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文化产业应有正确的定位;在政策、人才和投融资诸方面给予有力保证。积极实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资源、品牌、外向型发展和层次推进战略,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概论》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摘要: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笔者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學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比稿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以期改变当前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论脱离实践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1

1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强调“内容为王”,正如刘云山所言:“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2]”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内容作为支撑,而内容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有无优秀的创意,可以说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灵魂。同时,杰出的创意需要设计将其表现出来。也正基于此,高校作为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也体现出了对创意设计类课程的重视。广告行业素来强调创意及其表现(设计),因此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3]中,广告服务被划分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一大类。不少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都纷纷开设了相关的广告课程。广告这一创意设计类实务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然而,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操类训练基本无从展开。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似乎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能通过,顺利拿到学分,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都谈不上,更勿奢求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笔者认识到这一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广告学相关原理与知识的讲解,还应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还能得到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能完成简单广告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这样才能高度契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

2《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广告是在许多边缘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广告是以传播为手段,以创意、策划和艺术为表现形式,以营销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应用性科学[4]。《广告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属于概论性的课程,信息量大,它从广告学的整体理论角度出发,系统讲授关于市场调查、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设计与制作、媒体选择与组合、广告预算与效果预测等一系列环节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涉及了广告活动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较深入的讲解完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实操训练。但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会和广告专业那样设置一系列的课程,《概论》从整体上讲授理论,其他课程有侧重的给予学生实操训练。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概论》课程往往还需要兼顾有价值的思维和技能训练,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让学生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必要的创意思维训练、能完成某一产品、服务或主题从广告调查、广告创意到文案撰写再到设计制作的整个广告创作流程。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2.1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

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中学会学习,师生互动强,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结合起来,是一种双向互动反馈式教学。[5]

由于课时有限,需要完成的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后自学完成。教师在事前需做足功课,要给出每个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预留思考题。笔者一般将所在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相互讨论,在下次课上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间可相互补充回答并记入平时成绩,若遇到疑难问题,则由教师予以点拨甚至进行必要的精讲。此外,对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分组做成PPT并派代表上讲台讲解,并对其他组同学的问题进行答疑,课堂气氛热烈。最后笔者在点评学生讲解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既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还要指出学生还没有讲到的地方。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应用性学科中运用广泛。在《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的广告理论知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和规则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把分析案例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和较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和组织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按照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进行。如在讲授广告创意存在的文化隔阂误区时,笔者引入了丰田霸道、立邦漆的平面广告和耐克恐惧斗室的电视广告,并提出问题如此类广告创意的误区表现在哪里?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广告创意时需在文化方面注意什么?然后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和评判,这个阶段会有比较精彩的辩论,此时教师需加强引导和适时评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这是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做总体归纳、评价,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对各种见解肯定其合理性,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及时补充学生在讨论中未考虑到的,但对案例分析非常重要的观点或分析视角,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广告学这样的创意设计类课程应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力度,通过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模拟比稿教学法

广告比稿是广告公司之间获取代理业务的一种公开竞技方式,也是广告主选择广告代理公司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广告主通常提前向数家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告知召开广告提案会的时间、地点。广告公司接到比稿邀请后的第一项工作通常是市场调研,也就是搜集广告主企业、产品、目标消费者、竞争企业以及行业政策等相关数据。接着在广告公司内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企业及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广告目标。然后进行广告主题和文案的创意。最后考虑广告媒体安排、广告预算、并对广告效果进行预测。上述工作完成后,做出文字提案或广告计划书,并着手准备提案时的演示和发言。广告主在规定的日期听取各广告公司对其广告方案的讲解演示,并对该方案进行审核和质询。提案会后,广告主通过综合分析比稿结果,做出选择广告公司的决定。提案人的现场演说以及能否恰当回答客户提问对于能否争取到业务也很重要。[6]

笔者曾经采取过分组制作广告作品并在班上匯报与讨论的方法,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效果不理想。在参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将这一方法改进为模拟比稿教学法。该方法能让学生分别从企业的角度判断广告提案是否符合企业的运营目标以及从广告公司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提案是否能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换言之,该方法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广告提案的制作及课堂上的讨论。

由于该法需要综合运用到广告学几乎所有的知识,因此在第一次课上即向学生交代广告比稿对企业及广告公司的意义,简单介绍广告比稿的流程及广告比稿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课下将全班同学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一个广告主企业和三个广告公司。要求企业组必须假设自己为一个现实的公司,最好是本地企业,便于一手资料的获取,同时需提前一个月向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将企业及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营销困境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资料准备一式两份,分别提交给本组的广告公司和教师。广告公司名称可虚拟。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2-3周分别进行两大组的比稿,首先由企业组副总经理介绍本企业的概况、获邀的广告公司名称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时长5分钟。接着比稿开始,由各广告公司的提案人员上台进行提案演示和发言,时长15分钟,完毕后接受企业组成员提问。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均演示完毕后,由企业组的总经理上前台组织企业成员分析评价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最后总经理宣布选择结果,比稿结束。比稿成绩评定办法是,竞标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90到95分之间给出;竞标未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80到85之间给出。评分标准为仪态谈吐、市场分析、创意理念、策略运用、流程控制、团队成员配合等方面。比稿成绩记为平时成绩。

模拟比稿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与思考,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对广告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角色模拟中自觉、高效的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运用。

2.4竞赛式教学法

对很多应用性的学科来说,在国内都有一些针对大学生的竞赛项目,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作品,参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且锻炼了他们跨学科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广告为例,就有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全国性的奖项。目前笔者正组织我专业大二、大三本科生参加第六届贵州省公益广告大赛,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制作平面类和网络类的公益广告作品。我们将联合艺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品。如若获得奖项,对于那些有志于创意设计类职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此外,在对创意思维的训练中,学生产生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创意,也鼓励他们在查重的前提下,将创意转化成产品,申报专利。

3结语

以上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或思考,它既汲取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知识传授的实践性、娱乐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还需要对课程的实践学时专门作出安排或加大实践学时数,并且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切实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优秀的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2]刘云山在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14/content_6960431.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3]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4]张士勇.广告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讲授《广告学概论》课程的“困”与“破”.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5:90~92

[5]焦树民.《广告学概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9,7:149~151

[6]彭磊.广告比稿模拟在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改中的应用研究.江苏商论,2012,3:72~74

[7陈璐.虚拟4A:广告学专业实务课程课堂教改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73~674

[8]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6~88

作者:王海英

第二篇:文化产业概论课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且科学有效地应用思政元素是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文章根据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以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其四个模块内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且对症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机链接。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论;思政元素;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给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作用。本研究以思政教育进课堂为目标,选取了课程内容中的四大模块十一个章节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学科知识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每一个模块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与运用,确保课程的育人性,将学科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联合,以实现当代大学课程教育的适用性。

一、本质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理论由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任务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普遍问题提供系统化科学解答。文化产业本质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本质论属性、运行逻辑论和文化竞争论,旨在介绍认识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运行逻辑论即介绍如何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文化竞争论介绍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本质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融入见表1。

在本质论模块中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事业等核心概念,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特别是新出现的“文化经济”力量对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改变,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更加深刻地揭示文化产业的本质和特征,深化文化产业理论。第三章则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展开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認同。

在授课过程中,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辩证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产业学科理论的学习意识,介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组织学生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们热爱文化产业专业的情感。第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学科视野的融合,了解学科价值的意义,通过梳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符号,进一步让学生对学科怀有崇敬感与使命感。第三章——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章节中,通过学生梳理各自心中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讨论什么是“符号的战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安全意识。通过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曾滞后的原因以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

二、发展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发展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业态特征论、发展现状论、发展趋势论,主要介绍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2。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围绕文化产业,世界各强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在发展论模块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衍生层的划分,重点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及其特征与发展现状,以方便学生对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所推行的举措,因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也有利于更深入地认识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第六章则从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数字技术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第四章——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通过对文化产业层次与九大类别的划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产业专业人的职业素养,讨论与描述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特征、现状及重要程度,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人工作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五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强化认识文化产业内在运行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与总结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与核心,深入解读各国推行文化产业相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第六章——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章节中,通过对新媒体行业与游戏行业的热点事件分析讨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动漫或游戏公司,了解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化视角与辩证思维。

三、经营管理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产业模式论、经营管理论、市场策略论和品牌战略论,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3。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经营管理模块中的第七章主要从生产模式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从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到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产业模式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特殊性,就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投资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产品的持久性盈利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进而总结文化产业科学管理的必要性。第九章阐述的重点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开发与输出,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展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讨论,提倡文化创意,培育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第十章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文化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探讨,通过对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相关理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品牌价值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授课过程中,第七章——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介绍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与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培养学生建立起文化产业人审美能力,理解文化产业生产模式的自有规律;通过对横店影视城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八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在本章节中带领学生梳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设置话题讨论与职业演练,虚拟作为文化产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培养文化产业人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探讨非盈利组织文化传承功能,强调学生们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第九章——文化内容产业与市场策略章节中,通过学习产业链理论与价值链理论,讨论“班加罗尔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启发与意义,强化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其创意性思维与总结问题的能力。第十章——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从品牌战略角度出发,解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起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美国迪士尼品牌动画片的文化资源,探讨本国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四、对策论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对策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性思考。对策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4。

在对策论模块中主要介绍了中国道路论,什么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文化精华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寻找和建立中国自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始终强调这一动态的过程,加强学生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第十一章——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带领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中进一步坚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高校教育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新时代的命题与建设方向。本文通过挖掘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四个模块十一章节中的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新时期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对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王英龙,曹茂永.课程思政:我們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李芊,苑雪璐.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85-88.

[4]李军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81-83.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8]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11):101-103.

作者:柳媛

第三篇: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探索

摘 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文化产业应有正确的定位;在政策、人才和投融资诸方面给予有力保证。积极实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资源、品牌、外向型发展和层次推进战略,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改革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沈成宏(1954- ),江苏滨海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文化学。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美国、加拿大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再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球,并超越了传统产业,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朝气和新兴产业的活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繁荣农村文化,发展文化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它既具有大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而又具有其独特性。第一,是其市场化的特点。农村文化产业必须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第二,文化产品资源体现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第四,农村文化产业创造的文化生产力来自农村又发展农村;第五,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Z]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繁荣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真正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内在地全面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达到五个统筹。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注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注重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蕴涵,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存状态的高层次的追求。我国有八亿农民,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文化的短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文化,依靠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见效快,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文以人兴,事在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宏伟目标,不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企得。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可以锻炼农民,又可以培养农民;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使农民享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科学发展的优化选择。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创造更高的文化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济支撑。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进入经济领域,以产业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成为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生产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文化产业不断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抵挡的趋势。农村的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抓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要机遇就可能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在我国成功的经验很多,例如苏州的江南古镇周庄、同里的旅游产业,江西婺源县紫阳镇乡土艺术产业,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保持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延续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汗牛充栋。广袤的农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民族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雅俗共赏,百花齐放,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正确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第一,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但对文化产业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还很缺乏,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世贸规则相适应且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业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为“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发挥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次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再次,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生长在乡村,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文化工艺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工艺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的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

第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彩票,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途径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的创造形态,并以其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弱势,难以使农村文化产业呈强势之态,但并不等于说我国农村可以不发展文化产业或放慢步伐。恰恰相反,抓住机遇,知难而上,乘势而为,不失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路径的正确选择。

第一,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我国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鲜为人知的平遥古城因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身价陡增,门票收入由申报前的年18万元猛增到500万元。这就是品牌的效应。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

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其他产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形成竞争的优势。凡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竞争力,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特色性,体现为紧贴农村的实际,不求其洋,但求其土,但求其古。要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历史、更贴近民族、更贴近乡土风情,让消费者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

第三,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形成文化中心的辐射态势。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就是要在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县、乡、村的梯级层次,每个层次以一个中心为原点,依次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整体的发展节奏明晰,产业目标明确,上下联系密切的有机联动体系。其内容表现为,第一层次以县城为中心向中心集镇辐射,第二层次以中心集镇为中心向广大农村辐射。从而形成一乡一镇一特色、一县一区一市一品牌一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责任编辑:钱国华

作者:沈成宏

第四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摘 要]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刚刚起步,但是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倾斜政策,培养人才,加强管理,改善农村文化消费环境,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进而大力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 农村;文化产业 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希望通过“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农村文化产业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恰逢其时。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我国它包括文艺演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图书书刊业、网吧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文化产业是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包括手工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园艺产业等。产业特征表现为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性和环保生态性,主要集聚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

农村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二重属性如果得到积极正确的发挥,都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其中:文化属性对于建设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人们多样性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和谐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属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建设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使农村运用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当对农村的文化产业加以关注,使它有序地向前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让农村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财政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的改善,文化馆、站、院(活动中心)的文化娱乐设施较为齐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网络。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在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这一切为农村文化产业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面臨着诸多困难:

第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各地不平衡。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点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更多的地区则比较滞后。

第二,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仍未出台。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

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品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文化精品,高品位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因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许多文化工作比较差的农村地区,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封建迷信活动仍非常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等违法乱纪事件还时有发生。

上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倾斜政策,培养人才,加强管理,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进而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产业。

1.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明确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列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

要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产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农村的不同地区分别具有各异的乡风民俗和文化资源,拥有独具特色、各具魅力的艺术品种。各地区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产业强项。要找准文化与地方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突出部。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演艺、手工艺、培训、节庆等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较好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农村旅游业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

实践证明:只要各地区找准资源,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作者和生产主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当然离不开农民,但低素质的农民是无法担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任的。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人才匮乏,工作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城乡文化人才开发,一方面应重视城市优秀文化人才的下乡,通过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农村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加快农村文化经纪人的培养,壮大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农村文化经纪人,他们能够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推动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的形成与壮大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是沟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联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我区农村大部分地方已初步形成了或大或小的集镇文化市场的各个分支市场,包括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电影市场、图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这八大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对现代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的偏见,从吸引青年人和文化人参与各种健康、新颖的文化活动开始,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

4.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组织相继出现。农村民办文化作为国办文化的一种补充,与乡镇文化站(室)相辅相成。文化站在宣传党的政策,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经验丰富,独具优势,其图书室藏书丰富,是民营文化产业不能比拟的;民营文化产业以休闲娱乐为主,它用健康的文化娱乐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将封建迷信、赌博等逐出圈外,弥补了文化站休闲娱乐方面的不足,使农村文化供应多样化,满足了农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近几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各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揮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以及社区文化指导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建立健全公开、透明、非歧视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放开农村市场准入的宽度。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等,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支持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总之,要加快重塑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联办、创办发展经营性民营文化产业,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推进文化产业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成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作者:刘福兴

第五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富民目标

摘要: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吉林省要准确把握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特点,针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对策,使农村文化产业成为东北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思考

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对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调结构、稳增长的当前时期,吉林省要实现经济振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吉林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备的优势条件

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8.8%以上,2013年比2012年增长10.2%,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文化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面貌、美化农民家园、活跃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服务了农民,又富裕了当地百姓。

吉林省是女真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巨大。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和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特色演艺事业的资助,农村文化产业链逐渐形成。

2 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偏小,水平不够高。虽然吉林省的农村文化产业近些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呈现出分散、内敛、低效的生产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也有一些相对成规模的文化企业,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产业化进程。

其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消费热点拉动不足,文化消费水平低。吉林省农村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消费资源,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双阳文化积淀深厚,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相当实力的资源。目前,已形成以双阳湖、御龙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双阳农家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大多影响力有限,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形成文化消费的热点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再次,吉林省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缺乏。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存在文化人才缺乏的现象。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且劳動力结构不均衡。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低,缺乏专业服务团队和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管理者。

此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脱离市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缺乏,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程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结构失衡,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非法经营活动频发等问题。

3 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首先,发展吉林省农村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游客们的最爱。文化产品的特性客观上决定着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游”“体验游”,而是要增加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古村古容、民间工艺品生产示范、民俗活动展示以及民间曲艺展演等融合的复合产品。实际上,目前有许多农村针对本土的特色开发了许多生态文化旅游产品,例如通化、白山的民间剪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然,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需确保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将潜在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其次,要大力开展经营文化活动。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活动也可创造出良好的市场效益。为了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举办冬季捕鱼开网仪式和满族、蒙古族冬捕表演,在丰富村民生活的同时,也促進了农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在冬捕活动中,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本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将查干湖冬季捕鱼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冬捕结束后的表演上,乡村歌手PK赛、打罗汉、舞狮子等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了查干湖冬捕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吉林省要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延边地区,要积极发展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要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开发既具有生态环保、产业循环等特点的文化产品,做到繁荣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文化富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丹宇.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173.

[2]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3]李艳秀.创建学习型组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0).

[4] 彭华昌,胡大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02).

[5]叶宏.中国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于秀丽,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姜岩,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作者:于秀丽 姜岩

上一篇:农业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