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社会学解读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避免品牌的误译,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文章通过若干品牌误译实例,从语言象征差异、文化习俗差异、消费心理差异三方面解读其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可行性原则,品牌翻译应考虑受众语言文化特点,处理好直译、意译与音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两种不同语言的品牌翻译巧妙结合起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消费心理社会学解读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消费心理社会学解读论文 篇1: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模式、内容及其实践研究

摘要: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是深入探讨“消费者为什么买”等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通过对有关研究模式与研究范式的比较,了解其特点和适应条件。要全面地认识消费者,需要整合不同的模式与方法。随着80后、90后进入职场成为消费主体,研究这一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对于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模式;实践研究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作为一种集经济、心理、文化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象,反映了消费者为什么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吸引了众多学科的关注。其中从心理学角度对消费者特点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已成为该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分支,有关研究为企业产品研发、市场推广、营销策略选择、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一、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模式与内容

根据对消费者的假设不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模式主要有三种。

1.理性决策者模式

该理论模式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它遵循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假设消费者是理性决策人,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寻求问题解决的纯粹理性过程,与消费者的气质、动机、情感心境等个性心理(人格特征)无关,研究的重点是消费者消费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在理性决策人的前提假设下,认知心理学认为,消费是作为“认知人”的消费者为了满足需要而寻找商品服务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认识到问题存在,收集信息,在此基础上评价、比较、筛选,最后作出购买决定。消费者感知和注意、学习和记忆、信念和态度等认知心理过程与消费者决策的关系就成了这一研究模式的主要内容。

2.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模式

该模式认为,消费者作为“情感人”,其消费行为是一个受到内在动机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过程。该模式植根于人格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遵循阐释主义研究方法论,着重从消费者个体心理感受作为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内在依据,研究重点是需要、动机、生活方式、自我概念、象征性等消费者个性心理与消费购买行为的关系。

3.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模式

该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流行,这一模式把消费者视为按特定行为模式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机械人”,认为消费是一个源于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反射行为,并不一定经过一个理性决策过程,也不一定依赖已经发展起来的某些情感影响。相比于理性和情感模式,行为主义模式认为消费行为发生主要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强烈的金钱刺激、文化规范的影响、物质环境或经济上的压力影响以及厂商的广告营销活动等。该模式的研究重点是消费者在这些环境影响下的学习、态度以及行为反应模式,主要包括刺激-反应理论、模仿学习理论、文化和亚文化、相关群体和意见领袖影响等理论。

由于不同消费行为模式对消费者的假设不同,因而研究消费者的方法论也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两种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源于自然科学方法,是定量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它试图证明购买情境下的因果关系。这一研究范式由实验、调查技术和观察组成,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研究者把消费者视为可解剖操纵的客观系统,运用模拟实验的手段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大量关于消费者反应的定量数据,并用统计分析得到一般结论,以预测消费群体的行为。

阐释主义研究范式则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实体,消费是消费者个体的独特经验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到研究结果及其意义,研究结论不能一般化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但常用于为开发广告与营销策略提供新观点和新思路。阐释主义研究范式是一种定性研究范式,关心的是理解消费活动本身,而不是购买活动(消费者决策)。研究者只能试图理解消费者消费动机并对其行为作出主观的阐释,而不能作逻辑分析,根据抽象的规律预测未来行为变化。

实证主义范式研究的问题是把消费者视为具有完全理性的人,其实许多消费发生源于消费者深层的无意识张力,但这些无意识动机并未被消费者本人意识到。它依赖于局部消费群在某一间断时空条件下的实验或调查数据去推断消费者行为原因,预测未来变化。但实验得来的结论并不是市场上消费者的真实行为,所以许多实证研究的结论不能解释消费者行为何以如此、未来如何变化、为何现在与过去不一样,最后只能归因于外部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竞争)因素或内在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阐释主义范式则放弃了实证主义的极端化的科学教条,从现实人的角度去理解消费者心理行为,但它过分强调消费者心理行为现象的个体特殊性,否认消费者心理行为变化一般规律的存在。在阐释主义范式下,研究缺乏基本的理论构建,只能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实践表明,应将这两种研究范式结合使用,才能更加深入而广泛地理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尽管两种研究范式的具体研究思路有较大差异,但有关消费者研究的内容是相对集中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十二大类的研究项目备受关注。

(1)消费兴趣:个人消费兴趣研究、消费时尚与潮流研究。

(2)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卷入研究、消费者认知特点。

(3)消费者广告认知:广告诉求研究、广告效果研究。

(4)产品形象:产品价格研究、产品包装测试、产品形象研究。

(5)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研究、品牌形象跟踪研究。

(6)情感与态度:消费者情感研究、消费者态度研究与测量。

(7)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研究、需要与动机测量。

(8)购物环境:购物环境研究、购买行为研究。

(9)消费经验与满意度:产品质量跟踪、服务质量跟踪、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10)行为变化:购买频率研究、品牌忠诚度研究、消费习惯研究。

(11)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文化热点研究、重大社会事件跟踪研究、参照群体研究、家庭决策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研究、跨文化消费者行为研究。

(12)市场细分:产品定位研究、目标消费群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从国外的研究来看,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研究、广告效果研究是两类最大的消费者研究项目。比如在2011年AC尼尔森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广告接收效果的监测业务收入在30亿美元以上,其中购买行为研究是从零售柜台着手直至购买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广告效果研究是从家庭观看电视节目的角度入手,直至研究不同媒体的影响,这两种研究模式已经形成了国际公认的AC尼尔森监测模式。

而从国内研究来看,广告监测所占比重较大,业务收入约为10亿至12亿人民币,它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比重最大的研究项目。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研究所占比重就小得多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界普遍存在对广告功能的迷信以及广告观念的不成熟。从营销的角度讲,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每一环节的研究更重要,更有实践意义。

二、我国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实践研究:80后、90后消费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1.主流消费者群体:80后、90后消费特点认识

中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差异性大,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等特征可以细分出不同的消费群体。其中,最具市场潜力的典型消费群体是80后、90后消费者。正确认识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是企业营销策略制定的基础。

80后一代消费心理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乐观消费主义,敢于冒险,消费目的更强调追求快乐、享受生活而非传统的“成就感”。消费中注重对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对关系消费、情感消费关注度降低。重品牌,重时尚,并愿意为此付费,对低价产品的解读可能不再是“划算”,而是“不够档次”。企业应当针对80后独生子女消费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突出“享受生活”“个人价值实现”和“品质、档次”。

相比于已经“奔三”的80后,由于成长的社会与营销环境发生了更大的变化,90后一代在信念、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念、心理特征方面与80后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90后消费特征是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90后一代消费者的最大不同可能就是购买方式的变化,他们更喜欢网上购买方式。针对90后一代的消费心理特点,企业应重视互动式体验营销、个性化的限量营销和自我式的网络购物三种策略。

随着80后崛起、90后进入职场,他们普遍不愿在巨大压力下工作与生活,他们进入职场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为了生存。他们更渴望过一种舒适的生活,渴望“慢下来”,于是一个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来的新的族群——PL族就应运而生。(P代表完美(perfection)、L代表休闲(leisure)与慢生活(low life)。今天的PL族,一部分(80后为主)是事业已有所成就的年轻人,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不需要他们挣钱的中年人。一般来说,新消费者——PL族有着聪明的头脑、受过良好教育,一部分人还拥有不菲的收入,他们普遍穿着光鲜靓丽,注重生活品质,他们倡导的生活品质是时尚、奢华、智能、舒适、休闲。调查表明:休闲消费如野外旅游、远足、自驾游等已成为PL族的主流消费风尚;在情感方面,PL族尽可能追求一种完美的和谐,不为结婚而结婚。从近年来假期各地年轻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就足以看出这一群体的崛起。

2.基于80后、90后消费特点的营销策略:与消费者互动式营销

与消费者互动营销是针对80后、90后消费特点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具体说就是通过体验营销让消费者感受到定制、稀缺、娱乐、互动。所谓体验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指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实际上就是体验的过程,如何为80后、90后提供良好的营销体验?在网络环境下,针对网络社区体验营销的策略又有哪些?

如果企业将80后、90后消费者作为主要目标客户,必须准备好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方式。希望与这群玩家进行沟通,经营者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要学会理解80、90后的语言,给他们一个平台自我展现,让他们参与整个商品的产销过程并平等地进行沟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分享购物体验并影响更多的消费群体。

针对80后、90后,网络社区营销就是有效的方式,它能让消费体验“动”起来。在网络社区中,消费者在消费体验过程中体验文化、体验时尚、体验消费。具体包括娱乐消费、情感消费和文化消费等,这三种消费又为网络社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精神需求空间。

网络社区营销包括吸引会员阶段、增加参与阶段、建立忠诚阶段、获取价值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网络社区体验营销策略各有侧重。

吸引会员阶段的思考点在于如何将社区所拥有的自我品牌向网络社区居民推广,以满足网络社区居民对于信息内容丰富度、信息可及性及社区使用技术的容易程度等方面的需求。

在增加参与阶段,社区应着重于社区感受体验的经营,如社区经营者通过提升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动、举办相关活动来刺激网络社区居民交流情感。

在建立忠诚阶段,社区经营者必须思考如何使网络社区居民能够实质性地对其参与的社区产生高度的社区忠诚,即通过行为体验的经营,使网络社区居民产生对社区的荣誉感及责任感。

在获取价值阶段,社区中实质上进行消费的成员,大多数是在社区中已注册为会员的网民。在社区消费时,社区经营者可依据其注册的地址及联络方式联系会员,同时通过社区的注册资料了解网络社区居民的潜在交易倾向。

自从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到各大奢侈品牌争相抢占中国市场,只有短短的30年时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发展突飞猛进,中国二、三线城市市场购买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从消费人群来讲,奢侈品也不再只是富豪们享用的专利。在国外,奢侈品消费群体通常是年龄45岁以上的中老年消费者;而在中国,情况则大相径庭,是以年轻人,主要是80后、90后为主。从未来市场发展来看,80后、90后的奢侈品消费研究应受到关注。

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讲,奢侈品消费实质就是消费者自我形象、商品符号意义的不断提升。奢侈品消费特点与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经济大国的状况相似:年轻的市场、新锐的意识、重视身份符号带来的认同感与尊重,以及对西方高端品牌的渴求。用奢侈品来“体现有品质的生活”“体现个性和品味”等自我形象与符号意义是这些年轻人的普遍追求。调查表明,奢侈品区别于一般产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品质独特、品位高雅、设计顶级,并且能够传递个人品味、修养、身份、地位等内涵丰富信息,这就是中国消费者一掷千金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消费者未来对购买奢侈品的态度表现非常积极,约半数消费者表示会对自己喜欢的顶级品牌给予更多的关注,从性别来看,女性消费者对奢侈品的关注度和购买积极性高于男性消费者。上述情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商机所在:今天潜在消费者众多,一旦他们有消费能力就偏向购买奢侈品来彰显个人的身份与个性。

同时,与过去相比,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务实。他们愿意在他们最关心的产品上花更多的钱,并且仍旧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而宁愿在其他不太重要的产品门类上削减开支。这是一个“向上奢华,向下实惠”——中价位消失、中产阶级消费分化的年代。一方面,奢侈品消费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网络购物、平价购物方式也正形成风潮。当前消费趋势两极化日趋明显:趋高消费——向上奢华;趋低消费——向下实惠。大多数80后、90后的消费行为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趋低消费时,80后、90后会在同类、同品质、同级别产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所以对趋低消费品类进行营销的关键是“让消费者占便宜”。趋高消费时,80后、90后比起上一代人更看重产品的形象价值、文化价值、品位价值和消费群属性价值,希望能够通过成为商品的拥有者、使用者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对趋高消费品类进行营销的关键是“让消费者获得满足”。

要认识今天的消费者心理就要学会与他们沟通,要从单向思维(“我要的消费者”)向双向思维(“我认识的消费者”)发展。学习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对话与沟通已成为营销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消费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信息,在这方面互联网、智能手机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恰当的沟通方式才能保证与未来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与认知。调查表明,2012年随着网民花在开心网和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的时间继续增加,品牌战略必须有“社交沟通战略”,从而实现与消费者对话。对于今天的消费者特别是80后、90后,视频与游戏娱乐可能是他们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消费者并不是在各个网站间随意闲逛,而是聊天、购物、玩游戏,相关的营销策略必须围绕这些行为与消费者互动,而不是仅仅在他们面前展示产品广告。

作者:丁家永

消费心理社会学解读论文 篇2:

浅析品牌的英语误译

摘要为避免品牌的误译,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文章通过若干品牌误译实例,从语言象征差异、文化习俗差异、消费心理差异三方面解读其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可行性原则,品牌翻译应考虑受众语言文化特点,处理好直译、意译与音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两种不同语言的品牌翻译巧妙结合起来。

关键词品牌 语言 误译 差异 原则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迅速扩大加深,各企业纷纷将其品牌英译,力图使其打入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个中不乏令人称绝的品牌翻译,如北京四通集团公司的产品商标名“四通”音译为Stone。中文 “四通”可理解为四通八达,象征市场广阔、财源茂盛之意。英译名“Stone”在英语中传递西方商业敢于挑战的硬碰硬的竞争心态。“乐凯”胶卷译为Lucky,“乐”为快乐,“凯”为计胜一筹,拥有“乐凯”便是“幸运”,且能在目标市场引起消费者的心理认同。但也有败译,究其原因在于不懂品牌语言的设计应遵循AIDA法则: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品牌语言受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甚至美学等多门学科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使用英语语言以实现品牌的目的,成为语言研究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拟对造成误译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可行性原则。

1 根源分析

品牌的翻译作为一种沟通手段,其语言必须与目标国的语言相一致,如果不注意目标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从而忽视地区语言差异,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原品牌翻译时产生误译,从而造成误解。二是对品牌的名称造成误解,因为企业为保持其本身的产品形象,往往在进入新的市场时仍保留原有产品名称,但由于对当地的语言文化不甚了解,使得本来有较好形象的产品名称,由于消费者的误解而成了滞销品。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入乡随俗,了解目标国的语言文化和习惯、风俗、隐喻与忌讳等。误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语言象征差异

中文品牌中词语英译后往往不止一个意义相近的英文,而词的象征意义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应避免选用容易产生消极联想意义的英语词语。下面译文由于用词错误,发生歧义,从而让消费者产生不好的联想。

“五羊”(Five Rams)牌自行车被译为“Five Goats”。Goat在英语中比喻不正经男子、色鬼,因此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不愿骑它。“紫罗兰”男士衬衫,译为Pansy。Pansy是没有男子气的意思,有时指搞同性恋的男人。这种衬衣一部分男士就很可能不会购买。“金鸡”牌闹钟被译为“Golden Cock”,如果任何品牌中带“鸡” 字的词语, 如 “金鸡” 、“雄鸡” 等直接译成“cock ”会有损品牌形象,给人一种粗俗、缺乏教养的印象,因为cock除了“雄鸡”还经常喻指男人性器官。而“Golden Rooster”作为“金鸡”的翻译较为可取。美国专家说,中国名牌“乐百氏”的英译名“Robust”暗含sexual connotation,因而在西方市场并不看好。再如“飞鸽”牌自行车中“飞”暗指速度快,“鸽”象征和平。被译为“Flying Pigeon”,殊不知pigeon是弱小可食的鸽子,而dove才是和平的象征。故应译为有“Flying Dove”.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英语单词也由拉丁字母构成,因此,一个品牌的汉语拼音有可能碰巧是英语中的某个单词。拼音puke (扑克)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拼音maxi (马戏)却表示“特大的”。shanghai (上海)做动词则表示“胁迫、诱拐”。 fang (方)的英文含义为 snake’s poison-tooth;or the long, sharp tooth of dogs and wolves。 所以“Fangfang”baby talcum powder 便成了“毒牙”牌婴儿爽身粉,谁有胆量给宝宝用它?“芳草”牌牙膏也应译为“Fragrant Grass”toothpaste。

大鹏roc为中国神话中的神鸟,故“大鹏”帆布鞋被译成“ROC ”,此翻译本无可厚非,但碰巧的是这与 “中华民国” ROC缩写一样,有政治隐喻。而“大宝SOD蜜”中的SOD是英国人较喜欢的骂人语,所以他们看到大宝SOD蜜可能会很惊讶!

1.2 文化习俗差异

中文白色常表示纯洁,但英文 “white”有时意思恰好相反。上海产的“白翎”钢笔打入国际市场时,因其译名“White Feather”而无人问津,此译名不符合英语习俗。英语里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软弱胆怯,有临阵脱逃之意,白色羽毛象征胆小鬼。我国的白象牌电池 “white elephant”,译名也为英美人士所不喜,因为它表示耗费钱财而又无实际用途的东西。可译为“Baixiang”or “Silver/Pet Elephant”,这种译法使外国人联想到可爱的小白象。再如“蓝天牙膏”,英译名是“Blue Sky”。blue sky在英语文化中指企业收不回的债券,这样的译名便不利于品牌的推广。“凤凰”牌自行车直译为Phoenix,在英语文化中phoenix指一种在火种自焚、然后由灰中再生的传说再生鸟,译名会使英语民族的消费者产生死里逃生的感觉。“帆船”牌地毯译成Junk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因为Junk在英文中除指中国帆船外还指废弃物或破烂的旧物,后被译为junco。“海燕”牌电视机使我们联想起搏击风浪的勇敢者、奋进者的形象。然而直译成Petrel,在西方人眼里是“不祥之兆”。

“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它已成为月的代称。将“玉兔”这一品牌译成“Moon Rabbit”不仅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也不易产生异解,不至于认为是玉做的兔子(Jade Rabbit)。

还有,中国出口的农机产品“东风”,取意于温暖、春意盎然的风。被译为East Wind。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英地理环境不同,即英国的东风就是中国的西风或朔风,而英国人笔下的西风则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这种译文自然不会受到英国人的欢迎。

以上这些译例皆忽略了目标文化的差异性,汉语品牌的文化内涵与英语对应词的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联想意义不对等,成为败译,译名直接影响了商品在目标市场的销售,甚至有损企业或国家形象。

1.3 消费心理差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别,给品牌定位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即使是性别、年龄相同的消费者,由于所受文化教育、生长环境不同,也有不同的心理倾向。Pampers (帮宝适)是美国保洁公司(P&G) 的尿布品牌。起初,Pampers 被定位成一种“用后即可丢弃的”尿布,但这种能给母亲带来方便的产品投放市场后未见明显效果,市场占有率低。“用后即可丢弃的”尿布虽然能给母亲带来很大方便,但也使其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不肯关爱子女的母亲。保洁公司重新给Pampers进行定位,利用美丽少妇形象,将Pampers宣传为“能使母亲更显爱心的、优于传统尿布(更柔软、更吸水)的现代化尿布”。借助慈爱母亲形象宣传的含义是:妈妈(消费者)是为了“爱”孩子而买Pampers,并非只图省事、懒。不是对小孩不好,而是对宝宝更好,使宝宝更舒适。

2 可行原则

从上面若干例子可知,不能直接按照字面翻译品牌,语言、文化、政治、风俗等因素还应考虑在内,这样的品牌才能打入国际市场。那么如何把握和处理翻译与文化因素的关系是品牌翻译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2.1 充分理解受众语言文化

语言差异使得一些信息不是被错误传播就是根本无法传播,即使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有完全意想不到的语意。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就必须对受众国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作深入了解;了解文化造成的词语的直意、 隐意的变化,以免产生歧义而影响品牌效果。如 “高露洁” 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 一味追求其增白功能,忽视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实践证明: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会产生同样的共鸣。所以品牌翻译既是语言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盲目的语言层次的对等翻译是不可取的。

2.2 处理好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既然翻译是一种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语言信息的过程,那么在品牌翻译中如何把握最“最贴近而又最自然”与“对等语”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品牌翻译决不可过分追求对等而失去切近与自然。这方面的失败实例很多,有些品牌具有实义,属于语义层次,需借用原有词义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来体现,因而翻译时多用意译。如月季牌 China Rose;梅花牌 Plum Blossom;肤美灵(化妆品) Skinice。在中英两种文化中,内涵与外延相同的词可直接直译,如钻石牌 Diamond;百灵牌 Lark;彩虹牌Rainbow;而更多的则是由不同文化间表达方式的差异所致,需正确处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2.3 音译与意译结合的模式

从翻译实践来看,较好的品牌翻译应能在两种不同文化上做到音译与意译的巧妙结合。如“百事可乐”(Pepsi-cola)、“可口可乐”(Coca-cola)都属成功范例。音译与意译的结合是指在同音或近音中选取能揭示品牌特点并带有吉祥之意的字眼,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舒而美supercomfort;方太Fontile;爱多Idall;海尔Haier;百乐美Belmerry等。当然,有时在不影响受众文化的前提下,也可以直接音译,采用音译的品牌名,多由人名、企业名称或其他专用名词构成。如中国许多食品名称的翻译,中国“武术”或“功夫”直接被译成(Kung Fu);黄鹤楼 HUANG HE LOU;峨嵋牌 EMEI;中华牌 ZHONG HUA等。

品牌的英译,不单单是指称意义的对应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其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转换,以求达到语用等效。译名要关照不同品牌所关联的文化特点,体现品牌的民族特色,尊重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把握联想意义,使所译的品牌能引起该民族的心理认同,在目标文化中产生正面美好的联想,以符合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习俗、价值取向、功利理念、审美情趣及消费心理等,充分发挥其传播文化、促销、稳定市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许建忠.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毛荣贵,廖晟.译谐译趣[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杨全红.汉英广告翻译的一个误区[J].中国科技翻译, 1997.

[6]张红梅,李杰.浅析英语广告误译的根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作者:曹李宏

消费心理社会学解读论文 篇3:

浅析女性游客的旅游市场开发

摘 要:基于对男女游客的比例综合性调研,不难发现,随着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卓越贡献使得她们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旅游市场中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所占比例大,针对女性游客的市场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女性旅游市场作为一种新兴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动力,势必影响未来资本市场的风向。本文基于从女性游客的基本特征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意在从这些现象中挖掘出女性游客在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的、本质性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出开发女性游客市场的突破口,并针对女性游客的这一性别特性分别从产品研发、宣传、服务和销售等方面去拓宽和提升女性游客市场的空间和余地。

关键词:女性游客;市场开发;研究;对策

随着人们注重和谐观,以求达到一种平和状态,使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得到提高这一理念的提倡。在旅游方面,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引导下,追求一种原生态的、绿色先行的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不在满足于一般性的身心得到一种暂时性的放松,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感悟和心灵上的洗礼,而且自然性、教育性和人文性等旅游市场也越来越引起游客的关注。游客是旅游市场的主体,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对游客的一系列消费心理以及行为进行研究,就是抓住了旅游业发展的主线,就能够层层剥离现象挖掘出开放旅游市场发展动力的因子,就能够为旅游市场的未来布局以及销售市场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另外,综合性对旅游市场数据以及销售成果深入研究,人们日益认识到研究旅游主体以及客源来源是旅游市场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证明了女性是旅游消费市场的主角,女性的消费行为无不牵引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更是旅游市场的方向标,女性游客市场不容忽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很少基于女性的需求角度为市场出发点,开发女性专一性市场产品以满足女性的需要,即使认识到女性对市场的影响力,并有针对性地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层面满足了女性的需要,但是这种市场开发还只是市场的一小部分,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另外,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确立和认可,女性在市场上追求自我满足和提升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旅游市场中女性要求旅游消费体现女性的特别性需求以彰显个体化。毋庸置疑,旅游开发者应该及时地把握女性游客这一主线,基于女性的主体性需求认真研发旅游产品以满足女性的需求,将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旅游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女性游客市场行为特征分析

1.女性游客人口特征

对旅游市场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得出,女游客是来自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文化程度上以大专以上的中青年女性群体。另外,从职业情况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学生出游率比较高,有稳定工作的人员收入稳定,她们愿意提高生活质量,而学生虽然没有收入但是空闲时间比较多她们愿意投入到花费比较少的原生态旅游项目中。

2.女性游客的出游消费心理

以年龄结构来划分来看,年龄越低女性游客的消费对象比较广泛,但是消费价位处于低端水平;中青年女性游客由于她们心理年龄比较成熟,她们消费对象比较有针对性且处于高端性的旅游产品上面;而老年女性来说她们消费比较简单,愿意加入到文化和观光旅游产品上面,消费欲望多注重生活实际。

3.女性游客的出游特点

女性游客的出游方式主要是自驾游、全家游、跟团游、朋友结伴游以及自助游方式相结合,这样的出行方式是由女性在社会角色因素所决定着,基于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生活质量水平的追求,女性出游方式比以往更加多元化,根据特定的情况而自由地选择出行方式。

4.女性游客出游的交通工具选择

随着交通工具的便利化和高科技化,从目前数据的统计来看,女性游客大多以节约时间和舒服的飞机、高铁为主,辅助一定的火车卧铺,如果在时间宽松的情况下,也多选择私家车或者拼车为主。

5.女性游客的出游时间

女性游客的出游时间多选择时间较长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为主,同时兼具周末,例如:每逢五一、十一以及春节节假日,女性游客出游的比较多。

6.女性游客出游的对象

绝大数女性游客比较倾向于安全系数比较大、规划科学合理、花费适中以及旅游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从年龄层次分化来看,年轻化的女性游客比较关注花费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多选择周边游且花费较少的旅游项目,而中老年游客不再以花费来选择旅游项目,她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得到愉悦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的个性旅游项目。

7.女性游客出游的媒介选择

基于对女性游客出游通过的媒介选择来看,人们获得出游的信息多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其次是旅行社的宣传,再次就是亲朋好友的口头相传所致。中青年女性多选择信息来源途径多的网络平台,而年龄倾向于老龄化的女游客倾向于朋友介绍以及广告宣传途径。

8.女性游客出游的目的

对女性游客随机抽样调查来看,她们的出游目的也明显有着迥异差别。绝大多数群体倾向于回归大自然追求一种和谐人文状态的出游多元化意愿。其中舒缓心情、获得新的人生体验、放松身體、追求自然风景和人文见闻是主要的出游选择意向。其次,基于一定的职业性追求而进行出游,诸如:学习考察、风景摄影以及室外策划项目等,这种出游目的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二、女性旅游者行为研究展望

随着女性在旅游市场上的所占比重增加,以及出游的需求强烈,针对女性旅游市场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和释放,女性游客的旅游学研究成为新兴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更成为研究女性的一种主要线索,加大对这一方向的研究从而去探索女性未来需求趋势,有助于进一步寻求女性消费对市场带来的推动力和贡献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对女性游客行为的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借鉴以往的研究领域成果

从目前以女性为主角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再是以单一的视域而展开,而是以多视域相融合而开展,且这种多视域内的粘合越来越紧密,并成为现代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相关视域内的交互融合,有利于彼此弥补不足而互为扩充彼此的视野,思路得以扩散,思维得以延伸,进而优势得以更为彰显,最终从整体上对女性的研究更为综合更为全面。对于女性的研究可以从心理、生产、消费、社会、文化等角度来展开,而它们不能够单一成为一条主线,彼此有机相结合,对女性在旅游市场的行为表现更为透彻更为客观。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游客行为涉及各个领域,诸如旅游选择、旅游目的、旅游心理、旅游评价、旅游计划等方面,只有依托这些旅游实践性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才能够对女性游客的旅游行为的相关理论向一定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扩展,更能够对女性游客市场提供指导和借鉴。

2.深入研究行为特征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除了宽领域的研究扩展外,还应该包括深层次的延伸,女性旅游市场的研究应以女性游客行为着力点,进行纵横领域内的交叉深入剖析,现代女性问题的探讨不再仅仅局限于从性别差异性来开展,而应该从回归人性的根源上来,透过现象看到女性本质性的价值诉求。因此,对女性游客的研究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必须进一步的深化,站在较高的程度上进行解读。从本质上来说,女性旅游的问题应该包含着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反映出女性的本质性问题。

3.研究女性旅游就业人员

旅游并不是一项单线性的经济项目,而是一项涉及着人们吃、穿、住、行等密切相关的综合体项目,对女性游客的研究不应单从游客这一角度出发,而且还应从女性就业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只有同性之间才能够根本上了解同性最为原始最为根本性的需要,女性旅游从业者从同性游客的心理特征、爱好意愿以及消费偏好等方面为突破口,就能够进一步拓展女性游客的潜在市场机遇,可以说这一层面性的研究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女性游客市场的服务需求。

4.进一步细化女性游客分类

对于女性游客的分类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统计学,以往人们只是从性别上来进行直观性的单一区分,其实随着人类学的纵横发展,还应该从多元化角度进行细化,例如可以从地域、文化程度、经济地位、职业、消费行为等细化。通过这样的细化,我们对于一名女性游客就属性就可以定位“一名来自于发达地区、高学历、科技领域、高消费水平的女游客”,由此可见,这样的定位就直接折射了女性游客的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这样的研究必将成为女性旅游市场的一个消费价值导向。

三、开发女性游客市场的举措

1.加强对游客的宣传与教育,使女性游客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化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来源途径广泛,大量信息交融充斥的时代,无论我们在何时何地总是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到第一手的资源,归根到底这都归功于科技支持的多媒体信息手段的广泛性应用。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信息手段这一平臺,基于对女性的综合性考量为主打旅游消费方向,并结合企业的特有文化和情况,做好旅游宣传工作,以此来调动女性游客的消费愿望,进而扩大企业在旅游消费市场占有份额。

2.完善相关的旅游出行制度和法规,确保女性游客的权益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铺设开来,人们处理问题倾向于以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自我的安全。对于女性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她们出游更关注于人身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旅游行业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为出行游客的安全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进而达到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

3.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平台

要把信息技术手段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旅游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建立旅游资源库,以便于把旅游景点的基本信息情况、出游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及最佳出游攻略公布开来,以便于给予游客提供参考和指导。

4.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养,以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业人员与出游者之间是一对关联性很密切的主体,只有旅游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温馨的服务才能够吸引出游者旅游的愿望,因此,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分以及企业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养培养,特别要从礼仪、文化和语言等方面加强培训,以便于提升从业者的个人服务水平从而满足不同女性游客的个性需求,最终为女性游客市场开辟更大的消费潜在可能性。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果应用,无论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观。特别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以及国家注重对人民权益的倾向和兑现,人们的收入因改革红利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地得到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一般性的基本生活消费,而是开始注重对享受生活资料的追求,以体现人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享受资料的追求上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上。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女性在旅游方面的追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旅游行业转变经济发展观念,以女性视角为主线加强对女性游客的系列性研究,并采取积极举措进而为女性游客市场进一步开发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文柳.基于生活形态的女性游客旅游偏好研究--以张家界女性游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章晴.东湖生态旅游区女性游客市场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70-72.

[3]马晓敏.女性旅游消费心理特点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96-97.

作者简介:黄琪(1992.10- ),女,汉族,重庆市渝北区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在读本科

作者:黄琪

上一篇:业务半年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上半年纪检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