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儿童生命教育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台湾儿童生命教育

台湾生命教育刍议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正在稳步前进并逐渐完善。本文分别从哲学、宗教、生死学、生活伦理等角度综合整理出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介绍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总结台湾生命教育的经验教训,为大陆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台湾教育 生命教育 启示

1. 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

目前,台湾学者分别从不同范畴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出不同层面的诠释,因此生命教育内涵尚处于“各自表述,各取所需”的多样景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归纳起来,学者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探讨: 站在生理健康教育层面,旨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源起、生命发展的过程和了解生命的结构以及两性教育等知识;以哲学的视角,强调正确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实践;从宗教领域出发,重视生命终极关怀与生命意义的体现;借助生死学理论探索,主张应从死亡议题的来讨论,培养生死的智慧;从伦理教育角度切入,强调从自我概念、健全人格到处理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实践;将生涯教育作为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的辅导和规划。

2. 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实施

2.1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

自1998年,台湾当局正式提出实施“生命教育”以来,台湾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如“前省政府教育厅”给出的生命教育目标从辅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发展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角度去制定,而我们从2001年“台湾教育部”给出的生命教育目标明显的更全面,它不仅鼓励学生要探讨生命的意义、培养珍惜自己尊重别人的教育,更拓宽到了尊重环境和大自然的胸怀,可以说生命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更全面更丰富的描述,这也使学生在发展生命教育时,身心和外界各方面都能全面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些行政机关所期望的目标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就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正确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并具有良好公民的修养。让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也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虽然生命教育的目标还处在变化和完善之中,但其核心取向已经初步确立。生命教育预期的目标取向为全人教育,其中包含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等四个向度。即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懂得珍惜生命,爱己、爱人、爱社会、也爱大自然,而且能够积极努力,追求生命的理想,并从中发展生命的智慧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展现生命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2.2 台湾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所实施的生命教育内容,因不同部门推行的目的与强调的重点不同,体现在学校上的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也有所差异。本文仅以最近几年官方课程为例,台湾地区由官方主导的生命教育,自1998 年8 月在省属国民中学正式开其端,至2006 年8 月发展成为所有高级中学的正式课程。目前最具体的生命教育内容,可见于《普通高级中学选修课课程纲要》所载的“生命教育类”课程纲要。这套课程共有八门科目,皆为二学分课程,其中“生命教育概论”一科为入门课程,其余“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性爱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七科为渐进课程。质言之,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乃是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2.3 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

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方位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台湾中小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包括独立设科、综合课和渗透式三种途径。台湾在2001年,改为9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课程分为7个学习领域,即: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和综合活动等。其中自然与生活科技包括物质、生命世界、地球环境、生态保育、资讯科技等,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 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对大陆的启示

3.1 台湾生命教育的经验

台湾生命教育开展十余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3.1.1 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从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提出,台湾当局就十分重视,根据生命教育的发展的具体进展,及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文件,以便更好的保障生命教育的良性发展,并且在实施之初政府就拨款两亿元新台币来发展各项活动。

3.1.2 以媒体舆论为导向。由于台湾推行生命教育的原因是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的不尊重生命,所以台湾媒介在生命教育推动时就大肆通过电视、报纸及互联网进行宣传,希望生命教育能深入人心,真正达到当初的预防暴力及自杀伤人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台湾教育界认为,大众传播媒体在生命教育上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生命教育的网络学习是本世纪学习的新趋势。甚至好多推行的学校都在网上进行了生命教育方面的专题制作。可以说台湾煤体在生命的推行上的确给民众一个健康的引导。

3.1.3 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台湾生命教育在具体开展时,通过独立开科和渗透式的方式,充分的整合课程资源,并且在生命教育内容上有国中到高中六年得到了一贯制的发展,加强了各段的衔接。

3.1.4 以师资培训为保障。台湾在生命教育开展时,很注意师资的培训,开设学习班与持续进修课程,培训在职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师资,在政府制定的许多有关生命教育发展规划性的文件中,几乎都提到了师资的培训;这使得教师及相关研究者都激起了很大热情,积极的开展到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之中。以上台生命教育的经验,我们大陆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这就为我们实施提供了一种参考的途径。

3.2 大陆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3.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方面

3.2.1.1积极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理念。台湾生命教育的成就得益于台湾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的施行也依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推动。新课改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人的生命存在是生活的根本,生命教育关注的正是生命本身,因而倡导生命教育不但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契合,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活动中,不仅有助于新课改的深化与推动,更会在教育实践中处处闪现生命的光辉。

3.2.1.2 开展切实有效的师资培训。为能达成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培训将是最关键的工作。生命教育的推动,没有具备生命反省能力与修为的教师,学生将无从建构人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必须是有系统,有层次,有整体也有个别,尊重教师个人生命节奏与风格的差异,强调人类共同意向的真善美价值。有关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内容,应该包括伦理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因此邀请更多大专院校学者的投入与支持,是保证落实生命教育政策的关键。根据台湾地区的经验,生命教育的持续推动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反省和学校的专业对话的文化和经验有关,因此,有阶段性,定时或不定期的专业分享与支持将是持续生命教育活力的重要机制。此外,针对学校行政领导团体的研究设计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环。

3.2.2 学校和家庭方面

3.2.2.1 立足于思想教育课,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在台湾,生命教育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们中小学开设的思想教育课已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所涵盖,我们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渗透。在小学,《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重视并加大如“男生和女生”、“朋友之间”、“学会和谐相处”等涉及生命教育的主题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学会生活;中学则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

3.2.2.2 开展体验式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

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情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3.2.2.3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天性,遵循他们生活与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青少年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他们,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青少年,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青少年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3.2.2.4 塑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除了课程与体验活动之外,校园文化与师生人际氛围的塑建将是学校落实生命教育目标的重要关键。长期以来,学生们总是在书本和老师说一套,学校作法又是另一套的反教育中成长。校园中成人与成人之互动,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往往是学生潜在学习的楷模。在生命教育的宗旨里特别强调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与一致性,因此塑造与教育课程中所说内容相符合的人文尊重的态度与环境是学生实践其习得价值的重要因素,而这重要因素又是掌握在行政领导团体的理性合作与产生共识的教育理想上的。生命教育的推动,须要在校园中建构一个所有成员都可以自由求知、增能与尊重的学习环境。

3.2.2.5 营造信任、开放的家庭气氛。有效推动生命教育,除学校教育的努力外,还须家长的合作,家庭教育的功能若无法发挥,将使学校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而生命教育的学习过程,强调尊重孩子们个别成长的节奏与多元智能的发展,这二个概念正是现阶段家庭教育亟需重视与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在提供“爱与关怀”两种质素,而这两种质素正是生命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透过家庭成员所分享的生命力与关怀,孩子从而可以建立其生命旅途中迎接各种人生挑战,面对挫折的复原力。

3.2.3社会环境方面

3.2.3.1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台湾媒体在普及生命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正是诸媒体不遗余力的推动,生命教育才能迅速在岛内生根。大众媒体强大的辐射功能,可以构筑起生命教育的社会网络,使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观念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3.2.3.2 创设人文与安全的社区环境。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社区是孩子的生活必经空间。社区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由学校或社会团体培训骨干家长与社区义工,结合学校教师共同拟定该社区生命教育的社区活动,提供学校乡土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的社区生活中得以落实在学校所习得的价值与行为。社区在培养孩子热爱家庭与团体生活的习惯上,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社区成员若能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并能将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经验与体会分享给成员,化为营造优质社区环境的行动,将对推动生命教育的功效提供莫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学风. 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 教育评论,2001. 6

[2]台湾“教育部.台湾生命教育选修课程规划草案[Z],2004.

[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M]. 人们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罗诚钢

第2篇:推动生命教育:台湾在行动

摘 要:2014年3月3日,台湾地区颁布了《生命教育推动方案(2014-2017)》,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该方案旨在从计划目标、绩效指标、实施原则、策略方法、督导考核等方面建构总体规划,并从行政机制、课程教学、师资力量、学术发展等方面选取着力点,全面推进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台湾;生命教育推动方案;生命教育政策;生命教育师资;生命教育课程

关于生死的思考与学说古已有之,但是生命教育的真正出现始于当代。一般认为,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德·沃尔特斯(J. Donald Walters)于1968年提出并付诸实践[1]。之后,生命教育在欧美方兴未艾,渐成显学。学界认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在中国,台湾是践行生命教育的先行地之一,台湾地区政府、社会力量和各类学校形成合力,为生命教育的开展营造了适宜发展的氛围。

一、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因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兴起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成绩斐然。《生命教育推动方案(2014-2017)》(以下简称《2014-2017推动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延续性,为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台湾生命教育的缘起

20世纪末以来,台湾经济开始腾飞,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经济飞速发展伴生而来的不良反应日益凸显,重理轻文的教育体制显现严重弊端。例如,青少年自杀率不断提高,校园暴力现象屡禁不绝[2]。台湾社会亟需人文主义的回归与关怀。

为唤起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台湾学校首先采取了行动。1996年,台中市天主教晓明女子高级中学将该校一贯施行的伦理教育进行改造,开始在台湾率先试行生命教育。该校的创新举措不久就吸引了台湾教育部门的注意,并获得其支持。199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晓明女子高级中学校内设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开始着手推行生命教育。其后,台湾各县市推动生命教育的中心学校纷纷涌现,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台湾学者吴庶深指出,台湾生命教育发展的背景起源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推行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的。[3]

(二)生命教育成为一项教育政策

随着教育部门的介入和参与,生命教育在台湾逐渐成为一项教育政策。2001年1月2日,时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曾志朗召开主题为“新世纪的第一道曙光——生命教育年”的记者招待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4]。同年7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规划了从小学至大学十六年一贯的生命教育实施方案,并配套预算资金2亿元新台币。虽然此计划最终因负责人曾志朗的离职而未得以彻底执行,但显示了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开放和鼓励的态度,对台湾生命教育的开展影响较大。此后,于2007年颁布的《推动校园学生忧郁与自我伤害三级预防工作计划》成为2007-2009年台湾地区推动生命教育的重点工作计划;2010-2013年的《生命教育中程计划》则以“全人发展、全人关怀、全人教育”为主线。[5]

生命教育成为教育政策的显著标志是课程开发和师资培养的落实。例如,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修订高中课程纲要时,制定了生命教育类选修课纲要;2008年,对生命教育纲要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6]。在师资培养方面,2003年,高雄师范大学开始招收生命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培养生命教育师资和研究人才。[7]

(三)方案的愿景

在上述各工作计划的基础之上,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14年3月3日出台《2014-2017推动方案》,并于2015年7月16日对方案进行修订。

《2014-2017推动方案》开宗明义:“教育除了让学生增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8]这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2014-2017推动方案》的价值出发点。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2014-2017推动方案》,期望台湾的生命教育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反思与创新,从而成为“特色教育计划”,进而使台湾与国际分享、交流推动生命教育的模式与成果,共创美好的“地球村”。[9]

二、主要内容

为全面推进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2014-2017推动方案》拟定了2014-2017年推动生命教育工作的计划目标、绩效指标、实施原则、策略方法和督导考核办法。

(一)计划目标

《2014-2017推动方案》指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身心、理性头脑及美丽灵魂,期望能透过课程实施(包含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及潜在课程)、师资培育、校园文化建构等具体策略的推动,使学生具备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社会我)、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美学我)、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知识我)、身心健全发展(体能我)以及探寻生命意义、内化价值、追求至善(超越我)等核心素养”[10]。在此宗旨下,《2014-2017推动方案》列出如下目标(见表1)。

(二)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由以下维度构成。

第一,课程与活动方面:每年至少安排2500名大专学生参与生命教育培训;每年各级学校至少举办4000场师生、家长参加的生命教育活动,参与者平均满意度须达80%以上;每年结合民间团体力量至少举办250场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或活动,参与者平均满意度须达80%以上。

第二,特色学校建设方面:每年评选20所生命教育特色学校,并通过成果观摩会等方式,带动超过200所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三,师资培养方面:每年至少有1500名师范生修习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每年至少有5000名教师或行政人员参与生命教育研习或课程。

第四,学术研究方面:完善不同发展阶段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评选300套优秀生命教育课程教案或素材等教学资源,并置于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供教师使用;奖助生命教育相关论文至少20篇;举办生命教育国际及地区学术研讨会各1场。

(三)实施原则

生命教育的推动分为纵向(人)和横向(机构)方向。纵向是就人的发展历程而言,个体从学前教育阶段到成人终身学习阶段,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纵向过程。横向指政策的推动包含政府机关、学校、民间团体等资源的横向联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学的方法,《2014-2017推动方案》认为“资源统整性”“政策延续性”“方法多元性”“对象全面性”[11]等可作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

(四)策略方法

《2014-2017推动方案》计划采用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潜在课程等方式,结合品德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服务学习、体适能活动等相关方案共同推进生命教育的开展。计划从“行政机制”“课程教学”“师资人力”“学术发展”等方面选取着力点并制定具体执行方法。[12]

(五)督导考核

督导考核是《2014-2017推动方案》得以顺利施行的反馈机制。对方案的督导考核主要结合前述计划目标与绩效指标,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各级学校这三类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与评价(见表2)。

三、实施的着力点与进展

对于台湾2014-2017年的生命教育推动工作而言,完善行政机制是突破,整体规划课程教学是基础,加强师资人力培养是关键,推动学术发展是源泉。《2014-2017推动方案》将此四方面作为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行政机制

完善行政机制方面的举措可以为生命教育的推动打开突破口。方案计划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规划永续推动生命教育的机制,如鼓励地方制定特色计划,定期召开各级行政机关生命教育联席会议;强化生命教育资源中心的运作机制,如设立各级生命教育资源中心;落实学校生命教育的运转机制,如生命教育特色学校评选、运作与奖励机制,以及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构机制、大专院校生命教育区域联盟机制。

在《2014-2017推动方案》的助力下,行政机制改善方面动作迅速。例如,2014年3月20日,出台了《奖励推动生命教育绩优人员计划》[13];2014年11月19日,发布《奖助生命教育硕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要点》,开始着手奖励生命教育相关论文[14];2015年2月26日,公布《补助学校办理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实施计划》[15];2015年3月23日,在南华大学成立“教育主管部门生命教育中心”。[16]

(二)课程教学

整体规划课程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基础。《2014-2017推动方案》计划对“学前教育阶段-十二年‘国民教育’阶段-大学教育阶段-成人教育阶段”进行整体架构,对人的整个发展阶段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是台湾地区政府首次将学前教育阶段和成人教育阶段纳入生命教育计划,彰显了生命教育的全人教育取向。其中,将“国小”和“国中”纳入课程纲要修订规划,将使得十二年“国民教育”阶段生命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得以完备。“国民教育”阶段采取的具体举措详见表3。

当前,十二年“国民教育”课程纲要的修订尚处于研究阶段。例如,“九年一贯与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大纲及教学示例”研究项目就是将生命教育高中课程向下扩展至“国中”“国小”、幼儿园阶段。[17]

(三)师资人力

教师是教育政策和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因此,师资力量的培育是推动生命教育的关键。将生命教育师资培养的议题写入官方文件,并进行系统论述,《2014-2017推动方案》具有开创意义与前瞻性。《2014-2017推动方案》师资力量培育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首先,师范生培养方面(职前):鼓励师资培育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强化职前生命教育知能;高中生命教育教师证书获得者可任教于高中及“国中”;将生命教育教学列入《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致特色发展计划》及《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进师资素质计划》;举办十二年“国教”课纲说明会。

其次,在职教职员培训方面(职后):强化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课程;补助举办教师增能学分班、高中教师第二专长学分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鼓励高中以下学校生命教育种子教师协助推动生命教育;培训各县市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咨询人力;举办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生命教育知能研习;举办大专院校课程教学研讨会和教材资源观摩分享活动;强化境外学生辅导工作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宣传引导。

《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致特色发展计划》是为协助师资培育大学发展精致师资培育及学校师资培育特色而开展的项目[18]。《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进师资素质计划》则是为提高师范生素质而开展的项目[19]。这两项计划都是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具有竞争性质的师资培养基金项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大学展开竞争,获取经费支持,以提高师资培养质量。每年,台湾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大学都获得了这两项计划的支持。将生命教育师资培养纳入这两项计划是《2014-2017推动方案》在2015年推出的新举措,将提升生命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

(四)学术发展

学术研究是生命教育的源泉。保证生命教育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力,才能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不竭动力。在促进生命教育学术研究方面,方案计划采取的措施如下:举办成果观摩会和学术研讨会;关注国外生命教育研究动态;奖助生命教育学位论文或相关研究;开展生命教育的各阶段核心内涵研究;编制“国小”“国中”和高中的生命教育推动参考手册;进行生命教育推动方案成效评估研究;研究拟订下一阶段的生命教育中(长)期计划草案。这些举措涵盖了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5月1日至2日,在台北护理健康大学举办了主题为“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及意义”的两岸大专校院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专家学者就生命教育的学术研究、政策实务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交流。[20]

四、特点与启示

当今,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早已跨出“自杀干预”的边界,迈向更为广泛的全人关怀。“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虽然从未达成定义层面的共识,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旨趣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见解,即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2014-2017推动方案》立意从教育政策的角度推动台湾生命教育建设。审视这一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可以发现其体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强调“落实与弹性”。一项教育政策只有落于实处,才能够体现出政策的完备性。《2014-2017推动方案》的计划目标逐条排列,并加以数字指标;督导考核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再到各级学校逐级延伸、层层把关。这些策略就是希望政策得以落实的表现。就目前情况来看,督导机制运行基本良好。另外,一项教育政策只有富于弹性的余地,才能够把握对象的差异,做到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因而,方案鼓励台湾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发适合当地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推动方案。

其次,彰显“关怀与共享”。方案以生命为中心,关注全人发展,这是“关怀”特点的体现。方案力图通过教育引导个体生命正向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共享性”体现在方案鼓励生命教育成果的互惠共享、以强扶弱,如鼓励召开成果分享会、将成果置于互联网上。

再次,突出“研发与赏鉴”。生命教育是新兴领域,需要学术研发的源源助力。可以发现,方案非常强调学术研究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肯定。方案也注重对学术成果的宣传报道,以期成果早日付诸实践。另外,强调“赏鉴”是方案富于特色之处。“赏鉴”即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评价,“欣赏鼓励”对于一线教师的生命教育实践热情尤为具有催化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2014-2017推动方案》别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台湾学者钮则诚的研究表明,让生命教育的“台湾地区模式”走向“大陆地区模式”,进而走向“国家层面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21]。《2014-2017推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第一,制定国家层面生命教育政策的时机基本成熟。首先,国家需要干预与调控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跳楼事件、校园欺凌事件等无一不震动人们的心灵,让人生发深深的遗憾。其次,从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陆已具备实施生命教育政策的条件。当前,大陆高校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中小学、大专院校对生命教育的实践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尚未有独立的生命教育政策文本的出台,因此,亟需研发国家层面的生命教育政策文本。

第二,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并举。《2014-2017推动方案》强调从教育实际出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生命教育从“生命的学问”走向“生命的实践”。大陆在进行生命教育研究时,应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最终落于对个体的终极关怀。脱离教育实践的生命教育研究犹如无源之水,即使对生命高唱赞歌,也难以抚慰心灵。另外,我们要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倡导行动研究,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自我完善并呵护学生的成长。

第三,扩大媒体宣传,普及生命教育理念。《2014-2017推动方案》的顺利施行,部分得益于媒体的宣传。只有深入民心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永葆生机。大陆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普及,如开办生命教育网站、谱写生命教育歌曲、开设生命教育电视节目等。

截至目前,台湾《2014-2017推动方案》的实施已经一年有余,就目前情况来看,进展比较顺利。预计随着时间推移,方案的实行会面临一定的压力、阻力,甚至质疑。2015年7月,台湾发生的学生反课纲微调事件,震惊台湾教育界。《2014-2017推动方案》未来的一项关键性举措就是对十二年“国教”课纲进行修订,将来能否如期达成目标,取决于台湾地区社会各界能否知难而进、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黄渊基.生命教育的缘起和演进[J].求索,2014(8):172-177.

[2][4]陈立言.生命教育在台湾之发展概况[EB/OL]. http://www.kyu.edu.tw/93/epaperv7/066.pdf,2015-07-21.

[3]吴庶深,胥嘉芳.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内涵——中港台两岸三地初探[J].学生辅导,2003(9):126-131.

[5][8][9][10][11][12]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生命教育推动方案(2014-2017)[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75&Page=28081& 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 2015-07-16.

[6]生命教育学科中心网站.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EB/OL].http://life.ltsh.ilc.edu.tw/discenter/discenter2.aspx,2008-01-24.

[7]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网站.生命教育硕士班课程介绍[EB/OL].http://www.nknu.edu.tw/~edu/web/index_nknuedu_b1.html,2015-07-24.

[13]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奖励推动生命教育绩优人员计划[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2937&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4-03-20.

[14]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 奖助生命教育硕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要点[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75&Page=26794&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 2015-03-25.

[15]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学校办理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实施计划[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6522& 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5-02-26.

[16]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生命教育里程碑——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生命教育中心揭牌[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6770&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5-03-23.

[17][21]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17.

[18]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致特色发展计划作业要点[EB/OL].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4842&Key Word=%e7%b2%be%e7%b7%bb%e7%89%b9%e8%89%b2%e7%99%bc%e5%b1%95,2012-12-19.

[19]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进师资素质计划作业要点[EB/OL].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952&Key Word=%e7%b2%be%e9%80%b2%e5%b8%ab%e8%b3%87,2011-12-16.

[20]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2015年两岸大专校院生命教育高峰论坛”计划[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75&Page=26827& 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5-03-27.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

作者:赵立周 程文

第3篇: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对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开展的启示

摘 要: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陆及其他地区也开始正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频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更昭示着高校生命教育工作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本文通过介绍台湾生命教育的做法,为大陆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台湾高校;大陆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已占据了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庞大的在校生群体使学生心理教育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据统计,各高校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生命安全危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已成为了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频发的生命危机事件更昭示着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更具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本文将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生命教育模式为例,全面介绍台湾在生命教育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能为大陆高职院校该项工作的开展做出有益启示。

1 对两岸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评述

与大陆相比,台湾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和生命教育都开展较早,台湾的生命教育围绕生命自我存在、生命社会存在、生命价值、生命动力和生命权利五大主题,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地理解人生的幸福与挫折,并从中体会自身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让他们了解生命的社会属性,了解生命存在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与意义;了解生命的自然属性,理解人的生命本源;了解生命的精神属性,并最终实现生命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1998年,台湾教育当局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系列实践,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自此台湾生命教育迎来全面开展的时代。随后,台湾各大学就相继开设了“生命教育”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中国内陆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体现在当时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内在联系。90年代中期大部分高校才将生命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并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则开展得更晚一些,而工作和课程教学的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借鉴高校做法。直到近年来才渐渐涌现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的专题研究。

2 对台湾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优势的思考

2.1 需在高职院校师生心中“植入”尊重生命的理念。

与台湾的学生相比,我们大陆的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长和程度上都明显不足,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关于生命的教育。因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思路上必须以树立起学生对己对人生命尊重的信念为第一要务,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给学生“植入”正确的生命观。让这一理念成为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

2.2 让学生“浸泡”在正确的生命观里。

在校院内的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是要满足学生的一种心理成长需要,有时还应该主动地承担起心理引领作用,应该在心理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加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并以这导向为开展各项生命教育活动的主旨,不断地扩大学校里正向引导的氛围,让学生可以“浸泡”在这种大环境中,并最终实现相互影响。这样的教育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说教的对抗心理,真正的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生命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系统而专业的生命教育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生命认同感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内容广泛,并且很多学生自己也不能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只是单纯地被眼前的躯体症状困扰。有些学生带着这种情绪或是躯体困扰长期勉强学习和生活,但是一旦压力累加超出了心理承受,那么他们很可能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例如,有社交问题的学生,可能在一开始时还希望通过时间来缓解自己的人际问题,但是随着人际冲突的不断叠加,而自己又无有效的办法解决时,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最终选择轻生或是伤害他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讲大道理,我们的任何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必须要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系统性强、专业性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感悟和收获到正确的生命态度。

2.3 要“酝酿”生命教育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生命教育工作不是学校里哪几个部门、领导或是哪几个人的事情。在校内我们必须树立好全员为学生生命教育负责的工作态度,真正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方方面面,利用好学校内的每一个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直接或是间接的宣传资源,在校内建立合理可行的全员参与生命教育的工作体系。例如,在每年常规开展的各项学生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在校内有意识地利用班会课、宣传窗、广播、报纸等形式进行生命教育的引导。

2.4 为学生生命观实现“发酵”找对方法。

善于利用好在校可利用的一切有效资源在学生的思想上植入“生命可贵”的思想。与台湾相比,我们的生命教育开始时间晚,力度和广度都有待加强。我们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时刻了解到学生对生命教育接纳度以及制定适合的考量标准去评价教育开展的效果,建立有效的生命教育工作学生反馈制度,以便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真正将尊重生命的思想深种在学生心中。

2.5 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

台湾当地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有了好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甚至是工作环境之后,我们更应该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执行队伍,特别是针对学生心理工作的团队,更是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有了好的更为专业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到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困惑疏导方案。

3 对高职院校生命教育有效开展的建议

3.1 生命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分层制定。

根据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别制定与其相契合的生命教育内容和目标。大一以“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为教育目标;大二以“尊重生命、提升价值”为教育目标;大三以“实践生命、发展生命”为教育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工作方式。对大多数身心健康的学生工作内容和目标应定为普及、宣传生命知识;对于高危学生群体工作内容和目标应定为保障生命安全、提升生命认同。

3.2 建立全员参与的生命教育工作理念及模式。

高职院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常规的教育体系中去,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针对全体辅导员开展生命教育的集中培训,让他们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以达到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效果。同时,也需要对辅导员教师加强自杀前的信号知识了解,以便于在工作中第一时间识别危机学生。

3.3 借助校内资源高效整合与利用。

我们的工作目标应放在合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上,因为这样才能马上实现校内全面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理想。

3.3.1 借助学生社团。例如,借助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爱心服务”系列活动,将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形成文字,使之成为一种学生间的直接教育资源。考虑成立校内的宣讲团,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或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的感想为背景,深入到各分院宣讲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3.3.2 借助各类宣传媒介。例如,在宿舍里利用海报的形式将有关珍爱生命的资料,如小故事、名人名言或是生命求助信息粘贴在门后。以这种直接的环境宣传达到即时救助生命、时时转变生命态度的目的。例如借助校报、校内宣传栅等宣传窗口,增加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3.3.3 借用班会课为固定的生命教育平台。如每学期根据学生生活和学习具体情况,如大一时适应、人际问题;大二时学业、情感、个人发展问题;大三时就业、升学、情感问题等,也可以结合当时的热点新闻事件,在班内开设相应的生命讨论主题班会。

3.3.4 借助校内各类教育活动。例如,借助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讲座的机会,增加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内容。借助每年举办的各类校园活动,“植入”尊重生命的思想理念,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地加强学生对生命可贵的信念认同。

参考文献:

[1]左小文.台湾生命融渗九年一贯课程研究[J]集学大学学报,2012,(13卷):第1期.

[2]吴仁英.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1,03.

[3]徐德胜,文竹,吴小龙.近十年国内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作者:龚娜

第4篇:台湾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

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 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 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

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具体案例:

1.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

2.开设从生命的高度建构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 “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 “人因梦想而伟大”。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这堂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 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 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1997 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 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1999 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 14 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 27 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 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

5.2010开展“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第5篇: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王学风

http:// 2002-03-05 14:17:32 《教育评论》

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台湾中小学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对于尚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大陆来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目前,台湾小学还未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有的学校在“道德与健康”课中讲授,有的学校设置综合课进行生命教育。不论哪种形式,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命的旋律;二是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这个单元的教学中,由教师首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具体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及各种课外活动来完成。在“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单元中,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表一:台湾晓明女中“生命教育课”的内容

资料来源:林治平主编:《中原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与细化;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因而,台湾生命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的。

生命教育课。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目前,台湾中学均设有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了课时,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师。如台中市的晓明女中从1998年起,将原来的“伦理教育课”改为“生命教育课”,每周两节,并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为开设生命教育课,晓明女中还专门培训了一批生命教育师资。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

综合课。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课无疑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另外,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所谓综合课,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教授,如“生存教育”、“生命美育”,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它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目前,台湾各小学基本上采取综合课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渗透式。所谓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所以,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科

教学及课外活动进行。此外,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公民教育的责任。学校、家庭、课外活动中心、社会机构、政府机构等部门,应组成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综合体。上述三种途径各有利弊。台湾中小学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善于把渗透式与独立设科或综合课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集中的生命教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 教育当局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

1997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有成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于1998在全台湾地区各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台湾“教育部”规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并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这项生命教育计划将实施4年,以高中及国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及大学。此外,台湾“教育部”也计划在40所国中及10所高中设置生命教育中心。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台湾中小学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3.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台湾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之初,就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在重视教材编写的同时,也加强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因为,“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台湾“教育部”的做法是,把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如生物、健康与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为此,制订了生命教育教师手册,供教师们学习。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是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4.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

短短几年间,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这与台湾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是分不开的。台湾教育当局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研究,专门成立了“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负责研究如何推动生命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同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负责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研制生命教育教材。以台湾的高雄市为例,1998年教育当局就召集有关生死学、安宁照护、失落与悲伤、死亡教育等方面的学者、研究者与中小学校长、主任,以及教育局相关官员等,研商编印提供给教师有关从死亡省思生命的手

册。生命教育实施后,有些学者还致力于生命教育实施现况之调查研究,如张淑美做的“台湾省与高雄市中等学校教师对生命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晓明女中钱永镇的“生命教育的实践与评估调查报告”。这些研究,都推动了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发展。

生命、生死问题应是和人类共存的,生命教育也应是历久弥新的教育,有必要尽快在大陆地区推行、开展和实施。

第6篇:关于台湾教育

08中文文学班刘波10220082202380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教育的一些亮点,但是以学习借鉴的角度,我们的确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学习台湾教育的可贵之处。如此这般,大陆之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7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当前国学教育与课程创新的发展需要,增强国学文化地区间交流与合作,2013年7月17日至23日,在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中华文教经济发展学会等机构联合组织下,我们作为全国国学教育课题实验地区成员赴台湾进行国学教育交流考察活动。

时间虽短,但依然可以从中追索台湾教育的本真,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的说来,台湾国民教育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把立高远志向、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做品行修养高洁之人作为国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以下是几点体会和一些反思。

印象一:台湾中小学教育与内地相比同大于异

总的来看,台湾与内地的教育同大于异。台湾现行国民义务教育为九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三年)。办学体制主要分为国立和私立,私立学校约占1/3。教育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愿望及心理诉求。课程设臵与内地也大体相同,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从我们参观的新北市米仓国小来看,开设有国语(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生活)、音乐、体育、美劳、综合活动等,与内地不同的是综合活动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选修课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校课程,米仓国小为我们展示的有陀螺、皮影、直排轮滑、陶笛队、乡土棋艺、手偶戏团、美术、魔术、手工艺社、剪纸、射箭、少林棍等。而其

后参观的兴福国小,则开设有高尔夫球、手工、折纸、外教英语、陶艺、厨艺等课程,各具特色。

印象二:传统文化在台湾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次赴台考察,最大的感受是台湾的风土人情与内地几乎没有差别。触目所及,传统文化味道纯正浓郁。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体现了正诚真新的本质精神,某些方面传承得甚至比内地还要好。就拿兴福国小来讲,尽管学校的设计装修非常现代,但学校依然在某些角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墙上悬挂的孔论孟语、诸子百谈外,不经意间你会在校园一角发现绿意盎然的农村景色和清影摇曳的窗棂。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不仅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更让人时时回味传统文化的无限韵律。传统文化教育沁润了学生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细细汲取,努力追寻生命的美丽,这完全是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

印象三:台湾的中小学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

国内各学校大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很多是空话、套话。而台湾中小学办学理念则一切从学生成长出发,每所学校都有一个“主轴概念”。

米仓国小的“主轴概念”相当明确,就是希望孩子们喜欢来上学,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大家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永恒回忆的童年,要让孩子们在“主轴概念”下去建立“健康、感恩、乐群、上进”的愿景。

兴福国小的“主轴概念”为“活力兴福,绿色兴福”,结合学校与社区所在地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建构学校课程特色,让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拥有一个丰富、新奇、多元的美妙回忆。

总而言之,台湾各中小学理念相似之处就是认为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一切教育行为必须为孩子提供“快乐学习”“适性发展”“潜能发挥”等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资源“尽情发展”,以求自我实现,将来为社会贡献所学。

印象四:台湾的中小学综合活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台湾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提法与内地可谓异曲同工。台湾称全人教育、提倡五育均衡。因此,彰显个性教育的中小学综合活动在学校的特色教育中各领风骚。

一是目标统领下的综合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班会、周会、社团及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乐观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服务的习惯及终身学习的兴趣,从而开创成功的人生。

二是田园教学独具魅力。台湾的中小学校园面积不大,但总能巧妙地从狭小的校园辟出一块空间,建臵生态区。兴福国小的生机花园仅占地1400平方米,却成为全校师生进行自然观察与探索的乐园。米仓国小校舍更是依据学校依山傍水的特点将田园教学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校区建设规划为室内与户外田园教学区。室内有台湾原生动植物、地质与板块运动、昆虫森林等主题情境布臵;户外1.2公顷的保护区用地也规划为田园教学区,建有观景平台、步行道、赏鸟区、射箭场区等,让师生与大自然进行充分地互动交流。

不论大陆也好、台湾也罢,“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界共同探索的命题。目标很重要,围绕目标展开教育行为更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的高考压力不大,炒得也不那么热,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大学深造。这或许就是台湾的学校教育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著于自己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因。

反观自身,尽管我们提出的目标也很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但有时我们的行为却很无奈。“说”时容易,“做”有时真的很难。“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执著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从台湾同行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说此次台湾教育考察收获是巨大的,体验是丰富和多元的。在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找寻到了自己的差距。

教育是不断传承、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在面对少子化现象与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绩效责任、服务品质与家长教育选择权等多重压力。学校经营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才能形成学校特色,彰显学校存在价值,进而促进学校永久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学校品牌,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顾一时更顾一世,开阔了眼界,更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让我们今天的所思所为,真正成为坚实孩子未来成长的有力保障!

第8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应台湾海峡两岸商务文教促进交流协会的邀请,2009

年4月16至23日,在万承祯副市长的带领下,常德市教育参访交流团一行11人,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参观访问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花莲、南投、台南、高雄等市县,拜访了在常德有投资项目的几位企业家和台北常德同乡会会长刘云家老先生。重点在台北景文高级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与景文高级中学许胜哲校长和和部分中层骨干及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情况介绍,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走访了部分师生,深深感受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收获颇丰。

一、台湾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教育”分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6年,国中3年,这就是台湾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就读公办学校的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交纳学费、书费、补课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收费教育,学校性质、条件不同,收费也不同。私立学校的收费较高,公立学校的收费较低。97%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职教成效显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台湾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是专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二是在高级中学里设立高中部和高职部(相当于大陆的中职)。三是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科技大学,招收高级职校和高中毕业生,学制2至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应用学科和技术,培养高级适用技术人才。台湾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呈供不应求趋势。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效非常明显,对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等教育比较规范。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办学比较规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2年制、3年制与5年制不等。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正规的高等院校一般为4年学制,但师范、法律、建筑专业等多为5年,医学专业6至7年。

4、办学模式比较灵活。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出资办学和管理;三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教育的特点

- 1 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5、重视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台湾乡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且活动设施齐备,如游泳池、健身馆、图书馆等,便于学生课外学习、娱乐。城市建有博物馆,一般都将本地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图文、影像或其它高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用以教育、启迪青年人。此外,台湾的各种文化场馆也在假期主办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是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期,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比例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坦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仍很有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更受青睐。

三、对比与借鉴

由于海峡两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许多同样的矛盾和困惑。例如,两岸的公办教育都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好,水平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街头补习招生广告随处可见,补习学校遍地开花。对比两岸教育,有四个问题值行我们思考和借鉴。

1、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此次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常德“一化三基”实行工业强市,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可以买进,个别专家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不能依靠外援,只能依靠常德的职业院校来培养,因此常德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先行,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习设备的投入和学校师资的培养上要有更大的力度。

- 3

第9篇: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开放,我们更注重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欧美澳洲的职业教育都给了我们大量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珍贵的借鉴。台湾地区与大陆虽有几十年的隔阂,但是两岸同文同种,许多发展成果的相互共享也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上世纪台湾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身份,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地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反哺也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之一,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此只提一点管窥之见。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台湾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升而不断成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职业学校也不断追求晋级,升格为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本科学校。目前,台湾拥有高等院校163所,本科院校中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随着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或大学,台湾专科生数量减少非常多,而职业教育的博士生人数却增加了4 倍多,硕士生人数增加了7 倍多,大学生人数也增加了近4 倍,说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高移倾向明显。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以建立学生升学基础和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重点。台湾职业教育强调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技术和基本态度作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强调高级职业学校“一广二专三精”的职业教育过程,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术都要学习,实现“全人”教育。十几年以前,学生每周两天都是企业实习课(类似于我们开展的职场体验 - 1 -

课程),学生供不应求。近几年,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企业员工数量需求减少,很多行业萎缩,就业难度逐渐加大。学校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以延缓就业压力。以台北淡水工商高级职业学校电机科为例,每年毕业生100人左右,去年只有1个人就业,近几年从来没有超过10人。另外,台湾和大陆的文化一样,每个做家长的都望子成龙,追求更高的学历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很多技术层次要升级换代,发展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建教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取得成功。台湾的“建教合作”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所谓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2004 年台湾出台《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建教合作。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的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在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在校生和实训生轮流安排,保证在校生和企业实习生的相对均衡。台湾重视建教合作的管理和考核,依据建教合作实施办法规定,建教合作课程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实施,学生在建教合作机构实习经学校考察合格,获得实习科目及校订专业科目学分。该办法同时规定,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业务需要,对学校办理建教合作予以访视考核,考核结果绩优者给予奖励,办理不善者限期改善,必要时责令其停办或不予受理下次申请案。建教合作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这些学生被称为“建教生”。根据台湾当地的规定,“建教生”每月工作薪资至少为16000台币(约4000元人民币),每位学生工

作半年,学习半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约10万左右的台币,除去学费6万,尚有一些零花钱补贴生活之用。

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台湾的职技学院和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与产业界进行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具有相当实践操作能力的产业界人士到职业校院兼课或演讲,政府奖励产学合作成绩优良的学校及企业。将教师到产业界的服务成果与教学一起作为升职称评等级之标准,以使职业校院教师能够不断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学生。近几年,台湾拟逐步对高职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上岗教师实行教学评鉴制度。采用档案评鉴、观察教学行为、访谈征询教师同事及家长意见等多方面结果综合考虑。评鉴结果未达到一定标准者再改进;若改进无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成评鉴小组进行复评及辅导。评鉴结果作为聘任学校人事聘任、学生选课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教师最大的潜能。为适应业界技术的不断变化,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双讲师”制度。理论知识先由本校老师来组织教学,到了实务部分请企业教师来教,实际操作内容由企业教师来做,本校教师也跟着一起做。“双讲师”一般根据需要课程需要,长短不一,一般2-6周的时间,有时单独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式教学。例如,昆山科技大学信息技术系本学期有6门课,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该办法实行四年的时间,效果很好。经费一般由政府提供。

当然,台湾职业教育发展也同样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突出。近几十年来,地区人口出生略不断下降,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每年30万人,到2001年下降到24万,到2010年

的低谷下降到16.7万人。台湾学校生源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低谷。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使学生选择普通学校就读的意愿弹性更大,造成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现象发生。现在台湾“教育部”逐渐松绑,规定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可以有少量(不到10%)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职业院校是考不上普通大学退而求其次才来的,也没很大吸引力,对改善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没有根本作用。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促进了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的科技产业所取代,由此要求职业及人才结构能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台湾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根据各校办学成绩、师资、设备及意愿等申请设科增班,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统筹规划。公立职校扩充规模以争取员额预算,私立职校增科、设班则以增加学生人数、谋求收入为目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来已经造成各职校毕业生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匹配,直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界却求才若渴。

中高职的衔接出现断层,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针对将来升入本科来教学,但是台湾社会面临的转变是社会更崇尚吃喝玩乐的风气,学生越来越不接受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等工业化教育基础,高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满足学生学习意愿,开设餐饮休闲娱乐类的专业越来越多。造成高等院校生源越来越少,不得不屈从于高职生源

的专业方向。为弥补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衔接出现的断层,实现教育衔接,台湾于2009年颁布实施“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政府对实务课程的传授进行补助,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你要开设汽车维修,政府给你50万元的开办经费,自己设计,把可能断层的技术人才培养衔接起来。政府作为机制体制的制度是完善的,高职与高等教育衔接是个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是个问题,而不是用谁带动谁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以实操的教学也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的教师,并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将自己实际工作的技能拿到课程里面去。管理体制也不同,公立大学体制僵化,工作压力小,教师一般很少因为工作不适应而辞退,比如台湾大学,要做一个工作,老师经常会不配合,学校派人到每一个系去做工作,反复做都行不通。而私立大学则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教师要拼命工作,不能懈怠,私立大学的老师都很辛苦,但是做事情很有效率。所以公立学校很多工作就很难推动,教师惰性很大,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很难。这一点与大陆的体制大体是一样的。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一致,因此研究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深化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资产损失鉴证准则下一篇:党建总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