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正式接触艺术、认识美术和培养艺术审美的第一阵地,对其终身追求的艺术美起到关键的启蒙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可能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不重视美术学习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论美育对高职教育的现实意义

摘要: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美育的一般功能,并针对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提出美育对高职教育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价值。尽管近年来高职美育有一定发展,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明显缺位,与高职教育发展目标极不相称。因此,必须关注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育;高职教育;意义;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中共中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强调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要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由此可见,美育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全面、持续发展,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

美育的功能

美育,通常又称为“审美教育”,一般认为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多种审美媒介,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性情,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①美育是人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美育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知、情、意三大心理功能之一,情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育的任务不是扼杀它,抑制它,而是规范它,丰富它,提高它。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的理性与感性得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由片面的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表现出对人的整体发展的排斥,纯粹的知识传授和专业性已成为现行教育的最重要特征,人的素质教育和健康人格状态的培养被严重忽视。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综合教育,特别是可以弥补现行教育结构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而承担起维护教育完整性的职能。

美育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具有育德促智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美的形式必然能体现真和善。学生通过形象艺术等载体以愉悦情绪感受真知和善德。美育能够启迪智慧,它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生感受真知、追求真知、创新知识的基础和动力。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彼此促进的。德育作用于人的理性,使大学生知道“应然”,美育则使大学生对善的认识变成一种情感需要和自觉体验,把善变成个人的“自觉”。因此,美育是实现大学生真、善、美统一的重要环节。

美育是促进学生个人实现社会关系和追求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通过审美教育,把人类的、社会的、理性的东西传递给个体对象,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社会化的人格状态都发生变化。美育培养大学生个体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更加热爱的情感,能消解个体之间的敌视与仇恨,把个体不断纳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同时,美育具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它以人的精神审美化为目的,其作用在于形成大学生健康丰富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帮助其从价值意义上理解人类和自身,引导大学生按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地塑造自己,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美育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价值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高职教育迅猛发展。2005年以后,中央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8年,高职高专招生达880万人,是1998年的18.4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多。全国高职高专开设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外延,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上的区别在于:一是由于生源渠道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知识水平,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要低;二是在培养目标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注重岗位的实际需求而非知识的完整逻辑结构;四是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上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使得以培养人精神世界的美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更加迫切和必要。

美育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源渠道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知识水平较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偏低。一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并非以知识能力见长;再者,在我国的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有可能对高职学生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在某些非应试科目上更有特长抑或在个体特质上更加有优势。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因材施教,通过有别于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途径达到重拾学生自信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目的。而美育以其丰富的人文性、形象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无疑是承担这一任务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美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这不仅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格局中定位的必需。同时,美育也是考核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院校在开发技能型、应用型、实践型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等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美育是促智育德、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岗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而不注重具有完整逻辑结构的知识传授。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学生基础知识和人文综合素质的某种缺失和失衡,限制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席勒就曾提出:若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所以,强化美育对弥补高职学生德育、智育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智育、辅助德育的必要手段。

美育是培养职业素质之职业态度的重要路径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更趋理性与务实。就业市场出现了从重视学历到重视能力再到重视职业态度的微妙变化。可见,职业基本素质是合格职业人的核心要素的观点越来越成为企业界共识,而职业态度在职业素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职业态度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职业情感是职业态度的核心内容,它影响着职业认知,决定着职业行为,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的热爱、坚忍,愿意为之付出,形成职业认同和职业忠诚,是人从事职业活动时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品质和能力。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需从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职业情感开始,故而加强以情感为对象的美育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非常必要。

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诸多缺位

近几年,随着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迫使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关注学生的气质、情操和修养在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发高等职业教育美育观念和措施上的革新。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的总体发展依然是薄弱的。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宏观政策指导美育的发展有赖于顶层制度设计和具体指导政策的扶植和引导。然而,回顾我国教育政策、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有关美育方面的宏观政策、微观指导寥寥。美育至今还没有像德育那样形成从上至下完善的领导管理体系。美育在课程、学时、经费、设施、编制、人员等方面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没有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和评估体系。由此可见,对其认识与重视程度还远未获得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的地位。

认识上的偏差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生命线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阶段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办学功利倾向。高等职业院校为使学生能顺利地与市场对接,十分注重某类专业人才的技能锻炼,只要能动手操作,即认为合格。同时,美育不是国家对高校评价的指标,对学生就业、对学校的社会评价没有直接影响。加之美育投入大、周期长,不能在实践中立竿见影,因此,对于美育高校领导往往务“虚”多过务“实”, 美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软硬件条件不足各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学条件的投入经费总体上成倍增加,但是,这些资金投入往往限于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实际用于改善校园文化环境的投入很少。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始终未能找准定位,普遍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指导。其文化积淀不如本科院校,其文化特色不如企业。因此,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效果,均难以满足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课程建设缺失其一,课程研究不充分。我们在美育研究观念方面也比较陈旧,常常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而缺乏对美育实践问题的必要关注,脱离具体的艺术教育,脱离中国青少年的实际成长需要和特征。其二,在现有高职院校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美育教育理论学习的教师微乎其微。艺术类教师往往不懂教育,容易将美育课上成艺术普及课。其三,课程体系不完整。美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很少有权威并有针对性的教材,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稳定的美育教学团队,没有规范的美育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其四,课程与专业的结合即创新性不足。高职美育的设置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校,要体现高职美育的时代性和高职特色。即要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提高针对性,努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发展的需求。如学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往往只开设机械制图、CAD等课程解决“会不会”的问题,而鲜有学校把艺术设计等美育课程作为其必选课或在课程中讨论“美不美”与“好不好”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才是育人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就业和自身效益,它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职能,要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能精英。美育对高职教育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和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迫切需求。

注释:

①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参考文献:

[1]李保华,贺奉年,岳小战.美育通俗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元华.中国高职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张笑梅.当代高校美育的困境与出路[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方幼丽.加强高职学生审美修养的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

[5]王志峰.高职院校的美育刍议[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1).

[6]孙荣春.高职院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高职教育,2009,(7).

[7]张盼.高校美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作者简介:

杨柳(197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和法学研究。

作者:杨柳

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摘 要: 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正式接触艺术、认识美术和培养艺术审美的第一阵地,对其终身追求的艺术美起到关键的启蒙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可能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不重视美术学习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阐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针对小学美术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建议。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过程 学习兴趣

美术课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注重的是在小学阶段树立学生对于美术的基本认知,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观念和審美意识。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美术专业知识,而且融入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其艺术修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人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生从“我该学”的状态转变成“我要学”的状态,可以将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渴望、积极的求学过程[1]。小学美术课教学可以培养、激励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手、脑同时得到锻炼,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玩乐,但是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门“静大于动”的学科,与学生的个性相悖,学生常常对美术没有兴趣,无法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美术学习过程就变成一种享受。在美术课堂上取得的成果及在教学中得到的教师的夸奖,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自我形成良好的认知。

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小组合作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趣味教学等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和素质教育实施。而且对于小学美术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但是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这一方面并没有花太多心思,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述绘画技巧,学生在台下模仿,或者教师在讲台上方摆放一种物品,学生参考样品作画。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实现了教学目标,实则不然。美术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学科,单纯的模仿限制了学生思维,不能使学生完全投入课堂学习中[2]。另外,美术学习本来就“静大于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觉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美术的重视度本就不高,更无法提高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采取有效措施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无法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策略

1.个性化教学活动

(1)多媒体教学

在美术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速,学习内容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深刻理解,丰富课堂内容,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师讲解模式,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美术作品,生动的画面和鲜亮的色彩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学生学好美术的欲望,调节学习氛围。相比其他表现形式,多媒体融合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在美术赏析课程中,单纯看书本上面的图画是非常枯燥的,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收集很多关于教学内容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录像等,将美术作品和美术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例如,在鉴赏梵高的画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部名为《至爱梵高》的动画电影节选片段。这部电影由多名画家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手绘并制成动画,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种以油画为核心制作的动画一改油画在学生们心目中呆板、无趣的印象,利用他们对于动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使其对传统绘画形式产生兴趣[2]。

(2)问题式教学

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问题可以启发一个人的思维,引导其探索未知的领域。“问题式”教学是采用问答情景对话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方法中,好奇心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例如,教学美术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吗?”“大家知道达·芬奇的老师是谁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达·芬奇的老师要让他不停地画鸡蛋呢?”“咱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也是画鸡蛋,大家能画出几种看起来不一样的鸡蛋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人物生平和著名画作,通过鸡蛋的小故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对“画鸡蛋”的兴趣。

(3)趣味式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要从课堂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学生由于年龄,很喜欢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3]。例如:(1)借助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安排教学活动。在“我设计的服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关绘画,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一起挑选出其中他们认为最好的画作,并对小作者进行一定的奖励。这种竞赛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挑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生或团体,为了达到同一个学习目的而相互配合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画扇面”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共同画一个扇面。最终成果与小组内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举办美术比赛、美术作品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联系家长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美术活动、亲子作画等。还可以在班级角落设立一个小型画展,专门放置小朋友优秀的画作,以此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4)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创建或者引进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取知识,同时引发学生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在小學时期,学生的心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少,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同时印象不深,“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升华情感。例如学习“鸟语花香”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禽鸟的形体结构和特点,提高学生用笔、用墨的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美术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花园,闭上眼睛、静下心来聆听花鸟世界,用心感受鸟语花香。之后利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录像向学生展示形态万千的鸟,并讲解鸟的形象和习性,像《鸟石》中的鸟的眼睛很传神,仿佛一个人的白眼一般,展示了小鸟冷漠高傲的一面,而《竹树训雀图》中的鸟妈妈在训练小鸟吃食,给人浓浓的亲情之感。这些体验不仅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范围,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例如:“奥运会”“灰姑娘”“白雪公主”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和动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这些作品的剪贴画创作,既有新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在6岁—12岁,玩乐心较重,对于游戏、谜语、音乐等有很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走进小学美术学习课堂中。如教学“染色游戏”时,学生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很好奇,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带领学生做“找朋友”的小游戏,找出相近的颜色,像深蓝色和浅蓝色和天蓝色放在一起,淡黄色、土黄色和橙黄色分为一组等。又如在教学《蜻蜓飞飞》时,教师可以引用“尾巴一根钉,眼睛两粒豆,有翅没有毛,有脚不会走”这个谜语,引出本次教学内容——蜻蜓。再如教学《快乐的回忆》时,可以利用《同年》这首歌,让优美的歌声引发学生回忆起童年的妙趣生活。

3.重视生活实践

现代美术教育学家曾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4],美术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认真观察留意周围的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美术、找到美术,并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美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意愿和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美的存在,感受课堂美术学习的乐趣。

4.鼓励和表扬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包含的内容不仅是美术专业知识和国内外著名画家的画作,不仅是简简单单培养学生绘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更是对于学生们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本身就处于思维活动相当活跃的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时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及相当大的发展空间[5]。美术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更多的美术代表作品,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色彩填涂技巧等,并寻找一定的灵感进行自主创作。色彩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对世界和生活事物的积极呈现,并给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以表达抒发或引起人独特的思考与情感。而且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及独特的构思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既能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校可以举办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像美术节、绘画竞赛、个人画展和画作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创作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四、结语

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自不必言,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期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总结以往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骁.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6):173.

[2]林毅.巧用微课平台提升学生美术表现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7(10):107.

[3]范祝君.例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8):136-137.

[4]孙惠.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关注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07.

[5]张晔.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校园旬刊,2017(7):59.

作者:张娜

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美术教学人文性功能的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功能和作用[1]。《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一、美术教学的人文性转变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是,美术在经验的表达上能趋于精微,它能以一种再造的环境和气氛,唤起人们更为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及的。换言之,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然而,在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美术学科向来是被作为技能类学科看待的,在这种教育思想统治下的美术教学自然也是固守传统技法的教学观,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3]。一言蔽之,技能性美术教学的特点就是通过技能技巧的手段达到画得像的目的,这并非美术教学的真谛。“美”与“术”是同一概念的两个方面,“术”指的是技巧、技法等属于技能性的东西,而“美”属于意识、情感、趣味等审美观念范畴,它是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素养。“美”与“术”在教学中不可分离、两者应是同时兼施,“美”“术”相济,寓“美”于“术”,以“美”导“术”,在传授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予他们艺术的享受。

二、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人文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我国的《易经》早已把“人文”和“天文”分开说[4],就是人与文化,人是文化中的人。但人也是个体的,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人的文化依次而分为个人的文化和人类的文化。就人文性的来源看,人文性就是人性,而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人文性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5]。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美术课教学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地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美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美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

三、人文性教学是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黄济先生将21世纪的人才概括为“一个现代化的未来的人,不但有知识,有能力,有才干,有胆识,有开拓思想,有创造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高尚的品质,有广阔的眼界和胸怀,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主体性高度弘扬的新人。”[6]这是21世纪的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是新的人才观。

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的一些学者就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Multi-cultural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主张。他们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让学生具有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对作品进行讨论、解释、研究的能力,从而解读人类伟大的成就[7]。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新理念,笔者认为,这与“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的理念异曲同工,皆主张美术教育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人文价值相联系,这也是世界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人文性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一,多元化渗透教育,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美、爱等人文特征都会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既要渗透各国家、各民族地域艺术风格的多样式,又要注重吸收多元文化和不同时代的价值资源。所谓美术教学多元文化渗透就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拓宽艺术视野,加深艺术理解,最终培养对“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精神[8]。因此,我们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这样才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第二,美术学习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与其他各学科积极配合。当然,课程的综合化并不是指音乐、美术、语文等各学科机械叠加拼凑一起,而是讲究学科的联系,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学科教学之间相辅相成,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在专业美术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真正为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而努力。如果在教学中糅合一些文学因素,注重学科的整合,会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理解作品的意境,增强想象力,从而使学生的想象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第四,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一种认识的飞跃,一种观念的破除和更新,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变革。美术教学以一种人文性的文化学习为理念的指导,美术课的教学重点就不只是美术技巧的学习和鉴赏,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被鉴赏的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研究其社会意义,揭示其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人文性是全新的美术教育理念,符合世界美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通过技巧的表现层面去揭示深层次、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运用现代资源和教学手段,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90-1995)(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迅.论美术教学功能转变的价值取向.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4] 朱张.易经译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5] 毕卫东.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6] 覃玉华.解读美术新《课程标准》之人文性.http://www.pep.com.cn/ms/jszx/kcbz/kbjd/200408/t20040830_120251.htm.

[7] Consortium of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s: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By the United Statesof America,1994.

[8] 王胜彩.如何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教学.安徽文学,2009(1).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作者:尹 晖

上一篇:机关竞争上岗演讲稿竞职演讲下一篇:竞选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