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面对挫折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们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面对初下连队后的挫折感等

编者按:随着3个月新兵训练生活的结束,新战士将迎接一个新的环境,接受一次新的考验,跨出一个新的起点,而摆在新战士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下连队后的专业任务分工,根据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他们将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专业任务分工不可能满足每一名战士的理想选择,难免会有一些战士产生挫折感,也会有一些战士因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任务而产生压力。为此,我们特意开出一剂“药方”,帮大家“把脉诊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怀抱着许许多多的理想、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地追求,为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而奋斗,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既定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干扰、阻碍,使目标不能实现,这就是挫折。遭遇挫折之后,个体对挫折的感受、体验称为挫折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不同心理素质、性格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可能会采用攻击方式发泄:有的人可能萎缩不前:有的人可能表现为焦虑不安:有的人则表现出情绪低沉,对人对事漠不关心,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等等。

影响青年挫折心理感受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主客观矛盾,二是个性不完善。对于客观环境条件,应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实际态度,要认识到我们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个人,个人应努力去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挫折感强的个体,一般经历都比较顺利,缺少挫折体验,性格大多为内向、依赖性强或虽然性格外向但挫折容忍度低的类型。这些人往往主观期望和自我评价过高、个性争强好胜,在环境发生变化、人生发生转折时,容易陷入沮丧状态。因此过高的主观期望、自我评价和太强的个性是导致挫折感的重要主观因素。此外,过于顺利的经历,使人不习惯于挫折,遭受挫折后的反应也就更强烈。

许多战士在入伍前从未经历任何人生波折,这使他们对初到一个新的环境所遭受的一系列不顺感到不适应,并且对自己的挫折耿耿于怀。对于这样的新兵,十分需要连队干部和老兵们的关心,使他将自己的心里痛苦倾诉出来,但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还是要将其心中的结打开,这样才能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不能在挫折面前不断主动地调整心态,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挫折的挑战,是许多战士有挫败感的原因。因此,要调整心态,树立面对挫折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学会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既了解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长处,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对不足之处。这样才不会因一时的挫折感给自己套上灰心绝望的绳索。

二是设置切合实际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设立过高的脱离实际的目标只能以遭受挫折而告终。当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时,应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新的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维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必须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未来的结果不一定是成功。

三是要善于从挫折中体验人生,积累做人的经验。要明白人生在世,运气再好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雨露,自然就有电闪雷鸣。我们不能因一时的挫折就灰心丧气,更不能因一时的挫折就听天由命甚至怨天尤人。挫折同样蕴含力量,挫折能激发潜力。正确应对挫折,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四是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多欣赏,少抱怨:对人生不如意之处,与其沮丧抱怨,不如设法改变。

五是要认识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遭遇困境时,想逃避困境不再往前走是一种常见的反应,这种态度刚开始时可能会使我们的心情得到放松,但日子久了,会发现这给自己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因此,要学会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

怎样化解心理压力

孙德江 李维法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战士的心理压力是来自各方面的,除家庭压力外,还有环境氛围、工作任务、上级要求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等。但无论是哪种渠道来的压力,如果压力太大,就会给战士的心理带来副作用。心理学认为,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如果压力适度,即精神和肉体能够承受得了,那么压力就是有益的,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如果压力超过人承受的度,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出现精力衰竭、注意力降低、记忆力衰退、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问题。

怎样才能化解战士的心理压力呢?首先,要区分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来自家庭父母亲人的高期望压力来说,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把亲人的期望看作是对自己的关怀。在工作和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而不应老想着亲人有这么多要求可怎么得了。只要把心态调整好,有点压力是好事,能增加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

其次,多沟通、多汇报。有些父母给孩子提出过商的期望,是由于不了解部队实际情况和应该怎样促进孩子进步。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给父母介绍部队在这些方面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把自己对成长进步的正确看法汇报给父母,让他们感到自己可以判断和决定一些事情了。连队干部也可以写信给战士的家长介绍部队的情况,做做他们的工作。这样会使战士和家庭都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那么,战士的心理压力也就随之化解了。

再次,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是化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第一,提高认知能力。对部队、对工作任务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弄清某项工作的难度有多大,其间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甚至要了解以往在做这项工作时曾出现过什么情况,完成好这一工作可能要运用哪些方法、知识等。第二,提高受挫能力。把磨难看作是成功的阶梯,把压力看作是取得成绩的动力。不仅不能拒绝一些正常的压力,必要的时候还应主动寻求一些压力,力争把自己培养成乐于迎接挑战、舅于竞争的坚强战士。第三,提高工作能力。有些心理压力是由于我们自身能力不够造成的。这就需要从提高自身的技能、知识和各种工作能力方面着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军事技能和组织管理经验等。

另外,学会自我保健,一是学会转移兴奋点,可多参加集体组织的各种娱乐活动,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二是善于倾吐排遣,找知心好友倾谈,不致把压力长期憋在自己肚里造成不良后果。三是加强身体锻炼,多参加体育活动。

冲锋陷阵时为什么要呐喊助威——谈谈士气的重要性

傅自力

我们在参观部队训练时,听到最响亮的声音是“一,二,三,四”的呼号声: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部队在冲锋陷阵时,也总是喊着“冲啊!杀啊!”这样气壮山河的呐喊声。训练就训练,打仗就打仗,为什么还用最大的力气来呐喊助威呢?

呐喊助威是士气的体现。士气是指军队作战时的精神状态,古代兵家称之为“气”。士气是军人和军人集体的行为意向、胜利信念、战斗情绪和战斗意志的综合体现,是军人精神力

量的主要内容,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士气是团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因此,人们把表示团体精神状态的工作精神也称之为士气。

士气由态度、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其中态度因素是士气的基础。军人对战争性质的理解决定着士气的有无和高低。情感是士气形成的直接动因。其中最直接最显著的情感因素是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这是士气产生的强大的动力。意志是士气结构的最高层次。没有坚强的意志,即使能产生一定的士气,也不会持久。构成士气的三个要素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彼此制约,形成一个综合体。士气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每一战士心理要素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各要素的组合状态。

从军事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战斗士气就是促使军人不畏艰险,勇敢战斗的心理状态。战斗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左右着军人在作战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战术技术水平的发挥,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信心和士气,是军人的魂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也说过:“我认为,士气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唯一的因素,没有高涨的士气,则不论战略、战术、计划以及一切其他工作如何完善,也不能取得任何胜利。”信心和士气对于军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勇敢的行动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支部队,如果缺乏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士气,势必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生死安危,从而在心理上失去凝聚力。因此,在战场上尤其是在现代战场上,巧妙地运用心理方法,不断恢复、鼓舞部队的战斗信心和战斗士气,就可以凝成顽强的抗争精神、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和坚韧不拔的忍耐力。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借口所谓的科索沃问题,对南联盟实施旷日持久的野蛮轰炸,悍然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又一次点燃了“欧洲火药桶”。南联盟十分注重提高军民的士气,利用多种手段鼓舞人民和士兵保卫祖国、抗击北约入侵的热情。国家电视台及时报道反击战果,尤其是播放了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和俘获3名美军侦察兵的画面后,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也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留一道缝隙

一个手艺很好的木匠,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偶尔,只是习惯性地唠叨一句:“注意了,留一道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时下,许多人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板开裂,或挤压起拱的现象,这就是太“完美”的椽故。高明的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下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以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点评: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做工道理一样,讲究“留一道缝隙”。留,遭缝隙,就是留有余地,给自己,给他人,假若亭亭工于算计,凡事苛求完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岂能不紧张,不起拱?留有余地就是给你我相处留下吻合的空间。

心灵俱乐部

开场白:“心灵俱乐部”是一个开始,心灵家固的开始。军营生活的紧张严肃,让心库收拢了;严格的官兵上下级关系,让心灵隔膜了。所以,我想在这里创建一个心灵的BBS,说出你想说的话,不管你是士兵,或是军官。和谐从心灵俱乐部开始,愿这里成为心灵的休息室,成为意见的交换市场。从现在开始,请写信到“北京市平安里3号《解放军生活》心理空间,邮编100035”,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吧。

回复第1期空军某部队士官小王:

生活在一个集体里,总会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或许有些事还是不公平的,但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社会现象。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觉得,如果是违反纪律和原则的事,我们要逐级反映,依靠组织解决问题。如果是个人的意愿没有实现,那么就要全面的总结一下,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但绝对不能因为一两次挫折就对工作,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人说:“当我们面向太阳的时候,前方是一片光明,当我们背向太阳时,留给我们的只有阴影。”虽然部队里有个别不好的现象,也有个别违反组织原则做事的人,但要看到部队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看到战友们争先恐后的工作热情。所以,我们有理由把阴影留在身后,面向大阳升起的地方,阔步前行。——65123部队政治处干事 杨福双

回复第1期武警某部队战士小郑:

你说的那些事情,我当兵时也曾经历过,对此我深有感触。成为“个别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真分析原因,找准解决的办法,导致自己摆脱不了困扰,想不开而走上极端。我觉得,目前你最先要做的就是找出自己成为“个别人”、与战友疏远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查找原因不能只看客现原因,还要结合自身的主观因素,比如性格特征、处世态度等。分析完原因,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克服和改善,主动和战友拉近关系,循序渐进,相信你的战友们会诚恳地接受你。

——沈阳军区某部干事 董 强

我是一名入伍已有5年的士官,看了诸位战友的口述后,我内心颇有感触。我想说,无论在部队中我们遇到什么困难,要始终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当遇到烦心的事,可以转移心思,遇到感到不公平的事情,可以换位思考。部队不仅锻炼我们的意志、作风,更锻炼我们的为人处世、工作方法。

——武譬某邮士官 小 杨

作者:施临湘等

第2篇:异醒觉醒:我们如何面对异醒智慧

如果有一天,人类在异星发现了生命,我们应该如何与这种生命相处?科幻惊悚片《异星觉醒》就给出了一种错误的示范。在这部近未来风格的科幻电影里,考虑欠周并最终失控的研究,使一组优秀的宇航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类似的情况准备好了吗?

成长惊人的异星生命

从古代中国的志怪小说,到基于现代科学的猜想,人们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乃至智慧生命的观点,早已不胜枚举。除了通过对火星进行地球化改造来实现星际殖民以外,寻找可能存在的火星生命,或者在这颗行星上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也是科学界的热门课题。不过,假如火星生命确实存在,我们做好面对它们的准备了吗?

如果按照《异星觉醒》的剧情,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在电影中的近未来世界,火星探测器采集到的生物细胞标本,被送到国际空间站进行研究,以免将它直接带到地球而造成生物入侵,给地球带来危害。在国际空间站上,6名宇航员和1间生物实验室已经准备完毕,即将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与异星生命的接触。

考虑到远古时期火星与地球环境相似的假说,黑人生物学家休伊在实验箱里模拟远古地球的大气成分,成功唤醒了火星干细胞,并为其提供葡萄糖作为营养液。有了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它在培养皿里迅速发育为多细胞生物,而且表现出基本的与人互动的能力。地球上的人们对此兴奋异常,美国的小学生甚至用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的名字,将它命名为“卡尔文”。

卡尔文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生命。不同于“各司其职”的人体细胞,卡尔文的每个细胞兼具运动、传感和思维三重功能,因此它是一种“全身都是肌肉、眼睛和大脑”的生物。而且,适应火星低温、缺氧条件的它,对极端环境乃至一部分毒物,都比人类有更强的适应力。

但参与研究的宇航员们,显然没有意识到异星生命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威胁。即使主管防疫、最为谨慎的米兰达,也只是对卡尔文生长速度过快有不好的预感。她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以卡尔文的生理结构特点,它长得越大,就越能了解周围的环境并思考出复杂的策略,而这些都意味着更大的威胁。

漏洞百出的防护预案

失控来得毫无预兆。因为实验器材的小故障,卡尔文进入了休眠。为了继续研究,休伊决定用电棒“激活”卡尔文,却不想被突然苏醒的卡尔文紧紧缠住右手,造成了粉碎性骨折。趁着休伊昏死的机会,卡尔文用折断的电棒刺破橡胶手套,逃出了实验箱。它吃掉了实验室里用于研究的小白鼠,并发挥不怕火的优势,杀死了违反规定救援休伊,并试图用喷灯与它作战的宇航员罗里。待到罗里身亡,喷灯失控,它又利用消防系统的漏洞逃出实验室,成為空间站里致命的威胁。

当卡尔文破坏了天线,即切断了空间站与地球的联系时,宇航员们陷入了“墨菲定律”式的乱局。由于考虑欠周、缺乏预案,加之沟通的不畅以及太空中有限的条件,宇航员们只得一次次地放过或者消极躲避卡尔文,使它变得越来越强。俄罗斯指令长叶卡捷琳娜的求生本能、培育了卡尔文的休伊心底的不忍以及刚刚做父亲的日本宇航员村上秀对家人的思念,都被卡尔文利用,使宇航员们的抵抗计划不断地被破坏。最后,国际空间站被严重损毁。已经长大成熟的卡尔文识破了宇航员大卫想用逃生舱带着它飞往外太空的计谋,操纵逃生舱成功溅落大海,成为地球未来的威胁。

如果仔细审视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硬伤”。正如米兰达在影片中所说的那样,国际空间站有3道应对异星生命的屏障,分别是实验箱、生物实验室和空间站本身。但以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来思考,至少前两道屏障并不应该是以影片中的方式来工作的。

装在实验箱上的橡胶手套,显然是整套屏障系统中的第一个薄弱环节。在面对未知的异星生命时,它不易为宇航员提供足够的防护,并且很容易被突破。即使异星生命逃出了实验箱,作为第二道屏障的生物实验室,也应该是一个很容易与空间站其他区域隔离开来的房间;或者说,除了被严格控制的舱门外,它只与空间站其余部分进行非常必要的管路连通。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这间实验室完全可以被抛弃,成为困居其中的异星生命的牢笼;甚至,即使实验室里有正在进行研究的人员,这样的抛弃也可能需要为了整个空间站的安全而必须执行。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冷酷的规则。正如西方著名的思想实验“有轨电车难题”所反映的那样:某个人可以通过扳道岔的方式,将失控的有轨电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从而救下五个快要被撞死的人,但代价却是,另一条轨道上一个原本与此无关的人必死无疑。在并未真正面临这一选择的时候,我们大可以为“舍一救五是否道德”一类的话题展开哲学辩论;但在真实的紧急避险的情境下,乃至生存条件非常有限的太空中,人们很可能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遵循一些冷酷的规则,以确保更多人的生存。这种冷酷规则带来的道德困境,不时出现在科幻作品当中。

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的代表作《冷酷的平衡》,就描述了一种类似的情境。在这篇颇受争议的小说里,未来世界的紧急太空运输,需要用超轻型太空飞艇执飞来保证速度。由于船体运载量非常有限,太空飞艇的载荷都是精确计算的,数十千克的超载就会导致燃料不足,发生飞行事故。因此,任何未经允许登上太空飞艇的人,都会被直接抛向外太空处死,以此来保障飞行安全。在一艘为患病的科学家紧急运送血清的太空飞艇上,保安人员抓到了一名偷渡客,却不想她竟然是科学家的妹妹。为了保证货物和船员的安全,这名无辜的女孩最终在留下遗书并与哥哥通话后被处死。

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

以抛弃空间站或者航天器的某一部分,甚至牺牲宝贵的宇航员为代价,来限制失控的异星生命,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至于像《异星觉醒》中表现的用无人飞船将国际空间站推到远离地球的外太空,更是孤注一掷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防微杜渐始终是最优的策略。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暂时还没有发现异星生命,但在地球之外,生命乃至智慧生命很可能存在,而且这些生命的模式很可能是人类完全未知的。所以,假如未来某一天,人类真的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发现了生命,那么相关研究设备与场所的防护,显然会按照顶级标准来执行。在重重保护之下,试验人员才会小心翼翼地开始自己的研究。

另一方面,原产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太空中的“表现”,也是人类在航天时代早期就开始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细菌等微生物,可能会在太空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发生变异,成为更具危害性的个体;但与此同时,我们发射到太空中的每一架航天器、每一名宇航员,都不可能是无菌的。因此,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在凯旋之后需要接受太空检疫,才能与公众见面;研究土星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为了不污染可能存在生命的土卫六,而选择在土星大气层中烧成灰烬……航天史上令人难忘的细节,都见证着人类对“星际生物入侵”可能性的未雨绸缪。

在现实生活中的国际空间站,也有微生物学家在辛勤地工作着。由于极佳的气密性和宇航员们的新陈代谢,在经过多年的运行之后,国际空间站难免成为细菌滋生的场所,空间站甚至发生过墙壁发霉的事件。微生物学研究表明,太空环境已经使空间站中的一些细菌产生了变异,某些致病菌会变得更有毒性、更具“攻击力”。这些对“太空细菌”的研究,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或许也是在为人类与异星生命相处的规则“探路”。

《异星觉醒》最后的结局是外星生命战胜人类,最终来到地球。但正如最早研究它的休伊所说,它并非邪恶的入侵者,只是遵循生命的本能行事。也许,对生命本源的深度思考,方才是人类在未来遇到外星生命时该完成的第一项要务。如果真的有不同于人类的其他生命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请将敬畏生命放在首位。

作者:马之恒

第3篇: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

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感性话题。但作为外文局的编辑,这又是一个每时每刻都需要正视的现实。我们工作的宗旨,就是要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今天,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与未来。我们为外国读者写书,编书,选择适合他们需求的书目,让他们对我们所述说的一切感兴趣。我们因此而陷入一种境地: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国内市场,我们的读者就在眼前,我们可以把握每一本图书的全貌——它的读者群,它为什么畅销,它存在的问题,并可能随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可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不同国家的外国读者时,我们的眼前是一片迷茫,我们看不见我们的读者在哪里,我们无法捕捉当他们拿起我们的图书时脸上的表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如果他们有意见,我们很少能亲耳听到他们的声音。这就好比一个人拉紧了弓,想射出满环的好成绩,可靶子距离他太远,他看不到靶心,只好凭着感觉射出了他的箭,好一点或许能射到靶子的边缘,可有时会射飞。

这些依然是感性的描述,却反映出我们在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无奈和尴尬。笔者在年轻时曾读过一本俄罗斯的小说名叫《怎么办?》,它道出了在撰写此文时的所思所想——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时,怎么办?

我们的读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从十年闭关自守走向对外开放,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他们纷纷到中国驻外使领馆索要材料,而那时的使领馆根本没有宣传品赠送,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外文局曾推出了介绍中国各领域基本情况的非贸易系列丛书《中国简况》。这套丛书在十年中增加至数百种,受到驻外使领馆的广泛好评。外国驻华使馆以及外国留学生也经常登门索要。1992年,外文局又推出了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基本情况的年鉴类图书《中国1992》,该书用中、英、法、西、德等9种文本出版,问世后,受到了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常设机构普遍欢迎。不少使馆的工作人员认为它“在外交和外宣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已成为他们对外介绍中国的主要赠送品之一。这本图书一直出版至今,成为外宣办也是外文局对外传播的一本重点图书。

然而,进入21世纪,非贸易图书面临着三个重要的转变:其一,国际社会已从对中国知之甚少转变为较普遍地了解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开始期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并且能够通过这种了解加深加强其与中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二,国外读者大多已经厌倦了对非贸易图书的索取,愿意通过购买贸易图书来了解中国,因为他们认为后者更少宣传口吻,反映的东西可能更真实;其三,非贸易图书的概念已经在事实上消亡。因为即便是《中国政府白皮书》这样的文件类图书,现都已经明码标价,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市场化的对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任何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它首先要面对的、研究的就是服务对象与市场需求,图书也不例外。以前做非贸易图书时,我们可以很模糊地界定我们的读者,譬如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外国的政府官员、外国的专家学者,等等。因为我们并不担心万一定位不准,我们的图书卖不出去。做贸易图书则有本质不同,贸易图书的上帝就是读者,所以,以往那种模糊界定读者的方式显然已经滞后。

从国内市场的一般经验分析,读者群越明确,图书的内容与样式就越好把握,图书的品质与销售就越稳定,图书的改进与创新就越容易。但当我们面对外国读者,我们的境况又是怎样的呢?通常我们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信息,譬如,“国外关于中医类的图书、汉语教学类的图书销得好”;又譬如,“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小说感兴趣”,等等。應该说,每一种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每一种信息又都是模糊的。如中医类图书的销售,读者是谁?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人?是什么年龄段的?是什么文化背景?是哪个国家的?没有准确的信息,我们的读者就是无个性化的、一般化的、概念化的,面对这样的读者,我们如何来追求市场效应呢?

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的工作宗旨并不能依据市场规律改变,我们依然要把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我们有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想陈述的事实,可这些不见得都是外国读者主动选择的。而贸易图书与非贸易图书的区别就在于,如果读者不选择,它的市场就是零效应,一本贸易图书倘若经济上零效应,社会效应又如何达到呢?

对外传播工作的“三贴近”这样要求我们: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做到内外有别。这种要求,既说明了二十多年来对外传播工作与时俱进,在思路与方法上的变化更新,同时也再一次提示我们:我们的工作“内外有别”,我们的读者“内外有别”。

我们的理念

2005年,由外宣办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实施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的操作方法,主要是采取资助翻译费的模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一位外宣办官员在介绍这一计划时说:中国在了解世界的同时,也希望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自己。据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司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引进与输出图书版权的贸易逆差接近8:1。这种文化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除了经济上的影响之外,还会带来其他负面后果,如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缺乏了解,使得一些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在合作和相处上有可能走更多弯路。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就是期待通过推介和资助,让中国的图书大规模地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以此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上述案例,反映出新世纪我们的对外传播理念所产生的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开始用经济眼光或经济杠杆来衡量对外传播的实效性。如那位官员所说,图书贸易的成功与否,不仅是经济效益的问题,同样也是对外传播的问题,它从经济层面上传递出我们对外交流的成效,以及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度等一系列的重要信息。

其次,开始从“我们给你们看”逐渐变化为“你们自己选择看”。又如开头提到的那位官员所说:“让中国的图书大规模地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以此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番话意味着,要把图书的选择权交给读者自己。它再一次证实,以往的那种单向的、主观的对外传播理念正在渐渐淡出,而一种重视交流与沟通,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传播对象的新的理念正在形成。

第三,对外传播涵盖范畴的广泛化。从2005年到200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推出的书目多种多样,这些书目并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有些甚至可以说很小,分量很轻,它们的被推荐,已经将传统的外宣或者对外传播的涵盖范畴广泛化了。什么是有效的外宣或对外传播?事实上,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式、选择何种图书推介我们自己,都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即对方要能接受,感兴趣,愿意看。记得有位资深对外出版人曾提到,日本的漫画图书近来打入美国图书市场,很多美国的孩子都买来看。他对此

评价说,这就是很成功的外宣。

我们的方法

当我们面对今天的外国读者,当我们遵循今天的对外传播工作的要求与理念,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呢?

真实第一

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读者,同一本书确实众口难调;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确实让我们难于应付。但是,任何事物有个性也有共性。譬如,用事实说话,就是一个共性的、普遍认可的方法。

已故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认为真实最有说服力。20世纪80年代他在《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这样写到:“在对外开放的形式下,对外传播的真实性更为重要了。许多外国人深入各地,取得关于中国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只讲中国火车如何舒适,甚至还配有闭路电视,以少数列车为例,以偏赅全,而不讲一般情况下如何拥挤,那么许多外国人会嗤之以鼻的。”

时隔二十多年,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段连城所说的列车状况今天已大大改善。、但旧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问题出现。而且,今天中国的开放程度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外国媒体以及大量外国人来中国采访、游历或工作,他们的视角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他们既能充分地感受我们的发展与变化,也能看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真实客观地介绍我们的国家,就会适得其反,降低我们对外传播的公信度。

事实上,敢于坦诚地面对外国读者,告诉他们我们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和有力量的表现。

坚持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尤其会对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在对外传播中,在面对我们的外国读者时,坚持我们的个性形象,坚持我们的独特风格,也是一个共性的、普遍认可的方法。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与特色,即便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社会中,对外传播的宗旨依然是要坚持传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我想引证一个电影的案例。在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时,日本电影采取了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日本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尽力突破民族语言的局限生产国际性的电影产品。从早年的《樱桃小丸子》,到近年的《千与千寻》,这类从深层次反映日本民族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的动画片现已风靡全球,它们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丰厚的文化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电影已成为向全球传播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高效媒体。

中国的四大名著、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孙武的《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图书,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图书市场的畅销书,它们所阐释的“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所以也是世界的。余华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从写作风格分析,他是受国际当代文学流派影响较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他讲述的故事、他的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从来都是纯粹的、百分之百的中国味道。要讲我们的特色故事,要突出展示我们的个性形象,对外传播才会有吸引力、生命力。争取主动

在图书贸易市场收集各种信息反馈,是帮助出版者及时调整出版方案,发掘选题,改进作品的重要一环。但国际图书市场又有所不同:一来,它距离我们太远,常常是信息的收集赶不上市场的变化;二来,做外文图书的周期太长,也许我们有一个当下的好选题,但等我们翻译完再出版,很可能国际图书市场的关注点又改变了;三来,我们的信息收集往往是局部的,不系统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譬如对图书设计风格的评价,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中外,都有很多个人化因素在里面。所以,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信息反馈的后面跑,就会永远处于被动状态中。

对外传播工作是一事两面,一面要关注外国读者需要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反馈;一面要吸引外国读者看什么,这就是所谓的阅读导向。两者不可或缺。事实上,各国出版界同行,很少有专门为哪一国读者去写作和出版作品的,通常是本国成功的、热销的图书,再由出版者推销到国外,或者受到国外关注被购买版权。所以,我们想要在国际市场推出我们的作品并被认可,首先要有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好的文本,这种文本的产生,既要立足于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也要全方位把握国内图书市场的走向与变化,这是我们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文本,我们自己都不爱读,却要翻译给外国人看,它怎么可能有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呢?好的、經典的文本之所以能够跨国界流传,并非因为它一开始就有什么针对性,而是因为它有能打动人的故事,有能超越文化隔阂的内涵,有能获得普遍共鸣的精神品质。工作中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见解:外国人写的东西外国人爱看,所以让外国作者书写中国,图书产品才能与西方读者阅读心理要求相契合。应该说,这只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方法,更不应成为唯一的方法。因为除了少数专家学者外,多数人对他国文化的理解与研究都会流于一般层面,仅仅靠语言的或思维习惯的优势,并不见得能写出真正反映他国实际的、或者受他国读者欢迎的好文本。

要争取主动,还要靠我们自己。事实上,数十年的对外出版,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譬如,如果我们介绍我们的文化或研究进展,一定要选择经典的、好的、确实是一流水准的著作,因为从学术角度分析,一个经典的、独特的、好的文本,即便是国外不熟悉的,它也一定会吸引读者注意,这样从一开始,它就争取到了主动,像四大名著、《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再譬如,如果我们要介绍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要尽可能选择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内容,或挑选具有普遍性的、较长期性的话题,这样,只要我们的文本做到真实、生动、有个性、与众不同,它就有可能吸引读者,争取主动.像外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和平发展的中国》系列丛书,尽管它的文本非常不完善,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但由于它选择了国际社会广泛关心的一些话题,在2007年的英国伦敦书展上,它还是吸引了外国出版商的注意,前来询问版权事宜。。

此外,要选择创作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本,同时还要借鉴外国的经验。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外文局和耶鲁大学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该项目计划分成画册、中国文学名著、中国哲学思想3个系列,用多种文字出版图书,截至目前已出版了《中国绘画三千年》等6本图书的中英文版。这套系列丛书出版方式是以中方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主要写作者,美方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辅助写作者,翻译均为精通中美文化的资深对外传播专家,然后由中美双方分别出版中英文版。该项目在前期策划时就已经掌握了主动:首先,该书文本均由中美一流

专家撰写,具有学术上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其次,翻译均为中国一流的资深对外传播专家或美国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国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语言与思维方式上的障碍或隔阂;再者,耶鲁大学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力,使得它在美国的图书市场占了先机..

对外传播或对外出版,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探索,有许多方法尚待改进创新,但无论如何,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完善技巧

从做记者到做出版社编辑中,多年在对外传播领域工作的经验让我发现确实“内外有别”。譬如,我们述说一件事常常愿意从大到大,从理论到理论,即便是讲述具体的故事,最后还是要上升到理论;但外国人恰恰相反,更关注故事,愿意从故事入手,研究故事、讲述故事,少谈理论。再譬如,我们讲述一些事情,通常会去挖掘它内在的东西但不够注重细节;而外国人不同,他们喜欢把细节描写得细而又细,往往是我们看来并不起眼的东西,他们会特别感兴趣。还有,我们有时会把观点表达得很含蓄,甚至似是而非,让人可以有多种解释;而外国人则习惯于把观点表达得简单明了,不用虚词,直奔主题。当然,种种差异,是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所造成的,我们不能彼此改变各自的特色,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通过提高完善我们的对外传播技巧,缩小相互的距离。

工作中许多经验与方法已见成效,以下仅举例一二。

大题小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办的任务,策划选题、编辑出版“和平发展的中国系列丛书”。单就“和平发展的中国”这个主题来说,如果纯理论化阐述,对于外国人肯定太大,很难理解并接受。所以我们在策划这套丛书的选题时,力求“大题小做”,不正面阐述纯理论,而是分别讲述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新变化,关注的新视点,探讨的新问题,以及未来的新趋势,如《十三亿人的住房变迁》、《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等,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所展现的事实,来佐证“和平发展的中国”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大题目做小了,每一本书看起来就轻松了许多,容易读也好理解了。

小题大做。2007年,外文社承接外宣辦的任务,策划选题、编辑并出版了另一套丛书“国情故事”。与上述方法相反,这套丛书的编辑理念是小题大做。外国读者习惯于阅读故事,除了因为这是他们语言的表述方式,还因为故事更具直观性,易于理解。我们分别提出了《生活到老》、《大熊猫和朱鹮的家园》等故事文本,每一本书都是以讲故事开头直到以故事结束,文风平易通俗,故事生动有趣,没有艰深的理论,但每一本书事实上都在服务于“和平发展的中国”的大主题,而话题的选择也基本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外传播或对外出版是一项困难重重却又意趣横生的工作,也许我们做了一辈子都还没摸到窍门,理出头绪,看到显效,但是,对于热爱此项工作的任何人来说,它有太多的未知数,因此始终存在着机遇和挑战,仅此一点,就值得为它付出我们的心血与热诚。

(稿件反馈请发至zhoujin_gongwu@sina.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 瑾 金 中

作者:崔黎丽

第4篇: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挫折,我们选择微笑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面对挫折,我们选择微笑》。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命运。有些人会从中寻求希望,愈挫愈勇,而有些人则先想到逃避,让自己沉睡在迷茫中。作为小学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怎样面对呢?

1、正确认识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如:遭到老师的批评或家长的责骂时,我们该做的不是伤心落泪,而是尽可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认真分析原因,看看自己哪儿做错了,理解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

2、排解痛苦情绪。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若得不到及时地排解,积压在心头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因而要学会合理地排解不良的情绪,如:向老师或家长求助,读一读励志方面的书,到空旷的地方放声大喊,去公园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做运动转移注意等。当然,排解情绪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或伤害别人,也不能伤害自己。

3、找出应对挫折的方法。只有针对受挫情况做出相应的行动,才能避免下一次再受到伤害。如考试成绩差,就要反省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制定一些计划以提高成绩;与同伴发生矛盾,应冷静的分析谁对谁错,找出解决的方法等。

4、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合理地定位。“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你自有你的风采:如果你没有大树的挺拔,就拥有小草的潇洒;你没有江河的浩瀚,就拥有小溪的优雅。我们要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并为之努力奋斗,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就应问心无愧。

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路,困难与挫折只不过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小坑。面对挫折,我们选择微笑,给伤痛一个微笑,伤痛会渐渐消退;给眼泪一个微笑,眼泪会变得更加坚强 。微笑吧,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

第5篇:面对失败挫折,我们该怎么办

如何正确面对挫折

主题辨析:

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标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心理状态或反应。中学生挫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在家里,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都是在家庭的宠爱和顺从下长大的,没有经过逆境和社会的磨炼,两代人的呵护,过分的宠爱,易养成孩子耐受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苦头,受不了委屈 的性格。父母在极力构筑“没有危险”的安全地带的同时又缺乏与孩子精神上的交流,这就窒息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 折,尤其是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即使在成人看来是极为微小的一次失误、失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可能 就潜伏着一次不小的危机。

在学校,现在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成功激励法”和“鼓励性评价”,千百般地极力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可是,学校不是一个真空社会。有班干部的竞选的落选、回答问题的差错、考试成绩的不满意、同学的拒绝、教师的正确的批评等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挫折感,给他们带来不良反应。

还有,目前的中小学生有“早熟”的表现,成为“小大人”,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强烈,精神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社会视野更加广泛,大都渴望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 的关系,并取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但是,现实环境又是复杂多变的,孩子们会因自己在某个环境中不被人重视或得不到肯定、得不到满足等而产生心理挫折。在此 基础上,弱化的、被忽视的“主体地位”往往又是对中学生的挫折感进行火上加油的另一因素。如此下来,只要再有一点点小挫折作为导火索,就会使他们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并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以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辅导目的: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孩子将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潜规则。在他们的成长路程上必将会遇到更 多的障碍,而绝不会是一帆风顺和“百事可乐”的。正所谓“人生逆境,十有八九”,无论谁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害怕他们的人是一块绊脚石,对于健康的人是一块垫脚石让人看得更高更远,不为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为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能够经受挫 折,做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多给孩子几块“垫脚石”。所以挫折教育的意义,是把挫折 的消极心理影响和有害的行为转变成积极的有益行为,让孩子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受挫一 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级;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分;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把“绊脚石”踏在脚底下,成为“垫脚石”。

可以说,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教基[1999]13号文件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一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敢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失败,战胜自身弱点,成为具有健康性格的人,对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主要辅导方法:

1、通过一个经典故事使学生懂得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不要害怕,要正确对待。

2、通过伟人的事例,使学生知道战胜挫折需要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意志。渗透有挫折才能成功的思想。

3、通过创设的情境介绍减轻心理压力,学习调节情绪的几种方式。

辅导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视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和技巧,使挫折向积极作用转化,使学生更完善更成熟,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卡片(我这样面对挫折)每人一张;

2、配乐故事;.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辅导活动程序:

一、热身活动导入主题

1、热身游戏(交待游戏规则)

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放松一下。游戏的名称叫“百变脸”,通过脸上的五官来体现我们的不同情绪下的不同表情,也可以加上其他的动作,老师示范出示“眉开眼笑”,学生做动作。

2、课件出示不同词语,例如:勃然大怒、哈哈大笑、闷闷不乐、悲伤„„学生做动作

3、导入主题

1)回忆情绪

从刚才的游戏能够回忆起,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开怀大笑,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愤愤不平呢?何时你又会闷闷不乐啦?

2)学生交流反馈

过渡:的确,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正如明媚的阳光下突然降临一场暴雨一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或困难总会与你我不期而遇。这时,这样的事如敌人一般会击垮你,使我们产生不良的情绪,使你变得自卑、自暴自弃,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面对失败挫折,你该怎么办呢?

.[心理辅导课必须创设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打开学生的心扉,而游戏是一种操作简单实效很强的方式。事实也确实如此,还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轻举而多得。]

二、现场测试,故事启迪

1、同学们,在我们成长路上,肯定遇到过不少的挫折失败,在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失败是什么?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2、其实,我们每个同学的成长路上都留下过挫折和失败的印记。现在,我想做个现场测试,当你的生活中出现更大的失败或挫折时,你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A、勇敢面对,努力克服;B、没办法,硬着头皮接受;C、逃避,希望这样的事永远不会发生。

小结:选择A的同学的态度是积极的,而B的态度一般,C的有些消极。通过测试,可能对于失败和挫折,大多数同学们希望越少越好,希望自己的人生如那些祝福语那样,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路上真的没有挫折,没有失败,又会怎样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3、多媒体课件演示——关于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不受挫折而失去生活能力的故事

1)看了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迪?先与边上的同学交流一下。集体交流。

2)小结: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挫折是我们人生成长的助力剂,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正视挫折或失败。

[现场测试反馈结果可能大多数学生是不敢面对失败挫折。而关于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不受挫折而失去生活能力的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不需老师多讲,学生的心有所动。]

三、真实案例,分析原因

1、挫折和失败无法避免,有些同学一直遭受失败,会失去信心,心情沮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根据我校一位同学真实经历拍的录象。(放一段录象)

1)讨论:你觉得囡囡失败在什么地方?(目标定得太高,缺乏意志,没有坚持。)

2)他的失败给你什么启发?

2、战胜挫折的秘诀就是坚持。课前,我让大家收集一些成功人士经历失败的故事。哪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3、大家肯定还知道不少这样的故事,我们下次再交流。下面,请大家随老师一起到19世纪的丹麦童话王国游玩,或许你就会有意外收获。

有这样一位男孩

1)出示课件资料

(1)、小时候,他是一个贫穷鞋匠的儿子,母亲是帮人洗衣服,因为家里穷,饱受别人的欺侮。

(2)、14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就梦想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著名歌唱家,这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遭人耻笑。

(3)由于贫困和饥饿使得他重病缠身,毁掉自己引以为豪的嗓音,使他的美梦破灭了。

(4)后来,他又从事写剧本,但仍遭到拒绝,甚至众人谩骂他“没有知识的下层人”、“笨汉”。

同学们,眼前这位男孩,他该怎么办呀?谁愿意帮助他。

2)学生交流

小结:他面对众人的打击,的确给他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但他不低头、不气馁,化压力为动力,从逆境中奋起。这位可怜的“丑小鸭”终于在他30岁时,声名大噪,成为,这就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

4、看来他的事例或后,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学生反馈

5、小结:同学们,原来每一个人,包括伟人名人都一样,成长路上永远不是“一帆风顺”总会跌倒,会摔跤,但只有一次次的跌倒后,自己勇敢站起来,才会站得更稳,也只有这样,挫折就可激发你的进去心,磨练你的意志,增强我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对 于真实的案例,同学们作为第三者去看,许多同学在囡囡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小学生最大的受挫感是来自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许多同学都知道失败是 成功之母的道理,但缺乏有效的监督,坚持不长久就泄气。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再去感悟名人禁受更大的挫折,靠自己的意志取得成功的例子就有很大的触动。]

四、应对挫折的几点作法

1、名人的故事和豪言壮语虽然能鼓舞人心,但当挫折或失败真的降临到自己的时候,心情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挫折了

1)

应对挫折三天法:

记 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对于挫折或不幸的事,真正感到痛苦的时间只能有两天。第一天是发生事情的当天,由于突如其来的事情,没有心理准备,一时不能抑制, 痛苦不堪也可以理解的;第二天,一觉醒来,痛苦的情绪得到缓解,可以理智的对事情进行冷静分析,作自我检讨,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 受挫折的原因;那第三天,就可以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让一切从头再来。如果第三天再痛苦,那就有点死钻牛角尖了。

2)

应对挫折三句话:

第一句是:“太好啦!”当你遇到困难、烦恼、不如意等等问题时,首先对自己说声“太好啦!”,培养我们碰到挫折时有一种良好的心态,遇到问题从好的角度去想。

同学们来大声说三遍:太好啦!

第二句是:“我能行!”在挫折面前充分的相信自己,乐观的面对,积极的想办法。

同学们再大声说三遍:我能行!

第三句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当你能够帮助别人时,你也就有能力应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一种互助的班集体,让乐观的情绪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从而形成极大的感染力。

下面同学们把这三句话一起说一遍:太好啦!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3)

应对挫折三颗心:

(1)、平常心。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要么求胜心切,要么一蹶不振。走极端的心态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非好既坏,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事物可能挫折感就会大大降低。

(2)、自信心。自信的人不是不失败,而是自信的面对失败。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烦恼,都要相信自己,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没有失败,我们只是暂时停止了成功”,“我们没有分手,我们只是暂时出现了矛盾”。

(3)、求助心。当通过自我调节不能摆脱失意带来的痛苦时,与他人交流、倾诉就显得尤为必要。向他人倾诉你遭受挫折心中的不快与今后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2、下面是几位同学在挫折面前的表现:

(1)、一个同学,她得了肺炎,住进医院,整天发烧,还要挂吊针,她想:“真是倒霉透了!要是这病不在我身上,那该多好!”

(2)、小童一直想当办干部,却老也当不上,为此心绪越来越坏。又逢班委改选,每每与同学交谈,他总是指责批评某某想当“官”,令人十分反感。

(3)、小明在学校被人冤枉,他极力争辩,但无效,结果不但被记小过一次,还被老师当场责备了一顿,他怀着一肚子的气离开学校。走进家门,发现不知是谁把垃圾桶摆放在他家门前,臭气冲天的,小明飞起一脚狠狠地踢开了垃圾桶。

3、请同学们谈谈应该怎样去想,才能帮助这几位同学走出困境。看谁想的办法好。

4、说说你还有哪些面对挫折的好方法(听音乐唱歌;找好朋友倾诉;欣赏大自然;运动晒太阳„„)

5、小结:刚才同学们有了很多办法,希望大家都试试,相信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有帮助的。

[创设一个面对挫折的情景,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在说出自己的成功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方法。]

五、歌声激励、课后延伸

1、 总结:困难、失败、挫折,没有人喜欢,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它又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是天才的垫脚石、磨刀石,是成才的沃土。古今中 外,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都与受过磨难有内在的联系,屈原被逐而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而著《红楼梦》,龚礼倩脑 瘫考上大学,周婷婷聋哑成“硕士”,颠沛流离把铁木真造就成为“一代天娇”,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世名将。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苦难不能造就天才,但 苦难中学到的坚强勇敢却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学们,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与生活中的挫折作了一次亲切接触,你我寻找到了许多解决困难和挫折的好方法。请记住:火柴如果遇到回避磨擦,它的一生就只能黯淡无光,亲近挫折吧,让我们与困难失败化敌为友,我们的生活就永远阳光明媚!

2、 写下心理誓言:下面让我们写下心灵的誓言,当我们再面对挫折时,就让心灵的誓言敲击我们的心灵深处,让我们警醒。。。

3、人生路上注定要经历风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一起在喜欢的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积蓄自信的力量和挑战失败挫折的勇气。(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歌曲)

[学生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是缓解紧张、放松心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其实是学生敢于面对失败挫折的开始。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在课后。]

第6篇:鼓起勇气面对挫折我们常常互相祝福

鼓起勇气面对挫折

我们常常互相祝福:“祝您一路顺风!”其实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帆风顺的时候并不多,倒常常是困境比顺境多,成功比失败多,但是为了成功,我们必须鼓起勇气来面对挫折。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即使是期望很平静的生活,但有时,还会让你摔跤,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是在你鼓起勇气克服以后,它将成为你的一个成就,因为我们每经历一点挫折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份克服困难的知识。

在挫折面前不要退缩,要懂得有勇气去面对它,克服它。

勇气是战胜挫折赢得成功的第一秘诀。

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动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唯独只有爱因斯坦没有交,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很不满意的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爱因斯坦说:“有的。”它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得……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得。虽然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爱因斯坦带着勇气与信心用行动证明了他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才做出了第三条比以前像样的板凳。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勇气在磨炼中生长的。”是的,只有在多次的挫折中才能练就出你的勇气,因为拥有勇气面对挫折就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法宝。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大赛中,它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的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指挥演奏,但还是不对。它认为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决说乐谱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众多的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它再三思考,最后它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刻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它大赛夺冠。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时,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面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附和权威的意见而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勇气,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成功的人并非不会犯错误,但是他们勇于正视错误,并以此位借鉴,更进一步。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头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你嘴角还会有甜甜的微笑……

面对挫折,你要把握机会,仔细品尝挫折带来的人生感悟,并且抬起头,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第7篇:如何面对挫折

各位家长朋友,在平时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呢,比如说逆反心理,孩子做错了事,你批评了两句孩子和你顶嘴了,或者你骂的凶了,发现孩子情绪上接受不了呢?这也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探讨。

什么是挫折?挫折是一个人在从事一些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干扰,或工作中遇到的失败、受到的打击、或一个人遇到的天灾人祸等等。这些挫折必然给人造成痛苦、悲伤,心灵会受到打击。

人的生命之途不会一马平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父母,不希望孩子遭受挫折,但是孩子必须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每一位家长都要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让孩子在遭受挫折时,能够从容镇定,直面困难,不屈不挠。今天的家庭,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宠爱保护有加,挫折教育不够,致使一些孩子遭到挫折后,消极沉沦,甚至会出现严重问题。

某重点中学一位15岁的初中三年级女生因为议论别人受到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又受到家长的责问,于是便写下一封遗书,割腕未死,又从六楼上跳下,结果造成终身残疾。这个孩子曾六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前夕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少先队员,当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市重点中学,初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林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曾说:“原本我是班长,后来因为犯了个错误被老师撤职了。我非常难过,觉得老师不再喜欢我了,同学们看我时,我也觉得他们在嘲笑我。我没脸跟爸爸妈妈说,那段时间爸爸工作忙,也没心情管我。前几天,老师批评我的时候,我辩解了几句,老师说我顶嘴,又把我批评一顿。本来我心里就不舒服,现在更委屈了。回到家我忍不住哭了,可爸妈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过来又骂我。我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讨厌我,坐在教室里特别难受,我不想上学了。”

一家公司招聘职工,一位高才生去考试,发榜后,见没有自己的名字,便跳河自杀。后来发现他考的分数是第一名,原来有人抄分时抄漏了。这位高才生跳河被人救起,闻知自己是第一名便去报到,老板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要,理由是:“这么一点挫折便要跳河,到公司遇到更大挫折怎么办?”

在报刊、媒体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离家出走,还有的自残、自杀。有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只因为家长批评稍重或管得严些便会离家出走,有的因为与教师和同学有些摩擦就出现不良的情绪,有的一遇到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

那么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帮助孩子认识具备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增强抗挫折能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说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大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随着历史的进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孩子经受磨难、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现代社会信息广,机遇多,节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广阔,风浪就越大;成功的机遇越多,受挫折的次数也越多。家长要告诉孩子,看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要看他是如何面对挫折。

(二)、在生活中设置孩子抗挫折的情境

创设情景,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给孩子适当的挫折体验,有助于孩子积累抗挫折的经验。让孩子学会应付挫折提高挫折的耐力。在日本,许多家庭,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干活,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跑,有些小学生到农村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许多学校在家长的支持下,把孩子送到荒岛、森林里生活几天,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拣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正是如此,才使这些孩子个个表现出勇敢顽强的品格意志。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去锻炼孩子。比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可以有意识离开家,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要积极支持孩子参与学校组织的军训、义务劳动等;还应该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以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

(三)、推荐孩子阅读名人抗挫折的故事。

很多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抗挫折的能力特别强。家长要给孩子推荐一些名人如何抗挫折的故事,对孩子一定会有帮助的。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后愁眉苦脸。可是读了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以后,情不自禁地说:“我遇到的挫折与作家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家长引导孩子向百折不挠的优秀人物学习。家长也可以将一些身边的人和事去教育孩子,启发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强弱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家长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以让孩子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风浪中乘风破浪前行。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挫折。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对人生而言,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

的意志,培养一个人的百折不挠的的精神,能催人奋发向上。

(四)、父母要以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孩子,疏导孩子。有的孩子考试失败了,有的孩子升学失利了,有的孩子犯错误了等,面对孩子的挫折,家长千万不要火上加油,一味的指责批评,要从实际出发,让孩子正确对待,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非常强大,无所不能,父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沉着、冷静、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如下岗失业、经济拮据、人际交往不利、身有疾病、婚姻破裂、失去亲人等等,这都可能给人带来沉重的打击,引起伤感、烦恼和焦虑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非常的大。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鼓励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孩子的进取心,从而战胜挫折。

(五)、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孩子人生奋斗的目标,也是孩子不断进取的动力。没有理想的孩子必然没有追求,没有进取的方向,也就缺乏学习的热情和激情。这样的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在挫折面前表现的软弱无能。

(六)、让孩子从自立开始,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代替,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当孩子一旦离开父母,遇上困难和挫折就没有了主意。因此,父母应当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的。很多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让孩子按时起床;高年级的孩子,早饭可以由他自己去做;让孩子早起锻炼身体,参加长跑等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但靠几件事情就能见效的,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意识的进行,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的能力,最终使孩子拥有强劲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第8篇: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面对挫折”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承受力,掌握正确方法。

2、情感目标:树立信心,成为自己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在遭遇挫折时,能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3、行为目标:通过发言,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抗挫能力,掌握正确办法。活动准备

1、教室黑板上书写“善待挫折”的艺术字。

2、网上搜索关于“挫折”的个案。

3、全班发动撰写关于自己生活中曾经遭遇到的“挫折”。

4、网上搜索古今中外名人从挫折中汲取力量、走向成功的实例。

活动过程:

1、导入: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而遇到挫折时,有些人会从中寻求希望,愈错愈勇,以更加饱满的斗志继续人生的旅途。而有些人则先想到逃避,让自己沉睡在迷茫中,希望时间的流逝能冲淡这段痛苦的回忆。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就注定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命运。

2、举例说一下,同学们面对过什么挫折(包括学习,感情,生活)

3、分组讨论:

生活中你遇到的挫折是怎么解决的。

4.、出示资料:

(1)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遭挫折最多的一个,贝多芬童年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17岁,母亲病逝,这时贝多芬童年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说贝多芬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2)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缴不起学费而中途退学,他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了伤寒病,落下左脚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他用了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数学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3)著名女作家张海迪5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户》、《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故事

1、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一生当中有许多重大发现。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经历过多少挫折以至失败呢。他小时候曾经被认为是笨小孩。后来。在很大时间里也没有人发现他身上有天才的影子。他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之后成为大科学家的。他为什么成功?因为他微笑着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垫脚石”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就应该享受失败,感谢失败,树立信心,迎接成功。

故事2:1912年1月18日,英国南极探险队斯科特等一行5人满怀信心地到达南极极点后,心情沮丧到了极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早在一个月前,挪威人阿蒙森一行早已到达,并且在那里插上了挪威国旗。这就意味着: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阿蒙森还留下一封信,要第二个到达者为他的业绩向世人作证,并把这封信交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人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故事3: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巴雷尼坚持练习走路,残疾的双脚由于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而不断摔倒,整个身体摔得伤痕累累、甚至于磨出了血,但巴雷尼从不言痛,继续坚持。甚至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故事4: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讨论:看完这些资料想到了什么?

5.了解挫折和感受挫折: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挫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遇到的挫折故事,并谈谈受挫后的反应如何?(请同学们积极发言)

谈谈有什么事例是关于面对挫折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的。

师生共同探讨面对挫折的方法。

六、总结战胜失败的方法:

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挫折不可避免。挫折和成功是孪生兄弟,与人类社会共存。二是挫折成就人生,挫折一方面给人们带来心灵的煎熬与痛苦;另一方面,它又是可以利用和转化的,处理得好,挫折往往会成为人们走向新天地、进入新境界的起点。三是青少年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失败归因,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

四. 大家共同唱《真心英雄》,并且细细品味其中,寻找力量。

结束: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石。经历挫折,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可以促使我们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迎接更大的挑战。我们要做生活中的强者,正确认识挫折,提高自身心理承受力,以适应我们这个竞争的社会。

八年级组

第9篇: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

挫折和压力即人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过程中所受到的困难阻力。挫折和压力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在人生旅途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和压力,每个人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压力、什么时候挫折压力来临是很难预料的。

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坏个人的前途,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挫折和压力。人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对我们而言,一般会遇到以下这几方面的挫折和压力:

第一,学习上。因各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在学习上,特别是大学学习,与以前的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基本在上课就能巩固,并且老师讲的又都非常的细致,而现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课后的学习,假若在学习上没有抓紧,而在期末考试中不理想,甚至挂科,降级,更严重的到退学。

第二,生活上。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但是大家的家庭条件不同,与之相随的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在经济条件方面就是自己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还有如身体方面,身体素质不好或是在校期间生了大毛病,这都是我们要坚强面对的难题。

第三,情感上。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谈恋爱,那么情感上的不顺利,失恋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也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问题

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需要理智。具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应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二,要有一个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因为失败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第三,向他人(朋友们)倾诉遭受的挫折压力、心中不快以及今后的打算,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轻松,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第四,学会自我安慰,能容忍挫折,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的去取得成功。

第五,要善于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优势,并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第六,要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遇到挫折和压力或者即将遇到挫折、压力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个时候,你是气馁,当逃兵,还是奋起,继续而勇敢的追寻?我们对此要理智的选择。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风雨。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所谓“风雨”可能意味着竞选的失败、恋人的分手、经济上的困难、考试的挂科、违纪的处分等等。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和压力。挫折和压力使我们痛苦,但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激励我们成长,这是生活的辩证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挫折压力的有无和强弱,而在于我们对待挫折压力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与其闪避、畏惧、排斥,不如迎面而上。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这个小故事鲜明地说明: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先苦后甜,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压力。

人是需要压力的,有了压力我们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才会不断进步。其实,在生活中让自己忙起来,是一种自我加压的方法。面对挫折,适度转移注意力,自我增加良性压力,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心境。比如可以通过从事写作、书法、美术、音乐等活动来调试自己的心情,缓解苦恼带来的种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沮丧也就渐渐淡忘了。

总之,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哪能见彩虹;没有挫折的考验,也便没有不屈的人格。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让我们永远铭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