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城市产业发展战略

综合利用城市名片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

摘 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才能屹立于竞争之林中而不倒呢?答案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那只能随波逐流,最终被淹没在竞争的大潮中。一个城市的特色就是它的名片,城市名片能充分反应当地的文化、经济特色,代表了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特色,如何利用自己的特色来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城市建设热议的话题。为此,以沧州市为例,通过介绍沧州市的城市名片从而找出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名片;经济发展;沧州

中图分類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14

1 前言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天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沧州的经典城市名片为运河文化、沿海特色、武术之乡。其中,以运河文化为主。其城市名片也就基本确定了沧州市城市风貌的总体定位——一座在河与城之间凝聚着运河古韵与现代风情的北方沿海之城。在沧州的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中,我们要以城市名片为中心,建设具有沧州特色的产业,加大沧州市在各个城市中的竞争力,通过城市名片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2 沧州的城市名片与产业结构

2.1 运河文化与沧州经济振兴

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总是要与水有关的。沧州市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不例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像母亲一样,曲线优美、母性张扬,她默默无闻地养育着沧州这座城市以及市民。沧州市是中国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其在沧州境内蜿蜒前行,全长达到215公里,大运河也因此被称为沧州的“母亲河”与“生命之河”。沧州市可以说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沧州段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其影响也颇深,沿河地带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沧州在今后的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城市的独有优势——大运河。那么如何利用沧州的运河文化呢?

(1)通过对运河沧州段代表性工程遗产进行重建和展示,以彰显运河沧州段的核心运输地位。首先,对沧州段运河航道工程进行旧貌恢复,对那些已经被损坏的文化设施进行重新修建。其次,要建设融自然风光、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保护区或者主题公园。最后,还可以建立标志性的运河建设工程博物馆。总之,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弘扬沧州的运河文化同时彰显沧州段运河的核心地位。

(2)通过对运河周围有代表性的城镇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复兴,彰显沧州段运河历史文化核心城镇的地位。建设文化城镇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由于沧州运河附近的城镇众多,所以我们要选择优秀的城镇先行重建与弘扬。其次,就是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介绍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途径来实现。只有赋予运河以及其相关城镇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地打造出运河文化之镇。

(3)加强水路运输。大运河穿过整个沧州市,全长高达215公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如今,网上购物越来越流行,那么对运输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水路运输是十分重要的运输方式,其特点是运输量大,运速快。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沧州段运河的管理,加强河道建设、河道清理工作.借助“南水北调”的机遇,补救已经干枯的河段,从而振兴沧州段运河的水上运输,加快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2.2 杂技、武术之乡与文化城市建设

沧州市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其之所以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因为其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更让其闻名的那便是沧州的杂技和武术。沧州武术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是国家命名的武术之乡,门派众多。历史上,80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在这里扬名。沧州的武术多种多样,除失传武术,共计50余种,全市习武人达到一百四十余万,可见武术在沧州的重要地位。沧州的杂技也是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吴桥杂技最为出名,吴桥有30多个杂技团、200多个民间杂技小组。杂技、武术作为沧州的一个城市名片无可厚非。

据统计,每年慕名去沧州学习武术与杂技的人都很多,此外,去沧州参加武术、杂技活动的更是数不胜数。这就带动了沧州市的经济发展,据预测沧州市今后的发展中,武术和杂技会继续起到很大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沧州市应多强武术及杂技的宣传与传承,在城市内建设武术学院以及杂技学院,多举办些武术杂技活动与比赛,一方面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沧州武术及杂技的传承。

2.3 沿海特色——黄骅港

中国改革开发的政策使得沿海城市的发展会比普通城市更加迅速,沧州虽然距离海边有100多公里,但沧州市辖区是具有其海岸线和港口——黄骅港。沧州的土地都是盐碱地,既有晒盐的盐场,又有生产海鲜的港口,所以沧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

沧州城市的沿海特色如何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呢?和大多数沿海城市一样,沿海城市具有海上交通便利,黄骅港是山西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口,对外联系方便、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沧州也应像其它沿海城市一样,对外进行经济开放,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同时要抓住自己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旅游景点内发展海产品的销售。

如此才能促进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发展。

3 沧州调整升级产业结构的建议

经济理论和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合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的发展的障碍。对于沧州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而言,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产业优化建议:发展科技农业,提高第一产业单位经济效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时期,沧州农业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立体农业技术、观光农业、海洋渔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综合效益。

第二产业优化建议:走绿色工业化道路。近年来京津冀城市圈饱受雾霾问题困扰,这与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主导密切相关,纵观历史,重工业主导的城市,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居多,因此沧州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对高污染重工业进行“手术”,引入绿色节能技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尤其对电镀、印染、造纸、化工行业的排放提升管控标准,严格施行污染排放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沧州实现第二产业的转型,走绿色工业化道路,还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如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潜力,是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第三产业优化建议:发展物流服务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综合物流服务。沧州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物流枢纽,其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不言而喻。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流经沧州,可以促进国内物流发展,未来的产业演进随着市场的导向必然是向着出口型和全球化进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作为发展的必备因素,将对沧州渤海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黄骅港港口的开发和建设可以推动沧州走向国际。

4 结语

沧州作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城市,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其城市名片,那么必定会增强沧州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必定会让沧州屹立于优秀城市的之林。城市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特有优势,我们如果能将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名片相结合,那么将会得到双重的收益。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对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瑞森,王吉杰.运河景观带沧州一张新的文化名片[N].中国水利报,2013,(07).

[2]白眉.沧州文化产业涉外投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4,(5):69.

[3]张明生.迪拜多样化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作者:韩旭

第2篇: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借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通过实例分析,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转型 发展战略

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变革中求发展。在这个背景下将《孙子兵法》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探寻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即“读古人的书,做当今的事”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 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可见任何战略决策的制订,都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为前提的。准确的自我剖析与定位可在战略决策中 “扬长补短,以优取胜”。

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成功转型为例, 1990年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显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辽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就首先要考虑辽宁自身的优势。辽宁是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省内有渤海船舶重工、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大连机车、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50多个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石化行业,成为辽宁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显然装备制造产业是辽宁的主导优势产业。那么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革新升级就是辽宁发展经济的首选。

其次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如技术开发、高端技术熟练型人才的缺少;吸引外资优势薄弱;物流服务产业不发达等等。针对这些自身的“劣势”,辽宁做出了“城市一体化”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通过城市一体化具有实现城际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间产业、人才、资金、科技等方面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拉动物流产业发展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鼓励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庄荷花园口工业区的对外开放开发,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具有可实现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沿海地区布局,也可以有效承接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加强辽宁对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落户辽宁,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选择转型升级的产业上应该首先选择自身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且要清阻碍优势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时出台解决对策。

四、发展战略的关键:“奇兵制胜”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战略思想“奇兵制胜”运用到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商就是指“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多元化”战略思想。

以韩国大邱市为例。为加快促进其传统主导产业纺织产业升级,提出了著名的“米兰计划”,其核心是全力加强技术研发,占领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尖端技术高地。近期和中期主要是集中力量攻克纳米纤维、超级细纱及智能性纤维和数字染色工程等高附加值项目研发。长期目标则是把大邱建设成为“东方米兰”,使之从纺织的生产、营销到人才培养都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枢纽。另外大邱市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大邱城市转型核心是全力培育新型尖端技术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目前大邱市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比重到1998年达到顶点35%以后,目前下降为24.2%;金融、保险、通信、物流等服务业比重上升为75%。相比之下,纺织业无论产值和出口的比重都大大下降,因此,传统纺织业已不再是带动当地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主力。

可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必须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同时还要以“主导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出台鼓励产业结构转型、鼓励创新,鼓励技术开发等的法规与优惠政策;产业转型上要首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城市发展要有主导核心产业,而且必须要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开发核心尖端产业技术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集约发展,增强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海:孙子兵法与经营谋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

[2]曹世功:韩国大邱市:以产业升级促城市转型[N].中国经济网,2008.5.7

[3]陈梦阳: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入最好发展阶段[N].新华网,2008.4.25

[4] 辽宁“五点一线”战略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网,2007.7.29

作者:满 岩

第3篇:我国城市发展会议产业的战略思考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而中国的会议产业正处在萌发阶段。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应力图从中国会议产业的变化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昌的城市定位和会议产业的发展概况以及当前南昌发展会议经济的优劣势,着重分析了南昌市发展会议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指出南昌发展会议产业的目标定位及对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南昌的会议经济会具备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形成若干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品牌,把南昌打造成中国会议支柱城市乃至国际知名的会议集聚城市之一。

关键词:会议产业;南昌;目标定位;发展对策

一、城市发展与会议产业

会议经济是西方较早提出的产业经济概念。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第二,有一个成熟的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第三,这个产品要在市场上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这三个条件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就是一个产业的形成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作为支撑。[1]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而中国的会议产业正处在萌发阶段。尤其从2007年以来,随着APEC会议、中非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世界华商大会、达沃斯夏季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展览联盟(UFI)年会等高层次国际性会议陆续登陆中国,大大提升了中国会议产业的规模和水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我国会议产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的城市会议产业将迎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我国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仍十分缓慢,主要受困于政策、机构、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会议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南昌为例对城市会议经济和会议发展进行分析,力图从中国会议产业的变化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趋势。

二、南昌市的城市定位及会议经济发展状况

1.南昌的城市定位。目前南昌市会议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会议数量和规格都有了大幅提升,南昌正在成为重要的区域会议中心城市。会展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仅就展览业而言,在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2%左右。而目前我国展览业的总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4%。如果按展览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计算,我国展览业总产值应该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左右。因此,我国的展览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会展业以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等特点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目标。瑞士日内瓦,德国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以及新加坡和香港等都是世界著名的“会展城”,会展业都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再看中国,南京的世界华商大会、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的召开,都使会展经济大放异彩,令人刮目相看。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展览大国,并正逐步成为亚洲区域性的“展览中心”。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正在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外各种经济交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的会展业也将迎来其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南昌发展会议经济的概况及优劣势。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成为江西省最大、最重要的接待中心,这为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南昌会展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展会数量和办展整体水平与质量均有较大提高。根据江西省会展协会提供的资料,目前南昌市的主要会展场所有江西省展览中心、南昌国际会展中心、江西省体育馆、江西省博物馆等。以江西省展览中心为例,它的总面积为3.8万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万平方米,可提供国际标准摊位550间,配套功能完善,策划、设计、制作一条龙,管理与现场服务专业化,停车、物流、代办手续等配套服务完善齐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进入新世纪省展览中心办展数量、规模进一步增大,先后举办了食品节、服装节、旅游展、人才招聘大会、医疗展、美容展等大型展览,其中2003年“华东七省市大型旅游推介会”、2004年“首届南昌制造业博览会”、200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成果展”、2005年“全省创业博览会”、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博览会”、2006年“中国(江西) 红色旅游博览会”、2007年“首届羊绒羊毛制品暨名品新品衣装(南昌)博览会”、2008年“中国•江西旅游商品交易会暨首届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大赛”等均为我省新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重大会展活动,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10月,第三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在南昌举行,300多名华商领袖和赣商携手,共享中国商机,决胜全球市场。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南昌会展经济仍然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回暖的“润滑剂”。 2009年“五一”期间,中国中部(南昌)国际汽车文化节隆重开幕.江西展馆成为最亮丽的风景。2009年下半年,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大型节庆、会议、展览等活动在南昌上演,将于2011年10月份举行的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也将进一步推动南昌会展经济再上新台阶。被称为新世纪“朝阳产业”的会展经济在南昌已初现国际化趋势。

南昌市具有发展会议经济的经济、区位、资源、环境、人文条件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急待完善和改进的明显不足,如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行业协调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体系欠配套、专业人才和人才培养机制落后;拥有发展会议经济的良好机遇、发展会议经济的潜力巨大,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同类城市以及邻近城市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会议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南昌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提升南昌城市活力、城市竞争力以及综合实力,可以成为城市功能更趋完善的助推器;可以给南昌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3]

洞察国际国内会议业发展格局和趋势,认清南昌本地的优劣势和可能性,准确地进行会议经济定位,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南昌无论从地理位置、市场潜力、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还是国际开放度方面都达不到成为全国会议中心的要求。但南昌具有一定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科技教育以及历史文化等优势条件,凭借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比较完善的会议软硬件设施以及不断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完善的城市功能,南昌完全有实力成为一个有会议特色和品牌的会议中心城市。

三、南昌市发展会议产业的对策

针对南昌市会议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具体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会议行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南昌会议产业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非常需要政府在税收、人才培养、行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南昌的相关高校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加强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如开设会展专业或开设会展方面的职业培训等。同时,南昌要成为会议中心城市,就要为举办各类会议提供一流的软硬件配套条件。会议经济的发展要求调用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包括宾馆场所、旅游资源,电力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资源,政府资源、人力资源等人文资源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品牌资源、形象资源等,再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最终可以提高城市经济总体运行效率。

2.突出特色,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会议经济要成为南昌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会议产业就要面向世界,以举办高规格、高品位的国内或国际大型科技、经济、文体类会议为主,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会议经济才有生命力,才有竞争力。

3.建立健全会议行业的平台服务机构。南昌会议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行业性平台,比如会议行业的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媒体、行业性的论坛和评比机构、行业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的建立健全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市场商机,对南昌会议业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加强国际合作。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无论是资本、项目还是人才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对整体的行业或者对个体的企业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从经验交流到项目合作以至于资本合作,我们应该不断开阔本身市场空间来吸引国外会议业的目光,提升其合作兴趣,通过合作不断提升南昌会议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4]

参考文献:

[1]程建林。会展经济发展:会展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功能提升[J]城市规划,2008,(10)

[2]南昌政府网。南昌要闻 [EB/OL] http://www.nc.gov.cn/xwzx/ncyw/index_1.htm,2011/03/19

[3]胡绍华。对南昌市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22)

[4]杨国川。我国会议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2)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师范大学财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作者:何年华 申雅杰

第4篇: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汕头市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汕头市建设成为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大城市,提升汕头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带动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战略定位

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汕头市城市发展定位可概括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

产业发展战略定位。汕头市产业发展定位可概括为:新兴制造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

【汕头市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

发展目标:按照高增长、发挥优势、规模化、集约化和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区,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和大服务,促进大流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高效集约、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战略:以港兴业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园区载体战略;内外源互动战略;创新拓展战略。

发展路径:以工业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以打造产业“航母”和行业品牌为着力点;发展和整合优势产业及中小企业集群。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支撑,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使其成为汕头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化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商贸流通、现代效益农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其做大做强;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生物医药、海洋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汕头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优势工业,大力发展临港

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扩张升级,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积极拓展提升服务业,推动全市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加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引导,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中布局、一区(基地)多园、生态优先等布局原则和市区联动、基地集聚、园区发展的布局思路,确立未来汕头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六个重要产业基地及六个重点产业功能园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港产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中心)、南澳岛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汕头民营科技工业园、广澳临港工业区、海门海洋产业发展区、东部工业园(含工艺玩具城)、西部工业园。重要产业基地及重点产业功能园区的空间布局是汕头市产业发展定位确立的四大产业基地的深化和具体化。

【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的模式选择

1、港口———优势发挥与要素整合。加大汕头市港建设力度,整合周边港口资源,拓展腹地;发挥汕头城市建设特色与山海资源优势;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和保护体系。

2、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依托。利用海滨港口优势,发展以石化和电力为主的临港工业,打造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优势传统轻纺工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和引导民营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发展外贸出口加工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重视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发展生物医药、海洋产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商贸新业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信息咨询中心、金融中心等生产服务业基地;发展生态效益性农业。

3、创新———增创发展新优势。大力倡导和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行汕头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支撑和推进主战略的平台,包括:建立创新推动主战略;建立基于知识信息库的创新平台。

4、生态———海滨特色塑造与个性化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系统分区为基础,构建以“一心两湾、三城相望、山辐水聚、顺势成环”为特征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生态景观结构。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空间体系构建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大城市大港口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构造有良好空间形象、并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汕头市亟需从总体上对目前分区、多片的空间分布形态提出整合优化的对策,把资源集中于构建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提高汕头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汕头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基础。拓展并建立稳定的汕头港经济腹地,是把汕头港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关键。以京九和沿海高速铁路沿线为重点,积极巩固和拓展港口和城市腹地范围,将粤东、闽西南、赣南以及整个海峡经济圈的发展与汕头港口和城市繁荣密切联接起来,是汕头港口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

2、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以工业为龙头,以城市为载体,以提高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目标,将农村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3、城市与产业空间一体化战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合理产业布局,并与城市空间融合生长。城市、工业与生态三条经济带以及外围产业组团是汕头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域;合理规划产业空间,按照新城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将决定汕头城市空间扩展能力。

4、集约型与弹性化的空间发展战略。大型临港工业、民营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城市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大城市空间构架,实现内涵优化与空间外延并举,增强城市空间实力和彰显外在魅力,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 城市空间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

地区层面:主要从产业转移与互补整合和集群化整合两个方面来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构建合理、高效的空间网络。通过完善城市群内外快速交通廊道和网络,逐步消除行政壁垒。

市域层面:在市域范围内实行适度均衡发展,在区域及微观尺度则实行“带状 组团”集约式布局,形成“有机集聚 合理发散”的开放性城市组织架构。规划期内市域城镇体系应实行“一主四副五带六组团”结构模式。一主:主城区,包括金平区、龙湖区和濠江区;四副:潮阳城区、澄海城区、潮南城区-和平-胪岗-铜盂、南澳县城;五带:东延城市经济带、南部临港工业经济带、西北生态经

济带、西部集约产业带、北部特色产业带;六组团:成田-陇田-井都组团、两英-司马浦-陈店-仙城组团、谷饶-贵屿组团、西胪-关埠-金灶组团、莲上-溪南-东里-盐鸿组团、隆都-莲下组团。

主城区层面:顺应城市成长规律和汕头发展趋向,规划期内主城区应实现均衡布局、合理分工、高效协作、高度开放的高层级空间组织关系,形成“三城架构、多组联片”的主城区发展格局和海湾型城市景观。三城,即:新城(新东区)、旧城(现有城市中心区)、港城(濠江区);九片区,即:新溪片区(中心区)、外砂片区、旧城中心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浦片区、临港经济片区、濠江旅游风景区、(珠池、广澳)港区、海湾水域片区。

2、城市职能结构

地区层面: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创新、融合成长”的理念和准则,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经济带和产业经济带为支撑,以城镇组团和产业基地为基础的职能结构。

市域层面:根据汕头市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分布扩散格局特点,实现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由“点轴开发”向“网络开发”过渡,重点确定各个城区和城镇在市域范围内的层次、等级和职能,构成包括主城区、副城区、城镇组团、一般城镇四个层级的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层面:汕头市主城区基本职能结构为“北城南港”,金平、龙湖主要强化城市经济、建设和对外辐射服务功能,濠江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经济,职能组团主要包括商务金融服务区、居住生活区、高新产业区、大型临港产业区、港口贸易区、仓储物流区和综合旅游服务区。潮阳区规划有行政商务区、高新制造业区、临港产业区和都市农业区。潮南区规划为行政商务区、集约型民营工业区、商贸物流区、海洋产业区和生态旅游区;澄海区规划为行政商务区、特色产业区、物流贸易区和滨海风光带;南澳规划为综合经济区、生态保护区、旅游度假区和港口物流区。内外海域规划为海洋保护和海洋经济区。

●城市重点发展区域

产业(布局)空间:一是三条经济带。围绕规划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规划和建设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二是主要产业集聚区。包括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金平、龙湖)、汕大科技园、临港工业基地和各区级工业集聚区。

城市空间:一是金融商务区。金融商务区布置在新东区的新溪片区,面向整个市域和粤东地区,高起点集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贸易、中介服务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商业、广告、文化、休闲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二是内河及滨海岸线。按照生态滨海城市建设和以人为本发展的要求,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岸线利用和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并充分利用各类岸线资源。适当减少生产岸线,增加生活岸线和景观岸线,保护自然生态岸线,水域、海域与陆域统一规划。

重大交通枢纽及沿线地区:一是机场临近区域;二是港口及临港区域;三是沿海高速铁路枢纽及沿线;三是区域道路交通系统;四是物流园区。

访中山大学“汕头战略定位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珺

汕头日报 2006年08月29日

□本报记者赵令蔚

事关汕头长远发展的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经过历时一年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研究成果于昨天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作为中山大学课题组负责人,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珺教授为成果的出台而感到高兴。

王珺说,这个研究课题并不是课题组的同志关起门来做,或是课题组自己调查以后就给出这样的一个结果。汕头这边有很多的想法、看法,林木声书记、黄志光市长等市领导以及部门、区县的负责人经常和课题组交流意见,课题组也根据这些意见,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和调查研究。所以,这个成果是汕头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各区县和课题组同志互动、沟通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预见,汕头和中山大学的合作,仅仅是个开始,将来,沿着此次搭建的平台,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

王珺认为,开展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研究的意义首先是统一思想。通过相互沟通和调查研究,形成一套规范的报告,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其次是明确目标。汕头今后五年、十年的发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个政府、一个干部将怎样干、怎样努力?这个报告不仅仅是个定位问题,还要让大家觉得定下的目标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就是说,通过确定一个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东西;然后给一个可行的,从现在走起、从此岸走到彼岸的一个路径。经过这一段时间对汕头的了解,

王珺认为,汕头有很强的危机感,这一点非常明显。危机感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动力,大家都希望能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恢复以前的地位。珠江三角洲发展起来后,现在粤西的势头也很好,下来省的重点可能要发展粤东,发展粤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大项目放进来。因此下一轮的发展关键是抓大项目,大项目关键就是重化工业。同时也要看到,汕头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很有压力。

在课题研究中,王珺对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八成的民营企业提出了建议。王珺认为,做强做大民营经济最重要的因素是制度保障,这是外部方面的因素。一条是保护产权,一条是资源能够正常流通、产权能够交易,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内部方面的因素则包括提高素质、遵纪守法、建立信誉,然后根据公司的规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市场进行整合,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流程,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来推进企业自己的产品创新。

第5篇:盐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城南大数据产业发展,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城南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给予支持和引导。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严格资金申报、拨付、使用、监管流程,切实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根据《盐城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盐政发〔2013〕245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的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

第二章

预算及使用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支持城南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本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执行期为2017年-2020年。到时确需延期的,应当在执行期届满的当年9月底前,按规定程序重新申请设立。

第四条

专项资金在执行期间需要变更使用范围或者资金规模的,应由市经信委提出正式申请,由市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

第五条

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市财政局年初会同市经信委根据市委、市政府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全年专项资金预算。

第六条

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编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按《盐城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审批。经市政府批准后,联合发文下达。

第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当实行专项核算,严格执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按批准的项目计划内容组织实施。

第八条 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企业或单位认真做出经费决算逐级报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市财政。

第九条 专项资金按规定形成国有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决算验收,进行产权、财产物资移交,办理登记入账手续,并按规定纳入国有资产管理。

第十条 专项资金应及早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一条

市财政局根据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下达、拨付专项资金。

区财政局收到资金(或指标文件)后,应当在1个月内将资金拨付至项目单位。按有关规定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的,从其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项目单位收到专项资金后,应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严格专款专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项目内容或调整预算。

第三章

支持方式和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分为无偿补助、有偿使用和股权投资三种方式。无偿补助方式包括专项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有偿使用和股权投资的支持方式按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改投资无偿改有偿试行办法》(盐政办发〔2014〕107号)执行,专项资金原则上安排存量部分不低于30%、增量部分不低于70%实行“一拨变双改”管理。

第十四条 原则上每年组织申报1次。市经信委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明确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使用方式及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市经信委网站进行发布。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企业、单位,均可按申报指南的要求,经城南新区经发局和财政局初审后,向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申报项目。

申报项目的企业、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十六条

申报项目的企业、单位,一般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城南新区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且正常经营;

(二)企业的信用良好,无纳税、环保、安全生产、法院执行等较重以上失信行为;

(三)三年内无骗取、套取县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行为或未被取消申报资格的。

具体申报条件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在下发项目申报指南时一并发布。

第十七条 同一单位同一项目,在申请内涉及多项政策支持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只能享受一项扶持政策。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申报和审核实行信用承诺制。 申报企业或单位需根据申报的项目附报相应的申报材料以及信用承诺,并对其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信用承诺。

区经信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本办法和申报指南等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对项目进行审核,确保项目的真实性,并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进行承诺,提交《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申请使用全过程承诺责任书》。

第十九条

根据需要对相关项目进行实地核查。核查前应当根据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和申报指南明确核查内容和要求及所需材料,提前通知申报单位,原则上一次性核查到位。核查工作不得影响申报单位的正常运转,并遵守廉政建设的相关要求。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原则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分配。 第二十一条

必要时,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竞争性专家评审。

(一)成立竞争性专家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部门会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由市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上述有关部门共同抽取。评审小组人数必须为5人以上单数。

(二)评审程序

1.书面评审。评审小组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确定进入公开答辩环节的项目名单。

2.公开答辩。采用演讲、现场答疑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公开答辩,评审小组现场打分确定进行实地考察的项目名单。

3.实地考察。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出具考察意见,提出拟扶持项目名单。

具体评审办法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订。 第二十二条 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经综合考评后,提出拟补助项目并公示。公示有异议的,要立即组织核查,确认后重新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申报项目列为当年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第四章 使用范围及分配办法

第二十三条 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及分配方式:

1.新设的大数据企业,经认定,大数据存储中心项目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项目,两年内技术设备投资额分别超过3000万元、300万元的,按照其实际技术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投资企业为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国内主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可按照其实际技术设备投资额的12%、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2.市外大数据企业集团总部(含跨省区域性总部)将注册地及纳税地迁至城南大数据产业园,其实收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亿元、技术设备投资不低于3000万元的,符合前款条件并按前款给予奖励外,另按照其实际技术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3.对市外企业落户城南大数据产业园、采取市场化运作、年流水在30亿元以上、跨省市的大型大数据应用平台类项目,在平台技术设备投资上和运营上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

4.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和世界100强高校院所落户城南大数据产业园,新设立的大数据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最高可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5.对投资(不含基建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专业化公共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完成项目建设计划并通过认定的,按其实际技术设备投资额10%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鼓励开展大数据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对突破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化瓶颈的技术研发项目,经认定,择优给予不超过其实际研发投入30%,且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

6.对承担或列入国家示范试点应用计划的重大大数据行业应用平台和项目,技术设备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通过验收后,每个平台和项目可给予50万元奖励;对承担或列入省示范试点应用计划的重大大数据行业应用平台和项目,技术设备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通过验收后,每个平台和项目可给予20万元奖励。

7.鼓励大数据研发机构、公共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对年营业收入超100万元(服务收入占比60%以上)的专业平台机构,按其对市内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收入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8.鼓励各企业按照智慧盐城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利用各类资金在城南大数据产业园开展大数据应用项目建设,对列入市智慧盐城和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完成项目建设计划并通过验收成效显著的,按其实际技术设备投资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9.对市外落户于城南大数据产业园新设的亿元以上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根据实际需要,经审批,可与城南智慧科技城配套出资,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主要用于大数据产业园内产业类项目股权投资。

10.支持城南加快大数据专业园区载体建设,对新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基地或园区品牌的,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国家、省级认定的园区公平服务平台,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 11.支持大数据产业园核心应用基础项目建设,优先安排市委、市政府确定落户在大数据产业园的智慧盐城项目(已有明确资金来源的项目除外)建设资金。

12.对市委市政府同意的其他项目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条 如按第二十三条确定的分配办法安排的资金超出当年财政预算时,可适当降低奖补标准。

第二十五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一般工作经费等经常性开支,不得用于发放个人工资、奖金、福利和日常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不得用于非本专项资金用途以外的部门支出。对用于考核发放的奖金,须报经市政府审批。

第五章

管理职责、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由市财政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管理,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

(一)市财政局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和政策研究制定,会同市经信委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办法;

2.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3.组织专项资金支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4.参与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5.审核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按规定拨付专项资金,监督专项资金的日常使用;

6.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

7.组织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或者被撤销后的清算、资金回收等管理工作;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市经信委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具体管理办法,编制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制定管理流程,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资金管理;

2.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相关重点项目库,提出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和预算建议,编制专项资金支出预算;

3.执行批复的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按季编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4.负责项目管理,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具体项目申报、评审和分配,检查督促项目实施,包括项目合同签订、项目跟踪监管,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

5.按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跟踪和绩效自评价; 6.负责执行期届满或被撤销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工作; 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七条

市财政局根据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相关规定,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评审、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

第二十八条

专项资金设立、预算编制环节,市经信委应当编制专项资金绩效计划,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财政部门组织对绩效目标进行评审,不按规定要求编制绩效目标的,不予进入预算编审流程;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不予列入预算或调减预算。 第二十九条

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市财政局会同市经信委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跟踪。市经信委要定期向市财政局如实分析报告项目资金绩效情况。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问题严重的,应暂停预算执行,或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调整、收回专项资金。

第三十条

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完毕后,市经信委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自评价,财政部门视情况对专项资金组织开展绩效再评价。

第三十一条

专项资金执行期届满后,市财政局组织全面绩效评价,向市政府报告绩效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结果按照财政信息公开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作为下一预算安排和完善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共同负责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管理和督查,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检查、评估。

市经信委和市财政局根据需要适时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完成后的实际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

第三十三条

项目单位应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加强资金核算和管理,自觉接受财政、经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等规定,归档管理项目申报、执行和验收资料,以备核查。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按其规定进行处罚。

项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按规定在相关信用信息平台提交信用记录并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已下拨财政资金,限期追缴违法所得等;情节严重的,在三年内不再受理其申报专项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虚报、冒领、伪造、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二)未经批准调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或者预算的。 第三十六条

对专项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未按规定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六章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设备”,是指符合会计核算定义,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万元以上的生产性设备或专用设备,不包括办公设备和运输设备。购进需要安装的,安装费用不计入补贴计算范围。自制设备,符合条件的按一半计算。技术投入和软件投入,取得的增值税发票税率为零的,不计入补贴范围。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

起施行。其他有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经信委负责解释。

第6篇:世界城市产业发展规律探析(下)

周伟

2013-1-25 9:16:13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8期

5.制造业布局呈现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资本、技术、品牌控制使国际大都市始终处于全球工业布局中心。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空间布局经历了巨大变化,世界城市制造业的空间演变大体经历了早期的集中、后期的分散以及在郊区的再次集中的过程。首先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各种制造业逐步向中心城区集中;然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郊区化的推进,受土地级差地租的制约,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逐步向郊区扩散,而把其总部、研发和营销环节留在中心城区,从而出现了制造业的分散过程;最后,随着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扩散,在郊区及其周围地区形成了一批现代制造业中心或基地,一些企业将总部、研发和营销环节搬迁到此,由此出现制造业在郊区的再集中过程。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向城市大量集中并形成若干主要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由于受土地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开始向郊区和偏远地区分散和转移,在国际大都市的郊区和周边地区又逐步形成企业大量聚集的产业带,并跨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但制造业总部、研发、高端产品生产等依然集中于国际大都市,资本、技术、品牌控制使国际大都市始终处于全球工业布局中心。2008年,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大都市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分别为111家、96家、326家和96家,在全球制造业分工布局中处于中心地位。

(二)世界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律

1.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通常认为现代服务业指

以知识、信息为依托,按照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发展起来的技术与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是:技术含量高。现代服务业通常是运用新技术或者新知识的成果因而技术含量高,突出表现在较高的附加值和较高的人力资本上;业态形式新。信息与知识的发展及创意的运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衍生使服务业的业态更加新颖;知识传播性强。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如教育、创意、移动通信等现代服务行业。

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因而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正迅速崛起并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如连锁经营企业大量涌现,已成为零售业最主要的趋势,欧美连锁零售额已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50%至60%。

2.在服务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纽约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2005年,东京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为86.5%。2010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为0.9︰24.1︰75,与世界城市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稍显滞后。

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类型已涵盖从初期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公共管理业到现代的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咨询业等新兴服务业。1977年,伦敦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达到20.7%,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达到16.8%,到2001年分别为34.3%和12.5%,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伦敦的金融业占GDP比重由

1974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8.4%,纽约金融业由8.4%上升到10.7%,东京金融业由4.5%上升到5.7%,保险业、房地产及商务服务业增长态势也十分明显。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国家总就业人口比例也较高,伦敦在16%左右,东京在10%至14%之间。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其服务业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北京市应该学习借鉴世界城市经验,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服务行业,服务行业细分更加深入。美国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私人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流通服务业、私人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其在服务业中的增加值比重从1950年的26.6%持续上涨,到2005年时达到41.2%。其私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4.1%-5.2%之间波动,流通服务业从1950年的41.1%下降为2005年的25.4%,社会服务业在1975年达到最高点29.1%,然后逐渐下降。在就业比重方面,也有同样规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行业细分更为深入,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等部门中的不同领域在各自的发展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技术、知识相关的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部结构优化与调整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具有技术、知识关联的特点。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现代商务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现代批发业有所发展。美国1997年与1988年相比,商务服务业和批发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个和2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业则下降了2个百分点。日本1998年与1988年相比,商务服务业从13%上升到了23%,批发业从24%上升到26%,而房地产业下降了7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注重打造核心产业群,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服务业的核心部门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业等。其他服务业部门也较齐全,从而与生活、生产服务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出服务业的“离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以美国纽约市为例,纽约已经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金融服务业占当地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26%上升到目前的40%左右,其金融衍生工具成交量、外汇交易量、外国证券发行量分别占全球的14%、16%、34%;日本东京形成了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世界城市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集中体现在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和教育培训业方面。这六大现代服务行业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群,主要集中于世界城市的中心区或中央商务区,是世界城市重点打造的核心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动力。通过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产业群,来带动世界城市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产业融合加速,制造业服务化与全球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初步形成。现代经济已经出现了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的趋向,经济活动发生了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制造业部门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来看,二者正在加速融合,企业生产趋于无边界时代。突出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上,技术、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从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来看,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促进了产业融合,改变了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优化了传统产业结构。

当前,跨国公司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

(地区)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如通用公司(GE)提出公司外包业务的70%采用离岸模式。目前全球外包业务活动的60%集中在北美,在美国的2600多万家企业中,采用项目外包方式的企业约占2/3。外包在美国已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欧洲和亚洲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伴随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制造业务的转移,为其配套的企业也将部分服务业务带到新兴市场国家,这其中也包括国际化的服务企业为了开展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

结论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北京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三个北京”、“四个服务”、“五个之都”和中央对北京的功能定位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指导,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北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发展目标,深入弘扬践行“北京精神”,贯彻实施“两大战略”、“九大工程”,遵循符合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能够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的原则;产业发展应符合北京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区域分工协作;把推动科技创新放在重要地位,坚持系统设计、统筹谋划、重点突破。

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上,遵循一定的产业变动规律,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技术进步的引导下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工人素质明显提升,落后产业逐步退出,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不断优化,以信息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业为代

表的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与现代农业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现代金融为基础的现代商贸流通业;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知识性产业。

作者简介:周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张其仔.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倪鹏飞等.北京城市产业体系选择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朱晓青.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刘秀莲.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践[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李悦等.产业经济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肥城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肥城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坚持不懈地把有机蔬菜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培植。以“四个之最”为标志创建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成为发展起步最早、编制规划最先、面积规模最大、加工出口最多的县市;以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为平台增进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层次、规模和成效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8.8万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多万吨,总收入6亿多元,产品主要加工出口欧盟、日本、美国、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一)

肥城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水、土和大气环境均适宜有机栽培,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得天独厚。立足于这一优势,自1994年开始尝试有机蔬菜栽培,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有机蔬菜已成为肥城农业发展的特色亮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探索发展阶段(1994—2002年)。1994年,肥城市济河堂村与蔬菜加工出口企业泰安泰山亚细亚公司合作,探索种植有机蔬菜。经过3年转换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经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和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双颁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农户普遍获得丰厚收益。肥城市抓住这个成功典型,采取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市场拉动等措施,引导群众充分认识有机蔬菜的广阔市场前景,逐步走上了发展有机蔬菜生产的新路子。

规模发展阶段(2003—2005年)。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肥城市因势利导,于 1

2003年确立了以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粮食、有机果品、有机畜禽同步发展的“农业有机化战略”,委托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山东分中心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有机食品发展规划。以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5年发展到12万多亩,年均增长60%。

提升发展阶段(2006年到目前)。着力实施“七个一”的思路措施,促进有机蔬菜产业发展。一是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成立了市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组织发展有机蔬菜产业。二是出台一套扶持政策。围绕打造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和开拓国内外市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市财政设立了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各项扶持奖励。三是制定一个行动方案。组织承办好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暨发展论坛,宣传有机蔬菜的安全性、标准化和高档次。建立统一的有机食品标识,在基地、企业及外宣材料上广泛标注,形成了浓郁的有机食品文化。四是开设一批展示窗口。在交通主干道显要位置设立了“中国有机蔬菜第一县—肥城”标示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有机蔬菜专卖店。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了宣传有机蔬菜的专题栏目。五是建设一批精品基地。选择20个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作为旅游产品培育,展示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生态化、产品天然化,打造了有机蔬菜景观长廊。六是建设一处检测中心。在建成省级有机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序列。七是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对内抓好规划引导和技术指导,对外开展宣传推介与经济技术合作。

(二)

在发展有机蔬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了有机蔬菜健康安全、增收富民的良好品牌形象。

严格质量控制,保障优质安全。在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建立健全了“三大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按照有机蔬菜要求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规划基地布局。根据国际和国家的质量标准,将先进技术优化集成,制定了各类蔬菜品种的生产操作规程,在全市有机蔬菜基地进行推广。二是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了市农业执法大队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办公室,各乡镇、办事处分别建立了执法中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各基地都有专门的生产操作记录,在农业投入品施用、关键技术推广、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质量检验等环节,建起了科学规范、清晰完整的档案。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质检室、检测点,定期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推行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消费者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根据标志标识一直从餐桌追溯到产地。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起“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近几年,累计培训有机蔬菜种植核心示范户3000多户,辐射带动4万多户,提高了农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分别通过了国家OFDC、COFCC和国际OCIA、欧盟BCS、日本JONA等权威机构的认证,被列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协会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山东省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泰安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示范基地。

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开拓市场的主体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订单挂靠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发展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投资的5家,外资企业投资的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3万吨;挂靠外地龙头企业18家。一方面,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

交易会、中日韩农业国际经贸洽谈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等,广泛宣传推介。办好国际有机农产品博览会,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经贸合作,在巩固扩大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多元化开拓澳大利亚、荷兰、英国、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加快了肥城有机蔬菜“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着力开发国内市场。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消费者宣传推介有机蔬菜产品,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企业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进军国内有机蔬菜市场实现了良好开端。绿源、银宝、佳禾等企业通过建专卖店和进超市专营,将肥城有机蔬菜成功销往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适应了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地将有机蔬菜推上了奥运餐桌,进一步打响了“全国有机蔬菜第一县”品牌。

创新运作模式,推进持续发展。为保持有机蔬菜产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创新经营运作模式,做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文章,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和基地规模化程度。一是股份制合作社模式。孙东村探索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在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的前提下,实行农场化统一管理和股份制利益分配,收到了龙头企业放心、村集体收入牢靠、群众收入增长的效应。这一模式已在全市135个有机蔬菜基地得以推广,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产生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二是专业协会模式。由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或村合作经济组织牵头,成立有机农业协会,对外链接龙头企业,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全市有机蔬菜专业协会和合作社达到290多个,入社、入会农户3.8万个。王庄镇农技中心领办的协会发展了18个农场,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达到6000亩。三是家庭农场模式。引导具有资金、技术、信息优势的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家庭农场。王瓜店镇曹杭村有机蔬菜基地由本村种植大户经营,最大的一户经营土地78亩,扣除每亩每年支付村民土地租金600元、

务工工资800元外,个人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三)

有机农业是迄今农业发展的高端目标,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肥城有机蔬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赢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有机化战略”,深入落实“七个一”的思路措施,努力以有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

市场开拓向更加注重国内市场转变。把严抓质量安全、建立营销网络、强化媒体宣传、实施政府推动等措施结合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内贸业务,扩大销售份额。在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争创有机蔬菜发展的“第五个全国之最”,实现国内销量最大。

产业链条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延伸。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肥城市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策划》,明确了“中国桃都,四季田园—中国四季养生度假地”的发展定位。以总体策划为指导,加快建设有机农业观光基地,开发有机食品餐饮等项目,宣传有机食品文化,培植特色旅游亮点,促进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互动。

发展领域向覆盖全部有机农产品拓展。按照全市有机食品发展规划,计划到2012年,有机蔬菜基地面积突破20万亩。在抓好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有机林果、有机畜禽、有机粮食等产业,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抓到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第8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

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十一五”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9篇:盐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

夯实基础 丰富产品 完善体系 推动盐城旅游向着千亿级产业迈进

——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产业围绕“核心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建设、旅游市场推广、要素协调发展”四大战略,以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以品牌化发展为方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植壮大产业主体,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旅游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走势,未来5-8年,盐城旅游具备了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的扎实基础。本文在综合盐城工学院、市经济学会业内专家领导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该分析报告。

一、产业概况

(一)发展现状。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规模明显扩大。2015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2282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51%。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

景区建设卓有成效,景区质量逐步提升。2015年,盐城中华麋鹿园成功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启我市5A级旅游景区从无到有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全市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4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3A 1 级旅游景区15个,2A级旅游景区23个,景区提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另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乡村旅游区3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个,省工业旅游示范点4个,景区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产业体系得到完善。近年来,我市旅游产品系统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湿地观光、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生态度假四大主题旅游产品,全市现有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等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海森林公园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盐都区成为全省首家乡村旅游创新示范区,房车露营、低空飞行、工业旅游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旅游产品体系,标志着我市旅游产业从单一观光产品开始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全方位、多样化的产品体系逐步转变。

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在旅游形象口号方面,创新提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突破鹤鹿湿地的单一吸引力,塑造了开放包容的旅游形象。在新兴媒体方面,建成盐城市旅游信息网,拍摄微电影《盐城之恋》,被评为省最佳旅游微电影和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在传统媒体方面,推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中国〃大丰首届鹿王争霸赛”等活动。先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最美中 2 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盐城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行业运营有序规范。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强化标准化建设。在全国首家编制《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服务规范》,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湿地公园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大丰区已成为全国标准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试点区。联合全市166家旅游单位签署和实施了《盐城市旅游地接市场公约》,重点培育了市区15家旅游服务咨询点,明确了6家作为指定地接接待社,提升了旅游地接市场行业自律水平,行业运行更加规范有序。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入境游客苏北第一。发挥盐城滨海湿地、鹤鹿同春的特色优势,我市专门成立盐城旅游上海推广中心,面向上海地区,每年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开展旅游推介近10次,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深度接轨上海乃至长三角重点旅游市场。依托空港和海港的口岸优势,成功设立了盐城旅游(韩国)咨询中心,为境外旅游市场建设开拓新渠道。盐城成为韩国出入境门户之一,其入境游客人数已跃升至苏北第一,增长幅度全省第一。

(二) 存在问题。

我市旅游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起步阶段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区县旅游发展不均衡。大丰区、盐都区和东台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旅游景区品质较好、旅游项目投资较大、旅 3 游服务设施水平较高。相比而言,其他县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域旅游发展尚未形成。

休闲度假产品缺乏。我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的复合性不强,观光产品占主导,缺乏生态度假、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仍处于“资源开发度低、服务滞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全市高端商务酒店与低端酒店两极分化严重,缺乏中端酒店支撑。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我市旅游公共服务品质和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尚有差距,满足自驾自助、家庭亲子、高铁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还没有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区县和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体系不完善,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景区专车等要素缺乏,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升、智慧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域旅游联动性衔接不畅。

旅游营销力度还需加大。我市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华麋鹿园、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等景区,虽然旅游接待水平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经营单位的营销意识缺乏、经营理念落后;红色旅游品牌宣传不足,海滨度假旅游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市旅游营销手段比较单

一、专业人才缺乏、营销企业偏少,亟待加快改进。

旅游市场行业监管力量薄弱。近年来,全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但旅游主管部门的服务、指导和管理力量却相对不足。各县(市、区)中除大丰、东台单设旅游局外,其余在交通、 4 商务、文广等部门挂牌,人、财、物管理不独立,开发区和城南新区还没有明确专门的旅游主管部门。市旅游局机关现有人员编制数仅12名,全省最少,规划处、旅游信息中心等还没有人员和机构,与加快发展的盐城旅游不相适应。

二、产业展望

(一)盐城旅游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广阔。 盐城旅游正处于最佳的政策机遇期。沿海开发战略,盐城是战略中的重要角色,在吸引资本、集聚人力资源、集成优势先进技术等方面,正在显现良好的态势,支持旅游业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治理机制,有效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盐城从中得到了显著的机遇和优越的助推条件。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级的城市群,盐城成为其中的一员,接受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接受南京、杭州、合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在信息、技术、资本、管理、创新等领域,享受前所未有的联合优势、联动优势,将会为盐城旅游业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和良好机遇。

盐城旅游的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改善。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1—4小时城际高铁圈的形成,盐城的可进入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盐徐高铁在建,盐城到北京、上海的高铁“十三五”期间会启动建设,高铁班次多,运行稳定,速度快,运载量大,将是域外游客进入盐城的主要交通工具。盐城另外还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在全国地级市中十分稀少,特别是近年来盐城南洋国际机场国内外航线的不断增加和拓展,极大改善了旅游的 5 通达性,是未来域外境外游客进入盐城旅游的重要交通依托。

盐城旅游的影响力不断在空间上放大。借助东风悦达起亚汽车、盐城汽车城的知名度载体,借助新四军重建军部的红色历史文化载体,特别是近年来盐城旅游宣传促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手段的开展工作,“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和认同,湿地生态休闲的城市旅游形象在全国被广泛认知。现在,旅游的大众消费、全民消费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人们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旅游产品逐步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旅游出行人数逐年上升增加,在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理念下,盐城的湿地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盐城旅游的市场认同度不断提高。近几年,盐城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在市场宣传和促销,在客源市场分级界定和针对性推介,在产品销售消费模式创新,在智慧旅游、大数据旅游的紧跟步伐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散客市场、团队市场、自驾游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旅游客源地不断拓展,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域外合作旅游企业有效益、评价好。盐城的旅游产品近年来已经高度重视对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游客的深度观光、深度参与、深度休闲,是近年来盐城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的产品基础。近几年景区 “厕所革命”、指示牌规范化建设、导讲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旅游纪念品销售规范化建设等,大力提升了景区的接待服务水平。随着旅游接待 6 规模的扩大,盐城市景区旅游的接待服务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

盐城旅游的产业融合度好。旅游与汽车、农业、教育、文化、水利等产业互为依托互为载体,形成了良好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乡村旅游、东风悦达起亚、环保科技园、新四军重建军部历史、通榆河淮河入海水利枢纽、淮剧杂技地方曲艺等,是盐城湿地生态旅游主题发展的合作者、助推器。随着2.5周末休息日的可预期,旅游消费的游客辐射圈将进一步外拓,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层次将加深,盐城的许多精品旅游线路就是2日游线,有的是全生态湿地的主题游线,有的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合、生态和文化资源互补,这些会成为2.5日周末出游游客的重要选择。

盐城旅游产品的组合度在不断提高。我市以湿地生态旅游为主体和核心,形成了湿地生态、农业观光、红色文化、汽车文化、海盐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和搭配,有利于不同游客消费偏好的满足,有利于促进游客的充分消费。与此同时,单体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可体验性有所提高,游客在我市景点的驻留时间延长,游客驻留半天以上而游兴未减的景区点数不断增加。杨侍、仰徐的农家乐,荷兰花海的印象留念,黄海森林公园的氧吧漫游等等,优化了盐城市旅游产品类型的结构,同时也提高了旅游消费的层次,增加了游客消费。

盐城旅游的产业完备度正在不断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业态组合度、协调度、完整度好。在业态的再下一个层次 7 中,星级饭店与社会餐饮并驾齐驱,分类定位、互为补充;经济型酒店、商务型酒店、度假型酒店配比良好,满足需求;A级景区等级分布较为合理,5A级有中华麋鹿园,4A级有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等;农业旅游类型全、层次丰富,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星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园等,所有这些,为盐城市旅游的游客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项。近几年,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如东台鱼汤面、建湖藕粉圆子、伍佑糖麻花、盐城八大碗等,在旅游餐饮评比的专项活动引导下,得以发扬光大;何首乌粉(片)、菊花茶、发绣、芦苇工艺品、柳编工艺品等特色地方土特产、纪念品,游客购买的份额不断增加。获得全国大奖的“鹤舞东方”多功能铁艺笔架旅游纪念品,显示了我市旅游纪念品较好的拓展空间、良好的市场认同。

(二)盐城旅游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的预期及支撑。 基于以上分析,通过7-8年的努力,到2023年前后,盐城旅游的发展将会达到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可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在全市GDP中的综合贡献率进一步加大。主要有以下可预期指标作为支撑:

1、旅游接待人数。

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已达到2282万人次,按照“十三五”规划14.55%的年均发展速度计算,全市接待游客人数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500万人次,到2023年将会达到6750万人次。

2、旅游总收入。

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27亿元,按照“十三五”规划20.84%的年均发展速度计算,全市旅游总收入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85亿元,到2023年可达到1030亿元。

3、人均旅游消费额。

2015年,游客在盐城人均旅游消费金额是995元,按照“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长5.5%左右的速度计算,“十三五”末将达到人均1300元,到2023年可实现1526元。

三、主要措施

当前,我市旅游行业面临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实现千亿元级产业发展目标,在未来7-8年的时间,全市旅游业要坚持以生态旅游发展为重点,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化品牌发展为方向,着力推进“精品线路建设、景区创建提升、乡村旅游富民、旅游市场拓展、公共服务优化、文明旅游倡导”六大工程,着力实现工作重心由景区建设向要素配套和市场营销并重两个转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突破沿海生态休闲旅游带建设,奋力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战略引领,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旅游业要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并以“绿色腾飞”和“蓝色崛起”作为两大支撑战略,全面推动盐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盐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一是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 9 略。顺应“旅游+”、“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和时代需求,围绕着空间全域化、产业全域化、要素全域化、品质全域化目标,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二是深化实施“绿色腾飞”战略。通过申报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创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品牌,推动我市从“湿地生态观光”向“生态休闲、生态度假”方向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实施“蓝色崛起”战略。加强其大丰港客运能力及滨海港建设,对接上海、连云港等大型国内港口口岸及对韩港口口岸,同时优化沿海景观带建设,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区品级,推动我市滨海度假、邮轮旅游、海洋运动、出入境旅游一体化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大力度,推进旅游景区加快建设。

进一步聚焦重点,提升层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实施。抓紧实施《盐城市旅游项目推进计划》,加快落实年度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任务。重点推进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大洋湾名泉汇、响水云梯关、阜宁黄河故道桃花源等4个全国优选旅游项目以及大丰荷兰风情街、阜宁金沙湖温泉度假村等7个省重点旅游投资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线路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确保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达效。二是加快核心产品打造。紧紧围绕全市18个重点战略平台工作部署,服务推进中华麋鹿园、大丰荷兰花海、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盐城大纵湖、建湖九龙口等5大园区建设。推进东台安丰古镇等10个重点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大纵湖 10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九龙口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旅游新亮点。三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一县十金花,一村一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布局,重点推进100个乡村民宿发展,推进东台甘港村、大丰恒北村、盐都三官村等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亭湖黄尖牡丹园、盐都番茄园、东台生态苗木示范地等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旅游自主创业。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商及职业经理人开发营运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创意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三)拓宽思路,精准旅游市场营销。

充分发挥景区、饭店、旅行社市场主体作用,变政府单一营销为政府企业合力营销,变企业被动营销为企业主动营销,加快由传统营销向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并重转型。一是强化城市形象品牌宣传。在央视《新闻30分》、《朝闻天下》和《走遍中国》等栏目投放盐城城市形象广告,在北京、南京高铁站等设置宣传牌以及新浪江苏、人民网、凤凰网和沪宁高速服务区、上海公交、地铁等载体上进行广告宣传投放等。争取举办国际生态旅游大会,策划旅游文化大戏等,做好品牌深化文章,全力提升我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二是丰富旅游线路产品。围绕全市现有“九大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主线,策划设计春夏秋冬四季线路产品。精心策划组织举办中国丹顶鹤国际生态旅游节暨第九届海盐文化节、春季乡村旅游节、樱花节、大丰麋鹿 11 生态旅游季、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联合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以及网络媒体、车友会等协会组织,组织举办徒步大赛、野外露营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实施精细化市场营销。加强旅游市场研判和细分,在兼顾团队游的同时,结合高铁旅游时代,将自驾游、自助游作为重点客源对象,进一步健全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方式。扎实开展区域合作营销,充分利用江苏旅游新干线等合作平台,巩固和扩大传统目标客源市场,努力拓展西安、兰州等“一带一路”新兴旅游市场;充分发挥韩国、台湾和上海、南京盐城旅游推广(资讯)中心平台作用,加强与上海浙风和龙游在线、南京旅游集散中心、山东省海峡国旅等单位合作,着力推动政企合作营销,加快发展以韩国为重点的入境游市场和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客源市场;进一步加大旅行社地接奖励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开展盐城线路产品的自主营销、抱团营销,全面提高来盐游客的接待量。

(四)依法治旅,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以游客满意度提升为目标,更加注重旅游公共服务的设施配套,构建市民和游客都能直接受益的旅游公共服务新体系。一是加强旅游行业监管。组织宣传贯彻《江苏省旅游条例》,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宣传、志愿服务以及“最美导游”和“最美游客”评选活动。推动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景区流量管理制度、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 12 游”管理制度等行业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诚信旅游创建、旅游市场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旅游发展软实力,展示行业文明新风尚。要加强市、县(市、区)旅游主管部门的力量,特别是市旅游局的人数,能够与宿迁持平。二是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提升。深入开展以旅游厕所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自驾游基地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大丰草庙自驾游营地、331省道自驾游营地、228国道大丰服务区等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市游客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推动发行旅游年票。三是强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围绕《盐城市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工作方案》,抓好全市一日游线路5条、二日游线路2条、三日游线路1条和水上游线路等精品线路的功能配套与建设提升,打造一批旅游线路精品,形成旅游线路的集聚效应。四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235”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动,争取纳入市人才计划,着力培养20名酒店高级管理人员、30名景区高级管理人员和50名金牌导游员。加强与省和在盐高校合作,建立行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加强旅游行管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增加编制经费,努力为旅游发展品质提升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旅委会办公室职能,更好发挥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作用,进一步集聚旅游发展合力。支持大丰区国家全域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加大旅游业发展工作的考核力度,争取在 13 旅游工作单项奖考核基础上,努力提高旅游业在全市综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二是吸引各类资本聚焦产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筹建盐城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强势推进旅游项目招商,组织举办盐城旅游(广州)招商推介会,到港澳、广州等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积极争取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引导资金对我市旅游景区(点)建设的资金支持。三是引导旅游新业态发展。指导悦达起亚三厂、大丰中汽中心试验场、射阳辉山乳业、响水德龙镍业等工业旅游点建设,大力发展房车营地、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积极推进旅游大数据建设,开展旅游服务网上监管、旅游客情分析、旅游舆情预警等项目研发。打造盐城特色餐饮品牌,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

盐城市旅游局 二○一六年八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