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SCL-90和自编问卷对四川渠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测试和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筛选有效问卷329份。结果显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抑郁等几方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1:

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8所学校542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不同性别和工作单位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少数民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和城镇教师,但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 职业压力、自身人格特征是影响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精神卫生;职业卫生;人格;回归分析;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0.01);E,L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值均<0.05)。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0.01),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15]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56-61.

[16]陆昌勤.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7.

(收稿日期:2009-02-12;修回日期:2009-03-23)

作者:韦磐石 张 军 赵 燕 张 翔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摘 要: 为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SCL-90和自编问卷对四川渠县中小学教师进行整群抽样测试和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筛选有效问卷329份。结果显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不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抑郁等几方面。

关键词: 西部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四川渠县

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特别强调教育公平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其前提之一就是了解中小學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维护建议,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以更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自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配备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普及程度不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因此,重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改善教师教学成效,提高西部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以渠县中小学教师为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渠县8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根据该县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学校分为两类(一类为城镇学校,一类为乡级学校)。抽取一类学校4所:渠县外国语学校、渠县流江中学、渠江镇第六小学、天星镇第三中心小学;二类学校4所:河东乡中心学校、板桥乡中心学校、渠南乡中心学校、渠北乡第二中心学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应和结构效应也较好”。①该量表分为10类因子90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其他(7项)。根据症状分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采用5级评分制。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第三部分是自编的访谈提纲。主要了解被试对心理健康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程度。

1.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回收率92.25%。筛选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89.1%。

1.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采用SPSS17.0将此次调查所得数据与全国成人常模进行对比,可见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的检测结果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X±SD)

注:*P<0.05,**P<0.01,***P<0.001下表同。

在调查的九个因子中,除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之外,其它八个因子及总均分、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与2006年桂祈蓉的研究结果类似②。其中,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全国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3.讨论

当单项因子均分(X)大于2时,即视为阳性表现,具体又分为轻度(2≤X<3)、中度(3≤X<4)、重度(X≥4)③。从总均分来看,329名教师中,阳性症状有78人,占总数的22.5%,即:在此次调查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2.5%。其中,轻度症状有40人,占10.8%,中度症状有7人,占2.3%,重度症状有31人,占9.4%。

从单项因子来看,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数的25.7%,其余依次为: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

表2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

调查表明,渠县教师躯体化症状显著。“躯体化症状是指器质的不适症状,即感到身体不舒服,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以及其它系统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肌肉酸痛、背痛以及由焦虑引起和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的表现④”。

本次调查发现,渠县中小学教师强迫、敌对、偏执阳性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7%、21.4%、18.3%。“强迫指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的、没有价值的想法和行为等,另外还反映一些一般的行为认知障碍;敌对主要表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具体体现为脾气不可控制地爆发、摔砸物品和厌烦等;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⑤”。

教师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压力。一直以来,教师职业一直被冠以一种写意的、近乎虚拟化的修饰,诸如“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一旦选择并接受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尽量想办法满足社会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并常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掩饰起来,形成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二是外界对教师期望值过高所造成的压力。“为人师表”几乎是社会对于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呢?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警醒自己,造成教师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对人对己都要求苛刻。

在自身的角色压力和外界高期望的压力之下,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有:(1)强迫型人格。这类教师的脑子里始终盘旋着自己的某种想法,对人对己要求苛刻,要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不能灵活变通,很难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刻板守旧;(2)敌对型人格。这类教师情绪易冲动,自制能力差;(3)偏执型人格。这类教师喜欢用一种敌对的视角看待问题,敏感且多疑,对别人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包容态度,一旦与学生发生冲突,便以一种强硬的作法对待学生。

此次调查还发现教师不良情绪明显,有抑郁症状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22.8%,其它依次为焦虑(18.7%)、恐怖(12.5%)。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尤其当前强调素质教育,也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要获取各种信息已经相当便捷,想知道什么,“百度”几乎无所不能,这就打破了以前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崇高认识,教师代表知识的权威形象正在不断地丧失。加上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等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不断增加。

4.建议

4.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调查中发现,渠县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不甚了解,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把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些症状归结为“性格”的原因,认为这是一个人情感、诉求的不同表达方式,把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教师归结为“性格怪异”。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幸福,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更关系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并贯穿到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去,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调适技能。

4.2在教育管理体系上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体系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教师并对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系统。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体系上的重视程度,制订一套着眼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管理体系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特别是对教师直接的管理者——校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要积极建立教育监督系统和教师申诉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民主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予以反馈意见。

4.3引导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维护能力。

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外部因素建设的同时,帮助教师培养心理自我维护能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情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新经验;对人对己不苛求,抛弃凡事要求完美的观念,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锻炼自己,增强自我价值感;形成善恶分明又有一定弹性和张力的道德观念,须知道德观念缺失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偶尔犯的一些小过错耿耿于怀,无法开怀,也是不健康的;学会在工作中享受各种愉快的体验,以此化解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

注释:

①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②桂祈蓉.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1.

③④⑤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192,193-194,193-194.

参考文献:

[1]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2]宋兴川,刘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2.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4]黄希庭,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5][英]戴·冯塔纳,杜殿坤编译.教师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张娅琴 刘宏玲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受重视。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才能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为中小学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指导策略。吉林省汪清县所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近半数的教师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相应的多少出现一些的问题,健康指数分别是:22.13%的教师表现为轻度症状,2.19%的教师表现为偏重症状,1.23%的教师表现为严重症状,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高,尤其在生理、心理和环境这些领域的生活质量较差。

一、产生不健康心理的状况分析

1. 身体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发现:近半数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身体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喉咙有梗塞感的轻微的占30%,中度的占16.7%,偏重的占10%。感觉身体某些部位软弱无力的轻微的占23.3%,中度的占26.7%,偏重的占10%,严重的占6.7%。感觉到自己的精力下降、难以入睡、恶心、或胃部不舒服的轻微的占33.4%,中度的占13.1%,偏重的10%。还有一些教师经常心率加快,呼吸困难,说明多数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2. 部分教师工作状况不佳。责任心不强,不能养成做任何事情后必须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如自来水跑水在学校中经常发生,学校领导反复强调教师下班走之前必须检查本班的自来水龙头是否关闭,灯要关好,门要锁好等问题。但还是有一些教师把领导的话置之度外,未及时检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有的教师在学生作业批改上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出现严重的教学失误。

3. 多数教师处于精神疲劳状态。如在遗忘症调查中,有33.3%的教师头脑出现轻微的遗忘症状,26.1%的教师头脑出现中度的遗忘症状,有20%的教师头脑出现偏重或严重的遗忘症状,还有教师睡觉不踏实,精力下降等问题的出现都显示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4. 教师感觉工作有压力。在作为一名教师,你感觉是否有压力调查中有32%的教师感觉压力非常大,有36.9%的教师感觉压力比较大。调查8名班主任中就有4名选择压力非常大,3名选择压力比较大。这说明中小学教师中班主任普遍感觉工作有压力。

二、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必须寻找原因,探索对策,以防患于未然。引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内部的身心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

1. 身体因素。由于教师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工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病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正常工作中,久而久之就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2.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1)来自自身压力。很多教师都希望自己把工作做得最好,做一个成功的人士,所以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但人与人能力和所教的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有的人用了十二分的努力却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人只用了八分的努力却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因为教师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有时你付出的劳动和学生考试成绩并不总是成正比的,久之,教师就会错误的分析,感到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的,认为自己无能,内疚、自责、悲观厌世,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出现心里健康问题。

(2)来自家庭压力。很多教師在家里是家庭的顶梁柱,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均由他们去处理,尤其是中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老人需要赡养,儿女要上学、找工作,这些事情消耗了他们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忙里忙外,精神上身体上都得不到充分休息,严重的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⑶来自学校工作的压力。教师工作是很难做的,学校领导考察教师工作能力的大小,直接与工作业绩挂钩,而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不一定从教师自身的能力、学历和工作量的大小来决定反映出来的,而是要从学生间接的反映出来。由于近年来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网络时代的跨进,多数学生上网成瘾,网上聊天,打游戏,玩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事情,网恋事件频频发生。现在的学生实在是越来越难教,说服力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家校配合起来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大多数学生处于不爱学习文化课,甚至不学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理解吃透。而学校为了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在每次考试后学校都要进行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低分率的评比分析,这就让教师们倍感压力,怕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好,怕班级的学生出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老师们每天在心惊胆颤中度日。总之,太多太多的考试,太多太多的事情,太多太多的操心,这一切一切的担心,让教师们的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势必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3.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少教师往往心力交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三、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保持教师的健康心理,犹为重要。鉴于教师队伍目前反应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和寻求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方法与对策。

1. 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教师是人,不是机器,也需要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她)的家庭也许正面临着孩子上学或就业问题、老人卧病、爱人下岗等忧虑,他(她)们也渴望成功,渴望展示自我。实际上,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感到工作压力大、心理受挫,从而产生种种不良的心理体验。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机制,把关心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一道纳入学校的管理目标,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有轻松的心情、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

2. 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

3. 提供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长期来,教师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个体劳动性质比较突出,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展示和专业成长。在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校领导要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行为,要把创造并提供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教师道德提高和专业成长,做为学校领导的首要任务,要把主要的时间、精力、经费投入到帮助教师成长当中去,自觉充当教师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教师共同成长。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优质课、教坛新秀、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让一线教师有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流通信息渠道,开阔视野,不断充实自我,促进成长。

4. 提倡教师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進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而没有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弥补。

5. 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治疗能提高教师的理解能力,使他们和学生、同事一起工作的更好。同时要鼓励教师学会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

总之,教育任重而道远、刻不容缓,不但需要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付予实施。只有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我们才会拥有一支具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人梯精神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家长赋予教师的诸多角色和极高的期望,圆满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身的广泛关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四者间的通力配合。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发掘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因素,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王桂珍 王桂芝

上一篇:企业财务部工作总结集合3篇下一篇:企业保险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