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同志们:

在我国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为进一步适应21世纪需要,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教委决定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认真总结和交流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深入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以推动中小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教育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一个紧迫课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概括。它正在形成为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事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6年,全国已有92%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52%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8%和82.4%,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分别达到1.36亿人和5000多万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在校生达到177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769万人)。基础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合格的劳动者,并为培养上千万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积累了许多单项的或综合的改革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前进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这已经成为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弊端,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校长期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探索。特别从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很多学校进行了改革实验,如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等等,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正是在多年来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进一步明确了在基础教育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基本任务和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不是突然提出来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也不是最近才开始强调的;应该说,它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教育整体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并得出的必然结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我国正在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到下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我们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增强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代代相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国家法律,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依法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化。从少数到全体、从个人权利到社会义务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使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等方面部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完全反映了义务教育这一要求。尤其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和进步的时代,这不仅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提出新的挑战,一次性学校教育将转变为终身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提高学习者的全面素质作为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德智体等方面打好基础,这也是为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做好准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體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吋巴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际,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上述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宏观决策表明,党和国家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关系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提到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出回答。


二、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涵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对素质教育的涵义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不同意见是正常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统一和提高认识。这里,我仅就目前有关素质教育涵义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第二,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方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产生了严重干扰,教育方针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不能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不少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素质教育有助于克服在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和保证。

第三,关于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有的同志认为,“应试教育”的核心在于存在考试,有考试必有应付考试的办法,不取消考试,就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

第四,关于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有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定会十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第五,关于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克服“应试教育”的偏向,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对于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不到充分发展,这些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都会得到增强,表现出思想道德健康、分析思路宽广、知识基础扎实、创造精神与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显著增强等特点,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就是发展特长,这是不够全面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與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三、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措施的考虑

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考试、评估、督导等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系统、劳动人事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由于现行用人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的某些负面导向,加之中国长期旧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影响,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上,广泛存在着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思想观念。这无形中构成了对基础教育的社会压力。只有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为了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年青一代适应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能力准备。对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紧迫感、历史责任感,建议各地近期内就素质教育问题对全国中小学校长有计划地实施轮训,切实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衷心希望家长和全社会树立新的人才观。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需要人才,而人才不仅包括掌握了高深科技、文化知识的高层次专家、学者,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行行都光荣,行行出状元。没有这两支高素质的队伍形成合力,国家就不会有希望。要加强这方面的舆论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全社会造成重实际、重素质的好风气,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

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在于政府行为是否到位。湖南汨罗、山东烟台、威海以及其他省区市的一些地区能够大面积地实施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条,也就在于省、地、市各级政府的正确指导思想,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同志能正确对待升学率问题,主动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校长“松绑”。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过于紧张,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考普通高校和考重点高中,现在仍然是根“独木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扩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看,目前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应放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这两个方面;而高等教育还只能采取适度发展的方针。因而在教育结构上,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开放教育和教育分流(如发展广播与卫星电视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并为高中后就业者提供回归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和机会(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建立纵橫交错、相互沟通的教育网络,使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有多条成才之路,多次成才机会。当前,要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其中重点发展初中后即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遍建立高、中级职业培训中心,以更好适应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缓解升学与就业压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三)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逐步实现“平等受教育”。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人民群众广泛地产生了希望受到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但由于薄弱学校的存在让家长不能放心,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的现象,加剧了“应试”竞争,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同时,在客观上也可能进一步加大学校间原已存在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这一切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恢复教育的阶段,集中一定的力量先重点办好一部分学校是必要的。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今后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再人为地搞重点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就是要尽可能办成规范化的学校,以体现国家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缓解择校与“应试”竞争,至少义务教育阶段能做到这一点。

当前要下大力气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所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积极性。国家教委对这项工作的态度是坚定的,目前已决定除“两基”评估验收外,暂停1000所示范高中、2000所重点职业学校等达标评定活动,以便各地把更多的投入放在薄弱学校建设上。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充实领导班子,提高师资水平,并通过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善薄弱学校生源。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如全面规划,调整布局,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益;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鼓励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校长、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工作。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与薄弱学校挂钩,联办或合并;改革办学模式,将薄弱学校改建为特色学校;以及选派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薄弱学校支教等,均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薄弱学校的数量已有减少,但由于学校建设欠账太多,教育投入仍嫌不足,薄弱学校的数量仍较大,要从根本上治理好薄弱学校,尚需下大力气,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四)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制度改革。

科学的考试和测评制度,将有助于弱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国家教委一直在研究如何加快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各个层次上的升学考试工作都作了认真研究和改革试点的部署。

小学升初中制度改革的总的原则是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要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中间再没有选拔考试。

初中升高中制度的改革应提倡多种升学办法并存,除现有“中考”模式外,鼓励各地进行新的探索。但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分流导向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考虑采用升学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结果合理挂钩的招生办法,即依据当地高中教育普及程度和乡镇、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将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乡镇、学校,由学校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德智体全面发展情况予以确定,这样能缓解中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压力,有利于将学校从“应试”竞争转到办学水平竞争的轨道上来。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1990年国家教委正式确定高中毕业会考并相应逐步减少高考科目设置的整体改革方案。这项改革的主要意图是:(1)把衡量高中毕业生的全面素质与合格考试,同以升大学为目的的选拔性高考区别开来;(2)在高中合格考试及全面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高考科目数量,减轻学生负担;(3)高考科目的设置权逐步交给地方和高校自身确定。这项改革的最终目标:随着各方面配套改革的条件不断成熟,高校招生工作的权力要逐步由政府为主转到高校手中。届时,高校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自行决定考试的科目和门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要报考的高校及专业所要求的考试科目和门数。这样,既减弱高考对中学教学只重视某些课程的“指挥棒”作用,又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拔新生。另外,高考报名要社会化,与所在中学脱钩。同时,可考虑高考批次化,逐步改变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局面。中学不应设高考辅导班、补习班,高考的补习、辅导应在社会上进行。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还应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些什么,转向主要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进入高等学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学校中平时的考试测评制度也要改革。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地区创造、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烟台市芝罘区一些学校己取消小学考试成绩百分制,实行“分项考核十等级评价+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的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考试成绩不宜排队、不宜公布,这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应试”竞争,这是小学阶段考试改革的方向。当然记分方法并不是最根本的,百分制与四分制、五分制是度量上的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考试目的与内容的改革。平时的考评要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和对教学的改进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语的改革。以往生硬的评语被学生视为给家长的告状信,现在正面引导式的鼓励性评语则给学生以温暖和激励,它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大的好处则是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愿意继续去发扬优点和改正缺点。这看起来是评语的改革,其实是教育观上由不尊重学生到尊重学生的转变。这需要教师的爱心、细心和耐心。烟台等地考试制度改革的经验,要在继续试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

(五)抓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

课程教材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性环节。近年来,我们对中小学课程作了较大改革,确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部分构成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的编写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小学有9科,初中有13科,总的看,课程门类太多,教材内容不少方面偏深,要记的东西也多,不同程度地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材改革要注重基础,精简内容,减低难度,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并重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培养。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广大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接触自然和社会,参加劳动和实践。课程教材改革难度虽大,但必须改。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一步制定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考虑到制定新课程体系需要较长时间,国家教委和各省区市教育部门现在起就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审慎地研究并调整现行课程方案。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学工作方案的研究和实验,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要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六)加强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校长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教师更是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职前师范教育与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希望各级师范教育系统、教师培训系统都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认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师待遇,把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素质不断提高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创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及时表彰、总结,推广与奖励。

(七)切实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目前,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能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有力的导向作用。但初中以上升学考试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还难以满足对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要特点的素质教育的全面评价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关于素质教育自身的评价制度。湖南汨罗、山东烟台等地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包括科学的、有效的导向机制、制约机制、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但实践表明,局部地区改革试点的经验,一旦在大面积地区推广,有时会遇到一些在局部试点时未曾有过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对试点经验的推广,都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审慎操作。

最近,国家教委已修订下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希望各地据此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即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从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以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同时,还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监测指标,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监测体系。总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总结和交流开展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

(八)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产生“应试教育”倾向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我国社会用人制度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尚未完善的条件下,学历往往成为判断人的知识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与“应试教育”追求高学历、重書本知识轻实践能力,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条件。国家教委要配合劳动、人事部门逐步实行学历与能力并重的用人制度,重学历但不唯学历,重在真才实学,还应加快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为全体受教育者都能提供成才的机会和条件。

在我国跨世纪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基础教育领域有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两者都离不开素质教育。我们相信,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关系祖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高质量基础教育,即一流素质教育一定能够在全国得到成功的实施。

作者:朱开轩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2:

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理念指导下, 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 “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建设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从教师有效学习和小学英语教学特点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入手,探索建设具有连贯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实践类精品课程群,为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取得、共享、应用、生成和创新教师知识提供持续而系统的支持。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精品课程群;创新与实践

引言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针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和教学特点建设相对应的教师教育课程群,可以较为全面地带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手段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这些教学特点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英语师资,我们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广西小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为依托,探索建设以“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http://pett.gxtc.edu.cn)为中轴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小学英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通盘考虑各门课程在学习目标、内容拓展、教学组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相互加强、循序渐进,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和系统性支持。

一、理论依据

在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颇具影响的有两个理论,一是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舒尔曼将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分为七类:教育目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学内容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这些“教学内容知识”被称为“教师独有的知识领域”;二是格鲁斯曼(Grossman)提出的教学实践的三个核心概念:教与学的展示、教与学过程的分解、接近实情的教与学。[1] 教师知识分类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却是他们经过高度综合各类知识并赋予个人理解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开发和建设有助于师范生获取和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和信念等四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具有价值导向性、情境依赖性、背景丰富性等特征。教师实践性知识还具有行动性、身体化、默会性的特征,必须被“做出来”。实践性知识隐藏在教师的整体经验之中,它能够被提炼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将受到教师后续行动的检验,并指导他们的后续行动。[2]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来看,建设基于实践情境且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让师范生在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实践性知识,缩短师范生适应教师职业的过程。

斯皮若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充分理解概念的丰富内涵并相对完整地阐释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情境,“所谓认知弹性,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方式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3]由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在观察、探究、交流和实践反思中培养起来的,而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过程,教师教育课程应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有机整合和管理教学内容知识和教师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提供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和知识表征方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支持教师以多种方式建构和重构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教学实践情境,保证职前职后专业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层次上得到不断提升。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开发最高效能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经过慎重设计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4]在研究教师有效学习之初,我们从小学英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的学习需要和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总结提炼出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主张,小学英语教学法类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主题的教学应该按照“体验/经验(Experience)→探究(Exploration)→交流(Exchange)→拓展(Extension)→评价(Evaluation)” 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 因为,基于“体验/经验”的学习活动能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时创造真实而具体的情境;基于“探究”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态度和习惯;基于“交流”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互动交流和教师知识的建构、重构;基于“拓展”的学习活动能促进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和灵活性的知识和技能;基于“评价”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和自主专业发展。符合教师知识建构规律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教师教育课程知识呈现方式的整合,可以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改革实践

1.建设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 课程

通过声音去感觉语言、通过模仿去学习语言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特点,小学英语教师不但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还需要纯正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来感化和吸引学生,更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和维持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由于高等教育面向所有英语专业建设的英语语音教材难以满足小学英语师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尝试建设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http://pett.gxtc.edu.cn/yy/)。[5]在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多纬度整合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在保证英语语音基础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的“课程网页”根据英语语音学习特点和课程层次性学习目标,按照 “观察模仿 →观察研究 → 归纳领会 →跟读单词 →跟读课文→学说歌谣→学唱歌曲→模仿朗读故事 →课堂用语模仿”的顺序编辑呈现各单元的学习内容,以此为框架整合现有的优质英语语音教学资源和富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的语音技能训练内容,使语音课程教学资源、语音学习方式、语音教学策略和语音技能提升过程得到有效整合。

课程教学按照单元网页设计内容,循序渐进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活动,让师范生在“观察模仿”授课教师录像过程中体验和模仿正确的发音并掌握方法;在“观察研究”动画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中找出自身发音存在的问题并从发音口型和舌位变化等角度进行纠音正音;通过“归纳领会”学习英语语音知识;在 “跟读单词”中通过一词一个动画文件的方式练习读准小学英语最常用的英语单词;通过“跟读课文”学习语音模仿地道、语调变化富有感情色彩的小学英语动画教材;在“学说歌谣”、“学唱歌曲”中配合动作表情说唱小学英语教材和其他儿童英语歌谣、歌曲;在“模仿朗读故事”中体验和探究如何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表达故事的思想感情;在“课堂用语模仿”中初步感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语音教学方式不但能帮助师范生学习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技能,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自然会成为他们的一种教学信念,影响着他们后续的小学英语教学行动。

“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http://pett.gxtc.edu.cn/yy/)的课程评价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保持一致,考核内容包括小学英语教材朗读录音作业、小学英语对话课文表演、儿童英语故事表演、英语歌曲歌谣演唱、给英语卡通电影配音等。课程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的细化,以此引领和促进师范生在准备课程考核过程中自主强化练习实践,掌握正确标准的英语发音、节奏规律和语调,学会使用自然得体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思想,同时训练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听、做、说、唱、玩、演等技能。为了保证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拓展性,在后续的其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中,语音技能都纳入其中,促进师范生自觉增强英语语音、语调的感情色彩和交际功能,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歌曲歌谣说唱技能,积累相关实践性知识。

2.建设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

以观察和研究动态多变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专业学习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由于以纸质为媒介的或缺乏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我们结合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英语方向课程和广西地方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建设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http://pett.gxtc.edu.cn/jy/ ),[6]该课程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课程内容结构“课程网页”以模块和单元网页的形式设计,整合了小学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性知识。各模块内容根据其在小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分为若干单元,单元内容则根据师范生获取教师知识的规律,按照“案例观摩研读 →交流研讨→自主拓展学习→技能训练”的程序编辑和添加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有录像、文本、PowerPoint和Flash。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有小学英语教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全国各地小学英语教师优秀教研成果、师范生优秀学习成果以及广西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生成资源等,同时通过“教学技能训练”指导师范生如何利用资源进行与单元主题有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引领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学会不断接受外界输入的知识并建构和重构知识。

第二,课程教学过程具有教师知识建构过程的动态性。“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堂教学结合“课程网页”教学资源,采用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组织实施,通过设计和组织基于“体验/经验”的学习活动让师范生感知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性知识,通过组织“探究”学习活动引领师范生学会在反思和阐释中对教与学过程的分解形成个人理解,在“交流”活动中帮助师范生通过教与学的分解建构专业的、多维度的理解,通过 “拓展”学习活动让师范生获取灵活性知识并为知识迁移创造条件,通过课堂“评价”获得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指导师范生课后自主学习。

第三,课程评价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和动态生成过程。“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考核以教学技能展示为主,通过“教小学歌曲歌谣、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课件制作、观课和评课、微格教学”等考核项目促进师范生在“接近实情的教与学”中生成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另外还设计有“文献阅读交流和教学反思”考核项目,促进师范生分享和梳理教师知识。这种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养成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很好地与小学英语具体教学情境建立联系,有利于师范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入职时尽快适应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情境,在考核中形成的实践、反思、学习借鉴、再实践、再反思的学习习惯会引导教师职后自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小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深入思考,提高教师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学习借鉴理论知识和他人实践经验的意识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新知识愈加合理有效。

3.建设基于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英语不但具有目的语的示范和语言输入作用,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载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观察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和教学实习时发现,由于他们所学的英语口语课程是面向所有英语专业设计的,所学内容难以直接迁移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从而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为了帮助师范生提高课堂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我们探索建设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http://pett.gxtc.edu.cn/ky/ )。

在特定情境中知道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话语的有效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网络课程内容结构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基本环节设计教学模块,各模块再根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教学活动形式设计单元网页,单元网页按照“课堂观察→话语分析→练习实践”的程序呈现课程内容,以帮助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对特定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建构一个清晰的图式。

基于情境并通过行动和反思学习使用恰当的话语、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特色。该课程资源“课堂观察”里的视频从全国各地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录像中剪辑,侧重从教师课堂话语使用视角观察优秀教师“教与学的展示”;“话语分析”以国内外教师话语分析研究成果为基础,指导学习者如何从教师话语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教与学过程的分解”,分享优秀教师在特定情境中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知识和经验,在“话语分析”中领会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吸收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有效使用和自觉完善课堂教学语言的意识;“练习实践”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录像片段配音、设计和展示微格教学、分析同伴话语等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师范生在“接近实情的教与学”中学习运用地道且丰富多样的教学语言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行动和反思中学会如何有效发挥教师话语的不同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组织效果。

4.建设有助于教师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为教师建构和发展系统的专业知识提供帮助,有技术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方便教师分享具有传承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的各门课程除了主体内容结构的“课程网页”外,都设计有子栏目管理各种拓展性和生成性资源,另外还建设有“小学英语教师成长记录和优秀教师风采”(http://pett.gxtc.edu.cn/jf/)等5个支持性、拓展性网站,学习论坛。这些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不但记录着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展现自我、分享知识等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足迹,还延伸至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教师培训和小学生英语学习实验等动态发展内容。为了方便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访问学习,网站设计有“站内链接”和“站内搜索”功能,在“站内搜索”栏输入某一关键词,搜索结果可以一次性列出课程群所有相关资源及链接,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师知识传播、分享和增值的效能。

三、改革成效

自2008年开始,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小教大专英语班、小教本科英语方向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培养取得明显效果。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师范生自我完善意识较强,小学英语听、做、说、唱、演、玩等基本教学技能掌握得较好,在教育实习中,他们勇于探究,积极实践,善于反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符合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能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深受小学生欢迎,优秀实习生上的汇报课能在广大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中发挥同伴专业引领的作用。进入小学英语教学岗位的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各种小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需要,部分毕业生能在入职第一、第二年就在广西地方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很快发展成为地方小学英语教学骨干教师。

四、推广应用

基于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群向所有访问者开放,在小学英语教师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辐射和专业引领作用。渗透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引领的课程资源能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广大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广西“国培计划”(2010-2011年) 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本精品课程群资源为小学英语教师在线拓展学习和主题研修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持。[7][8]截止到2012年7月,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访问量达27万多人次,具有传承价值的教师知识和实践经验得到广泛传播和分享,课程群的专业引领效能得到同行专家和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高度评价。

结束语

以 “广西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网”(http://pett.gxtc.edu.cn) 为中轴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实践类精品课程及其支持性和拓展性网站各自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具有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的语音技能训练是“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学习的基础,基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师话语分析的口语课程是“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学习的提升,支持性和拓展性平台记录着师范生和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教研成果,这些连贯性和动态发展性构成了富有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特色的整体性,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学习提高英语语音技能、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语言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供系统支持,解决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开创了小学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然而,教育的发展性和教学的独特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将深入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互动提升中不断建设和发展精品课程群,提升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卢乃桂.教学内容知识:教师教育中教学实践课程的重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69-73.

[2]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3]Spiro, R.J., Feltovich, P. J., Jacobson M. J., & Coulson,R. 1991.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EB/OL]. http://tip.

psychology.org/spiro.html, 2012-7-18.

[4]蓝卫红.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课堂5E教学设计模式运用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14-118.

[5]蓝卫红,农民强,麦雪. “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设计特色和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

112-115.

[6]蓝卫红,农民强,欧黄海.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建设特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0-23.

[7]学科主页:小学英语. “国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DB/OL].http://guangxi.

guopei.teacher.com.cn/IndexPage/subjectindex.aspx?subjectID=23,2010.

[8]学科主页:小学英语.“国培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DB/OL].http://guangxi.

gp2011.teacher.com.cn/IndexPage/subjectindex.aspx?subjectID=19, 2011.

(编辑:王天鹏)

作者:蓝卫红,农民强,欧黄海,钟敏,陈陆健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3:

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 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 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 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要真正把握他、驾驭他,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产生顾此失彼,当强调这一方面又可能忽视别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又放松了次要矛盾,注意了特殊性又忽视了普遍性,或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增加素质教育的科学预见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我们借用这一古语,来表明个人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不能为了个人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要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谁破坏大自然,最终自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不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人,他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失调而陷入畸形。保持人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应当构成人的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古代传统的积淀,而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全面发展当然是落实在个体上,亦即前面所说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会的问题;而学生在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时候,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决计找不到离开了情感的独立的认知活动,也决计找不到离开了认知的独立的情感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注重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熟视无睹,甚至采取雪上加霜的做法伤害学生积极的情感。目前有许多小学生不喜欢语文,也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当然同各科教学都有关系,但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没有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实在是难辞其咎的。有人说:忽视情感,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这是各科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认知和情感互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使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有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由此可见,在教育中,片面强调个体发展或集体发展,亦即把个体与集体对立起来的观点与作法是错误的。

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就是要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循守旧,具体行为是错误的,脱离实际,为所欲为是不可取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诸方面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自我完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就能在实施中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七大和第三次全教会、胡锦涛同志谈话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胡娇阳

上一篇:农村支部总结下一篇:物流管理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