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导师工作计划

2022-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就是由一项项的任务组成的,在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后,势必要面临一项新的任务,而写好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新的任务中从容不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本科导师工作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本科导师工作计划

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2004-2005学年)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2005.9.22.根据《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规定,经济系在2004级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导师制的实施实行整班指导,主要以班主任为基础,一般来说,班主任就是该班的导师,以利于整体工作的开展,以利于对导师工作的考核。

一、2004级导师人员

2004级共有9个班,有9位指导教师,具体导师及指导班级如表所示:

经济系2004级的导师及指导班级一览表

二、2004级导师的工作内容

1、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按照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

4、帮助学生策划自己的未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并写出书面意见。

6、负责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由导师组推荐经济学经典书目。各专业在一年级时阅读书目不作严格区分,主要是培养读书兴趣,熟悉专业知识。阅读书目选定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读书计划。每学期第十四周上交读书报告,导师批阅并给出相应的等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分。每学期要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评选出优秀读书报告,并给予奖励。一般来说,在“大一”学年中,至少要阅读两本经典著作。

三、2004级导师的指导情况

1、指导方式。主要采用了集体和个别指导的方式。没有完全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规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指导。

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入学,一些学生的个性没有完全显露出来,难以分类,因此,只能是从学习成绩上进行区分和进行指导。

2、指导次数。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的规定,“每个导师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接待学生,地点在系学生办公室,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不少于一次。每次指导(接待)要有记录,并有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签名”。从实际指导情况看,我系设计了《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内容包括: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及发现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意见与要求(由学生填写)、被指导学生签字(如果是整班指导,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签字即可)。我系要求每次指导时都要填写“记录表”,一年来,9位指导教师指导次数最多的为17次(洪岚),最少的为3次(张琦),平均为9.75次。当然,也有的指导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等进行指导或进行的个别指导,没有留下记录。

3、指导内容。每位指导教师基本上能够按照《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法》中的规定进行指导,即在学生思想方面、专业知识方面、选课方面、学习态度方面等进行指导。指导过程中,对于一些个体差异大的问题,进行了单独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集体指导。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有分工,有合作”,基本上是导师指导自己的班级。

四、导师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制与班主任工作难以区分。我系2004级有9个班,每班配备了一名导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按目前的招生情况,我系完全配备导师的班级将是36个,而具备导师资格的教师只有32名,因此,也只能是一个班配备一名导师,并兼任班主任工作。但在指导过程中,究竟哪些工作属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哪些属于导师制的内容,难以界定。现在的处理方法是:指导学习方面的内容,属于导师制的职责;指导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的内容,则属于班主任的职责。

2.系里的管理缺乏力度。系里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执行中缺乏具体操作的人。经济系成立导师领导小组,但小组成员就是各位导师,负责人也就是主任、教学、行政副主任。管理工作没人分担,致使导师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不够,一些工作没有按规定完成。如在《经济系导师制实施办

法》中规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内容,要定期公布。公布的形式,可以通过网上或在系办公室张贴,以便监督”。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3.个别导师缺乏责任心。从整体上看,承担导师任务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对学生进行及时地指导,但也有个别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不论是作为导师还是作为班主任,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当然,除教师自身素质外,也有一些客观原因:①缺乏必要的场所。按规定,个别指导时可以到系里,但系里没有相应的场所;②个别教师对导师制报酬持怀疑态度。根据《北京物资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教师,每学年指导的每位学生按2课时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对此持怀疑态度,因此在指导中也是应付差事;③一些教师住在校外,受来校时间及上下班车的限制,也影响了指导质量。

4.指导过程的记录不健全。我系9位指导教师都分别撰写了“导师制总结报告”,对一年来自己实施导师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填写了《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但是,个别项目(如学生意见与要求)并没有填写。有些考核材料,如每学期末须填写《导师工作考核表》还没有填写,造成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

五、对2004级导师制的考核

2005年9月10日,召开了导师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各位导师就自己的指导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把各位导师填写的《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进行了展示,导师领导小组组长就一年来实施导师制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对每位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投票,评选出

一、

二、三个等级,具体结果是:

导师组成员对2004级导师投票结果(满分30分)

注:90分以上(即27票以上)为一等;70分以上(即21票以上)为二等;其余为三等。 同时,给每位教师所指导的班级发放了《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考核表》,每班按宿舍发放,每班发放约7份,共61份。从考核结果看,基本上与以上投票结果相同。

六、今后所要做的工作

1.进一步明确导师的工作范围。主要是通过本系导师之间的探讨及与其他系、学校的交流明确导师的责任。

2.加强对导师制的管理。我系在本学期末,制定了《经济系关于2005年暑期读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求2004级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读书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对02级、03级学生除要求撰写读书报告和调查报告外,还要撰写学年论文,并给每个班都指定了导师。暑期读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安排今后将在每个年级中实施,为此,必须扩大“导师制领导小组”的人员数量,并确定专人负责导师制的实施。

3.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必须把每位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条件。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同时取消导师资格。

4.进一步细化完善考核的指标。除导师填写的《导师工作考核表》、《经济系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记录表》及学生的评议的情况外,还要针对所指导学生的不同年级,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如考试及格率、考试成绩在班里的排名、四

(六)级英语通过率、违纪情况、获奖情况、公开发表论文数量、考研情况等。并把考核结果与报酬严格挂钩。

5.完善指导过程的各项必要文件。让指导过程有较为完整的记录,并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

第二篇:本科生导师计划

①抓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促进新生的角色转变,提高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速度和质量; ②配合学院在新生中开展“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本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树立初步的专业思想,端正学生学习风气,为四年大学学习开个好头;

③指导学生进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大学成长方案,使每个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之时就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④指导学生掌握大学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地适应大学学习,提高学习绩效。

2、在进入大学二年级时,导师主要在学术和技能方面给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在学术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

①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学生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生学术成长方案。

②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献,组织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的各类学术报告会,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兴趣,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③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重点是指导大学生RCT计划立项,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写作专业论文;

④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技能方面,导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 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②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特长发展计划,为学生的技能和个性特长的形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扩大我院学生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影响,提高声誉; ④组织我院学生各类技能大赛,推动我院学生技能学习活动的开展。

4、进入大学四年级以后导师在学生就业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②协助主管学生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做好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③协助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矛盾与困难,提高学院的就业率。

1、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相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

3、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4、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安排相对固定的导师接待日和地点。

5、及时向院系及教务处反馈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年级“科研导师”工作职责:

1、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相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

3、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4、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安排相对固定的导师接待日和地点。

5、及时向院系及教务处反馈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指导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院级“挑战杯”比赛。

1.指导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指导教师应认真研读学生《培养方案》,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按时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培训;

2.指导教师要讲求师德,通过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言传身教,影响和教化学生。要注意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有文化的人; 3.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4.指导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偏好等情况的评估,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在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形成学生自己鲜明的个性;

5.指导教师要了解我院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偏好选择专业方向;除主修专业外,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指导教师还需了解我校各辅修专业的基本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6.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协助学院推荐拟转专业的学生;

7.指导教师应熟悉并指导学生了解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培养方案》中对各类课程组(公共基础课及公共基础课中各课程类、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等)的总学分及各门课程的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情况;

8.指导教师应充分了解“选课”及“选教师”的意义和要求,特别关注选课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预选、正选、补退选,对学生在选课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每学期的选课工作。

五、 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

1.指导教师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每学期至少与所指导的学生集 体会面三次,进行集体交流,要有记录,并能够当场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单独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耐心认真地回答。无特殊情况,应在一周 内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解决。指导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在两天内将问题反映给学院教学办公室,待学院做出决定后及时反馈给学生; 2.指导教师必须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制订出本学期的指导学生工作计划(新生入校或重新分派指导学生的,应在确定指导学生名册后两周内制订出本学期的指导学生工作计划),报系主任及通过系主任向学院备案,并公示给学生。每学期每名指导教师应有不少于5个工作日(累计)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解答相关问题;

3.指导教师应向所指导的学生公布电子信箱或有效的联系电话等通讯方式,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在一些关键的教学阶段,如“选课预选阶段”、“辅修申请阶段”、“期末考试阶段”等,指导教师应安排固定的指导时间,以便对学生的指导;

5.在特殊时段,指导教师应按本科学习指导中心委员会或学院分会的要求,参加学校或学院的集中集体指导;

6.指导教师要对指导工作做详细的原始记录,每学期期中及期末向系主任并通过系主任向学院提交书面工作总结。

1、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2、专业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志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课,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3、学习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科研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选题和立项,组织科研课题讨论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指导学生考研。

5、就业与职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

6、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认真负责,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效果。期末要会同辅导员写出学习、学业评语,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调整指导计划。

7、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等有关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8、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积极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第三篇: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附件: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对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明确各学院、基础部等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各环节的职责,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赵 彬 副组长: 党怀兴

成 员:拜根兴 周宝石 南长森 张思锐 李 炜 程世和

梁志胜 雷龙乾 刘新平 裘国永 冯民生 王拥军 程鹏民 耿建华 马耀峰 郭玉蓉 李金钢 许 军 郭建中 胡满成 田建荣 赵学清 李贵安 赵华荣

秘 书:李铁绳 王香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各学院要根据本方案精神,从本单位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单位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切实抓好导师制的落实工作。

二、导师制的实施对象

1.在一至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

2.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两年,每10-2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

三、导师的聘任 1.导师的聘任条件:

要求导师是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作风正派、能为人师表的专任在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也可是我校优秀博士研究生。在校外读博、读硕的教师在读期间一般不承担导师工作。

2.我校本科生导师的聘任工作分两种情况进行:

(1)

一、二年级学生在基础部的学院,导师的聘任工作由学院和基础部共同负责完成。每学年初,各学院将本单位确定的新一届本科生导师名单(包括导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对应地提供给文、理科两个基础部;文、理科基础部向学生公布导师情况,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导师,协调、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包括人数统计),并将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和各相关学院备案;

(2)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学生在本学院的,导师的聘任工作由该学院负责完成。聘任导师前,学院先确定导师名单(导师名单包括导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将导师名单予以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导师,协调、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包括人数统计),并将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报送教务处备案。

四、导师的工作方式

导师应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处理,个别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学生应主动找导师指导,导师也应积极联系学生。

五、导师的职责及工作要求

导师应当明确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校及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熟悉教学计划,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1.向学生解读我校学分制的相关文件;帮助学生制定修读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安排学习进程。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1

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动向,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与学的问题、学生选课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给任课教师、开课单位、教务处及其他有关部门,以便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

4.学期开学初导师必须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原则上每学期与学生集体见面指导不得少于两次,检查指导相关学生的必读书目读书笔记至少一次,并要有详细批语。

5.本科生导师的日常工作须有记录,导师应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

6.学期结束要做好工作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注:各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持“学生和导师对应名单统计表”统一到教务处教学科领取“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发给本学院本科生导师,第二学期末评选完“优秀本科生导师”后,将“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收回学院备案。

六、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工作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实施、检查和监督;所指导学生在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的,由各学院实施日常管理、检查和监督。

2.考核步骤:

(1)每学年第二学期末,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负责实施,评出院级“优秀本科生导师”,并按学校分配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数,推选报送校级“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与本单位所有本科生导师的考核结果一并报送教务处教学科;

(2)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审核材料,组织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最终确定优秀本科生导师人选;

(3)学校优秀本科生导师的评选,在各学院报送的基础上,实

2

行差额评选制度。

3.考核内容:

(1)实际业绩部分(100分):按导师工作的基本职责,从导师指导活动的数量和效果、所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生获奖与违纪情况、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学生论文发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实际业绩考核表》(见附件1);

(2)学生评议部分(100分):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根据其本科生导师的具体指导情况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最终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

4.考核构成:(1)实际业绩50%;(2)学生评议50%。 5.考核方式分两种情况:

(1)指导的学生在文、理科基础部的导师

实际业绩分数的取得: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实际业绩考核表》(见附件1),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最终评议得出实际业绩分数;

学生评议分数的取得:由文、理科基础部组织对本科生导师进行学生评议部分考核,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基础部组织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并将学生评议表考核结果及意见按导师进行汇总,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学生评议汇总表》(见附件3),并将汇总结果交送相关学院,学院要及时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考核的最终结果作为各学院认定本科生导师工作量和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的依据;

导师考核最终成绩的取得:实际业绩分数和学生评议分数的平均值,即为导师学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学院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结果汇总表》(见附件4)。

(2)指导的学生在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3

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的导师

实际业绩分数的取得: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表》(见附件1),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最终评议得出实际业绩分数;

学生评议分数的取得:学院组织被指导学生进行评议,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学院组织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并将学生评议表考核结果及意见按导师进行汇总,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学生评议汇总表》(见附件3);

导师考核最终成绩的取得:取实际业绩分数和学生评议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导师学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学院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结果汇总表》(见附件4)。

6.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三个等次,总分≥85分为优秀,60~85分(含60分)之间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专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挂钩。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教学考核不合格,建议取消当年职务职称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七、工作量计算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一样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学校按学生人数向各学院划拨导师工作经费,标准为20元/生〃年,并按2个学时/生〃年的标准为考核合格的导师核计教学工作量。

八、表彰与奖励

根据各学院报送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材料,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对于优秀本科生导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500元。评选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先进评选等方面予

4

以优先考虑。

九、导师制实施安排 1.实施程序:

(1)教师填报个人简介、研究方向等。各学院确定导师名单,并向学生公布,安排咨询;

(2)各学院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选择导师;

(3)学生填报选择导师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

(4)根据学生志愿顺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院作最终调整,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

2.时间安排:每学年第一学期初,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负责完成导师聘任工作,并由各学院将导师及所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教学科备案。

5

第四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高校育人工作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作为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如何实现人性化的育人模式,如何在坚持“从严治党、注重实效、制度规范”的党员管理基本原则的同时,更好地落实“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也应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意识形态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贫乏。在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中,不乏动机不纯者,一些学生受到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其理想信念上奉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或者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跳板,因此,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程等问题一知半解,对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政治信念容易产生动摇。

2、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部分学生在入党之前表现的非常积极,敢做敢言,在同学中间享有较高的威信。一旦被吸纳为预备党员,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甚至因为某些不当言行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破坏党的形象。也有一些学生党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人云亦云,或者在工作和学习中采取消极的做法。这些现象都会对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对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3、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有所降低。首先,社会多元化发展以及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重培养轻再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党员在思想上对党组织观念淡化、角色意识淡化、自律性不强;其次,学生党支部发展理念和目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又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党性修养退步;再次,有些基层党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热情。

4、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早发现、早培养、早发展”的工作思路往往只停留在口头,无法通过有效措施激发低年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加快积极分子培养进程。因此,出现一年级几乎不发展,二年级个别发展,

三、四年级成批发展,尤其是毕业前夕突击发展的现象,致使高低年级大学生党员比例严重失调,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长期低水平徘徊。

二、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意义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模式,它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在世界各地高校的教学领域已经被成功实践,成效非常明显。在一定条件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可以引入导师制,发挥其积极作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是指经过遴选的优秀教师党员在基层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党员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在思想政治、人格塑造、专业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实施教育、管理与引导,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和党建工作载体,把党员教师的先进性与学生党员的培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1、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引导学生党员坚定信念

教师党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都具有较深刻的认识,将教师党员纳入学生党员的教育队伍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入党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熟悉党员义务和权利的情况及觉悟程度,及时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的个人发展解疑释惑、为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指明方向,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党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组织观念。

2、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树立学生党员楷模。

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培养、发展是两个重要环节。培养主要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党的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为达到党章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的过程;而发展主要是指通过考察,确认重点培养对象,并将重点培养对象发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进行的程序。目前,由于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学生党建中存在“重培养、轻发展”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后出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不良影响。本科生党员导师的参与可以成为学生党建队伍的有力补充,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3、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广博学识,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求知求善的信心和兴趣,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走进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在日常交流和实践中促进学生党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通过自身较高的威信和较大的个人魅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帮助学生党员加强自身的身份意识,增强他们光荣感、责任感、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锻炼党性,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引进本科生党员导师制有助于加强低年级大学生的党建工作。 首先,本科生党员导师可以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集中为新生讲党课,介绍本专业发展党员的基本情况,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启发新生。通过一系列思想启蒙教育,激发广大新生要求进步的政治热情。其次,针对在高中表现突出,已经被列为发展对象的新生,本科生党员导师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考察,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工作,从工作中锻炼和发现好的苗子,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为今后的学生党建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应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方法

1、遴选导师

本科生党员导师是学生党建的政治导师、思想导师、学业导师、人格导师,因此,选聘优秀的党员教师科生党员导师十分重要。本科生党员导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有较高的党建理论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本科生党员导师可采取他荐或自荐的方式进行,可由基层党支部根据本科生党员导师条件进行初步筛选提名和推荐,党总支进行审核,最后报学校党委批准确定并公布。

2、师生结对

本科生党员导师确定后,可以根据学生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学生党员的数量、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施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以师生结对的形式实施导师制。一般情况下,一个本科生党员导师可带三至五名学生。在结对期间,导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生要经常向导师汇报思想,交流近期政治学习的收获等;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学生应该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在专业学习上要经常和导师交流,向导师请教;导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参与科研的一些方案或者指导其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学生也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努力使自己在这些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3、管理考核

本科生党员导师制度制定并实施后,各级党组织应该根据实行情况及时总结,建立和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制的管理考核办法,对本科生党员导师和学生都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应该以学院党组织为单位,建立健全本科生党员导师档案,形成本科生党员导师例会制度,从自我评估、基层党组织评估、结对学生党员评估等几个方面开展本科生党员导师的考评工作,总之,通过工作总结,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党员导师制,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甲鲁平.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王莉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综述[J].新西部,2007(10). [3]廖明星.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1). [4]郑廷友.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4).

第五篇: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XXXX班

一、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对学生而言:

厦门大学于2006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既不像研究生导师,也与辅导员不同,前者重在对已经具备较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则主要管理班级后勤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但目前辅导员管理的都是一个年级,辅导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顾问教师”,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其工作重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在低年级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适时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加强。 对导师而言:

在导师制中气氛和谐融洽,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导师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处于优势,拥有学术权威,但是,他们和学生一样,在教学与学术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可发展区”。而这段区域的超越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导师制能够增进导师对自身“最近可发展区”的认识,强化导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事物的洞察力、概括力、抽象力,以及一个人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生来具有,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转化而来的,即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真正的目的:在轻松的交流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做他们人生的向导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困难

1、 导师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平时可能会比较繁忙,空闲时间比较少。

2、 学生主动性不强,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安排一年多了,却很少有学生主动联系过自己的导师。

3、 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沟通的桥梁和一个沟通的平台,以致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三、学生面临的问题

1、 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不知道怎么学好专业知识,导致缺乏学习动力。

2、 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生活懒散,学习习惯差,导致成天沉迷于游戏中。

3、 部分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缺乏学习自信心。

4、 部分同学有考研准备,却对考研不是很了解,需要一个指路人。

四、努力的方向 导师:

1、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构建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

2、依据导师自身技术能力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技术性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的课外锻炼,弥补课内教学缺乏实际锻炼的不足。

3、凭借导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优势,为学生提供学习性指导,针对学生就业和考研提供指导性意见。 学生:

1、 积极主动联系导师,把自己的短期或者长期计划告诉导师,让导师来作出指导。

2、 根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让导师给出建议和意见,帮助你解决问题。

3、 敢于把自己一些创新的想法与导师分享,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或许你的创意还能成为一个项目。

3、 真诚对待自己的导师,细心听取导师的教导,服从导师的安排。

五、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

1、 根据学工组要求,十月中旬之前,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并且找到自己的导师,请导师给自己的规划作出指导,并确认签字。

2、 各个导师与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

3、 要求每学期与导师至少见面交流两次,开学谈一谈自己的学期计划与目标,期末进行学期总结与反思。

4、 学期末,班委联系导师请导师对学生的学期表现作出评价,学生提交一份学期总结报告,对导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对下学期的期待。

5、 学期末,根据评比结果,调用班费实施奖励措施,对于经常积极主动联系导师的同学进行物质奖励,对于积极指导学生的导师送上小礼物表示感谢。

现在的交流为将来打下基础 大四的毕业论文指导 以后的考研就业指导 或许会是一生的导师

第六篇: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02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04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04 级新生和 2003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 谭晓玉,袁文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 [2] Diane Heacox 著.差异教学[M]. 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严艳.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44. [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8.

上一篇:保留学籍申请书下一篇:播音主持实习工作计划