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而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1: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操普修课中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拟定出论文题目。针对体操课上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对这些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各种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对体操动作技术的掌握,所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缺乏自信、逃避练习、缺乏积极性等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操动作的学习和技术质量的提高。根据学生体操普修课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体操课教学中将学生心理障碍消除的手段与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体操动作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体操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操普修;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消除方法1.前言

体操是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体操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体操动作要求身体是处于非正常的位置下完成的。学生在练习过程当中会出现摔倒、脱手或跌下等伤害事故,这不仅给学生身体上带来一定的伤害,而且也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体操动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在体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各有差异,加之对体操这个项目的认识不同,在练习过程中,不同的动作、不同程度上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心理上的障碍,特别是在器械体操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若不进行适当的处理,则不利于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动作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出现伤害事故。

恐惧心理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自身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绪状态。当人一旦产生心理恐惧状态时,生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异常的变化,比如心跳逐渐加速、心律表现不齐、手掌开始出汗、呼吸突然加速或急剧短促、身体颤抖、四肢无力等等状况,这些生理现象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动作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不能顺利完成动作,学生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反应迟钝,脑子出现一片空白,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直接影响体操教学和训练。如何克服学生在练习过程当中的心理障碍,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是完成体操教学任务、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研究先从学生对体操的认识情况出发,分析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进而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访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部分学生了解到,学生对体操这项运动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理论知识,仍然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体操只是包括普修课中的技巧、单杠、双杠、跳马、平衡木等等,而这些都仅仅只是体操中竞技体操所包含的一些内容。就目前体操的发展状况看来,体操应包括很多内容:如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运动、器械体操、支撑跳跃、实用类体操、自由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蹦床运动,以上的11项是现代体操包含的所有内容。在访问调查中还了解到,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较少,而实践课的学习时间占大部分比例,很多同学因为没有理论作铺垫导致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可见体操学习收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体操运动中所蕴含的健身价值被许多的人广泛接受,它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对锻炼人体机能和培养人的自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练习动作技术之前,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有关体操的理论知识,建立比较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建立起需要完成动作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动作技术的基本结构,器械的调整,以及相关的热身运动,为顺利完成技术动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对山西师大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体操这项运动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论知识学习时间较少,而实践课的学习时间占大部分比例,缺乏理论知识。

(2)影响学生学习体操动作技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素质,尤其女生较为明显,其次较为明显的是身体素质方面,再次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掌握动作的能力和教师方面的一些原因也会影响体操成绩。

(3)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身体素质差、心理动力不足、意志品质薄弱、课堂气氛沉闷、动作概念不清、同学情绪感染、伤害事故再现、,其中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恐惧心理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要想克服学生体操普修课上的心理障碍,就要针对这些具体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对策,同步提高,同步解决。

(4)在学校体操普修课中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的表现是:上课时逃避练习,不敢上器械,做动作紧张,一上体操课就心情低落、练习不积极。学生的心理障碍还直接影响了体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保护与帮助在体操教学中广泛运用,是一门专业技能,其主要体现有: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信心、消除顾虑,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较容易的掌握动作技术和较快的提高动作质量。

3.2建议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动作概念的掌握

要适当的增加体操理论课的课时学习,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建立比较专业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需要掌握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在体操锻炼时正确科学的运用锻炼方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反映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基本要素。教师在体操课授课各方面上需要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找出让学生产生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助方法克服其心理因素,培养练好的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虚心学习的精神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应该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认真学习保护与帮助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精神,同时学生要与老师多交流,了解动作的运动轨迹,用实践加深体会,掌握正确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从教师那里获得完成动作技术的技巧方法。要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体操教学设施的改善与更新

学校要不定时的加强体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检查体操场地的是否平整,场地上的器械设施布局是否合理,所有的器械是否符合规格,不定时的需要检查场地器材是否需要更新。认真的对其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授课、学习环境。(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張振忠.浅谈体操教学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及消除方法[J].新校园理论版 2011,(07).

[2]彭士清.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科协论坛2009(05).

[3]王海英、杨锋.体操教学训练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0(32).

作者:马慧英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2: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研究

摘 要: 体育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而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障碍 疏导研究

体育活动可以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增强个人的自信,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力,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体育教学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制约和影响心理状况。随着中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教育不但可以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体魄,促进中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学习,调整心理状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研究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安和担忧。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人们争议不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这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他们的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和半幼稚性,因此表现出的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反抗性、依赖性、闭锁性和开放性,容易表现出勇敢和懦弱、高傲和自卑[1]。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的报告指出,在发达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已高达12%~29%。2009年通过对某咨询机构三年来的525例咨询个案的分析研究中发现:11岁~17岁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求助的问题按频数的大小排列为行为问题、学业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神经症问题、精神病等类型。而中学生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危机和教育不良,其中单亲家庭占三分之一。父母过于严厉、打骂、不尊重;学习压力大,分数至上;亲子沟通欠缺,家长放纵子女,缺乏规范的教育等原因,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2]。从客观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是大势所趋;从主观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是民心所向;在中学教育的现状上,对中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迫在眉睫。体育学习对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积极影响,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将会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作用

(一)激发运动兴趣,促进中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将体育活动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若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放在主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专长,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将会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缓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据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不少人因为学习的压力或其他方面的挫折容易引起抑郁症和焦虑症,然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可以减缓或者消除这些心理症状。

(二)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强调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所以各国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都十分注重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据一项于1997年对1127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国内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是25.20%,比十年前高出一倍。体育教学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整体评价,由许多自我认识组成[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忧愁、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这些情绪的反应。体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难和挫折。

(三)培养集体合作和竞争精神,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终身体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形成规范的体育道德品质,具有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最好的先导。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其次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体育学习稳定的兴趣。然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发展自身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并从中体验体育活动带来成功的喜悦,减缓不良情绪,这样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学生的体能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防止出现竞技化和成人化的教学现象。对于初中学生的教学,要以速度、力量耐力和相对力量为主,而对于高中生主要以发展力量耐力为主,适当考虑速度。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既有系统性又有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心理感受,不但能够使学生将体育学习作为内部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体育带来的愉悦之情。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意志。

随着中学生青春期的到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从而表现出独立性和坚持性。但是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仍带有冲动和急躁的情绪,有的学生对意志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常做一些自不量力的危险动作,或高估自己的能力承担较大运动量,从而使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灰心丧气。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意志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能够较好地调节自身情绪的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要理性,避免粗野和鲁莽的动作发生,使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7-329.

[2]秦秀清.从525例次咨询个案看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J].上海教育科研,2009(3):33-35.

[3]王道俊.教育学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

作者:李绥著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3:

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的研究

摘要:调查研究发现,中学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包括栏的高度、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学生盲目自信以及有过跨栏失败的经历等。针对跨栏跑的教学训练中跨栏跑初学者的过栏心理障碍,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对比法,针对两组不同学生运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等方案进行训练,加强跨栏跑教学训练的系统性,以降低过栏恐惧感。结果表明:采用设计的实验方法对两组学生跨栏跑心理障碍进行测试,成绩提高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中学跨栏教学中加入游戏;在中学跨栏教学中,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跨栏跑成因 恐惧感 降低克服方法

1 前言

跨栏跑是在高速跑动中连续越过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因此,跨栏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它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特殊性,在客观上给跨栏跑的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由于错误动作的产生,学生往往会碰倒栏架,甚至可能会摔伤身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跨栏跑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跨栏时心理对跨栏架有不同程度的惧怕,影响了学生跨栏跑成绩的提高和跨栏跑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有不少学生放弃了跨栏跑的学习。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目前,国内外对跨栏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如何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的研究比较少,因此,笔者运用运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跨栏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以及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跨栏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价值。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56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4人,这些中学生均为跨栏初学者。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在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和Internet等相关媒体上查阅、搜集有关跨栏心理障碍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取一定数量的相关材料,明确所要研究作者简介:刘凤英(1979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文章的写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制作跨栏跑学生学习恐惧心理问卷调查表,让这些学生不记名填写,并对这些问卷调查进行分析。针对跨栏心理问题,设计和制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后,数据整理的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看,不怕栏的学生占48%,严重怕栏的学生占25%,一般怕栏的学生占31%。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怕栏的心理问题。

2.2.3访谈法

在跨栏的教学过程中,访问过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就跨栏心理障碍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2.2.4实验对比法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论证跨栏教学中采用心理调节的作用。

2.3实验设计

2.3.1分组方法

将其中的56人分成两组,平均分配男女生。一组为实验组,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训练法进行教学训练;另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为了避免出现的差异性,在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体重、身高、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50米跑这些与掌握跨栏技术相关参数进行测试,两组学生在实验前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无显著性差异,体重、身高相当(见表2)。

2.3.2实验组教学特点

采用降低难度训练法、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技术观摩训练法和强迫技术教学法,并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教学训练。

2.3.3对照组教学特点

采用一般的常规教学方法,即是对跨栏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领会和消化,每一堂课的训练时间、运动量与实验组基本相同。

2.3.4教学时数

教学实验时间为授课12学时。

2.3.5实验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跨栏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后,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见表3。

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后实验组技评成绩为82.29分,达标成绩为79.48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73.14分,达标成绩为73.57分。实验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教学训练过程看,实验组学生联系积极主动,竞争性强,动作自然、舒展、放松。而对照组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动作僵硬、胆小、怕栏。

3 分析和讨论

3.1高中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跨栏跑是带障碍的短跑运动,学生因怕栏高,怕碰栏,一看到栏架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犹豫不决,对能否过栏产生心理压力,致使跨栏技术变形,这样便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2)跨栏跑由于技术比较复杂,使得较多学生在学习跨栏时过度紧张,心理紊乱,知觉范围狭窄,思想迟缓,思想不集中,产生过多的焦虑情绪,因而产生恐惧心理。

(3)有些学生盲目自信,急于求成,也有些学生凭身体条件较好,以错误的技术动作侥幸过栏,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情绪消沉,逃避过栏,表现浮躁,这样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产生。

(4)在过去的练习中,因身体、技术及其心理方面的原因,出现过碰栏、擦破皮、出血、骨折等损伤经历,再做跨栏动作时就害怕,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

3.2针对跨栏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3.2.1降低难度训练法

在学习跨栏的初始阶段,老师有意识地降低栏架高度,以减小过栏时的难度,让练习者能以较轻松的心态进行跨栏练习,体会和感受跨栏的完整技术,树立信心,有利于奠定一个好的训练开端。

3.2.2提高动作节奏训练法

可采用起跨腿过栏角练习,利用规定起跨点、下栏落地点、栏间节奏线等方法来提高练习者的栏间跑动速度和节奏,反复体会高速跨过栏架的感觉,形成固定的技术定型,增强敢于快速攻栏的信心和意识。

3.2.3技术观摩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相互技术观摩的方法加以改进。即当练习者进行跨栏时,让其它队员蹲在栏侧或正前方观察其过栏时身体腾起的高度,通过相互观察和老师的技术分析,就能使练习者直观地看到自身的问题,以便产生敢于攻栏的意识。

3.2.4“强迫”技术训练法

老师可采用“强迫”技术教法进行训练,使练习者在外力作用下能较快掌握正确的跨栏技术,通过提高技术的方法逐渐提高信心,进而达到消除跨栏恐惧心理的目的。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在中学跨栏教学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对学生完成动作来说,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心理素质是主要的,若不消除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就发挥不出来,运动技术就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跨栏跑的学习任务。在跨栏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注意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应多采用正面教育和鼓励性的语言,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练习中多运用一些简单的条件,或采用其他的教具,以转移学生惧怕栏架的注意力,然后逐渐转移到正常的跨栏教学中,以消除学生怕栏的心理。由于栏的高度、跨栏技术的复杂性、学生盲目自信以及有过跨栏失败的经历都可能导致跨栏心理障碍。实践证明,降低跨栏跑初学者的过栏恐惧感,是完成跨栏跑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制定出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和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跨栏跑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在教学中全面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竞赛技能,是预防跨栏心理障碍的根本措施。

4.2建议

在跨栏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检查场地器材,做好练习的组织工作,落实好安全措施。还有在教学中加入游戏,以提高学生学习跨栏、规范动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在中学跨栏教学中,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将胆小的学生夹在胆大的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的榜样作用帮助胆小者消除怕栏的心理,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跨栏跑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融为一体,就能使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其跨栏跑技术水平。

作者:刘凤英

上一篇:试用期工作转正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幼师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