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计划编制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能使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处于一个稳定、合理的状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居民生活工程,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及各类城市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的三个层面管理的前提条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篇1:

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江绵康缅怀汪道涵老会长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同志们:

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学会的创始人,第一、二、三届会长、第四届名誉会长,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汪道涵先生。

汪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我们眼前。刚才,我们观看了汪老生平的专题片,茂林同志回顾了与汪老的交往经历,高度评价了汪老对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对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长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全力支持,表达了学会同仁对汪老的崇高敬意和无限怀念之情,我深有同感。

回顾汪老的一生,是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一生,是经历丰富多彩的一生。他长期从事经济部门的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后,他被任命为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市长。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并寄予厚望,期望上海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汪老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重要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在工业、财贸、金融、服务业等城市经济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1984年夏,他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来上海,深入研讨上海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这为后来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后,汪老任上海市政府顾问,他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上海乃至全国城市的发展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汪老较早对浦东的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和意见。

在诸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课题中,汪老特别强调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指出,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是最重要的问题。他在专心研究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发现和培养研究人才,并与一些高层领导和著名专家经常切磋联系,促成了1986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诞生。他利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这个大平台,邀请众多的专家学者共商城市建设的大事、国事,研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前瞻性课题,从此掀开了我国城市经济研究的崭新一页。今天的庆典,正是对学会20年成就的一个全面总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能有今天的发展进步,汪老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功不可没!

接触过汪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他是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也是一位博学多识、宽厚优雅的学者。他犀利的眼光,往往透过事物表面,发现内在的深刻规律;立足现状,着眼长远。早在担任上海市领导之际,汪老就敏锐地认识到城市的重要性,提出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城市,尤其需要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来带动。从那时起,他就潜心研究城市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倡抓城市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领导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智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不再担任市长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城市问题的研究中,发表了许多关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模式的真知灼见,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根据!

作为上海的老领导,汪老一直对上海的发展倾注了特别的热情。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作为专门研究上海城市发展战略问题的学术机构,20多年来一直受到汪老的无限关爱和呵护。他积极参与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组织的重大学术研讨活动,努力推动和促进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对学会成长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1986年,他参加了我会参与组织的《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海港口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论证会;1989年,我会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联合举办太平洋城市研讨会,他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积极沟通协调,亲自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致开幕词,本次会议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影响;1991年,我会负责筹办《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他专程参会并致开幕词。同时,汪老总是鼓励并积极引导我会与兄弟省市的相关学会交流合作,使我们不仅和兄弟省市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而且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获得了许多先进的理论成果。

他为官务实为学严谨,凡参与学会的活动,一定拿出最有份量、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对学会的社会影响,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他有着广阔深邃的视野。在1989年太平洋区域城市研讨会的开幕词中,他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探讨城市发展的理论战略和政策,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在更适合于现代化人的发展所要求的城市里,让城市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让城市发展更适合现代世界潮流并对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在大会演讲中,他阐述了城市发展政策和理论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工业配置)调整对城市结构、布局、功能的影响和发展趋势;各类城市的合理规模和优化的城市体系;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途径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亦即城市病的防治等等”。这些问题,直到今天都是世界城市发展中需要不断研究深化,需要紧抓不放和实施的问题。

其次,他对上海的发展和定位有着深刻认识和把握。早在1991年庆祝我会建会十周年大会上,汪老精辟地指出,上海发展处在“上下,左右,内外,新旧、今后”10个字中。“上下”,指社会主义方向、道路和路线与上海实际情况;“左右”,指浦东与浦西,城市与乡村,上海与外省市;“内外”,指对内联系,对外开放;“新旧”,指新体制和旧体制;“今后”,指今天和明天。他认为,上海市委提出的“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前8个字是为后8个字服务的。研究上海,就必须研究区域、研究全国、研究太平洋和国际。他寄语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要“志在高远”。

其三,他为我国的城市经济研究精心作了定向。他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看,城市经济学研究者的任务是,必须着手从整体上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形式、格局和途径;探索我国城市化的规律以及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来正确解决大中小城市、城镇的建设和现代化的问题;研究我国城市系统的特点及其与广大农村的相互关系等等”。

今天,党中央提出和倡导大家要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在“十一五”期间,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当年汪老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让人回味,让人赞叹!汪老在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虽然没有直接担任任何职务,但他以其卓越的见解、崇高的品格,成为学会众望所归的卓越的引领者,成为学员相知甚多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

“申江水阔百年初显鸿图愿,海峡月圆万里同怀硕儒风”。汪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将成为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秉承汪老遗志,深刻研讨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课题,为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而耕耘不止,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贡献毕生精力。

汪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江绵康

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篇2:

城市规划中的经济学

摘要:计划编制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能使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处于一个稳定、合理的状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居民生活工程,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及各类城市工程建设的总体部署。它是一个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的三个层面管理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规划;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城市规划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城市规划工作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命工程。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经济学原则的应用,以下将先对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简要概述。

1、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述

1.1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论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史密斯提出的“价值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成本效益理论是指,在确定项目时,通过对前期费用规模与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计划。

1.2极限理论

在分析市场与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中,利用微观经济知识,研究极限理论。极限理论是一种常见的例子,叫做“边际收益缩减定律”。这就是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边界效用将不断提高,但当消费达到一定水平时,消费增长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将减小,虽然保持了正值。继续提高消耗,直到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时,极限收益变为负,总效用将继续下降。

2、城市经济导论

2.1城镇经济概念

都市作为现代社会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实体,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都市型经济是经济领域中与城市规划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领域。第一,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经济为基础。对城市内经济活动运行机制与政府政策的互动进行了分析与解释。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提高对政策指导的理解与把握。其次,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位置选择与结构形成的一系列理论,阐述了城市各种经济因素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对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是有益的。

2.2新时期城市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地方自治组织没有特别重视城市规划。当前,各方面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需要解决各种问题,如建立和筹资,且州政府要建立与分配资金的合理预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各方面发展迅速,但是,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城市预算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预先制定的规划将严格限制城市发展。在某些方面,领导对计划了解不足,并按自己的認知作出决策,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甚至任意改变专家的观点,且严格要求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以达到目标的效果,导致城市规划编制机制与城市发展冲突。从技术分析来看,中国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机制,目前尚无具体的规划调查管理组织,导致城市建设计划不明确,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资料,信息不足。而没有及时获得重要信息,导致预算结果不够,从而导致市区规划需要更多的市民参与,不然,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就不够。而在城市规划与短期经济利益之间,就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对立,领导的视野就会不足。而要建设城市,其各个层面都存在规划障碍。

2.3城市规划创新薄弱

在规划过程中,许多城市都存在这种问题,就是国内的一些规划方案多是仿效的国外城市规划方案,不能自我创新,更不能反映自身的城市特色,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急切的问题。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是很长的,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时代特色,就必须全面继承一些城市特色,例如历史建筑、历史人物、发展规律等等。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往往不太重视这一问题,导致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逐渐僵化,缺乏时代的魅力与活力。

3、经济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则适用于整个城市规划。按照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经济学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传统的“空间设计”技术,通过对本部分应用的理论研究表明,进行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建筑标准。二,要重视长期以来被城市规划过程所忽略的经济制度设计。这里所描述的经济体系是实现最优经济方案的制度途径。而过去的城市规划工作的确非常注重,但其规划中经济交易费用的复杂程度显示了其中存在的矛盾。本人认为,现行经济原理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运用,还应该注重交易成本和规划方案,以发掘最大的社会剩余经济价值,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在实际应用时,城市规划工作者也应该遵循经济学原理,考虑经济交易成本,使经济系统要素自然有效地进入城市规划的核心区域,否则,将无法保证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完整性。

3.1在城市规划空间中应用经济学原则

通过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良好的城市规划模式对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前的城市空间规划工作没有考虑经济原理,只注重计划与布局,所以,当城市规划与设计完成时,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也会有所提高,但是发展起来较为困难。这也说明,城市空间规划应注重经济原则的运用。根据具体应用的观点,要把城市空间规划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必须实现城市经济的循环,要在城市空间规划与布局工作中,要清楚地反映经济交易方式和经济周期的顺序和方向。一般而言,城市经济循环的方向要由周围城市向中心集中,然后,市中心又重新分配了这些经济因素,最后流向了市区,这循环将构成完美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在城市规划空间中充分应用的经济学原则,会使城市规划的经济更具活力,既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是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3.2城镇经济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首先是城市规模决策。而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规划首先面对的是目前规划对象的经济、人口、土地使用面积等情况。根据各项资料分析,规划结束后,应对人口与土地利用规模作出合理的预测与判断,所以,对城市规模及其经济进行预测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工作之一。在城市经济中,城市规模最常见的衡量指标是人口规模和土地使用规模。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规模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而我国一般把建筑用地的人均面积用来确定人口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但是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仅仅存在简单的关系,它可以精确表达城市人口情况[3]。如何确定城镇人口数量?答案肯定是有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三条经济原理都能解释城市形成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综合经济原理。而一切经济活动都是由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组成,这是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而三要素之间存在着变化关系。举例来说,农业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土地、劳力和一定程度的资本,但工业生产活动需要较少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工业发展集中于陆地。集约化发展,正是由于这一生产要素的特征。而工业化生产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部分地区如钢铁城市、汽车城市等生产活动规模较大、成本较低,这是规模经济原理。综合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活动彼此接近,以提高效率。以上三条原则解释了城市一体化的原因,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只存在整合因素。

结语

总之,都市经济学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并与其空间布局密不可分。要理解、掌握和运用城市经济学的原理,必须要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做出决策和判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另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分析和总结城市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立足智能建筑 助力智慧城市[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0):179.

[2]严慧慧.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简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14-15+7.

[3]陆永亮.城市规划管理新趋向、新挑战及解决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6(05):154-155.

作者:姚明

城市经济学产业结构论文 篇3:

聚集经济、就业结构对我国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1997-2003年中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一个包含城市产业差异的聚集经济函数,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集经济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关联性存在差异;东部城市密集人口引致了城市生产率的降低。

[关键词]聚集经济 就业结构 生产率差异

[作者简介]李因果(1971—),山东泰安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聚集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空间经济,是与人口、产业密集性相联系的集约经济,其存在基础和特征与资源聚集密切相关。城市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聚集性,聚集经济作为一种外部性利益,是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资源集中的重要动力,无疑也是影响区域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聚集经济一般分为: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在我国不同规模或不同区域的各类城市中,由于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的差异。由于城市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一个近似替代,因此,本文利用1997~2003年我国1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将城市就业结构纳入一个包含聚集经济的生产函数,试图从聚集效应、就业结构的视角来考察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实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就业结构、聚集经济对区域城市生产率的影响。

一、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市聚集经济时,一般都把聚集经济函数设定为城市规模或其他聚集经济的替代要素的函数。在聚集经济函数的选择上,由于我国缺乏城市土地价格、工业复合商品价格等数据,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资料能间接计算出这些数据,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影响聚集经济函数的因素设定为城市内部各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以期研究城市就业结构差异对聚集经济和城市产出的影响。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Yit表示在第i个城市第t年的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总产值,K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存量,L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劳动力总和,zit为第i城市的限额以上企业其他生产投入要素,G(Eit)为聚集经济函数。本文在参考Shukla(1984)聚集函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形式的聚集经济函数:

其中,Nit表示第i个城市第t年的人口密度,m表示城市拥有的产业分类数,Eijt为第i个城市内第t年第j个行业劳动力就业比重,αj是Eijt的权重。在聚集經济参数G(Eit)中,与城市人口密度有关,表征了

城市化经济的影响,与各行业劳动力构成有关,表征了地方化经济或产业结构的影响。聚集经济函数(2)暗示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聚集经济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对于城市内的某个特定产业,聚集经济将随着该产业人口占比的提高而提高。

在对复合方程(1)进行估计时,为避免共线性问题,我们假定总量生产函数对于资本、劳动和其他投入要素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因此包含聚集函数(2)的双对数模型为:

其中: yit=Yit/Lit表示人均产出, kit=Kit/Lit表示人均固定资本存量,zit=Zit/Lit表示人均其他资本投入。

本文按《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对城市地理位置进行分组。样本城市选取原则为:1997年已经是地级以上的城市,此后新加入或中途变更的地级以上城市没有进入我们的样本。

根据我国1997~2002年按产业分组人口的划分,我们将城市产业划分为15种类型,即: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可信性,我们选用我国各城市国有企业和限额以上企业数据作为城市企业数据的替代。所用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城市聚集经济估计结果及分析

1.我国所有城市聚集经济的总体分析

我们首先将所有年度、171个不同城市数据作为一个混合数据对加以估计,从实际估计结果看,模型的拟合并不理想,很多变量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为了解决变量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各产业就业比重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变量间存在强共线性问题,我们最终选择如下8个产业就业变量进入估计方程:采掘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就业比重。表1列出了应用方程(3)对含有8个就业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1表明:就我国城市总体看,各产业中采掘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比重对城市聚集经济水平有负向影响。与此相反,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就业比重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着正影响,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将会提升城市聚集经济水平。这暗示了城市生产率水平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资本运作的密集程度、城市空间的延展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有着正向关联。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市区人口密度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表明就中国城市整体看,由城市规模增大而引致的城市化经济效应并不明显,城市规模的增大并没有导致城市生产率的提高。

2.中国东、中、西部城市聚集经济、产业结构整体分析

从我们对不同地区的城市聚集经济的估计结果表2看:

(1)人均固定资本的弹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369033、0.188492、0.105506,显然,对于3个地区的城市来讲,固定资本的投入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城市有着相对较高的回报,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最差。

(2)人均流动资本的弹性: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0.169469、0.177989、0.406300,这说明,对于3个地区的城市来讲,西部地区流动资本的投入带来的收益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城市则相对最差。这实际上表明,西部地区的城市产出对动力、原料等流动资金的注入比较敏感,国家财政资金的西部倾斜对于提高西部经济增长是有益的。

(3)从各产业就业比重系数的符号来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对聚集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东部地区城市:农林牧渔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福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5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10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中部地区城市: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6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采掘业等其它9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西部地区城市: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卫生体育福利业、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4行业的就业比重对聚集经济有着正的影响,而其他11个行业的就业比则对城市聚集经济有负的影响。

(4)从城市人口密度对聚集经济的影响分析,

东部地区:b1系数为正,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2的系数为负且在0.05水平上时显著的,说明如果城市人口密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则城市聚集经济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递增而减小。

中部地区:b1和b2系数均为正,一定程度上表明中部大部分城市的聚集经济水平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西部地区:b1和b2系数均为负,一定程度上表明就西部城市整体来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将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有所降低。

对于3个地区人口密度及其二次项的系数估计结果印证了部分学者提出的城市最优规模的论断,中国东部城市的城市规模整体上趋于偏大,人口密度的升高造成了城市整体生产率的降低。

3.仅考虑8产业的中国东、中、西部城市聚集经济分析

东部地区城市:7个行业(交通仓储邮电业除外)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都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3行业的就业比重有着正向关联,其中对聚集经济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而采掘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5个行业的就业比与城市聚集经济则有着负的关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采掘业和科研技术综合服务业2个行业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有着正向关联,其中对聚集经济影响最大的是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机关和社会团体等5个行业的就业比与城市聚集经济则有着负的关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只有科研技术综合服务业就业比重的系数在统计上(0.05水平上)是显著的,从系数符号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与行业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同中部地区城市完全一致,其中对聚集经济正向影响最大的也是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而对聚集经济负向影响最大的是金融保险业和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员的占比,两者分别是-0.173845和-0.16237。

三、基本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从各个地区的城市来看,城市聚集经济水平與各产业关联性是不同的,其中科研技术服务业在地区之间始终表现为聚集经济的正影响。而城市人口密度对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城市的人口密度的递增造成了对城市聚集经济的负效应,引致了东部城市生产率的降低,因此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势在必行。在城市资本投入上,东部地区城市的固定资本投入有着相对较高的回报,而西部城市却相对较低。以上结论对于研究区域城市经济差异是有益的,而且为决策者制定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城市聚集经济水平和生产率水平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V. Henderson.Effi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6(19):47-70.

[2] G. Carlino.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metropolitan manufacturing, [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9(19):363-373.

[3] Moomaw,R.L.,R. Moomaw.Productivity and city size: A critique of the evid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675-688.

[4] Nakamura,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case of Japanese cities, [J]. Jounal of Economics, Vol.17,1985:108-124.

[5] V. Shukla.The productivity of Indian citi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 policy, [D]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6] R. Nakamura.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urb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case of Japanese citi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9(17):108-124.

[7] Xiao-ping Zheng .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okyo ,[J] Socio-Economic of planning Sciences ,2001(35):131-144.

[8]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22-29.

[9] 高雪莲,金相郁,踪家峰.上海市与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32.

[10] (美)米尔斯主编;郝寿义等译.[M].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8-24,117-147,376-382,544-549,634-639.

[11](英)切希尔,(美)米尔斯主编;安虎森等译.[M].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应用城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6-39,140-170,319-322,486-488.

[12]金相郁,高雪莲.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1):43-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因果

上一篇:有关技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电信公司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