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消费;消费文化;文化权力[摘要]现代消费的“文化性”突出表现为:象征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操纵日益明显以及消费成为身份区分和认同的一个独立因素。因此,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从消费者主权转向生产者主权,而生产者主权毋宁说代表了整个资本对消费的控制欲望,形成了基于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对消费的文化控制——文化权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管理论文 篇1: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

[摘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消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促进构建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关键词] 市场经济消费文化价值取向人的发展

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领域里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和升华。“消费文化从基本的意义上说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消费什么;二是怎样消费,按照什么方式消费。”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社会消费文化,对于引导经济发展,对于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确价值导向的社会消费文化,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通过消费来体现的。现代消费文化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从对提高生活水平的关注提升到对改善生活质量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生活的硬件设施的完善,而且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的消费。合理的消费首先应该是越来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科学消费观的主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扩大消费、公平消费、循环消费、持续消费。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消费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消费活动中,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养分,使主体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得到补充和恢复,从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促使人们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消费,就是不合理的消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消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应当以人文本的消费文化。

以人为本的社会消费文化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人应该是劳动者和占有者,提供者和享用者的统一;人应该既会创造,又会享受;既能生产,又会消费,即人是能自由、合理地支配财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满足需要的消费,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的首要条件,是确保劳动力再生产的必备条件。人不仅有物质消费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精神文化消费是消费的最高层次。人的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精神文化消费,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和途径。现代消费有日益精神化的趋势,提升了消费的品位和价值。文化消费使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逐渐让位于满足精神需要的符号象征功能。人们不仅是生存,而且是在生活。人们往往在愉悦的自由气氛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和谐的角度思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社会消费文化要求实现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的变革,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显富比阔、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不提倡盲目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现代社会对经济效益和对物欲的满足的追求成为社会不良的价值取向,不重视人的更本质的精神需求和长远发展,其结果是发生目的和手段的颠倒:丰裕的物质生活并未带来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反而发生物的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的现象。本来作为人的发展手段的消费,反过来变成目的本身,而人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成为商业社会中纯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价值。不仅使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而且也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消费应使消费成为人们不断提高素质的过程,成为抵制不良习气和腐朽思想、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过程,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促进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原则,实施可持续消费则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现代消费文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在生产消费领域实行集约化生产,在生活消费领域倡导合理、科学、有效地消费,是科学发展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要求在生产消费中改变单一的低成本利益来源格局。要在生产消费中体现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生产及管理中采用现代技术,不断增加产品的知识、科技和信息含量。通过制订法律法规,适度地提高各种要素的成本,合理补偿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要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改变单一的低成本利益来源格局。提倡节约型生活方式,从需求方面推动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和推广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节省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辩证统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旦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建立,必将从需求方面推动节约型生产方式的产生,从而有利于新型工业的建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倡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研究开发新技术,限制资源消耗大的产品的生产,并寻找其替代品,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要求在生活消费中改变评价生活质量的标准。要在生活消费中反映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对大自然负责的态度,选择科学、合理和适度的消费方式。消费必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界,不能消费过度;消费必须以大自然的承受力为限,不能竭泽而渔。要改变以占有、消费多少实物形态的商品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传统的消费文化观念。改变产业结构,要从追求实物形态的商品转向追求无形商品、精神商品,减缓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依赖和掠夺。评价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再仅仅依据消费和占有多少实物形态的商品为标准了,更多地看重人们所享受到的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教育、高尚的文化和稳定的社会法制环境等无形因素。必须在物质消费领域打断“更多”与“更好”之间的联结,使“更好”与“更少”结合在一起。要生产出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不破坏环境的东西,或者更多地生产出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要在消费领域能够实现“更好”与“更少”的结合,使人类能够“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

三、促进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消费的价值取向表明了消费者在一定价值观念下的消费行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消费文化价值取向上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居民在消费觀念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从消费对象看,存在着重物质性消费、轻精神性消费的现象。从消费层次看,存在着重享乐型消费、轻节俭型消费的现象。从消费主体看,存在着重个体消费、轻社会消费的现象。在生产消费方面,存在侵占公共利益,浪费公共资源、社会财富甚至污染环境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亟待倡导健康文明消费方式。健康文明消费方式在特征上是消费水平适度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注重节约资源。健康文明消费方式主要是提倡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个性消费等。

要大力培育和树立可持续的健康文明消费价值导向,一是注重理性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既考虑积极的效果,又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求在总体上趋利避害。消除目前社会消费领域存在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挥霍消费等病态消费和迷信消费、愚昧消费、灰色消费、黄色消费、消费结构畸形等非理性现象。二是倡导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否定浪费型消费方式,关注消费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适度消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适度消费既是一个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要求又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需求,是实现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消费中量力而行,从长计议。三是强调公正消费。充分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法则,在进行消费时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或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当代人要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消费资源的责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资源,保护好不可再生资源。四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绿色消费的内涵就是要求人类的消费与自然相和谐、协调,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生活消费权利,不承担对自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发展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主旋律。”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生命、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要在生产领域中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食品”、“绿色技术”等的逐步普及,不仅意味着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意味着人与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谐,而且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将迈进科学文明的新境界。

四、促进中国特色消费文化的构建

消费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化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消费文化的经济功能不仅在于把文化渗透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增加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文化品味”,有利于开拓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于通过消费,通过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消费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不仅能培育人的道德、品质,启迪人 的智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且能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移风易俗,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消费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一是从传统消费文化向现代消费文化的变迁。二是由中式消费文化向中外合壁消费文化的变迁。三是由地域特色消费文化向区域消费文化融合的变迁。四是由大众消费文化向个性化消费文化的变迁。构建中国特色消费文化是我国社会消费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价值取向。

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消费文化,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任何创新都不能忽视一定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体系,是通过汲取外来异质文化中的积极成分,通过对与自身相异的文化的整合使自身得到发展,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应从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我国的消费伦理观念一直贯穿着“崇俭黜奢”的主线”对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中提倡知足常乐、提倡崇俭黜奢、提倡俭而不吝等文化观念要继承借鉴。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与外来消费文化要在冲突、包容与互动中逐步孕育共同作用,以形成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消费文化。

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消费文化,要加强生产消费文化的建设。生产消费文化是通过生产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审美情趣,以及反映在产品上的文化规范和文化倾向。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消费文化,而消费者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文化价值。要求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技术含量高,也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商要以产品的文化价值作为产品质量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标准,让人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商品感受到和认识社会进步的文化准则和文化要求,并以这种文化准则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消费文化,要强化媒体消费文化的建设。生产消费文化是通過生产物化产品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媒体消费文化则是通过生产精神产品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在大众媒介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往往被现代传播系统所影响,媒体文化实际上也就成了消费的文化。媒体消费文化从观念上引导人们接受社会的消费文化。

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消费文化,要大力开展消费文化教育。要向消费者进行正确消费观念教育、权利意识教育、消费科学知识教育和先进消费文化教育,以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提升生活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要确立消费知识的科学化、消费观念的文明化、消费伦理的合理化、消费时尚的健康化的消费文化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也才能使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入有文化内涵的境界。

作者:张英耀

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管理论文 篇2:

现代消费的文化性及其文化控制逻辑

[关键词] 消费;消费文化;文化权力

[摘 要] 现代消费的“文化性”突出表现为:象征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操纵日益明显以及消费成为身份区分和认同的一个独立因素。因此,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从消费者主权转向生产者主权,而生产者主权毋宁说代表了整个资本对消费的控制欲望,形成了基于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对消费的文化控制——文化权力。现代消费中存在多层次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

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的,即指属人的消费行为更多地带有文化特征,功用似乎构成消费的内核,但它在人的消费中并非一种本质性的东西,更本质的是附着在功用之上、蕴涵于消费之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人的消费与动物的“消费”的根本不同即在于此。一个人生来就是消费者,即使是最基本的消费,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人类学中的文化功能学派认为,个人机体的生物性需要构成人类一切组织活动的“文化迫力”,而对于宗教、巫术、法律、道德这样一些文化的手段的需要,乃是因为人的生物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是文化的,因此衍生出人对文化手段本身的依赖,[1] (P26-27)人的文化生存方式本身构成了人与别的生物之本质不同。而人的消费所具有的文化样式及其对文化手段的依赖本身恰恰构成了现代消费文化权力存在的基础。而现代消费从哪些方面强化了人的消费的“文化性”呢?而这些文化特征又是如何构成了现代消费中的文化控制呢?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并得出消费中所蕴涵的多维度的文化权力。

一、现代消费的“文化性”

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的这一论断乃是基于一个想要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动机。想要用消费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或者令人的消费更像“人的活动”,就不得不强调它的“文化性”,即消费所具有的文化样式。所以,不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消费,也就无法理解人的消费,研究消费就是要研究消费文化。现代消费文化与此前的社会相比有迥然不同的特点。

(一)象征消费的普遍化

今天,人的消费所具有“文化性”空前突出,这种日益增强的文化性得益于人类逐渐摆脱经济条件对消费的制约。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空前的消费浪潮,现代社会在物质上的日益“丰裕”使消费发生了质的改变:消费的重心悄悄地从功能性消费(即满足人们对物品使用价值需要的消费)转向了象征性消费(使用价值消费退居其次,而消费的符号意义、社会象征功能日益被重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具有普遍性——现代消费与此前人类社会的消费的一个重大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象征性消费现象,而在于:现代消费中,象征性消费日益普遍化,成为大众消费所普遍具有的特征。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地进行“象征消费”,运用消费来表明一定的意义,把消费视作获得身份和归属、甚至自我确证的手段。而古代社会,此类性质的消费只存在于社会上层,是少数人的特权。例如,印地安部落的“夸富宴”也只是氏族部落中的“贵族”才可能举办的。

(二)消费的“操纵性”

现代消费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则是,消费的操纵性日益明显。如果文化是“人化”,或者可以与“人文化成”等同使用,那么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最大差别是,“文化”的速度大大提高。以往时代,文化和环境中的物品的变迁总是比人本身的生理变化要慢,可能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他住所建筑的风格、衣着的式样、饮食的习惯,然而今天,物品的变化比人的变化要快得多。以往文化积淀的机制被打破了,今天的“文化”还来不及沉淀下来就被新的“文化”所代替,物品的更替、衣食住行的变迁,没有什么可以长久地沉淀下来。以往文化往往是数代人活动的结果,是由许许多多个体力量的“合力”造成的,文化常常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形塑力量,具有一定的自在性。今天的文化则是高度自觉的产物,甚至是人在“操控”文化——借助于商业化的运作机制,文化生产日益体制化、组织化,如“文化工业”的诞生;利用全球传播媒体,文化生产的速率大大提高,文化成果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文化快餐”、“读图时代”是这一特征的写照。在这样的情形下,消费文化成为具有了高度的可操控性的文化——现代消费文化不是一个不自觉的“合力”的产物,而是一种有意识运作的结果。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所提出的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的人为性,也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人类文化的“人为”性,而现代社会中文化符号生产和流通周期的缩短,特别是这样一个以商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大量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工业被炮制传播,令人感觉到,文化的确是“人为”的结果,或者说,在现代社会更能体会到是人在“制造”文化。而这又集中表现在现代消费文化之中,通过对“能指—所指”游戏般地应用和隐喻手段的玩弄,大量的象征意象、任意的意义联想通过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被加于消费活动和消费实践之上,消费从满足需要的活动转化为一种神秘的追逐、生活的冒险、去魅时代的复魅行动或者无神时代的逐神运动。

(三)体现在消费中的文化差异成为人们区别、认同的因素

现代消费文化的第三个特征是,消费成为人们进行身份区分、认同的一个独立因素。当现代社会进入“消费时代”以后,虽然经济地位作为阶级身份的决定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但逐渐隐退到基本层面以一种隐而未显的方式起作用,而人与人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则突显出来。前现代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消费只局限在拥有经济能力的上层阶级,中下层阶级并没有“消费”的能力,也就无所谓消费风格,严格意义上,并不存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风格。应该说,是“有无能力消费”而不是“不同的消费风格”把上层阶级从社会人群中区分出来,所以消费并不能真正独立地构成区分和认同身份的因素。而在消费普遍发生的时代,所有人都在进行消费,消费成为标志人们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身份的区分和认同是以“不同的消费风格”而不是“有无能力消费”作为标志的。所以,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迈向一个没有固定身份团体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选择生活风格(体现在你选择的衣服、休闲活动、消费品与身体装饰品)不再需要配合固定的身份团体”。[2](P83)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风格越来越成为群体区分和认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固然并不能根本摆脱社会经济阶层的传统划分,但是消费模式已经悄然成为新兴一代人辨认自己同类的重要标志。在西方社会,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出现了一些以消费生活风格为重心的新团体。他们以穿衣、着鞋、流行音乐或体育活动等作为判断自己人和外人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青少年尤为如此,他们把认同感建构在运用消费品的过程之上。[3](P47)于是,与消费有关的服饰、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客观的符号、象征和交流工具所形成的消费风格,构成了客观的认同标准。它们以一种明显的符号特征,使自己获得相关群体的归属感或建立一种社会联系,也把自己和其他群体区分开来。而这恰恰是消费普遍具有的“文化性”所造成的,即当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在文化意义上进行消费的时候,消费才可能成为普遍的认同和区隔的因素——这构成现代消费文化的又一特征。

二、从消费者主权到生产者主权的文化控制

在现代消费文化中,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如何?谁掌握着消费的主动权,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呢?作为本质上是文化活动的消费,是“人化”还是“化人”的结果?

(一)“消费者主权”及其质疑 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一个消费者主权的经济。20世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的“消费者主权”的理论,其要点是:生产者听命于消费者。[4](P219)确切地说,消费者主权是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中,以经济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消费者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生产者应当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来安排生产。[5](P179)其理由是,在社会经济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历史时期,产品匮乏、消费需求受到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必然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在买卖双方的势力对比中,生产者之间竞争激烈,往往需要在市场中争夺消费者、占据一定的销售份额才能生存下去。而消费者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主体,独立自主地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决定,并按照本人的意愿和偏好在市场上购买需要的商品,并把这种意愿和偏好通过市场传递给生产者(用货币对各种商品及其生产者“投票”),生产者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就调整生产,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市场经济就赋予了消费者在消费中的主动权。所以,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消费者主权的经济。

诚然,一个具体的消费决定的确是由消费者本人作出的,而且我们首先会认为个体的经济条件决定性地制约着一个人的消费,但是如果从根本上承认文化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那么人的需要,包括基本需要,都是在文化中产生,也很难脱离文化的“语境”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和消费。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消费行为可以“超越”经济制约,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可能是一种“假象”。理由是,从广义上讲,消费者的抉择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团体、文化实践所赋予他的文化价值、模式、信念、象征意义的体现,这些因素构成一个人选择行为的公分母,让他选择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因为不存在一个孤立存在于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所以也就不存在孤立的“消费者主权”。所以,消费行为的发生,是消费者在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综合而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并非绝对意义上消费者个人的自主决定。同时,西莉亚·卢瑞认为,“虽然贫穷限制了参与消费的可能性,但它未必能阻止消费——相反,它也能促使人们融入到消费文化中”。[6](P6)经济条件可以限制人去购买,但是不能阻止人去认同消费符号,所以经济条件也决非唯一的制约因素。人类学家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和伊舍伍德(Baron Isherwood)也认为,商品的用途通常由文化环境框定,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的使用也有文化意义。[6](P10)特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法律规定以及文化心理都对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何况大众消费时代,商家、广告、媒体联手在制造商品意象和各种消费的象征符号方面对消费者的鼓动和诱惑。

(二)生产者主权

消费者主权的理论很难解释商家越来越多地主动“俘获”消费者的现象,于是,在现代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中,与消费者主权相对应,出现了“生产者主权”的概念。加尔布雷思认为,在当前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切听命于大企业的“生产者主权”状况:生产者为了实现稳定和增长的目标必须制定计划和实现计划,必须既控制价格又控制销售总量,并且通过庞大的广告网、通讯网和推销组织“劝说”消费者来购买这些商品。[4](P209)其中,生产者的促销能力是生产者主权变量中最具有主动性的因素,它是生产者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报道和说服活动,以及引起消费者注意和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动的能力,“在消费者占有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花巨资利用广告等现代促销手段左右消费者的需求,操纵消费者主权”。[7]

对于“生产者主权”的现象,从微观上说,由于生产者主权是建立在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所以,具体的生产企业就可以在劝说和诱导消费者形成购买需要上有所作为,甚至可以令消费者接受生产者的“指示”而购买。而从宏观看,生产者主权毋宁说代表了整个资本对消费的控制欲望——资本必须要控制消费,“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尤其是世纪之交(19与20世纪)的科学管理与‘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之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成了极为必要的事情”。[2](P19)这就使得对消费的操控远远比纯粹营销学意义上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具体企业促销活动要复杂得多。由于一定模式的文化可以内化为一个人的文化自觉,甚至构建一个人的文化心理、认知、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特定符号象征意义的解码能力,那么,“生产者主权”意味着,可以通过营造一定的消费文化、制造消费意向、复制消费的象征符号来影响甚至支配消费大众。显然,仅仅局限于个别企业促销能力的消费推动活动不足以形成持续的消费力量,整个社会需要用一种消费文化来保证持久的消费——要形成一种消费至上的文化氛围。现代大型企业公司为了培养消费者的意识普遍花巨资做广告,造成了广告业的繁荣和大众传播媒体的昌盛;而在经济资本支持下,围绕促销进行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已经使消费主义文化渐成气候。所以,从生产者主权的实现方式来看,更高级的促销不是让利的承诺,而是大量消费文化符号的生产和传播以及对“消费文化”的营造。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媒体、广告实现了充分的结合,各种资源被经济资本整合起来,大量的文化手段被使用,特别是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结合了起来,掌握文化资源的知识分子成为经济资本麾下的摇旗呐喊者,他们把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构成了现代消费中强有力的文化控制力量。

因此,反观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现代消费活动并没有摆脱消费文化对人的规制,不同的是,现代消费文化更明显的是被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在笔者看来,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文化中处处渗透着经济资本整合各方资源来操控和引导消费的因素,而这些因子构成了现代消费中文化权力的操控。

三、生产者主权的实现:现代消费中蕴涵的文化权力

生产者主权的实现表现为整个社会文化重心的转移——从生产到消费,以及围绕这个文化重心,经济资本对社会各方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基于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对消费的文化控制,本文称这种蕴涵于现代消费中的文化控制力量为消费中的文化权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维度来分析说明现代消费中所蕴涵的文化权力。

(一)一般维度上的消费文化权力

现代消费中的一般维度上的文化控制力量来自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结合,构成了两个具体层面——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文化权力。文化资本拥有者运用符号生产的能力进行消费符号和意义的创造,经济资本则支配着文化资本,并透过文化资本实现对消费的控制。

现代社会对消费的操控主要是通过对符号生产的控制来实现的,在当今的时代,什么样的群体把握着符号或者意义的生产权力呢?布尔迪厄说,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之所以把握着符号和意义的生产权力,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文化资源,或者按照布尔迪厄的说法,他们是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文化资源本身既可以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知识体系、概念、理论、问题,也可以是以声音、音像、图片、文字、物体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传递和承载上述文化符号和信息的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图书、杂志、电视、网络等载体均属于文化权力实施不可或缺的资源。可以说,掌握了上述资源,也就拥有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的能力,也就奠定了现代消费中文化资本权力运用的基础。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成分复杂、层次多样,他们把持着学术领域、技术领域、艺术领域、新闻媒体、公众舆论话语权力的信息和符号的传递和制造,从而成为消费文化权力的主体之一。

但是,在资本逻辑成为普遍“逻各斯”的商业社会,一旦知识分子试图把自己掌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那么他们就难免要与经济资本进行交换,并最终附属于后者。布尔迪厄称知识分子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阶级”——知识分子虽然占有文化资本而拥有话语权力,但是相对于那些拥有政治、经济权力的人来说,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话语自主权是相对的,是服膺于经济资本的。具体说来,投身于文化工业的知识分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职业的自主性,但还是需要谨守种种约束:经济的资助者要求节目在经济上的审查,后台老板要求电视节目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外来的限定往往逐渐深化为媒体工作者下意识的自我审查或者所谓对行规的通晓和敏感——知道什么有“新闻效应”,什么不值一提,什么能吸引眼球,什么能打动人心;而学院知识分子一旦试图把自己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就必须服从等价交换的原则,迎合市场的需求,服膺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规则,按照市场逻辑来从事文化艺术的生产。所以,经济资本并不直接地作用于消费文化,但是却可以作用于消费文化符号的生产者。可见,资本的意志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虽然间接,但又是强有力的,文化资本只有屈从于政治经济资本才能在利益格局中分一杯羹而避免被边缘化。所以,文化资本权力操弄消费的背后,是对经济资本的深度依赖。概言之,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可以控制文化信息的生产传播,而经济资源的掌握者却可以控制文化资源拥有者本身,所以,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的是资本的意志。这就构成了现代消费中隐藏于文化资本权力之后的基于经济资本的文化权力。

(二)跨文化维度上的消费文化权力

现代消费文化操控还来自于现代西方消费文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这种结合模式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也向着其他民族国家扩散,形成了来自西方优势商业文化中的消费文化权力的控制。 

如果从文化的全球性流动以及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的意义上来界定文化全球化,那么当今时代,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趋势,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是相互的,而非一种单一文化模式的全球覆盖;但另一方面,在这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种单方面的文化流动现象,即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全球扩散。里斯本小组认为,作为全球化发展重要进程之一的是,“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居于优势地位的生活方式在各国之间相互转换与移植,消费行为的趋同……”[8](P8)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文化优势——以商业化、市场化为特征,以消费至上、享乐主义为价值追求,以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为载体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生产传播优势。

在这里,可以发现跨国家维度的消费文化权力仍然是以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结合为内核,从根本上体现了经济资本的利益旨趣。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却表现为一种民族国家之间文化权力优势,而且,这种消费文化权力的优势具有从西方国家指向东方国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和商品、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带来西方国家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向外传播和转移,这又必然带来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以及对西方消费文化符号的认同和迷恋,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优势。在这一进程中,西方经济资本出于自身的利益的考虑,往往把操纵消费作为一种谋求全球利益和战略地位的手段,构成西方谋取战略利益的依凭之一。因此,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文化生活的国际传播——表现为从欧美发达地区流向其他地区——构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文化权力维度。这一权力实施,往往配合和体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资本的利益旨趣,助长发展中国家社会的商业化、世俗化、功利化趋势,并且传播来自物质丰裕的西方社会的享乐主义、消费至上的生活态度,使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活出现不合适宜的“消费主义”倾向。

(三)性别文化维度的消费文化权力

现代消费中的文化操控还存在一种跨文化现象的制约力量——性别消费文化权力。消费文化在前工业社会很大程度上是被习俗和传统所规范,大众消费时代虽然已经是符号和意义大量生产复制的时代,但是仍然受传统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符号或者意义来自于任意的联想和渲染,特别是消费与性别气质的关系更是如此,消费中的性别符号有着久远的文化渊源。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人类文化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话语和视角主体都是男性的,而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年,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和思潮才使得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国,妇女的选举权也不过是20世纪的事情;在当代,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动地位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现代社会中,女性虽然积极地参与消费、参与消费文化的创造,但是,在有关性别的消费文化中,她们在大多数消费情境中是客体和对象,而不是自主的消费者。现代消费文化其实并没有离开男权文化的背景,相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暗中支配着消费文化中的女性并通过现代大众媒体不断强化和巩固着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对象化、物化现象和被动地位。这意味着父权制在消费文化中对女性的控制赫然存在着,并成为现代消费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控制力量。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这样说过,当我们与文化对个人所施加的强制力量方向一致的时候,我们并不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试图反抗时,它的力量也就明显地体现出来。[9](P8-9)也恰恰是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所造成的女性的觉醒才使人们意识到消费文化中女性的被支配地位。而且,这一文化权力虽然表现为性别之间的维度,但却贯穿于消费文化权力的一般维度:几乎任何从事消费文化生产的人——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具有男性视角的女人—— 都不能摆脱性别文化视角的宰制;而不论东西方社会,消费的性别文化宰制及其指向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性别维度的消费文化权力也贯彻在跨国家文化传播的维度之中,并与之水乳交融,难以剔别。

概观之,现代消费文化中的多维度文化权力之间呈现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其中,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对立和妥协构成了大众消费时代消费文化权力的一般维度;消费中的性别权力作为一种久已存在的文化传统,积淀或内嵌于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之中,而由于两个资本的特性却显现出它们对待男权文化的不同态度。此外,全球化作为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和过程,使一个处于封闭的消费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权力结构的存在成为不可能,当今世界文化环境的开放性和广泛深入交流的不可避免性,导致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消费文化环境之间的文化权力的融合与冲撞。

参考文献:

[1]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 Robert Bocock.消费[M]. 台北:台湾巨流图书,1996. 

[4] 吴奎罡等.简明原意的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 厉以宁.消费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6] 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张志勇. 加尔布雷思的市场经济理论述评[J].山东经济,2000,(1).

[8] 张世鹏. 什么是全球化[A]. 全球化与身份危机[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Cultral Properties of Modern Consumption and Power of Culture over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Powers in Modern Consumption

TIAN Wen-Li1, ZHANG Xiao-Yi2

(1.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2. School of Humaniti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Key word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culture; power of culture

[

[责任编辑 孔 伟]

作者:田文利 张筱薏

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管理论文 篇3:

《管子》“侈靡”思想视野下的当代消费文化管见

摘 要:《管子·侈靡》的思想新颖独到,体现了古人的远见卓识和经济智慧。在“侈靡”视域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解读当代消费文化,分析消费对于经济、创新、就业、品牌质量提升、审美平民化、缩小贫富差距的积极作用,以期对人民物质精神水平的提高作出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管子》;侈靡;消费文化;经济;社会

《管子》作為古代治国理政的巨著,其中经济思想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的论述,观点独特,思想新颖,但也有广受争议的《侈靡》篇。郭沫若发表于1954年的《〈侈靡篇〉的研究》指出,《管子·侈靡》属于经济论文,主张大消费、大生产、大兴工、大就业。消费带动生产、带动建设、带动就业。基于《管子》的“侈靡”思想,从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分析当下的消费文化,以期对其做出有益的探讨。

一、当代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下,消费文化不断变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跃性发展,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消费成为目前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它是一种思维理念、生活习惯、文化行为。当前社会,消费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人们的社会生活理想从工作劳动本身转移到“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自我追寻,这一理想又通过媒介的渲染,广泛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群中,甚而内化为诸多人的文化意识。

消费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消费符号化和象征化[1]。当前人们消费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象征价值成为重要关注点,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人们对于符号价值的消费甚至远超于对其使用价值的消费。符号成为区分阶层、区分个性、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选择,开奔驰还是开吉利,穿香奈儿还是班尼路,拎LV还是稻草人,无一不体现着这一思想。

二是消费审美化。当前的消费文化追求感官的刺激、即时性的审美趣味,强调体验性消费。美轮美奂的商店橱窗、四季如春的消费环境、精美的包装、高雅有情趣的装修都成为人们张扬个性、自我满足、自我成就、自我释放的途径。

三是文化与商品互化。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文化与商品的生产消费深度相融,简单的商品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文化的氛围中消费,增强了消费的满足感,强化了商品的符号价值。

四是消费价值观变迁。人们把对物质的追求、占有和享受当作生活理想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以物质方面的满足来追寻精神上的短暂和浅度满足。具有符号价值的物的消费成为人们释放压力、体现个体价值、彰显生活品位的重要方式。

后现代消费文化目前几乎已成为全球性的消费文化思潮,人们的消费观从对物的消费转化为对符号的消费。广告、影视剧等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消费文化愈加深入人心。对消费文化进行积极关注,对于充分发挥消费文化在社会经济进步、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提高人民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侈靡篇》视角下的当代消费文化

学者王义忠对《管子》“侈靡”思想做了经济、社会、伦理三个维度的分析[2]。他认为:“‘侈靡’的真正目的是在全面拉动内需中刺激经济增长,在促进商业发展中增加就业机会,在缩小贫富差距中构建社会和谐。”基于此种分析方法,笔者将在《管子·侈靡篇》视野下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经济维度

“在现存的《管子》76篇中,约有2/3涉及经济问题,约有1/3专谈经济问题。”[3]其中,不乏消费思想的精华。《管子》重视消费,鼓励富人消费和扩大社会消费,其目的是在“富民”的基础上更好地“治国”。“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管子·牧民》)通读《管子》一书,其消费思想奢俭兼有,看似矛盾,学者胡寄窗却认为,“两者应用的场合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迥然不同。崇俭是一般情况下都适用的原则,而侈靡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侈靡和节俭是辩证统一的。《管子·侈靡》从经济维度考量,其思想是在时代需求中的消费需求,终极目的在于刺激经济增长。《管子》认为,“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管子·侈靡》)同时《管子》具有“爱之、生之、养之、益之、利之、安之、成之”的民本思想[4],注重人民的心理,即“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以及“雕卵而后瀹之,雕栋而后爨之”。富人享受、富人消费,全面拉动内需,刺激经济高速增长。

在当代的消费文化中,确实有不少消费心理扭曲的现象,比如大学生卖肾只为换取苹果手机,学生通过校园借贷来满足其高消费需求,逼死父母。抛开这些极端现象,从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看,《管子》的“侈靡”思想对当代依然有指导作用。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管子》也同时强调“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管子·侈靡》)。变化是天地间的一大特征,那社会的消费文化的发展“必因天地之道”,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对消费文化的认识也不能墨守成规,需因时制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美学批判》中指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条件,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条件[5]。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是消极因素,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重视消费在生产中的地位,扩大商品交换,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当前,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了很多迎合当前消费文化的新的行业,比如高端租车行业,它为经济条件较好的阶层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再比如目前正处于研发中的无人驾驶汽车,这是科技革新为人们带来的愉悦消费。人们是在不断追求生活的享受中推动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的变革,如果所有的人都追求最基本、简单、质朴的生活,那么经济的发展将会遇到巨大的阻碍。享受的快感、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消费的欲望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对于时代的前进而言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从促进就业层面而言,“侈靡”思想的重要目标正是在推动经济的过程中带动就业。《管子》主张:“长丧以毁其时,重送葬以其身财,所以使贫民也;美垄墓,所以使文萌也。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犹不尽,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瘗藏。”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穷人有工可做;装饰墓地,使雕、画工匠有工可做;制造巨大的棺椁,使木工发家;多用随葬的物品,使女工得利[6]。《管子》通过“侈靡”消费,助力商业繁荣,创造就业岗位。在古代,《管子》鼓励富人这一特定人群消费;在当代,我們鼓励各阶层人群按照自己的能力消费。富人建豪宅、开游艇、驾驶私人飞机、购买顶级奢侈品牌;中产阶级在自己经济能力所及的条件下享有物质上的丰盈;一般经济收入者通过普通的消费创造自己生活的便利性。这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而言,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加了生活的便捷性,同时也大量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如当前生活中最常见的全能型的大型商业大厦,快递小哥、外卖的送餐员等,这都是消费方式、消费文化变革下的产物。而一些私人化妆师、私人发型师、私人医生等为富裕人家提供服务的职业,也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另外,“侈靡”思想鼓励通过创新带动就业。《管子》提出:“雕卵而后瀹之,雕栋而后爨之。”很多学者反对这一过于奢侈的主张,但笔者认为把蛋品彩绘了煮食,把木柴雕刻了再焚烧,这仅是《管子》的一种夸张的比喻,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表明创造就业机会的方式。这一先进理念,与当前提倡的创新创业恰有契合点。把蛋品进行彩绘然后再用作他图,正是一种变相地迎合人的审美的创新,这正是消费文化中商品文化的典型表现。在这种商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为彩绘师、高端销售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给蛋品的消费提供了直接食用外的其他价值——审美及其他符号的意义,富裕的人群在此消费中获得美的愉快、物质的享受及心理上一定程度的满足。再包括现在的奢侈品行业等,用纯手工打造所谓的私人订制,以及五星、七星级酒店的豪华装修、精美菜品等,这也是通过创造就业、服务不同阶层人群,从而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其本质与“雕卵而后瀹之”相似。

(二)社会维度

《管子·侈靡篇》不仅提供了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的经济思想,同时也从社会维度方面为我们看待当代的消费文化提供了视角。

1.“侈靡”消费观与当代消费文化在审美中有契合点。《管子》提倡“美车马而驰”,这也是一种通过对审美的日常化,满足人的感官刺激而促进消费的思想。目前,我们的消费文化中对美的追求愈加浓烈,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装修设计等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精美的货品,同样对应着精美的包装,而美轮美奂的商店、富丽堂皇的酒店、柔美的音乐等无一不是通过体验性的、感官性的刺激,促进商品的交换。审美不再仅仅是上层社会、高雅人士的专利和特权,普通人群在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科技的美、生态的美,只要是美的东西,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制作的,能给予人快乐和愉悦,其积极合理的一面都应受到肯定。

2.“侈靡”消费观促进分工的专业化及产品的品牌性。《管子》提倡:“以及巨棺椁,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雕卵而后瀹之,雕栋而后爨之。”其“侈靡”的消费价值观势必要求商品的精细化、精致化,对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与当前的消费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目前消费文化对审美、体验感要求非常高,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越来越细化。与此同时,品牌“效应”在消费文化中有了突出表现。品牌成为文化、成为符号,成为人们消费时商品选择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每个品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外观、服务,甚而要营造一种品牌独有的文化。当下,消费者获得商品使用价值外的附加价值也在提高。

3.“侈靡”消费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的“侈靡”思想正是为了达到“削富减贫”的目的。富有阶层大量消费,促进市场的繁荣、带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而有了就业的机会和岗位,一般阶层群体就可以通过勤劳努力,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在当今这个创新创业的社会,不少人通过为别人提供服务,获得经济上的巨大改善,跻身富人阶层。每个阶层都在自己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消费,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带动是巨大的。如果每个人都捂紧自己的口袋,俭朴生活,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放缓放慢。当今时代的消费文化,给富人阶层提供了众多一掷千金的机会。而通过网络技术带来的各项服务,如外卖送餐、小黄车、上门做菜等服务,则为一般阶层群体提供了大量的消费机会,虽然这与“侈靡”不相关,但是也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挖掘方式,是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种满足,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消费文化也在经历着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飞速发展。章太炎先生曾说:“消费观念应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经阶段,这是一种文化的创新。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没有一种革新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出现改革的阵痛期,招致众多批评。透过《管子·侈靡》的视野,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当代的消费文化,给自己一些时间、给这个时代一些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时代的车轮是不断向前的,消费文化的内涵发展将会随着管理体制的革新与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完善,愈加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精神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张小帆

上一篇:度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镇政务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