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艺术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趣味是指对艺术风格、艺术材料、艺术手段、艺术效果等的判断、处理、运用妥帖无误、恰到好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趣味性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趣味性艺术论文 篇1:

艺术作品创作中的“趣味性”导入策略论析

摘 要:趣味性艺术作品能够给读者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空间,这不仅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桥梁,而且还能使读者更好更快地领悟作品的内涵。为了增添艺术作品的趣味性因素,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特征,本文主要从艺术作品的设计思维、内容题材、设计形式以及作品互动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品创作中“趣味性”因素导入的具体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作品创作;趣味性;导入途径

0 引言

趣味性艺术作品通过营造“趣味情境”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参与,使观众在欣赏、参与到艺术作品中时获得愉悦的身心感受,同时感悟出作品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生真谛。那么,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导入“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设计思维的趣味性研究

注重设计思维上的偏离态是思维设计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艺术家想要创造美的同时又营造趣味,这就需要他们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思维偏离态,就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突破或偏离人们常态或习惯的意念、意象、结构或方式,增加作品的新颖感和吸引力。思维偏离态,包括意念偏离态、意象偏离态、结构偏离态和环境偏离态。[1]意念偏离态,如著名艺术家克里斯托的作品《包裹海岸》《飞篱》等,通过偏离常态的意念或思想来制造艺术震撼,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感;意象偏离态,如大卫—塞尔尼设计的《圣温茨拉斯骑死马像》,打破人们的惯常思维,让圣温茨拉斯骑在一匹死马的肚皮上,创造出新颖、新奇、富有趣味感的意象,更加引人关注和思考;结构偏离态,如蕾切尔·惠蒂尔德的关于室内空间的作品,把我们熟悉的生活空间以实体的方式呈现,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环境偏离态,则是通过让作品的意象与所处环境形成一定偏离,从而引起观众的好奇和注意。

2 内容题材的趣味性研究

2.1 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趣味

中国传统艺术多种多样,如水墨画、地方剪纸、皮影、戏曲等。这些传统艺术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蕴含着极强的艺术趣味性。以绘画为例,唐代王维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认为是中国画中追求情趣思想的文人画的开端,宋代苏轼也是情趣绘画的代表人物,曾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其绘画作品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到元明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趣味性绘画达到高峰,以倪瓒为代表,其绘画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不求形似,聊以自乐耳”的个人情趣,作品品质意境空远,传达出萧条淡泊的静穆。中国近现代画家的作品则多以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方式融合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形式来体现趣味性,如刘海粟的《云谷晴翠》、林风眠的《春天》《渔村丰收》等。[2]当代许多著名画家也都很注重从传统艺术中吸取养料,如周春芽的“石头”、“绿狗”、“桃花”系列作品、张小刚的《大家庭》等,都可以看到传统艺术“趣味”的影子。

2.2 不断追求内容题材的趣味性

艺术作品趣味性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内容选材来实现。增强艺术作品内容题材趣味性,要注意贴近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内容题材应更加生活化、多样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日常生活空间中的艺术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大到庞大的建筑群,小到街边的垃圾箱、座椅、护栏、拦路石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因个人境遇的不同,艺术家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趣味,对于同一物体,艺术家若能从自己的趣味出发,其艺术作品中肯定就会带有浓烈的个人趣味,从而抽象概括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不同趣味的作品。例如,法国设计师帕布鲁·雷诺索设计的sudeley长椅和LisetteSpee与Tim Vanden Burg设计的Lawgne躺椅,虽然都是供公众使用的椅子,但设计风格迥异,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椅子的认知和审美标准。[3]

3 设计形式的趣味性研究

3.1 灵活运用造型中的趣味手法

造型中常用的趣味手法包括夸张、借用、颠倒、省略、仿生等。夸张,如塞萨尔的作品《是》,通过将事物(即大拇指)的某些特点或属性进行夸大和延展,达到突出内涵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营造作品的趣味性时,一定要注意把握作品与现实的关联性,使创作出乎意料又符合常理;借用,如克莱斯·奥登伯格的食品雕塑、日常用品雕塑和雕塑性建筑等作品,借助人们熟知的事物表达新的主体思想,其内容与形式之间因严重脱节而产生的不协调感正是作品的趣味所在;颠倒,如查尔斯·罗伯创作的charles-la-trobe雕塑像,charles-la-trobe在下,其所矗立的雕像底座反而在上,通过甲、乙两者常规关系的颠倒挑战人们正常的審美观念;省略,如于世红的作品《故乡情韵》,作品中只保留了人物的头和手,而略去了人物躯干等,与刻画具体的乐器形成对比,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引发人们思考作品的内涵;仿生,如路易·迪朗的家具雕塑,其通过对人体的仿生,仿照红唇、舌头、脚底板等,打破了人们对家具造型的日常认知,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此外,叠加、错位、对比、视错等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增加艺术作品创作中的趣味性。

3.2 充分利用色彩的趣味性

艺术作品中,色彩对情感的渲染和表达具有独特作用,人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色彩表达得更加丰富和细腻。艺术作品创作中色彩的趣味性手法通常有装饰化、童稚化、民间美术色彩等。装饰色彩注重在画面或形体上的组合和协调关系,常通过色彩之间的冷暖、明暗、肌理等对比和协调来营造丰富的效果,可以为艺术作品创作带来更加丰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效果,如法国女雕塑家妮基·桑法勒的作品;而童稚化色彩往往干净、明亮,西班牙画家米罗、法国艺术家琼·迪比费对童稚化色彩的运用,使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接受和喜爱;民间美术色彩追求色彩的单纯和简洁明快的基调,大量使用互补色对比、高纯度色调对比等突出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并且喜欢运用黑、白、灰等分画面或构成要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效果。

4 作品互动的趣味性研究

艺术作品的互动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双向交流,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完成和实现。互动中的趣味性,包括与环境的趣味互动和与人的趣味互动两方面。与环境的趣味互动,环境是作品存在的载体,也是限制作品创作的因素之一,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让作品融于环境之中,而且还通过巧妙地处理,让作品仿佛“生长”在环境中,从而产生有趣的艺术效果。此类互动的代表作品,如“巨人之地”,作品中以人物形态来表现电力塔,使电力塔蕴含除“输电”之外更丰富的意蕴。

5 结语

“趣味性”所营造的趣味情境,可以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是实现艺术作品创作价值的良好途径。艺术作品中“趣味性”的导入,在作品的思维设计方面我们要关注设计思维上的偏离态问题;在内容题材方面我们要重视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趣味,追求实现内容题材的趣味性;在设计形式上我们要灵活运用造型中的趣味手法,充分利用色彩的趣味性;另外我们还要注重艺术作品互动中的趣味性,寓美于乐,寓教于乐,在拉近艺术作品与公众距离的同时,更加生动地传递作品的内涵和蕴意,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对当代艺术创作中介入趣味性的思考[J].美术界,2010(6).

[2] 高虹.艺术作品的趣味与时代变迁[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1).

[3] 李青.中国传统艺术的趣味表现[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作者:李彪

趣味性艺术论文 篇2:

浅谈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摘 要:兴趣可以引导一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也可以使教学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低年级的学生对世界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在识字教学中应当采取充满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吸取知识。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会让他们在学习时更愿意去开动脑筋,开拓思维,用更适合自己的办法学习文字,从而达到学为己用、自得其乐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能力;识字;寓教于乐;生活化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要求他们在低年级就掌握将近1800个常用汉字是很有难度的,与此同时,还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这对于识字教学的老师来讲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在趣味中了解汉字,学习汉字,并且提升自我识字的能力,是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教学的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对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也才能同时提升学生对识字的重视。

一、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对于孩童来讲,他们每天最常做的工作便是游戏,如果能在游戏中活跃他们的思维,那么他们也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低年级的学生每天都应当认识几个到十几个汉字,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吸取知识,在学习的同时体验游戏的乐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应当利用学生对于外界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在给学生讲解新事物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教给他们识字的方式,学生不光要认得汉字,还应当学习使用汉字。在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识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识得全班同学的名字,学生的名字是每一位学生最熟知的,也是最愿意去认识了解的。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名字作为识字的材料,首先从学生名字开始进行讲解,这样也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地接受。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将各位学生的名字写到便签里,张贴在布告栏上。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下课便去熟悉和朗读,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之间彼此的熟悉。在课下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也便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互相提醒。学生也会因此而开拓思维,对于如何记住汉字、认识汉字采取更好的方式和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更喜欢交结朋友,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的方式方法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符合生活的情景模拟,增强学生对学习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二、用生活的实际帮助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在老师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课堂识字的学习,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幅生动形象的真实场景,以后他们看到这个场景就会联想到这个文字,这样能够加深他们对于该文字的印象;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老师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共鸣感。例如,在对“米”字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首先给学生查看各种米的图片,由于米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食物,学生在观看图片时会调动其对于“米”的感官体验的记忆,这样会使学生积极地加入讨论与思考。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资料并介绍和“米”有关的其他的知识,以简单的方式来解答学生对该字的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增长见识的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文字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了汉字的写法和读音,而是能够全方面地认识和了解与这个文字有关的知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三、采取多样化的识字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教授学习文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老师应当在必要的时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应当营造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识字情境,这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活泼有趣的课堂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引用猜谜的方式增强课堂趣味

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这种问题,学生前一秒还认识生字,但只要把它变动位置,学生就念不出它的读音了。因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减少该问题的发生。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增强记忆和理解。利用传统的猜谜形式是个很好的选择,生动有趣的猜谜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猜想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了解文字的过程,这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该文字的了解,这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些汉字。低年级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他们会更愿意接受以新颖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猜谜的过程中,无论结果是否正确,都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汉字的热情和信心,这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乐得开心,还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猜谜的识字方式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动大脑,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来讲,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

2.运用儿歌的方式增强课堂趣味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猜字谜的方式,还有读儿歌的方式。儿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而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一些为文字改编的儿歌或者口诀,使得学生对这些文字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增强他们对于汉字的认识。除了老师讲解的儿歌以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为文字改编儿歌,这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增加学生對于文字的熟悉度。在汉字的学习当中,有一些形近字非常容易混淆。在这种时候老师就可以改编几句儿歌或者口诀,帮助学生辨别这些形近字。在给低年级学生教授汉字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便可以改编顺口溜或者口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文字。在老师识字教学时,正是由于老师的帮助才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了解到文字的乐趣,才能更便于学生学习文字。

3.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

孩子们都喜欢听旁人讲故事。因此,老师在识字教学中也可以为小小的汉字编纂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可以使得更多的学生因为活泼生动的故事而喜欢上学习文字,在享受中学习文字,在学习中享受故事,这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学习文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文字,可以更好地认识了解文字,最终提高学生学习文字的效率。

4.利用部首对比的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对汉字的意义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汉字的字形教给学生简单的文生义法。例如,像“踢”字,我们可以理解为用脚踢球;“体”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身体。“踢”和“体”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在这种时候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在旁边进行指点。这样的方式会比传统的教课方式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形近字和同音字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进行讲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于课堂所举的例子进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

5.运用适当的鼓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世界有着相当大的探索欲望。因此,老师应当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探索欲,他们更喜欢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事物,并希望得到肯定。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会使得学生有更高的情绪去探索新获得的知识。老师可以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汉字与汉字之间的不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例如“日”字多加一笔变什么的这种趣味游戏,鼓励学生对汉字之间的变化进行探索,并对学生的探索结果加以讲解,使学生对于这种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鼓励机制也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對于识字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老师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联系实际将识字放到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中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课堂讲解时,老师应当设立更多的丰富有趣的场景体验,运用更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字的读音、写法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和认识汉字,并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素静.让识字教学多点科学性和趣味性[J].语文知识,2017(18):13-14.

[2]王东兰.拓展多样方式 提升识字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多样化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8):74.

[3]何兰英.趣味识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A],2020:425-427.

[4]于艳红.识字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探究[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A],2019:421-423.

编辑 李琴芳

作者:代红

趣味性艺术论文 篇3: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

在我校“创示范”市级检查评估情况通报会上,我讲的一节英语课受到了评估团的高度评价。评估团团长说:“刘书琴老师讲的一节英语课可以用三性来概括,那就是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这也充分展现了郧阳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他的话道出了我在教学中的一贯追求———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追求的教改和教育创新的信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一节课中融这三性为一体呢?再次思考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思想体现一个“新”字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思想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只有用最新的教育思想武装起来的头脑才能科学地、创新地指导教师去实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转变了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并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首先,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而更多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同时学生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课堂教学思想体现了一个“新”字。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一个“巧”字

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不等于就能上好一节课。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一个“巧”字。

1.巧选巧用教学内容

选取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备课时要创新地使用教材,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适当地拓展教学的内容,大胆进行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我上的这一节课Body language第一课时是由Warming up,Listening,Speaking三部分组成。我首先大胆调整了三部分呈现的顺序,使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上Warming up和Speaking再到听力部分。其次,我舍弃了教材中说的部分,补充了自编内容,使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巧设教学活动

设置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老套,不幼稚,也不低俗。如表演部分,学生十分的活跃,各自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3.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型活动

以单元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巧妙地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注重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地提供真实情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動等形式,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体现一个“活”字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中,我采用各种不同形式去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用语,师生、生生和生师之间的各种活动。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难度和速度,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

2.利用鼓励性、激励性评价激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因而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中,我把重点放在如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上。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差异,合理恰当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如,在我这节课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给予“Good”“Well done”“Wonderful”“Great”等不同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3.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参与活动

在这节课上,我特别重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一些具体活动中有创新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作者:刘书琴

上一篇:汉字学研究论文下一篇:铁路企业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