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探究

2023-0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生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指导方法探究

摘 要:探究,即探索、研究,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式的发现式学习活动,而之所以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是要促使科学教育回归科学本质,让学生顺利建构科学知识,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组织丰富动态的探究指导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准备。文章则将从科学探究氛围的创设、科学探究活動的组织、科学探究的总结与课外拓展应用活动四个环节来分析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如何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国际性人才竞争主要集中在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素养的人才之中,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肩负着培养科学素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常规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缺乏探究教学意识,教师虽然会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却以理论灌输为主,很少会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也不看重学生个人创新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导致学生一直无法摸索出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既然科学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科技,那么小学科学教师也要积极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让学生顺利实现健康成长。

一、 创设优良的科学探究氛围,培养科学思维

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心理倾向非常关键。这就需营造宽松自在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放松下来,以便让学生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让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概念。试想一下,如果小学生的精神过于紧绷,教师也非常严肃,教师问一句,学生才答一句,双方的信息互动很少,就必然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顺利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但是,反过来讲,如果小学生的整体状态是轻松自在的,那么他们也就能顺利展现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而且还有可能分享自己的生活智慧,与其他同学一起去探究科学问题。这样一来,小学生就会自觉进入科学思维状态,主动配合老师,有利于顺利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顺利生成科学概念。为此,小学科学教师便要解放师生关系,创设优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我便在课前与学生一同设计了本轮科学探究活动,告诉学生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是要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小动物,即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小动物。同时,我也明确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各类动物,希望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动物对环境的依赖特征。于是,我就指导学生确定了生活观察方向,即观察水生动物、陆地动物、两栖动物的生存状态,学生既可自主搜集网络资料,也可在宠物市场中亲眼观察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向专业人士学习,了解各类动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每一种动物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这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生的科学探究状态,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科学课上,我就让本班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概念,使其以“主讲人”的身份整理、分享关于动物类型的科学资料,据此引导学生共享科学结论,希望学生能够有效建构科学概念。由此,学生也就能直接生成主体学习意识,会自觉学习科学概念,将生活观察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从而顺利生成科学知识,使其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本身的认知、情感发育状态,因为创设科学探究情境的基本目的是要唤起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让学生自主分析科学问题。因此,如果能够顺利达到启思目的,那么小学科学教师便应该展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上述案例是通过组织生活观察活动去创设生活情境的,学生也确实通过生活观察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但是这只是创设科学情境的一种方法。比较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还包括角色表演、多媒体资源、人文对话、实验展示与游戏探索等,因为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创设方式。对于这一点,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去选择多元化的创设情境方式,以便切实优化科学探究效益,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二、 组织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自主学习

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让学生顺利建构科学知识,稳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做准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概念、解析科学原理,逐步丰富学生的解题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科学协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行为,确保学生可以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动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可轻易打断学生的探究思路、解题行为,而是要客观展现学生的个人机智、集体智慧,使其顺利突破探究任务。

就如在“哪种材料比较硬”一课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些硬度不同的材料,如木头、纸张、铁块、铜丝、铝制品等,让学生自主对比这些材料的硬度,使用科学语言去描述各类材料。实际上,本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触碰、观察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本身也明白材料的硬度是不同的,而这一生活经验也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使其顺利实现科学探究。为此,我还教给了学生测量材料硬度的基本方法,比如折一折、用其他物体砸向这些材料、用剪刀剪一剪这些材料等,据此指导学生观察各类材料的硬度,以便逐步优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顺利建构科学知识。通过比较与直观操作,本班学生也能根据实验观察结论去排序各类材料,使用硬度、柔韧性、在水中的沉浮作用去描述材料性质,总结出材料的硬度越大,越不容易被别的物体摧毁这一结论。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本班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科学表达能力,部分学生会主动在现实生活中迁移科学探究所得,而这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科学探究状态,让学生顺利建构科学概念。另外,在本节课探究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比较充足,所以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科学教材,使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敲一敲等活动初步检测各类材料的硬度,有效保证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探究、检验了各类材料的硬度,使其利用科学的数据信息去表述材料的硬度大小,实现了生生互动,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这样一来,就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探究心得。

在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明白一个现实问题,即小学生虽然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但是小学生本身的人生经历与科学认知经验并不充足,很难独立完成科学探究任务。但是,如果教师的讲解行为过多,小学生无法保持独立思考状态,那么同样也无法顺利建构科学概念,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主动去分析教师、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既要保证学生一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顺利实现科学探索。为了做到这一点,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而是要主动去适应学生的科学认知特点,指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科学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也必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可以顺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探究行为。当然,除了师生互动问题之外,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客观分析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的其他方法,比如小组合作,有效协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关系,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探究,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总结真实的科学探究效益,锻炼思维能力

教学总结活动虽然看似可有可无,但是却直接影响小学生的科学认知状态。因为只有当他们形成了完整的、统一的科学认知结构,才能顺利优化自身的科学探究行为,实现有效学习。纵观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由于一直在追赶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教师也忽视了课堂总结活动,学生在课下也不会自主总结科学知识,最终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比较零散、碎片的,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对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组织探究总结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科学探究流程、科学探究效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如此,也可为下一轮科学探究活动做准备,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維品质,让学生渐渐真正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在“哪种材料比较硬”一课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了科学实践操作活动,也总结出了材料硬度知识,所以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了关于材料性质的相关知识点,即材料的颜色、材料的硬度、材料的柔韧性、材料在水中的浮力等,让学生将多节课知识结合起来,共同阐述材料的物理性质,由此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让学生总结了科学探究效益,即学生需反思自己是否实现了独立思考、是否有效迁移了生活认知经验,判断独立学习活动效益。接着,学生便要反思自己在小组内部的学习行为,比如与小组分享科学材料的交际行为、与小组共同探究材料硬度的科学表达行为、与同伴总结材料物理性质的知识总结行为等,要求学生真诚作答、自主反思,希望学生可顺利反思科学探究效益,同时也可预设下一轮科学探究活动的学习方案、学习方法。

在总结探究教学效果时,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权利,因为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梳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科学知识点的重要活动。学生可以在总结与反思过程中去回顾科学探究过程,这样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引导学生使用科学语言去解释、分析现实问题。另外,如果学生在总结时发现自己并未顺利内化某一个科学概念,那么会自然而然地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分析自己是否实现了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所以也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自主评价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正确判断自己的科学探究行为效益。长此以往,小学生就能够逐步掌握参与科学探究的必要原则,总结出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渐渐学会学科学。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知识总结与教学反思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其顺利实现反思性学习。

四、 设计多元的科学实践活动,挖掘探究潜能

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所总结出来的科学道理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被证实是正确的、有效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多元化的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科学探究范围,让学生顺利建构科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主动尝试整合生活素材,既可将教材知识作为跳板,利用生活资源进一步发散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也可直接围绕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去组织开放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科学探究方法去证明某个现象、阐述某个规律,由此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

在“哪种材料比较硬”一课课堂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也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开始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材料,如黑板擦、粉笔、课桌、橡胶操场,以及各类电器、玩具等,想要检测这些材料的硬度。面对有着高涨探究热情的小学生,教师则组织了课外拓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检测材料的硬度,以便有效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另外,在“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让学生全面整合了关于材料物理性质的知识,让学生按照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硬度、柔韧性等物理性质去区分各类材料,并且让学生在课外参与资料调查活动,利用科学实验去检测各类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以便顺利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建构科学概念。有时候,小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发明创造的想法,比如改变玩具的材质,由此改变玩具的功能,或者是将一些硬度较小的物品外铺设一层硬度较大的材料,由此提高物品的承重水平。对此,教师会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个人科学猜想。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整个探究状态都是非常理想的,他们会自觉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自主分析将科学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式方法,能够直接改善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是优化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而且,在生活实践中,一些有天赋的学生还会自觉展开科学发明,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关键,能够让学生自主建构科学知识,生成科学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主动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组织开放的探究引导,让学生及时反思、积极总结探究效益,同时还要整合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实践应用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邱启荣.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N].江苏科技报,2018(A07).

[2]吴逢高,滕海川.STEM教育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变革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32):78-80.

[3]贾建刚.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51.

[4]孙振明.关于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科学结论问题的教学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7):100-101.

作者简介:张阿育,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教委办。

作者:张阿育

第2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要:新课标提出后,小学科学教学地位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科学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局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加强开放性教学环境营造与自然生活的亲近,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以此快速实现情感与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将科学研究贯穿小学科学教学全程,切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以此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科学探究更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养成,是学习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素质,以此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科学探究教学概述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陌生现象展开科学研究,分析现象原因与原理,同时掌握科学研究运用到的正确术语与技能。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种自发倾向,能够促使学生对陌生现象尽力挖掘内在原因。对此,教师应当尊重与保护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学生问题点拨与思维引导等工作,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资料,以此掌握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传授科学思维策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意见建议与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1]。

二、科学探究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成效,前提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乐趣,以此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解程度等特征,鼓励学生通过亲近自然与动手实践,发现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习乐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如在《动物》教学中,在寻访小动物教学环节,可带领学生展开室外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收集蚂蚁与蜗牛等小动物,通过近距离观察,加深探究欲望与大自然认知,从而在发现中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利用小故事或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加强知识延伸,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对小动物的习性等有着全方位了解,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减少厌学情绪,转变机械化学习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应当实现结果过程并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达到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學目的。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以此强化学习效果。如在《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出示眼镜与尺子等教具,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等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从身上找物品,并说出物品制成的材料。同时指任意物品,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用前提材料代替”等问题,引導学生发现物品材料特征,让学生通过研究获得理想答案。同时提问应当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从生活中的物品观察为起点,让学生思考生活物品的材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材料,实现思维升华,通过“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提问,让学生对材料组成进行罗列,同时通过“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等问题,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与沉浮等特征,以此实现教学过程巩固,帮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从而确保探究式教学成效[2]。

3.加强实验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假设,有计划性的展开实验操作,规范展开实验步骤。除此之外,在实验中应当加强各环节的观察记录,最终概括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实现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学习成效与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是传统模仿式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更利于科学探究价值观的养成。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实验前让学生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抓住学生不完整表述以及错误概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展开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木块与砖块在水槽中的沉浮状态,判断沉浮标准。在其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如泡沫块与橡皮等物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预测假设,以此整理预测理由,加深对沉浮与因素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实验内容与原理。

总结

科学探究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探究教学认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突显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价值,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成效。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媒介,加强职责理念与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升,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鲁明骞, 冯雪松, 李书国, 等. 科学研究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2] 李秀芳, 林青, 淤泽溥, 等. 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学习记忆神经科学机制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v.15;No.468(10):145-147.

作者:郭陆章

第3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摘 要:新课标提出后,小学科学教学地位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科学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局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加强开放性教学环境营造与自然生活的亲近,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以此快速实现情感与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运用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将科学研究贯穿小学科学教学全程,切实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掌握生活常识与技能,以此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科学探究更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念养成,是学习化学与物理等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素质,以此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科学探究教学概述

科学探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陌生现象展开科学研究,分析现象原因与原理,同时掌握科学研究运用到的正确术语与技能。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种自发倾向,能够促使学生对陌生现象尽力挖掘内在原因。对此,教师应当尊重与保护学生个体差异,做好学生问题点拨与思维引导等工作,教会学生如何收集资料,以此掌握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传授科学思维策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意见建议与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1]。

二、科学探究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成效,前提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乐趣,以此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认知规律与理解程度等特征,鼓励学生通过亲近自然与动手实践,发现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习乐趣,满足学生好奇心。如在《动物》教学中,在寻访小动物教学环节,可带领学生展开室外教学,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收集蚂蚁与蜗牛等小动物,通过近距离观察,加深探究欲望与大自然认知,从而在发现中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利用小故事或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加强知识延伸,集中学生注意力,丰富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对小动物的习性等有着全方位了解,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减少厌学情绪,转变机械化学习局面。

2.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应当实现结果过程并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达到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中的新问题与新情况,以此强化学习效果。如在《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中,出示眼镜与尺子等教具,提问“你知道它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等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让学生从身上找物品,并说出物品制成的材料。同时指任意物品,向学生提问“是否可以用前提材料代替”等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物品材料特征,让学生通过研究获得理想答案。同时提问应当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从生活中的物品观察为起点,让学生思考生活物品的材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材料,实现思维升华,通过“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提问,让学生对材料组成进行罗列,同时通过“是否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等问题,让学生认识材料的韧性与沉浮等特征,以此实现教学过程巩固,帮助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从而确保探究式教学成效[2]。

3.加强实验验证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假设,有计划性的展开实验操作,规范展开实验步骤。除此之外,在实验中应当加强各环节的观察记录,最终概括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实现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学习成效与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是传统模仿式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更利于科学探究价值观的养成。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实验中,实验前让学生预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抓住学生不完整表述以及错误概念,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展开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木块与砖块在水槽中的沉浮狀态,判断沉浮标准。在其基础上,让学生预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如泡沫块与橡皮等物体,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比较预测假设,以此整理预测理由,加深对沉浮与因素关系的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实验内容与原理。

总结

科学探究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构建探究教学认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突显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价值,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成效。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媒介,加强职责理念与教学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升,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教”、“学”有机结合,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鲁明骞, 冯雪松, 李书国, 等. 科学研究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2] 李秀芳, 林青, 淤泽溥, 等. 药理学教学中运用学习记忆神经科学机制的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v.15;No.468(10):145-147.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大阳洞完全小学)

作者:匡朝红

第4篇:科学探究小论文——马是如何睡觉的?【中学生优秀科学探究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

——马是如何睡觉的?

很多人也许很奇怪,马是如何睡觉的呢?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马躺在地上睡觉,而人要睡觉,马也是要睡觉的。毫无疑问,它们就是站着睡觉的。

马属于奇蹄目动物,身体细长,四肢健壮,善于奔跑。所以,马中的姣姣者有千里马之称。但是马有于其他家畜不同的特性,它们喜欢站着睡觉。在夜里无论什么时候去看它,它始终站立着,闭着眼睛睡觉。

有的人会问,马既然站着睡觉,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马很聪明,它平时站着休息时,往往会轮流将一只后脚休息,休息的脚微微弯曲轻轻放在地上,承载较少的体重,两只前脚与另一之后脚承载大部分的体重,很像人的三七步。况且它有四只腿,与人类的两只腿不同,那四只腿可以支撑住马,让它不会倒下来。

其实,马形成站着睡觉的习惯是有原因的。古代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美味家肴。它不像牛羊可久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体息,夜间才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跑,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现在的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除马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而有一种说法是,马因为体重太重,而且趴着时要站起来很费时间,站着睡觉,一旦发现敌害就可以立刻逃跑。

有养过马的人都知道,它也不是一直都是站着睡觉的。据发现,只有在非常安全舒适的情况之下,马才会躺下来睡觉。一天之内可能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是躺下来睡觉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站着睡觉,所以我们不容易察觉。白天站在马桩旁它也会打瞌睡,只要它头越来越低,眼皮越来越重,就表示它快睡着了。马在很快乐时会躺下来打滚,这有一点像人的伸懒腰。通常它会选定一个地方,先用前脚跪下来,然后整个身体躺下来,四脚朝天左右翻滚。站起来的时候是先站前脚,再站后脚。站起来之后全身抖一抖,抖掉砂土。

不过更让人惊奇的是,马在24小时里可以睡大约73次觉,不过每次都只是合几分钟眼,最长绝不会超过五分钟。马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打瞌睡。因此,我们平时很少能看到马睡觉。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只要去探究,什么都可以解决。

第5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机制的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机制的思考 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导读提要】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科学教学有效实施科学探究。 【关键词】科学探究 目标 基础 氛围 程序

一、科学教学中“探究”意义的理解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认识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 多年的实践研究,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自己分析、构思,自行设计实践,直至认知完成为止,提供了良好条件。 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二、 关于探究教学的目标探究

教学的目标,从广义讲,显性的是认知的自然事物;隐性的是学生“探求意义的经历”(爱因斯坦);发展的是发现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是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教学也是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大事。狭义地讲,指在教学实施中,由学生提出的探究目标——认知的自然事物。为什么要强调学生提出探究目标呢? “探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从提出研究的问题,到完成研究过程是一个整体,科学家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也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这个问题就是学生探究的目标。再者要真正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思想活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的情况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蛛丝马迹,从而概括抽象提出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说没有发现问题就没有探究。 此外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 因此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不仅因为它是探究本身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 学生探究的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行其事的过程,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学生探索研究未知的事物,所以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相应的思想发展水平。设想我们指导一个从热带丛林中与狼一同长大的狼孩去探究,那注定是不能成功的。这方面义务教育科学教材为探究教学提供了方便。比如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已有了物体有三种形态的知识,学会了使用酒精灯的技能,还初步掌握了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再加上学生积累的其他知识、经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基础是具备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提出了问题,具备了探究的基础,是不是学生就可以顺利地探究呢?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生同样是件不易的事情,这时候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成了关键。以上所述属正迁移,生活中的负迁移现象对探究的负面影响,教学中也得顾及到。如,生活中我们讲的“白开水、空瓶子、空杯子、太阳东升西落、钢笔胆吸墨水”等,对认识水是无色的、空气占据空间、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大气压力都形成一定障碍,只有扫清障碍,才可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如果我们说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是工程的蓝图,那么知识经验、思维水平、技能器材等就是构成探究的原材料和实施工程的设备了。

四、 学生探究的氛围

本文反复强调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这就是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神圣不可侵犯。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个氛围的营造关键是教师。民主和谐的核心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学,形成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和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平等相处,心情舒畅,双方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如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双方的积极性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民主和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教师自以为是权威,搞“一言堂”,学生就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敢实事求是。民主和谐还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互学互助的道德品质形成;有利于对探索自然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展。因此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探究教学的需要,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性。 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如实汇报观察、实验的结果,即使结果与同学们讲的不符,也要敢于如实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自己的观点被证实是错误时,也要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乐于接受正确的观点。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际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所以探究教学的成功,也取决于探究氛围的形成。

五、 探究教学的程序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借鉴而来的。科学家的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探究教学也是从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问题开始;科学家在发现问题后进行研究是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 探究教学也是根据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程序,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程序是相同的,只是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热空气》教学为例,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摆去,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慢慢的就升起来的实验,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最后证明了假想,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六、实验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经历告诉我们,探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往往一个课题要经历千百次不懈的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他发明电灯就进行了一千六百多次的实验。大科学家尚且如此,小学生探究活动,我们绝不要担心失败,经历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对学生的影响更强烈。他们在发展智能的同时情商也得相应的发展。 另外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晓自然学科的科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

第6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建设方案

说明:目前,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小学科学探究实验仪器的选取使用还在探讨中,因此,现在所提供的建设方案为目前较为实用的方案,但不是标准方案。

一、基础设施部分

1、 探究实验室布局图(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

布局图

22、基础设施(约35000元)

二、电教设备部分(35000元---55000元)

三、数字化探究仪器部分

1、在小学教学中适用性有限,可先考虑配一套老师演示用;

2、本方案所提供的是江苏苏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最新一代的产品,价格较上一代产品高(上一代产品介绍详见附件:“swr-3代数字化仪器报价及详细参数表”);此外,公司还提供了另外两款数据采集器供选择,其中:“Advance数据采集器”功能强大,可不用配电脑单独使用,较适合户外使用以及小学使用,这样可省去学生台安装电脑的经费,报价将近5000元/台。“Easy数据采集器”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已安装了电脑的探究实验室的使用,其报价约1300元。(详见附件:Advance数据采集器和Easy数据采集器的技术数据及图片)

人教版小学科学数字化实验及对应使用传感器列表

第7篇: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教师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究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获取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才能使小学科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8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尝试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 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探究性实验课的模式不唯一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教无定法之”说,凡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验探究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地点不唯一。比如很多的探究实验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关于《风的形成》的一些小实验,气流问题实验器材简单已取得,用纸条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比如《关于气象的问题探究》一般需要在操场上进行。像《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一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草和大树》问题的探究可以在田野里进行„„这样的不同的探究活动场所,给老师们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等。

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有的探究活动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几节课完成如《生豆芽》和《做酸奶》的探究实验活动,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大纸,堆了一堆潮湿的土壤,和一堆很干燥的土壤,结果上午堆的,到了下午同学们吃了午饭回来上学,都惊奇地发现,蚯蚓们不约而同地钻到了潮湿的土壤里去,结论便不言而明了。那就是说连课余时间也要用上。探究《蛇卵的孵化》至少要60多天的时间。所以,这需要学生们和老师们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更多的延展性。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候,有的学生呢捎带着探究了需要其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一定能够完成探究活动。每当学生们有了兴趣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大胆去研究,当然有的时候时间上不是很允许。(延展实例)

由于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同而且探究的的课题多种多样样,决定了探究实验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矫正,并及时回答一些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各有不同,班级里不乏有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自卑,有的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一般全靠兴趣而参与探究活动。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把探究活动进行下去。所以教师还要肩负着把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成员“拉进”小组中。

2、学生实验过程中需同一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果每小组都由个别学生

完成,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45分钟内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实验过程,是教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取小组间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时给予指导。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

4、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小组合作,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扩展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的班级里都是4人一个小组。其中有一名组长。不要小看了组长,组长的号召力探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质量。分组时候,多让一些积极向上的孩子当组长。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要营造好良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提供探究材料。感知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在物质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活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用具,以此来激发探究和创造欲望。

3、指导探究方法。探究,是指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但是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四、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9篇: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南漳县武安镇丰坪中心小学尹松刚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应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其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环境、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科学素养远远不足以适应自身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农村小学生又是未来建设农村乃至国家的主力军。

那么,实验探究应怎样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突出科学方法的培养。

本人认为在实验教学中不仅强调学会做实验,更要强调学会做科学,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一直是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焦点。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去独立思考、认真观察,去发现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要善于捕捉那些不易被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那些呈现时间短暂,稍纵即逝的现象。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由“目的性”观察变为“思维性”观察。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a既要观察实验中的主要现象,又要观察实验中次要现象。

每做一个科学实验都是有一定目的,因此一些与达成一定目的相关的实验现象,无疑是该实验过程中应该重点观察的主要现象;但是,任何一个科学反应所产生的现象都不是唯一的。例如,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实验,不仅要求学生要观察到有氢气放出,以及反应后的溶液能使酚酞变为红色这两个主要现象,而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现象。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还能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钠浮于水面、熔成一个金属小球、不断地在水面上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有水雾产生等现象。

b既要观察明显现象,又要观察不明显现象。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认真观察、学会全面观察”。例如,活泼金属单质与酸的反应,除了氢气的生成外,还有热放出。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摸一摸反应仪器(试管),及时捕捉到这些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设计实验原理。 a挖掘课本知识,探究实验原理的设计。

课本知识是探究实验原理的有效题材,例如,在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取”时,为了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可以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生成的反应进行思考,他们可以找出十几种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或方法来,例如人和动物的呼吸;木炭、煤、酒精、甲烷、一氧化碳等等的燃烧;碳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铵的分解;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块状固体分别跟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进行反应等等,再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化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中找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块状固体分别跟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进行反应,从而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

b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实验原理的设计

“新《科学课程标准》有两大特征:一是提倡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进社会,二是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所以我们教师应注重从生产、生活中引出科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对一些可行性强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比如“铁为什么生锈?”可进行如下探究,第一步,提出问题:铁为会什么生锈?第二步,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后提出实验假设;(学生提出了三种假设:①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②铁生锈是因为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③铁生锈是因为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步,指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和观察实验;(学生设计:①取一支试管,烘干,放入一根铁钉,然后用塞子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②再取一支试管,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加入一层食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③取一支试管,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第四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结论是:几天之后,会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没有生锈,试管③中铁钉生锈了。)第五步,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在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时都不生锈,而在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时便会生锈。)

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多媒体的运用、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生动、专心致志而且兴趣十足地去认识科学事物和现象。 在实验探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坚持以下几点: (1)敢好奇。敢于对实验事实追根究底、探究真相。

(2)不满足。不满足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现有的手段和途径、乐于寻求捷径和佳径。 (3)好冒险。敢于大胆猜测,并有面对被批评的勇气,敢坚持己见和应对未知的情况。 (4)爱动手。将头脑中的创意构思出来,直至亲自动手使之具体化。

2、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将演示实验作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工作。这种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怎样才能加快水的蒸发”一课,变用酒精灯、试管夹、玻璃片等材料进行演示为组织学生搞洗手帕比赛,看谁最先把手帕晾干,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到加快蒸发的方法。

3、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

在学生讨论演示实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进行一般性的原则知道,尽可能地让学生归纳自行探索完成。例如《认识矿物的性质》一课的教学其中有这样的两种做法:一种是根据矿物性质体现的方面,把学生组合成小组,分别研究矿物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另一种做法是先集体研究矿物的颜色、透明度和光泽,稍作小结,然后重点研究矿物的硬度和形状—这个设计是按照知识点的次序分为三段进行的,这是对课程序列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它把矿物性质的5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前面3个为第一层,后两者分别构成后两层。这样做的依据,是认为前三者在认知特征上处于直观易懂的层次,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稍加提示)完全可以掌握,而后两者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需要辅助建构。通过这样的改进,教学设计更贴近学习的心理操作可能,教学流程更加流畅。

三、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要避免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完美”而不自觉地扮演“赶鸭快快跑”的“鸭农”形象,或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装模作样地讨论,提供给学生一大堆实验用品却要求三五分钟内结束实验等等,这些都违背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们应追求实质性的探求性学习。

1、把探究了问题当成有了问题意识

例:小学科学三年级《糖到哪里去了》教师出示2杯水,分别在杯中放入糖和高锰酸钾。师:请同学们到前面来搅拌一下,观察一下糖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把观察到现象记录下来。这样做学生并不是因为好奇而产生问题,因为问题而展开动手实验。

这一课可以围绕“水可以溶解哪些物质”这一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实验材料,进行卓有成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来了解水的溶解性。

2、把探究当成验证性实验。

例:小学科学四年级《玩气球》一课,教师先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剪纸,然后将纸用线系起置于燃烧的蜡烛正上方,来验证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学生开始实验了,但只有少数人在动手,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地看„„案例中的老师认为探究就是做做教材中的实验,验证教材中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一课可以在组织学生探究空气的流动性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设计实验或观察生活来了解空气的流动性。在设计实验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只有这样猜猜真正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3、把合作当成提升探究水平。

例:小学科学四年级《小小降落伞》一课,让学生4人为一组讨论:降落伞留空时间的长短与什么特征有关?怎样降落伞使留空时间长?学生很兴奋,马上凑在一起讨论。其中一组中有一学生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生2急了,开始插嘴,组长让其他同学听听生2的意见,可生2才说了“我认为纸„„”就听见来老师“啪啪啪”3声击掌,全班学生立即做端正。

合作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前应构建合作学习环境,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产生交流的需要,使合作探究成为有源之水;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让合作真正提升探究水平,交流时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让所有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呈现。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学会表达、倾听、思考,勇于发表见解。

四、努力的方向。

1、揣摩学生已有体验,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敏锐捕捉学生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提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充实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平时教学的效率。若科学老师的主体性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被学生“牵着走”,一个连主体性知识缺乏都缺乏的科学老师,是无法面对“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小学生的。只有拥有新鲜的“一桶水”、“一缸水”的底蕴,才能高屋建瓴,才能理性、沉着地驾驭“瞬息万变”的科学教学。

3、准确把握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就课论目标,特别是发展性目标,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成的。所以,对每一学期,每个单元的教学甚至每一节课教师都要统筹考虑。对于日常的课堂来说,“完美”的标准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三维目标中某一方面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涌现具有个性的好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得以切实积淀。

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领悟了科学思想,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和提高了科学素养。

上一篇:苏州国际科技园下一篇:动物疾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