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创作特色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李白诗歌创作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 、思想品格 、创作风格 、意象 、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

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 个人境遇对诗人的影响。个人境遇的不同,导致不同人的思想与追求,情感价值取向也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所以在他们的诗歌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人魅力,也出现的其创作风格的截然不同的景象。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所以在他的诗歌当中很多对任侠精神的赞美与向往。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临老还因永王李璘牵连而成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来,六十二岁死在安徽当涂。所以在遭遇了所有打击之后,他不再相信现实,他企图在寻仙觅道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他笃信道教,还真受戒做了道士。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不少诗句中“仙风飘拂”,表现了他的求仙思想。正是个人的如此遭遇,才让李白的诗歌折射出如此奇幻,璀璨的光芒。

社会背景尤其对伟大的诗人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李白当时有报效国家,充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导致了他理想的破灭。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就是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的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是盛唐社会的繁荣,而且有它的腐败与黑暗。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二十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对此都表示了愤怒揭露玄宗宠幸宦官和善斗鸡者,“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蜺。”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其深刻性除杜甫外,并世无第三人。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李白在绝句创作上,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无不令人神往。《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漫的情怀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的神奇。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第

一、二句便已经把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雄奇信手展现,末两句亲切而灿烂的秀景,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全诗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2]。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将感受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庐山自古峰岩奇秀,泉瀑飞湍,无限风光。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3]”。“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俊雅飘逸啊!

李白的七绝是唐人七绝中的冠冕,同样,李白的五绝也堪称无人匹敌。在盛唐诗人中,见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既真实简练又内涵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等。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界,如《独坐敬亭山》等。

我感到,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映出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不仅绝句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本诗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称李白为“谪仙”。《蜀道难》全诗大致可分三段。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段。“噫吁 ,危乎高哉!”先声夺人,凌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想落天外,闻之耸人。接着追叙秦属开辟道路之苦,使蜀道之难笼罩一层浓重的神秘而雄齐的悲壮色彩。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段,具体描绘青泥岭的艰危以及悲苦的氛围、险绝的景况,令人如临其境。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段,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开始、中间、结尾,三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唱三叹,令人荡气回肠。全诗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将他诗歌创作的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如《将进酒》。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本诗虽似“拟古”,却处处有“我”在,突现出他人无法模拟的鲜明个性,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当时诗人纵剑长安,本想施展才华,济世当代。但长安之行,政治失意,理想空落,于是诗人遂寻仙学道,访朋会友,饮酒放歌,借以排遣忧愁。诗的发端连用两组排比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告而出,气势酣畅,一泻千里,抒发了浩茫遥深的人生感慨。继而似乎由“悲”一下子翻跌入“欢”“乐”。其实,“尽欢”“为乐”的狂放里,激荡着的是诗人满腔慷慨不平的郁闷悲愤。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回应篇首,戛然而止。全篇情极悲凉,以豪语出之;态极狂放,实则苦闷无奈。李白素有“酒仙”之称,他的饮酒诗很多,本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作品,以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时而大跨度的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李白式的抒情表露无疑,好似暴风骤雨,骤起骤落,如水银泻般,仿佛从胸中直接奔涌而出。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大鹏自喻,足见其气势不凡。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的诗中反复出现。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以上就是我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一点理解。

参考文献:

[1]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文学遗产》1986年第一期。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6页。

第2篇: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文题目: 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在院系: 文学与教育系 专业班级: 09汉语言文学一班 学生姓名: 邓桃花 学生学号: 50903011031 完成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 12345678 -

第3篇: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

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李白的这些作品往往是在婉丽的比兴中蕴藏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部分诗歌几乎包括了李白的所有重要作品,把握李诗比兴言志的特点,也就基本把握了李白。

(二)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

李白的诗歌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特别是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开拓了自己诗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己诗歌独有的风格。 在李白全部九百多首诗歌作品中,乐府诗就占了一百四十多首,他几乎运用过所有的乐府古题。李白从在故乡接触巴蜀民歌,习作《巴女词》起,就开始了学习民歌自拟新作的创作过程。他每到一地,就学习当地民歌,到荆州就写《荆州歌》,到江夏就写《江夏行》,到越中就写《越女词》,到襄阳就写了《襄阳歌》、《大堤曲》。不仅如此,他还向古代民歌学习,从汉魏六朝乐府中吸取养料,从简单模仿到创造性地运用乐府民歌。

李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学习乐府民歌而创新作时往往借古题写时事。如《豫章行》,传统内容为伤别离,叹寿短等,李白《豫章行》却展示了安史之乱带给社会的**,人民的苦痛,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和现实性。南朝乐府《丁都护歌》,虽“其声哀切”,不过是诉相思之苦。李白的《丁都护歌》描写劳动者惊心动魄的苦痛,作者而为之掩泪发千古之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即使是沿用传统题材,李白的创作也开拓了古辞的境界,升华了古辞的思想内容,如《乌栖曲》,古辞写男女昼夜欢娱,李白用以写吴宫中淫乐不休的生活,含蓄地揭示了穷奢极欲必然败亡的寓意。《远别离》等题目的传统题材是游子思妇,李白的《远别离》则寓含“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讽意,成为一首政治诗。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乐府民歌还表现在对古辞的思想内容和体例都有重大改变上。如南朝乐府《子夜歌》和《子夜四时歌》,前者多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后者为四时行乐之词。李白的《子夜吴歌》把此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时,主要写妇女对征夫的思念,表达人民渴望和平与幸福的心声,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最高境界。又如《长干行》为南朝乐府民歌旧题,原为四句,李白则制成长篇歌行,阐述了一个真挚动人的完整爱情故事。再如《长相思》,古辞写游子思妇之情,多以

三、

五、七言交替。李白的《长相思》在

三、

五、七言间杂中又插入散文对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最后以两句三言“长相思,摧心肝”作结,犹如长叹,句式的变化与感情的起伏具有一致的节奏,并以之反映渴望君臣遇合,理想实现的主题。

但李白创造性地学习乐府民歌的最大成就还是在歌行体创作方面。歌行或名歌,或名行,或名歌行。是从古歌谣、古乐府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胡应麟说:“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复杂,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诗薮》)。可见歌行就是古代诗歌中的自由体。唐代逐渐盛行,但并未形成气候。李白首先赋予歌行刚健和自由;以比兴言志的传统,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笔法,使之具有宏大的气魄和澎湃的波澜;他以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瑰丽的辞采,使之有了空前丰富的艺术形象;学习六朝乐府和当代民歌,赋予它“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动人的音韵和鲜活的语言;再以李白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因素来驱动,它就成了极好表现李白狂放个性和无双诗才的最好形式。李白以此形式创作了一系列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他继往开来的辛勤艺术创造,终于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三)多样统一的李诗风格

谈到李白诗歌的风格,一般的说法都是豪放飘逸。但这种说法很难概括李白全部诗歌的风格。就我们所知而言,李白诗中固然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样豪迈奔逸的诗歌;也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这样幽愤难抑的名篇;有《山中问答》、《独坐敬亭山》这种超尘脱俗、闲适自得;有《峨眉山月歌》、《巴女词》这种流转自然、朴素清新;有“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的澹荡潇洒;还有“掩泪悲千古”(《丁都护歌》)的沉郁悲苦……所以无论是说豪放飘逸或清新俊逸,都觉尚有不足之处。豪放飘逸作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应该肯定,但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李白不同诗歌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其实,古人早已注意到此,唐人任华说李白诗“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杂言寄李白》)。宋人朱熹说:“李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朱子语类》)。他们的评价揭示了李白诗中的两大审美范畴:壮美和柔美。凡所抒写怀抱、抒发幽愤、抨击时政、张扬个性的大都属于前者,如大家所熟知的《蜀道难》、《将进酒》等作品。但须注意的是,李白这类作品往往是豪中见悲,在豪逸的言辞下是深沉的悲慨。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类作品常多是歌行体,因而篇幅较大,常采用极度的夸张、丰富想象,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因素。李白的重要作品大多在这一类中。李白诗歌中凡是描写人性美、自然美,如羁旅客愁、人生哲理、相思相恋、水光山色的诗歌多属优美范畴。 由于这一类诗歌题材范围广,所以名篇较多,如《静夜思》、《渡荆门送别》、《把酒问月》、《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这类作品多为律诗、绝句,或乐府民歌的短小篇章。语言大多清新流转,很少使用夸张一类表现手法。

李白的这两类作品交相辉映又互相联系。这种联系在艺术上讲就是前人所说的“奇”,李白的诗歌无论是豪迈奔放的壮美,还是清俊超脱的柔美,都有出人意外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蜀道难》的“奇之又奇”到《独坐敬亭山》“想落天外,妙绝古今”,莫不如是。而思想性格决定艺术个性和诗歌风格,太白诗歌之奇又源于“气”,前人之述颇多:“气骨高举”(吴融),“高气盖世”(苏轼),“太白以气为主……子美以意为主”(王世贞)等等。这个“气”就是李白的思想性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努力,同时又念念不忘归隐江湖,李白一生都渴望经世致用,同时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有了昂扬奋发、豪迈飘逸、旷达超脱;当主观愿望与社会现实产生冲突,就有了李白抒发幽愤的豪纵悲壮;当他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获得情趣和愉悦,就产生了一系列清新俊逸、淡远闲适的优美诗篇。了解李白诗歌多样统一的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第4篇: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让人怎能不爱“他”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浅析

云安县镇安中学

谢丽兰

摘要:李白的一生,经历了唐最繁盛的时期,他乐观、昂扬,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实现抱负;后在“居之不易”的长安,他浪漫和现实;最后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这些经历,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晚年他漂泊流离、恃才旷物,带着深深的遗恨和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我认为李白诗歌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正文

做学生多年,从教多年,每每说起李白诗歌,“爱‘它’没商量”。

李白诗歌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以想象和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不满于社会和政治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昂扬向上的主观浪漫主义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诗歌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在表现手法上,他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多少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可李白还是愿意钟情于:“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可他的一生又是怀才不遇的,以至于浪迹天涯,抱酒而歌。也许就象财富容易招来盗贼,过多的才华免不了挫折和落魄------但如此丰富的生命,却如此狼狈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李白的诗篇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李白的诗有一种与云比天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使人慑于他“气”的力量。李白的诗,总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析而论之,有气骨,有气象,有气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次寄》 他把自己的心想象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随狂风,或随大雁,或随明月。这显示了李白诗歌非凡的创造力,是多么新奇,这种写法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飘逸不群,他的情怀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作大鹏,在《上李悒》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殊调”二字正好可以说明他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个性。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李白在山水诗中表现也很突出,他笔下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也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培养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就是有力地证明。李白经常写自己的愁,写愁疾、愁颜、愁容、愁心、 2 愁发、愁肠,也写愁猿,愁云。但李白的愁,是强者之愁,有一般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李白的气骨一向为人称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瘦。”“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气骨。蔑视权贵,从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以桀骜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示了其人格力量。

李白满腔济世之志,希望能“济苍生”,“安社稷”,有所作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 , 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他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他的豪侠性格以及浪漫主义气质,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让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更远的追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在诗中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

李白的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一种苍凉的孤独意识。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然而这各孤独意识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独,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一发而不可节制。

李白诗歌想象非常丰富瑰丽、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中,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还有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所居的群玉山、瑶台。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天边绚丽云彩的飘逸和鲜花吐艳的娇美,赞美杨贵妃的天姿出色。在《蜀道难》中,诗人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李白诗中想象更为非凡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篇都是奇谲瑰丽的想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梦境仙界。这些想象之辞,奇幻之笔,或神奇,或瑰丽,或诞幻,或壮美,无不是天马行空,奇幻交织。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李白诗歌的奇特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贺知章就曾赞他为“谪仙人”,因而李白有“诗仙”盛誉。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3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蜀道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又如《江上吟》。

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如《古朗月行》。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摒弃了六朝奢华绮靡诗风的同时,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就赞美过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诗语言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语言自然奔放,似脱口而出,全无拘束。诚如清人赵翼所道“全以神运,自不悄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瓯北诗话》)。“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总之,李白留给后人的九百多首诗篇,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诗中表现的真的情感,洒脱的气质,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那种人格意识,对我们有着巨大的魅力。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多阅读,多欣赏,我们就能被李白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点所感染。这对提高我们个人文化素养、思想品德修养,以及实现人生价值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4 傅德岷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年1月 《李白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 1998年2月

霍松林、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白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转本三班 1020110220 杨静

摘 要:在中国诗歌史上 李白是最具独特性格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艺术风格是以自然为宗飘逸豪放,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独具特色。他的诗裁体多样, 题材广泛并且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的一生把禀赋所具有的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等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酣畅自如同代诗人不可与之相比。 关键词:李白 诗歌

艺术特色

性格特征

一千多年以来,“兴废虽万变”,可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酒仙”和“诗仙”—直都没有改变。“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语出杜甫《饮中八仙歌》),极为传神地描摹出了同为当时诗坛泰山北斗的诗人杜甫眼里的李太白:一个有傲骨而无傲气,藐视权贵而生活于民间,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天才诗人。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大胸怀、大气魄、大才情夺天地造化之神工,其诗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诗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已臻随心所欲的境地,其作品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无法企及的境界。李白反复吟咏的主题是生命的自由,与此相适应的是作品形式在挣脱桎梏后的极度自由。那么李白的诗学风格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自然为宗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指出,是以自然为宗的。顾名思义,王氏所说的“宗”, 无疑包含着李白对中国诗歌自然美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崇尚。 读李白的诗歌我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有这样的感觉:除了激情的奔泻愤不可遏的呐喊、大起大落的跳跃、光怪陆离的闪烁之外,更趋于一种自然的化境。大体而言,他用典自然,把儒家的进取精神典型化;他抒意自然,把道家逍遥精神时代化;他写境自然,把佛家空寂精神形象化;他造语自然,把乐府民歌精神具体化。如在《古风一》中有诗云: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歇邻 。表明了他对清新自然的歌颂,也表明了自己欲效孔子删述垂辉。 所以这种儒家的进取精神在其诗歌中具有了典型化特征。 在《蜀道难》中他有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传说仙人常乘白鹿,这样蜀道的自然风光在其笔下就赋予了道家的精神。 在《韵语阳秋》中“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问语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我们知道李白是跌宕不羁的,是钟情于花酒风月的。可是,他对佛对禅却有独到见解 。正如诗中所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如风火般腾转变化,假假真真 。佛教原本讲空, 可是李白却将其形象化了。 此外无论在其《行路难》还是《长干行》等乐府名篇中,他都积极吸收民歌的精华, 既富于乐感又长于变化,语出自然是民歌精神的具体化。

语言的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口语化表现形态,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特征 他曾经评朋友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却也正是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

《越女词》中的其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这与他认真学习六朝乐府民歌是分不开。《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此树我所种,别的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都在其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自然率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将进酒》)则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化出,语言更显得平白、自然,而意境更见高远。我们从“黄河之水天上来”与“百川”、“奔流到海”与“东到海”以及“不复回”与“何时复西归”之间不难体会出来,可以说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乐府民歌为我所用而非我为乐府民歌所用的化境,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白的诗歌除了具有民歌化特征外,其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乐府民歌的语言多多少少是经过加工修饰的,与民间的日常口语相比毕竟第二手的,总是少了些鲜活与生气,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及语言学习时所说“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李白取法于文学语言的源头活水—— —民间的日常生活语言,并常常在诗歌创作上直接以口语入诗,如《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为招呼、劝酒之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则是酒酣耳热时的高喊了,写得自然、贴切,很好地烘托了当时豪饮的气氛,读来倍感亲切,场景中的人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写得平白如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感慨,而且这一诗句在诗中再三出现,每一次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妙处。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以极为浅近的语言,仅仅用四个诗句,却创造了一个鲜明的画面,开辟了一个深远的意境。诗句口语化的特征,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宣城见杜鹃花》、《观胡人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赠汪伦》等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到。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中说:李白“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这也与李白诗歌多属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有很大关系。其实,语言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或工具而已,李白在语言的运用上不过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他很少顾忌看起来毫无诗意的词语,往往将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入诗,反倒有一种仿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作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不仅仅具有交流工具的性质而且本身还具有活泼泼的生命特征。战国时代燕国的荆轲,一个本来不是诗人的刺客,尚且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场合,他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易水歌》,却成了千古绝唱。大诗人李太白说自己“兴酣落笔”,其语言的天成和脱口而出的诗句,更显得其笔力之强,情感力量之大,似可摇撼五岳。

李白诗歌语言上的返朴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之中平添了几分感染力。

二、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如白居易所说:“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与元九书》)李白的豪放源于他大言为美的夸饰,大胆的想象加之仗义的豪情。他的飘逸则源于他独具匠心的修辞。

(一)以“大言”为美的夸饰

世传宋玉写有《大言赋》和《小言赋》特意把事物放大或缩小,而李白所追求的“大言”之美, 固然与其所生活的时代有关,但是作为一种诗学境界 ,他对自然意象的摄取、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对人生社会的透视都有着天分极高的处理功夫 。夸大则宏伟壮丽奇特无比,缩小则泥丸脱手神妙天成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可谓艺术的放大。但这种夸张有生活的真实为基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艺术的真实。《结袜子》中:“感君恩重汗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在这里,李白把鲜明的对比与大胆的夸张相结合,加大艺术的反差,从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形式上形成一种不对称美。他把三杯与五岳的轻重作对比,又拿君恩之重与为之付命的鸿毛轻作比较。看来李白诗的气度由夸张的修辞可见一斑,正是这种夸张的修辞增添了他的诗的豪放飘逸。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

李白的想象可谓与众不同,无论是天上人间抑或幽冥地府,所描写的无不闪动着特异。这种特异是那样的大气,大气之中又让人如踏浮云,飘然神驰。无论是那蜀道“可以横绝”的“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的岩峦,还是那让人高不可攀的巨峰及来自九天的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一不抒发他气吞五岳四海的胸怀。从而达到渲泄情感、表现自我的效果。他诗中的形象无论现实与虚幻,可以说都是超越时空的。将现实与梦境,人间与仙界、鬼域打成一片,这些形象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的外化。如“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我见楼船在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司马将军歌》)且看李白又是星光流彩,又是电闪雷鸣,并把闪电想象为倚天神剑,那翻江倒海之势又有多少是现实中来,不都是诗人伟大的想象么?所以说他的这些大气的想象 让他的诗读起来充满豪侠之气,又让人如临梦境,如入仙界倍感飘逸。

(三)生动鲜活的比拟

他的比喻与拟人是造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李白诗歌的比喻和拟人常与匪夷所思的奇诡想象相结合,具有生动新鲜、不落俗套的特点。如他在《古朗月行》中有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仙李白从小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个“呼”字活脱脱地画出了儿童时期兴奋、雀跃的神态;一个“疑”字又展示了他勤于思索的习惯,决非等闲之辈。而所呼 所疑的“白玉盘”和“瑶台镜”既表现了圆月的形状,又写出了它清亮照人的光芒,这是形似。人们总是把月亮看作美好神奇之物。此时,李白所用作比喻的“白 玉盘”和“瑶台镜”不就是既美好又神奇吗?从而达到了神似的境界,这种境界得益于他奇特的比喻。

在《劳劳亭》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人格化,从而使离别之苦、之无奈跃然纸上。明明自已想留住友人,却不说出而是让春风之多愁善感来表达离情。这春风又何常不是诗人自身的物化啊!其实像这样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拟人在李白的诗中可谓俯拾既是。李白正是通过运用自己独特的比喻与拟人,使自己的诗境扩大了。大到可以自由呐喊、吞吐五岳、气壮山河。也正是这种比喻与拟人的运用给他的诗罩上了一层轻纱。使人观之如飘然物外的仙人。所以说他独特的比喻与拟人是形成他诗风豪放飘逸的主要因素。

当然想象、比喻、夸张等还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奇情奇景,着实令人神往。而梦醒后梦境与现实的比较,不由得感慨万分,引出结尾两句点题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和热爱自由的人生追求。此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到了李白笔下,通过想象、比喻、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收缩自如,幻化万千,这是李白的大胆创新,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而他的才情也这些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艺术特征,与前面谈到的李白诗歌中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化特征的完美结合,使他的诗篇极具浪漫情调,形成了他的诗歌独有的“飘逸”风格。

三、不同体裁题裁的艺术特色

(一)不同体裁上的艺术特色

1、雄奇奔放的乐府歌行

李白才情横溢、豪放不羁,其乐府歌行似之。李白的乐府,歌行能综合乐府杂体和楚辞的长处而富于变化。如在《艺苑厄言》四卷中有这样的评述:“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又有《唐宋评理醇》云:白诗天才纵逸,至于培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人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李白的乐府确实成就极高,从他的一首乐府名作《行路难一》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点。韦应时在《李诗纬》卷一中,评价此诗是:“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这一方面说出了李白乐府诗的雄奇奔放,另一方面说出了他在诗风上与杜甫的不同,此言评之极当!

2、明快、俊逸的五绝、七绝 李白的五言绝句,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仿佛毫不费力,但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在其中。情思也只是灵心一闪的感悟蕴含却委曲深长,这便形成了李白五绝的明快、含蓄蕴藉的独特风格。

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俊逸且不拘一格的特点。首先作为抒情小诗的绝句,最 忌字重,意重以及其他形式的重复,但李白在一些诗里却存在着字重,意重,如: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这些重复不仅婉转且含义深刻,其次绝句要求韵调谐合,意境统一。李白写的一些绝句中,打破了这种成规,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使诗歌别有风韵和情趣,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祗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一般转折都在第三句,而此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急急收煞,使全诗余味无穷。由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无论是“一叫一回肠一断”的婉转还是“半轮山月”“如花的春殿”都体现李白的七绝不拘一格,而这种不拘一格在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到俊朗飘逸。

3、一语贯之的律诗

李白诗集中律诗较少,七律更少。他并非不能作合辙押韵的律诗,但因性格 不羁,不愿受声律拘束,故他所作的诗常有破出格律之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过黄鹤楼时,由眼前之景即兴而发。此诗开口雄伟脱落雕饰,前半首别是一律,后半首则为古绝。登台而望,一气呵成,所感至深!再看一首五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此诗读响一般,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一中所评:“太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达夫’功名千里外,心 事一杯中’似皆从瘦抱之,‘悲生千里外,恨起一杯中’来。而达夫较厚,太白 较逸,并未易轩轾。这就是李白律诗的特点,既有其独特的风韵,又绝不受于拘束不落窠臼,乃一气呵成之神品。

(二)不同题材上的艺术特色

1.气势磅礴、细腻秀美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是一种极其外向,有着雄浑力量的气势磅礴的阳刚之作。李白的一生是飘泊的,是游历的,所以他占尽了中国名山名水之风流,成就了他的一大批精美的山水诗,并且他的山水诗有其自身的灵魂。李白的山水诗在心灵的细腻程度上不如其它山水诗人,然而这不是缺点,而恰是他自己的特点。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确开创了山水诗的又一先河。但是并不是说李白就没有写得细腻秀美的山水诗,他的诗《访戴天道士七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依二三松。”这首诗让我们看到李白山水诗的另一面:秀美清丽、细腻之微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李白是一位一直在完全地表现自我的诗人,他执着地追求理想。即使在失意之时 也强烈地表达他的安社稷济苍生之心,他的寻仙访道决不是一种简单的隐退, 而是在寻求片刻宁静时的一种有目的的等待。因此可以说李白的山水诗,是大气中带有细腻,“鲁莽”中不乏思想。

2.雄浑、凄怆的边塞诗

李白的边塞诗具有苍凉雄浑、悲壮凄婉的诗风。他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个性, 有很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佳句。如《关山月》、《塞下曲六首之一》、《从军行》、《独不见》。 在这些诗作中,既有描写边塞风光的,也有描写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在写边塞风光上,他讲求意象层次性。《关山月》一首中,由近及远;《塞下曲》一首中,也很注重视觉的层次性,即由清晰到模糊。在意象的选择上,多用冷声调事物来突显环境的恶劣,在《太原早秋》一首中,他选取了“落芳”“霜威”“云断”等几个意象,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李白的边塞诗很注意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如在《独不见》中,他借助寒风声和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一种孤独的境况,最后用独自一人流泪的场面结尾。悲伤的场景得到突显,深化了主题,因此说李白是善于用水墨写大意,以最简练的笔墨,传边塞风光之神韵。

3.细腻精确、刻画传神的女性诗

李白的女性诗细致入微、刻画传神,善于把时间与空间,内在与自然有机而完美的结合。李白写下了大量的女性诗,它们成为李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代表。他的诗中女性形象有农村姑娘、女中豪杰、妓女、思妇和弃妇等,其中描写最多也最成功的是思妇的形象。《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在这首诗中,李白抓住了思妇在长久的睹物思人的自然心理。写正在家中缫丝的思妇,由茧成蛾想到麦子成熟,又由麦子的成熟这一空间上的客观事物,联想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中的丈夫的处境。在这一连串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中,既有时间的流动对人物心理的冲击和改变,又有空间的变化对人物情感的震动和牵引,而这一切又都集中在思夫的女人一个人身上。这就使这首诗情感的真实性和情感的震撼力得到强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女性诗的艺术特点,细腻中更含细致,精微中不乏精确,并且在时间与空间的处理上恰到好处。

4.“月我合一”的咏月诗

“月既是我,我既是月”,生活与命运融通。把李白的咏月诗单拿出来,一是因为月是中国人文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国文学也和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二是因为李白的咏月诗在其诗歌中成就极大。椐葛景春先生统计,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诗有三百八十二首,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八。他不像有的诗人那样对着清澈如水的月无病呻吟,或故作高深状哼哼呀呀,让人酸牙,而是把月与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命运融为一体,使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读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气。李白从来不直呼月亮为月,如《初月》一首中,他称作“玉蟾”,不仅如此,在他的很多咏月诗作中,对月都有不同的称呼。如叫作金魄、圆光、圆影、玉钩、破镜等等,据统计有多达四百九十九个不同称呼。这是李白咏月诗的独特之处。李白的咏月诗不单写月,还经常把人介入,写二者的关系,如“山月随人归”,“暂伴月将影”等,类似诗句中不是月伴人便是人伴月。写出了人与月的亲密关系。李白的咏月诗是把生活与命运相融通的,如《静夜思》中那床前的月光让人思乡,《古朗月行》中儿时对月的幻想,《把酒问月》中对人生无常的质疑,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都与诗人的命运不可分离的。

最著名的,最有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李白词条,在简单叙述了他的生平后,这样写道:“诗歌现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他的思想混杂,有儒、道两家不满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具有积极昂扬的精神。 《古风》五十九首批判朝政弊端,愤慨贤能不得展其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着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他的诗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想象奇特丰富,语言流畅明郎自然,有的诗歌还富于民歌气息,杰出诗作大都是雄健奔放的七言古诗和清新隽永的绝句·······”这既是对李白贡献的肯定又是对其诗歌的艺术的高度概括。

总之, 李白诗歌把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推向了顶峰, 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诗“千载独步, 惟公一人”, 皮日休《七爱诗》称李白“ 惜哉千万年, 此俊不可得”,唐代韩愈、李贺、杜牧都从不同方面受过李白诗风的熏陶; 宋代苏轼、辛弃疾、陈亮的豪放派词, 也显然受到李白诗歌的影响;。

现在, 李白诗歌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 有许多学者在认真研究, 而且流传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 许多国家的学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诗歌艺术, 李白已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李白诗选【M】 上海: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出版社,1996 [2]:瞿蜕国 李白集校注(上、下)朱金城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宋)宋敏求 曾巩 李白文集【M】 四川:巴蜀书社,1997 [4]:安 旗 李白传【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5]:乔象钟

李白论【M】 济南:齐鲁书社,2002 [6]:裴 斐

李白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8]:邓 实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李白 李太白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1996 [10]:胥树人

李白和他的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第6篇: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夸张艺术 比喻

想象

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乐府诗、歌行体诗歌都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含蓄而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 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征就是夸张。《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的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李白诗歌运用夸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类型为以下几类:

(一)数字、数量化的夸张

文学艺术不同于理化,对于数字的要求并不是精准无误。常常需要用数字来传达溢于言表的含义。通过数字、数量的使用,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有意蕴的效果,这也是是各种数字、数量的审美效果。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运用数字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例如突出愁之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三千丈”的夸张效果所产生的惊人审美效果来突出愁之深,忧之苦。

(二)对比性的夸张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表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的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使得夸张的审美艺术效果得以凸显。李白就擅长运用这一对比性夸张手法,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增我情”一句正是这种手法的体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第二十卷中评曰:“若将汪伦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李白用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来映衬出他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三)比喻性夸张

李白的比喻式夸张常常与他那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不仅生动而又形象的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出来,而且也把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个性融入其中。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因此,李白好用这种夸张式的比喻。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就具体的词格而言此首诗既有比喻又有夸张,但重在夸张。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李白借此表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这气势够夸张也如此壮观,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前程的自信满满。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

李白是一个不屑于苦吟的人,他诗歌中的比喻多是眼前景、眼前事、口头直白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寄崔侍御》:“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用不系舟表现自己在宦海和尘世中的沉浮情境,形象而又平淡。再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用浮云的来去无定比喻游子漂泊无定的心意,以夕阳的徐徐而落比喻有所眷恋,借此来比喻自己对有人的眷恋与不舍。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也有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有时间、有环境,渲染了气氛,简练、新颖、形象、生动。

三、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完美的艺术构思,也就不可能产生完美的文学作品。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大家李白,尽管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但是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相反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以大自然的景物作为自己想象的天地,给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使有生命的事物变为人生的存在或人的化身:山知人意,花露笑颜,月亮与他做伴,鸟兽任他驱使„„把平淡的生活装点得美妙可爱,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理想,无尽的追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的前两句讲的是远望庐山和瀑布的景色: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似的。后两句既讲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飞腾而下的瀑流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把山的高峻陡峭,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里的想象经常是出人意表但又入情入理,新颖不俗而又不流于怪异。《哭宣城善酿纪叟》这是一首冥诗,遐想自然、真切,合乎人情,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并不荒诞可笑。纪叟是酿酒高手,住在敬亭山下,用敬亭山泉酿造美酒。唐代名酒多用“春”命名”。“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当年,他畅饮着纪叟酿的酒,飘飘欲仙,诗兴大发。李白用襟怀、深情、豪放、博大,痛饮着一杯杯浓浓的酒,酿造出一首首美妙的诗,飘撒在“上江人文之盛”的江城。纪叟与李白因酒有了不了情缘。这就是这首诗省略的李白为什么要哭纪叟的前提。一年以后,李白仍然行走在江城的街道上,往事重现在眼前。再次来到纪叟酒店门口,酒幡仍然招展,店里宾客满堂,思念穿过岁月的时空,像罡风一样悄然来袭。当他得知纪叟不幸谢世,葬在敬亭山下后,悲痛欲绝,放声痛哭,想:纪叟生前能酿出老春酒,如今在黄泉之下仍然能酿造出一坛坛美酒,便自然而然产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的遐想。接着,诗人又为黄泉下的好友担忧:纪叟在阴间仍操旧业,他的酒又卖给谁呢?因为只有我李白才是纪叟最信赖的顾客,是他的知音。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诗人自然而然发出疑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酿酒与沽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事,如今死生分离,阴阳两隔,就是这些事最让人难忘,容易引起伤感。诗人抓住这一生活细节,赋予浪漫的色彩,加以渲染。人们读到这里:酒乎,心乎?让人感受到诚信与慷慨,坚信和推崇,诗人与纪叟在青山秀水的江城氤氲、酿造出浓郁、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这种想象完全合情合理,感情的传达也真挚诚恳。

四、清新质朴的语言

诗人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述。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诗人写诗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对李白诗歌最为贴切的描述。例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对情人热烈深挚地思念的思想感情,其情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深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假雕饰,又不失生动活泼,流丽婉转,真切感人。再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④。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其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白无疑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无的数杰出诗人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估》沈德潜 《唐诗别裁》 第二十卷

沈品道 《浅谈李白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④杨慎 《升庵诗话》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感恩教育心得体会4篇下一篇:中国舞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