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小学国学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实施研究

摘 要:本研究阐述了小学国学教育的重大意义,针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和教育力量统筹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小学国学教育实施的相应策略,包括筛选国学经典教材、提升国学教师素养、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家校合作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理清了国学教育实施策略的思路,对促进小学国学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小学;国学;意义;策略

一、引言

(一)“国学”的含义

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 而在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国学”以“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论,包括古诗词、古代经典名著等等。

(二)“国学”研究的意义

深入了解小学国学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使国学教育在小学校园扎根发芽,从而提高国人传统文化素养。本研究综合提出了提高国学教育的策略,对小学国学教育步入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在我国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国学经典对小学教育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的发展

1.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积淀语感

国学的学习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量地诵读浅显生动的国学经典,识字量绝对会远远超过只专攻教科书的学生,为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也更高难度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不断接触大量生字、生僻字的时候,大脑能受到良好的刺激,得到充分开发。最后,对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诵读,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韵味。学生们从中积累到的不仅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有趣的历史典故,更是一种能化为己用的文学涵养。

2.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慢慢出现了部分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经典名著、历史故事、谚语民俗,这些都是小学生了解我们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例如夸父的不断追逐传递着要不懈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学弈的故事蕴含着要专心致志的道理;草船借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等,这些故事无一不以其生动形象的语文形式向小学生传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3.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树立健全人生观

诵读国学经典是帮助孩子充实内心世界,提升品行修养的有效途径。里面各色以小见大的小故事生动有趣,打破传统说教的德育方式,浅显易懂又易于接受,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能让学生熟读于口的同时也濡染于心。还有许多诗词歌赋、文化礼俗都交融着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如此浸染之下,何愁学生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呢?

(二) 促进教师的发展

1.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文化内涵,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尤其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国学的学习绝对是帮助教师吸取民族文化精华的绝佳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沉淀下的国人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学习之,能增加教师课堂的厚度。

2.促进儒家教学理念的形成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总结了两千多年前的教育经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实现教育的八条目,既体现了实现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向和途径。这些国学经典中的文化营养被教师汲取后,不仅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其中蕴含着的儒家文化,更能让教师形成注重开发学生自身价值、能力和个性的教学理念,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生涯中保持着青春活力。

3.有助于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是复杂性,除了工作上的繁琐复杂,需要处理的人及关系也十分复杂。国学中的人生哲学能引领教师的思想,净化其灵魂,并形成更高尚的人格、师德,并运用适宜的交往技巧,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个人魅力。

三、小学国学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举隅

(一)实施组织不够完善

国学是新兴的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上缺乏成熟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因此国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关于教材、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更缺少相关的教育政策引领指导。

1.教材混乱,缺乏科学性

国学教材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编自印的《诗文选编》、老师在黑板上的随抄随背以及家长出资购买的教材。这样随意选择而没有经过科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势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混乱无序,教育效果的降低。

2.师资不足,缺乏保障性

师资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师资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目前专门的国学教师十分稀少,一般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其中以语文教师兼任较多。这些兼任的国学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教学素养,国学水平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导致国学教育的开展得不到硬件的保障,声势浩大而后劲不足。

3.评价随意,缺乏规范性

教材的随意导致国学的教学评价也十分随意,一般由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判。但是这种竞赛活动只能由少数拔尖的学生参加,不仅影响其他一般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评判的检测方式缺少相关标准作为依据,随意而主观,還会影响到国学教育的规范性。

4.政策模糊,缺乏支撑性

教育部门对国学课程的兴起一直持积极倡导的态度,但是关于国学教育的文件却迟迟没有出台。国学的教育目标、方针和原则都没有一致的明文规定,令国学校本课程陷入尴尬状态。一些有条件有兴趣而早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因此而苦苦摸索,前进艰难;偏远一些的学校则因为没有相关文件支撑,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甚至连开展的机会都没有。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1.枯燥无味

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大多集中在经典诵读方面,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只会慢慢消磨掉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低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痛苦和折磨,展现不出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更不要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涤荡了。

2.脱离现实

小学的国学教育中往往容易出现五种错误的倾向:泥古不跟新、孤立不融汇、深僻不易懂、守旧不变通和只学不致用。而这五种倾向实际也就是国学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所致。任何与现实相剥离的理论都会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效用,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力量过于单一

众多研究表明,学校与家庭两股教育力量如果能相互融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家长往往会受自己经验的限制,或者与学校缺乏沟通,从而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产生质疑。家庭的反对意见会让学生感到可以放松学习,给学校的教学活动带来许多不便。

四、提高小学国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 优化实施国学的组织策略

1.筛选国学经典教材

选取恰当的国学经典篇目是在小学校园中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前提保证,国学虽然是古人历经千年后流传下来的精髓,里面也有不少内容还不适合小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在选择时体现经典性,使选取的教材既符合文化传承的作用,又符合当今教师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注意切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强调知行合一。

2.提升国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国学素养提高了,才能提高小学国学的教学质量。在国学课程出现后,很多老师选择了自学来增加国学方面的知识,买本相关资料书,或者上网查找一些资料,但关门造车能带来的提高空间实在有限。其实要提高老师的国学水平其实有很多途径,例如:集体学习研讨、专家讲座学习、网络平台辅助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3.改进国学评价模式

在国学教学评价模式中,激励性的学生评价和反思性的教师评价能让学生和教师既有竞争的压力又有前进的动力,既从过程中感到紧张,又能从结果中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4.出台促进国学的相关政策

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政府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倡导,还要以相关的文件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国学教育在小学中的实施。小学国学教育有了政策的指向,有据可依,便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未来。

(二)改进实施国学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在国学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保障其教育实效。低年级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喜爱的动画和经典故事相融,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大道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经典名著读书报告会和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有效吸收,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精华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学以致用

国学虽然是古人的东西,但却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的。国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国传统的珍视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能以这些认知来指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3.联系生活实际

在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还需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比较难以理解的国学时其实是一知半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材料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用语言描述、直观的图像把文字展现出来。课堂讲解要联系现实,课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国学中各种各类的素材,细心观察周边的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样学生才能学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 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

1.创建国学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国学渗透力

在小学中进行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在学校橱窗、黑板报里展现以“国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习心得和文学典故;在走廊上、教室墙壁上挂上古代圣贤的画像、名言警句;课间和午间的广播时间播放国学里的经典小故事和广为传颂的经典佳句;开展诸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和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通通是国学精髓,在充盈着国学气息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日复一日地浸染着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

2.营造国学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家庭氛围对于国学教育的开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开设国学这一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和家长们达成共识,争取到家长对此的支持。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国学评价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增加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也可以教给家长一些易于操作的引导方法,例如亲子共读,定期抽查,鼓励评价等,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家庭氛围。

五、結语

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也同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确保小学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家长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只有充分意识到国学对小学教育的意义,唤起教育实践者对国学教育的重视,才能让国学教育在小学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本研究通过阅读参考大量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资料,厘清了国学对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且在国学的实施组织、教学方式和教育力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研究最大亮点在于:看到了家庭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以家校合作增强国学教育力的实施策略,结合前人的成果,为国学教育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

[2] 马琳萍,王秋雯,侯凤翔.现阶段小学国学教育问题举隅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23):188-189.

[3] 杨凤.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与感悟[J].中国农村教育,2011(8):52-53.

[4] 周凤梅.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价值的研究——以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三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 何成银.小学国学教育区域化推进研究_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教育研究,2010(1):104-108.

作者:梁洁

第2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种背景下,核心素养价值观的提出,对小学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国学经典诵读”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探索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为小学阶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水平提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兴国之本是教育,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教育,而基础教育则是国家教育的根本点所在。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极大,而语文教育又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是学生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其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程教授的过程中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给予关注,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了解,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和激发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能够对小学生的文化体系丰富,对其学习习惯优化,还能够对他们的文学审美进行培养。

一、“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是教学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指的是学生对国学经典名著阅读、教师指导的教学过程。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实施需要对小学教育中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平台。国学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中华民族祖先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生的智慧思考都凝聚在国学经典中。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让经典古诗文感染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受到无形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受到经典的影响,从而达到学生人格健全、心灵净化、情操陶冶的目的。同时,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实际上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小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和接触,在小学生的心灵里播撒优秀文化的种子,让小学生对经典的文化营养进行吸收。因此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开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对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感受,这对于学生对优秀文化传承、个体生命成长意义重大。

二、“國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实施存在的问题

1.国学经典诵读时间难以保证。在小学阶段,大课间、课堂上是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安排,很多学生都没有固定、集中的经典诵读时间,教师经典诵读教学时间也相对比较分散。学生和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地位会受到不固定、分散的阅读时间影响,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是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抽出一小部分时间来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学现状与经典诵读教学的连贯性、长期性等教学特点相违背,难以保证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时间。诵读经典这一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学生只有每天都诵读经典才会被传统文化感染,对于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够感悟到,学生才能在每天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提升自身。因此难以保证经典诵读时间,将会直接影响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

2.国学经典诵读评价方式欠缺。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有着多样的、多元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现阶段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主体相对比较单一,其主要的评价主体就是教师,在评价经典诵读教学中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就导致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单一化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比如对于中国经典的古诗词,教师对学生诵读效果的检验只有默写和背诵两种,很少有其他具备灵活性的评价方式。并且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完善的经典诵读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其评价仅仅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是在经典诵读中的表现,狭窄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经典诵读效果。

同时,教师单一的经典诵读评价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经典诵读的兴趣,甚至是感觉经典诵读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对经典诵读教学评价方式给予关注,积极寻求规范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3.国学经典诵读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教师的授课方式受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从现阶段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是大部分教师组织经典诵读教学的形式。大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根据课程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才能够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最好地发挥出来,实现学生道德修养提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但是课堂这一组织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小学生丧失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时,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比较单一,比如让小学生诵读一篇经典寓言,教师就仅仅是让学生通读全文,很少对寓言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直截了当地将寓言中所蕴含的精神告知学生,不给学生感悟经典的时间与机会,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也就随之丢失了。

三、“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实施的改进策略

1.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现阶段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相对比较单一,想要发挥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及意义,需要将经典诵读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地开展。首先,可以开展晨读活动,比如将古诗词诵读时间放在每天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内,班主任或语文教师提前来班级里,对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学生人数。很多小学生都不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如果教师不进行监督,很多学生会难以约束自己。并且集体学习方式也深得小学生的喜爱,每天十五分钟,日积月累学生的经典诵读数量必定会大量增加。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比如说古诗文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词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并且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经典文化知识进行积累,在探讨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经典。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自己喜欢的经典文本来学校进行诵读,每一周的语文课有一节设置为经典诵读课,在下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能够对诵读的感悟进行分享交流,学生也可以进行书籍的借阅,将经典诵读的空间扩大。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不可或缺,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能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查,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现阶段单一的经典诵读教学评价体系亟待改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在评价学生的经典诵读情况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诗文表演或者是名著知识竞赛等,这样既能够将学生对经典诵读内容印象的加深,也能够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情增加。同时教师还需要对经典诵读的抽查记录进行登记,然后定期组织学生对诵读的经典进行回顾,比如采用展示活动或者是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进行。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是评价经典诵读的主体,笔者认为应该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评价中来,比如采用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班级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而家长的评价则在课后对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和状态进行客观评价,将学生最真实的表现告知教师,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一步加以引导。

3.研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材。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教材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经典诵读教材也直接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效果。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师采用的经典诵读教材都会有所差异,但是其选择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必须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相符合。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研发与选择可以从下面两点来入手:

一是选择的经典诵读教材一定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比如在低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选择文配画的经典诵读文本让学生产生诵读兴趣,经典诵读的难度也要适当降低。而在学生到三、四年级之后其诵读经典的难度可以适当提高,诵读文本中的插图也可以去掉。二是教师在选择经典诵读教材时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说农村地区的教师不要盲目追求适用于城市地區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城乡两地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有着一定差距存在。

4.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式来看,其需要进行丰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一是利用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激发出来,一些经典教材并不具备故事性,很难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丰富文本内容,也可以采用视频、音频播放的方式将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激发出来;二是学生在诵读经典时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分组诵读、班级诵读,比如说等量、不同的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诵读,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评价小组诵读效果,或者是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时,可以采用班级为单位的方式,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能够增进学生间的交流。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起点,小学阶段的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今后的素质水平提升有着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各地区小学纷纷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但是从现阶段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限制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更好的实施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活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研发经典诵读教材和运用多样教学方式等来改进,进而提升小学阶段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冬.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2018(3).

[2]丁红来.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0(1).

作者:苏小丽

第3篇: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摘要】文章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研究切入点,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问题从诵读范围、诵读兴趣、诵读环境、诵读时间、诵读方法等五个层面,提出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问题;对策

小学是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良好途径。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勇于对已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革新,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从而真正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

一、在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進,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格塑造及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更好地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文学素养,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小学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递知识的重要任务,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职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正处于养成的最佳时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必要。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可以受到古代圣贤智慧和伟大思想的熏陶,学会明辨是非,形成得体的言谈举止,在原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有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国学经典为小学德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正所谓“熟读精思”,小学生通过诵读,理解经典的内容及思想,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有利于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国学经典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完善自身品格,并以外显行为,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二、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1.诵读内容选择较为随意。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较为随意,选择的诵读内容未能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在开展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听不懂、理解不透彻的问题[1]。挑选诵读内容时,教师要接触大量的经典篇目,研读相关方面的内容,并组织其他语文教师探讨、交流,精挑细选后再组织学生诵读。对于《论语》《三字经》《大学》等国学经典篇目,进行深入解析,围绕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尽量选择一些小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篇目或者章节。教师在选用诵读篇目时,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补充的方式增加一些诵读章节,避免重复篇目的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诵读成效有待增强。有时候,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成效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生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没有掌握到实质内容,导致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也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选择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诵读方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从而提升诵读成效[2]。

三、实施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1.明确和细化经典诵读的范围。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尤其是注重诵读内容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最大限度地推荐学生阅读不同年代的经典内容。教师可将诵读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年段、中年段和低年段。高年段所采用的国学经典内容相对较深,篇目种类可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例如,可以选取不同朝代的诗歌、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就中年段而言,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选取《三字经》等名篇的片段,让学生一边诵读经典一边感受道德规范,通过诵读过程逐渐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及综合素养,进而形成儒雅的品质;就低年段而言,低年级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认知较为有限,可以为其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经典诵读内容。一般而言,低年段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主要是古诗,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深入感受诗中体现的意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另外,每个年级自选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学生诵读的篇目,比如,低年级可选《二十四节气歌》《百家姓》等,中高年级可以选读《孟子》《论语》等。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统编版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内容,让学生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诵读经典篇目。

2.增强经典诵读的趣味性。兴趣是小学生经典诵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诵读的情感,让学生喜欢诵读,热衷于诵读。教师通过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个体的兴趣点,真正从阅读教学行为上,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诵读经典视为一种有趣的、快乐的学习体验。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呢?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示范诵读环节,这一环节对学生影响很大,因为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示范诵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诵读是如此美妙的事情,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经典诵读教学中。只要有热情,能大声朗读,就能成为一个诵读小老师。鼓励学生“跟我读”,引导全班学生齐读、比赛读、个别展示读、接龙读、默读,只要自然地诵读就能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把经典诵读的学习贯穿到其他学科,如书法和美术。书法课上,教师可以把中国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课堂,指导欣赏,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创作与经典文化相关的画作。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读经典故事画出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鼓励学生把诗词、故事等画成通俗易懂的绘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选国学经典篇目、名人志士故事,让学生从诵读到绘画再到书写,以此满足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喜欢画画的爱好、记录感想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的诵读兴趣。此外,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内容,古诗文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读出韵律节奏,也可以根据节奏进行吟唱,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如,谷建芬老师谱曲的《新学堂歌》,教师就可以在音乐课上带领学生去学唱并且边唱边跳,编成韵律操,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学习经典,在玩乐时吟诵经典。

3.营造有益于诵读的人文环境。培养小学生的诵读意识,需要为其营造适宜的诵读环境。校园里的橱窗、宣传栏里,可以张贴有关国学经典的人物名言、美德故事等宣传画,校园广播也可定期播送经典文化内容,楼道、教室内也可以展示经典诗句、传统故事及典型人物图片[3]。学期内,教师可有计划地开展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以节选的形式被纳入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论语》节选诵读比赛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论语》中的节选内容参与比赛。学生先对自己所选的比赛内容进行诵读和解读。然后,教师以学生的诵读表现为评判依据,按照奖励标准对学生的诵读表现给出评价,可以采用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的方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后续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思想及文化,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使学生受益。

除了营造校园诵读氛围之外,教师也要创建有益于诵读的教室环境。例如,将《论语》的著名语句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栏内开设一小块“诗文天地”,把学生的古诗配画、经典小报、书法作品展示在内。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设置交流环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畅谈体会,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经典诵读内容展开探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把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结合起来。

4.保障经典诵读时间。诵读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诵读成效。只有保证学生诵读时间充足,才能有效提升诵读的成效,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其一,明确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设置固定时间用以安排经典诵读活动。每一期诵读活动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且要按时开展,避免出现诵读活动断续问题,以此确保诵读活动的连贯性和持续性[4]。诵读活动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其二,注重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教师可以同家长进行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每天睡前10分钟与学生一起学习,引领学生养成每天诵读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感受经典的魅力,一同走进国学的殿堂。其三,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设置经典诵读时间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感受经典作品的途径,进而逐渐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要根据诵读内容,制订诵读计划,合理地布置诵读内容,引领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如,教室的黑板上留出一角,每天精选一首或一句古诗,工整漂亮地书写在一角,学生在一天的时间里随时都可以欣赏、诵读,养成每天一诵的习惯。

5.开展多样诵读活动。学校开展的诵读活动要丰富有趣,可以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方面进行,满足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舞蹈中感受经典的韵律,在绘画中理解经典的内涵,通过书法的展示感受经典的魅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激起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熟读成诵、自然成诵。教师在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时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紧密结合国学经典内容及人物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榜样,为自身学习增加动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寻找国学經典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利用国学经典理论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帮助学生借助榜样力量约束自我行为,逐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6.加强经典诵读的指导。对于小学生来说,国学经典内容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因为内容呈现方式以古文为主,很多字词意思往往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去理解,还有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容易让小学生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做好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可以采用领读的诵读方法,通过示范领读和学生逐句跟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节奏感[5]。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将自身情感与诵读内容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切入,利用熟悉的生活或学习经验,促进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时,教师可用动画演示西北边地大漠壮阔的风光,奔腾的黄河,孤零零的群山,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配上《折杨柳》这首勾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乐曲,学生就会自然地进入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在音乐和动画营造的情景中,学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乐曲的欣赏也能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妙。

总而言之,我国高度关注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内容,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思想道德教育。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内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既为小学生提供了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也有利于完善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语言储备,提高其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6]。只有探寻到与小学语文学科相契合的教学方式,国学经典诵读成效才能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綦飞.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8):32-34.

[2]刘春晓.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9):53-54.

[3]石海宁.浅谈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1.

[4]高晴晴,施国春.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11):142-143.

[5]李红梅.论在小学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重要性[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2.

[6]张青.小学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实施途径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6):87-88.

作者:雒燕平

第4篇: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促使学校师生诵读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营造国学经典的书香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向课外、向生活学习的能力,并在诵读中陶冶情感,浸润心灵,提升人生境界。

3.让诵读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助推器。

二、阅读内容

学生:教育局推荐诵读内容。

三、实施途径

(一)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推荐内容,自主安排背诵。

(二)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一般在课上进行。

三、实施过程

(一)精选诵读内容。

经典诵读内容分年段推荐:

一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二年级《弟子规》《笠翁对韵》《孝经》 三年级《论语》故事、成语典故 四年级《论语》1-10篇 五年级《论语》11-20篇 六年级《大学》《中庸》

(二)培养学生热爱诵读的习惯。

班级每周必须安排并上好1节的国学课,让国学课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每天早晨合理安排20分钟晨诵(8:00—8:20)。

(三)评价激励手段要跟紧。

1.激励形式多样:为了让学生养成习惯诵读,老师为孩子设计一顶顶高帽、一项项奖励,变着花样去表扬奖励,让表扬经常地落到学习差、纪律差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2.阅读考级制度。 (1)、全校共设12个级别,教师需向学生说明各级阅读量,使全体学生了解各级考查的内容和标准,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诵读活动。

(2)中小考核以年级部为单位,学区考核以学校为单位,先进行报名考核,最后教研室在年级推荐以后组织终审一次考核。

(四)丰富师生阅读活动。

1.做好课前两分钟活动。课前两分钟活动内容要诵读古诗词。 2.定期组织学生举行诵读比赛。

四、阅读评价

在全面展开诵读活动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定期进行交流检测,使活动有效开展,落到实处。根据学校情况,制定评估细则如下:

班级学生的诵读成绩,每学期检测两次,最后折合为10分,计入语文教师教学成绩考核。

第5篇:盐城市大冈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盐城市大冈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是盐阜地区办学历史最长的学校之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000名,100多名教职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强化“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建设特色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多年来,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以德育工作为切入口,加强德育活动系列化的实践研究,积极开发德育资源,注重德育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002年被命名为市首批小学特色学校(德育活动系列化)。

近年来,学校本着以学生的全体、全面发展为本,为了更好认真落实新课程,扎实开展四名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不断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新亮点、新特色。现通过多方调研,组织多次讨论,确定以“国学启蒙教育”为我校新的特色项目,着力实施。特制订此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区教育局统一部署的大力实施“四名”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正努力创建“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并形成一条新的德育教育途径,实现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发展特色创特色学校——凸显特色树学校品牌的最终目标。

二、创建背景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一般意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和文化不断冲击我国的文化,特别是西方的一些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后,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容易忽略或忽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习,造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养成比较片面或者缺失的状况。 我们有的学生,外语很好,就是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懂得美元、英镑(经济),就是不了解《论语》《史记》《左传》;有的中学生,学了十二年语文,居然写不出一张规范的字条和应用文;学过数百篇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许多中小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三、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1.文化传承的需要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教育人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这些当今世界科学精英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提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充分说明,当今人类的优秀分子,已经深刻地预见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二十一世纪世界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其二,中国改革开放近30多年以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人心,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被广泛吸纳,特别是“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对文化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实现“先进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上如何培育出一代新人,研究国学教育,提升国学价值,弘扬民族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教育使命的回归

教育永远肩负着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大使命,今天中国的教育就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迁延的使命。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回归点。离开了文化背景的教育是不可思议的,一切得以迁延的民族文化,其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的成功所致,反之,凡是不能承传文化迁延的教育,绝不是成功的教育。而当前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己文化的传承,因此,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尤其是德育素养,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

3.道德建设的需要

实施国学教育,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目的不是复古,而是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以“和以贵”为文明要义的国

学,符合“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潮流,符合“以德治国”的理念;以“自强不息”为主旋律的文化精神,对防止出现“精神乞丐”,具有强大的阻抗作用;以“君子人格”为国学教育的首选人格,对实现由工作向事业,由快乐向幸福,由知识向智慧的三大转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4.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当今国际,没有中国的全面参与,是不完整的国际活动,这个时候,文明国家如何在国际上确立自己的地位?怎样才能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时代和历史大背景下,既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在教育上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的双向建构,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更是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

基于以上四点认识,我们选择了“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学校新的特色研究课题,并开始了全校性的国学启蒙教育行动。

四、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

国学是指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总称,比如先秦的四言、汉魏的五言、七言,唐朝的格律诗,宋朝的长短句,元朝的散曲等等,色彩缤纷,各得其妙。国学范围甚广,包括全部固有的中国学术,也涵盖现代新的创作和新的成果,其中古代的文化成分较多,文化积累极为丰富。作为小学,我们提出的“国学启蒙教育”,是一个既广义而又一定范围里比较狭窄的概念,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那些小学生必须知道的,而且能够理解的与国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活动,我们的设想是主要包括三个领域: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诗词歌赋的继承扬弃,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鉴于此,我们确定把“诗”、“礼”两项国学之精华作为我校“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诗:包括《四书》《五经》《论语》(诸子百家)《百家姓》等等文化典籍、历代散文、诗歌辞赋、格言对联等;

礼: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包括忠孝、诚信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

具体安排:

一年级: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1);

二年级:三字经、启蒙巧对(诗歌对仗、压韵等基本知识),唐诗三百首(2);

三年级:弟子规、增广贤文(礼仪道德篇目)、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3); 四年级: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4),祖国简史(1); 五年级: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唐诗三百首(5),中国传统文化大观,祖国简史(2)。

六年级:诸子百家(代表)——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孙武、孙膑、苏秦、吕不韦等人的有关故事、著作、思想,唐诗三百首(6),四大名著,祖国简史(3);

五、实施目标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推广国学思想。

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在我校全面推广国学思想,使我校师生普遍接受一遍基本的国学知识教育,并通过学生和家长实现家校联系,让更多的家长也能够同样受到国学启蒙教育。

2、懂得我国的基本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通过对祖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使师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来就有的基本传统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加强对人生的认识,提升个人的修养。

3、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熟读古诗文佳作,感受祖国文学艺术的魅力。学生小学六年毕业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系列化经典诗文,能够赏析简单的必须熟悉的历代散文、诗歌辞赋、格言对联等,同时感受祖国文学艺术的魅力。

4、了解我国传统道德,做到忠孝、诚信,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熟读《千字文》《三字经》《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弟子规》《童子礼》等古代忠孝、诚信经典佳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实施措施。

1、成立学校“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将“国学启蒙教育”特色建设纳入全校正常的工作中去。

2、开辟国学启蒙教育的阵地。结合区关于“四名”工程的建设中关于名在文化的具体要求,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国学教育”文化氛围,开辟国学教育三大阵地,包括:国学长廊,古诗上墙,学校网站。在校园醒目处建立一块电子屏

幕,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3、编写印制校本教材。精心选择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编写大冈小学国学教育读本——每年级一册,六个年级自成体系,供教师教学和学生诵读。

4、开展礼仪教育学习活动。除了在思品课渗透传统礼仪教育外,逐步倡导师生使用日常礼仪,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礼仪,使之扎根师生心田。

5、全员参与,全方位进行。区别不同层次,分别制订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参与这一教育行动中来。

第6篇:小学国学教育初探

[摘要]: 本文着手于国学的涵义,在分析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及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后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倡导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对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初探。

[关键词]: 小学国学;课程.

重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小学开设国学课程,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又如何实施呢?

一、国学的涵义

什么是“国学”呢?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对国学的解释,“国学称‘国故’,即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或者是“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学校,而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之通称,尤指太学和国子学。”《礼记·学记》上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術有序,国有学。”所谓“国有学”,大概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国”与“学”相连并称之语。当时所称的“国学”,实际上是朝廷及诸侯国中的最高学府,和后代的“太学”略为相似,也就是辞海中的第二种解释的意思,与今天所谈的“国学”名同而实异。“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1] (张岱年, 2003.) 《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把国学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含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科目”。由于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所以,国学实际上指的就是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疑虑如国学是不是太落后了?学生的负担是不是会增加?现代化的时代还需要国学吗?学生考试科目中没有国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必要吗?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调查组对某重点大学的八十六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只有四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一般人没有读过,也就是只有5%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在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是因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国学,没有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不只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国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感受我们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在小学开展国学教育重要意义在于: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学习国学可以增长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对国学兴趣的养成。兴趣是靠从小培养的,学生只有从小接触国学,慢慢领悟国学的精神博大,在生活中受到感悟,才能更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能增长学生做事情的智慧。国学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结晶,国学中包括很多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非三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心信,行之以廉洁,众皆悦之,自己为足,而不可与下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有前人的思想做指导,学生在成长中可以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增长学生的智慧。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竞争力和学生的爱国精神。《孙子兵法》中写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只有在学习阶段,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树立远大抱负,“如欲治平天下,天当近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才能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在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保存自身文化优势。中国人如果从小就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谁来继承中华文化呢?一个没有传承文化的国家, 是没有竞争力和影响不了世界的。学生只有从小学习国学,国家的未来才更有希望。

从小学习国学有助于学生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易·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只有学习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的精髓。中国儒家文化宣扬“礼”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简朴、积极进取、知行一致等行为。好的习惯在于教育养成,人的行为不能只用法律来规范,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从小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可以防止学生长大后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及整个国民的素质。

从小开展国学教育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文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也是不断充实的。历史文化就如同根基,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搭建我们的新文化。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国学的内容一般不好理解,很多人怀疑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国学的可行性。实际上,小学国学教育的开展从人和物两个因素上都具备了可行性。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国学的认知能力,而且小学阶段也是适合学习国学的年龄阶段。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科尔斯认为5到15岁的孩子,要实施宽严适度的道德教育,使其走出可能出现的精神危机。他强调人的品德与智力发展及成就一样重要,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而这项工程必须从人的童年开始。我国一些比较著名的专家学者像冰心、赵朴初等九位专家也提倡对国民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应从儿童抓起,认为应该建立一些儿童古典文学学校来培养学生的文学基础。 现在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在小学学习国学。在对卓雅小学32名家长的随机访问中,有81%的家长支持孩子在学校学习国学课程,感受国学文化。其中有34%的家长会让学生在周末参加国学班。据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讲,有一名家长为了让孩子能接受国学教育,还特意给学生转了学,进入了卓雅小学。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已经认识到了开展国学课程的必要性,已经作出了典范。据报道,深圳近百所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国学教育,他们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按照诗、礼、书、画、武、乐进行。深圳市罗湖区的凤光小学是深圳市较早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之一。凤光小学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国学教育:学校门口的大型电子屏幕每天都会播出学校精选出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学生们走进学校就能感受到国学的氛围。深圳市南山区的卓雅小学以国学为特色,组织学生清晨和下午上课前诵读国学经典,并把孔子的塑像置于校园最明显的位置突显文化氛围。卓雅小学校长陈斌认为 “国学教育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他还专门派人员对其他省市和学校做调研,借鉴经验,在学校内坚持并积极开展国学教育。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现在大多国学教师由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担任。2001年,武汉大学在本科教学中创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培养研究国学的人才。2005 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次招生两个班,计 58 名学生,采取6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高等学校对培养国学人才起了积极的作用。地方开展国学课程的小学也积极开展国学师资培训,所以,在国学教师培养方面,已经开始起步。

四、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

学校要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要有国学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范围从逻辑上既包括校定课程,也包括国家或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还在较大程度上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2](李臣之, 2004)现在国家还没有在小学阶段把国学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之内,但是国家允许学校进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校本课程。所以,小学要施行国学教育,就必须以学校为本进行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把握国家和地方政策。国家和地方的国学策略和课题研究为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出了总体的方向。小学应该在教育系统宏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基本走向进行课程开发。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观念。教师组织领导国学教学,对教学现有的教材和学生情况最为了解,在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推动同伴合作交流使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成为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民主化。在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校国学课程的领导层、课程教学专家、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资源开发环境,使得学校能开发出更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国学课程。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有领导权。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本身就是学校自主权的体现,校长作为学校教学的领导者,必须在面对问题和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有绝对的领导权。校长必须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前组织相关人员要对学校的办学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和课程设置总体预测。学校应采取问卷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国学的兴趣点和期望、建立良好的教师和领导队伍、考核学校建立国学教育设施的能力、分析现有教材以及把握开展国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校长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出现政策和动态作及时的调整,进行全程的管理。 (二)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从学生利益出发,教育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必须尊重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国学课程并不是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层次差异。国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国学中的经典作品,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治家格言》、《四书》、《老子》、《庄子》、《易经》等等。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而且这些作品在难易程度和深度上要适度,在编排课程内容时要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由易入难,难易结合并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成长阶段,校本课程的内容要新颖并能够增加小学生对国学的感悟和兴趣。小学生天性爱动,所以国学课程要把历史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领悟能力。小学生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学课程内容编排要适当。

小学进行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坚持长远发展原则。开设国学课程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华文化学术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学知识全部融会贯通,学校设置的课程要让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光考虑知识严密,也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等人文品格,不能把教材变成学生填鸭式说教。国学教材选择的标准之一是要突出人文性、审美性,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来考虑。国学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国学教材,应有浓厚的文化、尤其是人文文化气息。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选文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要求选择的教材要思想深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教材中文章篇目的选择、体裁、体例的安排,要突出时代性。在内容上合理编排,不同文章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不同方面,这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且,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靠一个人,在短时间之内就能完成的。编写出的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检验,所以,学校应重视学校开发的国学课程,对课程教授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校本课程适当的修改以使该课程设置能达到学校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使以学校为本的课程能够保持持久价值。 (三)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

开发校本课程要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丰富校本课程的内涵。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老师讲解和同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我国的国学古文学内容偏多,那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图片等内容,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理解。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标语条幅或雕塑等用隐性文化方法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和受到熏陶。国学教学还可以和政治理论课或语文等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学课程的内容的学习并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进行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实施,如学校如果靠近山林,可以对学生进行田园感悟教育、自然和谐教育等;学校可以利用特殊的节日进行国学宣传教育;学校可以用国学内容进行知识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程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快洁便利可以使学生对国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灵活方便,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网络还可以把学校的国学特色经验介绍给其他地区和学校,并能从其他地区和学校得到反馈意见和经验,实现资源互联共享。

国学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在小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只有学校和社会认识到这一点,让国学从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不断探索小学国学教育经验,中国的国学教育才能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国学入门丛书·序[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李臣之.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 取向与实做[J] . 课程教材教法, 2004,(5). [3] 刘旭东,张宁娟等.开发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4] 田冬.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1. [5] 宋惠昌. “国学热”中的沉思[J]. 前线,2006(3). [6] 张立文. 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7] 康伯春. 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8] 曾睿. 国学经典对当今教育的作用[J]. 江西教育,2006,5. [9] 覃启勋. 国学三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5(6).

第7篇:小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

单台小学国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和科技局、中心校办公室开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2、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让学生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三、内容安排 1.诵读内容安排:

由于才起步,我校诵读内容主要侧重《弟子规》、《三字经》等。 2.礼仪教育内容安排: ①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③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四、诵读时间安排

1、经典诵读,贵在持之以恒。在诵读的时间上,必须作为一项制度坚持,做到每天诵读,让学生形成天天诵读习惯。具体时间安排:每天安排20分钟诵读,上、下午课前各10分钟。

2、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主要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齐声背诵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五、诵读方法

根据学生、班级、学校等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

1、老师领读;

2、学生代表领读;

3、跟磁带读;

4、齐读

六、组织形式

1、活动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2、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3、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养成问好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班会。

5、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6、活动成果展示,催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性循环。

7、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5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8、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七、记录与资料整理

1、每天由专门的教师检查记录各班诵读情况;

2、每月学校分析和小结一次诵读情况;

3、每学期将全校诵读情况写出分析总结报告。

八、校园环境的营造

1、在学校中心位置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宣传栏。

2、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经典名画、字画、经典格言。

3、在大课间操时,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平时课间播放传统音乐。

4、进行经典诵读,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

5、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九、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成果展示活动,以调动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同时检验经典诵读成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1、在班级或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表演赛。

2、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3、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4、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5、学校于每年

四、五月和

十、十一月组织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月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6、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总之,我校将国学融入到文化课教学之中,融入到班级管理、班风学风建设之中,融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中。把国学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地结合起来,把课外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第8篇:小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

心妙小学《国学》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国学》教育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2、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让学生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三、内容安排 1.诵读内容安排:

由于才起步,我校诵读内容主要侧重《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等。

2.礼仪教育内容安排: ①教育学生学会尊重。

②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礼仪”用语。 ③培养学生符合规范的礼仪举止。

四、诵读时间安排

1、经典诵读,贵在持之以恒。在诵读的时间上,必须作为一项制度坚持,做到每天诵读,让学生形成天天诵读习惯。具体时间安排:周二早会上《国学》课程,每天早读安排10分钟诵读。

2、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五、诵读方法

根据学生、班级、学校等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

1、老师领读;

2、学生代表领读;

3、跟磁带读;

4、跟VCD读;

5、齐读;

1

6、分小组读;

7、全班集体读;

8、听读;

9、自由诵读: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

10、默读等。

六、组织形式

1、活动责任人:各班班主任,地方专题课教师。

2、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3、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珍惜粮食,养成问好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4、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5、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6、活动成果展示,催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性循环。

7、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5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8、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七、记录与资料整理

1、每天由专门的教师检查记录各班诵读情况;

2、每月学校分析和小结一次诵读情况;

3、每学期将全校诵读情况写出分析总结报告。

八、校园环境的营造

1、在学校中心位置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宣传栏。

2、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经典名画、字画、经典格言。

3、在大课间操时,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平时课间播放传统音乐。放学时段播放国学经典片段诵读和传统音乐。

4、进行经典诵读,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安排一定的学生在学校广播站背诵古诗词;今后还将把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中,在中高段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学习。

5、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九、成果汇报展示

根据诵读进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种成果展示活动,以调动师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同时检验经典诵读成果,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2

1、在班级或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表演赛。

2、开展“孝亲敬老”、“感恩”等主题队会。

3、各班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或讲国学经典故事比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深层认识。

4、在期末,由各班推选2名学生参加学校“十大小孝星” 的评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评选出来的“十大小孝星”进行表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5、学校于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比晒;一次手抄报比晒;一次书法比晒。

6、各班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好相应的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总之,我校将国学融入到文化课教学之中,融入到班级管理、班风学风建设之中,融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中。把国学与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地结合起来,把课外的教育资源利用起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第9篇: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道德教育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4、国民教育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因此,进行国学教育,其实是在养成孩子们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

上一篇:企业落实责任书下一篇:心理健康教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