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小学生科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为此,在我国必须提倡大力发展的科学的政策。人们也明白,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潜在的人力资源,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和奉献。因此,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小学生科学论文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学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现行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1]。

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

在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认识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其次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抓住现象、尊重事实、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属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范畴。下面,实验教学方面,我简单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一,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例如: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学问》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一次,我看到我村南口有人在伐树。当时没有吊车,装车的办法很巧妙。他们在汽车尾部斜放两根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比较直的刚伐的原木,接着把要装车的树干原木滚到车尾部,接着在汽车的车厢最前边底部两边各拴一根粗绳子,接着把粗绳子拉直并且从车尾后面要装车的树干原木下面穿过并且从上面返回,接着四个人站在车厢上两人一组分别用力拉绳子,这样车尾后面的树干原木就会轻而易举地沿着车尾的两根斜放的原木滚到车厢上。学生会对这样装车很感兴趣。然后让学生观看本课教科书采用的导入图片“古人用绳子利用斜坡往高处拉大石块,并且在大石块下面放上滚木”。学生对比这两件事,观察巧妙在哪些地方。学生观察对比后知道:买树的人装车有三巧。一是利用两根斜放的原木;二是站在车厢上利用绳子拉;三是拉动绳子时原木是转动的。古人往高处运大石块时利用了什么,巧妙在哪,学生会知道:古人用到了绳子,用到了斜坡,同时在大石块下面还用到了滚木。通过这两件事的对比,师生找到了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斜坡的作用。同时,找到了本课探究的次要问题——古人在大石块下为什么放滚木和买树人装车时为什么要让树干转动。这样的导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全面分析问题。

第二,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探究科学的科学方法。怎么探究呢?教师先要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环节:科学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迁移。

在《斜坡的学问》这课导入后,学生找到了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斜坡的作用。有了探究问题,如何猜想呢?针对性地导入两个事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大石块在运送过程中,如果没有斜面会怎样,则斜坡起到什么作用;原木在运送过程中,如果车尾没有两根斜放的原木则会怎样,两根斜放的原木起到什么作用。学生会想到斜坡起到托着大石块的作用,斜放的原木起到托着树干原木的作用。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猜想托着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就会猜想到托着的目的是省力。到底省不省力,我们要用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猜想了。

在《斜坡的学问》这一课设计实验时,我启发学生根据猜想使用与不使用斜面应该不同,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设计此次的实验了——也就是设计一个是否使用斜坡的对比实验。

第三,在科学探究性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抓住现象,尊重事实。在四年级下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时,我用的实验材料是:冷水、热水,两个小不锈钢盆和两个大不锈钢盆。实验时,在两个小不锈钢盆中分别倒入等量开水,在两个大不锈钢盆中一个倒入冷水,另一个倒入开水,量要相等。两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两个大不锈钢盆的底部外面都有水,盛凉水的大盆底部外面有大量大水珠儿,盛热水的大盆底部外面有少量小水珠儿。这是学生看到的真正现象。我告诉学生要尊重实验事实。分析实验时,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我把开水倒入大不锈钢盆内,开水的温度会很快降低。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出水蒸气遇冷越冷凝结成水的速度越迅速。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同时得出更客观的结论:水蒸气遇冷越冷凝结成水的速度越迅速。

第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属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范畴。在《斜坡的学问》教学中,第一次实验时学生发现斜面确实有省力的作用,我告诉学生:大家把我们所有数据放在一起,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把所有数据看了一遍后,立刻提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有的组使用斜面时特别省力。有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继续探究了。通过这样引导,我就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学会发现新问题的科学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科学教师在教学时时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挂在心中。只有经过长期实践,学生的科学素养才会提高上去。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

作者:张普友

第二篇: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摘 要: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思考

笔者于2015年6月从凯里学院物电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考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新民小学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月教学,以及对部分農村小学科学课程的调查研究发现,锦屏县农村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老师没有注重自身的科学素养。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忽视,科教设施的缺乏及科技氛围的淡薄等,都限制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促使家长、学校改变陈旧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及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1995年开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政策和文件,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原动力。”[2]虽然相继颁布了各种政策和文件,但在偏僻的乡镇、农村并没有切切实实地落实好,也没有受到重视。通过分析,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课程教师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现在民族地区农村科学课程师资的基本情况是中年教师多,年轻师资较少。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不了解,对科学事物的接触不多,很多科学现象自己不能说清楚,更不能向学生做出科学的解答。教师不会使用科学仪器,科学实验就没法进行。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无法做到以身作则,正确教导,再加上对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做到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还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没有深刻领会到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性,以至于根本不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发展与培养。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交流滞后,对科技信息的接收较少,对于现今的科技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读完学校所开的一般课程即可,只要会读书写字就可以,对于孩子们科学教育方面的发展不重视,不在乎,甚者不认同,认为是浪费精力、时间等,正是他们的这种看法与理解严重影响学生们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农村科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的现状,农村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的原始状态,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费劲,严重影响学生接受学习。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应让学生深入自然,贴近自然。此外,增强农村师资力量,农村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学科不全,农村教师学习和职称相对于县城要偏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大,生活环境差。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模板,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本身与外界接触就少,信息量很少,很多时候都是听老师介绍,按老师说的去做,同时对老师说的确信不疑。如果老师的科学素养不高,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缺少科学性,那么影响是不可想象的。老师要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答。要想教会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老师自身就要做好学科学、用科学的榜样。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很重要,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科教信息,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思想、科学做事的好习惯。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中小学教师开发课程,提倡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大课程、小教学,因此新时代的科学课程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农村地区有很多科学课程资源,而且拥有一些独特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虽然农村小学科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盲目使用其他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当地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教学资源,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通过对本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充分挖掘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利用,可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加深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对促进他们技能的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都有好处。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询问,了解随着工厂的大量兴建、植被的肆意破坏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学生通过参与调查,积极参与讨论,借助那些看得见、听得到的材料,便会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就可以比较容易找出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环境知识,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上五年级科学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雨如何影响土地,然后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土地现状,让学生清楚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给我国带来的危险,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我国的土地资源。

三、引起各种教育力量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家长还认为科学课程是“副科”,平时教学期间个别教师向《科学》课程老师“要课”上数学、语文等课程。科学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是个人重视,而是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共同重视,特别是教师,他们是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科学素质的主力军。除课堂教学外,他们可以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就是阅读科学文本,包括科学普及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进行辅导或教学来促进的科学学习。通过科学阅读对儿童的科学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成效:通过故事身人性化、可亲近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更接受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课程的学习,更利于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透过科学读物中文字与图画内容,学生以先前科学概念,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再建构及不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就是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这种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统整的科学阅读之上的。学校与家长是学生学习的坚实后盾,只有得到学校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才会放开手去做。很多物质上的条件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满足才能实现,老师才有条件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精神方面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不限制学生的科教发展。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让学校家长正确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学生科学素养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生的发展关乎着农村的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今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个人教学质量的高低、国家未来科技的兴衰等都与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从小加强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杨正权 林宜玉

第三篇:开发科学实验校本课程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摘要: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为此,在我国必须提倡大力发展的科学的政策。人们也明白,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潜在的人力资源,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和奉献。因此,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本文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探究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养成。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培养

前言: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养之一。所以科学素养的培育就应该从小开始。在我国学校发展核心素质理念的提出下,我国小学科学素养的发展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走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成了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標。而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的开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以科学的教育理念、系统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多样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感受科学带来的魅力,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能力。科学素养一旦养成,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科学实验课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开设的课程,因此教学资源也应与其相适应。科学实验课程的教育讲求的就是“科学”这一原则,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教学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改革推进,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推进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重大举措。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多种多样,为懂得如何开发与利用,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种类及其特性。总的来说,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围绕着生活性、实践性、科学性等内容展开。

生活性,是指科学教学资源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这不仅能适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还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效率。例如:解释生活中开水沸腾的现象。这一科学实验的开展则需要温度计、气压表、计时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有了这些资源的配备,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验中体会科学的奥妙。除此之外,他们也能通过这样的实验认识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需要用科学来解释。实践性,是指科学教学资源要有实践和探究的性质。如果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仅仅局限于教材,不免会显得抽象和空泛。为避免这一问题,基础设施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实验活动。这一实验活动的周期较长,因此需要相应的标准化实验场地和观察植物的器材,如光学器材、生命科学器材等。如此学生方能有更直观的感受。科学性,不言而喻,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科学展开,因此要求我们教学资源的配备要以科学性为原则,如教育理念科学性、教师配备科学性,教育设施科学性。

二、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发展与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小学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模仿,而是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学会创造。这就需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教授的内容往往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且每个章节往往没有多少文字,大多以相关的图片、情境、数字等方式呈现。因此,教师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以教材为出发点,积极进行课程的开发,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也要树立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观察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由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种子里孕育着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上只是简单介绍绿色开花植物的新生命的来源是种子。那么,为什么种子里存在着新生命?种子在泥土下新生命又是怎样的成长历程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找到答案。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这些疑问,给足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让学生下去先自己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特征。在了解其基本的有关种子结构的知识后,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其次,为了能更生动地感受到种子里的新生命的生长历程,教师可教授学生相关的种植方法,让学生种下他们喜欢的植物种子,每天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状况。最后,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一些存在生命的事物。由此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为唯一标准”。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科学如果仅靠教材和老师的描述,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因为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大多都是学生在进行具体的实验中发现和认识的,所以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多为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情景式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实验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类、概括。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试验和操作,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为今后的学习、研究,乃至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强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是个科学家,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手做科学,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去创造,不怕失败。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对周围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常常动手去创作一些新奇的东西,这些创作在别人眼里往往被视为“调皮捣蛋”。但正是因为这些“捣蛋”,让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尽管这一发明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但在这一千次的实践中,爱迪生不断找到错误,不断改进方法,最终找到了真理,让这一发明成为世界的伟大发明。爱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不仅让爱迪生无数次徜徉在科学的海洋里,也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起创新创造精神,要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夯实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这样才会促进科学实践校本课程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总结: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利于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而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从多维度、多方向的进行培养。而在这一阶段,学校和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做好其相关的各项工作。学校要积极进行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配合科学教师相关的教学工作。而教师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科学教育课程上地生动、有趣和高效,让学生爱上科学。如果我们将这些工作做细、做实,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一定显著。

参考文献:

[1]李赟.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校本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32):66.

[2]陈娇梅.小学科学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9(28):39.

[3]徐霜玲.立足小学科学教材 开发实验校本课程[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1):34.

作者:张航

第四篇:抓好小学科学教学的“抓手”,创新小学科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抓好“抓手”,创造性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妙借助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知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能够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从而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教学中善于虚实互补,学习中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能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者:祁尧宏

第五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摘要: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才能体验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使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探究活动方式的选择,又会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阐述怎样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素养 高效 实验

一、利用实验室,上好实验课

应用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周密安排好每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实验,进行探究性活动。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不断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四年级下册“电”单元,内容比较抽象,单凭说教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精心准备每一节实验课,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什么是电路,电路中开关的作用;让学生自制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体会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让学生自己组装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比较小灯泡和电池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个探究的全过程,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实验员进行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共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在班内向大家展示、交流。这种效果是机械记忆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在整节课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通过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参与学习、实验、交流。学生既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团结协作的能力。一节实验课上下来,学生个个流连忘返,兴趣盎然地谈论自己的收获,结束这节课的同时,又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现在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存在有不足之处,一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进行观察和实施实验的难度较大。

例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等课,这些内容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观察或体验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使用班班通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学习“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我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现凤仙花各个阶段的生长过程,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如青蛙、鸡的孵化和生长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及时了解该方面的科学信息,学生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如身临其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例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了“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之后,课余时间,学生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非常留意身边的植物和小动物。当他们发现校园里的迎春花后,会如获至宝地采摘一朵去观察它的花蕊、花瓣、花萼,然后交给教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当他们发现墙角下的狗尾草、三叶草和车前草后会兴奋得欢呼雀跃。当他们发现了虫蛹、飞蛾后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或捕捉到,喜出望外地观察一番后,再和教师分享喜悦。有时学生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小昆虫,也前来询问。看到学生悉心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在玩中求知,我从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对于科学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一节课,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空间上扩展到室外和田野。

三、走出课本,走近自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用掌握的科学方法去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材,适时实地选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如,研究植物茎的作用时,我除了按照教材中列举的方法,用新鲜的芹菜和红水演示实验,证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外,我还提前为每个学生备好一根麦秆,学生通过观察麦秆的构造,知道植物的茎像管道,好似人体的血管起运输作用,又好似人体的躯干起支撑植物体的作用。

另外,身边还有许多植物的枝条能告诉我们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只不过有的管道细,有的管道粗;有的管道明显,有的管道不明显;还有的茎包着几组管道,每组内还有2-3个细管道。

像这样直观的教学,使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也不用机械记忆,就学习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课余时间,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还会用心观察周围的植物——有的学生把折到的丝瓜藤条拿来,还有的学生把折到的拉拉蔓藤条拿来与大家共享。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四、科学课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就要求科学教师同时具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能,了解各科知识的最新资源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教师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自身的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选择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灵活使用教材,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

(责编 金 东)

作者:尹爱琴

上一篇:小学老师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