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前行的背景下,图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已经衍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上海是我国图书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下分析上海文化产业现状及特点,以文化消费视角从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运营模式及数字化方面,提出推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1:

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计量模型对云南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与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更高。

关键词:云南省;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实证分析

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属于较高层级的精神文化消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物质层面的消费,消费者才会考虑更高一级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对象。现代营销学的观点认为,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所生产、提供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由此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作为基础和动力;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越高,越能促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目前大多数研究表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如,屈学书和黄解宇从山西省文化消费、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资与山西省GDP 的关系出发,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文化消费相比文化投资对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效果,从而提出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应先从文化消费入手,通过文化消费来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1]。陈南岳,全少华等,通过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文化投资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文化投资更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促进文化消费需求入手,通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协调增长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于泽,朱学义也是用相同的计量模型,利用地方经验数据得出相似的结论[3]。

自云南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撑。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35亿元,占到了当年云南生产总值的6.1%,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然而,在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迅速递增的同时,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931.4元,仅占家庭人均总支出的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云南省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随收入稳步增长,但占生活总消费比例偏低。由恩格尔定律可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全部支出中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比重会下降,而用于文化娱乐等其他方面消费的支出则会逐步上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开始至今,云南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6%左右;家庭人均收入也保持每年13%左右的稳步增长态势。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为其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1998年至2012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皆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而增加。如表1所示,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为1434.3元,与2008年的732.95元相比,四年之间增长了近一倍。

图1 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例

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发现,自1998年至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的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文娱用品消费和文娱服务消费之和)虽然整体有所增长,但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如图1所示,1998年的占比为6.79%,2012年的占比为6.71%,相隔十四年几乎没有变化,但期间各年占比存在一定波动性。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横向对比,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金额为931.4元,比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 乐消费支出数少了282.6元,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较为靠后。

(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改变

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可以把文化消费区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后者则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4]。据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城镇居民趋于“学习”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下降之势,而趋于“休闲”的文化娱乐消费则呈现上升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如表1所示,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文娱用品消费和文娱服务消费之和)支出数逐年增长,同时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03年起,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下降趋势明显,而文化娱乐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不但呈现上升的趋势,甚至超过了教育消费的占比;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比上升较快,且逐步超过了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部分的支出比。这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完善,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以及文化服务的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同时,随着近年来政府加强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拓宽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此外,随着近年来文化旅游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休闲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家庭在闲暇时间的消费首选,从每年旅游黄金周的火爆情况可见一斑。

(三)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逐年拉大

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教育以及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结构和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有必要单独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均逐年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文化消费差距也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如2008年至2012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分别为10148元、11055元、12113元、13854元、15658元;文化消费差距分别为564元、621元、808元、1110元、1145元。这表明,云南省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缺口。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二、实证分析

目前,“居民的文化消费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观点已经通过相关学者的定量数据分析得到肯定。但在前人研究文献中,并未分别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文化消费指标、文化产业指标的选取上,各研究文献也存在一定区别:如屈学书选取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作为文化消费指标;于泽、陈南岳均选择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包括教育、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消费指标;其次,这些学者的研究均选取GDP作为衡量文化产业的指标。

经验数据的合理选取对实证结果的可信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重新对经验数据进行了筛选:以文化文物机构总收入作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以城镇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之和作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衡量指标;以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作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衡量指标。经验数据通过《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来,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作为自变量,分别用TCC和VCC表示;选取文化产业为因变量,用CI表示。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将三个变量分别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nCI、lnTCC、lnVCC来表示。

首先,对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从该模型回归结果的R2和F统计量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从回归系数可知: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云南文化产业增加0.75个百分点;云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云南文化产业增加1.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比云南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有效。

由于本文仅考虑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是否有促进作用,对其他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暂时不做考虑。因此,实证模型中并没有加入其它解释变量,从而可能导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指标的关系研究忽略了其它促进因素指标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云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都是明显的。

三、结论和展望

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8~2012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以及二者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影响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更高。

随着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同时,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还是其他文化产品、服务企业等大多集中在城市等原因,导致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较为偏低且单一。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云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空缺,具有一定的促进提升空间。

因此,云南省应当注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多开发和提供适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协调增长,这将有利于云南省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1Y090)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屈学书,黄解宇.以文化消费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J].2008(4)

[2]陈南岳,全少华等.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6)

[3]于泽,朱学义.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消费经济[J].2012(5)

[4]仝如琼,王永贵.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商业研究[J].2010(3)

作者:杨佳佳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析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前行的背景下,图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已经衍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上海是我国图书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下分析上海文化产业现状及特点,以文化消费视角从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的内容制作、运营模式及数字化方面,提出推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图书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图书文化产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图书文化产业,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尤其是上海提出全民阅读的理念后,上海的图书文化产业得到各方的支持与关注[1]。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的商业属性日益凸显,其生产、销售、消费密切联系。使图书不单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更是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产品,有着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消遣休闲的功能,并且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产业即图书文化产业。在当今上海市民全民阅读的氛围下,上海市民对文化消费空前高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现状与特点

在文化消费背景下图书日益成为人们的精神消费品,“读书即消费”,图书在承载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功能——文化消费,图书的生产、销售、消费完全市场化,图书演变为一種文化产业,上海作为国内市场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其图书文化市场在生产、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产业化特点明显。

首先,在图书生产环节,上海图书文化产业主要表现为图书内容生产以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依据,生产周期短,模式化加重。由于读者的阅读属于浅显阅读,要求内容通俗易懂,条线清楚,内容标题化,轻松愉悦,不需要深度思考太费精力,使文化消费者能用最短最直接的方式得到内容信息。在生产周期中,图书产品生产周期缩短,时效变强,图书与报纸、期刊杂志在一些具有时效性事件上越来越相近。图书产业为了获得快速的经济利润,操作周期也越来越短,制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在图书的生产模式上,图书产品的个性化逐渐模糊,可替代性强,图书产品越来越模式化,开始显现商业化流水作业的特征,图书产品往往千篇一律,同质化强。

其次,在图书销售环节,上海图书市场侧重策划宣传,以促进图书文化产品的销售。上海图书文化市场近些年由以往的以作品吸引读者逐渐走向通过人为的宣传和造势,推动图书产品走向消费者,并推动着某种文化思潮的发展,进而达到销售的目的。在我国主导文化思潮不会变革和反复的情况下,上海图书市场开始逐渐由一批文化出版精英通过造势和炒作,推动某种文化思潮,进而引导读者去关注作品,达到图书产品的畅销。图书产品的销售还带动着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图书文化产业的销售在影响其他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被其他文化产业所影响,这是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很重要的现象[2]。

最后,在图书消费环节,文化娱乐性消费成为图书产品消费的主要内容,图书产品消费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必要途径。在当今社会,阅读行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乘客在地铁上为了缓解旅途的疲惫可以阅读,午后休闲也可以进行阅读,甚至厕所内也可以阅读,阅读成为休闲娱乐行为的一部分,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商品交换行为,消费者为了获得精神文化娱乐购买图书产品,已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在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者占据了图书文化消费的至上权力,消费者的内在休闲娱乐需求决定了图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娱乐性文化消费成为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

二、文化消费视角下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第一,在内容制作上,由于消费者对图书文化产品内容呈现大众化,品种呈现多样化,因此在内容制作上要以文化消费的视角注重亲民性和多样性,发挥引导力。图书文化生产内容,首先,要更注重亲民性,对人群要做偏好统计分析,尤其应将经典文化产品以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加工制作;对于文艺类娱乐图书文化产品中偏重于过分偏重大众偏好的图书文化内容政府应加以管制,防止偏大众化题材的图书文化产品内容泛滥化和劣质化,使上海图书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其次,对于大众题材的图书文化产品要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开拓各种类别的图书,内容上更考虑对大众喜好题材的素材进行,结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性在各种类别的图书中进行创作,以满足消费者对每类图书文化产品多样化的广泛需求。再次,要注重创新,开发精品图书文化内容,在满足消费者对内容大众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发挥图书文化产业的文化引导功能,引领消费者文化消费心理和品味要趋向积极和正向,引导读者提高阅读品位。

第二,在运营模式上,聚焦文化消费视角,注意树立品牌,用法律保护品牌图书,运用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方式。由于图书产业中知识、学术型和休闲娱乐类图书文化产品占有绝对优势,学历深造类、休闲娱乐类及教育技能培训类图书文化产品增幅较快,上海图书文化生产企业如果想在这种产品市场中保持竞争力,注意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更要注重生产质量,要防止图书文化产品的同质性和浅表化,要在同行业中做特色,在图书文化产品的内容、版面设计、纸质选择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树立消费者对自己出品的图书文化产品的信任。对于具有图书文化产品品牌的出版商要注重维护自己的权益,尤其是休闲娱乐类图书产品,由于需求大,增速快,出版创作高,但是内容创意效仿度却很高,出版商要借助法律保障品牌图书产品的原创不受侵犯,维护图书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4]。此外,图书文化产品在运营中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在销售渠道和营销途径上注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于消费者对于自身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视,基础教育类和高等教育课本类图书文化产品保持刚需,增速也较快。因此,对于这类图书文化产品要注意线下购买群体,注意印刷质量、纸张手感等实物感受品质。而对于文艺娱乐类图书文化产品主要是消费群体是中青年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大多是线上购买,因此在销售运营中要注重电子图书产品的制作,以及电商营销方式,促进上海图书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三,在出版形式上,关注文化消费趋势,顺应图书文化产品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探索图书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式。从上海市图书文化需求现状可以看出,图书文化产品趋向数字化,纸质图书文化产品数量下降。因此,上海图书出版商应加大传统图书文化产品向数字化的转化,加强对数字出版、网络技术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加强对国外企业的数字技术学习与合作,从出版企业内部各个部分数字化知识普及着手,深入研究与科学规划,积极高效地推动上海图书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方向发展[5~6]。

参考文献:

[1] 肖燕春.我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政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2] 安静.大众文化消费背景下我国图书传播的变化与发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5.

[3] 张静.探索媒介融合视域下图书产业的发展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8,(8):216.

[4] 王艳.图书出版的品牌化建設之路[J].新校园(阅读),2018,(5):183.

[5] 满艺.“互联网+”时代图书营销模式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7,(10):72-74.

[6] Margaret K.Merga,Saiyidi Mat Roni.The influence of access to eReaders,computers and mobile phones on children’s book reading frequency[J].Computers&Education,2017,(109).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ghai Book Cultur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YUAN M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oct: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the book as a cultural carrier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has been derived as a cultural consumer product and become a part of the market economy.Shanghai is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important bas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nghai library culture operating grey model for short-term prediction,in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Shanghai book content production,operation mod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digital aspec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book 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Shanghai book cultare inclustry;cultural consumption;book cultural proclucts

作者:袁敏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论文 篇3:

长春市提升文化消费水平路径

摘要:提升长春文化消费水平是推动长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提升长春文化消费水平应从文化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着手盘活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完善文化消费促进政策,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建立文化消费供需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供需错位问题;加强宣传力度深化文化认知,增强居民文化消费内驱力。

关键词:长春市;文化消费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8.04.011

改革开放40年来,长春市基本形成促进文化消费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造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有口碑的文化消费品牌,探索出有长春特色的促进文化消费新模式。提升长春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推动长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制约长春市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长春市文化消费有了显著增长,但依然滞后于消费总量增长,消费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

●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目前,长春市文化消费存在着严重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文化精品缺失使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较少,文化服务缺乏个性化,很多潜在消费需求没有转化成现实消费,抑制了文化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市场供给的低水平文化产品和服务无法获得居民的认可,难以激发居民的消费欲望,导致大量过剩,造成极大浪费。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严重影响了长春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

●文化产品价格偏高抑制居民文化消费

目前,文化产品价格偏高是阻碍长春市居民文化消费的一大障碍。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书价、电影票、演唱会的门票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价格过高,超出其承受能力。书价、电影票、演出票的实际价格远远超出居民对文化产品的心理价位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出现政府有文化补贴活动时积极购买,文化消费大幅提升;而平时没有文化补贴时,文化消费额度直线下滑的现象。相关的补贴往往只是一时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文化产品价格偏高抑制了居民文化消费欲望的释放,不利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要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需降低文化产品价格。

●良好的文化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影响,大部分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较为保守,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化消费作为软需求,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文化消费不是消费而是浪费。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大部分人会将经济盈余储蓄起来,因而抑制了文化消费支出。与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相比,长春市居民尚未形成花钱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主动享受文化消费的意识不足,减少了文化消费支出。目前,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并没有随着居民收入增加而大幅提高,说明居民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同时,由于长春市对文化消费在舆论导向、公益报道、产品推广等方面宣传力度不够且宣传路径单一,导致居民对一些好的节目、好的活动不够了解,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偏低,尚未形成崇尚文化消费、享受文化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阻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二、提升长春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

●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顺应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供給侧着手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创作文化精品,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释放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首先,盘活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打造文化品牌,以此推动文化消费。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生产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加强精品与品牌建设。依托长春良好的文化、人才和科技优势,努力创作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原创文化精品;盘活长春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其亲历性和体验性,使特色文化创意化,利用中国长春电影节、汽车节、冰雪节、雕塑展等文化展会的知名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政府应加大对原创动漫企业、品牌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同时积极构建有利于多出精品的激励机制,提升本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产品升级,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其次,把握文化消费趋势,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升文化消费的关键是要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努力使长春市的动画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加速“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再次,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服务性消费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长春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等与文化结合的服务性消费,在服务业发展中增加文化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首先,增加居民收入,夯实文化消费基础。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政府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出台鼓励创业的激励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促使居民创业致富。以创业带动就业,保持收入稳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政府应降低居民和家庭税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居民有能力进行文化消费。其次,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价格,促进文化消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品价格机制,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监管。针对当前长春文化市场上一些价格虚高的演出,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长春市应通过对文化企业实施金融创新,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和融资成本,从而降低文化产品价格。同时加大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补贴力度,对图书等大众文化消费品给予直接补贴,降低文化产品价格;推出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层次消费能力的居民需要,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完善文化消费促进政策,改善文化消费环境

加强文化消费市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文化消费相关法规,制定激励文化消费有效机制,加大政府对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将对文化企业、文化消费场所的直接资金支持转变为针对文化消费领域的税收优惠支持,精准施策实现由直接补贴文化经营单位向补贴居民文化消费转变,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政府应积极构建文化消费评价体系,严格区分娱乐文化和高雅文化并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激活并引领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上海市为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对公益演出进行补贴,为广大居民提供能够承受的低价票,培育居民艺术欣赏习惯的做法值得借鉴;文化消费受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制约,因此政府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控制教育、房产、医疗等刚性消费的增长速度,减小对文化娱乐消费的挤压,从而更好地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空间,制定和完善文化消费相关法规,更好地保护文化消费者权益。

●建立文化消费供需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供需错位问题

造成无效供给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好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调查,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长春市缺乏把供需双方有效结合起来的文化产品供需平台,导致丰富的文化优势资源没有充分转化为有市场吸引力、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对此,政府应积极引导,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好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把握居民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及时准确发布文化产品供需信息,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文化消费供需矛盾,增强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定期举办文化产品交易和促进文化消费活动,逐步打造对供需双方产生强大吸引力、有强大影响力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智慧文化消费平台,更好地引导居民进行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加强宣传力度深化文化认知,增强居民文化消费内驱力

目前,影响长春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者文化鉴赏力不足,对文化产品了解不够。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电视、报纸、微信、移动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文化教育活动,加大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长春文化资源,加大对长春地方历史文化的宣传,在公汽、街道、互联网展示长春特色文化,对居民文化消费进行积极引导,提升人们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鉴赏力,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构建文明健康的文化消费生态,遏制庸俗浮华的消费倾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消费氛围,增强居民文化消费内驱力,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自觉性,实现居民文化消费由自发性向自觉性消费行为转变。

作者简介

赵延芳,中共长春市委黨校资政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哲学与城市文化。

责任编辑 王宝珍

作者:赵延芳

上一篇:农村义务教育下一篇:旅行医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