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改革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台湾教育改革

台湾生命教育刍议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正在稳步前进并逐渐完善。本文分别从哲学、宗教、生死学、生活伦理等角度综合整理出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介绍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总结台湾生命教育的经验教训,为大陆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台湾教育 生命教育 启示

1. 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

目前,台湾学者分别从不同范畴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出不同层面的诠释,因此生命教育内涵尚处于“各自表述,各取所需”的多样景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归纳起来,学者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探讨: 站在生理健康教育层面,旨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源起、生命发展的过程和了解生命的结构以及两性教育等知识;以哲学的视角,强调正确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实践;从宗教领域出发,重视生命终极关怀与生命意义的体现;借助生死学理论探索,主张应从死亡议题的来讨论,培养生死的智慧;从伦理教育角度切入,强调从自我概念、健全人格到处理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实践;将生涯教育作为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的辅导和规划。

2. 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

2.1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

自1998年,台湾当局正式提出实施“生命教育”以来,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如“前省政府教育厅”给出的生命教育目标从辅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发展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角度去制定,而我们从2001年“台湾教育部”给出的生命教育目标明显的更全面,它不仅鼓励学生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培养珍惜自己尊重别人的教育,更拓宽到了尊重环境和大自然的胸怀,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更全面更丰富的描述,这也使学生在发展生命教育时,身心和外界各方面都能全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些行政机关所期望的目标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就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并具有良好公民的修养。让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也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虽然生命教育的目标还处在变化和完善之中,但其核心取向已经初步确立。生命教育预期的目标取向为全人教育,其中包含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等四个向度。即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懂得珍惜生命,爱己、爱人、爱社会、也爱大自然,而且能够积极努力,追求生命的理想,并从中发展生命的智慧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2.2 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内容,因不同部门推行的目的与强调的重点不同,体现在学校上的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也有所差异。本文仅以最近几年官方课程为例,台湾地区由官方主导的生命教育,自1998 年8 月在省属国民中学正式开其端,至2006 年8 月发展成为所有高级中学的正式课程。目前最具体的生命教育内容,可见于《普通高级中学选修课课程纲要》所载的“生命教育类”课程纲要。这套课程共有八门科目,皆为二学分课程,其中“生命教育概论”一科为入门课程,其余“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七科为渐进课程。质言之,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乃是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2.3 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

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台湾中小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包括独立设科、综合课和渗透式三种途径。台湾在2001年,改为9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课程分为7个学习领域,即: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和综合活动等。其中自然与生活科技包括物质、生命世界、地球环境、生态保育、资讯科技等,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 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对大陆的启示

3.1 台湾生命教育的经验

台湾生命教育开展十余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3.1.1 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从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提出,台湾当局就十分重视,根据生命教育的发展的具体进展,及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以便更好的保障生命教育的良性发展,并且在实施之初政府就拨款两亿元新台币来发展各项活动。

3.1.2 以媒体舆论为导向。由于台湾推行生命教育的原因是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的不尊重生命,所以台湾媒介在生命教育推动时就大肆通过电视、报纸及互联网进行宣传,希望生命教育能深入人心,真正达到当初的预防暴力及自杀伤人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台湾教育界认为,大众传播媒体在生命教育上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生命教育的网络学习是本世纪学习的新趋势。甚至好多推行的学校都在网上进行了生命教育方面的专题制作。可以说台湾煤体在生命的推行上的确给民众一个健康的引导。

3.1.3 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台湾生命教育在具体开展时,通过独立开科和渗透式的方式,充分的整合课程资源,并且在生命教育内容上有国中到高中六年得到了一贯制的发展,加强了各段的衔接。

3.1.4 以师资培训为保障。台湾在生命教育开展时,很注意师资的培训,开设学习班与持续进修课程,培训在职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师资,在政府制定的许多有关生命教育发展规划性的文件中,几乎都提到了师资的培训;这使得教师及相关研究者都激起了很大热情,积极的开展到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之中。以上台生命教育的经验,我们大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这就为我们实施提供了一种参考的途径。

3.2 大陆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3.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

3.2.1.1积极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理念。台湾生命教育的成就得益于台湾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的施行也依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推动。新课改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根本,生命教育关注的正是生命本身,因而倡导生命教育不但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契合,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新课改的深化与推动,更会在教育实践中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

3.2.1.2 开展切实有效的师资培训。为能达成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培训将是最关键的工作。生命教育的推动,没有具备生命反省能力与修为的教师,学生将无从建构人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必须是有系统,有层次,有整体也有个别,尊重教师个人生命节奏与风格的差异,强调人类共同意向的真善美价值。有关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内容,应该包括伦理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因此邀请更多大专院校学者的投入与支持,是保证落实生命教育政策的关键。根据台湾地区的经验,生命教育的持续推动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省和学校的专业对话的文化和经验有关,因此,有阶段性,定时或不定期的专业分享与支持将是持续生命教育活力的重要机制。此外,针对学校行政领导团体的研究设计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环。

3.2.2 学校和家庭方面

3.2.2.1 立足于思想教育课,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在台湾,生命教育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们中小学开设的思想教育课已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所涵盖,我们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渗透。在小学,《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重视并加大如“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间”、“学会和谐相处”等涉及生命教育的主题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学会生活;中学则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

3.2.2.2 开展体验式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

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情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3.2.2.3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天性,遵循他们生活与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青少年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他们,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青少年,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青少年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3.2.2.4 塑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除了课程与体验活动之外,校园文化与师生人际氛围的塑建将是学校落实生命教育目标的重要关键。长期以来,学生们总是在书本和老师说一套,学校作法又是另一套的反教育中成长。校园中成人与成人之互动,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往往是学生潜在学习的楷模。在生命教育的宗旨里特别强调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与一致性,因此塑造与教育课程中所说内容相符合的人文尊重的态度与环境是学生实践其习得价值的重要因素,而这重要因素又是掌握在行政领导团体的理性合作与产生共识的教育理想上的。生命教育的推动,须要在校园中建构一个所有成员都可以自由求知、增能与尊重的学习环境。

3.2.2.5 营造信任、开放的家庭气氛。有效推动生命教育,除学校教育的努力外,还须家长的合作,家庭教育的功能若无法发挥,将使学校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而生命教育的学习过程,强调尊重孩子们个别成长的节奏与多元智能的发展,这二个概念正是现阶段家庭教育亟需重视与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在提供“爱与关怀”两种质素,而这两种质素正是生命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透过家庭成员所分享的生命力与关怀,孩子从而可以建立其生命旅途中迎接各种人生挑战,面对挫折的复原力。

3.2.3社会环境方面

3.2.3.1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台湾媒体在普及生命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正是诸媒体不遗余力的推动,生命教育才能迅速在岛内生根。大众媒体强大的辐射功能,可以构筑起生命教育的社会网络,使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观念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3.2.3.2 创设人文与安全的社区环境。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社区是孩子的生活必经空间。社区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由学校或社会团体培训骨干家长与社区义工,结合学校教师共同拟定该社区生命教育的社区活动,提供学校乡土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的社区生活中得以落实在学校所习得的价值与行为。社区在培养孩子热爱家庭与团体生活的习惯上,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社区成员若能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并能将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经验与体会分享给成员,化为营造优质社区环境的行动,将对推动生命教育的功效提供莫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学风.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 教育评论,2001. 6

[2]台湾“教育部.台湾生命教育选修课程规划草案[Z],2004.

[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M]. 人们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罗诚钢

第2篇: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启示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考虑到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根源,且融合教育收效甚好,因此本文从台湾地区的学前融合教育状况出发,结合世界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概况,对此进行概括与分析,旨在加深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价值的认知,并为大陆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社会性

一、引言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我国残疾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公布截至2010年底中国残疾人总数约8502万人,占我国总人口数的6.5%,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在2013年9月初做的一项样本容量约一万的调查,七成受访者表示身边有残障儿童,八成受访者表示当下残障儿童入学不容易,将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身边残障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不佳。

而台湾地区实行融合教育从幼儿园学段开始,贯穿整个受教育的过程,这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应常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特殊儿童的“特殊性”被弱化, 完成学业后可以和普通毕业生一样参与正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大陆也可以像台湾一样从幼儿园开始普遍实行融合教育,让这8502万人能够参与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将会为这个社会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出于此念想,对台湾的融合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得出启示,由此思考大陆实施融合教育的相关问题。

二、台湾的学前融合教育

1.政策的制定与发展

台湾是一个重视法律法规的地区。1968年出台的“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规定:对于身体残疾,精神发育迟滞和天才儿童,应实施特殊教育或适当的学校教育机会。1987年颁布的 “特殊教育法实施条例”保障残疾人既有获得特殊教育服务的权利,同时还有参加普通班级的权利。1997年修订了 “1894年特殊教育法”,该法主要强调必须为所有特殊儿童提供所需的特殊教育及其相关的专业服务,明确规定了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的必要性,确保融合教育落到实处。

2.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安置形式

(1)自足式特殊教育班

大多安置中、重度以上的身心障碍学生,学生大部分课程是集中在同一班级上课,特殊教育教师负责主要教学工作,学习内容按启智班课程标准规定之领域设计;并视学生学习能力,安排部分课程在资源班或普通班上课。

(2)分散式资源班

特教学生适应普通班级的学习这一过程的协助由特教教师来完成。特殊教育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大部分课程,如有需要,他们可利用部分时间接受资源班教师的辅导。

(3)巡回辅导班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例如特殊儿童人数太少不能自成一班,或是所就读的园所没有此类的班级或老师,可酌情在某些幼儿园成立巡回辅导班,由这些园所的老师到外校辅导学生。巡回辅导班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障碍类别的学生,台南市的巡回辅导班包括学前特幼和国小视障、自闭症、听障,此外还服务在家教育的学生,例如因身體病弱而住院的学生。

3.身心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安置主张

(1)安排特殊儿童就读于离其家庭较近的学校的普通班;

(2)必须将对环境中特殊儿童学习的限制保持在最低限度;

(3)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在普通班级的相关教育服务和普通班级教师的必要支持;

(4)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注,重视环境改变带来的障碍。

台湾每所小学都至少配备两名特殊教师,早期设立的专项特教学校在融合教育思潮的影响下逐渐退出教育体系,特殊儿童逐渐回归普通学校。

三、台湾学前融合教育的思考

1.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自我发展

特殊儿童接受融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发和张扬个性的过程,特殊儿童通过接受常规教育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潜能限度,最终适应社会。随着融合教育开展的不断深入,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经验逐渐丰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殊性进行自我发展。

融合教育能培养特殊儿童的一技之长,让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融合教育可以向特殊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技术等,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融合教育有利于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特殊儿童在开展融合教育的班级中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同之处,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社会规范、人际交往技能等,学会协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更好地融入到社会。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最终都要回归社会,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完成学业后还需要花较长时间来适应一般社会的环境。但若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则能够缩短适应的过程,令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为有效。

3.学前整合教育有利于促进普通儿童的自我发展

“自我效能”是对个人执行其工作某个方面的能力的主观评估。研究表明,当儿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在同个班级共同学习和生活,普通儿童帮助特殊儿童时自我效能感会被激发。特殊儿童在被帮助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帮助他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相互促进的过程。

4.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受益于融合教育实践

台湾地区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放在一起共同学习这样的融合教育的方式在台湾地区收效良好。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没有歧视,取而代之的是自发帮助、照顾他们,特殊儿童在帮助与鼓励中学会如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还试着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成就感,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与此同时,有些人认为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不公平,会拖延学习进度。但大部分声音还是认为大家平等地处于同一个社会中,资源共享是理所应当的。并且,普通儿童对特殊儿童的帮助都是自愿的,学校没有规定他们去做这些事,这些付出让他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同时也是自身受益的过程。

四、对于台湾融合教育可借鉴之处的启示

1.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台湾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在当地和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明确了特殊儿童的范围、招生、繼续教育、服务、咨询、设施和福利, 自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令特殊教育可以依法进行。 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充满了人文关怀,法规内容细致、全面。同时,当局还出台一些具体的实施规则,让特殊教育法更容易推广和操作。 例如,实施“特殊教育学生申诉办法” 和 “人民特殊教育奖励办法” 等实施细则,实施 “所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转学实施点” 和 “高校身心残疾人处理原则”也有行政规定。时代在发展,“特殊教育法”得到与时俱进的修订和完善,台湾融合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

2.健全专业的教师培养体系

台湾地区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规定学年必须培训半年,并取得 “教师职前教育证书” 。特教师范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后,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台湾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考核内容主要涵盖:语言能力、教育原理、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特殊教育课程及实施技能、评估与辅导特殊学生的能力等,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

各个大学和学院培训特殊教育教师时,特殊教育课程是必修课,并与小组选修课结合起来,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的引导下,研究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指导的具体方法。其他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若需要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辅修来完成。

3.以适宜性原则发展融合教育

大陆的融合教育仍属于起步阶段,许多地方有待完善,目前首先要填补特教学校工作的空白。 另外,由于特教理论研究薄弱、推广不甚深入、实践范例也不够典型,人们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实施融合教育不仅仅是将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安插于普通班级,而是根据该地区特殊儿童的类型和数量,以及特教教师资源的配备程度,将特殊儿童的教育以多种形式进行安置,可参考台湾地区现行的安置方式。

融合教育旨在让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享有同等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接纳和实行,大陆教育界同胞正为这群特殊儿童们的良好发展而努力着,虽然我们起步不久,但我们会一直在路上,相信大家的努力会让融合教育在大陆蓬勃发展,将会为“特殊朋友们”带来更多希望和曙光,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另一股强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台湾特殊教育学会.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M].心理出版社,1987.

[2]黄志成,王伟.英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2(03).

[3]兰继军,李国庆,柳树森.论全纳教育的教育原则[J].中国特殊教育,2003(06).

作者:陈艺璇

第3篇:台湾别样的素质教育

摘 要:作为台湾第一所体制外的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的建立给台湾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森林小学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得台湾当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一些有识之士陆续建立了一批类似的新理念学校。本文旨在介绍以人本主义教育为指针的台湾第一所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尝试探讨它给大陆小学所带来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台湾;森林小学;人本主义;启示

在台湾有这样一类学校,它们被称为教育改革的灯塔,它们力排众议存活于传统教育体制之外。在台湾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一心致力于儿童教育的改革事业,无视外界的猜疑和诽谤,始终以儿童的自由、快乐、自我实现为教育之理念。他们在这块实验田里辛勤耕耘、倾情奉献,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是理想教育的引路人。这类学校就是以“爱、尊重、诚实与公义”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以举世闻名的国际示范学校英国夏山学校为蓝本而创办的台湾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这类人便是森林小学的创办者和新理念的践行者。

一、什么是森林小学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教育积弊已深,孩子们被传统教育体制压得失去了自由伸展的能力,其自由、创造力和思辨力几乎消失殆尽。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是患有重病了”,改革教育势在必行。他们以英国夏山学校( Summerhill School)为范本,针对当时僵化、单一、只重智育的教育体制,建立了第一所旨在建立全人教育,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多元学习兴趣与關怀的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创始人台湾大学教授史英说:“创办森林小学,对我们而言,是最自然又无可避免的事了;我们要办自己的教育,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的教育方法。”

二、森林小学的基本情况

(一)如入仙境的学校环境

森林小学,顾名思义,位于景色怡人、群山环抱的森林旁边。四周碧绿葱翠,一眼望去是满眼绿色的树的海洋。以花莲县西宝国民小学为例,在兴建校舍时,他们融合当地太鲁阁壮丽的景观与阶梯状的地貌,大量使用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特色,把学校的各式建筑与后山山脉相统一,展现出和谐稳定而不突兀的状态,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普通学校那种由水泥和混凝土所搭建起来生硬冰冷的感觉。学校还配合学生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如陶版、陶灯等装置于校园内,更添温馨浪漫气氛,再配以学校周围各种自然植被树木,花鸟虫鱼,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山水学堂,书声、笑声传遍山谷的每一处。

(二)森林小学独特的课程设计(以花莲县西宝国小为例)

森林小学的课程不尽相同,每所学校各有千秋,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独特、多样、学校本位、满足学生需要。花莲县西宝国小的宗旨:热爱知识、快乐与认真的生活、自我解放与自我约束、以身体伸展出生命的美感及自我实现。其内容包括:

1.基本学历课程

又称为科目课程,是教育部颁布的科目,如国文、英文、数学等。开设科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不做社会中的“另类人”,并且有机会得到更深的发展。不过科目课程的讲授方式有别于传统学校的填鸭

灌输,带有明显的“森小风格”。

2.学校本位课程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课程。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围绕认识学校,以“与学校建立亲密关系”为主题开展。以西宝国小为例,他们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以认识学校为主题,中年级以爱护社区为主题,高年级以太鲁阁国家公园周边自然环境为主题,建立“移动教室”。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山林草木皆是教材,笑语歌声尽为学习”。

(2)为自己负责的自主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与老师签订协约,期末向全校展示所学。课程有农业体验、自然观察、家政烹饪、射箭、美术等。

(3)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森林小学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程异常丰富。他们迎合孩童的各方面兴趣,创办社团,如篮球社、钓鱼社、养狗社、自然探索社、陶艺社、游学社,游泳社等,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可以成立一个社团,让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参与学习。学生在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情况去发现、探索,就会学得舒心,学有所长。

(4)紧贴现实的生活课程。孩子们在学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课程如生活会议,家族课程学习到了书本以外的东西。

生活会议

每个月召开一次,大家提出日常问题及困难,在全体师生会议上讨论解决的方法,并形成大家共同决定共同遵守的公约。这有利于建立孩子在团体生活中互助、合作、民主的正确态度,也有助于落实民主教育的目标——尊重及法治。

家族课程

学校采用年级混合住宿方式,每间寝室老师为大家长,提供生活辅导,高年级学生担任寝室长,协助中低年级成员生活作息。一个寝室犹如一个家族,寝室成员家聚谈天,友谊竞赛,帮弱扶小,情感交流及生活照应形同家人。在日常的生活与相处中,学生懂得了信任、关怀与尊重他人。

(5)独具特色的亲子课程。森林小学有感于现代家庭观念日渐淡薄,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特别有意将这份家庭亲子教育的担子承担了起来。他们设立快乐亲子营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相互尊重,良好沟通。让很多家长欣慰的是,通过积极参与这种活动,解决了他们最头疼的子女教育问题。

(三)教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森林小学的教学从来不拘泥于特有的教材,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最有挖掘深度的教科书。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进行学习。比如,在一次涉外郊游中,一个孩子不幸落入溪水。针对这一外出的安全疏忽问题,学校立即组织讨论会,跟孩子讲解相关的安全策略,并辅之以救生、自救等科学知识的学习。他们这种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同身受,得以渗透吸收,非常可取。

(四)森林小学的师资

森林小学教师选拔不拘一格,文凭只要求为大专以上,接受人本教育理念。选拔教师时首要看重的是教师的教育精神与理念,至于教材及教法则留待教师自己去探索。森林小学对教师素质的看法是以品格与思想为第一,技能次之。学校每年要对选拔后的老师举办师资培训,让学员经过两个月25堂课的培训,再经10天的试教,进入森小执教。每一名老师都要有自己研究、进修的精神,并且须自己设计教案,而非依照一定的教材教课。培训班所教的,并非单纯的教课技巧,而是多元化的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教案设计、人本哲学、教育改革等等。

三、人本教育理念的哲学内涵

森林小学的教改实验是由民间组织人本教育基金会倡导和支持,在台北县教育局合作下进行的。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以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正常化,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为宗旨,一直秉持“改变,要从教育开始;教育,使人成为他自己”的精神理念,致力于改变一般人教育孩子的刻板模式。

森林小学是人本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极端实例,要想对它有一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则必须要由其基本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下手。

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用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的话来概括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在人本论者看来,自我实现的人必须从整体的人和形成过程中的人这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整体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从整体论的方法出发,来论述整体的人。他们认为人的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思维方式。弗洛姆认为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其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害。这正是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他们重智育而忽视情感,过分强调学习中的认知和理性,使学生的情感、情绪、感觉等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发展。所以“必须靠着实现人的整个人格,靠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与心智,才能实现自我”。

(二)创造性的人的实现

人本论者把自我实现倾向看做是动态的形成过程,而不是遥远的目标和终极的静态。生活的一种确定性就是变化,只有创造性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生动又集中地体现自我实现。创造力最生动的体现就是人固有潜力的挖掘。而创造力并非只为少数特殊天才所固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特质,是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固有潜能,它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是:教育不仅要努力寻找和造就天才,而且是要培养更多的天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指出:教育既有焕发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有抑制人的创造精神的力量。眼下的很多儿童在传统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放弃了自己的想象取而代之的是顺从地接受和循规蹈矩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将磨灭掉他最为宝贵的人生价值创造力。

人本主义的中心思想,不外乎就是针对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人文关怀,重视知识技能学习而忽略全人格培养的倾向所提出的批判。它告诫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储備更多的科学知识,还更应该重视他们的情感智力的挖掘。只有情感因素才是人的潜能得以释放,创造力得以突显的深层根源。

四、森林小学对台湾的影响

森林小学作为第一所新理念学校,对台湾教育的影响是明显和广泛的,它推动了台湾当局的教育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有体制内的台北市和台中市的教学与评量改进班、台北市的田园教学、台北县的开放教育等。在体制外,它使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新理念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来。这些体制外的学校也由最初的遭受非议、排斥到被接纳鼓励,人本教育的思想观念也由口号转化为一批批各有不同特色的理念学校。诸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回归自然生活技能的台北县乌来种籽学苑;以美国“奇异学校”(key school)为蓝本,强调品格教育及重视迦纳(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方式的雅歌小学;追求提供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与空间的新竹全人实验中学;采用蒙特梭利教法的彰化苗圃学园及以人智学教育为理论基础学,将人类生命本质,归结于身体、心灵、精神三种层次的结合,强调身心全面发展的宜兰慈心华德福教育实验学校等。

五、启示

作为台湾第一所新理念学校,森林小学能在法令不完备、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胸怀对理想教育的热情与执著,建构出一块块“没有围墙的新天堂乐园”,不但获得家长们的信赖、学生们的喜欢,在相当程度上,也因为它们的独辟蹊径和勇于开拓而给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风。

目前,中国内地也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如何在众多的改革模式中找到行之有效的一种,台湾森林小学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

(一)对教育理念应更执著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区别。无论是一所学校或是一位教师拥有对一种教育理念的执著追求是必需的,只有胸中怀有一种梦想,以自己的理念为行为的标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种教育理念包括对知识观、学生观、教师权威观、教学活动观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二)课程开设应更开阔

课程是教育目的的最好呈现与实现。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课本中的死知识而是能够融入生活的真实技能,学生需要的不是知识记忆的填充而是能够应用、分析、综合与运用进而内化为人格内涵的高级能力,因此让课程内容更丰富而多元,才是现代教育的适应之举。

(三)师资来源应更有弹性

新理念学校具有弹性的招聘方式,他们大胆利用各领域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以专长施教,弥补一线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不够的弊病。老师不是通才也不可能是全才,大胆起用各方面的能手专家甚至与社会各界联手资助办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家长应该转变观念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求学这条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在学校的成绩排名来确定孩子未来的社会竞争力,过高的希望,过多的焦虑无形中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实不知只有对孩子实行全人的教育,让孩子在爱、关怀、自由与尊重的情境下成长,才能培养出一个有潜力、有自信、自尊、自强的人。因此各位家长应该转变观念,给孩子松绑。

(五)社会应给以更多理解和支持

森林小学作为新理念学校的典范,它的出现与存在带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它有很多体制内学校无法学习,无法效仿的地方,比如它的设校环境、它的小规模办学、小班级教学、高昂的学费,这些都是大众主流学校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主流学校承担着为大众学子服务的使命。我们应该向它学习的就是,它们执著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它们独特、多样的办学课程,它们以尊重、爱、诚实与公义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34.

[2]麦肖玲.森林小学简介[J].基础教育学报,1998,(8)2.

[3]港澳台及外国教育[N].教育时报,1999.

[4]http://hef.yam.org.tw

[5]http://www.spps.hlc.edu.tw

[6]www.china.com.cn.

作者:冯 灿 郭玉洁

第4篇:关于台湾教育

08中文文学班刘波10220082202380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教育的一些亮点,但是以学习借鉴的角度,我们的确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学习台湾教育的可贵之处。如此这般,大陆之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5篇:台湾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

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 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 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

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具体案例:

1.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

2.开设从生命的高度建构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 “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 “人因梦想而伟大”。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这堂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 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 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1997 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 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1999 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 14 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 27 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 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

5.2010开展“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第6篇:台湾教育体会

赴台湾教育考察体会

有幸能在2011三明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提高培训班中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台湾考察学习,此行教育考察团共32人,在班主任陈明杰的带领下,由厦门机场乘坐13:30的飞机飞往台北松山机场,一下飞机带着兴奋、激动和一丝神秘感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见到繁体字的招牌、听到亲切的闽南话,让我感受到我们似乎还没有远行,就像在家里一样。第二天参访了台湾桃园国小、郑声中学及托福托儿所,听取国小及郑声中学校长的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介绍,参观了校园、观看了桃园国小的汇报演出,同时走访了部分师生。5月27日开始,我们对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环岛考察。我们先后到达了台北市、台中市、斗六市、高雄市、台东市、花莲市……,对台湾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现谈谈我此行的感受、体会:

一、台湾教育:

1、注重多元办学,接轨国际教学

台湾的“国民教育”普及分国小和国中,国小六年,国中三年这些就构成了台湾的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均由政府承担。但校园建设已远远比不过祖国内陆的许多市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小。台湾有国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还有天主教、佛教办学等这是我们内陆所见不到的,台湾人只要家庭收入高,文化知识高的家长都喜欢选择私立学校,虽然私立学校学费昂贵,是公立学校的3倍,但有能力的家长都愿意花钱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私立学校为争取生员,竞争激烈,都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如:我们参观的郑声中学就是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学校,现已有四十五周年的历史了,校内设有天主教堂,天主教教主寝室,学校利用天主教堂对学生进行生

命教育、感恩教育----举行祭天敬祖礼、十八岁成年礼等品德教育。这所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启动了校园美化工程,让本校广设科学生自行设计并装扮校园文化,将校内厕所及楼梯进行彩绘美化展现了普普风潮的艺术风格,让学生随时臵身在时空交错的空间里。学校施行国际教育,安排学生到海外特色学校参访体验学习,增加其跨国文化知识以及提升未来在全球各地的就职能力。

2、办学特色突显,传承精典文化

参访桃园国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的是这所学校给我们展示舞蹈特长班的学生表演的节目《蜕〃进行式》,当学生的优美而专业的舞姿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感到这是一所不简单的国小,这节目参加99学年度台湾全国学生舞蹈比赛获得特优奖。听老师们介绍这些特长孩子是从三年级起面向社会特招,经过专业委员严格认定选拔出一个班级,平日每天都上专业舞蹈课,可见特长教育在这里是相当重视的。台湾社会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当我们走进那并不起眼的小学校时,在穿堂中本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穿堂中展示着他们老师的照片,校园校舍的平面图、近期开展的系列活动。走进校园虽然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处处整洁干净,校园内每个角落都有贴近学生的警示标语,如:“禁霸”、“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说话音量放低低,懂事有礼笑嘻嘻”等,这所学校让我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在教学楼前立的一尊孔子塑像,至圣先师的文化思想在这儿仍然发扬光大,中华精典文化的传承在这仍然得以延续,虽是一海之隔但本同根生。

3.家长委员热情,关心资助学校

这次参访三所学校的过程式中,两位漂亮的家长委员会会长始终陪着我们,她们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这些远方的贵宾,在参访桃国小图书馆时,我们还发现

这儿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是由家长委员会的志工当任,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家长委员真正参与了学校的办学、管理。陈校长介召这些家长参与学校重大活动、关心并资助学校发展,有常住学校内的办公室、活动家长室。其历任会长写入学校史册,家长会还协助校务推展、公益团体认养(资助贫困学生)与资助办学,是一种亲师合作。如:家长对学校有什么意见,找家长委员会;学生社团要资金,找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参与学校这么多事务,却是分文不取,完全是做义工。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因为他们明白:一切为了孩子!家长委员会成员表现了非常高的素质。

二、台湾风土人情

1、山美水美人更美

此行我们领略了台湾的美景,台湾同胞的热情好客,台湾人的彬彬有礼。每到一个学校,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周到的安排、细致的准备。每天离开酒店时服务人员都会站在门给我们招手离别,讲话轻声细语,举止端庄国民素质较高。

2、提倡环保低炭生活

台湾人很节约注重环保,在校园内装有用电监测即时看板,这是国家电力社监测各用电单位的用电情况,超过规定量电费将倍增。来到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小镇,很难见粉尘。街上不大看见警察,却看不到有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的现象,更难见车辆为了抢时间而左冲右突不文明现象,遇到交通堵塞,大家各自在车里静静地等候,听不到喇叭声。街道边的修车店也是干净整洁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地植根于公民的心中。

台湾一行,来去匆匆。感受了台湾的教育,开拓了教育的视野。一海之隔本是同根生,多少感慨,多少期待,希望早日实现统一。

第7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应台湾海峡两岸商务文教促进交流协会的邀请,2009

年4月16至23日,在万承祯副市长的带领下,常德市教育参访交流团一行11人,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参观访问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花莲、南投、台南、高雄等市县,拜访了在常德有投资项目的几位企业家和台北常德同乡会会长刘云家老先生。重点在台北景文高级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与景文高级中学许胜哲校长和和部分中层骨干及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情况介绍,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走访了部分师生,深深感受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收获颇丰。

一、台湾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教育”分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6年,国中3年,这就是台湾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就读公办学校的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交纳学费、书费、补课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收费教育,学校性质、条件不同,收费也不同。私立学校的收费较高,公立学校的收费较低。97%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职教成效显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台湾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是专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二是在高级中学里设立高中部和高职部(相当于大陆的中职)。三是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科技大学,招收高级职校和高中毕业生,学制2至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应用学科和技术,培养高级适用技术人才。台湾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呈供不应求趋势。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效非常明显,对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等教育比较规范。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办学比较规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2年制、3年制与5年制不等。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正规的高等院校一般为4年学制,但师范、法律、建筑专业等多为5年,医学专业6至7年。

4、办学模式比较灵活。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出资办学和管理;三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教育的特点

- 1 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5、重视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台湾乡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且活动设施齐备,如游泳池、健身馆、图书馆等,便于学生课外学习、娱乐。城市建有博物馆,一般都将本地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图文、影像或其它高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用以教育、启迪青年人。此外,台湾的各种文化场馆也在假期主办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是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期,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比例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坦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仍很有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更受青睐。

三、对比与借鉴

由于海峡两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许多同样的矛盾和困惑。例如,两岸的公办教育都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好,水平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街头补习招生广告随处可见,补习学校遍地开花。对比两岸教育,有四个问题值行我们思考和借鉴。

1、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此次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常德“一化三基”实行工业强市,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可以买进,个别专家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不能依靠外援,只能依靠常德的职业院校来培养,因此常德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先行,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习设备的投入和学校师资的培养上要有更大的力度。

- 3

第8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清流县余朋学校张金根

2011年11月23日至12月2日,在三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带领下,三明市校长提高班代表团一行41人,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研讨、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花莲、台中等市县,参访了南门国小、枫树国小、经国国中、会稽国中等学校,并分别与各校校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他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所到学校的团队都列队欢迎我们,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台湾民众对大陆同胞的热情和真诚,同时更感受到优质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的继承和发扬。

十天的行程虽匆匆,但感触良多,收获甚丰,既是一次文化交流之行,又是一次心灵之旅。

一、台湾基础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

国民教育相当于我们的义务教育,国民教育分为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六年制,国中是三年制,这就是台湾的九年国民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全部实行免费,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要交纳注册费、学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收费,因学校性质、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

2、办学模式灵活多样

台湾的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是由官方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如教会、个人、民间社团)出资办学和管理;三是由官方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基础教育的特点

1、公办学校办学水平较高。

相对私立学校来讲,从小学到大学,公办学校占地面积大,设备设施齐全、师资水平高、收费较低,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公办学校全部免费。各级学校的学生以考上公办学校为荣。很多学校都把考入公办中学和公办大学的多少作为向社会宣传其教育教学成果的重中之重。我们参访台中市头家国民小学时就发现他们的宣传资料中写到“贺:本届六年级毕业生考取卫道17人、晓明2人、弘文72人„„”。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察过的几个学校均设置选修课程,张扬学生个性。在设置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个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放了许多选修课,如表演艺术、综合家政、游泳等,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选学,使每名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同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表演,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特长作为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3.重视学生的德行(品德)培养。

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行教育,并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比如台中县(后合并改为台中市)政府印发的《品德带著走》小书,就是德行项目说明书和德行评价手册。学校也非常重

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文明、诚信和奉献精神等。在德行教育中普遍强调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传统教育为基础。

4.家长和社会成员参与学校的管理。

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如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各学校的志工(志愿者)参与学校的服务工作之中,比如在台中市头家国民小学的食堂有40多位“阿妈”(相当于小学生的奶奶或姥姥)从事选菜、选料、做饭、做菜等工作。

三、在交流中对比,在对比中借鉴

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着许多同样的问题与困惑。例如,两岸义务教育都是九年制,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的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补习招生的广告比较常见。在交流中对比,在对比中我们感到台湾教育在如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加大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台湾学校与社区、社会的亲密程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台湾教育理念中所涵盖的对象是全民、内容是生活的、场所是开放的、方式是多元的、活动是多样的、参与是免费的、服务是志愿的,倡导“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从我们参访的地方来看,给除了台湾官方对教育进行投入外,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城市博物馆和各社区的活动中心对学生开放,相关人员参与孩子的教

育工作之中。虽然我们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经费、场地、人力的投入和管理上还远远不够,社会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2.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师亲共同育人。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能够直到桥梁作用。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家长委员会,很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形成全力,共同育人。

3.加强优质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与大陆学校相比,台湾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礼义廉耻等美德的熏陶,在理念上更注重古今中外相互结合,兼容东西文明。传承文明,凸现人文。传统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之中。至诚、至真、至善、忠孝、中和等大街小巷名称的诉说,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的伫立,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陪同的领导和所见到的师生彬彬有礼,校园各角落洁净清新,无不流淌着人文的血液。台中市头家国民小学的钱得龙校长讲德育的关键词“整洁、礼貌、秩序”,餐前读感恩词,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强调“没有纪律就没有品德”,“德育的核心价值就是格物”。浸润在这种凸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的台湾基础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9篇:台湾家庭教育现状

台灣父母做得好嗎?

放學後的台灣,每個家庭中的孩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二成的孩子,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父母,真的有時間了解孩子嗎?

今年七月,《讀者文摘》做了一份亞洲八國的父母評比大調查,結果台灣的父母表現被評為八國之末。受訪青少年評為最低分的父母。評比刊出後,引起諸多討論。

台灣父母真的有那麼差嗎?《天下雜誌》此次的「家庭教育大調查」顯示,其實台灣父母花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少,但是相處的品質和方法有待提升。

為了了解家庭教育的總體面貌,《天下雜誌》調查家中有國小學生的父母,國小四~六年級的學生,以及學校老師,分別探詢他們對目前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的看法。

放學後的生活:補習

家庭教育,從放學後的生活開始。檢視孩子放學後的行程,或多或少可窺見家庭生活的樣貌。

調查顯示,近七成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課後會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待在那裡的時間,每天平均以一到三小時居多。但仍有近二成的小朋友,每天在安親班或補習班的時間,超過三小時以上。

這群「教改世代」的國小學生,補習的「行程」看起來並不輕鬆。三成七只補一科,有近兩成的學生補了四種以上的課程。

週末假日也不能放過,近五成的孩子,週末假日也要補習,補習科目多為一到兩科。近五成的家長,每月花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支出,平均在六千元以上。如果以目前平均每個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約七到八萬來比較,將近一半的家庭,光是給孩子安親補習的支出,就佔了近十分之一以上。 教改這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近六倍,補習的年齡愈來愈低。「沒辦法,大家都不要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起跑點只好一直往前移。」台北市家長協會會長包崇敏說。

你問孩子,他們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嗎?超過五成的孩子說:不喜歡。

家庭相處,時間充裕,內涵貧乏

單就時間來看,父母和孩子都還算滿意彼此相處的量。近六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有四小時以上;超過五成的父母,每天和家人共進早餐;超過七成的家庭,會一起共進晚餐。

超過六成的家長認為,和子女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將近七成五的小朋友也認為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是足夠的。

進一步探究親子相處時間的品質,會發現許多弔詭的現象。超過七成的父母說,每天,或常常和孩子聊天。但是孩子的回應卻不同。只有不到7%的孩子,每天和父親聊天談心。超過76%的孩子,「偶爾」、「從不或很少」跟父親聊天談心。也只有近20%的孩子,每天和媽媽聊天談心。每天和爸爸媽媽說話的時間,半小時以內居多。

而聊天的話題,都是以「學校課業」和「學校生活」為主。可是孩子們最想和父母聊的,卻是「心情和情緒」。

親子共處時,最常從事的活動是什麼呢?

三成五的小孩說:看電視。

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說:做功課。

受訪的家庭中,超過四成的家庭有兩台電視,二成二的家庭有三台以上的電視,可見電視宰制了家庭生活的重心。 但是孩子們最希望爸爸媽媽陪伴的活動,前三名是:戶外旅遊、逛街買東西,以及打電動或上網。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黃迺毓分析,調查顯示,親子相處時間充裕,但是只是「在一起」,卻沒有深度的互動。

長期諮商輔導青少年的作家,前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說,將近五成的孩子在安親班時間超過兩小時,很多時間拿來看電視,父母跟孩子講話的時間很少,使得孩子的大腦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校老師發現,很多國中小學生可以專注的時間愈來愈少,這跟孩子很少和父母談心、一起做家事,或參與社區聚會,使得腦功能發展受影響,有很大關係。如果把父母分開計算,三成九的父親覺得和小孩相處時間不夠,比例遠高於母親;和孩子聊天談心的頻率、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父親的表現都不如母親。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有超過五成選媽媽,只有一成八選擇爸爸。高叔貞強調,調查顯示父職是比較缺乏的,這也是未來學校性別教育應該加強的重點。

八成的家長認為自己是個好爸爸,好媽媽,也有超過八成的孩子認為,跟父母在一起是快樂的。

長期從事親子輔導的彰師大副教授高叔貞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家長和小孩的吻合度很高,相互滿意度也還不錯。

高叔貞特別注意不快樂的「少數」。調查中,13.4%的父母覺得孩子不快樂,14.42%的孩子,覺得和父母相處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以「爸爸媽媽不了解我」居首。「近15%的比例,如果乘以總人口數,就非常可觀,每個家庭製造出一個不快樂的人,整個社會就要付出多少代價?」高叔貞認為,少數的需求,也凸顯了最需要資源投入與協助的所在。

家庭教育:想要與需要的落差 深入家庭教育的內在,調查中顯示諸多的矛盾和「不得已」。

家長認為,家庭教育最該培養孩子的前三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品格與價值觀、與人相處的能力。

但是問家長,他們投入最多時間處理孩子哪些問題?排名第一的,仍舊是課業升學等競爭力。遠遠超過「應當」關照的品格、人際關係等能力。

如果經濟許可,近八成的家長會資助孩子念到「愈高愈好」的學歷。但是超過一半的家長也認為,學歷愈高,不代表人生愈幸福快樂。

小朋友也有同樣的矛盾。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最關心:身體健康和安全,以及課業升學。但是他們最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心情和情緒。可是最希望爸爸媽媽幫忙解決的問題,還是「課業升學」居首。可見課業成績,已經是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最主要的焦慮來源。

家長的矛盾,深受同情,卻似乎無解。

同樣身為父母的高叔貞說,多數家長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想要」怎麼做,但是面對實際強調升學、成績的教育環境,學歷至上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家長也只能認知失調,把精力都放在「需要」的成績上。

可以苛責父母嗎,恐怕也很難。家長和孩子的焦慮,反應的是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和貧乏。

「我真的覺得應該要社會改革,而不只是教改,所有父母那麼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真的太小了,今天如果我的小孩沒有在成績上保持領先,他也沒有太多選擇……,這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父母的焦慮無法解決,沒有辦法讓父母很放心的話,怎麼有可能教改?」精神科醫師、作家王浩威說。 雖然超過八成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媽媽,但是詢問第一線的觀察者:老師,是否滿意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卻有超過七成的老師說:不滿意。

老師的不滿、家長的求救

老師們觀察,目前學生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三大問題,分別是:家長沒有時間、家長價值觀偏差,和家庭經濟和資源不足。

老師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助的是:品格與價值觀、養成生活自理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而培養上述能力,超過八成老師認為,家庭應該負起最大責任。

但是近七成五的老師說,家長把家庭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學校老師,一成七的老師說,家長把自己的責任給了安親班和補習班。只有5.5%的老師認為,家長扛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鄭石岩觀察,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品格教育,大家都覺得重要,但老師覺得家長要教,家長卻認為是老師的責任,最後反而落空形成三不管地帶。

老師認為,父母最需要改變的是:多點時間和孩子相處、改變親子教養的方法,學習更多相關知識,以及學著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老師認為,「時間」是家長最大的困難,但是家長自己卻說,「時間」不是問題,方法和知識才是。

家長調查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大的困境,前三名是:無法理解現在小孩的心理、不知道怎麼教、不懂管教方法,另外就是電視及媒體的不良示範和干擾。

台灣的父母,其實是孤立而無後援的一群。 近六成的家長認為,台灣的企業或公司,是不鼓勵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超過八成的家長,不滿意政府對家庭教育提供的支援。

「企業的目的是獲利,目前企業的做法,就是殺雞取卵,榨你十年,然後讓你提前報廢,這當然是家庭生活最大的傷害,」黃迺毓直言。

而政府呢?「應該沒有人在想這個問題」致力於落實「家庭教育法」的黃迺毓說。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再來一次,二成六的家長不願意再選擇生兒育女。如果仔細分析父親和母親的差異,會發現,父親願意的比例,遠高於母親。八成的父親願意生育孩子,但只有六成八的母親說願意。其中或可窺見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分工的傾斜,支援的缺乏,已經讓身兼數職的母親感到耗竭。

「從這份問卷,我看到家長、老師都在求救,」黃迺毓強調,不論品格或價值觀,不是單一家庭或學校可以承擔所有責任。老師在師範體系上四年課,沒有任何一堂跟品格或價值觀有關。遑論父母。美國學者提出「生態理論」,就是把家庭和父母當成內圈,學校、教會和社區,提供「非父母非老師的其他成人」,塑造教育孩子的生態,共同分擔責任。

長期在社區推動親子共讀和共學的黃迺毓希望,建構出社區也成為教養孩子的生態圈,分擔父母的教育責任。

「這部份要單靠父母和老師,實在是強人所難,誰來教父母呢?難道人當了父母之後,就理應被要求、譴責?」黃迺毓強調,「家庭教育法」必須落實,提供給現在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足夠因應生命階段不同處境的知識和能力。

台灣的父母們真的不差,只是需要幫助!

一位母親的告白:我要怎麼讓孩子快樂? 我本來是一個無所謂的媽媽,因為我自己成長的經驗讓我相信,念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要失去學習的興致,才是關鍵。但是我這樣的態度,卻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受到挑戰。

我的女兒已經在一所已經比較不強調升學的私立女中念初一。但我不能適應的是,他們每週都有週排行,老師花很多時間排各科成績。每週拿回來成績單給父母看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會被影響的。我曾在家長會時跟老師反映,可否撤銷每週排行的做法,但是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我是家長中的少數,我的想法,和社會中的主流脈絡是不同的。

後來我也屈服了,乖乖的為孩子請了家教。因為你作為父母,沒有辦法在小孩考的那麼差之後,告訴她:沒關係,我們只要快樂就好。因為孩子的自尊是在整體環境中培養,她在家庭之外,學校裡老師、同儕的眼光,都會影響她對自己的看法。你必須配合大家玩這個遊戲,不能矇著眼睛說,我們自己快樂就好。

我的孩子也變了,她原本散散的,現在跟我們去餐廳吃飯,都會帶著教科書,我會提醒她,有這個必要嗎?但是孩子也有孩子的壓力。

這就是目前教育環境脈絡裡存在的現實,你怎麼能要求一個家庭,去對抗整個社會、環境的挑戰?

上一篇:海尔供应链管理案例下一篇:新员工培训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