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加强提升现代小学的德育管理进行分析。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系统工程计划实施创新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德育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育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论文 篇1: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摘 要: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学生自治,倡导以生为本,重视价值观感召的学生管理思想,对今天的大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基于教育思考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是当代大学师管理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陶行知 学生管理思想 教育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他批判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时的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纵览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管理贯穿办学治校的始终。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学生管理思想,成为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扩招后,学生管理工作成为令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头痛的事。无论是保姆式、警察式,抑或保姆加警察式,学生似乎都不大领情。许多老师将这种管理难归结于学生素质差、独生子女“病”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成为困扰学生管理者的难题之一。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对今天的大学生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生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概括起来就是:既要善于管,又要敢于放”“而且管与放要结合起来,管中有放,放中有管”。这是萧宗六前辈在纪念陶行知100周年诞辰时撰文讨论陶行知学生管理观的经典论述。陶行知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始终认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并举,两者相互融合。既不能一味地管理学生,让学生失去活力与自由,又不能一味放任学生,牺牲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学生管理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重视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劳动各方面的管理”[1](6)。陶行知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对日常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十分重视。如育才学校时期,他制定了非常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劳动等各方面,有《育才学校公约》《育才十二要》《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二十三常能》等。如《育才十二要》的十二条规定:“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2](493)这些规定对学生的做人、学习、卫生、工作等都提出了要求。晓庄学校时期,陶行知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提出:“晓庄团体行动有一致遵守的纪律……这些纪律的目的,无非也是增进团体生活的幸福,防止个人自由之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强调重视学生的日常规章制度的管理,旨在通过制度的管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即自觉行动的能力。他强调制度要“活”,要注意“人性化”的管理,以避免学生陷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危险境地。他还呼吁学生管理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提倡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陶行知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是近世所倡自动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自治的公民的需要。办得妥当可以成为学生“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纪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学生自治的要点有三:“第一,学生指全校的同学,有团体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第三,有练习自治的意思。”即“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对学生来说“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就学校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学生自治以学生应该负责的事体为限。学生愿意负责,又能够负责的事体,均可列入自治范围”[3](132-133)。可见,学生自治是学校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习自治的机会和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达到完善的过程。当然,学生自治中必须处理好与学校、学生个人自由的关系。

二、陶行知学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陶行知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教育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着学生转,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以学生为本”最好的落实是指出学校要名副其实,强调学校是“学校”,不是“教校”,应把学生的“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同時,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晓得这个是我们的学校”。学校不“全以教员为主”,学生在学校里不是“坐而受教”,教员“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4](177)。早在1918年,陶行知在南京高师专修科筹组之时便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以突出学生“学”的地位,彰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1912年,他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潮》发表《教学合一》,再次强调“学”在学校中的首要地位,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5](65)。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其后有关“生活教育”的论述中多次提及。

(二)价值观感召。

爱国、自立、求真、奉献,是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传递的主要的教育价值观。怀着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他弃官不就,下乡办学,致力于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其创办的山海共学团、晓庄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都是应国家急需而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倡导学生爱国的价值阐释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有集中体现:“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爱中国。小孩子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6](45)

为了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再做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而是努力尽本身所应尽之责,陶行知1926年创作了《自立歌》,宣导自立价值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7](51)!歌虽简单直白,但表达了陶行知对青年学生自立自强、不等不待的殷殷期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求真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他认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8](603)他不仅用诗意的语言向学生宣扬着爱国、自立、求真的价值理念,更用行动诠释着这样的价值观,身体力行感召着学生和世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其奉献价值观的精辟表述,他“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筚路蓝缕的办学路上,他把全部奉献给了教育和孩子。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价值观感召,收获着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认同和追随。

(三)强调自主性。

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生管理方面,他始终推行学生自学、自立、自主、自治、自强的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主张学校应该允许、鼓励和指导学生结成团体,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934年初,为尽快实现“普及现代生活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全力推广“小先生制”,一时“小先生运动”蔚为风潮。先后发表了《小先生》《怎样指导小先生》《小先生解》《怎样做小先生》《大不如小》等文论,对“小先生”进行宣传和指导。虽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是学生管理自主性成效的较好展现。

(四)“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在教育中,陶行知是典型的一元论者。他主张“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学校和社会的统一”“教育与生活的统一”“劳力与劳心的统一”。纵观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我们难将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严格区分。事实上,在陶行知那里,教育管理乃至学生管理并不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而是本身就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形式存在。这种“管理”与“教育”相统一的思想与“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一脉相通。“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如此”[9](7)。由此可见,作为学校生活一部分的管理活动,既是管理法,又是教育法,还是生活法。譬如,要教学生自立,只有将自立的价值理念生活化,融入做事过程中,才会教人以自立,才能学会自立。

三、陶行知學生管理思想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也是学校走向规范化管理的重要途径。陶行知十分重视学校的经常性的规章制度建立和管理。但在制度建立过程中,他强调师生的参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考虑师生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使制度贴近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如,主张对于约束学生的调理,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这种主张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现实是很多学校不缺规章制度,缺的是规章制度背后彰显的人性关怀,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或执行过程中困难或怨声重重,难以发挥管理的有效教育作用。

(二)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动力”。

“所谓‘自动力’,就是自觉行动的能力”。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自主意识增强,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学校,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管了为了少管或不管。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故自动不与培养相对立,相反的自动有待于正确的培养”“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10](446)。他列举了育才音乐指导委会、图书馆改造、写二周年纪念信等例子,说明培养学生“自动力”后的可喜成绩。陶行知还指出“为治事而治事,不免流于事务主义”。反思当前许多学校管理形式纷繁复杂,但收效甚微。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教育”,思考“管理”。

正如教学做不分家,生活即教育一样,在陶行知的学生管理思想中,“管理”从来不是一个独行者。它的出现,旨在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主张“管理”与“教育”统一,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为保障教育正常进行的需求与管理任务之间的相互适应,更不是“将教育屈就于管理”,而是强调管理的法子就是教育的法子,管理和教育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管理的目的应当是教育,面向教育,在方式上要基于教育,通过教育。管理者不能“自管理看管理”,而应思考如何为了教育而管理。这对于目前很多学校中存在的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相脱离,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工作系统性、科学性和成效性不足的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学生管理思想是其中宝贵又较少被研究者关注的部分。“往事并不如烟”,强调的学校外在管理与学生自治并举、“自教育看管理”的理念,彰显以生为本、价值观感召,强调学生自主性、教育与管理相统一的特点。这种基于“教育”思考“管理”的思想,不仅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还化解现实中“教育”与“管理”相脱离的问题,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萧宗六.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J].中小学管理,1991(5).

[2]陶行知.育才十二要[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M]//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新教育[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陶行知.教学合一[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陶行知.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M]//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集团,2005.

[7]陶行知.自立歌[M]//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集团,2005.

[8]陶行知.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陶行知.教学做合一[M]//陶行知教育名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0]陶行知.育才二周岁前夜[M]//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杨兴萍

德育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论文 篇2:

如何加强并提升现代小学的德育管理

摘要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如何加强提升现代小学的德育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德育管理 系统工程 计划 实施 创新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的制定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总之,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切实地抓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才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作者: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教务处、学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考试的管理及培训课程的组织)

参考文献:

[1]杜时忠,杨炎轩等. 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黄书光. 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李军. 春泥护花:小学德育实践案例选.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张剑波

德育管理思想下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借中国传统文化之势丰富小学德育课堂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小学教师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办法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通过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该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渗透;传统文化

一、引言

对于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不管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一,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通过探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能够帮助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其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小学教师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的现状

(一)德育途径单一

目前德育教学主要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比如班会课,教师多数是通过讲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很难吸引学习的兴趣,形式不够多样化。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很低。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多是为了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

(二)重知识,轻体验

目前,德育的途径大部分是通过讲述和讲解,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的德育教育很难让学生接受,实际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在学生的心底并没有产生情感体验。这种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低效率的。

(三)重言传,轻身教

有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上课认真听,不做小动作,坐姿端正。可是在有部分教师自己在开会的时候经常低头玩手机,分心。如此德育,如何让学生心服口服。

三、如何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

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就是指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漏洞以及缺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寻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这样能够不断带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能够起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德育教育当中以后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时候小学德育教师也要适当地改变教学的策略,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小学德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或者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来了解到班级里面每一位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学。除此之外,由于当今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小学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德育教育当中,这样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2]

例如: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时候,小学教师通过教室里面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了一些孝敬父母的视频以及案例。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然后,教师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并发表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孝敬父母的,曾经为父母做过哪些令他们感动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丰富了教学的形式,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

“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教学中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一点却往往很难达到,因为很多小学教师都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养老院、参与植树活动,扫墓等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小学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要有明确的主题,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某方面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安全以及参与程度,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小学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養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于是就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敬老院,让学生实际看一看那里的老人是如何生活的,没有父母孝敬的老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关爱,可以与老人聊聊天或者为老人剪剪指甲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利用传统文化课外读物进行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

由于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非常缺乏,大部分小学教师仅仅凭借一本思想品德书目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完全是不够的,而且也是非常片面的,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学生推荐一些传统文化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目的时候来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小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阅读传统文化书目的作业,并且让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写一些心得体会,或者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阅读效果。

例如:小学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阅读《二十四孝图》的周任务,并让学生写下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增长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四、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小学德育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小学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效率,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三方面内容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完善以及改进。除此之外,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也要学会去探索一些更加新颖以及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英.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33):111-112.

[2]张海花.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9):17-18.

[3]胡治国.如何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72-173.

[4]郭玲.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家长.2020(25):80+82.

作者:陈丹丹

上一篇:物管单位年底工作总结下一篇:统筹办经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