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德育教学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与育人教育相结合,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篇: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概论》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摘要: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笔者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學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比稿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以期改变当前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论脱离实践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1

1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强调“内容为王”,正如刘云山所言:“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2]”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内容作为支撑,而内容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有无优秀的创意,可以说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灵魂。同时,杰出的创意需要设计将其表现出来。也正基于此,高校作为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也体现出了对创意设计类课程的重视。广告行业素来强调创意及其表现(设计),因此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3]中,广告服务被划分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一大类。不少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都纷纷开设了相关的广告课程。广告这一创意设计类实务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然而,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操类训练基本无从展开。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似乎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能通过,顺利拿到学分,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都谈不上,更勿奢求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笔者认识到这一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广告学相关原理与知识的讲解,还应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还能得到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能完成简单广告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这样才能高度契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

2《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广告是在许多边缘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广告是以传播为手段,以创意、策划和艺术为表现形式,以营销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应用性科学[4]。《广告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属于概论性的课程,信息量大,它从广告学的整体理论角度出发,系统讲授关于市场调查、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设计与制作、媒体选择与组合、广告预算与效果预测等一系列环节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涉及了广告活动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较深入的讲解完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实操训练。但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会和广告专业那样设置一系列的课程,《概论》从整体上讲授理论,其他课程有侧重的给予学生实操训练。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概论》课程往往还需要兼顾有价值的思维和技能训练,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让学生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必要的创意思维训练、能完成某一产品、服务或主题从广告调查、广告创意到文案撰写再到设计制作的整个广告创作流程。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2.1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

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中学会学习,师生互动强,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结合起来,是一种双向互动反馈式教学。[5]

由于课时有限,需要完成的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后自学完成。教师在事前需做足功课,要给出每个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预留思考题。笔者一般将所在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相互讨论,在下次课上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间可相互补充回答并记入平时成绩,若遇到疑难问题,则由教师予以点拨甚至进行必要的精讲。此外,对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分组做成PPT并派代表上讲台讲解,并对其他组同学的问题进行答疑,课堂气氛热烈。最后笔者在点评学生讲解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既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还要指出学生还没有讲到的地方。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应用性学科中运用广泛。在《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的广告理论知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和规则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把分析案例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和较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和组织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按照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进行。如在讲授广告创意存在的文化隔阂误区时,笔者引入了丰田霸道、立邦漆的平面广告和耐克恐惧斗室的电视广告,并提出问题如此类广告创意的误区表现在哪里?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广告创意时需在文化方面注意什么?然后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和评判,这个阶段会有比较精彩的辩论,此时教师需加强引导和适时评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这是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做总体归纳、评价,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对各种见解肯定其合理性,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及时补充学生在讨论中未考虑到的,但对案例分析非常重要的观点或分析视角,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广告学这样的创意设计类课程应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力度,通过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模拟比稿教学法

广告比稿是广告公司之间获取代理业务的一种公开竞技方式,也是广告主选择广告代理公司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广告主通常提前向数家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告知召开广告提案会的时间、地点。广告公司接到比稿邀请后的第一项工作通常是市场调研,也就是搜集广告主企业、产品、目标消费者、竞争企业以及行业政策等相关数据。接着在广告公司内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企业及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广告目标。然后进行广告主题和文案的创意。最后考虑广告媒体安排、广告预算、并对广告效果进行预测。上述工作完成后,做出文字提案或广告计划书,并着手准备提案时的演示和发言。广告主在规定的日期听取各广告公司对其广告方案的讲解演示,并对该方案进行审核和质询。提案会后,广告主通过综合分析比稿结果,做出选择广告公司的决定。提案人的现场演说以及能否恰当回答客户提问对于能否争取到业务也很重要。[6]

笔者曾经采取过分组制作广告作品并在班上匯报与讨论的方法,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效果不理想。在参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将这一方法改进为模拟比稿教学法。该方法能让学生分别从企业的角度判断广告提案是否符合企业的运营目标以及从广告公司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提案是否能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换言之,该方法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广告提案的制作及课堂上的讨论。

由于该法需要综合运用到广告学几乎所有的知识,因此在第一次课上即向学生交代广告比稿对企业及广告公司的意义,简单介绍广告比稿的流程及广告比稿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课下将全班同学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一个广告主企业和三个广告公司。要求企业组必须假设自己为一个现实的公司,最好是本地企业,便于一手资料的获取,同时需提前一个月向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将企业及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营销困境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资料准备一式两份,分别提交给本组的广告公司和教师。广告公司名称可虚拟。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2-3周分别进行两大组的比稿,首先由企业组副总经理介绍本企业的概况、获邀的广告公司名称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时长5分钟。接着比稿开始,由各广告公司的提案人员上台进行提案演示和发言,时长15分钟,完毕后接受企业组成员提问。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均演示完毕后,由企业组的总经理上前台组织企业成员分析评价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最后总经理宣布选择结果,比稿结束。比稿成绩评定办法是,竞标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90到95分之间给出;竞标未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80到85之间给出。评分标准为仪态谈吐、市场分析、创意理念、策略运用、流程控制、团队成员配合等方面。比稿成绩记为平时成绩。

模拟比稿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与思考,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对广告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角色模拟中自觉、高效的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运用。

2.4竞赛式教学法

对很多应用性的学科来说,在国内都有一些针对大学生的竞赛项目,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作品,参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且锻炼了他们跨学科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广告为例,就有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全国性的奖项。目前笔者正组织我专业大二、大三本科生参加第六届贵州省公益广告大赛,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制作平面类和网络类的公益广告作品。我们将联合艺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品。如若获得奖项,对于那些有志于创意设计类职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此外,在对创意思维的训练中,学生产生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创意,也鼓励他们在查重的前提下,将创意转化成产品,申报专利。

3结语

以上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或思考,它既汲取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知识传授的实践性、娱乐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还需要对课程的实践学时专门作出安排或加大实践学时数,并且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切实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优秀的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2]刘云山在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14/content_6960431.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3]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4]张士勇.广告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讲授《广告学概论》课程的“困”与“破”.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5:90~92

[5]焦树民.《广告学概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9,7:149~151

[6]彭磊.广告比稿模拟在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改中的应用研究.江苏商论,2012,3:72~74

[7陈璐.虚拟4A:广告学专业实务课程课堂教改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73~674

[8]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6~88

作者:王海英

第二篇:文化产业概论课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且科学有效地应用思政元素是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文章根据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以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其四个模块内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且对症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机链接。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论;思政元素;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给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作用。本研究以思政教育进课堂为目标,选取了课程内容中的四大模块十一个章节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学科知识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每一个模块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与运用,确保课程的育人性,将学科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联合,以实现当代大学课程教育的适用性。

一、本质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理论由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任务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普遍问题提供系统化科学解答。文化产业本质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本质论属性、运行逻辑论和文化竞争论,旨在介绍认识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运行逻辑论即介绍如何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文化竞争论介绍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本质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融入见表1。

在本质论模块中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事业等核心概念,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特别是新出现的“文化经济”力量对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改变,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更加深刻地揭示文化产业的本质和特征,深化文化产业理论。第三章则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展开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認同。

在授课过程中,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辩证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产业学科理论的学习意识,介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组织学生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们热爱文化产业专业的情感。第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学科视野的融合,了解学科价值的意义,通过梳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符号,进一步让学生对学科怀有崇敬感与使命感。第三章——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章节中,通过学生梳理各自心中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讨论什么是“符号的战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安全意识。通过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曾滞后的原因以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

二、发展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发展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业态特征论、发展现状论、发展趋势论,主要介绍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2。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围绕文化产业,世界各强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在发展论模块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衍生层的划分,重点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及其特征与发展现状,以方便学生对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所推行的举措,因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也有利于更深入地认识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第六章则从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数字技术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第四章——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通过对文化产业层次与九大类别的划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产业专业人的职业素养,讨论与描述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特征、现状及重要程度,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人工作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五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强化认识文化产业内在运行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与总结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与核心,深入解读各国推行文化产业相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第六章——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章节中,通过对新媒体行业与游戏行业的热点事件分析讨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动漫或游戏公司,了解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化视角与辩证思维。

三、经营管理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产业模式论、经营管理论、市场策略论和品牌战略论,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3。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经营管理模块中的第七章主要从生产模式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从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到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产业模式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特殊性,就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投资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产品的持久性盈利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进而总结文化产业科学管理的必要性。第九章阐述的重点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开发与输出,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展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讨论,提倡文化创意,培育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第十章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文化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探讨,通过对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相关理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品牌价值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授课过程中,第七章——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介绍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与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培养学生建立起文化产业人审美能力,理解文化产业生产模式的自有规律;通过对横店影视城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八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在本章节中带领学生梳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设置话题讨论与职业演练,虚拟作为文化产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培养文化产业人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探讨非盈利组织文化传承功能,强调学生们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第九章——文化内容产业与市场策略章节中,通过学习产业链理论与价值链理论,讨论“班加罗尔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启发与意义,强化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其创意性思维与总结问题的能力。第十章——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从品牌战略角度出发,解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起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美国迪士尼品牌动画片的文化资源,探讨本国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四、对策论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对策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性思考。对策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4。

在对策论模块中主要介绍了中国道路论,什么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文化精华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寻找和建立中国自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始终强调这一动态的过程,加强学生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第十一章——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带领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中进一步坚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高校教育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新时代的命题与建设方向。本文通过挖掘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四个模块十一章节中的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新时期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对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王英龙,曹茂永.课程思政:我們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李芊,苑雪璐.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85-88.

[4]李军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81-83.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8]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11):101-103.

作者:柳媛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德育教学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与育人教育相结合,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传统文化;德融教学

[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是一门旨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文化科技成就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可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所讲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另外,该课程在高校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面向的教授对象相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来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具备德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采用“理论讲解+经典阅读+实践探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将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精神传授给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借助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渗透德育教学。下面将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一章为例展示教学实践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特色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地域文化、人文特点、民族风俗等角度出发,突出与当地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这一章节,我们选取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几件文物藏品介绍给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通过实物呈现中国历史的灿烂悠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了“双驼纹金牌饰”,这件出土于汉长安城的金带饰,不仅是古代匈奴族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同时还是汉代对外交流的真实物证。学生在感慨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古代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对当今对外关系的启发与借鉴。

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師通过德育内容的融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课下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教师进行交流,端正了学习态度,并惊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绚烂夺目。它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授课教师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以及深入心灵的文化自信。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以往在课堂中教师理论讲解较多,一部分学生反映单纯介绍文化知识的课堂较为枯燥。在经历了课程教学改革后,授课团队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将显性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隐性的价值塑造相结合,把深刻的德育教学内涵贯穿生动的文化知识讲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会在课下主动查找资料、翻阅古籍,用形象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富有激情且无比自豪地向他人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授课团队将“仁爱”“和合”“兼容”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谦虚友善、团结合作的意义。课程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课后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对于以前课程中独自学习、独自完成作业的情况,这种形式让学生能更多地换位思考,学会了聆听与体谅,增强了合作精神,明白在团队中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文化产业,2021(3).

[2]马超.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战略定位与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0(7).

[3]刘英燕.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浅探[J].文教资料,2019(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王叙雅

第四篇: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专题式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内容十分广泛,军事院校受专业设置、授课学时、教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由一个教员根据章节体系按部就班授课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学员第一任职的需要,实行专题式教学是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军事院校 传统文化 专题式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新颖务实,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根据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统筹兼顾,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员与学员共同的全面、系统剖析、探讨,主题更鲜明,难点、重点更突出,加深学员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导式、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使学员思路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但是组织者、指挥者,而且是参与者,与学员共同对热点话题、问题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课后搜集、分析、归纳学习资料,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背景

目前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驳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和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为主体,阐释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分析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风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变异的影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导致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另一类是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这类教材一般从中国历史分段、地理概貌讲起,导出中国文明的发展,然后分哲学思想、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类型进行分述,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员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要么是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兴趣索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识性的内容繁杂,传统的教学内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员“满堂灌”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枯燥、抽象的讲解往往让学员昏昏欲睡,课堂成为了教员的个人表演秀场,没有令学员激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员和学员激烈交锋的互动场面,教学氛围沉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三、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授,应该本着“择优务实”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学员感兴趣、对当今社会发展富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设置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专题系列,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得到突出体现,使讲授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强化人文精神对学员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门课程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制定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块的专题体系,通过考察中国文化生成演化的环境,阐释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归结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和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展望,结构清晰,各专题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颇成体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例与内容安排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又比较切合学员的求知需求,教学效果良好。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改革传统“一言堂”教学法提供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知识传授主体,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语言要求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研讨法,则是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师生合作”,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在课堂上既要给予学员话语权,允许学员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鼓励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肯定学员的积极参与态度,以激发学员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员课前提出讨论任务,分好讨论小组,指定组长,在组长的安排带动下,各小组分别搜集材料,组织讨论,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各派一名组员汇报发言,听完一位学员发言后,先让其他组的学员提问,本组学员予以回答,然后教员作出点评。随后下一组学员代表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旨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比较讲授,使学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课堂上为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可以举些生动的、现实的例子,寓教于乐,使学员在审美中愉悦心灵,锤炼心智。

(三)教员交叉授课,效果事半功倍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本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本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开展“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员在课堂上的疲惫感和焦躁感,为实现“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指导学员课后时间自学;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在军事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根据教材逐章逐节按部就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军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学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2]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学院学报,2004, 12

作者简介:

周云芳,1966年12月生,山东文登人,文学硕士。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出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不得不爱读诗经》、《正说中国帝王》等专著12部,发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新型素质教育观》、《哈军工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镜像中的世界:西学东渐多于东学西渐》、《关于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思考》等论文20多篇,参编《汉语修养与写作实践》、《大学语文》等著作教材10部。

作者:周云芳

第五篇:兵种学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反思

[摘 要] 武警院校在合训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首届兵种专业学员均在合训阶段上过这门课程,对此进行介绍,并结合教学经验对这门课程进行反思。

[关 键 词] 兵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反思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是我国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武警院校也在合训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首届兵种专业学员均在合训阶段上过这门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介绍,结合教学经验对这门课程进行反思。

一、武警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的总体情况

在武警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是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共设20学时,面向所有本专科学员开设(民族生开设30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经历了从普遍开设到部分开设的过程。从2012年起,武警院校开始开设这门课程,20课时,为本专科学员的选修课,内容采取专题式教学,工程大学偏向传统儒释道思想以及传统的制度,如兵制、选官制、婚姻制度等,警官学院由历史教研室开设,偏向于传统物质文化,如传统建筑文化等。学员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比较有趣。教员普遍反映这门课备课量很大,要做到深入浅出很困难。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兵种专业的教学实践

本课程开设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绪论(主要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成基礎)、宗法制度、儒家文化、道家和道教、佛教文化、传统婚姻文化、传统军事文化(军制)、传统科举制、易经文化。从内容看,教学内容比较深邃,涉及的话题非常大,仅有二十课时,还包括最后的一次随堂测试占用两课时,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材使用的是张万红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只选择部分章节讲解,大部分章节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教员不做具体要求。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讲授的办法,每一个专题两个课时,由于军制部分过于零碎、头绪繁多,且易与其他课程重复,有的教学班级没有讲解,改讲了《中国传统法制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在兵种专业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规划不完善

教学规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具体规定了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通识性的课程,存在先上课后订教学规划的情况,且将这门课完全规定为所有课时都在课堂讲授的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完全规定为考查课,首先从设计上堵死了课外实践的教学路径,无法借鉴驻地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其次由于不考试,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学员的重视程度难以提高。

(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原由地方大学编辑,军事色彩不浓,到2015年我们采用了军队院校统编教材。尽管教材有所改善,但教员对通识课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所谓通识课就是所有的学员都要学的,至少在专题讲解上都应该一模一样。具体到兵种专业学员,开课前没有具体深入学员队了解其特殊的学习兴趣,把兵种学员当成普通内卫学员来教,有些应该深入讲解的没有讲。比如宋代的厢军兵制中有与工化类似的军种,再如传统军事技术中有不少是运用化学原理的,这些在军事文献中均有记载,但主要是由于对通识课的片面理解,忽视了兵种学员的特殊需求,没有想起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不灵活

由于课程内容繁杂,专题讲解时间不足,在教学方法上教员采取了全程讲解的办法,教学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多媒体教学方法使用不足。且由于全程讲解,学员几乎不说话,教员难以了解学员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效率难以提高。此外,兵种合训学员驻地附近有大量的实地教学场所,如儒家文化的展示基地关中书院、佛教文化的基地法门寺、传统道家文化的著名景点西安都城隍庙、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上这门课时从教员到学员均未想到去实地观看,殊为憾事。

(四)教学测试不严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门选修课,在选修课必过的思想指导下,从教员到学员均对教学测试缺乏重视。一度采用教员出五个题目,学员从中自选两个开卷作文的方式,从测试情况看,出现了部分学员的作文缺乏新意、大量抄教材的情况。目前选修课必过的情况仍然存在,我们采取了增大课后练习作业难度的措施,大量采用不仅没有标准答案甚至网上都找不到答案的開放式问题,目的是督促学员结合所学知识发散式思考,从目前情况看效果较好。

目前,兵种专业合训阶段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已经基本结束,随着这门课程变得越来越有针对性,我们相信,它将更有助于兵种人才的培养。

作者:李岑星

上一篇:外国哲学论文下一篇:网络金融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