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少数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一些有较大难度或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文章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探讨心理障碍的消除办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 篇1:

浅谈高中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障碍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怎样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克服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障碍,是值得中学体育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单纯研究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体能已远远不够,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研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中学生在体育课上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同时也探索到了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和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体育课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理论阐明,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造成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障碍一般有: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外界环境引起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不健全引起的心理障碍。

1.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我国的中学生一般处在13—19岁年龄阶段,该阶段是开始或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段。在青春期,人的生理变化较大,体内的激素水平不稳定,时高时低,因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喜、怒、欢、愁,变化无常,因此在体育课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得不到及时排解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外界环境引起的心理障碍

外界环境是引起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例如,某次双杠课上曾有一位学生摔伤过,不仅摔伤的学生会有心理障碍,而且同班的其他学生也会因此而产生恐惧心理。

3.心理素质不健全引起的心理障碍

(1)学生学习动机不正确

由于某些学生轻视体育课,认为中学生文化学习是第一位的,高考才是最重要的,体育课可有可无,所以对上体育课积极性不高。

(2)自卑与害羞心理

由于学生在生理和体质上存在着差异,个别运动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消极地评价自己的个性,不能主动地参加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期,在做一些动作时怕做不好,出洋相,遭到别人讥笑,自我评价时高时低。

(3)缺乏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某些学生在体育课上一旦练习动作失败,就不愿意继续练习,在一旁等待观望。还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表扬时,练习的积极性骤然提高;当受到批评时,练习的积极性骤然下降。这些恐惧受挫心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锻炼效果。

二、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思想教育,传授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思想教育过程必须与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相吻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对某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要仔细观察找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机,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现象的关系,懂得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懂得体育锻炼与生理健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学生自觉上好体育课服务。

2.优化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场地、器材,体育教学所用的场地、器材必须保证安全,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体育教学的方法要科学合理,片面地追求练习密度是不可取的,以蛮干代替科学的训练是错误的,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练习密度第一”的观念,使体育教学在“练习—分析—纠错—练习—分析—提高—自觉练习—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中进行,并在以上各环节中施行一些新颖、风趣的教法可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间理解、尊重,教师就能更好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能主动“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因而体育教学的效果会明显提高。

4.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中学生对于强度大、技术性强的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于那些优美、轻松、欢快的运动项目感兴趣。例如:健美操、舞蹈、游戏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内容上增添这些方面的知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以达到由客观诱因发展为主观意向,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好处。

三、结论与建议

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轻松、自如、饶有兴趣地进行身体练习,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身体潜能的发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质量。

建议:

1.体育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因素,并进行细致分析研究。这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基础。

2.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是搞好教学的有效措施。

3.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新颖的教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这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4.体育教学中要培养体育骨干,使他们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是搞好教学的保证。

作者:贾红粉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探析

[摘要]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少数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对一些有较大难度或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文章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探讨心理障碍的消除办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障碍;成因;消除方法

[作者简介]贾树宏,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研究,山西,沁县,046400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原因,对于一些有较大难度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对困难、危险、失误的强烈焦虑,从而引起心理恐惧。其主要特征有: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相关肌肉紧张、心率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体温升高,甚至出现虚脱的现象。如何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一些学生由于缺乏锻炼,速度、力量、灵敏度等都比较差,难以完成规定动作,因而对学习内容丧失自信心,产生恐惧、胆怯的心理。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运动练习时总是力不从心,过于低估自己的运动能力,常常觉得可能学不会,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能”、“我不敢”、“我怕”等等,形成一种消极的评价,由于事先就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产生恐惧。

(三)生理和心理缺陷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或者身体矮小、体质弱,或者过于肥胖,或者体力单薄,或者有某些方面的残疾,他们经常觉得自己离某些运动项目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差距太大而产生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上体育课成了他们的负担。

(四)以前失败经历的影响

在教学练习中,由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危险性或运动者本身的因素造成受伤,这在体育活动中并不少见,一些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接受了这样的经验。当学生遇到完成动作失败或身体受到伤害后,不能准确对待挫折,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表现出悲观失望、丧失自信,对体育毫无兴趣,对某一运动项目望而生畏。

(五)教师制定标准过高,要求过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学生身体实际出发,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制定标准过高,要求过严,使一些学生无法达到而产生心理恐惧。

(六)虚荣心强,过于爱面子

一些学生由于虚荣心强、爱面子,在体育练习中,一遇到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总是怕自己做不好而怕同学笑话,怕在同学们特别是异性同学面前丢面子,从而对体育产生恐惧感。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不当或帮助不到位,外界环境的干扰等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二、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可以消除的。它只是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旦恢复了心理平衡,恐惧心理就会消除和克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一)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掌握技术要领的基础。从上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个差异,安排有针对性的身体体能练习,使其积蓄实力。合理安排课程的难度以吸引学生,使其常有完成动作的机会,在不断有成就感的基础上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完成技术动作。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启发、引导、激励的方法,以唤起和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也要提倡学生用自我暗示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肌肉得到适当的放松,使身体机能处于较佳的动作完成状态。教师还可以采取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完成动作好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作比较,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坚信“他能做好,我也能做好”,在自我暗示下,使心理障碍消除,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产生练习的欲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自觉、充满热情的认识倾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授课的内容、技术、动作认真分析研究,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讲明要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练习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科学合理,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出发。在体育教学和一些体育比赛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出谋划策”,发表“高见”,提高参与意识,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清晰、轻松、优美地示范,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在体验到体育动作的形体美、力度美、娴熟美和健康美的同时,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在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影响下,使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从而提高学习动作技能的积极性,以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

(四)适当安排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教学内容

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是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学中,安排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危险的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从经受多种刺激和磨练中,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情景中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体验困难内环境中运动的乐趣,克服体育活动中的恐惧心理等现象,提高意志水平,使学生能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当然,难度要适当。

(五)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可以使学生产生肯定的自我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可以因为它前期的好坏而增加、减少或中止,如果前期行为的结果是好的,这个行为继续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反之,行为就可能中断或间断。所以,要使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振作、勇敢起来,先让他们取得一些成功的机会。同时,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身体素质好的、勇敢大胆的学生进行示范,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一些畏难学生为同伴的勇敢行为所感染和激励,自觉加入到“我来试试”的行列中来,从而让他们用自己的成功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彻底消除恐惧心理。

(六)与学生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关心和爱护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学之间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练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苗头,及时把消极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学生战胜心理恐惧、克服心理障碍的毅力,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作者:贾树宏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 篇3:

体育教学中常见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摘要]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动机障碍、注意力障碍、恐惧障碍等,这些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技能的提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为。据此,本文对常见的心理障碍形成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出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动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技术动作教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其中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这种心理障碍影响着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并严重阻碍着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更为甚者,产生的这种心理障碍可能会延续和扩散。因而,分析研究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中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1.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够,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沛释放,造成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从而形成过低的动机。而过高的动机则主要是由于机体兴奋性过高,对于体育活动过于喜好,对其项目过于自信,对动作的难度估计过低,致使情绪与情感起伏较大。这种过高的认识导致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2.注意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难于把注意力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发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或者是前面学生的失败动作造成了意外伤害都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这时的注意力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学习方面[1]。

3.记忆力障碍。记忆力障碍是指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再现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记忆障碍。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急躁、烦恼、压抑、内心不安,会引起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的失调,使接收、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降。对学习动作技能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大脑活动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从而使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受到影响。当各种心理状态引起的紧张情绪在大脑皮层达到一定兴奋强度时,会使皮层在某个区域形成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当前记忆中枢之外的兴奋灶引起该记忆中枢的抑制,使原来熟悉的知识、技能难以回忆起来。

4.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恐惧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时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恐惧;学习单双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了恐惧和厌恶感。除了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即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的恐惧障碍[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产生一种非正常的恐惧障碍。对于这样的学生,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非正常恐惧,躲避参加团体教学活动或公开教学活动。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5.疲劳障碍。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造成心理疲劳,再次是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几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的培养,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可能性。同时在向学生讲述中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具体事例时,饱满的热情、赞扬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仰慕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内心深处会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一时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

2.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技能形成规律的特点,在三个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只要不断的提高才可以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于易造成注意力障碍的阶段。易造成注意力障碍的阶段应该是在泛化,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动作的主要环节[3],不应给予过多的要求,更不应对于细节要求过多超过学生信息接受的容量。同时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体育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解、示范。如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的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首先弥补了教师技术素质不过关的缺陷,其次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能很快的让学生在感观上建立正确动作的概念。

3.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教师的想法较容易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较快的领会教师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用言行无法表达的东西,此时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就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集体注视下的公开教学中,在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单独进行教授时,这些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状态,此时他们对于动作概念几乎是一片空白,产生了记忆障碍与恐惧障碍,如果此刻教师善于与这些学生交流,那么情况就会大大发生改变,紧张与不安逐渐消退,重新给予讲解和示范,新的动作概念就会重新建立。

善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还能够使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更加信任。这种信任会使整个教学活动集体更加和谐轻松,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提高技能。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这些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技术动作会产生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贯穿在所有的体育教学之中。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分析清楚其形成原因,并给予合适恰当的对策就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研究的问题。任何问题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总是一个复杂因素构成的一个结合体,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仅仅是抛开个体心理特征、家庭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单从体育教育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需要更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需多学科知识的协助。

参考文献:

[1]林少娜,郑李茹.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汕头大学学报,94,4.

[2]李力研.体育在学校——学校体育的现代意义与心理分析.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94,12.

[3]全国体育学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四川南充

作者:李继军

上一篇:财务人员演讲稿通用下一篇:责任演讲稿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