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些年,农村地区越发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理论,但是在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产业体制方面的缺陷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综述

摘 要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存在着模糊不清现状,这不仅会影响产业规制政策的制定,也制约着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梳理农村产业融合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辨析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议,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 产业融合;农村农业;丽水市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5〕93号)提出,农村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

1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特征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尚无具体的统一表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有的认为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1]。也有的认为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统筹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多功能性为依托,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观光等产业形态,积极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的过程[2]。农村产业融合包括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二是农业产业融合。前者更多地强调区域性概念,后者侧重于农业产业研究[3]。简言之,农村产业融合是发生在农村区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并且具有形成产业链、要素融合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可持续等特点[4],基本路径至少有两条,即国内农村经济探索实践中的自我演化路径和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或“六次產业化”经验[5]。

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转型逐渐加快,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细化,打破了产业界限,促使产业融合成为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普遍存在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辨析模糊现象。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多为粗加工和初加工。虽然因地制宜,依据本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等发展优势,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农+文+旅+其他”相融合的模式,助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带动乡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率和进城劳动力重返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和功能发挥参差不齐,对产业融合认识的不深入与偏差,对相关政策制度的领会与执行不一致、不深入,导致许多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的地方出现了融合程度低、融合层次浅、盈利能力弱等问题,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主体发育迟缓、成本不断上升的严峻挑战。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与发展脱节,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变化,没有进行适应性调整,导致创新性的农业人才缺乏。2)科研与发展脱节,现有的产业融合理论框架还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实践进行科学指导[6],而农村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3)体制与发展脱节,由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联结利益的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产业规制政策的制定,还会制约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辨析与对策

3.1 科学辨析农村产业融合

3.1.1 辨识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1)从形态表征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与二三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方面相互融合,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在农业产业内部主体之间的分工内部化,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6]。2)从市场主体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创业平台等,而农业产业化则一般是农工商综合体。3)从经营形式看,农村产业融合是多元体依托高效经营模式,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外溢效应等,创造产业融合新价值[7],而农业产业化是市场主体内部协同或外部协同下的高效经营模式。4)从融合模式看,农村产业融合不仅涵盖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农业产业化形式,也包括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业产业化之外的内容;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主要内容[8]。

3.1.2 多元分析评估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一般分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技术渗透和内部整合四个类型[3],技术、业务、市场融合三个发展阶段。苏毅清等[6]运用劳动分工理论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使农业获益的机制,并建立了观察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由程度指标(形成产业公地、发生技术融合、放松管制、形成产品与服务融合和市场融合)、方式指标(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目的指标(农民收入增长)三大部分的指标构成,用于辨识农村产业融合类型,区别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参考价值。蒋一卉[9]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农民增收就业和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19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分析评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水平、经济社会效应及各子系统产业融合水平,具有实用价值。

3.2 加快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

3.2.1 借助产业政策力量,推进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

产业政策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严奇春等[10]研究发现,许多行业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紧密协作与互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并且通过对产业融合过程不同环节分析,发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是知识创新特别是融合创新,从而认为产业融合过程也是知识创新过程。借助产业政策力量,优化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的环境,支持基础建设,建立研发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从而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不仅包括市场经济有关法律、市场理念、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知识,更要注意新老知识的链接与效果、知识创新、交流碰撞和成效。不仅要加强农村经营主体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农村各类居民学习和识别产业融合的能力。

3.2.2 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升产业融合科技含量

1)制订教育科技优惠措施,如人才引进、科研奖励、金融扶持、财税优惠等政策,包括引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现代农业人才,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农民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2)因地制宜,通过贷款贴息、实物租赁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农村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农业科研机构等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和推广活动,让农民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从而提升产业融合效能,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3.2.3 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多元化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联合相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农科院所,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借助科技力量、科技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优势,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发展的主力军,应利用产学研联合体力量开发农村产业融合的职业教育,通过开展科技送下乡、农村文化礼堂科技宣传、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国家和各类涉农项目。

3.2.4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市场管制融合

要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稳固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動经营主体、产业链与生态链等方面的融合,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高效融合。多维度构建农民的利益保护机制,激发不同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新格局[11]。优先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体系、部门合作机制、公共平台运行机制等改革试验[12]。实现市场化和政府管制融合,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产业市场在政府为其技术革新提供的公平、公正环境下发展;政府既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引领作用,也要运用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千家万户的农民都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4 结语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辨析农村产业融合,加快产业融合知识传播与扩散,对于进一步深化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民收入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2] 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2):30-37.

[3] 郑媛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识别问题及政策应用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9):101-105.

[4] 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6):82-88.

[5] 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33.

[6]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7] 李治,安岩,侯丽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6):157-164.

[8] 姜长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2):5-10.

[9] 蒋一卉.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界,2017(2):83-90.

[10] 严奇春,和金生.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55-59.

[11] 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2-45.

[12] 夏荣静.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6(30):46-53.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王烨冰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2:

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突破

摘 要 近些年,农村地区越发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多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比较完善的理论,但是在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产业体制方面的缺陷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便是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和对农村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建设的忽视。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均、人力资源不足、观念落后等原因,城乡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这些都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同时,长期以来农村产业建设水平发展速度缓慢、农村产业的融合度不够、发展思想比较落后,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发展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解决好农村发展的问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尤为重要[1]。

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联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建设、城镇改建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市场经济成果显著,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要求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农村的建设工作存在许多积压已久的问题,影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农村建设没有实现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状态,这些都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农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应该成为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行高度融合,从而构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又能够通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来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在农村产业融合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要促进生态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统一,培育多功能农业,提升农业内涵,拓宽农村发展途径,提高农产品价值,使农村多种产业能够同步发展,从而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2]。

1.2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性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新时代乡村文明、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还能够起到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重视农村文明的发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发展要融入绿色理念,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可持续进行;要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要进行转变,要注意对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农村产业融合又能够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 农村产业融合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

农村产业融合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影响在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农业实现多功能发展局面后,能够进一步产生新型的产业形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将显著提升,还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让农业产业融合成为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新型产业形态以人为本,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乡村的价值,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现代农业,使生态农业成为发展的主体,提升农业观光的发展空间。

1.4 农村产业融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构建立体化的发展模式,促成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农业生态化发展,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并进一步拓宽农村市场,让农村经济的延伸面更宽广。同时还要注意将农村的文化功能融入到产业建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又成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保障,通过精准合理地定位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正常进行。而在经济层面上必须将新兴产业和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构建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发展农业旅游、打破城乡鸿沟、提升农民收入的产业结构。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结构中得到弘扬和发展,让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收入及幸福感的提升。让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风貌、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3]。

2 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过低

我国的农村产业融合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但水平相对较低,融合的难度影响了产业融合的进展,多种因素导致新兴的产业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的资金也不足,另外使用资金的时候也没有根据科学原则进行分配,导致出现了浪费的现象,因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

2.2 村庄难以承载农村产业融合

很多村庄的承载能力偏低,不能够适应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农村产业融合质量不高。只有提升乡村的承载水平,才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的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进展,但是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质量不高、建设不完善,导致其承载能力难以较好地提升。

2.3 农村产业的管理不足

农村产业融合必须因地制宜,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在管理方面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的建設工作。农村新经济开展情况不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状况不理想;农村产业仍然以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问题难以解决;标准不统一,没有提高专业化水平;销售渠道不畅通,营销人才不足,正是这些影响管理的问题导致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突出[4]。

2.4 体制缺失影响农村产业融合

体制方面的缺陷也降低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水平。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成员是农民,但由于相关机制不完善,虽然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是农村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获益人,但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这个认识过程深化程度不高,进度较缓慢,难以让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3 农村产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举措

3.1 引导农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主动引导农民参与产业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使相关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要真正实现农民是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才能够使农村产业的融合出现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要发挥好农民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观念培养,促进新观念新思想的工作,提升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3.2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机制

要建立好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这样才能使农村产业融合有好的支撑平台,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好的基础。政策的制定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设定目标,突出方案的实用性,突出政策的扶持作用,统一规划资源的分配,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要完善相关机制,促进各部门协调工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农村产业融合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3.3 美丽乡村建设资源要合理流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区别,各地区有不平衡的现象,包括资源不足、资源浪费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这都导致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受到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不理想。因此,要促进农村建设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合理分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革金融机制,提高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开发新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加强两者的合作,通过各种合作促进农村产业大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积极鼓励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大融合[5]。

4 结语

只有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因此要从政策规划、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改进,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探索新方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程文勇.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研究[J].中国地名,2019(5):45-46.

[2] 朱丽君,施六林,王艳.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2-14.

[3] 尹海东,郭丽娜,程琳书.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91-92.

[4] 王丹玉,王山,潘桂媚,等.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52-160.

[5] 朱丽君,施六林,王艳.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8):14-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杨健平

产业融合中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篇3: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1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54.3‥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現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坚持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突出抓好“1+3+10”产业园区建设,以东柳机电轻纺园为龙头,同步推进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持续推进“345”产业培育计划,优化升级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麻纺鞋服等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大力支持骨干型、科技型及小微企业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县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3 实施“1345”战略,活跃三产业

以实施服务业“1345”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商贸示范乡镇及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步推进城市商圈发展,积极打造餐饮、娱乐、服装、文化体育等地方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大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升。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工程,60%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1.4 “一乡(村)一品” 有力实施

大竹县积极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建起了黄家乡和竹北乡的“蔬菜-鱼-果”和“莲藕-鲢鱼-鲫鱼-果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姚市乡建福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庙坝镇的川东“桃花源”、四合乡的“黑五类”(黑花生、黑芝麻、黑米、黑大豆、紫薯)等,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1.5 产业链条延伸与交叉融合良好

积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以东汉醪糟为主的向上游糯稻生产和向下游的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延伸。

二是稳步推进一三产业交叉融合,在县城附近乡镇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融合发展,如庙坝、东柳—朝阳的休闲观光农业,姚市—清水5乡镇的5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以县城附近乡村为主的生态旅游农家乐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等等。

三是实施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发展,以清水镇拱桥坝村林萍核桃为典型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值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大竹县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还存不尽科学。

克拉克法则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演进过程按照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一三二”型、“一二三”型、“二一三”型、“二三一”型、“三二一”型结构。2014年,大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0.4‥54.3‥25.3,为“二三一”型,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9.2‥42.6‥48.2,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2.4‥50.9‥36.7,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和“三二一”型差距还比较大。

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不大、层次不高。

大竹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乡镇的一个村的几个组,或者是邻近的两个乡镇的几个村的部分区间,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较为狭小;就全县而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基本上是山前的、与县城邻近且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山后及交通相对落后的乡镇发展迟缓。其次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大竹县和全国多数西部内陆县一样,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基本上初级的简单融合,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结合不够紧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农业”还处于探索等。

三是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三次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大竹县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增长的差距十分明显。以2014年为例,大竹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与基本现代化标准(50%)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现代化水平较差,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涉农服务发展滞后。

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的服务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竹县与绝大多数县域一样,在涉农服供给上,如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农产品的研究、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农业发展法律服务等,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3 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镇,关键在创新。按照“优农、强工、扩服”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优化产业结构,为三产融合创好条件

特別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与“三二一”型结构差距较远。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县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深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用好用活相国家关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三产融合打好基础

通过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国家政策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谋划好县域农业发展。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发展工业的办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调结构增效益。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坚持走品质化发展之路,按照国际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

二是抓培育促带动。深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规范培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三是深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深化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等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基础。

四是抓好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连接在一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3.3 促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为一产深度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农业”,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4 增强县域经济开放性,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地利用县内县外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一是“引进来”。加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推进县域三次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力;把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把引进的资本同县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积极“消化吸收”。

二是“走出去”,中西部地区县域主要是产品“走出去”,建好建强行业协会,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使产业有序发展;积极走出去广借外力,直接与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力对接,发挥“后发优势”,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大竹县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R].

[2]《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作者:沈万红

上一篇:财务管理下医疗保险基金论文下一篇:喜迎中秋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