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创新的核心意义在于“可为”,通过增强实效性达到强化德育价值和激发德育作为的目的。因而“作为”和“有为”是德育创新的激活点。德育有没有作为和有什么作为的问题,聚焦了德育在人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在学校发展、在德育创新、在德育何位何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德育的何位、何价、何为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

【摘要】 当今不断提出弘扬文化自信,为了让文化自信走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应该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俗礼仪、家训家风、传统节日和历史建筑、传统工艺的提炼下,结合中小学的校本课程、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微课的运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小学德育创新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当前中学生身上都有明显的“00后”特征,个性独立鲜明,思想先进,在当前网络环境的普及下,资讯获取十分快,因此,如何正确地利用所了解的资讯,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具有对人的教育和改造功能,这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中的宝贵作用,必须要充分加以利用并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包装和让学生容易接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内容的丰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俗礼仪、家训家风、传统节日、历史建筑文化和传统工艺、艺术都是对于德育内容的丰富。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了解学习传统文化。

1.民俗礼仪:对社会行为的规范

民俗礼仪强调的核心内容为传统文化指导下的礼法,可以理解为礼貌,遵守礼法守礼文明。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小学生德育中的基础,是对于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大众约定俗成的行为。

2.家训家风:对价值观念的塑造

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孝,尊重父母,因为父母辛勤养育,需要关爱家里面的老人。一个人必须念父母的恩情,孝顺父母,才能体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体现了一种家国文化思想的结合,家庭和国家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联系。从个人小家的孝道文化到大国文化的爱国之情,都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

3.传统节日:对民族情感的培育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显示了团结的力量而且它还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或爱情。这些优秀的品质和情感都是应该被当代学生所珍惜的美好事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同的文化节日在历史的背景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些传统节日也是体现着中国和别的国家之间的不一样,正因为有这些传统节日,才形容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也是对中小学生的一种民族情感的培育。

4.历史建筑、古道文化:对民族历史的展现、对生态意识的培养

中国的历史建筑是一砖一瓦在诉说着古代人民生活的情况和智慧的结晶。每一处的历史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地域、历史战争因素,都是对于我国悠久历史的展现,是写在砖头、木头、瓦砾上的历史,是活的民俗和记忆。建筑影响着文化,文化影响着建筑的设计。但是很多历史建筑在游客的破坏和不爱惜之下,不能再以实物的载体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都强调着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需要学会珍惜爱护,保护坏境,培养生态意识。

5.传统工艺、艺术:对审美情趣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工艺是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不可取替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俗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我国有很多民间工艺,但是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艺术当今的学生能够接触的机会较少,制作这些工艺需时较多,在流行文化的快文化冲击之下,不少学生不能沉下心来静静体会这些工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因此这种审美情趣正是当下学生极为缺少的,在传统工艺、艺术的接触和丰富之下,达到对于学生审美的提升。

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德育实践的途径

1.校本课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在校内开展有关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是对于书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更是一个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之下开发的课程,如植根于猎德文化背景影響下,广州的猎德实验学校开展的耕道猎德的校本课程,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民俗礼仪和传统工艺龙舟,民族节日端午节而开发的校本课程。

2.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提倡以传统民族节日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月,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阶段性的活动设置。如国庆节,以开展手抄报的形式了解国庆节的来源,以网络上的文化载体如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工具赞美我国的大好河山,在国庆节过后,开展以爱国情怀影响在个人奋斗目标的确立等,实现阶段性的学习和持续的影响。

3.综合实践

开设引入传统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把文化和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二次领会,也是对于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的再次理解和认识。

4.微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班会课的主题选材中,多利用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在英语教学中,要介绍文化的习俗是可以多加入中国背景中国元素,让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何颖仪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2:

德育创新的“可为”与“有为”

德育创新的核心意义在于“可为”,通过增强实效性达到强化德育价值和激发德育作为的目的。因而“作为”和“有为”是德育创新的激活点。

德育有没有作为和有什么作为的问题,聚焦了德育在人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在学校发展、在德育创新、在德育何位何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德育的何位、何价、何为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制约。这个问题不解决,德育很难走出低效迷惘与困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中小学的全过程充其量也只能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罢了。因此,这个问题的探讨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的双重意义。

一、德育可为:德育创新的聚焦点

德育创新,是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模式、途径、方式、方法等,以拓展德育功能、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德育创新一般包括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内涵。

德育创新的核心意义在于“可为”,通过增强实效性达到强化德育价值和激发德育作为的目的。因而“作为”和“有为”是德育创新的激活点。然而,作为一种行为,德育“是否作为”和“能否有为”,取决于人们对“德育何为”的认识和态度,即对德育在人的素质发展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和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功能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体现出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育人宗旨和育人方略的“德育何为”问题,就成为了回答德育作为和德育有为问题的前提,成为德育创新的聚焦点。

以“作为”和“有为”为价值取向的德育创新实践,要明确树立“德育可为”的观念和信念。首先,德育“可为观”是对德育创新价值的肯定,是德育创新行为的动力之源,是德育创新的积极而自信的态度。德育低效老大难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正是“德育不可为”的观念,它导致了“花架子德育”“形式主义德育”的泛滥。其次,德育“可为观”是德育创新的目标愿景,是德育发展的科学规划,是德育创新的实践行为宣言。人们从不怀疑更不会忽视德育在育人作用方面的作为,但对创新德育发展却缺少目标引领和规划指导。“德育就是搞活动”和“运动式德育”的种种偏见,与此不无关系。再次,德育“可为观”是德育创新实践的主动、积极、自觉、自为的行动语言,是德育作为、有为的最强有力的表达。德育创新的意义和要务,在于改变人们的“德育不可为”的偏见,强化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可为”和“有为”的意识,激发德育“作为”行动。

问题就是课题:为什么德育总是低效,“5+2≤0”?为什么德育总是在加强声中削弱?针对现实情况,应采取一系列相应的“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就是研究:开展“叙事德育”实验研究,寻找借助叙述故事走进学生心灵的途径;通过“感触—感动—感悟”的心灵之旅,改变“90%的老师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却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的现状;开展“小活动大体验”的活动体验型德育模式探究,探索新时期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构建“心灵德育”模式,探索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新思路,揭示通过“情理对话”引领心灵成长的秘密;实施校本德育,探索德育科学化发展和让教师感受在研究状态中成长的幸福;构建课程德育,探究主干课程、融合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的课程育人之道。

成长就是成果:理念引领,科研先导,特色发展,整体推进了学校和区域性德育的创新发展;确立德育为先、人文关怀、创新发展新理念,先进理念引领德育与时俱进;设立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形成了破解难题的德育生力军;设立德育创新奖,激发了学校创新求发展的意识;建立德育绩效评估制度,充分发挥出德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德育课题立项制度,掀起了德育科研引领学校特色创新发展的热潮;制定德育发展规划,营造了区域德育和学校改进与整体发展、优质持续发展的积极氛围。

二、德性内生:德育创新的着力点

德育创新的着力点和实践策略在于探索、认识和验证德育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内生发展。品德形成与发展有六大特点和规律:(1)品德形成是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活动;(2)品德形成是一个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过程;(3)品德知情行统一协调发展;(4)品德在活动交往中形成;(5) 品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觉,由自觉到自为;(6)品德形成具有共生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其中,品德“内生外化”是德育最基本的规律。

品德形成是外部规范内化为品德的结果。我们把品德形成过程看作德性内生过程,认知主体的自我建构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品德内在生成以“外塑—内化—内生—外化”为基本程式。品德生成经历由外部规范要求到道德内化,进而内生为品德,后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塑”是指外部规范要求或行为习惯训练,即后天的教育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着前提性、奠基性和积淀性的知识、价值和行为上的规范、导向作用和全过程的指引与指导作用;“内化”和“内生”是品德形成的根本,教育影响的规范、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品德形成主体依据已有的道德知识、价值观念或行为习惯的基础,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分析、整合、内化和自我生成,才能有效地转化和建构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譬如,即使我们让学生从小就把“时刻准备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词重复一千遍,如果不能让学生内生和升华为道德情感和需要,学生没有道德自觉、自为的意识,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同理,即使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小朋友养成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但如果他们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和观念,习惯养成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重复,同样不能保障他们以后一直都能持久拥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可见,品德形成的核心是品德的自我生成。换言之,品德形成的实质是内生的,德育的本质是促进道德需要与道德价值的内在生成。这是内生德育的要义,也是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

品德内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教育影响与德性内生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动促进的关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教育或德育的目的性、科学性、实效性、艺术性主要是通过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青少年品格的形成发展而实现的。依据和遵循品德内生的原理,发挥有效教育影响的作用,德育要把促进“品德内生”作为品德教育的规律,作为实现“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理想。

把探索德性“内生外化”规律作为德育创新的着力点,其实践意义在于,第一,发挥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外塑是外部规范,是德性“内生外化”的基础,有力、有序、有效的外塑是保证品德内生的条件,但外塑要达到有力、有序、有效,前提是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第二,引导学生品德形成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内生是品德形成的本质,内化与体验是关键。因此,教育者要把着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感悟为促进学生德性生成的核心,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着力探讨有利于、有助于激发和促进青少年德性内生的有效德育的形式、载体、途径和模式。第三,促进学生品德形成要先从外到内,再从里到外。形于仪,和于心,美于行。“内化”是将道德规范从外到内转化为品德的过程,核心是自我建构和品德内在生成;而“外化”则是把内在品德转化为德行的过程。

三、德育有效:德育创新的最终目的

德育创新的目标方向是促进德育特色发展、内生发展,进而形成先进的德育理念引领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和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校本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德育理念,通过特色资源诊断,核心理念提炼,模式体系构建,实践应用推广等环节,进而树立学校精神,改变教育行为,形成学校文化,建立特色品牌的校本自主创新过程。德育特色品牌创建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趋向,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促进内生发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意义。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内生与共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三方面意义: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的意义;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的功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生发展的意义。德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是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新生长点,已成为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

内生发展之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策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如何发展?不甘后人的学校如何跃上台阶?曾经辉煌的学校如何再造辉煌?徘徊不前的学校如何突破瓶颈?排位居后的弱校如何绝处逢生?质量高原期名校如何更上层楼?学校发展一般有两种方式:外推式发展和内生式发展。所谓内生发展,是指发展的目标来自学校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发展的动力来自学校组织内部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追求,并由此形成了学校组织系统内的自动化良性发展循环状态。根据这一原理,内生德育指的是学校德育遵循“森林哲学原理”内在生成的发展生态:学校内部各个德育要素互动促进;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家庭、社区、社会各种联动因素的共生发展;学校教师教育学生、发展学校、成就自我的教育自觉带来的澎湃的内动力,激发和推动着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走的是内生德育的发展之路。内生德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根本。内生发展的立足点是校本资源开发,着力点是学校特色发展。

我们的做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三部曲”。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发展学校的“优势资源诊断”“核心主题提炼”和“模式体系构建”是八个基本环节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近年来,我们分别创建了广州康有为纪念小学的“有为教育”,广州市小北路小学和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的“阳光德育”,佛山市南海里水镇中小学的“内生德育”,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的“童梦教育”,顺德西山小学的“享受教育”,广州花都区金华中学的“团队教育”,顺德顺峰中学的“和美教育”,广东实验中学的“导构德育”,顺德一中的“高雅教育”等100多所特色品牌学校。效果明显,这些学校中,接近半数的学校获得了广东省德育创新奖励、省市德育示范学校和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称号。

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实质是学校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校本发展之路,核心是通过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来树立学校积极向上的发展精神,凝聚师生的向心力,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引领学校特色创新发展和优质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齐 欣

作者:李季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论文 篇3:

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

程新民,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理事长,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山东省十大潜力校长,2007年中国思想校长,潍坊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数学求异思维》《布局起点 赢在终点》等10本教科研论著。

这是一片充满创新精神的土地。19项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等奖项,21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等高端媒体的报道文章,25本校本教材,《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等10本共260万字的校本著作,体现了这所面积不足60亩、建校刚满10年的年轻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象。其中,30万字的根基教育论著《布局起点 赢在终点》则记录了学校对根基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这是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10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精英学生群体,培育出大面积优生队伍,成长起大批个性发展突出的学生。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的品格优良少年更是层出不穷。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脚步,根基品格的种子也随之洒向世界各地。

这是一所洋溢着生命律动的学校。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奔向操场。竹竿舞、滑旱冰、跳跳球、巴拉巴拉舞……活动丰富任由挑选,快乐的笑脸随处可见。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风貌让每一个来访者印象深刻。而作为一所拥有3500名学生、历经十年运行而无重大安全事故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对德育阵地的始终坚守无疑是其重要柱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潍坊外国语学校,聆听程新民校长对德育的思考,剖析学校的德育经验,我们终于理解了这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情怀,也因此读懂了这所年轻学校的成功之道。

创新:始于对德育现状的反思

2001年3月,潍坊市潍城区决定新建一所寄宿制学校,中小学合一。程新民接掌了这所潍坊市第一所公办民助式寄宿制学校,开始了从教研到管理的角色转换。但等待他的首先是重重困难。虽然成了校长,可当时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学生,是一个地道的“三无校长”。面对种种困难,程新民没有退缩。他带领员工积极宣传,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招生1300余名,实现了办学的开门红。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的校长,总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处理,但工作再忙也没有阻止程校长思考的脚步。在他的思考推动下,潍坊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建校之日起即从多维度立体化全面铺开。

一天,程校长像往常一样打开学校公共邮箱,一封匿名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写道:“我有个难题,使我在学习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请你们帮帮我。是关于我的一个同班同学的事。他很害羞,除非女孩子先跟他说话,否则从不跟女孩子交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对他的迷恋不断加深。可当我靠近他问他事情时,他显得不是很友好……”

程校长认识到,这位同学正陷入“青春期迷茫”,如果不尽快引导存在类似困惑的学生走出朦胧的花季,他们的学习生活将大受影响。想到此,他马上要求德育处展开调研,并成立学生成长导航站,开发青春期心理教育课程,开展“我的秘密花园”“心理互助”等心理导航活动,效果良好。

身在教育现场,程校长既敏于捕捉德育细节,同时又能超越细节,以更广阔的视野对德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评判——

“学校德育的最大问题是要求与现实脱节。国家要求与社会现实、学校要求与学生现状都存在二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的‘杂、乱、失’,即诚信缺失、道德劣化、是非不分、荣辱颠倒;教育环境的‘重、轻、斜’,即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轻生活,重身体、轻心理,重言教、轻身教;德育管理的‘窘、迫、奈’,即简单故事已没有简单的答案,无解问题逐渐增多;德育内容的‘假、大、空’,即德育内容大而脱离现实,超出学生的思维年龄和思维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内心注意和强化;德育方法的‘粗、俗、硬’,即德育方法简单粗暴,流于说教和惩戒;德育队伍的‘散、被、薄’,即德育工作没有形成团队,成为班主任的‘专利’;德育考核的‘单、软、缺’,即德育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考核;德育心理的‘突、迷、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迷恋等,对未来的失望、当前的无助成为很多学生难以逾越的人生迷茫。”

采访中,程校长告诉我们:“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回答德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这些根本问题,或能够回答而迫于无奈走上功利主义的道路。我认为:教育=教+育!如何调整和设定二者的比例,是判断学校教育是否均衡、和谐、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尺。遗憾的是我们这些年总是在做着‘教>育’的教育,甚至是没有‘育’的‘缺德’教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正是种种尴尬的德育现状。”

如此一番思考后程校长认识到,做好德育工作是一种历史责任!再不从根本上抓起,我们的民族,将会是当今世界最不可设想甚至不堪一击的民族。

创造始于问题。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有了对德育问题的创新思考,才有了程新民校长育人为本的德育实践。

探索:在于对育人为本的实践

2008年9月,程校长接到一位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说,自己老家在日照,近几年在潍坊忙于生意,孩子从小在日照上学,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人对孩子比较溺爱。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时,遇到一位特别严厉的班主任,以至每到周一就不愿返校。家长把孩子转学到日照另一所学校,但情况未有好转,于是慕名请求转到潍坊外国语学校,希望因此能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收还是不收?这给程校长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经过办公会讨论,学校还是接收了这名特殊的学生,并因此责成相关年级针对这名同学专门召开学情分析会议,进行学情诊断,制定帮扶措施,开展学情追踪。最后,这名同学成功战胜心理恐惧,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

在程校长看来,缺少生命关怀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这种育人思想,很好地促动了潍坊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德育实践。他们从“生活”视角出发,提出“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从“和谐”视角出发,提出“自然环境干干净净、心理环境安安静静、人际环境平平静静、安全环境宁宁静静”;从“生命”视角出发,提出“生命不可复制,安全绝对第一”;从“养成”角度出发,提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成就成功”。

然而,这种繁复的名目也让德育力量分散。程新民认识到,德育必须抓住核心,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区和兴奋点上,体察学生痛苦,解决学生困惑,让学生走出校门后仍然能留下有用的东西。

这种德育该是什么样的呢?就在程新民校长思考并寻找学校全面系统的德育路线图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邂逅,促成了根基教育的引入。

罗坚,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儿童品格培养的机构——北京根基教育机构发起人,国内第一本关注儿童品格的杂志《亲子·根基》执行主编,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美国麦道卫教育机构六A父母课程的中国首席培训师。2009年,罗坚教授来到潍坊举行了一次演讲活动。而程校长恰是听众之一。

罗教授在演讲中说,根基教育具体而言就是以品格培育为核心,以“更新、顺服、仁爱、接纳、尽责、诚实、坚韧、公正、谦卑、节制、感恩、信心”12种核心品格和52种具体品格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社区、机构各方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的价值影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进而形成品格的一种教育。

“在活动现场我就认识到,这是学校德育工作一直要寻找的东西。”程新民校长对罗坚教授的宣讲印象深刻。“它目标清晰,视野宽阔,要求全面,内容系统,操作科学。”

合作由此开始。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根基教育的种子在潍坊外国语学校这片教育热土上一经播下,便显示出了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2009年12月,根基教育课题开题会成功举行,根基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根基品格教育成为学校科学发展品牌建设要素链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德育工作由此迈上了实质性、系统性开展的新台阶。

2010年11月,全国教育创新工作论坛暨根基教育现场会在潍坊外国语学校隆重开幕。程新民校长以《布局品格 赢在起点》为题就学校根基教育经验向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

2011年5月,潍坊外国语学校30万字的根基教育论著《布局起点 赢在终点》正式出版。

2011年10月,“全国根基教育培训中心”揭牌仪式暨全市根基教育培训研讨会在潍坊外国语学校如期举办,学校成为全国根基教育培训基地。学校根基教育经验走出校园、影响潍坊、辐射周边。

2012年4月16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于在枣庄召开,程新民校长代表学校参加会议并领奖。潍坊外国语学校等三所潍坊城区学校喜获“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根基教育实践远未结束。在程新民心目中,根基教育是一个课题,三五年即可结题,但它更是一种教育实践,具有恒久性与持续性,只要有学校存在,就会有开展和坚持的土壤和空间。

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教授有一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品格的重要性:“没有人不能做事,没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没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坏事。”

多年来一直身在教育一线的程新民校长对此深有感触:“当世界变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未来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愈来愈严苛的时候,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品格,是根基教育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充满挑战的21世纪,肯定是属于善良、正直、诚实、接纳、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代人。”

从制定根基教育实施方案,组建百余人参与的研究团队,到编写根基教育校本教材,开展根基教师培训,出版根基教育专著,程新民校长引领项目团队在借鉴学习其它课题实验学校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开辟了根基教育的九大实施途径——

根基教育课程化。将根基教育正式纳入课堂教学,教材以《根基儿童品格》为主,并参考其它课外读物;每月拿出一节班会课、一节根基课程共两个课时,由班主任实施教学。

根基教育学科化。把品格教育整合融入全部课程,在教学中加以传递,让品格内容在不同领域叠加累积,不断强化。各教研组深挖各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了各学科根基品格培养目标。

根基教育活动化。在日常开展的周四活动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社团、阳光大课间、成长导航站、时尚英语节、运动会等活动中全面渗透根基教育,使每项活动都有塑造品格的目标要求,真正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塑品格。

根基教育家庭化。一是以《亲子根基》杂志为纽带,让根基教育进家庭。二是以家长讲坛为平台,常年坚持每学期每班一次家长讲坛活动,变一子教育为多子教育,让校外资源进学校。三是拓宽教育渠道,品格共建进社区。

根基教育榜样化。设立品格人物评选机制,凸显根基教育成效。品格人物由他评和自评产生,涉及家长、学生和老师,既有个体评选,又有群体奖项。

根基教育行为化。把品格化为行动,让一言一行彰显完美品格。挖掘52个优秀品格的内涵意义,将蕴含的抽象道理化为可实际操作的具体行为,每个品格对应3项,找出156项可量化的行为,涵盖校内校外全部时空的所有方面,从中遴选50项共性行为要求学生保底过关。

根基教育年级化。将品格形成渐进序列,通过九年成长塑造完整人格。理论体系引领,持续滚动推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菜单式活动主题,制定不同年级的标准要求,每年12个月,每月以一个品格为主题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又不断深化的品格培养序列。

根基教育信息化。让品格伴随成长过程,让每一天都留下足迹。建立潍坊市根基教育专门网页,为全市乃至全省开展根基教育研究搭建交流平台。依托学校根基教育网站,建立学生根基成长电子档案。建立根基教育家校、师生互动社区,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根基教育激励化。出台学生日常品格行为量化评比标准,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的品行进行量化记录,量化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班级的主要依据。利用网上信息平台,组织开展各种主题评选活动。学生九年学业结束时,学校刻制“根基教育成长光盘”,为每一位学生留下九年成长的全真写照。

2011年12月,孙云晓等团中央领导和专家一行七人来到潍坊外国语学校,进行考察调研。程新民校长以《让学生始终处于全面发展道德自觉和快乐成长中》为题的根基教育特色经验介绍,赢得了调研组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往下扎根,向上结果。”根基教育作为一项阳光而有意义的事业,正在潍坊外国语学校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坚守: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在纷纭复杂的教育生态背景下,我们总能看到不同的校长肖像。有的重点瞄上,有的眼睛瞄下;有的喜欢张扬,有的相对内敛;有的“不务正业”,有的精于专业。

程新民属于哪一种呢?在众多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独具个性的校长形象——

“每天6:00左右,程校长办公室的灯总是在校园里最先亮起,数十年如一日。我们也都知道,每天清晨的这一小时是程校长思考、学习的时间,有事也要尽量晚一会再去找他。”这是教师眼里善于思考的校长。

“每周一上午8:30,照例是学校办公会时间。集体学习、校务决策,既有事关学校大局的重要事,也有枝枝节节的芝麻事。程校长总说,教育是大事,教育是小事。”这是一位分管校长眼里勤政民主的校长。

“校长都很忙。争取资金、迎接检查、参加会议、礼尚往来,很多校长因此一身官气、不像校长。但程校长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反思,没有官架子。”这是一位职工眼里亲近随和的校长。

“程校长个性很丰富,脑袋里创意特别多,肚子里墨水特别多。否则他也写不出《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等十多本书。”这是一位教育同行眼里勤于笔耕的校长。

同样,在程校长眼里,学校教育包括根基教育实践,从来就是面向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案例,服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聆听一个个生动的成长故事。

2012年2月,一封来自北京远航集团福建分公司的感谢信和一面锦旗放在了程校长的案头。信中讲述了学校宋海琛教师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2月10日,该公司业务员叶先生在潍坊市区某加油站附近不慎丢失一个装有十万元现金的手提包。捡到手提包的宋老师在寒风中等待一个多小时,终于将物品归还失主。当叶先生诚恳地拿出一万元作为酬谢时,宋老师婉言谢绝;当失主询问宋老师的单位,并希望宋老师留下联系方式时,宋老师以“我是一名教师,这是应该做的”为由委婉拒绝。后来,叶先生经多方打听了解到宋老师是潍坊外国语学校的教师,便由所在单位特意订制了锦旗、写了感谢信邮寄给程新民校长,以表达对老师和学校的感佩之情。而宋老师在寒风中坚持等待失主的形象不仅展现了宋老师个人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也展现了学校品格教练团队的整体形象。

“在家时,亚琳坚持每天帮我们做一件家务,向我们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她会和我们谈谈心,为我们捶捶背、洗洗脚。在我们过生日时,她还会为我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我们开心。真心感谢学校对亚琳的教育。”这封来自家长的感谢信,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品格少年形象和一副充满温馨与感动的品格家庭画卷。

“宁宁自从上了外国语学校,学习上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为了学习英语,她每天都会自觉预习第二天的课程;为了学习发音,她不停地反复听录音;她会用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单词:和妈妈分角色进行课文诵读。她最喜欢看的英文节目是《希望英语》,渐渐地她的英语越来越好。”当超越和自信的品格在宁宁同学身上深深扎根时,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她走向成才、成功的脚步。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一切工作源于使命,并与使命密切相关。”这些关于学校师生成长的典型案例,诠释着根基教育的价值和魅力,体现着学校团队的奉献和追求,也承载着程新民校长的育人理想。

程校长希望根基教育达到如此境界:经过九年培养,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深厚品格根基的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拥有独特和丰富个性的人、持续发展并不断完善的人、关怀他人并承担责任的人、乐观向上积极对待人生的人、大气磅礴的大写的人。而学校也将因此成为品格学校,家庭也将因此成为品格家庭,社会将因此成为品格社会。

而这些,都深植于程校长“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的教育愿景。

“如果问作为一个执掌学校十年的校长,最大的自豪和成功之处是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提出了一个当时前瞻、现在深刻、将来见效的核心办学理念: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

程新民解释说:“在形成生态课堂和时尚英语之后,即在较深入地研究了‘教’之后,我几乎有一两年的时间反思,我们的‘育’呢?‘育’该从何处入手?虽然开展了许多工作,但都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根基教育恰好具备了我所要的‘育’的特质和全面性。这是因为,根基教育与‘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的核心理念相契合。民族素质要求的传统美德、中华道德、立人做人正是根基教育的基本内容。”

十年来,程新民对“校长”意涵的理解越来越丰富,逐步形成了立意高远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文化,最终凝聚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激励师生不断攀登教育的新高度。

十年来,潍坊外国语学校以超前、超常、超越理念为精神文化引领,造就名生、名师、名校长,创写了一部关于播种、收获与蜕变的教育传奇。

面对鲜花、掌声,程新民校长的目光投向了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学校将以名校集团化为发展方向,在内涵特色上,围绕生态课堂、时尚英语、根基教育、个性发展等核心品牌要素,通过把内涵做深做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有丰厚教育内容的全国知名品牌学校;在规模外延上,五年内打造形成包括本校、潍坊外国语学校潍州分校和潍坊外国语学校圣基分校三校鼎立的教育格局,十年内成为拥有五至六所学校的教育集团。经由名校集团化发展路径,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定能惠及万千学子、走进千家万户!”

2012年4月,经潍城区政府和潍坊市教育局批准,由潍坊外国语学校牵头,潍州外国语学校等单位参加的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潍坊新一艘基础教育航母宣告起航。

鲲鹏展翅动齐鲁,雏凤清于老凤声。承借潍坊教育强劲改革的东风,潍坊外国语优质教育资源一定能立足本土,惠泽四方。

责任编辑:余志权

作者:王秀德

上一篇:卫生局计财务科工作总结下一篇: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