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小学语文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梅”的国俗语义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体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国俗语义投射出该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具体的民族文化背景,国俗语义是不成立的,只有与具体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国俗语义才有其独特的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国俗语义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程人文性这一基本特点得到更好体现,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积累人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词的占比,从1年级到6年级,部编版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就有192首,远超于人教版与苏教版古诗词之和;由此可以看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重视学生古诗词知识的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国俗语义丰富的词语,所以国俗语义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密切关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国俗语义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理解词语基本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词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国俗语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国俗语义教学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语文的人文魅力,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自觉地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梅”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象征君子”、“坚毅顽强”、“清华高洁”、“淡泊闲雅”、“离愁别绪”、“象征长寿”、“象征春天”等都是梅的国俗语义,这些含义的产生与梅的自然特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小学阶段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蕴含了“梅”的“象征君子”、“坚毅顽强”、“清华高洁”、“淡泊闲雅”、“象征春天”等国俗语义;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进行国俗语义的教学。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俗语义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有关知识的系统培训。目前,教师的集中培训,多为教材解读或者一些优秀课例的展示,没有国俗语义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所以多数教师对国俗语义了解甚少,没有认识到国俗语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使少数教师对国俗语义教学有所关注,也因为没有掌握系统的国俗语义知识,教学往往浅尝辄止,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梅”的在课文中蕴涵的国俗语义,运用设身处地法、结合实际法、问题引入法、直观感受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将国俗语义与所学课文紧密结合,阐释课文中“梅”的国俗语义;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对国俗语义有初步的了解,促进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的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质。

关键词:国俗语义;梅;语文教学;应用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1. 国俗语义研究

2. 国俗语义与语文教学研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观察法

3. 问卷调查法

4. 分析综合法

一、 国俗语义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 语文教学需要引进国俗语义

(二) 国俗语义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

2.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3. 有利于和“梅”相关的课文的解读

二、 “梅”的国俗语义

(一) 象征君子

(二) 坚毅顽强

(三) 清华高洁

(四) 淡泊闲雅

(五) 离愁别绪

(六) 象征长寿

(七) 象征春天

三、 “梅”的国俗语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 “梅”国俗语义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 在语文教学中很少联系国俗语义

2. “国俗语义”教学浅尝辄止

(二) “梅”国俗语义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国俗语义教学没有得到重视

2. 大多数教师不了解国俗语义理论

四、“梅”的国俗语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象征君子义的应用

(二) 坚毅顽强义的应用

(三) 清华高洁义的应用

(四) 淡泊闲雅义的应用

(五) 象征春天义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致谢

上一篇:tpr教学法论文提纲下一篇:羊养殖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