)”这个词,激发了翻译研究领域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国内,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许建忠先生也开始“对翻译生态学做系统性探索”[2]。在许教授2009年出版的《翻译生态学》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翻译生态学”这个术语的:“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对象进行研究,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 [2]

在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中,翻译的生态功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翻译的生态功能,概括来说,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为出发点,通过揭示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和外在的生态作用来探讨翻译的功能[2]。翻译生态的功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在功能与外部功能:前者主要是指其生产翻译作品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翻译对社会各方面的贡献。

2 李白诗歌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

翻译生态内部的各因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能够产出翻译作品,这些因子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生产者(译者)、消费者(目的语读者或听者)及分解者(翻译研究者)。翻译生态“生产”功能的顺利实现必须通过这三者传输和转化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2]。李白诗歌的翻译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完善的。

2.1生产者(译者)

从语言形式上看,李白的诗歌与英语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文化内涵上看,李白诗歌有着很多令生长在英语环境中的读者难以理解之处。因此,李白诗歌的翻译及传播任重而道远。

译者着手进行翻译之前先是要充分理解原作。理解是一个运用源语了解原作内容并含有部分转换的过程[3]。对于母语是源语的译者来说,理解这一步难度应该不会很大。而诗歌这种体裁与一般的文学体裁不同,再加上李白诗歌的语言流畅多变,诗风也是雄奇豪放,难免使译者在翻译时难于选词酌句。

如果已经彻底理解了原作的意义,译者就可以开始翻译的第二步——转换了。这里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切实的翻译,在转换的过程中,译者要尽量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本意,同时照应目的语的特点与表达习惯。

完成上述两个过程之后,对于原作中的内容和思想,译者一般也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了,也应该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出大致对应的表达了,这时便可以开始翻译的第三个步骤:编码和发送,就是要求译者在目的语中选取最为恰当的词汇,并按照目的语的语法规则,合理地编排这些词汇,然后再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对于同一原作,不同的译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假设不同的译者对同一原作的理解相同,在编码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也可能会选取不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同一意思。诗歌在音形意方面的要求很高,译者很难同时达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例如《望庐山瀑布》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有两种译法:

(许渊冲译)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黄龙译)The purple mist ascending from the Incense Burner solar-lit.

该句中的“香炉”分别被译为“Censer Peak”和“the Incense Burner”。诚然,两种译法都译出了“香炉峰”的内涵。在第一种译法中,选词上,许渊冲先生用“exhales”(呼出、散发出)这个动词拟人化了庐山,在时态上又用一般现在时使目的语读者感觉庐山好像就近在眼前。与黄龙先生的“ascending from”相比,似乎效果要相对好一些。其次,第一种译法中的“a wreath of cloud”生动地表现出了色彩绚丽的山峰美景,成功地向目的语读者再现出了原诗的视象美,与第二种译法中的“purple mist”相比效果更好。

2.2消费者(译语读者)

单凭译者一方的评判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判断一个译作成功与否,必须要接受目的语读者的检验。许渊冲先生认为,“唐诗宋词在国外,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能把诗词译成英文,供外国读者借鉴,那就可以算是对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4]。这进一步表明,一个译作能不能使目的语读者认可,不失为检验译者的目的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我国国内,李白诗歌英译本的读者主要有高校英语系的学生、英语教师和部分相关学者。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因而他们较目的语读者更能真正感受原诗的美。再加上他们的专业因素,主要致力于英语语言的研究,因而他们看待翻译主要是以研究语言为目标。同时,他们读李白诗歌英译本也是为了感受英语语言的美。

但在国外,李白诗歌英译本的读者却主要是相关学者和一些对李白诗歌非常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因为西方读者大多并不懂中文,所以他们对李白诗歌的源语文本并不能产生多少类似于源语读者的感受。再加上他们大都生活在英语环境中,李白诗歌英译本的语言层面也很难引起他们太多的关注。因此,国外读者读李白诗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

2.3分解者(研究者)

译者的译作不仅要接受来自大众的译语读者的评判和反馈,还要接受来自翻译研究者和其他译者的评述[3]。当然,这些评述也会得到译者和相关研究者的反馈。这样一来,译者与研究者之间就能形成互动,从而有助于共同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李白诗歌翻译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译者、高校英语系的学生和英语教师等。到目前为止,译者主要有许渊冲、黄龙、辜正坤等。他们不仅双语功底深厚,而且翻译实践经验也非常丰富。因此对于李白诗歌的翻译,他们最有发言权。除此之外,对于李白诗歌的各个英译本,相关学者也在对其优劣进行探讨。另外,高校英语系的学生和英语教师也都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李白诗歌的英译。

由此可以看出,在李白诗歌翻译的生态系统中,译者创造出译作,针对译作的反馈则由目的语读者给出;同时,还有翻译研究者从专业的角度和译者进行交流。他们共同来帮助译者改良译作,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译者、目的语读者和研究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有利于实现翻译生态的内在功能,进而促进翻译生态外部功能的发挥。

3 李白诗歌翻译生态的外部功能

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本身有重大的影响,反过来,翻译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具有相应反作用。翻译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也就是翻译的社会价值所在。李白诗歌翻译生态的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播上。

李白诗歌蕴涵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它的翻译则是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生态文化。李白在其诗歌中描述了大量的自然生态景观,如“白帝城”“香炉峰”“江陵”和“庐山”等。2)社会文化。李白在其诗歌中喜大量引用典故,这些典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如《长干行》中“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的典故出自《庄子·盗拓》:“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而“望夫石”则出自中国古代传说:丈夫出门在外,常年不归,妻子经常站在山上望穿秋水,盼丈夫能够早日归来,时间长了妻子就变成了一座山石[5]。3)宗教文化。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其中“六甲”泛指道教术数一类的书籍,而所谓“百家”,则泛指各家各派的学说。4)语言文化。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奇思纵横,其中数字的妙用为其恢弘的气势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表达了诗人波澜壮阔的情感。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这些诗句有的写景有的抒情,而其中的数字则为李白诗歌表现景色的瑰丽、距离的长远、感情的深切增加了无穷的韵味[6]。

由此可见,李白的诗歌不但能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中华大地秀美壮丽的景色,还能向目的语读者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使译语读者对李白诗歌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有效改善翻译生态发展传播的外部环境。这样一来,李白诗歌翻译生态内在功能的实现也能得到极大帮助。

4 结语

李白诗歌的翻译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诞生的,经过译者、译语读者及其相关研究者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李白诗歌的翻译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且,李白诗歌英译本的出现又在文化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正反映了翻译生态的外部社会功能。因此,做翻译研究时,不能忽略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的健康发展必将有利于翻译事业的发展。注重对翻译生态学的研究,不断致力于和谐翻译生态系统的建立,必定会对整个世界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 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辩——“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75-77.

[2] 许建忠. 翻译生态学[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3] 曾清、刘明东. 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生态功能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118-121.

[4] 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国兵. 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11(3):97-100.

[5] 安琳. 从庞德译《长干行》看文化信息的传达[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4):23-25

[6] 杨彩玉、陈琪. 从李白诗歌看唐诗中数字的翻译[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7-119.

作者:李敏

第3篇: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摘 要:在李白创作的众多诗篇中,涉及女性的就有一百多篇,足见李白对女性的关注。在这些诗篇中,形象各异、性格不一的女性形象被诗人艺术地创造了出来,她们的幸与不幸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身上熔铸着诗人对人生世相的诸多感慨。因此,通过她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诗人的独特个性及其思想风貌。此外,通过她们,也可以看出李白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白;诗歌;女性形象

在李白创作的众多诗篇中,涉及女性的就有一百多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致于前人说其诗“十首九说妇人与酒”[1],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也足见李白对女性的关注。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倾注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探究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自身的思想状况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一、女性形象的多元呈现

在唐朝众多诗人中,李白对女性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同时期的诗人。他笔下的女性,大多有着美丽的容貌,多愁善感,心里郁积着各种苦楚。此外,另有一部分女性,天真烂漫,开朗无忧。她们共同构成了李白诗歌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悦人心目。下面我们分别论述之。

(一)弃妇

李白诗歌中有一部分是描写弃妇的。尽管她们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但她们被弃的命运却是一致的。面对相同的命运,她们应对的态度却是不同的。有的性格懦弱,忍气吞声,不敢有丝毫反抗,而是默默地接受自己被弃的命运。这类弃妇,多是宫中女性,陈阿娇就是其中的代表。《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2]267这里,李白对陈皇后与汉武帝的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忽略了陈皇后因骄妒无子从事迷信活动而被弃的历史内容,而是通过陈阿娇失宠前后处境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以色事人、色衰爱弛的悲惨命运。另外,李白在《长门怨二首》中对陈阿娇的悲惨命运也有描述。面对强大的皇权,陈阿娇纵使被弃,也只能忍气吞声,于凄凉的长门宫中孤老终生。虽然《长门怨》与《妾薄命》同是描写陈阿娇的悲惨命运,但在李白这里,《长门怨》却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即诗中人物不只是陈阿娇的写照,更是千千万万处于冰冷深宫中的宫人的写照。有的性格刚强、敢爱敢恨,面对被弃的命运,敢于发出自己抗争的声音,甚至主动与夫决绝,突显出一种可贵的独立意识与反抗精神。如《白头吟》中的卓文君,在察觉丈夫司马相如有喜新厌旧、富贵易妻之意后,强烈谴责了他的负心行为。再如《代赠远》中的洛阳妇,发觉丈夫移情别恋爱上了边陲美女时,便愤怒地将还没有寄出的信件彻底烧毁,以表明与丈夫决绝的坚定决心,表现出独立意识与果敢坚毅的精神,彰显出了女性的尊严。除这些诗歌外,李白的弃妇诗还有《夜坐吟》《中山孺子妾歌》《怨歌行》《平虏将军妻》《长信宫》《寒女吟》等,这些诗歌所描写的弃妇大体不出以上两种类型。

(二)思妇

在李白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思妇形象是李白着墨最多的。描写思妇的诗篇有《乌夜啼》《荆州歌》《独不见》《黄葛篇》《玉阶怨》《捣衣篇》等几十首。虽然这些诗篇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份不尽相同,但这些诗篇所表达的主题却是一致的,即女性思念自己的丈夫或情人。在这些思妇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商人妇与征人妇。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局势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身影不仅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还踏足域外。他们常年远行经商,留下商妇独守空房,这使她们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痛苦。《长干行二首》是两首爱情叙事诗,通过商妇的自述,描述了商妇自从丈夫远行经商后的煎熬生活。两首诗歌都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刻画,抒发了她们对远行经商的丈夫的挚爱与思念,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真实生动的商人妇形象。《江夏行》描写的也是商人妇,诗歌诉说了她委身于重利轻别的商贾的不幸遭遇以及由此造成的懊悔痛苦之情。此外,这个时期的战争也相对频繁,丈夫或被迫或主动地参军征战,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少征人妇。由于丈夫长年在外,她们得不到丈夫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甚至还要担心丈夫的生死,整天担惊受怕,因此她们在思念丈夫的同时,内心也是异常悲痛与酸楚的。《北风行》叙述了丈夫战死沙场、妻子痛苦不堪的故事。这首诗作于李白游幽州时,时间大约在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秋。当时安禄山为了迎合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之心,不断挑起边境战争,连续驱使百姓投入战场“绞肉机”中,致使北方广大地区的百姓多战死,也使很多人成了孤儿寡母,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此诗中悲痛的“幽州思妇”,是当时众多不幸的北方妇女的艺术概括,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再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2]352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诗歌的前四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而诗歌的后两句往往为人所忽略、不屑,如王夫之说:“前四语,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3]田同之也深以为然,其态度似乎比王夫之更加激进:“李太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余窃谓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4]1443虽然这些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忽略了人的意义。他们所不屑的后两句,不仅更能凸显人物形象,使其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真切可感,而且也更具社会意义,不仅写出了诗中主人公的思念与愁苦,而且也突显出了她们对和平的渴望,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三)勇婦

李白性格中有任侠的一面,他自己就曾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2]1240“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2]462等充满豪气的话语,与李白同时期的魏颢也曾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2]1450,可见其侠士风采。此外,盛唐时期也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任士英先生曾指出:“唐前期承北流风韵,社会尚武之风并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当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这一风尚。”[5]284这些反映在李白诗歌中,就出现了吟咏侠士、侠女的诗篇。侠士诗篇与本论题无关,暂且不论。吟咏侠女的诗篇虽然不多,仅几篇而已,但也值得我们关注,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敢刚毅、侠肝义胆的精神,表现出了女性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如《东海有勇妇》,诗歌描写了东海勇妇为夫报仇之事,颂美了她的义与勇。再如《秦女休行》,诗歌表现出了秦氏女杀仇家的侠肝义胆。首二句言其貌美与品行之美。挥手四句言其报仇杀人,英名远播。直上八句言其有备而来,即使身陷诏狱,遭受严刑拷打,也无所畏惧,因为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末四句言其命运结局:得遇放赦,垂名万古。诗歌通过对秦氏女报仇时与报仇后的处境描写,塑造了一个勇敢刚毅、侠肝义胆的勇妇形象[2]309。此外,在《在寻阳非所寄内》这首诗中,李白以蔡琰喻宗氏,写出了宗氏为营救自己出狱而四处奔走求告的情形,在这里,李白妻子宗氏的形象也属勇妇形象。

(四)女妓

狎妓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李白诗中也有所反映。一方面李白深受魏晋风度与盛唐狎妓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的漫游生活也必然会使其缺少妻子的情感慰藉,而女妓的出现则正好满足他这方面的情感缺失,所以女妓在其诗中多次被提及。在李白的女性诗中,涉及到女妓的诗篇大概有《江上吟》《东山吟》《忆东山》二首、《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等二十余首。这些诗中的女妓不仅有着如花的美貌:“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2]802“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2]467“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2]927,而且还多才多艺、歌舞双全:“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2]665。这些女妓大都温柔可人、才貌双绝,但除段七娘外,她们在诗中都没有自己的名字。段七娘可能是当时女妓中的花魁,李白与其有过接触。《赠段七娘》:“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2]1186李白在诗中不仅赞叹了她出众的美貌,也表达了他对其的倾慕之情。

(五)女道士

在李白诗歌中,描写女道士的诗篇有三首,分别是《玉真仙人词》《赠嵩山焦炼师》和《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玉真仙人即玉真公主,是唐睿宗之女、唐玄宗之妹,在太极元年出家成为道士。《玉真仙人词》是李白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游终南山时所作。在此他见到了玉真公主,希望得到公主的举荐,因而有献。“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2]449诗中的玉真公主俨然成了真正的仙人,仙风道骨、潇洒自在。除玉真公主外,《赠嵩山焦炼师》与《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中的焦炼师与褚三清也颇具仙人气质。李白在描写这些女道士的时候常常将之比附成“仙人”,赞美她们飘渺洒脱的风姿神韵,并在她们仙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仙道合一的意象。

(六)劳动妇女

李白笔下的劳动女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充满生机活力,浑身散发着热情开朗的气息,朝气蓬勃。描写这些女性的诗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净的画面,让人读来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如《越女词五首》之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2]1195关于诗歌的前半部分,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采莲女听到客人唱着歌回来,另一种解释是采莲女见到客人便唱着歌躲入荷花丛中以引起客人的注意。无论是哪种解释,从诗歌的后半部看,都可看出采莲女对客人的好感。笑语盈盈入花去,似羞未羞更动人。热情开朗、天真活泼的采莲女形象跃然纸上。再如《采莲曲》:“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2]247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明艳清纯、大方活泼的采莲女形象。温润秀气的江南水乡,活泼可人的采莲少女,一切都很美丽,这些在天性浪漫的李白眼中,绘成了一幅纯净无暇的美丽画卷,连她们的劳动场景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另一种类型则是从事繁重的劳动,整日幸苦地劳作,其生活是很苦涩的。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2]1024诗歌塑造了一个幸苦劳作却忠厚善良的农村老妇形象。尽管劳作很苦很累,尽管生活很困苦,但朴素善良的荀媪依然把家里珍贵的东西——雕胡饭拿出来款待客人。这使诗人深受感动,多次致谢不忍心吃掉他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高傲如李白也为此感到惭愧,可见他对拥有这种心灵美的劳动妇女有多么赞叹了。李白笔下的劳动女性自然真实、勤劳善良,富有生活气息。

(七)神姝仙女

李白描绘了众多的神姝仙女,如西王母、上元夫人、麻姑、嫦娥、巫山神女、洛水女神等,她们都飘渺绝尘、青春永驻,拥有着不被世俗规矩束缚的自在生命与鲜明的独立个性。这点与豪放不羁的李白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性格特质。如《感兴八首》其一:“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锦衾抱秋月,绮席空兰芬。茫昧竟谁测?虚传宋玉文。”[2]1102在这首诗里,李白一改往日瑶姬荒淫的形象,将之由男性幻想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自在的高洁生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神圣不可侵犯。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八中,李白同样表现了巫山神女的高洁形象:“我行巫山渚,寻登古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2]154诗人眼中的巫山神女是神圣的、是洁白无暇的,之前人们对巫山神女的荒淫猜测,只不过是他们满足自我欲望的臆想罢了。《感兴八首》其二中,李白塑造了另一位同样高洁的生命——宓妃。“洛浦有宓妃,飘飖雪争飞。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解佩欲西去,含情讵相违。香尘动罗袜,绿水不沾衣。陈王徒作赋,神女岂同归?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2]1102在这首诗中,李白同样对以往人们盛传的女神宓妃与人间王侯的感情纠葛进行了否定,赞美宓妃仙气飘飘的同时也嘲讽了为神女作赋的陈王曹植。神女是端庄优雅的,一厢情愿的好色幻想必将为世人耻笑。

另外,李白的诗歌中还有一些女性,她们仅是作为诗人诗歌表情达意的点缀,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诗人在诗作中并不对她们作过多的描写,而是一笔带过,如《古风五十九》其三、其三十五、其三十七中的秦女、丑女、庶女,再如《塞上曲》与《幽州胡马客歌》中的胡妇、《春日行》中的佳人、《鞠歌行》中的夷吾小妾等。此外,在李白诗歌中值得注意的还有李白的女儿。李白对女儿的描写出现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与《寄东鲁二稚子》两首诗中。这两首诗一实写一虚写,实写如“儿女嬉笑牵人衣”[2]744,通过“笑牵人衣”的动作描写,将女儿天真烂漫、娇憨可爱的形象凸显了出来;虚写如“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2]673,这里的女儿形象是远游在外的李白想象的,表现出一个思念父亲的爱女形象。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女儿在李白的眼中都是天真可爱的,对女儿的描写体现出了李白深沉的父爱。

二、女性形象的情感寄意

李白对女性的描写,并不单单言其美貌,赞其美德,而且还将深沉的感慨熔铸于人物形象之中,表现出李白复杂的思想情感。

(一)政治热情的寄托

李白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有着很高的政治热情:“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2]1225他渴望得到君王赏识,在政治上建立赫赫功业,这种远大的政治理想在其女性诗中就有所表现。在李白出蜀后至他成为翰林之前的这段时间,他的政治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坎坷的。李白虽怀有“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但无情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的政治热情。随着失望越来越来多,即使是自信乐观的李白,也不免在诗作中流露出美人迟暮之感。“美人”意象传承于战国时期的屈原,既可代指自己,也能暗喻君王,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或怀才不遇之感,后世诗人常用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2]123全诗风格缠绵悱恻、哀怨幽深,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一幅美人情思图。在诗中,李白将自己比作燕赵美人,将君王比作君子,通过美人渴望得到君子青睐,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再如《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2]193-194李白将在长安的君王比作美人,通过对美人的极端思念表达了自己浓郁的思君、恋君之情。《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四中的“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之句,用美人况时君,抒发了诗人老至将之,怀才而见弃于世之感。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的时间里,他时常有着逐臣之感,“我本不自弃,世人自弃我”,其人生命运与弃妇有着相通之处,于是常借弃妇形象倾诉自己的被弃之感。如《赠裴司马》,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美人被弃的遭遇与复杂的心理。貌若天仙的美人充满了自信:“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2]529但却因超凡脱俗的美貌遭到了“众女”的讥刺与馋毁,自此“君恩移昔爱,失宠秋风归”[2]529。美人被弃后的处境非常惨淡,心里充满痛苦,但即使这样,她依旧保持着对“君”的忠贞感情,期待着“君”的再次青睐:“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2]529诗中的美人的境遇明显是李白自身人生遭遇的折射,二者命运交相呼应,在她身上蕴含着李白执着积极的入世情怀。这种写法有“笔在此而意在彼,讥议朝事而不落痕迹,哀叹命运而委婉蕴藉”[6]之效。

(二)对女性的同情与赞美

李白对女性是十分尊重的,一方面他既同情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的不幸遭遇,另一方面他又赞美女性的天然美质与高洁品性。盛唐时期商品经济发达,许多商人或为逐利或为养家而远游经商,使得商妇长年独居。李白在关注她们的生活时,并不着重描写她们相对优渥的生活环境,而是强调她们复杂敏感的心理:既怕青春虚度,又怕离别的煎熬;既怕丈夫在外遇险,又怕丈夫变心抛弃她们。盛唐时期战争也相对频繁,征夫远在沙场,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危,这给征妇带来了无以言表的巨大悲痛,李白在诗中多有描述。相比于商人妇,李白对征妇的描写,包含着更多的历史内容,也更具有典型性与概括性,更能表达出李白对女性的同情。中国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使得许多弃妇的处境悲惨凄凉,李白对她们既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们之中敢于抗争者充满赞赏,描写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时又提出了女性如何自处的问题,认为女性不应以色事人,而应自珍自爱,注重自身内在美的修养。劳动女性是李白笔下最自然真实的人物,对她们,李白充满了欣赏与赞美。对年轻的劳动女性,李白一方面欣赏她们的天然美貌,另一方面又赞美她们的纯真无邪,青春可爱;对年老的农村妇女李白也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与感激。另外,李白也對侠肝义胆、刚毅勇猛的烈女也充满了赞赏。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李白对女性的尊重与关怀。

(三)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生命是世间最伟大的奇迹,不禁让人赞叹。出于对生命的向往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对生命充满了眷恋,由此人们产生了长生不死的渴望,道教的“神仙世界”也应运而生。李白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对永恒生命同样渴求。李白诗中的神姝仙女便是永恒生命的象征。与人类相比,她们不仅不受人间种种规则的限制,而且还能摆脱生老病死的束缚,长存世间。他们可以在天上人间自由往来,逍遥自在、飘渺洒脱。这种境界令李白向往不已。在现实世界中,生命得不到永恒,那就去神仙世界中寻找。这在李白诗歌多有表现,如《赠嵩山焦炼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2]509《凤凰曲》:“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2]347在这些诗作中,无论是西王母还是嬴女都是自在永恒生命的象征,对她们的欣羡赞美表现出了李白对长生不死、渴望得道成仙的由衷希企。这些仙女,既是李白在道教神仙世界中的化身,又是李白道教理想的终极追求。由这些仙女形象也可看出,现实世界中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击倒天生乐观的李白,他那傲视王侯的高昂姿态依然闪烁,自在洒脱的个性风骨依然耀眼。

三、女性形象的塑造艺术

李白在刻画人物时不拘一格,所以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类型各异、血肉饱满、栩栩如生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与真实感,即使历经千载也依然具有澎湃的生命活力。李白的思维天马行空,不落凡俗,但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捕捉人物的心理,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或人物故事中的某一情节,或浓墨重彩,或蜻蜓点水地就能把一个人物的立体形象呈显出来。李白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成就也值得我们探讨。

(一)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中的一个理论概念。所谓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7]19。叙事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三种,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通常多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不同视角的更迭使用来对外部环境与人物形象等进行详细的刻画。与小说一样,诗歌中也存在视角。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使用了多重视角来刻画与描写人物,将细腻的笔触延伸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之中,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立体、丰满、真实。

李白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塑造人物。所谓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就是以“我”的视角去观察或诉说“我”的故事或情感。《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2]256在诗中,李白从商妇的视角,即“我”的视角出发,诉说了“我”的人生遭际,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充分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激烈的内心冲突与漫无边际的思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坚贞不渝而又痛苦思夫的痴情商妇形象。李白除了从诗歌中的人物,即“我”的视角出发去正面塑造女性人物外,他还使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塑造女性人物。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又称为非聚焦型视角或上帝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7]25。在诗歌中,李白以诗歌中的第三人称叙事者或者其本人的视角为出发点去审视诗歌中的女性人物,通过描写女性人物的外貌、言语、动作及其所处环境等外部因素来侧面烘托女性人物,从而使得女性人物的形象更具艺术上的表现力与张力。如《长门怨》其一:“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2]1174《长门怨》其二:“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2]1175在这两首诗中,李白将诗中人物隐藏了起来,不使其发声,并没有直接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而是以景含情,通过长门宫凄清悲凉的外部环境烘托了陈阿娇被弃后的内心的孤独与悲凉。李白把陈阿娇置放在了特定的环境中,让她与其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不仅增加了艺术审美的真实性,而且還把陈阿娇哀怨的个人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入木三分。

(二)生活横断面的截取

截取生活横断面,是一种从较长时间的生活中截取一个片段或从人物较长的活动中截取一个场面、一个情节或一个冲突,通过作者的精心描绘,集中地表现中心主题的方法。正如张永鑫先生所说,它“往往对所要表现的事件不作全面的有头有尾的叙述,而是恰当地选择足以充满表现生活矛盾或斗争的一个侧面,加以突出地、集中的描绘”[8]。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其必要的物什等往往是诗歌最动人、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测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上文引用的《越女词五首》(其三)这首诗歌中,诗人并没有交代采莲女的家世背景,也没有交代她从何时来又何时去,更没有交代她怎样采莲子及其采的莲子的多少,而是截取了采莲女在采莲子时“见客棹歌回”的情景,将镜头集中在了采莲女身上,通过描写采莲女“笑入”“佯羞”等神态动作,将其似羞未羞、愉悦舒畅的心情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塑造了一个乐观开朗、活泼可爱、纯真无邪的采莲女形象。

(三)多种表现手法的使用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造中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与技巧,包括象征、烘托、反衬、对比,白描、想象、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李白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择其一二论述之。

想象是李白诗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李白的思维天马行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就是想象力异常丰富,想前人之所未想、言前人之所未言,极大地丰富了其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李白丰沛的想象运用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不仅使得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多姿多彩、各具特色,而且还使得她们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中的“邯郸才人”:“妾本丛台女,扬蛾入丹阙。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2]314历史上的赵王宫中的丛台宫女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她的真实生活与真实形象如何已不可知,但在李白这里,她凭借着李白充沛的想象重新获得了新生。此外,李白诗歌中的西王母、洛水女神、北元夫人、巫山神女等神姝仙女形象也是他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结果。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这些女性神仙形象时,并不完全根据这些形象的固有面貌来进行描写与刻画,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在刻画她们的形象时也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前文中提到的洛水女神与巫山神女的就是这样的。除了想象外,白描也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白描是一种文字简洁、不加烘托渲染的描绘出鲜明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293全诗没有任何的烘托渲染,也没有直接的情绪流露,仅仅用了短短二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在夜里心生幽怨与思念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从诗歌中的“生”字、“侵”字与“望”字中,体味出诗中女子的幽怨与思念。“生”字形象地表现出了玉阶上的露水从无到有的过程;“侵”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罗袜由干到湿的情景,而且还传达出了外界的温度逐渐降低的信息,为下文诗中女子进屋作铺垫,此外,二字也表明了诗中女子在屋外等候的时间之长。诗中女子正因为等候的时间如此之长,却还不见心上人的身影,所以才会心生幽怨。随着夜色逐渐加深,屋外的环境也逐渐变得寒冷,女子不得不回到屋里。回到屋中的女子放下了卷起来的水晶帘,这意味着她要睡觉了。但又因为心中人久等不到,浓烈的思念之情便萦绕在女子的心胸,使得她欲睡而不得。而一个“望”字便将女子欲睡不得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同时,古人也有望月怀人的传统,“望月”的动作也传达出了女子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些动词,诗中女子的幽怨与思念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在她们身上,我们既可体味到李白自身独特的人生体验,也能看出李白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提起李白的诗歌风貌,人们大多以豪放飘逸评价之,但从李白的女性诗来看,其诗歌风格也不乏温柔细腻的一面。通过了解李白笔下风貌迥异的女性形象,我们或可对李白的诗歌艺术个性有更加全面、具体、清晰的认识与体悟。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7.

[2]李白.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王夫之.唐诗评选[M]//船山全书(14).长沙:岳麓书社,1996:951.

[4]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43.

[5]任士英.唐代尚武之风与追求功名观念的变迁[C]//唐代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4.

[6]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58.

[7]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63.

作者简介:张亚斌,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通讯作者:李春霞,博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宋国栋

作者:张亚斌 李春霞

第4篇: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探寻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论述李白诗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想象方式”,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概而言之,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独特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他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落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我国浪漫主义这面传统的伟大文学旗帜在唐诗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 1

2、李白的人格和气质在其诗歌创作中的表现

李白的独特人格和气质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是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顽强地表现自我、执著地追求理想是李白的独特人格和气质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要表现。

李白所表现的自我,反映着蓬勃向上的时代特征和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①,幻想着有朝一日“直挂云帆济沧海”②,至死不失“大鹏飞兮振八裔”③的志向。一方面,他敢于“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④;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了他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汪伦之间的诚挚而深沉的友谊。

其次,李白豪迈放浪、遗世独立的个性特征在其山水诗中表现得也非常突出。

受其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制约,李白更喜爱壮美、宏大的景物,如椽的巨笔力重千钧,充满浩瀚的气魄和恢弘的气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⑤《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⑥⑦不复回。”《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一支规模宏大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瀑布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纯任天心、不耐拘束的个性特征。当然,在有些诗作中有时不免流露出诗人

- 3

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⑧

诗人熔铸神话传说,驰骋瑰丽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其高洁人格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李白继承了屈原诗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神话传说的熔铸、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对国民现实的高度关注,都是和屈原的诗篇是一脉相承的。

2、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借鉴

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借鉴颇多,他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进展,李白则熔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通俗而又精炼、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丽。

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⑨

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特点,深得乐府民歌韵味。这种语言风格更突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许多成就,并和他纯任天心、追求自由的个性和气质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的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 5

触即发、发则不可抑、发则不可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结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丽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分写主客双方,流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使豪放与天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墨酣畅,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了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和苦闷,于是出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大转折。诗人用奇特而又有创造性的比喻生动地显示出他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强烈要求,这是积极的精神追求。

但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又是一次转折。作者的思想由积极转入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由以上分析可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充分体现了李白的诗歌思想感情激烈喷发、瞬息万变、波澜迭起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平地突出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抛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

- 7

浪漫主义风格特色的绝妙体现。

通过分析李白诗歌的感情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壮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和喷薄而出、瞬息万变的感情表达方式在其诗作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突出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这也是李白放浪形骸、洒脱任性的个性和气质在其诗作中的具体表现。

(二)独特的想象方式

和充沛万变的感情表达方式相适应,李白的诗作往往具有神奇瑰丽、变化多端的想象。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又一特色。

1、想象的神奇瑰丽

李白的诗篇往往发想无端,如香烟,如秋岚,如天外之鹏飞,如海上之浪翻,无拘无束,舒卷自如,才情豪迈,无迹可求。这在他那些描写名山大川的诗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使这类诗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李白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的山川,特别适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也特别适合表现他那丰富多彩、落于天

11外的想象力。他的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中对梦境的描写是他丰富想象力的有力体现。

诗人一入梦乡,便立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的境界。“一夜飞度镜湖月”,在湖光山色的照耀下又飞到了剡溪。诗人欣赏着优美的自然

- 9

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夸张描述,作为全诗的骨干。

《蜀道难》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李白的胸怀、性格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2、与现实性主题的紧密结合

李白的诗篇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但是,李白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绝对不是单纯地为想象而想象;不然,他的许多诗篇的艺术美就会大打折扣。其实,李白诗歌想象的丰富性里面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性主题,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在诗中,诗人以很大的篇幅,描写、渲染、铺排仙幻的境界,其中的时间、地点乃至人物的行踪都是不现实的。诗人一会儿置身于深林之中,一会儿飞临层巅之上,一会儿攀登天姥山,一会儿又到了洞天福地,忽而鸡鸣欲曙,忽而天暝昏暗,一下子又出现一个青冥浩荡、日月并照的奇异境地。这些丰富的、非现实的想象情节使诗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在这些光怪陆离的想象情节中隐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题。为了理解这一点,我认为需要结合李白本人当时的经历和当时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到京城长安。但唐玄宗所赏识的只是他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其供奉翰

- 11

注释:

①李白:《将进酒》,[清]蘅塘退士选编《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79页。

②③④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临路歌》,《玉壶吟》,朱学勤主编《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10页,第137页,第126页。 13[清]蘅塘退士:⑤⑥○《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50页,第78页,第51页。

⑦⑨朱学勤:《唐诗·宋词·元曲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66页,第130页。

⑧吴兆基,武春华:《中国古典文华精华·楚辞》,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84~85页。

11[清]蘅塘退士:⑩○《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52页,第50~51页;下文在分析论证中所引这两首诗中的诗句,因出处相同,不再一一作注。 12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69~170页。

梁忠礼

2008年3月30日完成手写初稿 2010年2月5日修改,输入电脑

- 13 -

第5篇: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考号:

姓名:

摘要: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而李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继庄子、屈原以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盛唐,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豪迈飘逸, “气吞万里如虎”,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豪迈飘逸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当发展到唐代时,就如同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云涛激荡,千帆逐浪,遍地风光。“唐人开阔的胸襟,不尽的语言”通过诗人的笔端得到了最大的舒展释放,“唐人轩昂的气宇、鲜活的风采”通过诗人的歌唱得到最大限度的演绎和凸显[1]。李白则是这诗唐帝国中最耀眼的明珠。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奇幻,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精华,加以锤炼而形成他独特个性的语言,他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的诗歌今存900多首,诗歌题材广泛,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杜甫这样赞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选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韵》)[2];他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是最好的写照(选自杜甫《春日忆李白》)[2];他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贺知章赞其为“谪仙人”。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白诗歌总的特点,前人论述为“飘逸”。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发展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正式确立了“飘逸”的审美范畴:“落落欲往 ,矫矫不群。缑山之鹤 ,华顶之云。”[3]“飘逸”呈现的是疏落不群 , 豁朗大度 ,矫健高举 ,不流于俗的审美品格 ,像王子乔在缑山乘鹤登仙 ,又如太华山顶上的云 ,舒卷自如 ,是生命赋予艺术品格的自由意象。杜甫评李白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

而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还应该加上“豪迈”二字。因为读李白的诗歌,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感受到的是高朗出尘,飘洒闲逸,胸无蒂芥,意趣清远,不为名利所累。他的诗中始终有清远飞动之境 ,体现出飘摇无迹、清新纵逸、跌宕自由、势若凌空的风格。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豪迈飘逸”。

李白是怎样表现出“豪迈飘逸”的呢?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豪迈飘逸志高远———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体现

(一)以诗言志,也传情

李白率真豪放的精神品格是决定其诗歌飘逸之美的首要元素。李白天性狂放不羁,无拘无束。《旧唐书文苑列传 》中说李白“少有逸才 ,志气宏放 ,飘然有超世之心”。失意时 ,他大喊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 得意时 ,他“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 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拘束、隐晦 ,真性情展露无忌。

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黑暗政治时,愤怒地斥责“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

李白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难》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奇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然后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最后才叙述正题;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蕴藏着李白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感情色彩,使人读后精神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平易自然,抒胸臆

说到“平易”,大家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如果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相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这样的诗明白如话,完全不是夸张。任何一个大诗人,找出几首这样平易的诗来都不是困难的事。但李白这样平易的诗歌简直多得不胜枚举,连诗文如“行云流水”的苏轼竟说李白的诗歌“伤于易”。但在李白诗歌中,平易却让人觉得抒情自然,情真意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自然晓畅,如出常人之口,细细品鉴,而又韵味无穷。

李白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天合天”、“天人合一”,提倡自然 , 反对人为。在其诗歌中则表现为清新,质朴,追求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是他对诗的语言自然着力追求的目标。他追求的理想诗句,就像刚刚露出水面的芙蓉一样,保持天然的姿色;诗歌的语言,大多明丽天然,具有朴素纯真的自然美。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 他努力向古今的民歌学习,特别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他的诗歌很有民歌风味,“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表现出了诗人的天真与兴致。《秋浦歌》、《江夏行》、《妾薄命》、《子夜吴歌》等,极富民歌风味,语言质朴醇厚,而人寻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普贤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下途归石门旧居》)这些诗都是脱口而出,很少典故雕饰,朴实无华,纯乎天籁,已达到了“大巧自然,人力何施”(曾巩《代人祭李白》)的地步。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他的诗,就像和一个胸怀坦荡、文采非凡的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沐春风,文思飞扬,飘飘欲仙。因此,自然平易,是李白飘逸诗风的重要元素。

(三)青松白鹤,志凌云

李白的诗歌中许多动人的形象,光怪陆离,寓意深刻。既有人的,也有物的。人物形象有作者自己的形象,有现实中他人的形象,有古代真人的形象,也有神话传说、审议故事中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高洁,即高尚,热情,达观,坚强,如振翅的大鹏、高飞的仙鹤,不为尘世所污浊,不为尘网所束缚,不为荣辱所动摇,永远向着高远的目标奋飞。

他在《梁父吟》一诗,把“我”置身于鬼怪纵横、天门关闭、天神震怒、雷雨交加的险恶环境中,但李白却“我欲攀龙见明主”,在“阊阖九门不可通”的时候,竟要“以额叩关”,这是何等的气势!再看他和友人的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李白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就是这样的高洁达观和血肉丰满。

李白笔下的孟浩然是个“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的高人。李白笔下的“扶风豪士”是一个“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的义侠。

李白还把我国历史上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裁剪入诗,如鲁仲连、屈原、诸葛亮、谢安等等。李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进诗中,却有他独特的视角。看他写鲁仲连 “意轻千斤赠,顾向平原笑”。写谢灵运,则写其客散时的情景:“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头上青天朗月,脚下水碧山空,谢公独立其间,看着佳宾远去,是何等的潇洒雍容。 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李白笔下的形象,无论今人古人,都是李白化了的,无不具有豪迈飘逸的性格和风姿。

物的形象有时表现在自然景物、山水风光的描摹中。他笔下的大自然洗尽人间污秽丑恶,处处表现得圣洁明丽;有时则表现为仙境,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片光明,体现诗人摆脱一切羁绊、追求精神解放的强烈愿望。例如,诗人在诗歌多对“松桂”进行描写: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 苍苍云松 ,落落绮皓。(《山人劝酒》 )

太华生长松 ,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富 ,岂为微飙折。(《赠韦侍御黄裳》 ) 讵知凌寒松 ,千载长守一。(《感兴八首》其四) 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

松柏虽寒苦 ,羞逐桃李颜。(《颖阳别元丹丘之淮 阳》 ) 讵知南山松 ,独立自萧瑟。(《古风》其四十七) 诗人笔下的这些“松”的形象 ,形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色彩的意象 ,它们是硬直不弯的 ,是高洁鲜亮的 ,是不怕严霜侵凌、狂风摧折的 ,是本性难移、长守如一的 ,当然也是傲岸孤独的。我们不难体会 ,诗人这每一种对“松”的意象的描写 , 无不浸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想。

(四)妙笔生花,巧修辞

李白很少对生活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于广阔的想象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盥洗室同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表现自己跌宕起伏的感情,如梦如幻,出人意外,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贺鸿凌紫云”的感觉,达到了“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境界。正像巴尔扎克所描绘的: “他的心灵飞 翔在高空, 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 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李白自身的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 贵”的独立人格, 都使他能够受世俗的束缚, 充分发挥其想象才能。他以其丰富的想象艺术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珍品。

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彩,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例子不胜枚举,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出蜀初游楚地时的诗篇。它以清新飘逸的妙笔,描绘了沿江东下时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末联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乐观向上精神。此诗中的

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这一比喻,使江上月色云影跃然纸上,十分形象、生动、贴切。

在李白的诗歌中,与比喻竞相生辉的是大胆而极度的夸张。李白的诗 ,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往往通过极度的夸张,既表现了大自然磅礴的气势和内在跃动的生命抒情力,又表现了诗人自己热情豪放的个性特征。他的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善于用生花妙笔自由挥洒,点染出各种富于艺术魅力的意境。如《蜀道难》一诗通过艺术夸张所构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形象,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景色,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山河的壮美,而且在富于浪漫主义的描写中,处处流露着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突出表现了诗人那种宏伟的气魄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笔势奇崛,夸张大胆,形象地描绘了山高路险之情况以及诗人深沉焦虑之心情。

除了以上修辞手法之外,强烈的对比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诗句将朝政颠倒的作法做了鲜明的对比, 控诉了当朝权贵对人才的践踏。“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等,时间前后的巨大差异,给读者心灵造成巨大的震撼。又如《玉阶怨》描写宫女的哀怨, 全诗却无怨字, 而是用幽雅的环境与华丽的衣着同人物的怅恨相对照, 很巧妙地表现了寂寞幽居之怨。

(五)绚丽飞动,呈意象

在李白的笔下,他的诗架起了一座座彩虹桥。如“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红肥花落白雪霏。”“荷花初红柳条碧”“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诗句里中的素、白、绿、红、紫、碧、丹、彩等表示色彩明丽的词,金、月、竹、湖、涛、雪、草、残霞、积翠等有鲜明色彩的物,使得读者读到这些诗有春风拂面、满眼生机的感觉。再如《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他在四句诗中就用了绿、素、青、红、白等五个颜色字 , 出现了光彩照人的多种意象,人物形象便从光彩中走出来。 古代诗人喜欢使用叠词,李白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就可以发现。 叠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词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叠词运用得恰到了处,就能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中形象。如“杨花茫茫秋杀人”、“碧水浩浩云茫茫”、“大江茫茫去不还”、“忆君迢迢隔青天”、“飒飒芦花复益愁”等等。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心理,在这些叠词帮助下不仅富有韵味,而且造成了滚滚东去的气势,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处处体现了豪迈飘逸诗风,他的诗中豪迈飘逸之美,是清刚之壮美中蕴涵着轻灵飞动,可谓“千载独步 ,唯公一人 ”(李阳冰《草堂集序》),用司空图的话来讲就是 :“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砚忽,派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李白之诗,足以当之。” 这种特质介于可意会、可领略却不可言传强取之中。

二、怀志入世,追求一生——造就李白诗风的原因

(一)政清人和的唐朝盛世

唐朝的初盛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在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革命”之后,唐朝的国力推到了极盛的顶峰时期,杜甫《忆昔》中描述的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李白笔下所夸耀的焕赫风光:“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使得大唐帝国广袤的国土上呈现出一种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们包含远大的理想,饱满的激情,开放的胸怀,美丽的幻想,走向政治和历史的舞台。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环境使得诗人们朝气蓬勃,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他们怀着“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浪漫情怀,做着“致君尧舜上”和“立登要路津”的卿相之梦,实现他们安社稷、济苍生的报国理想。李白就是他们这种浪漫精神的杰出代表。李白像盛唐其他诗人一样,胸怀壮志 , 致身报国。不过他的理想更高,气魄更大,幻想更浓。他要做管仲、姜尚、诸葛亮和谢子安为帝王之师那样的宰相,建立“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那样的盖世功业,想通过用帝王之术,游说人主,立谈知我,顿为卿相的一鸣惊人的非常之举,来实现他政治理想。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 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

(二)广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其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李白影响很深,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李白都是兼收并包、广为接纳,并加以批判地继承,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吸取不尽的给养。因而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气回荡着,反映出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三)儒道影响的复杂思想

李白思想意识的丰富复杂,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云:“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极其经典地概括了这种复杂性。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南轩松》等,表明自己远大的政治思想,抒发自己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志向。

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李白也深受道家“无为”、“无用”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代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白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崇尚自然的个性特征也正是古代侠士洒脱飘逸,不受羁绊的性格气质的体现,是尚侠思想在诗人身上的自然流露.而这种个性特征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制约着他的审美观念,使他更喜爱壮美的景物.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浑洒如皴,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所以说,尚侠思想在李白的许多诗作中都闪耀着光茫,它对李白本人的性格形成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 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力量。

(四)漫游山河的豪放气质

李白生性好游名山大川,他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只有短暂的时间在某地定居。一是青年时代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二是远游求仕。二十六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天宝元年,李白应诏人京,三年后因受奸侫的馋毁,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李白因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并把自己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和大好河山中。在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五)不屈己,不干人。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便事也愿违,玄宗只让他入翰林院待诏供奉,做个御用文人。其间,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在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如表现李白这一反抗精神的诗《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崇高精神,暗示出自己那种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馋沦落的苦闷,只有到大自然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解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名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图画。诗中以“众鸟”“孤云”暗喻诗人的独坐,传神地衬托诗人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把敬亭山人格化,通过相互间的欣赏,倾慕显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暗示了诗人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综上全文,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又一高峰,他继往开来,求实创新,是无与伦比的诗歌领袖。他是一个开拓者,是中国文化长期沉淀孕育出的旷世奇才。他思想自由,品格坚贞,才华绝伦.在中国五千年来滔滔的文化长河中,他无时不刻影响后世子孙,无论从哪能个方面衡量,他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诗人。总之,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美 , 充分显示了李诗所独有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构成了李白诗风的精髓,也契合了千百年来人类挣脱各种羁绊、追求自由的共同理想,所以太白诗歌能代代相传,长咏不弃。他矗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上永恒的丰碑,受到后人无限的敬仰,因此,李白无愧于“谪仙人”之称。

参考文献:

[1]屈小强《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人生意趣》 [2]《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李阳冰《草堂集序》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郭晓凤《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王键《调动多种感官开展想象——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本文所选诗歌出自出此) 李白研究学会编:《李白研究论丛》 左刚强 姚忠泰《世界名人传记--李白》 谢楚发《李白--诗酒人生》 薛天纬主编《中国李白研究》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顾紧张但又充实的学习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从指导老师-----何宗美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在此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写论文阶段,何教授几次审阅我们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没有他的指导,我们就不能较好的完成课题设计的任务。

最后,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要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第6篇: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仅就其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慓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鵉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恍惊起而长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清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是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之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思这两首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人也自己的语言特色,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及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摧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却鹦鹉州。”(《江夏赠韦南陵冰》),对这一切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独特的人生经历铸就其非凡的创作风格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一是青年时代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这种好隐思想影响到李白的创作。二是远游求仕。二十六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天宣元年,李白应诏人京,三年后因受奸侫的馋毁,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李白因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求仕报国,涵育了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都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终其一生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影响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兀不屈和豪纵旷放的性格。此三者统一在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形成其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批判黑暗,抨击权贵,追求自由,同情人民。即使他的纵酒求仙、啸傲山林,也都是为了排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面貌,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如《古风》其十九:西山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去胡兵。流血深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通过游历仙界和俯视人间的对比描写,既反映了诗人独善与兼济思想的矛盾,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以主要篇幅铺叙诗人幻游的神仙世界,十分优雅高洁,与黑暗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厌恶。但对祖国的眷念又使他不禁低头俯视,安史之乱中的残酷景象,安史叛军那种衣冠豺狼的兽行,使诗人产生极大愤恨。这首诗继承屈原《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仙界和人间的强烈对比,深化了对国家命运关心的主题。当然,李白思想中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感情,在安史之乱中他表示了“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的报国之志。他报着平叛抗敌的愿望参加了永王

璘的部队,并在《永王东巡歌》中抒写了自己的宏图大略,表达了平定叛乱的雄心。李白的这种心情,直到晚年不息,他自言“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出对祖国安危的深虑。

(三)、怀才不遇,形成其傲视权贵的性格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起先,玄宗对他也颇加礼遇,所以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于是,在天宝三年便毅然自清还山,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如表现李白这一反抗精神的诗《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崇高精神,暗示出自己那种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馋沦落的苦闷,只有到大自然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解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名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图画。诗中以“众鸟”“孤云”暗喻诗人的独坐,传神地衬托诗人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把敬亭山人格化,通过相互间的欣赏,倾慕显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暗示了诗人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

由于李白诗歌创作的巨大成就,他在当时就有极大影响。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杜甫称赞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答李十二白二十韵》)。他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这是对当时李杜总结性评论,从中可以充分看出李白对唐代后起诗人的广泛影响。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杨慎,以及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的影响。陆游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充分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不朽生命力。

第7篇: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摘 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关键词:

浪漫主义 特色(强烈、奇诡、跳跃、逸宕) 成因

正 文: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以其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他却在求仙访道的途中,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而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以高歌祖国名山大河的神奇与秀丽、险伟与阳刚为主,配以作者奇特的想象与感受,融入更多的美学象征成分,创造出浩淼博大的艺术境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作传统的新天地,从而影响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那么,如何来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一、李白诗歌概述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

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神奇宏大的美丽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纵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写景处意境鲜明且富有变化,议论时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不事权贵的坚定决心。诗歌中有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张扬的意境,这些都要细加体会。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我就从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吧!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形成以及表现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诗歌的创作和形成过程

在唐玄宗天宝四年,李白由于遭到宧官高力士等人的谗害而被迫离开长安官廷。当时,权贵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也因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官场的复杂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涯没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夙愿,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曾一度消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此表示对现实的愤懑。那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留别友人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本诗即行前与友人们表白自已蔑视权贵的愤激心情而作的。而诗题中的天姥,是指令浙江天台的天姥山,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把天姥山的瑰丽神奇虚写了出来。

诗中首先写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渺茫难找来衬托天姥山的“云霞明灭或可”景致优美及容易寻找。然后再极言天姥山高得与天相连,运用夸张的笔调写天姥山的冈峦在天空中横贯。至于描绘天姥山的气势,李白以五岳被它超出,赤城为其掩蔽来衬托出天姥山的不凡气势。另外,李白又以高四万人千丈的天台和天姥山相比,指出天台对比起天姥颢得矮小,以致像要倾倒在它的东南面,由此天姥山之高便不言而喻了。然后李白笔锋一转,写自己做梦到吴越去,并游经谢灵运从前往宿的地方,并且描绘了天色突然转暗,雷电交加中仙人洞府的石门,訇然开了。仙人洞中有一座金银筑成的台,而仙人们乘风一个个降下来,并且密如乱麻。由于突如其来的看到这些景象,诗人不由得大吃一惊,而亦因此而惊醒起来。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当李白醒后回味刚才的情景时,使他悟得世间万物亦是如此,如流水般一去不回。从而再深一层指出自己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自己活得不开心。

(二)具体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诗中的体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慄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

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行成的原因

(一)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这种环境下形成了李白豪迈的性格、炽热的情感、敏锐的政治追求,这些条件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就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诗人们建功树勋的种种幻想。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李白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正是李白心志的表现。唐代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大都无视世族门阀那一套宗族礼法,思想上狂傲豁达,不拘儒学正宗,行为放浪不羁。加之李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观念上较少受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时代大气候的影响下形成了李白“不屈已,不干人”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他以大鹏自比时刻准备“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不屑走科举进士的道路,他任侠、漫游、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干谒王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凭借知明人士的推荐,走“终南捷径”的道路去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抱负。然而在李白生活的年代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后面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生活日趋糜烂,朝廷内权奸当道、政治黑暗,苛捐杂税日益繁重,安禄山此时也心谋不轨,各种社会矛盾都处在一触即发的时刻。李白第一次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追求建功立业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险径,他在漫游的十八年中没能通过任侠、干谒权贵等途径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愤慨与不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受玄宗之征入长安,当他踌躇满志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却落了个权贵嫉妒、“赐金放还”的下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失败,使李白的内心极度痛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感到从政报国道路的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李白把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统治阶级的蔑视、愤恨借助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在他不朽的诗作中。

(二)特殊的个人因素

首先,他豪放的性格和追求人生价值强烈表现自我的精神,使他诗情喷涌、一泻千里。据推测李白的家庭曾是一个富商,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任侠、漫游、轻财好施,在他的思想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

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伦送我情”。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天台,高揖卫叔卿”。

其次,他错综复杂的思想是其浪漫主义的又一成因。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教和道家的思想,他求仙访道、委顺自然、遗世独立追求绝对自由,他深受庄子影响,“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蔑视世间的一切,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失望时,他就把思想寄托在山川、河流、仙界神灵上。他以山为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神仙为伴——“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同时他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本是不相容的,但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却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事实,在黑暗面前他这种人生思想始终不能实现。他虽然渴望入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仕的道路;他干谒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这种不能实现理想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他必然的选择。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总括而言,李白以描写自己梦游天姥山时的所见所怠悟出不再折腰事权贵的主意,以作此来留别世人。而诗中所用的奇特想象、虚实结合以及夸张手法等,都突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傅德岷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1月

《李白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 1998年2月

《李白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下)》巴蜀书社,2000年4月第1版

王寅明著:《李白全传》长春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霍松林、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王步高:《唐诗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韩维禄:《李白出生地“历史谜团”再探》,《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白杨:《李白被逐新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七期参考书目

第8篇: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表现

——《唐诗三百首》选读论文

概述

李白诗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使得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和非凡的意境,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诗情 比喻 夸张 语言特色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在艺术创作方面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以及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唐诗就是盛唐艺术创作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具有如下几个突出表现。

(一)跳跃跌宕、大起大落的诗情

李白的诗歌往往都是在尽情的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情诗意的跌宕。这种大起大落、跳跃流动的内在韵律,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抒情歌唱。例如其传世名篇《将进酒》,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以黄河骑行,联想到人生青春易逝难返,是大起大落之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场景简直就是目中无人,喧宾夺主,快人快语之情态,极尽狂放洒脱;诗末以“万古愁”作结尾呼应“悲白发”,大开大合,诗人的感情像江涛海浪般奔流澎湃,诗情忽涨忽弛,忽悲忽喜,可谓行云流水。 (二)超现实的幻想境界

当现实生活中的食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李白往往会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气力惊人的幻想。而这些浪漫主义诗作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性。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人们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觉得愁绪所感染。这便是李白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所在。

(三) 高度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文艺创作中人人都能用到的手法。但,无疑强力的、高度的夸张才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夸张超乎常理,他大胆的运用夸张制造离奇意向,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这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而这些变幻莫测、发想无端的想象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通过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无端。

(四)明丽疏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为明丽,一为疏朗。前者是就意象的色彩、格调而言;后者是就意象间的组合特点而言。二者又互为因果地统一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中。李白喜欢明丽的色彩,不喜欢灰暗的色彩,追求一种明朗的格调。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正由于追求色彩的明丽,格调的明快,李白诗歌意象间的组合有一种疏朗之气。同样,追求这种疏朗之气,又有助于明丽、明快之风的表达。

(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特色

李白诗歌,节奏疾徐变化、奔放洒脱,给人以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这得益于他自由豪放的个性,和清水芙蓉般的语言。诗句应情而生,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人化,清新自然,这就是李白诗歌语言的清水芙蓉之美,好像根本不收诗歌清规戒律的限制。而这,正是以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为强大后盾。由于他能够从形式主义的诗风和声调格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创作,毫无阻碍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瓯北诗话》评他的诗“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艺圃折中》把他比作为“矫矫焉不受约束”的诗中之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自由不羁的创作特征。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诗的语言冲口而出,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 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这种天然浑成,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

在李白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饶卓颖,《从《梦游天姥吟留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南方论坛》2006年第4期

2、 石岩,《好奇纵横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承德职业学院报》,2007年第12期

3、 杨学敏,《“浪漫”而非“主义”——简论浪漫主义在李白阐释中的有效》,《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5期

4、 彭树福,《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5、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

6、 王俊洲,《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第9期

第9篇: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在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其特殊的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无人能够企及的。研究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的因素。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

一、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归根到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文学已有的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文化氛围的浸润下,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自由斗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李白抱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李白的个人经历,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的旗手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击剑游侠。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甚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加强烈。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消极因素带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在李白身上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了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这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上一篇:干部培训班动员下一篇:人社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