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运作模式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深刻把握“健康中国”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探索构建一体化运行模式是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包括教育要素整合、教育阶段衔接、教育关系耦合、教育学科融合,外在实现形式是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师资、评价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系统研究、完善制度保障、推进基础建设以有序推进一体化模式的运行,这对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运行模式;推进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了明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成为了2016年至203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行动纲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学生心理疾病检出率以及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担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热切关注。但由于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相对独立,不同学段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体化整体设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脱节的现象[1]。中小学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衔接性不强或重复建设等问题[2];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教育内容脱节、教育途径失衡[3]。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防治和持续跟进,心理疾病以及心理危机极端事件不断发生。而且,我国学术界关于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2019年,俞国良等学者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他认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要强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横向要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3]。

因此,要破解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素松散、阶段脱节的难题,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运行模式,通过把握内部逻辑结构和外在实现形式双重维度,厘清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核心概念,明晰该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实现形式和推进路径,从而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结构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快推动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转变,构建起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运行模式。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现了教育的整合趋势,一体化的本质在于统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从而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亟待通过形式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外延一体化来实现教育要素整合、教育阶段衔接、教育关系耦合、教育学科融合(如图1所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体化:教育要素整合与教育阶段衔接

首先,教育要素整合,形成整体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体系和系统工程,包含众多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只有对各组成要素进行结构化设计,才能将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并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涉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目标、课程、方法等,辅之以社会、家庭等组成要素。在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进行整合已有大量的探索,如构建平台保障、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教育教学“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4]。从目标体系、平台体系、预警体系、活动体系、档案体系等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要素整合,对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等多级教育力量进行整合,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区主动参与”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网络体系[5]。对心理健康教育要素进行整合,关键是要厘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使之既能发挥要素的独特作用,又能产生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要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从而发展其品格、智力、体质、个性等为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资源整合成为一体,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育全人、全育人,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其次,教育阶段衔接,强化教育整体。心理健康教育阶段的衔接,是指大学、中学、小学各阶段教育工作的衔接,特别是各阶段之间的过渡协调。阶段衔接既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重要方面,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发展是连续的,但心理健康教育却因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呈现相对独立、彼此隔离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断裂现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学生心理危机呈多样化、逐年增长趋势,学生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各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压力大增,工作开展的针对性、连续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教育阶段的衔接,既包含了大学、中学、小学阶段之间的衔接,也包括同一学龄段教育周期、教育主题之间的衔接和延续。要加强教育阶段的衔接,必须充分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着眼于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研究和设计,着力解决实践中产生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入学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档案追踪制度、制定具体衔接措施等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衔接。这样,既可确保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阶段之间有效对接,实现教育的循序渐进,也可让教育对象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顺利过渡、快速适应,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关系

耦合,构建师生教育共同体

教育关系的耦合,主要是指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耦合。这不仅要整合教育要素、衔接教育阶段,构筑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外部框架,为了确保工作效能,还必须加强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耦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特点的契合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契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育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外在教育刺激与内在心理反应相互耦合的过程。因此,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必然要促进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耦合,这是教育一体化深度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必须促进教师引领与学生参与的良性互动、教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供给平衡、教育方式与学生特点的高度契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的耦合,还必须在教育中确立“双主体”理念,激活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动力,开展“双向”建构,推动师生教学相长,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向学生学习,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影响教师。

(三)心理健康教育外延一体化:学科教育

融合,实现大教育格局

学科教育的融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更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要与“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大教育背景相融合,提供系统连续的一体化服务,与其他学科教育一起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功能,为学生接受其他学科教育、参与其他教学活动奠定心理基础及提供必要条件。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也必须遵循心理学原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门类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效率,反过来又会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课程健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水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阶段与对象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外延关系紧密统合成为一体,实现形式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外延一体化,才能不断释放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实践“三全育人”的有效示范。一体化建设统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教学辅导干预等多种教育方式、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三全育人”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外延一体化建设,必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外在实现形式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对于主要健康问题,要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完善一体化服务,在推动一体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有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确保心理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切实减缓。因此,必须立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学生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心理健康工作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探索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方式一体化、师资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体化:体现全面发展与阶段发展相统一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体化,就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要求、学生特点、现实问题,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体化的形成机制、功能特点、作用发挥进行研究,形成大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一致认同、共同遵守的以“促进个人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普适性目标,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符合学生各阶段发展任务和身心特点”的具体目标。基础普适性目标和具体阶段性目标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普适性目标,体现了一体化的整体框架,是各具体阶段性目标有序排列、紧密衔接的自然逻辑;具体阶段性目标,根植于基础普适性目标,又具有阶段的特殊性,是一般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体化的前提要件。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普适性目标,是学校教育各学段的共同基础性目标,必须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总体目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各阶段要立足基础性目标,进一步聚焦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明确定位,设置具体目标。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认识心理现象,着重启蒙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活泼开朗、天真淳朴的心理品质;中学阶段,要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培养自我接纳、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大学阶段,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培养理性平和、人格健全的心理品质。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倡导分年级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学段目标指导下,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问题,进一步细化教育教学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体化:贯穿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主线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以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内在特征为基础,结合现实实践条件,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活动主题。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素质的八种心理特质:自我概念、人际心理素质、坚韧性、弹性特质、情绪性、社会期许性、生活信念、健康信念[7],基于此,可以将自我意识与人格教育、生涯规划与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与情绪教育、生命意义与健康教育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体化,是在基本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聚焦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需求,进一步突出心理健康知识点、心理健康水平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让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体化的设计范畴中,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特性。

关于“自我意识与人格教育”的内容设计。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自我意识与人格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其中与学龄阶段密切相关的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初期(4-7岁)、学龄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在此期间,学生陆续要解决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在小学阶段,启蒙自我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自我在学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中学阶段,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自我认同,包括身份认同、性别认同、角色认同等,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8],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大学阶段,就是要强化心理自我教育,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我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

关于“生涯规划与适应教育”的内容设计。生涯规划与适应教育的主题是促进学生学会规划学习与生活,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社会、家庭的要求。小学阶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角色和学校角色,结合小学生规范理解角色的行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要求,完成从家庭到校园的转变。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生涯探索,培养学生生涯选择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应对升学考试压力。大学阶段,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职业理想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资源优势,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从学业到职业的心理转变。

关于“人际关系与情绪教育”的内容设计。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类别,而情绪的发展则经历了体验情绪、觉察情绪、调整情绪、控制情绪等阶段。小学阶段,要侧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同伴交往能力,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让学生具备人际交往的初步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多种人际关系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要设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如亲子关系中的依赖与叛逆、同伴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与挑战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要进行抗挫折、耐压力教育,进行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训练。大学阶段,全面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友情、爱情、亲情,帮助学生提升发展亲密关系和理性情绪能力。

关于“生命意义与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生命意义与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学生各个阶段直至人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领悟生命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提升心理健康素质的手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小学阶段,要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各种形态以及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中学阶段,要结合生理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积极的价值追求,增强生命的韧性,教给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方法,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大学阶段,要进一步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引导学生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开展生命哲学教育,探讨生命与死亡的重大意义,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体化:实现阶段差异化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辅导、预防干预“四位一体”,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体化,要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的不同,灵活使用教育方式及其组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辅导、预防干预这四种教育方式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又因功能的不同而对不同对象发挥作用。课堂教学,面对全体学生,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调控方法与技巧,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思维;实践活动,主要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感性体验,训练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锤炼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咨询服务,主要针对部分有心理需求、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预防干预,则是针对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强制性的教育措施,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位一体”教育方式应尊重各个学龄阶段学生的差异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与学龄密切相关的有两个阶段:一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或熟悉的经验进行思维;二是形式运算阶段(11-14、15岁),儿童能运用符号系统地去处理各种抽象的事物和关系。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方式的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具体包括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课外活动、亲子活动等形式;课堂教学中,辅助以直观教学、视频教学、课堂游戏等主要形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实践活动、咨询辅导为主,具体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增强学习效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做实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一体化: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

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力量。因此,一体化建设必须解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联系和沟通的问题,必须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了解,构建育人共同体[5]。要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资质和准入资格,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跨学段一体化培训力度,在目标设定、内容衔接、方式方法创新、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衔接性培训[9],不同学段的教师可通过集中学习、相互交流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全局观,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掌握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此外,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课程健心”的机制下,开展跨学科教师培训,强化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方法。着手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就必须推进全员育人。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定期、系统地培训,不断提升所有课程教师、班主任、教育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强化全体教职员工履行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义务,全员践行以仁爱之心关心爱护学生,以真诚态度帮助服务学生,以专业学识传道授业学生,以健康心态积极影响学生。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功能互补、协同育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失当,易导致孩子品行不良,给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增加难度;社会环境风气不好,又可能使家庭和学校教育事倍功半。因此,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衔接。

(五)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一体化:形成整体评价考核体系

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工作保障机制、工作模式的整合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发展特点的契合度等维度研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形成大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一致认同、共同遵守的基础性工作评价指标和“符合学生各阶段发展任务和身心特点”的阶段性评价指标。对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履责评价,要评价决策部署、推进一体化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对学校进行评价,则要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育人实效,对重点工作进行督促;对教师进行评价,需要考察教师心理育人的参与情况,考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一体化工作设计及组织实施情况等。

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评价,必须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水平、情绪状态等。同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选择、修订或设计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量化考量,坚持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充分发挥心理评价的育人功能;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价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心理成长历程,促进不同年级阶段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推进路径

基于“健康中国”理念视角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应对不同学段常见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为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系统研究、完善制度保障、开展基础项目建设,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运行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实现重点难点突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推进一体化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领导保障,教师党员要主动担当、带头攻坚,积极破解一体化建设中的难题,特别是在多部门联动、多学科教师协作等方面要主动作为,对一体化工作创新改革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其次,在国家层面上要强化教育管理部门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与配合,做好顶层设计[9],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充分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判、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局性统筹规划设计,成立专门统筹机构,配备专业人才,畅通学校、家庭、社会沟通渠道,联接大中小学各阶段,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对一体化工作进行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机构也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谋划,在加大投入、增强师资、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的一体化设计,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及健心育人的实效,同时加强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阶段学校、社会服务机构、家庭的沟通衔接,加强学期初心理适应教育、学期末学生心理梳理引导工作、入学初过渡性心理健康教育、毕业前生涯探索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纵横贯通、上下联结。

(二)开展系统研究,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科学研究是开展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法。具体而言,可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构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内涵、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运行机制。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的现状进行研究,解决推进一体化过程中的现实性问题。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一体化工作水平,总结一体化工作经验,探索影响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方法与模式进行研究,解决一体化的实践性问题。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模型,明确实施路径,开展实效评价研究,提高一体化工作的实效性。

(三)完善制度保障,形成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长效机制

制度是工作实践的具体遵循。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应遵循教书育人、人才成长、社会发展规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一体化建设,有效突破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隔离状态[10]。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工作制度的梳理和研究,对一体化相关的工作制度进行汇编,强化现有工作制度在一体化建设上的优势。其次,创新现行工作制度。在宏观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出台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对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等进行要求和规范。中观层面,地方区域要出台推进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内容,对保障措施提出要求,对工作考核设定标准。微观层面,完善具体工作制度。如师资培训制度,要求大中小学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必须参加集中培训和交流,必须修满一定课程学分;项目合作制度,要求区域大中小学每年必须通过项目合作、联合举办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心理档案制度,要求必须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把心理档案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参照;心理转接制度,包括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医疗机构转接的制度、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转接制度、跨学段转接制度等。

(四)开展基础项目建设,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进行定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一体化”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改革创新,在基础项目建设中进行定点突破以实现稳步推进。首先,开展一体化教材建设。从一体化的整体布局出发,设计开发各阶段、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教材;要组织专家教师团队,集体研讨确定大纲,统筹分工各司其职,统一汇总与统一定稿;确保教材成为一个“系列”,确保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确保教材适配对应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开发一体化教育工具。开发本土心理测量工具,有效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使用的大多是国外开发的量表,并且主要适用于成人,因此,开发系列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学生的心理测量工具,满足各学段学生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研发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标准,对系统的一体化工作进行指标化、标准化,形成一体化工作指导手册,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建设示范基地。在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初期,选定一定的区域进行示范基地建设,先行先试,积累改革经验;采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相关学校、相关部门参与的形式进行探索性建设,通过建设与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积累先进经验。通过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基工程”,必须协同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政府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8):108-114.

[2]王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实践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4.

[3]文红.中学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4.

[4]冯桂梅,唐宁,陈洪斌,等.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5):348-349.

[5]王莉,于巧锡,朱苏榕,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以常州市为

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75-80.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241-247.

[8]俞国良.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3-80.

[9]韩震.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进程的理念与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4-5.

[10]谈传生.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为青少年快乐成长护航[N].湖南日报,2020-02-02.

上一篇: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绘本教学认知发展下一篇:重点审计事项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