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双创”教育改革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但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1:

基于戏剧艺术教育视角的大学生德育路径实践创新

當前大学生德育面临转型的复杂社会大背景和西方社会思潮侵蚀的多重挑战;与此同时,艺术类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普遍得到设置,但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壮大,问题与瓶颈也随之出现,如何更好地将德育融于艺术教育尤其是戏剧艺术教育实践就成了当务之急。大学生德育应该在明确戏剧教育实践定位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思路,通过系统优化路径,实现专业创新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作者:章丹丹

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2:

“双创”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双创”教育改革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但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辅导员职业素养缺失的因素,进而提出“双创”教育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队伍建设;“双创”教育

随着当前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也在积极探索并不断改进其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国务院办公厅随后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更是作出了“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的重要批示。

基于这样的时代大背景,创新创业教育(下文简称“双创”教育)在高校掀起关注热潮,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双创型”大学生培养之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们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双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对髙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期望。如何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使之能够肩负起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神圣使命,已成为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命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应然状态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除了这个泛化的概念外,职业素养还可以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几个方面来对职业素养进行定性分析。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规定,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如下表所示的职业素养(见表1)。

可以说,辅导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实效,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微地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即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有什么样的组织管理能力、秉持什么样的态度作风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

二、“双创”教育中凸显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缺失

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潜在创业能力最强的群体。作为全方位育人的践行者,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双创”教育不断推向深入,高校辅导员职责范围在不断拓展,对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依据教育部2006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冯刚等将辅导员职业的内涵总结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策划者和支持者。”1然而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不具备与其职业要求相匹配的职业素养,未能给予创新创业学生以必要的支持与指导,非常不利于“双创”教育的制度化、长效化发展。

(一)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存在欠缺。

辅导员作为服务学生的一线教育者,理当做好学生创业创新信息的解析答疑工作。然而“双创”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有着相当高的技术门槛。高校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很容易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最常见的问题是,许多高校辅导员其本身的工作经历就是“从校园走向校园”,成长环境相对单一。受到自身学习经历、工作阅历的种种限制,高校辅导员们普遍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行业现状都不甚了解,更不曾亲自参与过创业,导致给学生的指导和建议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同时,创新创业作为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其中必然布满艰辛与坎坷。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都较弱。一旦在创新创业中受挫,很多学生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就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信赖的朋友和最坚实的后盾,理应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适时加以引导帮扶。然而,很多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素养不足,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自然也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特定的心理诉求。

(二)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存在偏差。

随着“双创”教育改革在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了其中。但在喜人的成绩背后也隐藏着大学生创业者的一些问题。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对创业存在着法制观念淡漠、政治信仰不坚定、职业道德缺失等德育方面的问题。另外,有些大学生创业者只从眼前利益出发,对专业契合度及社会需求度方面缺乏全局意识,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双创”教育中理应肩负起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帮助其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敦促其恪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然而一些辅导员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认识不清,认为创新创业跟自己工作关系不大,未能及时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队伍中来,更谈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结果导致“双创”教育出现高层空喊口号,基层纹丝不动的局面;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积极上进的职业态度,甚至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严重不足,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停滞不前,学生甚至处于放任自治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改革的发展势头。

三、“双创”教育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方法

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辅导员本身的能力水平、工作状态、作风习惯等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 “双创”教育的改革质量。 “育人先育己”,高校辅导员应明晰自身在“双创”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所需要承担的教育职责和所应当履行的职业义务,认清差距、积极学习,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一)完善职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熟悉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了解社会学、管理学、职业生涯管理、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只有辅导员自身的知识水平,视野见识能得到全面的改善,才能为“双创”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创业指导能力不容乐观,可以说职业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是阻碍高校辅导员队伍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学习,不断积累创业经验,以弥补创业教育能力的先天不足。首先,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SIYB培训课程与全国KAB创业教育课程来努力提高自身创业理论水平。其次,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向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投资人士及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学习交流,以增强创业实践的实效性。另外,辅导员应该对自身所在院系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产学研和校企合作学习,以增强对市场、企业的了解,从而使自己的创业指导能够有的放矢。

(二)锤炼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知识发挥功效的直接手段2。高校辅导员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才能事半功倍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成为大学生合格的组织者、管理者、解惑者。处于“双创”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之中,高校辅导员应培养锤炼相关的职业技能,包括:1、创业信息搜索与解析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及时传达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有关双创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创业新规,解读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们坚定创业信心;2、组织宣传能力,高校辅导员应能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组织宣传渠道,通过定期组织主题班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会、更新博客信息、QQ群聊、微信群聊等方式引导帮助学生;3、资源整合能力,作为学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应当看到自身的价值,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校内外创业资源以及自身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自主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优秀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等为学生开展各类双创讲座、见面会等,为学生提供与创业明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激发创业热情,追逐创业梦想。

(三)端正职业态度

有人说过,一批好的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而一个好的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参与了从新生入学直至就业创业指导的全过程,是大学生的直接负责人,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双创”教育改革中,个别高校辅导员凸显出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毛病,或者对国家政策不求甚解、生搬硬套,或者服务意识淡漠,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也常常“踢皮球”,导致工作标准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影响了“双创”教育工作的实效,也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该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时时以“为人师表”的职业理想来鞭策自己,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职业作风来要求自己。在“双创”教育改革开展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能够及时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双创实践中发挥辅导员独一无二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处理好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切实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转变传统单一的就业观念,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应该耐心对待创新创业学生,善于发现和肯定创业学生每一点成功与收获,而在学生创新创业遇到挫折时,辅导员应该坚持不懈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使其感受到来自学校与老师的温暖与支持。

(四)强化职业意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学生工作重要培养的是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养的专门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应有着清晰的职业意识。

在创新创业指导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教育功能,能够多形式、多途径加以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开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强调诚实、守信、务实、奋进等传统美德对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于潜移默化中引导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与人生价值追求,成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合格的护航者。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消除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思想,树立愿意创业、乐于创业的创业理想;通过创业榜样引导,给学生以感染和启发,激发创业兴趣,增添创业动力;通过创业心理训练,培养积极努力、坚强自信、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通过创业氛围体验,克服自卑、胆怯的恐惧心理,培养敢闯敢干的创业劲头。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不仅对保证“双创”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需要统合各方面资源,努力构建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的机制,及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动态调整与改进,使之能够与时俱进。

注释:

①2015年10月19日-21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吉林大学举行.

②王昊.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③冯刚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3]周晓斌.创业促就业大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J].亚太教育,2015(08):129-130.

[4]刘有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74-76.

[5]王蕾.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机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6]王昊.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张立付,周旭,杨仕勇.“双创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辅导员职能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03):44-46.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Vocational abilities;Troop construction;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作者:戎媛媛

基于德育创新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篇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

摘 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德育的辩证关系,针对高校德育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创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内容及创新德育方法等具体途径来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 高校 德育创新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理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德育工作是大学承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德育的辨证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大教育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用,甚至把德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立起来。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德育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1、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形成了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全面、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要重视培養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精神”。这里的“能力”、“开拓进取”精神无疑蕴涵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是能力素质的灵魂。因此,无论是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看,还是素质教育赋予德育的任务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应该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

2、德育工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德育引导创新的方向。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创新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这也意味着人类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和道德责任。创新能力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说,它还是一个工具,是要受人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情感的驾驭和支配的,尤其是高科技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思想道德的约束比法律约束更为重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以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影响创新人才。二是德育塑造创新的人格。创新人才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但当我们谈到创新人才时,常常比较注意分析其智力因素,很容易忽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德育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中起关键的作用,不仅起着导向的作用,更能塑造个体良好的德行品质。三是德育能创建创新的环境。宽松、民主、自由、开放和进取的环境和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德育的一大功能就是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育人目标,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利于创新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二、高校德育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德育自身的局限导致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出现不适应性,以致人们在德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偏见和认识误区。

1、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传统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政治上和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德育对人的驯化,以使人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做事,人在道德面前是被动服从的。从思想上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2、德育内容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德育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知识性,而忽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内容陈旧、重复,缺乏对人才的道德思维、意志和品德的培养和锻炼,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更没有引导人才对现代科技的正确的认识,以及科技伦理的缺位,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3、德育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代,这就使其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是灌输法,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忽视个体的差异,不注重层次性和灵活性,没有根据德育对象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兴趣,激发创新动机,不鼓励人们去探索和尝试,则势必影响德育的效果,从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高校德育教学中忽视了道德实践的作用,以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上可谓丰富,但是行为却背离道德和法律要求。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工作启示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克服当前德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不适应性,充分发挥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就必须进行德育创新。

1、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创新德育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做到从物化走向人化,就是要承认教育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创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因此,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应取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人性化的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人性化的德育关怀学生这个完整的生命体,看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性化的德育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新性的。比如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量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型兴趣小组,要把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发展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要从灌输走向对话,使德育从忽视人的发展向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从师生单向引导走向师生双向互动。

2、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创新德育内容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不断变化,原有的某些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可能过时,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新领域出现一些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德育承担着开发和培养创新人的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去掉原有的那些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陈旧德育内容,结合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动态德育内容体系。一是当前的德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应注意与心理学相结合,增强个体自我实现需要,激发其创新动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更要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二是加强对创新人才进行科技道德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遵循社会共同行为规范,树立从事科技活动的崇高道德意识。三是对创新人才加强全面的、多元化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去面对这个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激荡的世界。

3、多视角整合德育工作,创新德育方法

在社会转型期,将国外优秀的德育方法充实我国的德育方法,促进传统和现代德育方法有机结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德育效果的提高。一是运用生活化教育方法。德育工作生活化是指德育融入日常生活将构成大学生的生活的必须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高校德育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生活化德育要求注重体验与实践,克服灌输、说教和形式主义,德育工作者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成长。二是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即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和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高校内隐的各种教育内容或要素,间接地作用于大学生,使其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方面经验。如在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渗透德育观念。三是运用自我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个体通过体验、思考、自励、自省等自我教育的方式把自我的感受、体验上升为做人的道理,转化为对真善美追求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正确认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有机统一、主观设计和自身客观的有机统一、自我设计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0-2011学年高教研究校级课题“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JY201043。□

作者:阎小民

上一篇:问题乳粉治理总体方案下一篇:河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