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意义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意义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摘 要:就目前而言,小学生刚步入小学阶段,对一切事物都是新鲜的,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较差,对于一些数学问题,难以形成自身的思维,无法理解数学学习中涉及的某些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对小学生的各个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数学质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化教学;策略

当前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厚,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开展数学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造成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教育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创新课堂,将生活情境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中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义地添加一些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让小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探究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我国数学教学效率。

一、简述我国数学课堂融入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开展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效率。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一旦出错,教师不应该批评,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小学数学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容易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每一位小学生进行了解,进而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建立一套自主的学习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内容较为枯燥、复杂,学生不易懂,这就需要教师将复杂的知识转变为生动有趣的課堂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课堂内容,增强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1.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本,不像语文那样生动精彩,不像音乐那样活泼,不像美术那样有趣,课本上主要是一些较为无趣的内容,包括枯燥无味的公式、复杂的图形、加减乘除等一系列的数学学习。加之小学生处于发展初期,身心发展不完善,对于理论性的学习不够积极,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一旦遇到自己抵触的东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下降最为主要的原因,学习成绩停滞不前,难以深入学习数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情境化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中,设定一些小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将生活中一些关于数学的问题带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情境化教学运用其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了解更加直观。这是由于数学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课程,数学教学中,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较为陌生的公式就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为了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将一些具体的范例运用到教学中来,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较为常见的生活实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降低学生对数学的陌生程度,提高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和兴趣。

3.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

小学生思维不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无法快速、准确地接受新鲜事物,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了解程度也较低,不够全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学生接受度较低,理论知识的学习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极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每个学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内容,有些学生学习较快,而有些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这个时候,教师首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融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学知识。

二、简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难以符合社会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是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特点。小学生在发展“初期”对很多事情都持有好奇的心理,那么在教学课堂中,若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课堂效果甚微,无法实现教学目标[2]。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放下身段,无法和小学生成为朋友,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较为谨慎,无法保持轻松的心态,互动性较差,并且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思维受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教师创新能力较差,课堂效率较低

21世纪,科技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老一套,教学内容没有创新,教学手段没有采用新科技,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教学课堂较为严肃,增加了小学生的陌生感。有些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时过于敷衍,只是为了达到教育改革的要求,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特征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三、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全面融入情境教学的有效措施

1.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创建生活化情境教学

教师创设情境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一些生活情境有效运用到教学中。为了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教师需要创建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用鼓励的方式代替沉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學习两位数相加减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的加减法,储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计算技巧,但是,在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大部分学生往往显得非常吃力,这是由于学生无法与之前的内容相联系,这就需要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熟悉感。可以说,学校组织春游,我们班有20位男生,15位女生,那么,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春游呢?如果每辆车只能坐5人,那么需要多少辆车?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高效率地将课堂内容传授给小学生。

2.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实内容

大部分数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时,仍旧显得很吃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接触情境教学,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原理,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在小学课堂中,自主能力较差是小学生的普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锻炼小学生将一些数学题运用生活语言组织命题,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为小学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鼓励学生能够多动脑筋,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以此发现更多数学内容。在周末,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外出购物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并且主动通过数学运算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小学生与家长去购物时,家长可以采取诱导的方式,例如,我有60元,购买了一些东西,买完还剩多少钱。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小学生特点的生活语言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有些数学教师较为严肃,这就导致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感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其面对的是6~12岁的小朋友,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小学生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领悟能力。在教授小学生时,与高中和初中生相比,教师的讲授内容虽然重要,但是教师的语言也要富有特色,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合他们行为习惯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较为刻板,枯燥乏味,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规避这些枯燥的教学语言,通过一些较为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对小学生教授“数字加减法”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以教学内容作为开篇,而现在,教师就需要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研究,将传统的加减法运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来代替。例如在教小学生学习加法“5+7”时,教师就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7个苹果,他们要一起带来给小朋友分享,请问一共有几个苹果呀?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生活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自觉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将情境化教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须的,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够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与实际相联系,帮助他们优化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开阔思维。

参考文献:

[1]魏芬芬.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上),2019(3):133.

[2]周庆连,吴洪礼,王桂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方法探讨[J].中华少年,2018(11):257.

作者:刘恩

第2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和实践

摘要:文章阐述了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并结合我国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和笔者自己从事中职学校德育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实施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意义、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职德育工作

多年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是教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在德育方面,我们培养出的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缺乏实效性。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何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创新?因为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就会被任人宰割,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这为我们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层含义,它是生活的,是知行统一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能直接从事一个或几个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身体健康的高素质中、初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办学方向。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中职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生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与中职学校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1)求真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核心。

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的事业,他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陶行知强调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认为教师教人求真,就是要教人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真话,办实事,不追求虚名,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的真本领。陶行知认为德育的目标在于创造真善美的活人,即“做真人”。

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获得真本领,使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与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2)求善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根本。

陶行知认为,善是做人的根本。求善,首先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把这个修养称为私德。他认为公德重要,但私德更为要紧。公德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私德的修养。私德是立身之本。只有私德健全,才能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其次,他认为还必须具备智、仁、勇。因为智、仁、勇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被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今天仍不失为完美发展之重要目标。

(3)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重点。

陶行知在求真求善的同时,丝毫也没有放松对美的追求。他强调“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他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我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他提倡真、善、美合一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他的育人实践中,他在晓庄师范不仅开设了美育课,而且广泛开展了各种美育活动。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内容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1)爱国主义教育。

早在1924年,陶行知就明确指出:“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爱国,是陶行知德育的主旋律,是他德育的灵魂。他在《民族解放大学校》一文中提出学校虽大,功课只有一门,它叫做救国教学做。先生教什么?教救国。学生学什么?学救国。显然,爱国主义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中职德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家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德育方面,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强烈参与意识。

(2)集体主义教育。

陶行知认为要培养为国为民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提倡通过学生自治来培养,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形成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做人中人,培养学生团结助人的良好品德。

重视集体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利他利群”的团队精神,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造就单个个体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整体合力、整体素质和团队精神。这样,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才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个人品德修养。

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在陶行知看来是进行私德修养。他认为私德是立身之本。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私德,陶行知提倡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进行严格训练,既要有整体的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具体的日常措施。在育才学校,他亲自制定了《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十二要》等规则,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以督促学生形成优良的个人品德。

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也要象陶行知那样,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从身边做起,学会关心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同学,对自己和身边人负责,再推而广之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结合学生的实际,更多地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健全人格教育。

陶行知说:“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这实际上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在知、情、意,真善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德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完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我们应当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不懈努力。

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躬身力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陶行知德育方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突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平等。他主张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具体的德育方法是:

(1)注重实践,在集体生活中培养。

陶行知德育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实践锻炼。他认为,培养“真人”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德育方法上,陶行知主张通过学生集体的文化生活、劳动生活、政治生活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他认为良好品德的发展,全靠着遇到了困难问题时,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一个问题,就增长了一层判断的经验。

现在,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陶行知的观点不谋而合。中职学校德育必须加强实践性,通过组织有效的参观、访问及建立合理的规则制度来进一步突出实践锻炼。

(2)倡导自治,在自我管理中提高。

陶行知认为德育重在自治。他提倡的学生自治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学生自治要通过组织一定的团体来实施;二是学生自治主要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和守法;三是学生自治的目的在于练习自治。同时陶行知指出,要防止学生自治走到另一个极端。“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管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陶行知教学生学会自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三自”教育,使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做人的责任感,这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客观要求。

(3)师生平等,师生共学共修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他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师生同甘共苦,就会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精神融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之间的隔阂就会被打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他还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并说不能向学生学习的教师就不配做教师。

陶行知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在中职德育的实践中贯彻实施。师生共同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教师放下了“教师爷”的架子,平等待人,师生感情融洽,才能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从而打开学生思想的枷锁,养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民主风气;教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与学生共同遵守规章制度,有助于师生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风尚。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德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将道德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避免了传统德育中言行脱节的现象。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德育的重大贡献,也是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1.对中职生迫切需要开展生活教育

考察现在的中职生,我们发现他们在独立学习、团结协作、融入社会、创新奋斗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还较差,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职生的来源大多是刚刚接受完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历来都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轻视对生活知识的了解;学生接受教育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鉴于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中职学校德育中开展生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变得迫在眉睫。

2.按照生活教育的思想对中职生开展德育工作

在中职开展生活德育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中职生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推进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笔者是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我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一直积极地倡导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实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的具体做法是:校团委和学生会建立学生自治组织;明确自治内容。开展的自治工作主要有:让学生参与学校德育考核和两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的考核;食堂就餐执勤;学生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督;协助宿舍管理员管理宿舍纪律、清洁卫生、内务整理和安全监督;成立学生劳动礼仪岗,采用校园巡查的方式对学生出勤、佩戴胸卡、文明言行及乱丢垃圾的情况进行管理;策划组织学生活动,例如,学生组织策划的校园生活节、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SHOW舞堂”、“礼仪策划公司”、“十字绣社”、“善水逸舟工作室“、各种体育协会等等;继承陶行知当年创办育才学校时创办的“精神早餐”——定期有学生代表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讲话。这些做法不但体现了陶行知“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我校的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的“三自”能力。六年来,我校坚持培养学生自治,在德育实践中实施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2)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1939年创办的,在上海工学团实行。“小先生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教的资格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专有,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共有;在教的形式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传授,而“小先生制”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的内容上,传统的教是教师的单项灌输,而“小先生制”是学生主动参与加上研究讨论,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我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的具体做法是: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上课时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查找、收集相关的材料;每节课先由值日小先生上台讲课,然后是30分钟的读书汇报,接着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之后开展讨论,最后是教师总结,重点梳理同学们讨论出的正确观点,并指出应当注意的问题。通过在德育课堂上推行“小先生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即知即传”的互助精神,形成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格局。

(3)实施行动德育,用文明的生活塑造学生文明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养成坏习惯,终生受害。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进行德育的良机,也是我们实施行动德育的重要手段。例如,入学时的军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平时的生活技能比赛、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把文明带给公园社区,既增长了阅历,又锻炼了自己。

在实施行动德育中,我们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力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养成教育”是把“双刃剑”,如不符合客观规律,习惯的养成过程就有可能成为“奴役学生的过程”。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中职生处于青年初期,身体思想正迅速发展,是我们实施行动德育,培养他们健康文明习惯的好时候。通过实施行动德育,我们用健康文明的生活塑造学生的文明习惯,自然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无论从意义还是实践方面均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指导,同时也指明了提升与创新的空间,相信未来的路我们一定会走得更踏实,更笃定。

作者:潘乃烨

第3篇: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所以就要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况下出发,做好教学工作,这也是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所在。所以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活化;实际化可能性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在实习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事例教学,使学生也就越容易理解,记忆的更加持久,理解也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陈义红

第4篇:数学生活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那么如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真正热爱数学呢?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足迹,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重量:120克面饼+配料:117克面饼:86克,从而知道包装袋重3克,配料重31克。不同的方便面厂家,生产的方便面的重量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方便面学生经常吃,但一下子进入数学课堂后,引来许多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相应的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在课本上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创新开发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例如: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淘气一家4口人在赏

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三、利用生活经验,感知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又对周围的这些事物和现象充满了无比的好奇,若教师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紧紧抓住这份难得的好奇心,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实例,着力加以诱导、挖掘,这样将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思想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要善于捕捉,尽量提供,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四、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把数学知识实践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上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

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求平均数的问题”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还有几点思考想与大家分享:

1、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但不能“喧宾夺主”,无为增加一些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或一下子搞不清的常识性的生活知识,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其教学过程要经历: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所选材料不能让学生“望梅止渴”,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伪化。

3、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要尽量避免“弄巧成拙”,产生消极的影响,需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的预计能力,能预见到学生的种种情况,做到课前预设尽量完美。

4、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要避免“走马观花”,只是比较表面化,没有能提示数学本质,需要教师的教学过程脚踏实地,实实在在。

总而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应充分发掘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知识,并应用于课堂甚至于更广阔的数学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真正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第5篇:如何上好培智“生活数学”课

旬阳县阳光学校 龚德显

因为智障学生的思维普遍表现为行为盲目,自控能力差,往往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因此数学教学已成为培智教育的难点。

关键词:培智 数学教学 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培智课程中将数学课定为“生活数学”,就说明了培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由培智学生的智力特点决定的。教师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学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培智“生活数学”课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多方创设生活情境 努力激发数学兴趣

智障孩子没法和正常孩子比,也不能和聋生比,智力的残疾包括观察、思维、理解、想象、记忆等等的缺陷,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不能高。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理、其次是自立。自理包括行为的自理和思维的自理,为了解决思维的自主性、自觉性以达到其自理,就要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意义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从最基本的家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谁谁家有三个人,谁谁家有四个人。还有我们自己都有一个脑袋,一张嘴,两只眼睛,两双手,十个手指等。这里提到的数就和数学有关。就是这一点点的暗示让孩子们体会到:哦这就是数学,简单,好学,有意思。 这样数学就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一个“简单”的根。同时这种对数学的粗浅的印象,也给了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良好的兴趣作向导,老师就可以带他们在数学空间里探求数学问题。因此,兴趣是学好生活数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力争教学形式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强调用智障学生喜爱、符合智障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使其轻松、自然、愉快地学习。通过实践,我觉得培智数学教育既可以以集体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又可以在智障学生的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随时进行。

(1)采用集体数学的教学形式,用模拟的生活和游戏场景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智障学生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如进行“认识图形”的活动时,我对教室进行一番布置,教室四周都是各式各样的图片(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大小不一),另外发给智障学生每人一盒智力学习学具,让智障学生自己拼图,在上面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再说出拼出的图形,小朋友还可以二人一组,一人报图形 ,另一人在拼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在这种模拟情境下学习,他们不仅认识了图形,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学习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2)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智障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种鲜活的情景可激发智障学生去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智障学生通过认识图片,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图形(桌子、电视机、铁环等),不仅学习了图形知识,而且在练习拼图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类图形的边数、角的个数,以及图形周长的概念。这样无形的学习了数学的几何知识,同样在进行数学思维等等,智障学生不仅巩固了图形的知识,也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搞好“生活数学”整合 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所有的知识既有他的独立性,又有知识间的联系性,鉴于知识的这个特性,我们教学生的知识就应考虑到知识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又因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所以就更应该注意知识的整合。在智障学生的课堂上,决不允许把数学知识孤立地干巴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那样就会把智障学生又带到了思维的另一个死角。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的能力,欣赏的角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如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通过儿歌 ,“打老虎”教会了智障学生会数 1-5 个数,又让个别重度生看图认识了老虎、熊猫等。还有像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九架飞机十辆车。)这首儿歌即渗透了语文知识——量词,又教会数数,还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动物等。数学的天地因“整合”而宽广,智障学生的思维因“整合”而变得开阔,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知识的整合而得到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改善生活。所以用生活知识教数学,是教生活数学的秘诀。因此,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创新,不懈的努力也是教学培智生活数学必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现代特殊教育 .2007(4).

2、《培智数学指导意见》

第6篇:培智生活数学乘法口诀教学思考

第十三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数学

培智生活数学乘法口诀教学思考

梁绍惠

摘 要:本文结合重庆市培智学校教课书《生活与数学》的乘法口诀内容,思考如何对培智学生进行乘法口诀教学。笔者认为:“小九九”的教材编排适合培智学生学习,要根据培智学生的现实起点制定个别化教学目标,要放慢课堂节奏,重视培智学生参与点数、写乘法算式、编口诀的过程。

关键词:培智;生活数学;乘法口诀

重庆市统一的重庆市培智学校教科书已经在本地推广使用。表内乘法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培智六年级上册。培智学生能否学好乘法口诀,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有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小九九"的教材编排适合培智学生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同。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小九九”,口诀有45句;一种是“大九九”口诀有81句。普校教材中,苏教版采用的是“小九九”,每句口诀只属于一个数字,如“二七十四”在2的口诀中不出现,而是作为7的口诀来学。北师大版虽然也是“小九九”的内容,却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每句口诀都可以属于两个数字,如“二七十四”在2的口诀和7的口诀里都有出现。

重庆市培智学校教科书中乘法口诀是“小九九”。比较“小九九”和“大九九”这两个版本,谁好,谁不好,针对智障学生,又该如何去选择呢?

郭云霞老师在其《不同版本“乘法口诀”的编排比较》研究中指出,“大九九”的编排特点是先多后少,先难后易,越往后,学校的新口诀越少,重复性很强,非常注重在学习新口诀时回顾旧口诀,能起到复习的作用。而“小九九”的编排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口诀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学完之后,只要让学生在口诀表里拐弯背,就可以达到形式上是“大九九”的效果。

智障学生的记忆有什么特点呢?记忆缺陷或记忆障碍是智力落后儿童的主要缺陷之一,大多数智力落后儿童记忆不牢固,回忆不准确。但是智力落后儿童还是有记忆能力的,他们通常以机械记忆为主,理解记忆差些。因此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要充分考虑智力落后儿童这一特点来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每次教学内容不宜过多。

重庆市统一的培智教材中,编者的初衷是考虑了培智学生记忆力的特点,因此选择了“小九九”降低了记忆的难度。我个人认为“小九九”更适合培智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乘法口诀。

二、根据培智学生的现实起点制定个别化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预设的一种标准,是静态的、封闭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它的主体是学生,是动态的、开放的。

分析逻辑起点是简单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变得多样且丰富,学习的渠道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父母长辈、课外读物、媒体、网络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知识量,再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智障学生障碍程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现实起点必是参差不齐。有的智障学生可能不能认识数字,而有的通过提前学习能够熟练地背诵口诀,并能快速口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在一个课堂上都学有所获呢?制定个别化教学目标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办法。比如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活动编乘法口诀,知道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能熟记乘法口诀。

3.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迅速地计算。 4.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5.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乘法算式。 6.会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7.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8.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乘法口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9.会点数50以内的数。 10.会跟读乘法算式和口诀 11.会抄写乘法算式和口诀。

12.能说出主题图中提供的信息,学会提问。

教学重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在这些目标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调整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胜利的果实。不会点数的同学我就让他学习点数。会背口诀还会熟练计算得数的优生,我就让他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乘法算式。

三、放慢课堂节奏,重视培智学生参与

节奏原是音乐上的概念。教学节奏,简而言之,就是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教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的节奏,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处理好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度量。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老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

参考普校的乘法口诀教案,以钱守旺老师的教案《一堂好课就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5的乘法口诀” 教学思考》为例。导课环节先播放幼儿园孩子背口诀的视频,引出课题;新授环节:第一步,需要同学数松果并填写表格,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第二步,待学生写出全部的乘法算式,就编乘法口诀;第三步,结合松果图进一步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第四步,发现规律,巧记5的乘法口诀。接着就是练习巩固。钱老师用的是教材练习加一个自己设计的转盘游戏。最后,钱老师介绍了乘法口诀的历史,还结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介绍了“小九九”和“大九九”,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们培智教师可以参考这个教学设计,但完全照搬,学生跟不上节奏,不能深度参与,更谈不上全员参与。培智课堂的教学节奏如何把握呢?

(一)增加课时量,及时调整个别化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授课内容力争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确实没有完成的,应该分两个课时,或三个课时完成。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这个内容时,根据本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我计划用两个星期来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周8节数学课,那么就有16节数学课要教学7的乘法口诀。如果按普校的进度来教学,几个课时就上完了,正常智商的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我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慢慢参与学习活动,或许我花更多的时间,有的学生也永远记不住7的乘法口诀,我只需要按个别化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还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个别化教学目标。如果学生的任务他很快完成了,我还可以慢慢增加难度,如果学生达不到目标,我就需要继续教学。探究7的乘法口诀来源,我用了一个课时才能让大多数学生完成这个活动,而这种探究乘法口诀来源的方法学生还需要继续学习。那么,背口诀,练习巩固就只能在其他的课时里出现。

(二)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

重庆市培智生活数学教科书创设的情景是七个鸡笼,每个笼子里分别有7只鸡。如果我们在新授环节,只用这一个问题情景,而且是要讲大约两个星期,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腻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景,比如普校教材情景七巧板和七个小矮人等。

(三)重视培智学生参与,全员参与

在钱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要求学生数松果填表格。我们可以让培智学生上讲台来数教具(粗一点的小棒或者带壳花生,积木等),重视全体参与。教具不要太细太小,否则精细动作不好的学生不能操作。课件出示一堆松果,我就让需要学习点数的学生上台数出7颗花生;课件出示两堆松果,我就让学生在前一个学生的基础上,接着数出7颗花生放到另一个地方堆成一堆就变成了两堆。出现三堆松果的时候,我再请第三个同学上台点数。我让能力好的同学来写出加法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式,同时编出乘法口诀。我觉得在数数,写加法的同时让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更有利于学生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不然填表全部填完了,再单独写出乘法算式,学生的记忆里可能忘了之前的过程。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点数能力也训练了,精细动作也训练了。学生上讲台数数,全员参与,学生当小老师,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好。

(四)布置多样的有趣的个别化作业

我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布置多样的有趣的个别化作业。教科书课后的练习只针对中等智力障碍的学生,而且只是书面的作业。所以教师要设计个别化作业,以适应个别学生的现实起点。作业还得考虑不会书写的同学,作业可以是说一说,读一读的类型,也可以是动手数一数等等。能力强一些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综合普校的练习出试卷。

以上的思考仅属个人观点,班级学生障碍程度不同,学习能力有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作业布置都会随之调整。正因为差异,培智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很大,课堂的实际操作也会有困难,值得大家更多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钱守旺.一堂好课就是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5的乘法口诀” 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2016,(8). [2] 陈莉群.把握学生“学习起点”建构有效数学课堂[J].基础教育,2016,(9). [3] 郭云霞.不同版本“乘法口诀”的编排比较[J].治学之法,2013,(1).

第7篇:《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

——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尤其是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生活化教学中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智障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一类,他们的心理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差,对于这些智障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形象化就显的尤为重要。下面谈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对教材合理的选择加工改造。例如在进行“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将教室布置成生日会,与小伙伴分享蛋糕的时刻,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假“蛋糕”道具(实质可以以海绵或其他代替)在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情景中轻松找到数学素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了“数字”,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也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设计生活化的语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智障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较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实际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具辅助,复杂到简单化,无声变有声,游戏化)

三、创造生活实践机会,使数学应用生活化。

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 课后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应用生活化。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扇窗子;学习了“时”“分”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算一算自己一天的在校时间;学习了 “三角形”以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三角形,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比一比身高,称一称体重等等。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现了符合智障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发展了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的必要途径。

第8篇:培智一年级生活数学认识左右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左手和右手》)小朋友,哪只手是你的左手,哪只手是你的右手?

二、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提问:咱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们可是一对好朋友,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呢?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

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谈话: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介绍你周围的同学?(先请两个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

提问:在这些同学中有你的好朋友吗?你的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左边还是右边,让我们猜一猜好吗?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评析:用学过的各种方位来介绍自己的同座位,对“左右”这一方位进行延伸。学习“左右”,并将这部分知识用到生活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新学期开学,蓝猫商店进了一些学习用品,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吗?有哪些学习用品呢?它们是怎样摆放的?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评析:设计目的有三点:一是通过“蓝猫商店的文具是怎样摆放的,你能介绍吗?”,这一开放式的提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文具的位置。二是铅笔对于不同的文具来说,它的位置也就不同。体现左右的相对性之一。三是“第二个文具是什么”的设计,引发学生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结果不同的色论,进一步明确物体的位置,认识学习左右的重要性。]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三、练习

1.提问:瞧,你们看见图上有什么?“上下楼梯请靠右行”是什么意思,你知吗?

小结: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上下楼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和走路时,也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在校园里同样,马路中咱们也该遵守交通规则。

2.游戏:猜一猜。

小朋友们,你们在课间喜欢做些什么游戏呀?这些小动物想和你们做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欢迎吗?

蓝猫的右面是小兔

米奇在蓝猫的上面

孙悟空在蓝猫的左面晓熊在米奇的左面

哈利在米奇的右面

师生共同活动。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老师表现得怎样?

第9篇:培智教育一年级上生活数学比大小

比大小(二)

教学目标:(比大小)《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A层(蒋娜娜、魏椿林、江亚州、张芯铭、陈俊宏、刘如棋),能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大小配对,并用语言表达,体验乐趣

B层(李星成、刘鑫洋、周发申、蓝煜博、徐钰松、龙凤娇),能区分物品大小,进行大小配对,体验乐趣

C层(刘如棵、张艺可)能区分物品大小,体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之前学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大猫小猫》,小朋友们还记得吗? 老师: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唱吧 老师:(儿歌唱完了)今天呢,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班上,需要小朋友们来帮帮忙,师出示大猫小猫

生:欢呼回答

老师:它们是谁呢?我们来听它们说说吧 大猫(师用大猫遮脸):大家好,我是大猫 师:它是谁啊? 生:大猫

师:对了,它是大猫,因为它的头大大的,身体也大大的 小猫(师用小猫遮脸):大家好,我是小猫 老师:它是谁啊? 生:小猫

师:因为它的头(指头) 生:小

师:它的身体(指身体) 生:小

老师:哇塞,你们说得真好!那我们来看看它们今天到底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吧(出示幻灯片)原来啊,大大和小小是要去参加一个舞会,想请你们来帮忙打扮一下。(出示各种衣物)

二,新授

老师:我们知道,大猫的特点是什么啊?

生:大

师:对,大猫头大大的,身体也大大的,那么它应该穿大衣服还是小衣服呢?(出示两件衣服) 生:大衣服 师:哪件是大衣服呢?

师:好的,大猫穿大衣服(师帮忙把衣服穿上)

师:哇,大猫穿好衣服了,好帅啊 师:再来,小猫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小

师:那么小猫应该穿大衣服还是小衣服呢? 生:小衣服

师:哪件是小衣服呢?

师:好的,小猫穿小衣服(师帮忙把衣服穿上) 师:哇,小猫的衣服也穿好了,漂亮吗? 师:大猫穿大衣服,小猫穿小衣服 师:是否记住了呢? 请生回答

师:大猫穿大衣服,小猫穿小衣服,那么裤子呢? 老师:我请个小朋友来说一说吧

师:蒋娜娜(大猫穿大裤子,小猫穿小裤子) 师:鞋子呢?

师:江亚州(大猫穿大鞋子,小猫穿小鞋子)

师:恩,那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来帮大猫小猫打扮吧 师分发学具,生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

待生都打扮好后

师提问:你们都给大猫小猫打扮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谢谢你们,现在就请你们跟大猫小猫一起来参加舞会吧 师播放音乐《》 师生一起跳舞

分层练习: 师:(音乐停)舞会结束了,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小朋友和大猫小猫一起玩得好开心啊,那老师为大猫小猫准备了一些礼物,请你们来送给大猫小猫吧

出示框子,张艺可、刘如棵 出示PPT连线,周发申、陈俊宏

师:小朋友们都回到自己座位了,大猫小猫也要回家了,(出示PPT)请小朋友来帮忙送它们回家吧(蒋娜娜)

师:大猫小猫要回家了,我们要跟它们说什么呢? 生:再见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干了什么啊? 生发言

老师:我们帮忙大猫小猫打扮得漂亮 大家回到家帮爸爸妈妈和自己打扮一下吧

上一篇:中职业生涯规划书下一篇:广西经济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