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德育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进步。所以说提升语文的德育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将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些建议。

第一篇:小学德育论文

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全员德育探讨

【摘要】小学生年龄较小,个性、人格都处于发育的关键期,因此,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全员德育”是教育新时期被广泛应用的德育工作新机制,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必要性,之后立足于实际工作,探讨了应当如何开展全员德育教育工作,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德育教育工作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全员德育;教育策略

全员德育,即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要求人人作为德育工作者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全心”的良好德育氛围,引导并帮助学生成长为道德观念强、综合素质强的现代化人才。就目前各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来看,虽然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已经意识到实行全员德育教育机制的重要性,也在德育教育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仍未完全发挥该教育机制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把握实际情况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适应其发展并保持“德育”的主题和先进、科学、通俗易懂的内容。

一、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必要性

1.落实全员德育机制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质量

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学校、班主任、各科教师都将德育教育任务视为德育办、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承担的工作职责,忽略了自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上,即使遇到学生不守纪律、行为错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德育教育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落实全员德育机制,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齐抓共管,构建良好、多角度教育的教学环境,能切实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2.落实全员德育机制有利于深化德育内容

在教育新时期,学校所承担的德育任务越来越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安全教育等,但仅依靠学校德育处每周举办德育教育讲座,或依靠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的日常强调,是很难将所有德育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自然也难以完成既定的德育任务。全员德育机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即建立联合性教育体系,让每位教职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岗位育人职责,切实深化德育教育内容,搭建出无缝链接、无管理盲点的教育链条。

二、落实全员德育机制的相关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构建全员德育模式意義重大,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认识,通过合理的手段开展相关工作。

1.构建完善、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之上,而全员德育对德育教育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落实全员教育机制,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涵盖全员的德育教育体系,为每位参与德育教育工作的人员提供指导与方向。

其一,学科德育教育体系。首先,由教学处给出整体德育教育目标,分发至各个教学科室,然后再传递至教研组、备课组及各个科任教师,组织开展课程研讨会议,针对学科特点、课本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之后,在正式课堂上,各科任教师有目的地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

其二,课程德育教育体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由政教处、德育办共同研究并编著与学生年龄、思想情况相符的德育教育教材,实现德育教育工作主体化。同时,明确校领导、班主任、学校职工在全员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并出具明文,指导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教职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实现无死角的德育教育机制,确保每位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自身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

2.攻克德育教育主阵地,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力量

思想政治课程、德育主题班会与讲座、班会课是小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各主要阵地的德育教育作用是确保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前提。例如,在广大农村小学,一周一节的班会课由班主任组织开展,而大多数班主任虽有意识地在班会课上进行德育教育,但通常以口头教育为主,班会氛围沉闷刻板,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很难真正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转变教育形式,以主题班会为抓手,根据学生特点、德育教育要求,组织多种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掘好的德育思想,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例如,组织“我们一起装扮教室”的小活动,让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完成打扫教室、剪贴窗花、种植小绿植等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所得,最后由教师总结“我们只有团结、友爱才能共同做好一件事,收获属于大家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结精神。

3.带动班主任及各个学科教师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

德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帮助他们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衣、食、住、行是德育的基础,班主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上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注重开展班会,积极配合学校各项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社会是很好的课堂和老师,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同时要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他们强有力的后盾。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能防止和避免他们出现不理解、不接受等负面情绪。

各学科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各学科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具体而言,学科教师需以“帮助学生成长”为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结合德育教育任务,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例如,美术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可以设定绘画主题“我的家”,让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讲述一件自己与父母长辈相处过程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后以该事件为蓝本进行绘画创作,最后将创作好的美术作品送给家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更能养成感恩之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联合学校职工、学生家长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要高质、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领导和教师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家长、学校职工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德育教育空间。第一,从学校职工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地点,每时每刻都可能受到学校教职工的影响。所以,学校可组织全体教职工参与“德育教育宣讲会”,让每位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学校要引导教职工从原本“学生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的固定思维中跳出来,转变成“教育、监督每位学生也是我的责任”的观念,在发现学生正在进行错误行为时,及时劝阻并进行教育。第二,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学校需要召开“德育教育研讨会”,让家长明确自身在孩子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家长分析孩子的德育情况以及如何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在传统节假日时,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引导下生成正确的品格、价值观及情感。

落实全员德育教育机制,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号召全员参与到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切实发挥每个人在小学生成才路上的指导、教育作用。因此,家长与学校中的校长、年级主任、班主任、各科任教教师,乃至学校其他职工人员都应当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切实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苗种国.浅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J].学周刊,2018(06):95-96.

许崇学.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9(04):151-152.

李仙.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90.

井中振.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23):32-33.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11-18+39.

鲁洁.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22-26.

作者:李灿贤

第二篇:基于德育要求创新小学德育管理的思路

【摘 要】本文以当前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为分析基础,在切实讨论德育要求下我国小学德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后,尝試立足现代化教学和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着手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思路构建。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德育管理;创新

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逐步成为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按照具体化和系统化的工程特性,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进行小学德育管理的层次化和多元化推进。德育管理作为现代小学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需要教师在德育的诉求下,按照核心素养教学的理念调整传统德育管理和教育观念,立足学校实情,通过更为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高校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应用。

一、我国小学德育管理现状

(一)管理针对性与及时性不足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学校坚持以学本位为基础原则,着手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针对性培育。但是也存在教师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要求,德育照本宣科,在缺乏学生家长对应性辅助的前提下,很难客观、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如享乐主义和攀比心理等。部分教师在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和思想苗头时,即便是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诉求,但是缺乏对应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或尚未制定小学德育计划,小学德育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等,导致小学德育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和自闭心态等很难找到具有实效性的应对方案。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德育管理实际与期待不符的主因之一。

(二)家校联合不紧密效能难以发挥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于成人化的问题,实际是以目前很多教师将德育视为工作目标,而并非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照搬照抄传统内容,忽视客观现实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学生成长中社会责任等的启迪诉求。导致小学德育管理浮于表面,并未真正立足于小学思政教育实质和学生阶段性引导成效范畴。另外家校合作是满足学生在家庭期间德育管理诉求的辅助,但是很多家长工作过于繁忙,以及对学生德育和管理的相对忽视,导致家长与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的联系度不够紧密,家长以身作则的德育与学生德育管理的效能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二、德育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设立管理工作小组,强化德育处效能发挥

学校在统一领导和统一构建德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可设立德育管理工作小组来全权负责德育管理在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创新工作。比如以校长作为领导,由学生和家长代表、部分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等共同组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各方力量时,要秉承统一进行方向性指导和统一指挥的原则操作。对于德育管理计划的各个方面落实情况以及各阶段的落实情况,领导小组需要全权监督和管理。为提升德育质量和管理质量,还需要为德育管理计划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提供客观科学的总结与评价依据、标准等。

在强化德育处效能发挥的过程中,可融入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德育管理制度准则完善阶段可设置或完善或优化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学生活动准则等,使学生日常行为和教师的德育管理有据可循。学校在开学之初时,就要针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貌进行彻底整顿。尤其需要强化学生纪律教育,比如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午间活动和早操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行为操守规定,以便帮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强化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学生德育的辅助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学校可定期以德育处为载体,使用影片观赏、家公益活动、亲子教育活动等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知行进行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德育处在充分发挥自身效能,整合校内外已有德育管理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类活动的设计如班级主题的设计和峰会内容的设定与学生日常行为、态度、操守等融合起来,在各类德育专题讲座中,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德育事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以获得可指导学生实际行为的启示。

(二)立足学情,设置具象化管理计划

德育管理计划应该在遵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实验计划使用要求、现实落地可能性和可行性、学生实际学情等客观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以达成既定德育目标为基准来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在德育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融合的要求作为核心,以德育目标作为整个计划设置的方向性指引,以及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相关实施途径与方法的基础。在按照不同学年学生的德育诉求制定出具体的德育管理计划后,学校方面和教师方面要按此设定出可在不同阶段实施的分层次目标,以便为学校的不同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和全面性展开提供目标保证。小学德育管理必须针对全体人员进行多方面和多元化的德育。因此,在常规的思想品德课程之外,学校还需要按照全体教职工和少先队组织的现有体系建设状况其作用发挥的要求,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到小学德育管理创新工作中。可设立立体化、全方位的德育体系来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树立榜样力量,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强化德育工作总结,密切家校合作联系

学校可针对本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创新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有德育工作创新成果的总结。如可设立一周期为基准。在德育工作总结环节中,学校领导小组必须及时全面地总结本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现状、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在鼓励和支持参与教师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关注、思考、共同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而共同找到解决现阶段问题的措施以及应对现阶段德育管理工作风险隐患的切入点等。此过程同样也是密切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学生榜样和家长榜样力量的重要切入点。德育管理工作的总结,可作为下一阶段管理工作计划设计和制定的经验积累,以便使工作成效得以升华和延伸。

三、德育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辅助

小学德育管理教学和管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等日常任务和目标,同样也是需要充分发挥包含德育处在内的教务处、后勤处、安保部门等效能及职能优势。比如教务处需要负责全面分析和评判不同年级小学生德育管理计划的推进情况,进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并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诉求进行相关标准的设定等。由此,按照德育精细化推进的要求,教务处需要将教师的薪资制度与德育效果融合起来,以此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管理创新,教师创新阶段的所有德育成果,可公示在校内和校园网上。在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教务处必须对全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施全面监督,严肃惩处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和相关部门人员。后勤部门的职能价值发挥主要以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安保问题为基准。一方面可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切实为学生展示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健康良好生活习惯的显示方式和标准,介绍和展示如何规范自身行为等。

在此目标下后勤部门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整体素质需要进行专门化培训,并制定相对严格的学校后勤和安保工作规范。一旦学校出现学生纠纷,安保人员可在道德制高点上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引,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当前社会对小学德育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可作为小学德育管理创新思路设定的凭据。但是在核心素养教学培养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依然需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尝试从精细化管理的层面着眼,分阶段、有计划、有规范、有针对性地推进。

(责任编辑 李 芳)

[参考文献]

[1]夏翠莲.小学德育管理中的个性化教育探讨[J].名师在线,2018(34):74-75.

[2]华宝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管理[J].科教导刊(下旬),2018(09):129-130.

作者:刘艳红

第三篇:加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进步。所以说提升语文的德育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下文笔者将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些建议。

关键词:语文德育教育;方法策略;小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育界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不仅要求老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用来提升小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从而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小学语文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需要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而且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大多很适合进行德育方面的讲授,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仅仅只开设专门课程为学生讲授,往往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相反,如果把这些教育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在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德育教育。而且德育教育,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态度的一种塑造过程,小学就是这一过程的最初阶段,对以后的德育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又将德育教育视为教育内容的首位,尤其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学科的教育过程当中。当前语文课文的选取大多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很适合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所以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性,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教育的整个阶段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基础。在现阶段的教学观念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出高分数的学生,品德素质也一定要具备。我国正处于教育的攻坚时期,社会需要知识和品德同时具备的人才。根据一些研究者的深入调查,有些学校的小学生道德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面对这样的趋势,学校更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这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工作,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渐渐的接受德育教化,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我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中曾经提到,要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使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品德的培养古已有之,宋代著名思想家周敦颐就曾提到要在文字的教授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并且他还曾提出在文章中一定要突出道德品格的培养,这属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讲授,来表达其中饱含的高尚道德品质。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重文章的选取,从而可以推动德育工作的进行。

二、强化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因此在我们的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也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逐渐强化小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爱国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呢?

第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的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发觉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从而借助教材来完成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发挥德育的教育功能,也要注意以小见大,从细节入手,利用语文教学的细微之处来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我们也要发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他作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材料是极为重要的。当前小学生往往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对社会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这时,语文教材就成为了他们初步了解社会的重要材料。借助于语文教材,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进行了一个从抽象到形象的过程,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有了较为直观和初步的了解。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也就为小学生的德育学习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从我们教材中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大量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如《江南》一诗为我们展现了江南的美丽情景,增强了小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升国旗》则展示了升国旗时的庄严情景,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加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为祖国而自豪,进而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深刻的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内容,为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第二,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实际环节之中,发挥德育教育。所以作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环节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语文教材作为教学主导,学习教材之中的众多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社会的认同感。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给予课堂教学环节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该环节的德育功能。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融合进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字句时,感受到深刻的爱国之情,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教师最好还能合理运用情感熏陶法,在教授教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情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十分之长,老师的言行举止都能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向学生展现自己良好的道德思想。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之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德育教育。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当合理设计、运用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完美地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 2015 (6) :91-91

[2]徐娜,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改进措施(J)《亚太教育》, 2015 (8) :154-154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394。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关第三小学 甘肃武威 733100)

作者:李自林

第四篇:强化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挥德育教育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义务。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有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育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次知识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科特征,关注教学的具体特点和内容,抓住教学的时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希望可以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阶段,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给予,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作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中的一员,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发现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课堂朗读,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活动是学生语文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朗读活动,可以让学生运用最真实的声音表达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段落,还要结合文章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因此,如果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朗读中,就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文章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有关我国有优美风景类别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修饰手法和华丽的辞藻,让学生在富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大好河山,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经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融入作者描写的情境当中。这时候,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文章背景,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选择文章素材的时候,经常会选用一些短小的故事,或者是一些故事的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因此,为例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就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优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含义,继而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学习一些与历史文章的时候,以《虎门销烟》为例,表面上描写的是百姓、外国人的反应以及虎门销烟的过程,但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教师需要结合一些历史知识引导渗透,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章的深入内涵。

当教师结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经过、清朝的落后腐朽、外国人为获取不当得利而做出的猥琐行为的时候,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含义,继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写作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反映学生内心真實状态的载体。宽广范围的习作方面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通过每天记录生活中的事情,将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行为内化成自身的素养,将同学们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德育素养的认识,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中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事迹、漫画等素材,让学生们结合这些内容创作作文。通过引导学生创作,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中加深对一些社会公德的认识。通过相互监督、相互规范,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合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以相对放松的心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的效果也比较显著。重大的节日和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以他们为基础设置实践活动,可以推动德育教学的进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进行探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中,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当学生小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之后,他们就会极大程度地燃起热爱家乡的感情。此外,在活动中学生们也可以增进感情、相互帮助,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与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中包含了丰富人文知识,对于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语文教师英爱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从而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教师的引导渗透,引导学生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继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秀丽.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渗透[J]. 祖国, 2016(23):177-177.

【2】张晓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点滴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S1).

作者:潘汉疆

第五篇:从体验式德育审视中小学德育困境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奉行知性德育观,但其存在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教学灌输化、德育主体边缘化、德育过程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呼唤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的内容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教学以多样的实践为形式、彰显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过程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体验式德育德育可通过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德育问题;体验式德育;体验类型;操作路径

一、体验式德育的重要性:知性德育观下中小学德育现存问题

1.德育内容知识化:

当前多数中小学把德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道德理论的灌输,认为只要学生记忆充分的道德知识,掌握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尚的道德。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内容注重浅层道德符号的机械性记忆,而缺乏对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内部意义的眷注,欠缺对蕴含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的重视,缺少对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的关注。学校德育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脱节于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内容通常显现为深奥的理论、抽象的内容、单一的准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德育内容的编排以应试为指向,“唯智主义”倾向导致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泛滥,教师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道德知识,然后凭借笔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授的“道德”。

2.德育教学灌输化: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直接德育课程展开;教学方法单调,道德教学主要依靠课堂中的讲授法;德育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重理论说教而不重活动养成。德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仅仅注重道德规范的逻辑体系;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外部灌输,而不重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往往通过说教传授道德规范,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取对德育内容的认识。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背诵,而不去践行所学的道德准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1]德育教学形式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并未紧贴学生的实际思想,德育活动不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实际体验而流于形式。当前德育教学以教师向学生单向度的信息输入为主,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有效判断和情感认同。

3.德育主体边缘化:

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教学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一言堂”式的知识传递,教师与学生被禁锢在预设的道德规范框架中,缺少道德主體的参与,缺乏对道德主体生活的关注,导致德育主体边缘化,使得道德学习成为抽象掉个人生命的异化过程。教师仅成为德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变成盛装德育知识的容器,德育异化为对道德知识体系的背诵,学生难以体会道德知识的内在价值,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在知性德育观指导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等现象。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蜕变为纯粹的主客体关系,甚至更多是权威与服从关系,教师作为思想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学生之上,表现为掌握丰富道德知识的教师教导蒙昧无知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时处于一种服从地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与旁观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缺失。

4.德育过程简单化:

知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德育过程被简化成为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讲授、教学逻辑分析将道德理论传递与灌输给学生,德育过程异化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单纯记忆与背诵。当前德育过程忽视了道德生成过程的实践性、生成性和情境性,学校为达教学方便把知识德育编排成课程,形成专门的德育理论教学,将德育简化成知识德育,知识德育又演化成课堂灌输。纯粹的知识德育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不联系社会生活就变成了僵硬抽象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相隔离,学生很难将德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导致学生仅成为拥有道德知识的人、而非具有完整道德精神的人。目前学校德育过程更多的简化为以管代教,多数教师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让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规矩矩不违规违纪,再添加些许奖惩手段,就会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行为养成。

二、体验式德育的可能性:体验德育的优势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2]。体验式德育是主体处于某道德情境中,在原有道德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产生含有价值判断的新道德观念、情感、态度、行动的体悟过程。“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3]体验式德育具有亲历性、平等性、情境性、反思性等特征。

1.体验式德育内容重视活动体验: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源泉

体验式德育内容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活动体验为感悟载体,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源头,德育应来源生活并回归生活且指导生活实践。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4]体验式德育把德育知识的讲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有机结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不再仅仅灌输道德理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融通,重视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生活意义,关注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体验式德育内容具有生成性、情景性、拓展性,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为学生预设好应形成哪些良好品质,而让学生在体验、对话中自己感悟。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虽然这是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在对道德范畴进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5]

2.体验式德育教学注重实践体验:以多样的体验实践为形式

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主张教学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在体验中把认知、情感与行动统一起来。体验式德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涵情感体验、实践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交往体验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种类繁多,道德教学课选用体验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探究法等方法;教学摈弃单向灌输为主导的教学,重活动中体验、感悟、养成。体验式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的道德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道德背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判断,成为一个自主的道德学习者。体验式教学重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与人际交往、模拟环境中体验生活,自主建构道德能力,从道德服从走向道德自主。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体验者的内心体验,注重主体在多种生活情景中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道德世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以内化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行道德实践。

3.体验式德育彰显民主师生关系:以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呈现

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6]在体验式德育中,主体与客体在体验中互为主体,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趋向主体,彰显被遮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体验的亲历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不能作为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处于交互主体的关系中。学生不是简单装载德育知识的容器,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建构者,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主体,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体验者,是在信念、情感导引下谋求自我发展的生命个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在平等的氛围里与学生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教学的创造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趋向于超越主客体,即彰显主体间性关系,师生两个主体在交谈、对话中完成教育任务,道德体验中的对话是人格平等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主从关系、正误关系,双方都是平等的体验者,只是双方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有些许差异。

4.体验式德育过程关注内化: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

体验式德育过程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实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既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其道德行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主体德性与外界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不断自我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选择道德信息、进行道德体验、影响主体道德行为的过程。正如瓦西留克所说:“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7]体验作为道德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和道德信念的稳定剂,把道德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诱发和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体验,加速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使道德行为由单一的意志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和习惯行为的统一体。德育体验模式的构建重在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内心感受,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引导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深化对道德的理解,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促进德育内化过程顺利运行。

三、体验式德育的操作性:德育体验的类型与步骤

1.德育体验的类型:

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德育体验活动应在学校、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中广泛推行,德育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

自然体验:随着都市化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变化,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渐少,体验德育应当加深学生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体验自然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体验学习,如定期让学生去森林、田野、山村、动植物园观察探索。生产劳动体验: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体验德育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农作物种植、集体做饭、捕鱼打猎、养蚕养鸡、采茶制陶等体验活动,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磨难体验:当今中小学生的忍耐磨难能力匮乏,学校、家长、社会应联合组织学生到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艰苦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坚忍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积极生活的决心,如体验古老农村生活(挑水、生火、推磨、砍柴)、开设家政课(洗衣、做饭、扫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吃苦夏令营”、举办“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志愿者活动体验:通过志愿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观念,形成集体意识、关爱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志愿者行动包括維护交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治安、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助残送暖、咨询服务、防火防灾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传统活动体验:通过建设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书法、茶艺、雕刻、国画、戏剧、古典音乐等古典文化课程,参加当地民俗中的传统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尊重古典文化的历史与传统。

2.德育体验的步骤

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创设情境,触发学习欲望:体验从获得感受开始,所以体验式德育首先要创设情境,为受教育者提供感受的场域,以触发其感受,引导其产生道德情感。在德育过程中,依据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关系,选择、创设具体的德育体验情境。通过故事叙述、环境模拟、图片再现、视频呈现、音乐烘托等方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情感。

唤醒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8]导入已创设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道德情境,利用已有的条件驱动其道德情感,捕捉多样的诱发唤醒线索,实现德育的情感共鸣与环境共鸣,唤醒内心情感体验,在个体亲身经历和同伴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感悟。

平等对话,交流道德理解:引导者与体验者共同融入某道德氛围,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氛围,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诱发道德体验,在讨论互动中获得体悟。正如米德所指“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9]在对话中,师生及生生之间可以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感想,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话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关于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

反思内化,提升道德境界:体验者和导引者在体验与对话后,进行理性思考与内察反思,最终生成自身的生态德性,以求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通过道德反思、切身体验获得的东西,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其自身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7]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8.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

作者:余晓芬 倪素娟

上一篇:西方艺术论文下一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