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3-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修1化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选修1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 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

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v)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⑷ 影响因素: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条件变化 反应物的浓度 大

减小

气体反应物的压强 大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百分数不变

减小 增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百分数不变

增大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百分数不变

减小 增

活化分子的量的变化

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百分数不变

反应速率的变化 增大 小

反应物的温度 高

降低

反应物的催化剂 用

撤去

其他

剂等

※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例举反应

mA(g)+nB(g) C(g)+qD(g)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数一定

混合物体系中

各成分的含量

④总体积、总压力、总物质的量一定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消耗了p molC,则正、逆反应 速率的关系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B,同时消耗了q molD,因均指V(逆) ①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压强

②m+n=p+q时,总压力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平衡 不一定平衡 不一定平衡 V(正)=V(逆)

不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质量分数一定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平衡 平衡

光,电磁波,超声波,固体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

有影响

百分数剧减,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剧减

剧减 使

百分数剧增,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剧增

剧增

百分数减少,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减少

减小 升

百分数增大,单位体积里的总数目增多

增大

平衡

平衡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 ①Mr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②Mr一定时,但m+n=p+q时

平衡 不一定平衡 平衡 不一定平衡 平衡 温度 体系的密度 其他 任何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 密度一定

如体系颜色不再变化等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_时间_。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注意:(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为正,ΔS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SO

2、NH

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部电离,故BaSO4 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 离子的速率 和离子结合成 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 平衡状态 ,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 越小 ;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 减弱 电离。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9、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 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10、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

表示方法:AB

11、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A++B- Ki=[ A+][ B-]/[AB]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W = [H+]·[OH-] = 1*10-14 注意: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W值一定 K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 (2)吸热 (3)极弱

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①酸、碱 :抑制水的电离 KW〈1*10-14 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 吸 热的) 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KW 〉 1*10-14

4、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pH=-lgc[H+] (2)pH的测定方法: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 、 石蕊 、 酚酞 。

变色范围:甲基橙 3.1~4.4(橙色) 石蕊5.0~8.0(紫色) 酚酞8.2~10.0(浅红色) pH试纸 —操作 玻璃棒蘸取未知液体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 。

注意: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②广泛pH试纸只能读取整数值或范围 三 、混合液的pH值计算方法公式

1、强酸与强酸的混合:(先求[H+]混:将两种酸中的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H+]混 =([H+]1V1+[H+]2V2)/(V1+V2)

2、强碱与强碱的混合:(先求[OH-]混:将两种酸中的OH离子物质的量相加除以总体积,再求其它) [OH-]混=([OH-]1V1+[OH-]2V2)/(V1+V2) (注意 :不能直接计算[H+]混)

3、强酸与强碱的混合:(先据H+ + OH- ==H2O计算余下的H+或OH-,①H+有余,则用余下的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H+]混;OH-有余,则用余下的OH-数除以溶液总体积求[OH-]混,再求其它)

四、稀释过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 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不论任何溶液,稀释时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接近7

6、稀释时,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变化得慢,强酸、强碱变化得快。

五、强酸(pH1)强碱(pH2)混和计算规律

1、若等体积混合

pH1+pH2=14 则溶液显中性pH=7 pH1+pH2≥15 则溶液显碱性pH=pH2-0.3 pH1+pH2≤13 则溶液显酸性pH=pH1+0.3

2、若混合后显中性

pH1+pH2=14 V酸:V碱=1:1 pH1+pH2≠14 V酸:V碱=1:10〔14-(pH1+pH2)〕

六、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

w.w.w.k.s.5.u.c.o.m 实质:H++OH—=H2O 即酸能提供的H+和碱能提供的OH-物质的量相等。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②滴定管的刻度,O刻度在 上 ,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 大于 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一位 。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洗涤:用洗液洗→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4)试验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

c碱=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V酸的变化,因为在滴定过程中c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V酸的增大,导致c酸偏高;V碱同样也是一个定值,它是用标准的量器量好后注入锥形瓶中的,当在实际操作中碱液外溅,其实际值减小,但引起变化的却是标准酸用量的减少,即V酸减小,则c碱降低了;对于观察中出现的误差亦同样如此。综上所述,当用标准酸来测定碱的浓度时,c碱的误差与V酸的变化成正比,即当V酸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c碱偏高,反之偏低。

同理,用标准碱来滴定未知浓度的酸时亦然。

七、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水解的实质: 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破坏水的电离,是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 弱 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 强显谁性,两弱都水解,同强显中性。

②多元弱酸根,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Na2CO3 >NaHCO3)

4、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与中和反应互逆) (2)程度小 (3)吸热

5、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 高 水解程度越大 (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 大 (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H+促进 阴离子 水解而 抑制 阳离子水解;OH -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

6、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 显 酸 性

②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 酸 性 (如: HSO3- 、H2PO4-) ③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 碱 性 (如:HCO3- 、HS- 、HPO42-)

7、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使得平衡向右移。

(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Fe3+、Al3+与AlO2-、CO32-(HCO3-)、S2-(HS-)、SO32-(HSO3-);S2-与NH4+;CO32-(HCO3-)与NH4+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双水解完全的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2Al3+ + 3S2- + 6H2O == 2Al(OH)3↓+ 3H2S↑

8、盐类水解的应用: 水解的应用

1、净水

实例 明矾净水

原理

Al3++3H2O Al(OH)3(胶体)+3H+

2、去油污

用热碱水冼油污物品 CO32-+H2O HCO3-+OH-

①配制FeCl3溶液时常加

3、药品的保存 入少量盐酸

②配制Na2CO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NaOH

Fe3++3H2O Fe(OH)3+3H+

CO32-+H2O HCO3-+OH-

若不然,则:

由MgCl2·6H2O制无水

4、制备无水盐 MgCl2 在HCl气流中加热

MgCl2·6H2O Mg(OH)2+2HCl+4H2O Mg(OH)2 MgO+H2O

用Al2(SO4)3与NaHCO3溶液混合

5、泡沫灭火器 Al3++3HCO3-=Al(OH)3↓+3CO2↑

6、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比较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NH4++H2O NH3·H2O+H+ c(Cl-)>c(NH4+)>c(H+)>c(OH)-

9、水解平衡常数 (Kh)

对于强碱弱酸盐:Kh =Kw/Ka(Kw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a为该条件下该弱酸根形成的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对于强酸弱碱盐:Kh =Kw/Kb(Kw为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b为该条件下该弱碱根形成的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电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多元弱酸(多元弱酸盐)的电离(水解)的书写原则:分步书写

注意:不管是水解还是电离,都决定于第一步,第二步一般相当微弱。

2、多元弱碱(多元弱碱盐)的电离(水解)书写原则:一步书写

八、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必须满足的三种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任何溶液均显电 中 性,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

②物料守恒: (即原子个数守恒或质量守恒)

某原子的总量(或总浓度)=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或浓度)之和 ③质子守恒:即水电离出的H+浓度与OH-浓度相等。

九、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 小于 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如酸碱中和时[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故均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

4、Ca(OH)

2、Ag2SO4 (5)溶解平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6)溶解平衡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沉淀,否则不存在平衡。

2、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注意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 ‖。如:Ag2S(s) 2Ag+(aq)+ S2-(aq)

3、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方式

(1)加沉淀剂法:K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FeCl3。

(3)氧化还原沉淀法:

(4)同离子效应法

4、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就是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常采用的方法有:①酸碱;②氧化还原;③ 沉淀转化 。

5、沉淀的转化:

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 更小 的。

如:AgNO3 AgCl(白色沉淀) AgBr(淡黄色) AgI (黄色) Ag2S(黑色)

6、溶度积(KSP)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表达式:AmBn(s) mAn+(aq)+nBm-(aq) KSP= [c(An+)]m ?[c(Bm-)]n

3、影响因素:

外因: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w.w.w.k.s.5.u.c.o.m

4、溶度积规则

QC(离子积)〉KSP 有沉淀析出 QC= KSP 平衡状态 QC〈KSP 饱和,继续溶解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 电解质溶液③ 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 负 极——导线—— 正 极

内电路:盐桥中 阴 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 阳 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 氧化反应: Zn-2e=Zn2+ (较活泼金属) 正极: 还原反应: 2H++2e=H2↑ (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 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 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 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② 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 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 一次电池 、 二次电池 、 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 Pb+-2e- =PbSO4↓

正极(氧化铅): PbO2+4H+++2e- =PbSO4↓+2H2O 充电:阴极: PbSO4+2H2O-2e- =PbO2+4H++

阳极: PbSO4+2e- =Pb+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 是使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直接产生电流的一种原电池

2、电极反应:一般燃料电池发生的电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与燃烧产物相同,可根据燃烧反应写出总的电池反应,但不注明反应的条件。,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不过要注意一般电解质溶液要参与电极反应。以氢氧燃料电池为例,铂为正、负极,介质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 当电解质溶液呈酸性时:

负极:2H2-4e- =4H+ 正极:O2+4e- +4H+ =2H2O 当电解质溶液呈碱性时:

负极: 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 e- =4OH- 另一种燃料电池是用金属铂片插入KOH溶液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燃料)和氧气(氧化剂)。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H4+10OH--8e-- = +7H2O; 正极:4H2O+2O2+8e- =8OH-。

电池总反应式为:CH4+2O2+2KOH=K2CO3+3H2O

3、燃料电池的优点:能量转换率高、废弃物少、运行噪音低

四、废弃电池的处理:回收利用 第三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 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 正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氧化 反应

阴极:与直流电源的 负极 相连的电极,发生 还原 反应

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 2Cl- -2e-=Cl2 (氧化) 阴极: Cu2++2e-=Cu(还原) 总反应式: CuCl2 =Cu+Cl2 ↑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规律总结:电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是惰性电极时: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 类型 电极反应特点

实例

对象

电解

分解电解质型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极放电

CuCl2 HCl

电解

减小

---

Cl2 放H2生成碱型 阴极:水放H2生碱 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

NaCl

电解质和水

解质

生成新电

大 生

氧化

HCl

Cu

电解质浓

pH

HCl 电解质溶液复放氧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电 CuSO4 电解生酸型 阳极:水放O2生酸 质和水 成新电解质

增大

小 大

减铜

电解水型 阴极:4H+4e- == 2H2 ↑ 阳极:4OH-4e- == O2↑+ 2H2O

NaOH

增水

H2SO4 减

Na2SO4

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1)、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2)、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进入溶液 M— ne== M 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 镀铜反应原理

阳极(纯铜):Cu-2e-=Cu2+,阴极(镀件):Cu2++2e-=Cu,

电解液:可溶性铜盐溶液,如CuSO4溶液 (3)、电镀应用之一:铜的精炼

阳极:粗铜;阴极: 纯铜电解质溶液: 硫酸铜

3、电冶金

(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 金属阳离子 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钠、镁、钙、铝

(2)、电解氯化钠:

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NaCl == Na + + Cl- 通直流电后:阳极:2Na+ + 2e- == 2Na 阴极:2Cl-— 2e- == Cl2↑

☆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原电池

性质 类别

定义

(装置特点) 反应特征

装置特征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

电解池

电镀池

自发反应 无电源,两级材料不同

非自发反应 有电源,两级材料可同可不同

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 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

非自发反应

有电源

形成条件

活动性不同的两1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接负极;2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电极名称

正极:较不活泼负极:较活泼金

形成闭合回路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金属(能导电非金属) 连

电极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去电子

阳极:氧化反应,溶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电子

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或

电极金属失电子

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氧腐蚀)

电子流向

负极→正极

电源负极→阴极 阴极:还原反应,溶子或者氧气得电子(吸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

同电解池

电源正极→阳极

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移动 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联系

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阳离子向正极移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同电解池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

阳极(失) e- 正极(得) e- 负极(失) e- 阴极(得)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内容: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的过程

条件 现象 本质 关系 电化腐蚀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有微弱的电流产生

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化学腐蚀

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 无电流产生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危害更严重

(4)、电化学腐蚀的分类:

析氢腐蚀——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①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CO

2、SO

2、H2S等气体) ②电极反应:负极: Fe – 2e- = Fe2+ 正极: 2H+ + 2e- = H2 ↑

总式:Fe + 2H+ = Fe2+ + H2 ↑ 吸氧腐蚀——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②电极反应:负极: 2Fe – 4e- = 2Fe2+ 正极: O2+4e- +2H2O = 4OH- 总式:2Fe + O2 +2H2O =2 Fe(OH)2 离子方程式:Fe2+ + 2OH- = Fe(OH)2 生成的 Fe(OH)2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 Fe(OH)3 , Fe(OH)2 + O2 + 2H2O == 4Fe(OH)3 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 H2O(铁锈主要成分) 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

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

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原电池反应中,负极被腐蚀,正极不变化

应用: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上若干锌块,腐蚀锌块保护钢铁设备

负极:锌块被腐蚀;正极:钢铁设备被保护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通电,使钢铁设备上积累大量电子,使金属原电池反应产生的电流不能输送,从而防止金属被腐蚀

应用: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外加直流电源。通电后电子大量在钢铁设备上积累,抑制了钢铁失去电子的反应。

2、改变金属结构:把金属制成防腐的合金

3、把金属与腐蚀性试剂隔开:电镀、油漆、涂油脂、表面钝化等 (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 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 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第2篇:人教版 选修五有机化学知识总结

第一章

知识总结

课标要求1.了解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了解常见有机物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

2.了解有机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包手性异构体)。

3.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5.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要点精讲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1)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又:链状烃和脂环烃统称为脂肪烃。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2)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碳原子不仅可以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而且碳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多个碳原子可以形成

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也可以相互结合,所以有机物种类纷繁,数量庞大。

2.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1)概念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2)同分异构体的类别 ①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烷基所取代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正丁烷和异丁烷;

②位置异构:由于官能团在碳链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如1-丁烯和2-丁烯;

③官能团异构:有机物分子式相同,但官能团不同产生的异构现象,如乙酸和甲酸甲酯;

④给信息的其他同分异构体:顺反异构,对映异构。 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 ①烷烃

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应注意要全面而不重复,具体规则如下:成直链,一条线;摘一碳,挂中间,往边移,不到端;摘二碳,成乙基;二甲基,同、邻、间。

②具有官能团的有机物

一般书写的顺序: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 ③芳香族化合物

取代基在苯环上的相对位置具有邻、间、对3种。 (2)常见的几种烃基的异构体数目 ①―C3H7:2种 ②―C4H9:4种

(3)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方法 ①基元法

如丁基有四种,则丁醇、戊醛、戊酸等都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②替代法

如二氯苯(C6H4Cl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将H替代Cl);又如CH4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新戊烷[C(CH3)4]的一氯代物也只有一种。

③等效氢法

等效氢法是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重要方法,其规律有: 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等效; b.同一碳原子上的甲基氢原子等效; 位于对称位置上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 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 (1)用重结晶、蒸馏、萃取等方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离、提纯; (2)对纯净的有机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实验式; (3)可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

(4)可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各类氢原子的数目,确定结构式。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2.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 (1)烷烃命名 ①烷烃命名的基本步骤

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②原则

A.最长、最多定主链 a.选择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b.当有几个不同的碳链时,选择含支链最多的一个作为主链。 B.编号位要遵循“近”、“简”、“小”

a.以离支链较近的主链的一端为起点编号,即首先要考虑“近”。

b.有两个不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则从较简单的支链一端开始编号。即同“近”,考虑“简”。

若有两个相同的支链,且分别处于距主链两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间还有其他支链,从主链的两个方向编号,可得两种不同的编号系列,两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为正确的编号,即同“近”、同“简”,考虑“小”。

c.写名称

按主链的碳原子数称为相应的某烷,在其前写出支链的位号和名称。原则是:先简后繁,相同合并,位号指明。阿拉伯数字用“,”相隔,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用“”连接。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①选主链: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作为“某烯”或“某炔”。 ②编号位: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写名称:将支链作为取代基,写在“某烯”或“某炔”的前面,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

(3)苯的同系物命名

①苯作为母体,其他基团作为取代基

例如: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取代后生成乙苯,如果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后生成二甲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可分别用邻、间、对表示。

②将某个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编为1号,选取最小位次给另一个甲基编号。

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研究有机物的基本步骤

2.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1)元素分析 ①定性分析

用化学方法鉴定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 ②定量分析

将一定量有机物燃烧后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测定各产物的量从而推算出有机物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的最简单整数比。

③李比希氧化产物吸收法

用CuO将仅含C、H、O元素的有机物氧化后,产物H2O用无水CaCl2吸收,CO2用KOH浓溶液吸收,计算出分子中碳、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含量,其余的为氧原子的含量。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①原理 样品分子后有别质谱图

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到达检测器的时间因质量不同而先②质荷比: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最大的数据即为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分子结构的鉴定 (1)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①化学方法:利用特征反应鉴定出官能团,再制备它的衍生物进一步确认。 ②物理方法: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 (2)红外光谱(IR)

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不同官能团或化学键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3)核磁共振氢谱

①处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原子在谱图上出现的位置不同; ②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4.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 (1)元素分析

①碳、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测定

最常用的是燃烧分析法。将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碱液吸收,称重后即可分别计算出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氧元素质量分数的确定

(2)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规律 ①最简式规律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多少种,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质量比例相同。 要注意的是: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含有2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酯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炔烃与含有3n个碳原子的苯及其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有机物

a.含有n个碳原子的醇与含(n-1)个碳原子的同类型羧酸和酯。 b.含有n个碳原子的烷烃与含(n-1)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 ③“商余法”推断烃的分子式(设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a.得整数商和余数,商为可能的最大碳原子数,余数为最小的氢原子数。

b.的余数为0或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氢原子数时,将碳原子数依次减少一个,每减少一个碳原子即增加12个氢原子,直到饱和为止。

5.有机物分离提纯常用的方法 (1)蒸馏和重结晶

(2)萃取分液

①液――液萃取: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②固――液萃取: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色谱法

①原理: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分离、提纯有机物。 ②常用吸附剂:碳酸钙、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第二章

知识总结

课标要求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3.了解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有机物的相互联系。 4.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5.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要点精讲

一、几类重要烃的代表物比较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1)甲烷

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 ①氧化反应

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的颜色为淡蓝色。其燃烧热为890kJ/mol,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l);△H=-890kJ/mol ②取代反应:有机物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CH4+Cl2第二步:CH3Cl+Cl2第三步:CH2Cl2+Cl2第四步:CHCl3+Cl

2CH3Cl+HCl CH2Cl2+HCl CHCl3+HCl CCl4+HCl 甲烷的四种氯代物均难溶于水,常温下,只有CH3Cl是气态,其余均为液态,CHCl3俗称氯仿,CCl4又叫四氯化碳,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2)乙烯

①与卤素单质X2加成

CH2=CH2+X2→CH2X―CH2X ②与H2加成 CH2=CH2+H2③与卤化氢加成

CH2=CH2+HX→CH3―CH2X ④与水加成 CH2=CH2+H2O⑤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被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 ⑥易燃烧 CH2=CH2+3O2⑦加聚反应

二、烷烃、烯烃和炔烃 1.概念及通式

(1)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饱和烃,其通式为:CnH2n+2(n≥l)。

(2)烯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分子通式为:CnH2n(n≥2)。 (3)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分子通式为:CnH2n-2(n≥2)。

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伴有黑烟) CH3CH2OH CH3―CH3 2.物理性质

(1)状态:常温下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为气态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多,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2)沸点:①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升高。 ②同分异构体之间,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密度均比水的小。 (4)在水中的溶解性:均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均易燃烧,燃烧的化学反应通式为:

(2)烷烃难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在光照条件下易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3)烯烃和炔烃易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三、苯及其同系物 1.苯的物理性质

2.苯的结构

(1)分子式:C6H6,结构式:

,结构简式:_或。

(2)成键特点: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3)空间构形:平面正六边形,分子里12个原子共平面。

3.苯的化学性质:可归结为易取代、难加成、易燃烧,与其他氧化剂一般不能发生反应。

4、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通式为:CnH2n-6(n≥6)。 (2)化学性质(以甲苯为例)

①氧化反应: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烷基的影响使其取代基易被氧化。

②取代反应

a.苯的同系物的硝化反应

b.苯的同系物可发生溴代反应 有铁作催化剂时:

光照时:

5.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比较 (1)异同点 ①相同点:

a.都含有碳、氢元素; b.都含有苯环。 ②不同点:

a.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只含有碳、氢元素,芳香族化合物还可能含有O、N等其他元素。

b.苯的同系物含一个苯环,通式为CnH2n-6;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芳香族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苯环上可能含有其他取代基。

(2)相互关系

6.含苯环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苯的氯代物

①苯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②苯的二氯代物有3种:(2)苯的同系物及其氯代物 ①甲苯(C7H8)不存在同分异构体。

②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同分异构体有4种:

③甲苯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四、烃的来源及应用

五、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卤素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C―X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X,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分子中C―X键易断裂。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状态、密度:CH3Cl常温下呈气态,C2H5Br、CH2Cl

2、CHCl

3、CCl4常温下呈液态且密度>(填“>”或“<”)1g/cm3。

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CH3CH2Br为例) (1)取代反应

①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②化学方程式为:

4.卤代烃对环境的污染

(1)氟氯烃在平流层中会破坏臭氧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 (2)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

①氟氯烃在平流层中受紫外线照射产生氯原子 ②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循环反应:

③实际上氯原子起了催化作用

2.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素的方法(X表示卤素原子)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①取少量卤代烃;②加入NaOH溶液;③加热煮沸;④冷却;⑤加入稀硝酸酸化;⑥加入硝酸银溶液;⑦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族元素(氯、溴、碘)。

(3)实验说明:①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反应的速率,因为不同的卤代烃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

②加入稀HNO3酸化的目的: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生成的棕黑色Ag2O沉淀干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4)量的关系:据R―X~NaX~AgX,1mol一卤代烃可得到1mol卤化银(除F外)沉淀,常利用此量的关系来定量测定卤代烃。

第三章

知识总结

课标要求1.了解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2.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3.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要点精讲

一、烃的衍生物性质对比 1.脂肪醇、芳香醇、酚的比较

2.苯、甲苯、苯酚的分子结构及典型性质比较

3.醛、羰酸、酯(油脂)的综合比较

4.烃的羟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5.烃的羰基衍生物性质比较

6.酯化反应与中和反应的比较

7.烃的衍生物的比较

二、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三、烃及其重要衍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课标要求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举例说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优异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讨论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要点精讲

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类型 1.1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1)特点

①单体分子含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②单体和生成的聚合物组成相同; ③反应只生成聚合物。 (2)加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将链节写在方括号内,聚合度n在方括号的右下角。由于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表示。

(3)加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①均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只有一种。 ②共聚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有两种或多种。 1.2缩合聚合反应(简称缩聚反应) (1)特点

①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 ②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不同;

③反应除了生成聚合物外,还生成小分子;

④含有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聚合物呈线型结构。 (2)缩合聚合物(简称缩聚物)结构简式的书写 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或原子团。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单体的物质的量与缩聚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要注意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n-1)。 ①以某分子中碳氧双键中的氧原子与另一个基团中的活泼氢原子结合成水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②以醇羟基中的氢原子和酸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③以羧基中的羟基与氨基中的氢原子结合成H2O的方式而进行的缩聚反应。 1.3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比较

2.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确定 2.1加聚产物、缩聚产物的判断

判断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单体时,首先判断是加聚产物还是缩聚产物。判断方法是: (1)若链节结构中,主链上全部是碳原子形成的碳链,则一般为加聚产物; (2)若链节结构中,主链上除碳原子外还含有其他原子(如N、O等),则一般为缩聚产物。

2.2加聚产物单体的判断方法

(1)凡链节的主链中只有两个碳原子(无其它原子)的聚合物,其合成单体必为一种,将两个半键闭合即可。

(2)凡链节的主链中有四个碳原子(无其它原子),且链节无双键的聚合物,其单体必为两种,在正中央划线断开,然后两个半键闭合即可。

(3)凡链节的主链中只有碳原子,并存在

结构的聚合物,其规律是“有双键,四个碳;无双键,两个碳”划线断开,然后将半键闭合即单双键互换。

2.3缩聚产物单体的判断方法

(1)若链节中含有酚羟基的结构,单体一般为酚和醛。 (2)若链节中含有以下结构。 (3)若链节中间含有断开,左边加羟基,右边加氢即可。

部分,则单体为酸和醇,将中C―O单键(4)若链节中间含有部分,则单体一般为氨基酸,将中C―N单键断开,左边加羟基,右边加氢。

二、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按来源分 (2)按结构分 (3)按性质分 (4)按用途分

2.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点 (1)与结构的关系

结构决定性质,高分子的化学反应主要取决于结构特点、官能团与基团之间的影响。如碳碳双键易氧化和加成,酯基易水解、醇解,羧基易发生酯化、取代等反应。

(2)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化学反应 ①降解②橡胶硫化③催化裂化 3.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三、功能高分子材料

1.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的区别与联系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与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它们只是相对而言。从组成元素看,都是由C、H、O、N、S等元素构成;从合成反应看,都是由单体经加聚或缩聚反应形成;从结构看,也就是分两种结构:线型结构、体型结构。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功能与性能上,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更优异,往往具备传统材料所没有的特殊性能,可用于许多特殊领域。

2.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品种与分类

3.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的比较

第3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 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 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原电池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二、化学电源

课标要求

1、了解常见电池的种类

2、掌握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

要点精讲

1、 一次电池

(1)普通锌锰电池

锌锰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干电池。锌锰电池的电极分别是锌(负极)和碳棒(正极),内部填充的是糊状的MnO2和NH4Cl。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是:

(2)碱性锌锰电池

用KOH电解质溶液代替NH4Cl作电解质时,无论是电解质还是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电池的比能量和放电电流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它的电极反应如下:

(3)银锌电池——纽扣电池

该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广泛用于电子表和电子计算机。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式为:

(4)高能电池——锂电池

该电池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能电池。由于锂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小,所以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使用寿命长。

如作心脏起搏器的锂碘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2、 二次电池

原理:充电电池在放电时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期内循环进行。

铅蓄电池

构成:该电池以Pb和PbO2作电极材料,硫酸作电解质溶液。

放电时二氧化铅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铅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充电时二氧化铅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铅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3、氢氧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的构造

在氢氧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石墨为电极, H2和 O2或空气)源源不断地通到电极上。

(2)氢氧燃料电池的优点是产物只有水,不产生污染物。

本节知识树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各种用途的原电池产品。需要了解常见电池的基本构造、 工作原理、 性能和使用范围。

三、电解池

课标要求

1、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反应方程式

3、了解电解池、 精炼池、 电镀池的原理

要点精讲

1、电解原理

(1)电解的含义: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而在阴、 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这种把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①直流电源。

②两个电极。其中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阳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阴极。

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用石墨、 金、 铂等制作的电极叫做惰性电极,因为它们在一般的通电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反应。用还原性较强的材料制作的电极叫做活性电极,它们作电解池的阳极时,先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阴、 阳极的判断及反应原理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为阳极。阳极如果是活泼的金属电极,则金属失去电子生成金属阳离子;阳极如果不能失去电子,则需要溶液中能失去电子(即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在阳极表面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为阴极。阴极如果是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则阴极本身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阴极如果不能得到电子,则溶液中的离子在阴极表面得电 子,发生还原反应(如下图所示)

2、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备烧碱、 氯气和氢气 ①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原理

②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烧碱的主要生产流程

(2)电镀

①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②电镀的目的:电镀的目的主要是使金属增强抗腐蚀能力、 增加美观和表面硬度。 ③电镀特点:“一多、一少、 一不变” 。一多指阴极上有镀层金属沉积,一少指阳极上有镀层金属溶解,一不变指电解液浓度不变。

(3)电镀的应用——铜的电解精炼 ①电解法精炼铜的装置

②电解法精炼铜的化学原理

电解精炼是一种特殊的电解池。电解精炼中的两个电极都是同种金属单质,阳极是纯度较低的金属单质,阴极是纯度较高的金属单质。

(3)电冶金

原理:化合态的金属阳离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单质。

本节知识树

化学能与电能可以相互转化。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为电解反应,实现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叫电解池。

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四、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课标要求

①能够解释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②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 ③掌握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

要点精讲

1、 金属的腐蚀 (1)定义: 金属的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损耗的现象。

(2)分类:由于金属接触的介质不同,发生腐蚀的情况也不同,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①化学腐蚀: 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化学腐蚀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原电池反应,无电流产生。

②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3)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实际上是由大量的微小的电池构成微电池群自发放电的结果。 ①析氢腐蚀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水膜,在钢铁表面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的薄膜,与钢铁里的铁和少量的碳恰好形成了原电池。这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遍布钢铁表面,在这些原电池里,铁是负极,碳是正极。若电解质溶液酸性较强则发生析氢腐蚀。

②吸氧腐蚀

金属表面酸性较弱或呈中性时,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与水结合,生成OH-,消耗了氧气,从而使得溶液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发生吸氧腐蚀。

2、金属的防护

金属防护的目的就是防止金属的腐蚀。金属的防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使金属不被氧化。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将被保护的金属与更活泼的金属连接,构成原电池,使活泼金属作阳极被氧化,被保护的金属作阴极。

(2)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

利用外加直流电, 负极接在被保护金属上成为阴极,正极接其他金属。 (3)非电化学防护法

①非金属保护层②金属保护层③金属的钝化

3、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规律

(1)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越剧烈,该金属越活泼。 (2)金属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该金属越活泼。

(3)一种金属能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中将其置换出来,则该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更活泼。

(4)两金属构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比作正极的金属更活泼。

(5)在电解的过程中,一般地先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的活泼性比后得到电子的金属阳离子对应的金属单质的活泼性弱。

本节知识树

在揭示金属腐蚀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基础上,分析发生金属腐蚀的原因,探讨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和方法。

本章知识网络

金属冶炼方法总结

第4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3.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5.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要点精讲 一.晶体常识 1.晶体与非晶体比较

2.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晶胞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

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 二.四种晶体的比较

2.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 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

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3)离子晶体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

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第5篇:高中地理选修1知识总结

广州市第89中学 曾为民

人口与环境

1.人口发展包括 数量的变化 、 素质的提高 、 结构的改变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类型的转变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但真正实现必须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下降;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4.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①儿童衣食教育等花费多;②人们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

5.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多数属于过渡型,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①人均资源不足,②就业困难,③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是:①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②生产资料过剩;解决的措施是:①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②接受移民。从全球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阶段。

6.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关系——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是由于人的自然增长,二是由于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从全球范围看,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9.环境因素中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②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10.一些地方性疾病往往与当地气候、水土因素有关,如我国北方的克山病由于缺硒,氟骨病由于多氟,大脖子病由于缺碘,等等。

11.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如下几大因素影响: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④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首要(直接的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往往通过它产生影响。 1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质。由于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13.一般认为,世界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10亿左右,合理容量是60亿左右;我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亿左右,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14.我国可耕地资源的特点是:①人均不足(占世界1/3),②还在继续减少;其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多,直接原因是:①城市发展,交通住房占地多,②水蚀风蚀,沙漠侵吞,③不合理耕作产生次生盐碱化;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切实保护耕地。 15.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仅为世界的1/4,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原因: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原因),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③水污染水浪费严重;总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两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16.人口素质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

17.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早期曾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

18.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突出影响,它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它从整体上影响着人口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具体说它直接影响着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效率,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9.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①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②长期性,③居住地的改变。 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决定的。

20.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具体包括:(1)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淡水、土壤、矿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政治因素,主要是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 2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农村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增加了环境压力,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2.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起始于秦汉时期,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流向主要是两类:一是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内迁,二是北方人南迁,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一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3.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净迁出的省区:辽宁、山东(鲁)、上海(沪)、四川;大致持平的是:西藏;其余为净迁入的省区。

24.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流动人口大量增加,②流动日趋合理,自发流动为主;主要方向是: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原因有①农村劳动力过剩,②户口政策放宽,③城乡收入差距大;主要迁出区:四川、广西、江苏、河北;主要迁入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目的:①务工,②经商,③学习、培训、工作分配。

三个迁入区的产生原因:①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②就业机会多,③工资较高。

四川成为主要迁出区的原因:经济水平低,人口多。

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①矿产资源丰富,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③人口密度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带回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城市的地域结构

1.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其作用表现在:①是区域的管理中心;②是区域的服务中心;③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主要集中地。

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同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可能发生重叠、交错。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相互间距离也越大。 3.城市的地域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几大类型。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

4.集中式城市地域形态的优点:①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②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条带式的优点: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一般情况下,城市地域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大,而河流、交通要道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位,因而也是城市地域形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5.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三种功能分区是各类城市的基本组成。功能区的划分并无明确界线,只是每个功能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

6.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城市内最广泛的用地形式。住宅区的第一次分化是工业革命后居民区与工业区的分离;第二次分化是随着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并有背向发展的状况。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往往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往往与低坡、工业区相联系。

7.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①要有便捷的交通,②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区多位于①市中心、②交通干线的两侧、③街道路口处;并且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街道两侧。 8.中心商务区是一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商业活动的集中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 中心商务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它既是商业中心,也是商务活动服务中心);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9.中心商务区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区以零售活动为主;周围则是一些商务机构的办公室和小商店。垂直方向上:高层建筑物的低层一般是零售店;高层多为办公室;中间是一般商务活动场所。 10.工业区的形成是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性很强,企业需要相互集聚,获取规模效益。 工业区的区位表现出两个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甚至形成“工业包围城市”的现象;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分布。 工业外移的产生原因:①老工业区布局较乱,②工业规模扩大,③第三产业兴起;根本原因:①城市用地紧张,②环境污染严重;根本目的: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11.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内部各类功能分区的空间组合,有同心圆状、扇状等。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各类活动所付租金的高低,租金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市中心地租最高,其次是市区外围公路交汇处,远离公路的地方地租最低;受与市中心距离远近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其中收入是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也有很大影响,另外还有种族因素形成种族聚居地。 12.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其目的是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的合理规划首先要考虑城市布局形式,其次是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最后要综合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努力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

13.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求: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合理安排用地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地的污染;③与居民区之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④要留有发展余地。

文化景观

1.文化依据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 指广义文化。

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而变化节奏较快;精神文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物质实体反映的人的观念和意识。

2.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人类创造物,按文化类别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前者表现在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文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变迁。

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和形态,特别是农业文化景观;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小,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4.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环境原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即指示作用)。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而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一些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事物包括物质文化事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精神文化事物(如语言、文字、宗教等)。

文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即文化系统)组成文化体系。

7.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文化事象源地往往呈点状分布,文化系统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

8.文化区指文化事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狭义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文化区的类型有语言文化区、政治文化区、经济活动文化区等。

其空间特点是:①范围有大有小,②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是实文化区),③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我国传统的三级划分:文化地区(3个)→文化亚区(2个)→文化副区。 9.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以人为载体把文化事象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一般以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短,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导致了文化变异;迁移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长,该文化与迁移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把“原汁原味”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因而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10.扩展扩散以其传播情况不同分为三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接触)扩散:由已接受者不分条件和等级地传给再接受者(不强调地区差异) 等级扩散: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有等级的扩散(可以有地区差异) 刺激扩散:保留了思想实质,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必然有地区差异→形式差异) 11.一种文化事象的扩散过程往往包含着多种形式;现代社会文化扩散形式日趋多元化。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旅游活动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2.旅游需求成为群体需求是指近代旅游,近代旅游的标志是出现了旅行社。现代旅游起始于20C50年代,其产业特征是高度产业化阶段。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交通条件的改善。 3.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4.旅游活动的作用:①满足人类需求;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扩大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①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③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④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小,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是综合性行业,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

5.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前者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四类景观;后者包括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6.旅游资源中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然景观,其中核心是地质地貌景观;该类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的特点,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主要体现教育性意义的是人文景观,它除了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7.旅游资源的价值中,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针对自然景观而言;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经济价值则是共有的。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核心。 8.自然景观的欣赏需要合适的观赏位置:雄伟山峦——远眺;峡谷、洞穴、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登高俯览兼远望;湖沼池塘——低临水面近观;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筏)游览。

9.我国南方一些高山最宜夏季观赏,原因是: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②兼受避暑之效。风景名山的云海日出最宜雨过天晴时观赏,原因是:①具有朦胧美;②霞光丰富了景观的色彩美。

10.常用的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主景是园林景观的精华,配景、借景起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而要和谐统一;框景往往以门、窗、洞为景框,具有组合、集中、凝练风景和造型的作用;借景往往是借园外的山峦峰林衬托园内景色。

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手法中:采用欲藏先露、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之境界的是障景法,往往借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景物;隔景法则常用墙、廊、篱、堂等物,把园景隔为不同景区,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且造成隐约呈现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11.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景观建造的最高准则,其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往往还通过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则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12.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人体验美的最高境界。

13.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包括:①环境污染;②破坏动植物资源;③破坏背景环境;④破坏文物古迹;⑤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它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①游览价值;②市场距离;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中游览价值是基础,其余四方面是制约因素。

15.旅游的游览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要考虑该地区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主要指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

旅游市场需求大小,与经济水平正相关,与经济距离负相关,与资源开发价值正相关。

交通条件是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不仅取决于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硬环境)、服务质量(软环境),还取决于景区的环境承载量(与开发程度有关)。从根本上说,与经济水平有关。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常以容人量来衡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最低要求——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旅游环境的前提下,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6.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则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市场距离远,交通状况好,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高,因而环境承载量就大。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揭开序幕;一战后,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日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二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非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①民族宗教矛盾;②领土纠纷;③资源问题;④外来势力干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生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方国家的插手;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原因更主要,而海湾地区跟石油资源的关系最大。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方案。

5.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加入;同时使拉美、非、亚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进口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输出原料、燃料,进口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6.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它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7.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①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②发展中国家内部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产生背景: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

原因:①有经济利益共同点;②大国为抢占市场份额;③发展中国家为迎接挑战而合作。

特点:内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职能:对内实行关税互惠,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对外实现竞争。 意义: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9.欧盟的发展过程:荷比卢联盟→欧洲煤钢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25个成员国。 宗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内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地发展。

性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全球最大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10.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11.亚太经合组织: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标——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成立于1989年,中国于1991年加入。

12.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3.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则:①资源丰富;②战略回旋余地大;③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

14.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要素。

军事力量:高素质军事人才和现代化设备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内政和外交:是综合国力各要素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的黏合剂。 科学和技术: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对国力影响深远。

15.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16.综合国力评价的意义:恰当地评估各国的综合国力,是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决策的基础。 方法:对综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出各国的相对位置。

第6篇:高中化学选修五1-3-1

课时作业(四)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烷烃的系统命名分四个部分:①主链名称;②取代基名称;③取代基位置;④取代基数目。这四部分在烷烃命名规则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解析:烷烃的系统命名书写顺序分别为:取代基位置、取代基数目、取代基名称、主链名称。

答案:B 2.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C.①②③

B.②④

D.全部

解析:②错。编号和书写取代基都应遵循“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的原则。正确命名为:3-甲基-4-乙基己烷。

答案:A 3.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4-甲基-4,5-二乙基己烷 B.2,2,3-三甲基丙烷 C.3-乙基戊烷

D.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解析:A、B两项未选对主链;D项支链位置的序号和不是最小。 答案:C 4.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的正确命名应是(

) A.2-甲基-3-丙基戊烷

B.3-异丙基己烷

,它C.2-甲基-3-乙基己烷

D.5-甲基-4-乙基己烷

解析:烷烃在命名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同时编号要离支链最近,且支链位置的总序号和应最小。选项A主链未选对;选项B未选用含支链较多的最长碳链作主链;选项D未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答案:C 5.CH3CH(C2H5)CH(CH3)2的名称是(

) A.1,3-二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丁烷 C.3,4-二甲基戊烷

D.2,3-二甲基戊烷 解析:该烷烃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将乙基展开拉伸后得:

。命名时对主链碳原子的编号应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

答案:D 6.现有一种烃可表示为

命名该化合物时,应认定它的主链上的碳原子数目是(

) A.9

C.11

B.10

D.12 解析:题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看似复杂,但只要将各种情况下碳链上的碳原子数清楚即可。可得出主链上的碳原子数有11个。

答案:C 7.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2-乙基丁烷

C.3,3-二甲基丁烷

B.2,2-二甲基丁烷 D.2,3,3-三甲基丁烷

解析:烷烃命名时,2号碳上不会有乙基,所以A是错误的;编号时从离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所以C是错误的;当支键两端一样时,选择支链位置总数小的一端编号,所以D是错误的。

答案:B 8.“辛烷值”用来表示汽油的质量,汽油中异辛烷的爆震程度最小,将其辛烷值标定为100,如图是异辛烷的球棍模型,则异辛烷的系统命名为(

)

A.1,1,3,3-四甲基丁烷 B.2-甲基庚烷 C.2,4,4-三甲基戊烷 D.2,2,4-三甲基戊烷 解析:异辛烷的结构简式为

其正确命名为2,2,4-三甲基戊烷,则D项正确。

答案:D 9.某同学写出的下列烷烃的名称中,不正确的是(

) A.2,3-二甲基丁烷 B.2,2-二甲基丁烷 C.3-甲基-2-乙基戊烷 D.2,2,3,3-四甲基丁烷

解析:解此类题的方法是:先按题中所给名称,写出其结构简式,然后再按命名原则,重新给其命名,看与原来名称是否相符,若相符,则原来的命名就是正确的。

答案:C 10.对于烃名,正确的是(

) A.2-甲基-3-丙基戊烷

B.3-异丙基己烷 C.2-甲基-3-乙基己烷

D.5-甲基-4-乙基己烷

的命解析:该物质主链有6个碳原子应命名为己烷,2号位有1个甲基,3号位有1个乙基,所以其名称为2-甲基-3-乙基己烷。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8分)下列烷烃的名称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错因并改正。

解析:本题是烷烃命名中几种常见的错误类型,这些类型是:主链选错;主链的碳原子编号错;取代基顺序写错。

答案:(1)主链选错,故不正确。应是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2)编号错,取代基编号之和应最小,故不正确。应是2,5-二甲基-3-乙基己烷。

(3)取代基顺序写错,应由简到繁,故不正确。应是2,4-二甲基-3-乙基己烷。

(4)主链选错,故不正确。应是2,3,3,4-四甲基-4-乙基庚烷。 12.(6分)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命名为“2-乙基丙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将其命名为“3-甲基丁烷”,错误原因是________。正确的命名为:________。

(2) 的名称为:______。

解析:(1)主链选错,编号错误,正确命名为2-甲基丁烷。 (2)选最长碳链为主链,从离支链最近的碳原子编号,正确命名为: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答案:(1)主链选错 编号错 2-甲基丁烷 (2)2,5-二甲基-4-乙基庚烷

13.(8分)(1)根据系统命名法写出下列烷烃的名称:

(2)根据下列有机物的名称,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①2,4-二甲基戊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2,5-三甲基-3-乙基己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烷烃进行命名,应按照系统命名的程序,首先选主链,称某烷;然后编碳号定基位;最后再写名称。

(2)由有机物的名称确定烷烃的主链及其碳原子数,再依据支链位置画出碳骨架,最后根据碳满四价原则添氢。

答案:(1)①3,3,4,6-四甲基辛烷

②3,3,5-三甲基庚烷 ③4-甲基-3-乙基庚烷 ④3,3,4-三甲基己烷

14.(8分)(1) 是________。

的名称(2)2,4,6-三甲基-5-乙基辛烷分子中共有________个甲基原子团。 (3)分子中有6个甲基,而且一溴代物只有一种的烷烃分子式是________,结构简式是________。 解析:(2)中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知共有6个甲基原子团。

答案:(1)2,5-二甲基-3-乙基己烷

(2)6 (3)C8H1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