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也要得到改变。我们过去都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大大减低,甚至出现了反感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改变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主要从兴趣下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更好的学好语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1:

试论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从过去简单的知识教育到现在不仅有知识教育外还有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密切关注,通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构建情感教育体系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适当地提高。文章就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综合能力

“情感”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授的一座桥梁,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通过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将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地生动和活跃,以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老师在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时一定是从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教师正面的形象和积极地情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

一、 情感教育的真正含义

情感教育的真正含义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偏重点在于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导学生去建立健全且又健康的心理素质,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将在这一过程当中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精神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完善的需求,新课改对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注重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发展成为提升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对文学和文字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学生内心对于情感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好教学的方向,通过引导学生的正面积极情感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目的。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程当中实施和开展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于生活的热爱。相对于正在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注重班上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特点,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心理上也是比较容易得到满足的,有的时候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道肯定的目光、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一次热情的打招呼都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满足和幸福,学生的心理在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将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有利于学生正面性格的养成

学生正面性格的养成往往受到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特别在初中阶段,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和社会阅历经验的客观限制,使得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对方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正面的性格,同時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过渡时期,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来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性格进行塑造,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走的更远,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提升自我的语言艺术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语言技能和语言艺术的提高和培养,只有好的语言艺术,情感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传达。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做到上述所讲的,而是出现了以下所述情况的话,那老师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例如:语气是死板的、说话的过程中毫无情感代入、眼神是僵硬的、教学时候的态度是恶劣的,那么再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难以做到将文章中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在教材的朗读中,可以看到“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个要求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老师只有通过良好的情感表达,提升课文的感染力,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上面的例子并不是单纯地让教师在教学更好地朗读,而是需要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通过良好的语言艺术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认同和传递,通过学生在教学中丰富的情感体验,提升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并且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情感教育甚至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初中语文教育当中,老师也可以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去进行教学。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通过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靠的就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性格差异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只有教师尊重了学生,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学会如何尊重教师。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课程当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近大自然、去体验社会实践,去进行体育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作为情感互动和情感教育的主体,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学生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得到缩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得到激发。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去有效地激发老师和学生、同学与同学的情感共鸣,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把握,在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方面也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地生动和谐。例如:学生在对《中国美食》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事先通过收集中国各地美食的图片和视频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也是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老师可以就此话题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美食,或者是自己家人会做的一些美食,说出自己还听过哪些有趣的美食,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得到十分充足的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几乎是每个学生自己都有着体验的,所以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了共鸣。

(四)注重书中的细节,让学生去领悟其中的情感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分清楚文章内容当中的主次,将书本中的重点和需要细讲的细节方面做好標记,在教学当中去引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和细节进行深入地解读,让学生对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充分地感悟,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可以因此而得到相应地提高。

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讲到“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个细节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掌握文中用“排”和“捞”的作用,根据文章前面的内容去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为什么文中要用到这2个字呢?而不是换成其他与其相近的动词呢?然后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引导去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大部分学生都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再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情况进行肯定,虽然学生所讲的可能并不是很准确,但毕竟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在老师进行肯定后,学生在下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积极和活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的把握程度也将得到提高,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文章,然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部分进行反复的推敲,学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代入到人物当时的情景当中去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方面更加的深入,对文章创作的背景也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比较大的触动,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方面也会变得更加地深入,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也会更加地深入。

(五)精妙的设置疑问,营造出较良好的情感氛围

文学作品之所以可以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内容当中,之所以会让读者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会营造出较良好的情感氛围,并合理设置疑问的“出场位置”去达到这个目的。这种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当中,老师也应该在课堂当中多营造出这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让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加地充足。

例如:老师在讲到《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内容时,老师可以根据这部分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疑问,例如:作者在这迷路了,对作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前后文进行思考,大部分学生思考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跟自己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设置疑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提到的世外桃源有更全面的认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将在思考和讨论中得到激发,课堂氛围也将在同学之间的讨论声中变得更加的活跃,学生在思考中遇到的疑惑也将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也会得到满足,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对原文的理解也会变的更加地深入,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情感也会被学生所感悟。

四、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老师授课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得到相应地改变,以适应当今的新课改要求,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建立三观和养成良好性格。在实际的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自我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得到激发,并且更好地推动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提高和发展,为我国的初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慧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J].文学教育,2018(31):64-65.

[2]洪晓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索[J].学苑教育,2018(13):230.

作者简介:袁瑛,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市锡麟中学。

作者:袁瑛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也要得到改变。我们过去都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大大减低,甚至出现了反感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改变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主要从兴趣下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更好的学好语文。

关键词:学生主体;初中语文;兴趣;自主学习

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交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语文,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培養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建立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为此,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方法。

一、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想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基础在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否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现在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目的,以分数来衡量学习的好坏,而忽略了学习技能的培养。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学习功利话,缺失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不了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交的书本知识,失去了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因此,老师在传授学生书本之前,要从学生的学习思想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21世纪,良好的文化素质,对于以后的的学习和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放一些名人影片,领导人的发言稿,学术研究论文,以及工作报告,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有利于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传授语文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希望老师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老师就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老师主动和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不仅如此,还要求老师要灵活掌握语文知识,把“死”知识变“活”转化为学生有兴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老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主导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时,要主动,帮学生答疑,梳理知识。这样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有目的,有顺序,更顺利的学好语文知识。

三、以“启发式”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启发式学习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学会让学生来主动发现答案,而不是一味传输知识。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在过程中适当安插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比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前,老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回答该问题,最后老师在给出学生书本上的答案,作为学生答案的补充。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才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整篇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此篇文章的学习,学习类似文章的时候就会在学生面前形成一个通道,从而帮助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启发式”的教学,可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表现出对语文的激情。

四、课上课下多练习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知识,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十分重要。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安排学生听一写重要的讲话,听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分析与解读。说:安排相应的交流活动,在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比如以安排辩论赛的方式,锻炼学生把自己见解说出来的能力。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为学生提供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写:在举行学习活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可以为学生留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课余时间,给出老师答案,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在课下的时候,学生可以自由的进行语文学习的探讨。在我看来,小范围的讨论,更能调动起初中生了解、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真正的融入到初中生的课下生活中,融入到学生的节奏中。

五、课内外结合,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初中,正是一个孩子青春的时候,适当开展课外活动,绽放青春的魅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的饱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众学科中语文学习的领域是最宽广的,也是和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增强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学好语文知识,也要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在教学实践当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走向大自然,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老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活动,写作活动,踏春等,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推动语文学习各个方向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当中。其实,对于语文来说,游戏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式。比如“成语接龙”、“三行情书”等。

六、总结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我们教师要做到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发现语文的美。俗话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作为主体,多途径、多方法的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结合课本,让语文融于生活,让学生融于语文。

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2]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教理论探讨,1997,(3).

[4]胡海,邓海燕.语文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

作者:张秀娟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脍炙人口,从多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别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各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应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踏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心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着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应秉承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体来说,老师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深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找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应付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其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而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炉初级中学710000)

作者:赵温性

上一篇: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精选下一篇: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