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学生心理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文章所要探讨的中心内容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这两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论文

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摘 要心理社会適应衡量了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未来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作为主题,探究了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规律,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有效建议。调查取样自安徽省的三所中学,选取368个有效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预测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可操作性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班级心理环境 心理社会适应 教育策略

心理社会适应(Psychosocial Adjustment)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社会适应研究(Angel Nga-man Leung),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主要分为自尊、社交自我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1]。最新的研究中,姚金娟(2016)[2]在Angel Nga-man Leung三因子法的基础上将心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并针对中国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修订了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即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

国外文献研究中把班级环境称作课堂气氛或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或学习环境等[3]。西方对班级环境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课堂环境的研究,而缺乏聚焦在整体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张薇(2009)[4]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把班级心理环境定义为置身于班集体中的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相互作用,不仅是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维动态发展的。张薇(2014)[5]将班级心理环境分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五个维度。其中内省体验指的是学生在班集体中自我的感觉和状态;学习氛围指的是班级整体在学习上所处的状态;向心凝聚指的是学生对整个班级团结的感受;矛盾冲突指的是学生的争吵和隔阂等;心理支持指的是同学间友爱互助。

国内学者近几年对班级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6]。结果发现,学生个体所知觉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有相当肯定的解释力。班级环境越好,学生学校适应越好[7],这说明学生的成长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心理环境的细化分析并探讨其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须要进一步挖掘。笔者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和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作为主旨,期望通过对样本的调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探讨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便有效地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安徽省三所中学416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96份,问卷回收率95.19%。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8份,保留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46%。

2.测量工具

(1)中学生学习投入量表

笔者采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8],包含3个部分,分别为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本研究中对问卷进行了检验,社交自我知觉量表是在Harter(1982)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中的社交自我知觉维度的基础上修订,共7个项目,该量表为5度量表,要求被试根据描述性语句,选择自己的符合程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6。本研究采用罗森博格(1965)的自尊量表,用以评定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感受,该量表为4度量表,共10个项目。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40。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张兴贵(200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共3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包含6个维度,分别是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3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班级心理环境量表

采用中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9],该量表为5度量表,共40个项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0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一致性信度。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其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量表中,各维度单个题目平均分值在3.1~3.7分之间,这说明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从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各维度发展较平衡,但矛盾冲突低得分最高,为3.73分,说明中学生总体能够正确认知并处理好心理矛盾的水平较好;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量表中,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生活满意度>社交自我知觉>自尊。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中家庭满意度因子所得分数最高,平均得分为4.14,说明中学生对自我的家庭状况的心理感知良好;学业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为2.62,由此可见,中学生面对更多学业压力,学习时状态一般,学习感受一般,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水平低。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用相关系数(r)来反映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的线性统计分析技术。

表2 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结果(N=368)

注:**代表p<0.01

由表2可以看出:班级心理环境中的五个因子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八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都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学校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即当个体的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心理支持处于较高水平时,个体对学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知班级心理环境越好,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程度也相对较好。

3.回归分析

(1)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和心理支持)为预测变量,以社交自我知觉、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

①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社交自我知觉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33.4%。其中,心理支持对社交自我知觉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自尊维度的回归分析中,内省体验和心理支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3.1%,其中,内省体验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学习氛围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1.4%,其中,心理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2)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4)。

①在友谊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9.6%,其中,心理支持对友谊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家庭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矛盾冲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7.5%,其中,心理支持对家庭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学校满意度上,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和心理支持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4.7%,其中,内省体验对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④在环境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2.9%,其中,学习氛围对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⑤在学业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7.4%,其中,学习氛围对学业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⑥在自由满意度上,心理支持的解释量为9.9%。由此可见,心理支持因子对自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三、讨论与教育启示

1.建构和谐班级心理环境

本研究表明班级整体的心理环境好,其心理社会适应也较好。班级整体团结,学习氛围浓厚,矛盾冲突少,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社交状况、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可见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丰富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彼此的理解,学生间的友谊也更加坚固,班级也更加团结。同时,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要注意多样性,积极发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是大有裨益的。

2.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社会适应的各维度中,中学生学业满意度的得分最低,因此教师当务之急应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满意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建构意义感,体验学习乐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常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没有回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而又不愿意请教别人时,或是在教师的讲解下仍然不懂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从自身引导学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发挥家庭的社会心理支持功能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对孩子起着积极向上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当前社会各界对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视。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也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将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但是却很少将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测量结果,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理解中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来指导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发展。当教育者把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Angel Nga-man Leung. Filial Piety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Hong Kong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2010,05:651-667.

[2] 姚金娟,韋雪艳.基于双元孝道模型的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

[3] 江光荣,林孟平.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06).

[4] 张薇.中学班级心理环境及其与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张薇.班级心理环境问卷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 谭千保,陈宇.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01).

[作者:韦雪艳(1975-),吉林白山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纪薇(1989-),女,山东邹平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淑贤(1992-),女,江苏苏州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毕业学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韦雪艳 纪薇 郭淑贤

第二篇:心理资本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资本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方面和内在潜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建议学校和家长帮助中学生开发心理资本,使中学生通过自我努力以提升心理资本。

【关键词】心理资本;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作用;建议

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Fred Luthans)在积极心理学思想运动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项核心能力组成,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是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且提高的。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性的心理力量,不仅对自我成长和个体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人际交往、组织行为和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的增益效果。国内外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大。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学习知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受到内部和外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心理资本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积极的视角。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均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在学习上,中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倦怠和学业压力,诸如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成就感。其次,生活中应激事件的处理不当、人际交往产生的矛盾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越来越长时间地使用电脑与手机,导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例如沉迷于游戏以及问题性社交网络的使用。除此之外,中学生还存在自我同一性的矛盾、自我形象的烦恼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从个体因素方面来讲,人格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变量,自尊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控制型的父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民主型的父母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教育和中学生的成长极其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交往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责任的教师以及糟糕的同伴关系则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此外,中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社会支持及班级氛围等因素也影響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均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助于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合理的建议。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方法通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提升中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业满意度,在学业上对中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心理资本促进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建构,有助于增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内在的积极品质;心理资本助力中学生在学业、生活以及自我发展方面产生增益,从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可以有效减轻压力程度,积极处理负面的学业情绪。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并产生良好的学业满意度。此外,心理资本有利于减轻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倦怠。心理资本高的中学生不畏学习上的困难与挑战,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心理资本在学业上产生的这些正面作用,均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正能量,塑造着中学生在面对应激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中学生在应对应激源时,会将其视为挑战而非威胁,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而不是逃避。当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心理资本可以缓解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能产生更满意的人际关系,同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存在相关。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中学生应有意识开发心理资本,建议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植入心理资本理念,家庭教育也是开发中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以此共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提高心理资本水平的建议

第一,提升自我效能的建议。中学生应从力所能及的事情中训练和增强自信心,不断增加自己对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敢于面对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寻找自我合理化的借口逃避,要付出切实的努力,通过困难和磨难提升自我效能。中学生要勇于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方面,找出自己性格中的积极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给内心积极的暗示,不否认自我的价值,停止对自己不满的批判,远离自卑情绪。

第二,希望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中学时期应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生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也当脚踏实地践行每个小目标。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中学生提高希望水平,比如帮助中学生在学习计划上设置具体化、合理化及能够测量的分步小目标,中学生可以对照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对于达到每个小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奖励。中学生应认识到偶尔的失望、困惑与迷茫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减轻对这些问题的烦恼和焦虑。

第三,中学生要培养乐观的归因风格,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莫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考虑事情积极的一面以及从中能学到什么,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审视引起情绪低落的解释风格,改变思维上的负面认知,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另外,中学生要怀有感恩之心,宽恕过往的失败与错误,珍惜和欣赏现在,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

第四,韧性能增强中学生战胜问题的意志力,激发其内心潜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中学生应善于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机会,开发并提高自己的韧性能力;客观预估所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和利用相关资源去解决,通过解决问题提高韧性水平。中学生既要在学习上发挥才智,也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付出努力,这两方面同样可以锻炼能力和韧性。

(二)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

学校不仅要传授中学生知识,还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重视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促进学业满意度和心理资本同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植入心理资本的理念,引导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预防学生各种问题的产生。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中学生的积极体验为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积极人格,使中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纠正中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重要的是寻找且开发中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让积极品质与中学生自身生活相融合。

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学校要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一方面,体育教学有利于塑造中学生积极人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均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能提高中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乐观情绪的长期保持。此外,体育教学提高了中学生身体素质,比如有氧运动减轻了焦虑情绪,培养了中学生韧性,也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家长帮助中学生提升心理资本以促进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鼓励中学生不畏生活中的困难以增强自我效能和韧性,在认知上引导中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家长应向中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希望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环境和资源,为中学生营造健康、乐观而又自信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家长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与中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心世界。家长对于中学生的进步给予恰当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其自我效能的发展;家长不要过于关注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更多地关注和引导积极行为。家长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开展户外活动,提供机会让中学生体验生活的磨难,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韧性。

总之,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是多方面的,心理资本的开发方式是多样的,心理资本的潜能是无限的。家庭和学校应协助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中学生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提升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6):765-769.

[3]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21-23.

作者:王威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文章所要探讨的中心内容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这两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270名中学生的研究测试,得出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结论:首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其次,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第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正常再加上少数轻微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5%以上;第四,心理韧性能够很好地预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韧性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

一、前言

心理韧性指的是人在面对困难、悲剧、逆境等消极生活状况时的一种适应能力。在这些逆境的高压环境下,其社会适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和损害,对于中学生等广大青少年来讲,他们经历了这些磨难,但依然可以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更有甚者,面对这种现实逆境,他们反而突破了各项条件的限制,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要想让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不能忽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初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都达到了人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最为显著,但是身体上的发展变化速度则较为缓慢,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很多愿望不能实现,因此造成一些心里矛盾的形成。同时,该时期的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大。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和毅力,容易灰心丧气,形成自卑情绪,时间一久,势必会使心理韧性降低,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结果

利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结合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通过对某中学抽取的270名中学生做出的主观幸福感抽样调查问卷表明:

(1)高中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得分及其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2)中学生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1、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状况良好,测试成绩好

通过对比调查研究,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情况,所以此次的研究是分为两组对比进行的,即高中组和初中组。对比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得分很明显低于初中生;但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确比初中生高出很多;同时高中生对于幸福感的满意程度比初中生低。

2、心理韧性在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的是一个中介作用

消极的情感和生活环境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最后还能看到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共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具体数据资料可以参照上表1、2)。

3、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影响关联

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呈现出显著的负比例关系,而与消极情感呈现正相关。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成正比例关系,与消极的生活态度成负比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情绪同主观幸福感也成正比例关系(具体数据资料可以参照上表1、2)。

这项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同各个分量呈现出来的都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韧性越高,他们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困难的能力就越强,那么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遇到问题也能很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并把这种情绪转化成奋进的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也就越少。这个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结果是相适应,保持一致的。众多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越强,那么他的心理也就越健康。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适应能力比较好的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情绪都很稳定,很少出现慌乱、焦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让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极大发展。中学生在青春期的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成熟促使他们急切地想得到成人的认可,独立意识非常强烈,如果老师家长能够对他们的某些意见和行为加以肯定和认可,就能减少负面情绪对他们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会得到提高。结果还显示,心理韧性能够预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方向。心理韧性差的学生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以正确的情绪来对待,缺少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遇到困难就想着退缩,觉得自己不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也极为不利。

三、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综合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一般来讲,心理韧性越好的学生,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水平也就越好,由此可见,心理韧性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自信心,正确发挥个人能力。所以中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教育,还要有挫折教育,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能,从而形成面对压力、逆境、困境和伤害时候的解决能力,最终达到形成良好心理韧性的目的,这一点对中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心理韧性系数达到0.536***,而心理健康系数达-0.326***,也就是说心理韧性越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少。

抽样测试的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能够有效预测心理健康状况,这也从人生交际和人生目标两个子量上揭示了这两点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日常人际关系的训练,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也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提高和促进作用。

2、通过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示,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数据显示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5***,是正值。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韧性越好,对抗困难的能力就越强,所谓的困难不会影响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针对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检验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高的学生,心理韧性要高于主观幸福感较低者。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教育重在智力教育,然而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中,我们更应该进行的是普及教育,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由此,提高中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这些又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三者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四、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心理韧性

1、对学生进行艰苦项目的训练,让学生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每个学期都应该安排几节活动课,设计一些相对艰苦的训练项目,例如越野障碍赛跑和长跑、接力赛、百米冲刺等,不仅你锻炼了学生的心理韧性,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尤其对于平时学习不用功,但又爱好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这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艰苦活动的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上取得一定成效。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长和长辈多方面的关照,但是这些关照只是停留在吃、穿、用等物质生活上,几乎满足了他们的所有需求,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上的关注很少甚至不加关注。所以,学校基础教育要关注这一现实情况,补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可以安排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表现出自己独立的观点,让他们对困难有所体验。面对困难退缩不前、悲观失望都是缺乏心理韧性的表现。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方面的指导

目前中学生所面临的现状是学习压力大、动力不足、对个人要求也不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韧性不高,对困难始终存在畏惧心理,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在将来能够获得一份好工作,很少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狭隘。但是,目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应对社会压力,处理社会问题的时候,一味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却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不利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重视这种问题,正确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明确每个人所背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增加人生阅历,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讲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幸福感受。例如教师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当今的社会现状,让他们多关注时事新闻。

3、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心理、生理上的现实状况,了解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学校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针对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培养他们正确分辨事物的能力,利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接受自己身上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让自我意识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方式手段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切忌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开展一些课堂练笔,如“我的同学xxx”等,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通过自我认识,或者借同学的眼睛来了解自己、审视自己。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除了与家庭成员之间有交流会之外,没有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平时处理问题相当自私狭隘。学校针对这一状况要多开展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利用团结协作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遇到冲突要学会考虑双方的感受,尽量让学生自己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依靠社会环境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家长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也不能一味溺爱,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要让他们学会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相应的回报。

如,课堂上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讨论问题,并对所处小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协调、统一,这就从侧面促进了学生与周围同学的人际交往。

五、结语

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韧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很少。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了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倾向于高中生、大学生和农村留守中学生,没有把中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对象来研究。所以,探寻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

[2]吕良成,周凯.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3]周凯.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D].曲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程 越(1986.10-),男,江西南昌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程越

第四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摘 要:基于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首先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包括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等多种原因。其次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含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大因素。最后分析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分析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分析出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一种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比较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值,倡导学生的积极取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犯罪行为以及自杀行为等频发事件的出现,使学校开始意识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日益成熟,但社会经验和阅历较少,使其心理比较幼稚,导致学生在处理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的心理冲突,尤其面对突然的打击或挫折后容易心理失常。

当前,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上比较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本校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中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总共对15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935份,回收有效问卷897份,有效回收率为95.93%。其中初一143(15.94%)人;初二134人(14.93%);初三137人(15.27%);高一151人(16.83%);高二147人(16.38%);高三185人(20.62%)。其中男生有456人(50.83%),女生有441人(49.16%)。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自行编制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包括五个分量表,24个维度,58个条目。主要有智力正常发育、情绪反应适度、心理与年龄相符、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个性与人格健全。所有条目均采用克特式五等级评分,其中十分不符合为5分、不符合4分、比较符合3分、符合2分、十分符合1分,分数低则证明心理健康现状较差。如图1所示。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主要心理特征

积极心理学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为主来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其良好的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彻底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存在不同种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2.1自卑心理

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比如个别学生的家庭条件状况不好,生活比较困难,与其他的学生相比感觉到自卑,使學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一些学生在小学学习时成绩优异,但进入中学后开始成绩下降,导致学生的优越感丧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造成学生产生挫败感,随之出现自卑感。

2.2逆反心理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学生与教师的顶撞,不受家长的管制,使学生受到外界的刺激产生与正常状态相悖的心理[2]。比如个别学生一直性格比较内向,但在偶然的一次受到欺压或者莫名的冤枉,使其性情大变。以及一些中学生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急切的想要摆脱成人的监护,使其反对成人将自己看作孩子等。当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后,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会暴躁、易怒等,并且学生开始有报复心里,导致发生一些危险或者不良行为。

很多中学生产生不良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因此,一些对孩子不够关心的家庭;或者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都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当学生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时,此时面对社会和网络上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的文化根基发生了改变,造成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迷茫,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3嫉妒心理

到了中学阶段的学生,个性差异逐渐清晰化。一些学生学习比较好,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也比较优秀,因此不服气,并对其嘲讽、排斥等,从而导致学生出现了嫉妒心理。或者个别学生生性好强,做事喜欢争第一,但经过失败就会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嫉妒心。

2.4厌学心理

厌学就是学生讨厌学习,对学习不认真,这种情况在中学生群体里发生率较高。中学生的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睡觉、玩手机、做小动作等,甚至有的学生上课说话、吃东西。或者一些学生抄袭作业,以及漏写作业、不完成作业;以及部分学生在考试时草草了事,根本没有认真答题。最为严重的就是学生出现逃学的现象,无故旷课等,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未合理的实施素质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3]。长此以往,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会产生挫折,并对学习感到恐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社会中很多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首先,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家庭、朋友、传媒等途径,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使中学生的心理扭曲,无法形成正确的三观。其次,处于不同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不同。比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学生,邻居之间的交流少,使学生缺少了人际交流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和自卑心理。或者大城市的社会环境产生的大量信息,经常出现争吵、打架等事件,使中学生莫名产生出紧张心理,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帮助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确保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时学生的一半时间都是在学校中。而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如若发生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采取了很多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手段。比如大量的练习题、作业等,使学生的智力和精神状态超负荷,容易造成学生神经衰弱、厌学、失眠等心理问题。其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着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教师积极向上情感的感染,以及优秀品质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另外,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很多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一些学生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使学生产生焦虑、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风、班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要使校园的每一处都能给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受到心灵的净化,创造出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极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3家庭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变化是尤为重要的。不良的家庭因素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死亡;家庭情感矛盾、气氛冷漠;以及溺爱或者放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学生缺少幸福的氛围,也就是缺少了心理健康发展必备的一种条件,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病态。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并分析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给予一定的解决措施,来帮助学生改善其心理问题,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刘美玲,孙萍,etal.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4):566-568

[2]岳蕾,梁慧珍.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9

[3]刘美玲[1],刘婷婷[1],孙萍[1],etal.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8

[4]李启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改革[J]当代旅游,2017

[5]穆骥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80-81

[6]卢鸿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J]家庭医药,2017(2)

[7]陳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7

作者:王昊宸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心理情感问题,使得人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人格更加健全。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积极的人格、情感与社会。本文站在积极心理学视角,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詳细的分析。针对中学生消极心理特征而言,主要分为自卑、逆反以及嫉妒和厌学等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主要和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环境有关。在文章的最后,将围绕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令中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更加积极向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引言: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中学生长期存在心理障碍,不仅对他们的人生会造成影响,而且会降低学习质量。在素质教育实施后,学校教育正在积极革新,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希望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的力量,从而能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最终令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同步提升,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1]。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充斥着很多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元素,轻者令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重者还会让他们出现自杀或者犯罪的行为,这就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虽然生理和心理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尚未成熟,生活阅历比较浅薄,思想比较幼稚,无论是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都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一旦遭遇打击,会容易心理失常。经过调查,在积极心理学角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总体处于理想的状态,其中不乏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表现在不同的类型,程度存在差异性。对此,学校可以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初一年级、初二年级与初三年级抽取五个班级,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学校可以搜寻由知名心理学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而编制的针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以细分为分量表、维度以及条目。具体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心理与年龄相符、情绪反应适度以及智力正常发育等,此外也包括个性与人格健全。每个条目都选择克特式五等级评分,在分数规则方面,十分符合为1分,符合为2分,比较符合为3分,不符合为4分,十分不符合为5分,如果学生的问卷分数比较低,则代表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较差[2]。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主要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

很多中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与家庭条件上,以成绩为例,班级中下游学生容易自卑。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其他同学差而感到自卑。再或者部分学生小学成绩比较理想,中学后成绩下滑,产生失落感,丧失了学习优越感,最终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日益降低,出现自卑心理[3]。

(二)逆反心理

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发怒,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管制,和长辈发生冲撞。再或者学生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相悖于正常状态的心理。例如内向性格的学生如果遭受冤屈或者受到打压,精神会受到刺激而使他们性情大变,再或者部分中学生思想成熟较早,形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想再被大人监护,这时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问题。而中学生一旦存在立法心理,情绪就不会受到控制,容易易怒,暴躁,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做出一系列不正确的行为。

(三)嫉妒心理

在中学时期,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明显,在学习一方面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会经常性的表扬他们,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嫉妒心理,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也非常优秀,从而嘲讽被教师鼓励的学生。这种嫉妒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些学生生性好强,喜欢争第一,一旦自己遭遇失败就会产生嫉妒心。

(四)厌学心理

初中阶段,知识难度系度增加,学习并非易事,而学困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一系列不积极的学习行为,比如教师讲课时,他们趴在课桌上睡觉,或者在课桌下偷偷玩手机等,更有甚者,趁教师不注意,在课桌下偷吃东西。还有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方面不够积极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没有完成全部的作业。其次在考试方面,有些学生不认真答题,草草了事。一旦他们失去学习自信心,很难再正视学习,甚至旷课或者逃学。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著的,关乎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因素分为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在社会中,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增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比如经过传媒、朋友或者家庭等途径的传播,使得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让他们的心理变得扭曲,三观不正确。此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性。以城市中学生为例,他们和邻居之间很少进行交流,所以在人际交流技巧方面比较薄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学校因素

学生有一半时间都在校园中,学校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场所,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的教育等。当发生问题后,如果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就会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比如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对学生成绩非常重视,有时采取的教学手段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例如布置大量的作业,设计过量的练习题等,加大了学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的智力超负荷,从而引发神经衰弱的现象产生,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失眠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事情。教师在学校的身份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相当于学生的心灵导师,所以教师要在言行举止和职业素养方面引起重视,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受到感染,心理能够更加积极向上。此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学生的精神处于积极的状态,反之会让学生产生社交恐惧以及自卑心理,尤其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会让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涉及到校园文化。所以要达到良好的校园环境,设计积极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心里能够得到净化,为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创造积极的条件。

(三)家庭因素

学生步入校园之前,主要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影响。如果家庭存在不良因素,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例如父母早逝或者离异。再或者家庭氛围比较冷漠,家庭矛盾重重等。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语: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现良好的形势,然而心理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其类型和程度存在差异性。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要从自身着手,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展开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使得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解决心理问题,挖掘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使得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刘美玲,孙萍,etal.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4):566-568

[2]岳蕾,梁慧珍.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9

[3]刘美玲[1],刘婷婷[1],孙萍[1],etal.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8

[4]李启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改革[J]当代旅游,2017

作者:谭艳凤

上一篇:中国经济论文下一篇:中国建筑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